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村社情況報告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3.02W

村社情況報告多篇

【第1篇】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工作情況的調研報告

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工作情況的調研報告

為了推動我縣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工作健康有序發展,根據年初工作安排,從5月下旬開始,縣政協組織部分委員,深入城關、毛壩、漢王、繞溪、高灘、高橋等十個鎮及部分村組和人社局、考評辦、財政局、審計局等四個部門,採取召開座談會、問卷調查、個別走訪等方式,對我縣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工作進行了專題調研。現將調研情況報告如下:

一、基本情況

繼2022年實施農村醫療保險後,縣委、縣政府又於2022年8月啟動了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工作,各鎮和相關部門按照縣委、縣政府的安排,積極引導,廣泛發動,認真實施,全力推進,連續兩年完成市政府下達的任務,考核位次名列全市前茅。

﹙二﹚強化工作督導。縣人社局實行領導包片、幹部包鎮的責任制,經常深入鎮村,走訪瞭解工作開展情況,協調解決工作中存在的問題。縣考評辦加強督查,強化考核,先後四次組織人員進行督導檢查,促進了工作的開展。截至2022年7月底,已收繳保險基金1645萬元,繳費人數達到13.8萬人,參保率達到98%,實現了參保率達到95%以上的目標,率先在全市實現農村居民養老保險全覆蓋。

﹙三﹚各鎮狠抓落實。各鎮按照“早謀劃、快推進”的工作思路,一是結合鎮情制定了《實施方案》,狠抓政策學習和相關培訓,使鎮村幹部熟悉政策,掌握基本的操作方法;二是按照包組聯户的工作要求,主要領導積極主動抓落實,鎮村組幹部,深入農户解決工作中出現的各種問題,有序開展養老保險調查摸底、養老金的收繳和兑付工作;三是採取召開羣眾會議、印發資料、發送手機短信等形式,多渠道宣傳政策;四是以村為單位對參保繳費情況和待遇領取人員進行公示,接受社會和羣眾監督。

﹙四﹚積極兑現待遇。及時兑付養老金,讓參保羣眾及時享受待遇,贏得了廣大羣眾的信任。一是財政部門加強資金調度,確保了養老資金按時到位;二是各鎮及時收集上報申領人員資料,縣經辦中心快速審核批覆,經辦銀行及時辦理兑付手續;三是對在領待遇人員實行動態管理,縣社保中心和各鎮社保站嚴格審核領待遇人員變動情況,杜絕了養老金的流失。止7月底,全縣領取待遇人員4.3萬人,佔應發放人數的100%,上半年累計發放養老金1986萬元,佔應發放金額的100%。養老金的及時兑現,打消了羣眾的顧慮,調動了羣眾參保積極性。

二、存在的問題

我縣農村居民養老保險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由於我縣農户居住分散、外出務工人員多、實施時間短等因素,工作中仍存在一些問題和不足。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思想認識不夠到位。一是個別鎮領導思想上沒有引起高度重視,把該項工作看成是一項短期的突擊性的工作,認為只要把款一解,考核不受影響就行了,沒有站在講政治、重民生,促和諧、保穩定,拉內需的高度去認識國家實行這一政策的目的和深遠意義,工作落實停留在文件上、會議上;二是少數幹部不認真學習,對國家政策一知半解,沒有認識到此項工作的重要性、長期性和複雜性,不深入細緻的做宣傳動員、調查摸底、登記造冊等基礎性工作,反而埋怨縣上下達的任務量大、人數多,對自己所包聯村組究竟有多少參保對象、哪些人應該參保,説不清道不明。三是部分羣眾對養老保險政策認識不夠,年輕人説“我還早”,老年人嫌錢太少;有的怕政策變,擔心幾十年之後是否能兑現待遇;還有的存在嚴重的等靠要思想,總想政府大包大攬,主動參保的意識差。

【第2篇】新農村建設中農村社會保障情況調研報告範文示例

郊區根據城鄉統籌發展的要求,以科學發展觀推進新農村建設,形成了“近郊城市化、遠郊城鎮化、農業產業化、城鄉一體化”這一明確的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加快形成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的發展戰略。目的是使廣大農民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這一目的體現着社會的公平正義,但由於傳統城鄉二元結構模式的影響,在城市社會保障體系基本建立的同時,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卻存在相關問題,因此,完善農村社會保障體系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一項重要內容。如果能夠完善和加強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制度的建設,對縮小城鄉居民的收入差距,推進農村人口的城鎮化進程,促進傳統農業的產業化發展,緩解農村人口老齡化帶來的撫養壓力有巨大的作用。必將更加有利於實現社會的公平、公正,維護好社會穩定,對於促進城鄉一體化和共同發展,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全面實現小康社會的建設目標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一、顯化村現行社會保障的主要方式

通過對xxxx年顯化村社會保障制度實施情況的調查和研究,顯化村現行的養老保障方式總要有以下幾種:

1、家庭保障方式。

可以説,“以家為主”是中國人幾千年來的家庭倫理觀念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保障家庭生活的重要作用。對於保障和維持年老體衰的人羣的生活有積極的作用。同時,家庭保障,包括贍養老人和哺育幼兒不僅僅被視為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而且被上升到政策和法律層面。《中華人民共和國老年人權益保障法》以法律制度的形式確認了老年人被贍養的權利,以及從側面規定了年輕兒女有義務撫養老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xx”計劃和xxxx年遠景目標綱要》明確指出:“農村養老以家庭保障為主”。實際上,家庭贍養一直是我國農村養老保障的主要形式。家庭贍養形式中最主要的又是子女供養。根據顯化村的統計,按照六十歲以上人員統計,目前顯化村完全由家庭撫養的老人有xxx人,這些老人的撫養費用在一定程度上也使得這部分家庭的人均純收入的增長有點困難。

2、五保保障方式。

農村五保指依在吃、穿、住、醫、葬方面給予村民的生活照料和物質幫助。根據《農村五保供養工作條例》規定,老年、殘疾或者未滿16週歲的村民,無勞動能力、無生活來源又無法定贍養、撫養、扶養義務人,或者其法定贍養、撫養、扶養義務人無贍養、撫養、扶養能力的,享受農村五保供養待遇。對未滿16週歲或者已滿16週歲仍在接受義務教育的供養對象,保障他們依法接受義務教育所需費用。顯化村目前享受五保政策的有x人,這五位老人基本上的由顯化村給予照顧和幫助,生活情況良好。

3、優待撫卹保障方式。

準確來説,這一種保障方式並不能説是一種常態化的保障方式,因為這種保障方式具有特殊性性,其保障對象為老紅軍、複員軍人、烈軍屬、傷殘軍人等。根據有關政策,對這些人給予不同的優待撫卹,其業務由村民政負責管理。因此,嚴格意義上講,優待撫卹不是一般意義上的農村社會保障。但是該保障方式對於這部分人羣的生活優撫還是具有一定意義的。根據統計,顯化目前有x人享受此類社會保障方式。

4、農村社會養老保險。

根據《xx省人民政府關於開展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試點工作的實施意見》(x政[xxxx]xxx號)和《xxx市人民政府轉發xx省人民政府關於開展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試點工作的實施意見的通知》(x政[xxxx]x號),年滿60週歲、未享受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待遇的農村有户籍的老人可按月領取養老金,其中對於已按《xx市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辦法》(x政[xxxx]xx號)參保繳費的女性農村居民,待遇領取年齡仍為55週歲。顯化村現有xxx户,人口xxxx人,符合社會保障的有xxx人,整體上説,對於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絕大部門農民是認同和歡迎的。

5、農村部分計劃生育家庭獎勵扶助制度。

這項保障制度的主要內容是:在各地現行計劃生育獎勵優惠政策基礎上,針對農村只有一個子女或兩個女孩的計劃生育家庭,在夫婦年滿60周以後,由中央和地方財政安排專項資金,享受年均不低於xxx元的獎勵扶助金,直到亡故為止。實施該項政策的目的,是通過對實施了計劃生育的家庭給予經濟獎勵和扶助,部分解決農村計劃生育家庭的養老困難問題,形成利益導向機制,以更好地推進農村計劃生育工作。顯化村目前的農村部分計劃生育家庭獎勵扶助制度分為獎扶對象7人,特扶對象暫時沒有符合條件的人員,雙提對象x人。

6 、農村新型合作醫療制度。

該項制度由政府組織、引導、支持,農民自願參加,個人、集體和政府多方籌資,以大病統籌為主的農民醫療互助共濟制度。是當前農村社會保障體系的重要內容之一。它為農民提供全方位的醫療服務。不僅為農村社會成員提供一般的門診和住院服務,而且承擔着兒童計劃免疫、婦女孕產期保健、計劃生育、地方病疫情監測等任務,並按照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的方針開展各種疾病預防工作,對保障廣大農民健康發揮着多方面的積極作用。顯化村目前參加農村新型合作醫療為2389人,基本上覆蓋所有長居於顯化的農村居民,對於該項制度,農民普遍表示很有價值。

7、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該項制度的具體內容是:對家庭人均收入低於最低生活保障標準的農村貧困人口,按最低生活保障標準進行差額補助。顯化村歷來重點最低生活保障人員的資格評選和認定工作,在堅持“應保盡保”的原則的同時,注意被保人的生活情況變化,適當、適時的調整,使得應該保的人享受到政策,可以保也可以不保的人民主評選,不可以保的人堅決不保。在xx年最新的最低生活保障名單中,保障了xx户,xx人。在公示之內,無任何異議!

除上述主要的生活保障和醫療保障方式外,顯化村對於自然災害專項救助、特困救助等臨時救助和保障措施,也執行到位,對顯化村重點貧困對象予以適當的生活救濟。

二、顯化村社會保障狀況及原因

xxxx年,顯化村的各項社會保障制度均按照相關政策執行和依據顯化村的具體實際做過適當的調整,比如在農村新型合作醫療的開展中,在村級財政十分困難的情況下,對於所有長居於顯化村的居民,村委會先行為每人墊付了xx元,墊付金額xxxxx元,為該政策的執行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但是,顯化村的社會保障情況仍然不是十分樂觀,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一)羣眾對於自身的社會保障不熱心,缺乏認識。以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為例,該保險於已於開始xxxx年開始推廣,但xxxx年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繼續開展實施的階段,依然有很多農民對此有深深的顧慮。

究其原因這首先是由農村經濟發展水平較低決定的;其次農民參與的積極性不高可能在農村各項負擔降低的情況下,人們並不認為養老是一種問題,傳統的思想和思維方式依然束縛着這一政策的推行和執行力度;有部分農民擔心這是保險是不是和公司做生意,擔心繳的錢不知去向,這是極少部分的言論。

(二)農村合作醫療的保障效果不是很理想現有的農村合作醫療大部分以“保小病”為主,部分農民對於減免掛號費和輔助檢查費的態度是無關痛癢,致使普通患者對此也缺乏熱情。此外,作為合作醫療載體的鄉鎮衞生院的醫療水平並不能讓農民信服,在調查的過程中,很多農民認為鎮醫院就是看看感冒,掛掛吊水的地方,對於鎮醫院檢查大病的能力,都表示懷疑,更願意去市區的醫院,因此導致很多農民對於農村合作醫療保險產生了不冷不熱的態度。

(三)政策的不連貫性也是導致農民對部分政策產生疑慮的重要原因。主要體現在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中關於女性享受保障年齡的規定。根據《xx市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辦法》(x政[xxxx]xx號)參保繳費的女性農村居民,待遇領取年齡仍為55週歲。但是今年女性享受此項社會保障的年齡和男性相同,均為60週歲,因此,很多人對此產生了質疑。此外,自然災害專項救助、特困救助等臨時救助方式在救助方式普遍使用打卡的方式,但是這些臨時的、特殊的救助在這些資金到位之前村裏均已墊付相關救助資金,採取打卡方式,將會產生村裏墊付資金無法收回,若村裏不採取墊付方式,將導致受災人的生活困難,這種尷尬的情況。長期困擾着基層的救助工作。

三、完善農村社會保障制度的建議

(一)總體思路。

建立健全農村社會保障制度是堅持人民利益至上,符合我國農村經濟發展與社會進步的客觀要求,也是中國社會保障制度建設中不容忽視的重要問題。完善農村社會保障制度的總體思路是:從實際出發,以保障農民基本生活為目的,以制度建設為核心,分重點(先保障農村中相對弱勢的羣體,再一般羣眾),分人羣(先思想觀念接受能強者,後影響接受能力弱者),分項目(先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和農村合作醫療等基礎性項目,再養老保險等大型項目),分批次(先完成可以完成的項目,再推進其他項目,先易後難)進行。

(二)具體建議

1、繼續強化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執行和篩選力度。安徽省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已經取得了顯着的成效,“應保盡保”的政策有力地保障了農村貧困人口的基本生活,這不僅體現了公平性,也有利於農村社會秩序的穩定。首先要合理界定所選擇的最低生活保障對象。農村的保障對象應該是那些供養係數較高的家庭、殘疾人、病人和家庭有突發事件的人。村級系統內,村民之間的瞭解程度比較高,村級民政負責人應定期核查受保對象的生活情況,避免形成養懶漢的傾向,影響其他人對於評選低保人員制度的公平性產生異議,影響社會和諧。其次農村保障金的發放形式與城鎮一樣,財政按指定賬號劃撥資金,由銀行統一發放。這樣可以減少中間環節,減輕了政府工作人員的工作量,又方便了羣眾,有利於各級資金的及時到位,還提高了透明度。但是,如前所述,在經層工作中,尤其關於社會救助上,打卡制度的優勢和劣勢是並存的,具體應該怎麼操作,還待進一步研討。

2、大力完善農村合作醫療制度。首先農村合作醫療的定位仍然有待進一步商榷。農村合作醫療若要真正緩解或者根除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的現象,就要“保大病”,這也是廣大農民真正需要的。但是“保小病”確實有困難,更何況是“保大病”;若提高繳費標準,則會影響農民的參保積極性。但倘若換一種角度考慮,在不提高繳費標準的情況下也可能“保大病”:大病的發生概率畢竟較低,若參保率較高,則可以用全體的繳費資助大病患者,以體現保險的“互助”精神。但這一思路還有待於進一步的試點和實驗。其次農村合作醫療工作的開展應與衞生體制改革緊密結合。農村合作醫療離不開縣、鄉、村的衞生機構,同樣離不開醫療管理體制、收費政策、藥品監督檢查等相關制度。只有各項制度的關係理順了,衞生機構的運轉良性正常了,才能切實滿足廣大農民羣眾的醫療需要。

完善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將有利於解決“三農”問題。“三農”問題核心在於增加農民收入,重點是減少農民開支、減輕農民負擔,關鍵在於降低農民的風險。降低農民風險最根本、最有效的辦法是給予農民國民待遇,建立健全農村社會保障體系,使農民與城市居民一樣享有社會保障,改變長期以來社會保障對象範圍的侷限性,改變這種有悖於社會公平的社會保障體系,從而更好的促進社會和諧,維護社會公平正義。

【第3篇】某市新農村社區建設情況的調查報告

近幾年,xx市不斷探索,走出了一條xx特色的新農村建設模式。最近,我們對xx市全市新農村社區建設情況進行了專題調研,形成以下調研報告。

一、xx市新農村社區建設情況

(一)立足市情,確立建設重點。緊密結合市情,xx確立了本地特色的新農村建設五個重點。一是工礦所在地新農村社區建設。分煤礦所在地和產業集聚區內兩種類型。煤礦所在地新農村社區建設側重於淨化、硬化、綠化、亮化、美化,創造良好的人居環境,實現企地融合發展、共建共贏。產業集聚區內的新農村社區建設,則按照“產城一體、產城融合、以產促城”的理念,與產業集聚區統籌規劃、共同建設。目前,7個煤礦所在地社區基本建成(有兩個煤礦所在地不宜建設社區)。二是採煤沉陷區居民安置地新農村社區建設。隨着煤炭的不斷開採,xx沉陷面積越來越大,目前已有9個鄉鎮53個行政村176個自然村因採煤沉陷。搞好採煤沉陷區搬遷安置工作關係老百姓的切身利益,是xx迫切需要解決的一大難題,也是xx最大的民生問題。該類新農村社區建設側重於交通方便、生活便利、設施完善、管理有序、生態良好。現已建成形成規模的沉陷區安置社區6個,處在起步建設中的7個。三是旅遊景點所在地新農村社區建設。結合旅遊開發,將景點所在村與景點統一規劃,共同建設,實現新農村與旅遊景點相協調、相配套、相融合、相促進。4個旅遊景點社區正在加緊建設中。四是鄉鎮政府駐地新農村社區建設。圍繞宜商、宜業、宜居的目標,充分發揮鄉鎮政府駐地“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優勢,將周邊村納入鎮區規劃,提高鄉鎮政府駐地綜合承載能力和輻射帶動能力,承接農村勞動力轉移,建設現代化小城鎮網絡。xx市酇城、李寨、陳集、王集、高莊、太丘、黃口、順和、卧龍等一批現代化小城鎮社區建設在短期內取得了十分明顯的成效。五是一般村村莊整合建設中心村。科學規劃,合理佈局,對一般性村莊整合並點,建成一個個交通便利、生活方便、設施完善、環境優美的中心村,推進農村社區化、城鄉一體化。順和鄉高平房社區、太丘鎮黃橋社區、卧龍鄉渾河社區等一大批中心村象雨後春筍般紛紛拔起。

(二)着眼長遠,科學編制規劃。一是科學編制新農村社區佈局規劃。在充分調研,廣泛徵求廣大農民羣眾意見的基礎上,依據市情,xx市委託中國對外建設總公司城市規劃設計院完成了新農村社區佈局規劃,將全市現有3600多個自然村莊規劃整合為140個新農村社區(中心村)。其中,工礦所在地社區20個,採煤沉陷安置社區18個,旅遊景點所在地社區4個(分別與所在政府駐地社區或中心村共同建設),鄉鎮政府駐地社區23個,一般中心村79個。二是科學編制新農村社區建設規劃。公開招標了4家高資質的規劃設計單位對確定的新農村社區實施高標準規劃。在規劃編制中,充分尊重農民意願,採用“四議兩公開”工作法,體現農民在新農村建設中的主體地位。目前,已完成新農村社區規劃79個,9月底所有新農村社區規劃全部完成。

(三)創新機制,搞活建設方式。xx市新農村建設“五個重點”,在建設側重點上各不相同,在建設方式上也採取了靈活多樣的形式。主要有工農共建、部門幫建、民企助建、村民聯建、市場促建等五種類型。一是工農共建。工礦所在地和採煤沉陷區居民安置地的新農村建設與煤礦企業緊密相聯,xx市“五個重點”新農村建設思路得到了永煤、神火兩大集團的關注,他們認為該思路可以有效解決煤礦企業多年想幹而幹不了的事情,可以有效解決企業與地方羣眾溝通難、沉陷區居民搬遷難等長期不解的難題。在基礎設施和配套服務設施建設投資上形成了“鄉村1/3,市1/3,工礦企業1/3”的“工農共建”共識。二是部門幫建。發揮市直部門聯繫面廣、門路多等優勢,深入開展新農村建設部門幫扶工作。xx市向新農村社區派駐了市直部門幫扶工作隊,發揮了很好的幫扶作用。據不完全統計,今年以來,xx市通過部門支持新農村建設的資金累計已超過14000萬元。三是民企助建。充分發揮民營企業作用,鼓勵民營企業家為新農村建設做貢獻。目前已有60多家民營企業積極參與了新農村社區建設。如,華星集團投資50萬元支持了李寨鎮政府駐地社區道路建設,投資30多萬元為十八里鎮李窯村安裝了高杆路燈100套;小龍人教育集團投資16萬元為芒山鎮陳樓村修建了水泥路;中州棉業公司幫助酇城鎮酇東社區實施了舊房改造及基礎設施建設等。四是村民聯建。由村民民主選舉成立新農村建設理事會,由理事會具體負責工程預算、組織招標、資金籌集、質量監管等,所有程序公開透明,村民明明白白。如,城廂鄉沱濱社區,由新農村建設理事會公開招標施工企業、監督進料、監督質量等,農民按成本價住房,大家十分滿意;酇城鎮政府駐地社區建設中,通過新農村建設理事會全程參與,農民達成了一致意見,舊村拆遷和新社區建設十分順利。卧龍鄉渾河社區、太丘鎮黃橋社區、新橋鄉朱樓社區等,都是通過理事會管理實現村民聯建的好典型。五是市場促建。即通過市場化運作建設新農村。按照“羣眾有利益、政府有收益、開發商有利潤、社區有形象”的原則,積極探索市場化運作方式,引入經營城市的辦法,由新農村建設理事會參與,將新農村社區建設推向市場,調動各種力量投入新農村建設。

(四)尊重民意,制定扶持政策。為強力推進新農村社區建設,市委、市政府研究出台了一系列含金量很高的扶持政策,涉及財政、土地、税費、金融、待遇等方面。一是財政政策。市本級財政每年都安排一定比例的專項資金用於新農村社區基礎設施和配套服務設施建設。今年市財政預算新農村建設專項資金2880萬元,較上年增長20%。二是税費政策。新農村社區建設產生的税收,地方留成部分的50%以專項撥付的形式用於社區基礎設施和配套設施建設,與社區建設相關的質檢費、實驗費、避雷檢測費、主體結構檢測費、屋面防水檢測費等,相關職能部門全部免收,並積極提供優質服務;到新農村社區建房或購房的農户,舊宅基拆除復墾成耕地後,市國土部門、房管部門免費為其辦理相關土地使用證、房產證。三是土地政策。開展農村土地綜合治理,在拆舊建新中置換出的建設用地指標除保障新農村社區建設用地外,富餘指標轉讓後收益全部用於整治村新農村社區基礎設施、服務設施建設,以及對農户的拆遷補償等。三是信貸政策。在新農村建設中符合貸款條件的,市政府協調金融部門給予小額貸款支持。今年以來,已發放新農村建設小額貸款9000多萬元。四是待遇政策。入住新農村社區的農民可登記為城鎮居民户口,實行雙重户口(農村户口、城鎮户口)政策。保留原承包土地,享受農村計劃生育政策和國家惠農政策;在養老保險、子女入學、最低生活保障等方面享受城市居民待遇等。

(五)培植產業,促進農民增收。xx市把大力發展“一村一品”專業村建設作為培植經濟產業、促進生產發展的切入點。已建設現代種植小區23個,標準化養殖小區36個,發展各類專業村261個,發展規範化的農民專業合作社127個,建設國家級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1家,省級重點龍頭企業7家。特色產業村不斷湧現,如薛湖鎮聶寨村的食用菌、馬牧鄉西董樓村的多種經營、順和鎮高平房村的板材加工、陳集鎮代井村的實木傢俱、王集鄉蔡各村的手工飾品、條河鄉李各村的銅件加工、太丘鎮黃橋村的玩具加工、陳官莊鄉胡莊村的畜禽屠宰與羽毛精深加工等主導產業優勢十分明顯,為新農村建設創造了經濟支撐。

二、存在的制約因素和問題

在調研中發現,xx市新農村社區建設還存在一些深層次的制約因素和問題:

(一)農户之間的現有經濟基礎差別影響新農村社區建設進程。除急需建房户外,由於户與户間經濟基礎差別很大,富裕的農户搬入新農村社區熱情很高,較窮的農户短期內很難向社區集中。

(二)現有的大量新建樓房影響新農村社區建設進度。近年來,富裕起來的農民建房積極性很高,由於缺乏規劃和管理,新建房屋秩序十分混亂,同時出現了大量的沿路建房、村外建房現象,特別是在市南鄉鎮,這種現象佔到50%以上,這些農户讓他們搬遷到規劃區建房難度很大。

(三)有限的建設用地增減掛鈎指標限制了新農村社區的快速發展。上級每年下達的建設用地增減掛鈎指標有限,很難滿足新農村社區快速發展的需要。

(四)建設資金不足成為新農村社區建設的制約瓶頸。新農村社區建設是一個龐大的系統工程,需要大量的人力、財力、物力,市財政每年預算的新農村建設專項資金十分有限,工業支持農業、城市帶動農村的能力十分有限,單純依靠農民自身建設新農村存在相當大的難度。

(五)各部門支農項目投入機制不協調。近年來,國家、省不斷加大對農業、農村的投入,但這些投入是通過多個部門、多種渠道下達的,由於沒有一個正式機構進行統籌管理、協調安排,存在各自為戰、效率偏低現象。儘管xx市近年來一直在努力做好項目整合工作,由於部門利益十分嚴重,整合效果很不理想。

三、意見和建議

(一)樹立“短期造局,長期建設”的思想。短期內,新農村社區要規劃好,啟動好,着力完善規劃區內基礎設施和配套服務設施,創造優越的生活條件和環境,形成強大的吸引力。新農村建設具有長期性、複雜性、艱鉅性的特點,要做好打長遠丈、打攻艱戰的思想準備,鼓勵具備條件的農户率先搬進新農村社區,不搞一刀切,走典型帶動、循序漸進的路子,逐步把xx市新農村社區建設引向深入。

(二)深入開展農村土地綜合整治工作。建設新農村社區,將多個行政村整合集聚到一起,用地問題是最大的瓶頸難題。要將新農村社區建設與“佔一補一”的農村土地綜合整治工作緊密結合,同步推進,為新農村社區建設置換充足的用地空間。

(三)創新新農村社區建設投融資機制。開展農村土地綜合整治工作,農户拆遷、宅基地復墾等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而農户搬遷形成的建設用地節餘指標收益必須在轉讓後才能得到,市財政、鄉鎮、村集體都無力提前預付。建議依託金融部門成立新農村建設投資中心,讓投資中心參與新農村建設,由投資中心借付建設用地節餘指標轉讓收益給拆舊建新村集體組織用於農户拆遷補償、宅基地復墾、新農村社區公共基礎設施建設等,待節餘指標轉讓後利用收益還貸投資中心,保障拆舊建新和新農村社區建設順利進行。

(四)加大支農項目整合力度。建議由市發改委、財政局、新農村辦公室等牽頭成立支農項目整合機構,把各部門涉農項目有效整合,統籌管理,科學安排,按照新農村社區建設年度計劃,集中投放,整村推進,着力打造典型,以點帶面,推進xx市新農村社區建設快速發展。

【第4篇】安莊村社會和經濟發展情況調研報告

為了貫徹落實中央關於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精神,根據xx大報告的重大戰略部署,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結合當前我市提出的“大學生興村計劃”的統一安排,為加快小康社會建設步伐,切實增加農民收入,發展農村經濟,推進農業工業化,農村城鎮化,城鄉一體化,我利用社會調查期間,問計於羣眾,瞭解羣眾的願望,傾聽羣眾的呼聲,重點圍繞產業結構調整,完善配套水系,增加農民收入,進行了深入的調查研究,廣泛地聽取了羣眾的意見和建議。

一、基本情況

安莊村地處台陳鎮西南部,東臨107國道,近鄰京廣鐵路,距集鎮中心1公里,轄有蒜劉、於莊、大王莊、小楊莊和安莊等五個自然村,現有村民512户,總人口2179人,共分成7個村民小組,其中黨員有44名,耕地1820畝。xx年村經濟收入達到了510萬元,村民人均純收入2300元。安莊村農業和各項用水主要依靠地下井水,地下水含水層主要位於120-150米之間。整個村莊地形相對平緩,是我縣一箇中等規模的典型農業村。安莊村的村容村貌較為整潔,但村內綠化程度較低。住房基本上都是磚瓦結構,部分田間道路、村莊巷道尚未硬化,絕大部分農户以煤和秸稈為燃料,建有幼兒園、國小、衞生室、農民科技書屋等,但基礎條件有待改善,安莊村已實行農村新型合作醫療制度。但由於近年來宗族勢力復興,矛盾突出,嚴重影響村民自治與鄉村民主。特別是自8.26洪災以後,許多房屋以成危房,需要及時維修或推倒重建,植被大部分損毀,嚴重影響村民的生產生活。

二、經濟狀況

1、經濟結構。安莊村主導產業為旱作農業,經濟結構較為單一,還是以傳統的第一產業為主。在第一產業中又以種植業為主,主要種植小麥、玉米等糧食作物。由於自然條件和傳統習慣所限,經濟作物種植很少。隨着農業生產條件的改善和農民科技意識的增強,糧食單產較過去有所提高。全村今年種植大蒜近300畝,平均畝產1000公斤,由於今年大蒜價格較去年低,每公斤大蒜在1.2元上下,畝淨效益1000元左右,經濟收入較往年有所下降。農閒時期,勞動力以外出務工和手工業為主,佔到全村人口的1/5。目前全村有冷拔絲、油料、零售等商業經營9户,電氣焊和機械維修3户,農產品加工2户,大型養殖場2家,廠房25間。

2、農民收入主要來源。一是種植業。糧食在作為口糧的同時,全村每年可出售小麥85萬公斤,玉米43萬公斤。高效農業種植户不多,規模不大。其中無公害蔬菜種植户20户,共100畝。年收入30萬元。二是養殖業。全村現生豬存欄500頭,肉、蛋雞3萬隻。年收入在80萬以上。三是運輸業。全村現有大型運輸車輛3部,中型運輸車輛7部,大小三、四輪農用運輸車50台,從事運輸行業15户。四是外出務工人員。目前該村在外務工人員283人,主要分佈在南方沿海經濟發達城市,以技術工和勞力工為主。

3、影響農民增收的幾個因素。一是農業種植成本高。儘管農民負擔有所下降,糧食價格有所上漲,但基本被化肥、農藥、柴油等農資價格上漲因素所抵消,農民種地的實際收益沒有明顯提高。二是缺乏技術和市場信息。農業科技水平較低,農民獲取科技信息的渠道有限,種植新技術推廣面小,新品種覆蓋率低。三是剩餘勞動力。沒有經過相應技能培訓,層次較低,收入不穩定,勞動報酬無保障。四是農民自身素質的問題。農民文化水平不高,科技素質低,使得農業新技術的應用,新品種的推廣受到限制。農民因文化水平低,缺乏競爭力,在非農領域就業面臨着諸多困難,減少了增收的機會。

三、存在的問題

(一)、農業生產力水平低下。安莊村全部採用傳統的大水漫灌方式,水資源的利用效率低,已成為可持續發展的主要制約因素,農業以生產初級產品為主,缺少產後加工處理,產業鏈條短,產品以自產自銷為主,組織化程度有待提高。農田灌溉溝渠嚴重老化破損,水資源浪費嚴重,部分田間道路、村莊巷道尚未硬化,文體活動設施不健全,綠化率較低,普遍採用傳統旱廁,養殖户庭院環境衞生較差,清潔能源使用户少,部分房屋年久失修。該村的土地較為分散,致使輸水渠道過長,勢必增加用水量和用水成本,難以開展較大規模的農業開發,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尚未全面展開。

(二)、村民經濟發展不平衡。貧富差距較大,村民各自為陣,缺乏龍頭企業、經濟帶頭人和專業合作組織,村裏缺乏第三產業,村財收入低,不能滿足村民公共設施建設需求。一些村民對中央的支農惠農政策不瞭解,缺少就業機會,缺乏種植技術,信息閉塞,增收的渠道相對狹窄,家庭生活負擔較重,導致收入偏低。

(三)、農村基礎建設滯後。目前村內電線老化且私拉亂接現象嚴重,缺乏必要的垃圾收集體系,人畜混居,影響村民居住環境衞生,嚴重威脅着羣眾的安全。醫療條件差,醫務人員水平低,醫療衞生狀況令人擔憂,農民生一場大病往往意味返貧。弱勢羣體保障體系薄弱,科技文化投入不足,缺乏多種形式的文化活動和體育活動。

(四)、村民的文明程度和民主意識、法制觀念不強。當前,絕大多數農民的素質不容樂觀。突出表現在:農民思想還比較保守,傳統的小農意識根深蒂固,生產、生活和行為方式都與現代社會生活的要求差距甚遠。在思想素質方面,普遍存在“小富即安”心理,缺乏幹大事創大業的開拓進取精神;同時缺乏誠信意識,在產業化經營中常有違約等不守誠信行為出現。在文化素質方面,農村居民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xx年農村勞動力中,國小以下文化程度佔35%,國中文化程度佔50%,高中以上文化程度僅佔15%。由於農民科技知識低下,對新事物、新技術缺乏認識,從而阻礙了接受新事物、學習使用新科技的能力。在技能素養方面,具有一技之長的人還比較少,導致種地只能粗放經營不能集約經營,打工則只能賣苦力打粗放工,嚴重地制約了農民的增收。在道德素質方面,贍養父母、尊老愛幼等傳統美德有滑坡趨勢,關心集體、熱心公益等集體主義觀念正在逐步淡化,賭博、封建迷信等不良社會風氣有抬頭的趨勢。

(五)、基層組織建設仍然薄弱。隨着農村改革的不斷深入,農村基層廣大黨員、幹部難以適應新時期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新形勢、新要求,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創新意識不強。多數農村黨員、幹部沿襲於傳統工作思路,習慣於行政命令式的工作方法,思想僵化、工作被動、疲於應付。二是帶領羣眾致富本領不高。目前,一些農村幹部科技文化素質偏低,對新時期農業發展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束手無策,發展農村經濟的能力不強,發展的路子不寬,工作方法不多,在羣眾“盼富”面前力不從心。三是工作作風不紮實。服務意識不強,缺乏對農村工作的熱情和對農民羣眾的感情,做“撞鐘和尚”、做“太平官”。四是村級集體經濟相對薄弱。村級組織難以正常發揮作用,部分村沒有集體經濟收入,正常的辦公費用都依靠轉移支付來維持,因此村級組織作用無法發揮,村黨組織及村委會的凝聚力、戰鬥力、號召力隨之減弱。同時由於包產到户後以家庭為單位的農村經濟發展,也致使了無人關心集體事業的現象的產生,村委會雖實行村民自治,但一些政策、規劃在本村因無力參與支持而無法實施。五是農村村民自治工作發展不平衡。村務公開不及時,財務公開內容不全面,無明細帳,當地羣眾有意見。六是農民的法治意識淡薄。農村法制建設相對滯後,法律在調整和化解社會矛盾、維護公民合法權益過程中,未能發揮應有的作用,農村社會法治文化的程度不高,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經濟和各項社會事業的發展。

四、發展思路和幾點建議

黨的xx屆五中全會明確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我國現代化進程中的重大歷史任務,要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富裕、村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要求,紮實穩步地加以推進。”就安莊村實際情況而言,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當前思路可理解為:努力推進和實現農村的農業產業化、農民知識化、村風文明化、保障社會化和管理民主化。

農業產業化:加快農業結構調整,鼓勵發展適度規模化經營,重點發展農村經濟合作組織,實現家庭經營和聯合組織經營的優勢互補。努力培育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引導企業與農户建立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聯接機制,提升農業產業化水平。加快農村勞動力轉移,努力在二、三產業上拓展農民增收空間,增加農民收入。

農民知識化:大力發展農村義務教育,加大對農民科技文化知識教育和免費的實用技術培訓,讓他們能掌握至少一項致富技術,加大對外出務工農民的職業技能培訓,開發和充分利用農村勞動力資源的潛力,加強對農民應該掌握的經營管理知識的教育,培養出“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高素質的新型農民。

村風文明化:積極推進農村的“四改”(改環境、改容貌、改衞生、改觀念),加大對農村公路、農電網、電視網、電話網等基礎設施建設投資,改善農村環境;編修農村規劃,推進現代化農村建設,改變農村面貌。採取推行農村飲水改造、發展户用沼氣、實行人畜分離和垃圾集中處理等措施,改善農村衞生狀況;改變傳統觀念,提高農民發展循環經濟和生態保護的意識,樹立良好的文明村風,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和諧型的社會主義新農村。

保障社會化:全面推行新型農村醫療保險,積極推進農村養老保險,建立農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失地農民生活保障機制,建立和完善農村社會救濟制度,探索建立城鄉銜接、公平統一的社會福利制度。

管理民主化:引導農民積極參加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活動。全面實行村幹部“直選”和村支部“兩推一選”制度,完善“一事一議”、村務公開、民主監督等制度,保障農民依法行使民主權利。

面對當前農村社會經濟發展的新形勢、新特點和新要求,針對我村的實際,現對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工作提出幾點建議:

(一)培育主導產業,實現產業富村。

優化產業結構,突出“一村一品” 在穩定經濟作物、適度發展畜牧業的基礎上,重點發展蔬菜、果品,突出“一村一品”,在我縣提出“學青洲、比貢獻、促發展”的基礎上學習高新技術,先進經驗,將安莊村建設成為設施農業示範村。 1、果蔬種植。進一步擴大種植規模,以“户户有大棚”為目標,新建10棟塑料大棚,運用現代化種植技術,種植反季節蔬菜,並輻射和帶動其他村設施蔬菜的發展,新建棗、梨、杏等果園150畝。2.完善基礎設施。發展旱作節水農業建設大田低壓管道輸水灌溉區800畝、機耕道路500平方米,將安莊村建成為我縣旱作節水農業示範村。3、建立節水管理機制,積極探索運用經濟手段提高村民節約用水意識。採用管道輸水、小畦漫灌等節水灌溉技術,提高灌溉水的有效利用率。4、建設機耕道路,完善道路綠化林網。在設施大棚區,配備水錶和比例施肥器等節水設施,採用微灌(滴灌或微噴灌)技術,實現灌溉的肥水一體化作業。5、建設信息服務與產品展示廳。配備電子顯示屏和產品展示台等設備,通過網絡平台,方便農户及時瞭解市場行情和價格信息,並對外提供產品信息。6、通過雙向互動,促進產品流通。壯大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引導農民成立安莊村蔬菜果品專業合作社,統一組織生產、統一產品質量、統一組織銷售、統一策劃宣傳,打造安莊村品牌,擴大銷售渠道。引導扶持經營能手帶頭組建聯合銷售實體,實行企業化運作,通過企業帶動實現產業富村。7、建設養殖小區。依託雙匯產業化工程,發展現代畜牧業,在安莊村的西北約1公里處建設一個規模養殖小區,分為三個功能養殖區,一個物流服務區和一個辦公區,共佔地面積200畝,其中雞養殖區65畝(包括蛋、肉雞養殖區),生豬養殖區93畝,生豬育種區26畝,物流服務區12畝,綜合辦公區4畝。形成年飼養肉、蛋雞10萬隻,豬存欄1000頭的能力。配套打井1眼,確保養殖小區的用水需要。8、拓展農業功能。開發“農家樂”、“鄉村遊”等旅遊項目,實現觀光農業與品味文化、度假休閒的有機結合,拓展安莊村的農業功能,多渠道增加農民收入。

(二)、加強技術推廣,實現科技興村。

1、構建技術平台,整合推廣資源。以“三電合一”為載體,加強農業信息化建設,農户上網率達到15%以上。廣泛開展農業科技信息服務,組織專家進村入户,為羣眾解答各種疑難問題,使安莊村農民及時有效地獲取農業科技服務。2、引進品種技術,提高科技含量。加快引進大棚蔬菜新品種,發展多樣化種植,不斷提高設施農業的效益,依託河南農業大學、河南省果樹所、臨穎縣農業技術推廣站等教育科研推廣單位,按照“便捷、易行、實用”的原則,加快引進推廣轉化速度快,農民易接受,使用效果好的設施栽培、果園管理、果蔬產後加工、畜牧養殖、獸醫防疫、農田灌溉等技術,結合測土配方施肥,開展安莊村耕地質量檢測和農產品質量安全監測,發展綠色農產品生產,打造安莊村綠色品牌。3、聘請設施園藝、果樹、畜牧養殖等方面的專家,每位專家負責聯繫和培訓10個農民示範户,每個示範户帶動10户農民,通過層層帶動,不斷提高科技入户率和技術普及率。4、完善“農民科技書屋”,改善農民學習條件,在現有各類農業技術書籍、期刊、光盤的基礎上,充實數量,尤其是增加設施栽培管理、綠色產品生產技術與規程等方面圖文並茂、好懂易學的技術資料。

(三)綜合利用資源,實現生態建村。

1、推廣清潔能源,提高生活質量。普及推廣太陽能熱水器,解決村民生活熱水,利用養殖小區的糞便污水和其他生活廢棄物建設大中型沼氣設施,實現全村集中供氣,解決炊事用能。通過沼氣和太陽能的利用,減少煤炭消耗,改變生活方式,提高生活質量,將安莊村建設成我縣清潔能源示範村。2、完善配套建設,美化村莊環境。改善生活設施條件,將全村現有的傳統蹲坑廁所改造為糞尿分集式生態旱廁,組織農民綠化庭院。推廣生活垃圾分類投放,完善道路硬化、沿外循環線兩旁建設環村莊綠化帶,綠化美化村莊,創建舒適的生產生活環境。 3、開展物業服務,完善村莊管理建立物業服務站,定時清運垃圾、糞便,清掃道路,管護花草樹木,維護水、電、路、氣、通過專業化服務,保障公共基礎設施正常運行,實現家居環境清潔化、資源利用高效化、家務勞動簡捷化。

(四)、加強教育培訓,實現人才強村。

1、開展校村合作,培育骨幹人才與河南農業大學合作,選送高中畢業的優秀青年農民參加設施園藝、果樹、畜牧、獸醫等專業的大專班學習,培養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村民致富帶頭人。依託農業部“百萬中專生計劃”,重點對村組幹部、專業農户、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骨幹、農村經紀人等進行職業教育,培養10-15名具有中專以上學歷的專業技術人才。 2、加強技能培訓,培養新型農民。依託全國農業科技入户示範工程,利用遠程教育和現場教育相結合,開展科技培訓入户、技術服務入户、農業信息入户、物化補貼入户、農業機械入户等活動。提高科技示範户學習接受能力、自我發展能力和輻射帶動能力。每年開展培訓100人次,使每個青壯年勞動力平均掌握2~3項農業實用新技術。

(五)完善組織機制,強化支部帶村。

1、健全村民自治機制,推進基層民主化進程。健全安莊村充滿活力的村民自治機制,落實農民的知情權、參與權、管理權、監督權。建立村民理事會、監事會等自治組織,健全以財務公開為主的民主管理制度,推進村集體經濟組織財務管理經常化、規範化、制度化。完善“一事一議”等民主議事制度,引導農民自主開展農村公益性設施建設。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完善和落實《村民公約》,形成民主管理、民主監督、民主決策機制。深入開展普法教育,引導農民樹立法制觀念,增強依法維護權益的能力和履行義務的責任。妥善處理農村各種矛盾,加強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創造農村安定祥和、農民安居樂業的社會環境。2、加強黨組織建設,發揮核心作用。加強黨支部班子建設,開展創建社會主義新農村標準黨支部活動。建立完善“一制三化”(村黨支部領導下的村民自治運行機制、黨支部工作規範化、村民自治法制化、民主監督程序化)的工作機制。落實黨員幹部“兩帶三為”(帶着感情、帶着責任,為民造福、為民解困、為民排憂)責任,全面開展“三項培養”(把黨員培養成致富帶頭人、把致富帶頭人培養成黨員、把優秀黨員致富帶頭人培養成黨的農村基層幹部)活動,提高黨員幹部隊伍素質,增強安莊村黨支部的凝聚力、感召力和戰鬥力。

(六)發展公共事業,建設和諧新村。

1、加強基礎教育,提高村民素質。改善辦學條件,提高辦學質量。按照臨穎縣“xx”教育發展規劃,將目前的村國小擴建成為標準化中心村國小。實現校園佔地面積、校舍建築面積、專用教室設置、校園規模、班容量等五項指標達到規定標準。2、發展文體衞生事業,提高健康水平。建設村文體活動中心,為農民提供文體活動場所。普及有線電視、寬帶網入户,使農民享受現代文化娛樂。改造村衞生醫療室,完善醫療設施,保障村民享受到最基本的公共衞生服務。3、完善社會救助體系,構建和諧新村。以為民解困為核心,以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為基礎,以農村特困羣眾生活救助、大病醫療救助、農村五保對象救助、教育救助、養老救助、自然災害救助等為輔助,以捐贈扶貧為補充,建立健全覆蓋全村的新型社會救助體系、保障機制和養老保險制度。

回顧上半年工作還存在着一些問題,還有很多不足之處,我們堅信,有黨中央的好政策,有縣鄉兩級政府的正確領導和大力支持,我們有決心、有信心、克服一切困難,完成黨委政府所交給的各項工作,絕不辜負領導的希望,羣眾的要求,快速發展經濟,帶動羣眾致富,為創建文明董畦、平安和諧董畦和新農村建設而努力,爭取年底交給黨委政府一個滿意的答卷。

【第5篇】關於對當前農村社會治安及穩定情況調研報告

為進一步瞭解和掌握當前我市農村社會治安狀況,尋求解決當前農村社會治安突出問題的有效途徑,就當前我市農村社會穩定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問題進行調研,通過實地走訪羣眾,與基層派出所、司法所、綜治維穩辦的同志、村幹部、教師、務工返鄉人員、留守兒童家長和羣眾代表進行座談,綜合形成調研報告如下:

一、農村社會治安存在的主要問題

1、在家青壯年勞力少,治安防範力量薄弱。我市70餘萬人口中每年約有20餘萬青壯年勞動力外出打工、經商,青壯年勞動力的大量外出,使得村莊“空殼化”和家庭“空巢化”現象較為普遍,留守在家的多為老弱婦幼,這些人受年齡和身體狀況的限制,自我防範能力較差,容易受到不法侵害。青壯年勞動力缺乏導致羣防羣治工作開展較難,人防有時成了紙上談兵,難以形成一套完整、真正發揮作用的治安防範體系。

2、留守兒童和閒散青少年違法犯罪案件突出。

隨着我國社會政治經濟的快速發展,越來越多的青壯年農民走入城市,在廣大農村也隨之產生了一個特殊的未成年人羣體——農村留守兒童和青少年。留守兒童和青少年正處於發育成長的關鍵時期,他們多由祖父輩照顧,無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認識及價值觀念上的引導和幫助,成長中缺少父母情感上的關注和呵護,致使家庭教育缺位,對孩子的生活、教育、心理產生諸多不利的影響,農村留守兒童和青少年學習成績下降,違紀頻發,中途輟學現象日趨嚴重,直接影響農村基礎教育的健康發展。特別是留守兒童、閒散青少年迷戀網吧、遊戲機室現象十分嚴重,加之當前網吧管理政出多門,由公安、工商、文化等多部門聯合管理,存在都管都不管現象,管理效果不佳。部分留守兒童、閒散青少年為了滿足個人享樂等經濟開銷,三五成羣地糾結在一起,很容易想“歪點子”、打架鬥毆、偷竊、搶劫,給社會造成嚴重危害,給家庭造成毀滅性打擊。

3、“兩搶一盜”案件呈高發趨勢

當前,農村搶奪、搶劫、盜竊案件仍佔刑事案件發案的主導地位,此類犯罪儘管在理論上概括為對財產權的侵犯(搶劫罪還包括對人身權的侵犯),但從此類犯罪的現實表現來看,其實際主要是對公民財產和人身權的侵犯。搶劫直接針對財產和人身,尤其是攔路搶劫,歷來是嚴重危害社會治安的嚴重刑事犯罪;搶奪,主要表現為“飛車搶奪”,犯罪嫌疑人駕駛無牌摩托車輛搶奪搶劫,此案件的特點是機動靈活,多為外地人員流竄作案,偵破難度大,其不僅侵犯財產權,而且往往對公民人身權造成實際的危害;盜竊,尤其是入户盜竊,嚴重影響百姓的財產和居住安全感,並且,入户盜竊常常轉化為入户搶劫、殺人。可見,此類犯罪在性質上已經成為具有嚴重危害性的犯罪。如果此類案件的大量頻繁發生,將嚴重損害羣眾的切身利益,影響羣眾的安全感,甚至會引發羣眾對黨和政府執政能力的質疑,從這個意義上説,此類犯罪具有間接的政治危害性。

4、警力不足,治安聯防隊名存實亡。

長期以來,警力不足一直是困擾治安防範工作的老大難問題,警力緊缺已成為制約公安機關發揮職責作用的重要障礙。一些基層所隊單位由於警力嚴重不足,民警長期超負荷、超時限工作,積勞成疾;而許多案件因人手不夠得不到及時的偵破和處理,使治安防範工作往往處於疲於應付的被動局面。加上鄉鎮羣防羣治經費投入較少,治安聯防隊員工資待遇低、社會福利得不到保障,很多人員已被迫離開工作崗位,鄉鎮軍警民治安聯防隊名存實亡,農村輔警力量明顯不足。農村“一事一議”經費收取不到位,不能保障村級(社區)治安聯防隊常年堅持打更放哨,在治安防範上存在死角死麪,給犯罪分子可乘之機。

二、對解決當前農村社會治安突出問題的思考和建議

1、黨委政府要高度重視,切實落實治安防範措施。各級黨委、政府要把農村社會穩定工作作為一項民生工程來抓,作為一項重要的政治任務擺上工作議程,研究和制定切實可行的措施,切實把各項治安防範措施落到實處。要建立完善經費保障機制,堅決把“平安建設”和綜治工作所需經費列入年度財政預算,因地制宜多渠道籌措羣防羣治經費,加強人、財、物的投入,保障綜治及平安建設工作的順利進行。建立鄉鎮黨委、政府主要領導、分管領導抓綜治工作實績檔案,將主要領導抓綜治工作的能力和實績列入幹部考核的重要內容,同時要嚴格執行社會治安綜合治理查究制和一票否決制,加大考核力度,實行責任倒查,促進黨政領導改變“重發展,輕維穩”的錯誤觀念,牢固樹立起“發展是第一要務,穩定是第一責任”的理念,進一步強化組織領導,堅決保證農村社會治安形勢的穩定。

2、夯實農村警務建設,深化農村警務效應。一是加強警務保障,增加經費投入。二是警力下移充實基層派出所警力。三是既要加強當前隊伍的自身建設,全面提升幹警綜合素質,樹立“人民羣眾滿意的幹警”形象,又要根據實際情況的可能與允許,儘快解決派出所警力不足等實際問題。四是鄉鎮和村都要組織專職治安聯防隊。

3、保持嚴打高壓態勢,集中整治突出問題。進一步加大對各種侵財案件的打擊力度,保持對農村各種刑事犯罪活動的高壓態勢,對農村發生的治安、刑事案件要儘快處理,發現一起查處一起,使農民羣眾確實看到違法得到處理,犯罪得到處罰,以震懾違法犯罪,取信於民;提倡見義勇為,鼓勵村民積極同違法犯罪作鬥爭,弘揚正氣,使廣大村民敢於、善於同違法犯罪作鬥爭。

4、以技防為抓手,構築農村社會治安防控體系

強化農村科技防範,加大技防經費的投入,開展羣眾性打更放哨活動,充分發揮治安卡點的作用,進一步完善農村固定電話平安互助工程、燈光治安防範工程、小喇叭工程、電子視頻監控系統等。開展“技防鄉鎮”、“技防村”等平安創建活動。

5、加強未成年人教育管理,開展警校共建活動

高度重視農村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和法制教育,積極做好青少年違法犯罪的預防工作。要研究探索針對農村勞動力大量外出的特點,農村基層組織、學校、家長如何形成一個切實有效的教育網絡。對在校的學生教育,學校必須履行好教育職責,同時保持與外出務工家長的經常性聯繫。督促他們擔當好子女教育的重要責任。對問題青少年要制定並落實好具體的幫教措施和幫教責任,進一步完善學校法制副校長和法制輔導員進校開展法制教育工作機制,定期到校開展法制報告會,以案釋法,正確引導農村青少年在經濟與社會的發展過程中得到健康成長。

6、積極引導農民工健康流動

對於大部分返鄉農民工而言,重回城市仍然是內在的要求。要求我們有序組織、引導農民工繼續回城尋找希望和夢想。一要加強與勞務主要輸出地的溝通銜接,最大限度地減少返鄉人數。落實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的規定,對在當地參加了失業保險且工作半年以上的農民給予一次性生活補助,發揮政府駐外辦事機構作用,主動收集市場信息,積極為在外轉崗、歇業和失業的農民工實施就地培訓、就地再就業。二要建立農民工失業返鄉監測機制,及時掌握返鄉農民工的動態形勢,由勞動就業部門牽頭,組織鄉鎮勞動保障事務所及時做好返鄉農民工的登記、摸底和就業需求信息,並就返鄉潮的當期狀態、趨勢及可能給社會治安帶來的問題定期報告。三要積極做好技能培訓工作,切實提高農民工回城就業的競爭力。整合教育、農業、扶貧、勞動和社保等相關部門的資源、資金,為這類人羣提供各種技能培訓服務,認真分析預測經濟復甦後的市場及返鄉農民工的共性需求,有針對性地加強技術含量高的長線專業培訓。

【第6篇】農村社區建設情況調查報告

農村社區建設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要內容,是推進新型城鎮化的配套工程,是夯實黨的執政基礎、鞏固基層政權的重要舉措。為了全面瞭解和掌握我縣農村社區建設情況,加快推進全縣農村社區建設步伐,近日,我們對**縣農村社區建設情況進行了一次深入調研。

做法與成效

近年來,縣政府堅持把農村社區建設作為加快新農村建設和統籌城鄉一體化發展的突破口,按照“試點示範、分類指導、穩步推進”的工作思路,不斷強化措施,持續加大投入,積極探索實踐,集中開展了以建陣地、優環境、促服務、惠民生為主要內容的農村社區建設工作,努力縮小城鄉之間的“空間距離”和“設施落差”,使農村生活居住條件明顯改善,農民生活質量穩步提升,實現了城鄉和諧發展,建成全國農村社區建設實驗全覆蓋示範單位和全省農村社區建設先進縣,受到國家有關部委領導及省市領導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評價。

1、明確工作思路,科學合理佈局。堅持以農村羣眾需求為導向,把社區理念引入新農村建設,按照“土地節約利用、居住相對集中、便於管理服務”的原則,在充分尊重羣眾意願的基礎上,通盤考慮農村空間佈局、生產力佈局、交通佈局、生態佈局和人口布局,建設農民集中居住小區,推進農民居住由分散向集中轉變、平房向樓房轉變、村莊向社區轉變,提出了居住向小區集中、產業向園區集中、服務向社區集中的農村社區建設思路。按照城區改造型、鎮區聚集型、多村聯建型、園區帶動型、整村搬遷型五種模式,對現有自然村進行整合,把全縣97個行政村規劃為45個農村社區, 通過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完善公共服務,促進城鄉資源的有效整合利用,推動城鄉一體化發展。

2、突出建設重點,穩步全面推進。堅持高起點規化、高標準建設、統一功能佈局,依託原有的農村服務陣地和活動場所,採取爭取省市補助、縣級財政配套和村組自籌的辦法,按照服務用房不少於200平方米,室外活動場所不少於1000平方米的標準,投資7000多萬元改擴建農村社區服務中心1萬多平方米。搶抓六盤山片區扶貧開發機遇,整合扶貧搬遷、生態移民、危房改造等項目,將各項涉農資金進行捆綁,啟動以告別深山區、土坯房、土窯洞、獨居户和加快農民向城區、鎮區、中心村集中為主要內容的“三集中、四告別”工程,建設大社區,從根本上改善山區羣眾的居住和生活環境。近三年累計對7061户2.56萬農村居住羣眾進行搬遷改造,建成農民進城(鎮)居住小區13個、住宅樓65棟3364套,推動了1.35萬人進城、進鎮、進中心村社區居住,探索出了一條山區縣推進城鄉統籌發展的新模式。

3、完善基礎設施,提升服務功能。根據公益性服務、經營性服務、管理性服務的功能要求,按照“四站四室一院一超市一廣場一隊”(即:公共服務站、農業科技生產服務站、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站、計生衞生服務站、村“兩委會”辦公室、村民監督委員會辦公室、多功能室、專業經濟組織辦公室、幸福互助院、便民利民服務超市,文體活動廣場、便民服務隊)的建設標準,縣人社、民政、衞生、農業等相關部門對口支持社區服務中心配套完善硬件設施,安裝室外健身器材393套,娛樂器材132套,配備辦公桌椅698套,圖書19.7萬冊,養老互助幸福院牀位300多張。所有農村社區都建立健全了公共服務、羣眾調解、治安保衞、公共衞生、羣團組織、養老互助院等機構,部分農村社區(如草碧鎮碧水苑聯合社區、高崖農民進城社區)還設有物業管理等機構,對各類服務設施的建設標準和服務內容都作了明確,為開展社區服務奠定了基礎。

4、樹立民本觀念,構建服務網絡。一是構建便民服務網絡。實行服務代理制、服務承諾制、首問負責制、崗位責任制、限時辦結制,大力推行“3+x”的便民服務模式,利用便民服務電話、短信羣發系統、親情視頻聊天系統為羣眾提供一站式服務,利用社區服務中心的服務設施,為羣眾提供產業技術培訓、農副產品銷售、醫療康復、健康娛樂等全方位服務。圍繞民間工藝品、蘋果和蔬菜等主導產業,發展農民專業經濟協會51個,農民專業合作社197個,新註冊、認定家庭農場32個,開展農村實用技術培訓520場次,受訓農民羣眾4.6萬人(次)。二是構建社會保障網絡。全面推進農村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積極完善農村低保制度,構建起了以社會養老、社會醫療、社會救助以及社會福利為主要內容、體系完善的農村社區社會保障體系。農村社區公共服務平台紮實推行“參保登記、保費繳納、待遇領取、權益查詢、生存認證”五個不出村,各公共服務站普遍設置了養老醫保、農村低保和證卡服務3個便民服務窗口,真正做到了“小事不出村、大事有代理”,深受羣眾歡迎。三是構建文化娛樂網絡。利用建成的文體休閒廣場和附屬設施,組建自樂班、秧歌隊等羣眾文化組織32個,舉辦各類文藝演出活動112場次,為農村羣眾提供豐富多彩的文化服務。同時,開展“十星級文明户”、“文明家庭”、“文明社區”創建活動,營造積極向上的農村人文環境。四是構建社會治安網絡。在農村社區設置社區警務室和法律服務工作室,及時調解處理羣眾矛盾糾紛。截止20**年底,建成國家級民主法治示範村2個,省級民主法治村4個,市級4個,其餘村全部建成縣級民主法治示範村。

5、健全完善管理,規範社區運行。農村社區及服務中心受村黨支部和村委會領導,主任由村支部書記或村主任擔任,副主任由村文書、團支書和婦代會主任擔任,成員由村“兩委會”組成人員和各村民小組長擔任。設置“三大員”:管理員由村羣團組織負責人擔任;監督員由本村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和離退休老幹部擔任;保潔員由熱心公益事業的羣眾或農村公益性崗位符合條件的人員擔任,達到了有組織機構、有管理人員、有管理制度、有活動記載、有經費來源的“五有”標準,逐步建立健全制度化、規範化的運行管理機制。同時,建立了社區(村)幹部+信息員+户長的管理運行模式,實行一組一冊(户主基本情況),一户一表(家庭成員詳細信息)的網格化管理辦法,使社區服務中心更加便捷、高效的服務羣眾,真正把農村社區建成一個為農民提供生產和生活綜合服務的載體。

困難和問題

我縣深入推進農村社區建設,使農村羣眾生活居住條件徹底改善、農民生活質量和幸福指數穩步提升,特別是在服務羣眾生產生活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績。但面對新形勢、新任務,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困難和問題:

1、認識有待提高,觀念亟待轉變。部分基層幹部對農村社區建設的重大意義認識不足,對什麼是農村社區,為什麼要建農村社區、如何建農村社區等缺乏基本認識。有的認為農村社區建設就是蓋幾棟樓、修幾條路、掛幾塊牌子,對有關政策瞭解掌握不夠充分,認識上仍有偏差;有的認為資金少、用地難,存在畏難情緒,工作被動應付。部分農民對農村社區建設的主體概念認識模糊,把農村社區建設當成政府工程,缺乏主觀能動性,“等、要、靠”思想嚴重。加之受傳統居住觀念影響,廣大農民習慣了獨門獨院式的居住生活方式,入住新的住宅小區生活成本較原來要高,且生產設備和勞動工具存放不便,大多羣眾沒有穩定的收入來源,安不下心來,所以對建設農村社區的積極性不高。

2、建設資金匱乏,投入嚴重不足。目前,資金短缺是社區建設的制約瓶頸。農村社區基礎設施和公務服務設施建設都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而我縣自有財力嚴重不足,縣級財政支持扶持能力有限,農村社區建設上級補助資金又比較少,加之農業是弱勢產業,農村經濟發展水平低,鎮村集體經濟弱,要想拿出資金髮展公益事業很難。大部分鎮村資金籌措渠道比較單一,僅靠上級補助和借貸建設,融資難度大,致使普遍存在重住宅建設、輕配套設施,重社區建設、輕產業發展的傾向。此外,農村建設用地增減掛鈎週期較長,資金到位慢,而鎮村資金壓力大,社區建設向縱深推進存在很大難度。金融機構、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等市場化、多元化投資建設農村社區的積極性也尚未充分調動起來,影響了農村社區建設步伐。

3、工作力量緊缺,服務水平不高。首先,社區工作人員待遇偏低,在職的社區幹部工作積極性不高,年富力強的村民不願參與社區建設和管理,造成社區幹部後繼乏人。據調查,全縣為60個村配備月工資為500元的勞動保障助理員81名,其餘37個村各確定了一名公益性崗位人員,每月補助300元,擔任社區工作人員,且對任職年齡作了規定。大多數村由文書或其他村幹部兼任,如文書兼任的每月也最多隻能領取1100元或者900元報酬(文書每月報酬600元),其很難做到脱離農業生產全天侯坐班。其次,現任社區工作人員年齡偏大、文化水平不高,服務羣眾能力不強,工作內容僅僅侷限於公共服務,真正意義上的村民自我服務、互助服務還沒有開展起來。再次,對社區幹部培訓力度不夠。任職前普遍沒有接受培訓,任職後培訓形式化,培訓內容不全面,培訓方式單一,為政府職能部門服務的業務培訓多、為社區村民服務的培訓少。

建議及對策

隨着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進程的加快,農村社會正在發生着深刻變化。縣人民政府及相關職能部門要主動適應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新要求、順應農民羣眾過上更加美好生活的新期待,為農民幸福安康、農業持續發展、農村和諧穩定多謀福祉,使農民真正享受到與城市居民基本相同的居住條件和公共服務。

1、加強宣傳引導,形成農村社區建設強大合力。農村社區建設是一項系統性工程,離不開強有力的組織領導和廣大羣眾的參與支持。首先,要切實加強組織領導,積極穩妥推進。要建立健全領導機制和相關制度體系,明確責任目標,形成“縣委正確領導、政府統籌推進、部門密切配合、鎮村積極運作、農民參與聯動”的工作機制。其次,要加大宣傳力度,營造良好氛圍。充分認識推進農村社區建設的重大意義,努力增強廣大幹部羣眾主動搞好社區建設的信心,切實克服畏難情緒和等待觀望思想,把社區建設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大工作力度,全力全速推進。通過典型示範、樣板引路,用實際案例教育引導羣眾參與社區建設,使羣眾從內心深處認識、認同和接受農村社區,努力營造羣眾踴躍參與、社會各界廣泛支持的良好氛圍,形成農村社區建設的強大合力。

2、堅持規劃先行,確保農村社區建設科學合理。一是堅持城鄉一體,詳細規劃。要堅持“先規劃後建設”的理念,按照統籌城鄉發展、聚居人口適度、服務半徑合理、資源配置有效、功能相對齊全等原則,以鎮村規劃、產業規劃和社會公共事業發展規劃為依據,結合新一輪行政村撤併,加快研究制定全縣農村社區建設的詳細規劃。二是堅持因地制宜,分類推進。充分考慮當地交通條件、資源配置、生態環境等因素,使社區建設既要服務方便羣眾,又與未來區域發展方向相一致。對經濟富裕、村莊規模較大的村,直接建設成為農村社區;對村莊規模小、居住分散和設施滯後的村,通過整體搬遷集中到鎮區,聯村合建社區;對於地處深山區和自然條件差的村,通過移民搬遷,實行聯村共建,在縣城建設中心社區。三是堅持創新模式,量力而行。將農村社區建設與當前農村環境綜合整治、美麗鄉村建設等重點工作結合起來,打通城鄉之間、農村社區之間生產要素的合理流動渠道,加快城鎮基礎設施網絡和服務功能向農村延伸。同時,依據地區經濟、社會和人口發展水平等實際,量力而行,不盲目攀比,不搞大拆大建。

3、整合各方資源,實行農村社區建設多元投入。進一步完善社區建設財政扶持政策,探索市場化融資新路子,多元化籌集資金,為農村社區建設提供持續有力的資金支持。一是加大財政投入。在積極爭取省市補助的同時,財政部門要列出年度社區建設專項預算,建立社區建設專項資金逐年穩步增長機制,重點對工作進度快、聚集人口多的農村社區進行獎補。二是整合涉農項目資金集中投入。按照“用途不變、渠道不亂、捆綁使用、集中投放”的原則,將農村道路、危房改造、移民搬遷等相關涉農資金集中起來捆綁管理和使用,實行綜合配套重點投入,集中用於社區基礎設施和配套公共服務設施建設,最大限度地發揮涉農項目和資金的使用效益。三是引導社會資金參與社區建設。充分運用市場機制,綜合運用土地、補助、貼息、獎勵和規費減免等優惠政策,廣泛吸引各類社會投資主體參與農村社區建設,逐步建立多元投入機制。

4、完善配套建設,拓展農村社區公共服務功能。一是全面提升基礎設施建設水平。搞好社區道路、水電管網、通訊設施及景觀綠化等基礎設施建設,達到硬化、亮化、綠化、美化、淨化標準,改善羣眾生產生活條件。二是着力推進便民服務體系建設。以完善醫療衞生、社會保障、社會救助和就業培訓等事關羣眾日常生活的服務項目為重點,加快提升已建成的集“四站四室一院一超市一廣場一隊”配置的農村社區服務中心服務水平,使社區服務中心達到內部結構、功能名稱統一規範,尤其是在各項待遇領取、保費繳納等方面最好確定一家金融機構,靈活運用一卡通服務或者現金繳納保費的方式,方便農村“三留守”人員,從而使各類公共服務真正“落户”農村、“紮根”基層。三是積極完善市場化服務體系。鼓勵和引導各類社會組織、企業和個人開展百貨供應、農資供應、餐飲服務、農機維修、郵政通訊、金融保險等服務項目。四是建立健全社區自助互助服務體系。培育和發展農村社區志願者協會、老年協會、殘疾人協會、紅白理事會和文藝宣傳隊等,開展鄰里互助等羣眾性自我服務活動。

5、加強隊伍建設,提升農村社區公共服務水平。一是充實壯大社區幹部隊伍。通過派、選、聘、考等途徑充實農村社區服務中心工作力量,使社區工作人員在年齡結構、文化程度、素質能力等方面得到優化,同時,探索建立縣鎮機關幹部到社區掛職任職制度,真正實現農村社區服務中心“有人辦事、高效辦事”。二是建立幹部培訓機制。採取遠程教育、網上培訓和請進來、走出去的辦法,加強社區服務人員業務能力和綜合素質培訓,推動農村社區建設的順利開展。三是逐步提高社區幹部報酬待遇。努力改善基層幹部待遇偏低的現狀,建立健全獎勵激勵機制,逐步提高社區幹部報酬,調動農村社區幹部的工作積極性和主動性,激發基層幹部活力,推動農村社區整體服務水平全面提升。

【第7篇】新農村建設中農村社會保障情況調研報告

郊區根據城鄉統籌發展的要求,以科學發展觀推進新農村建設,形成了“近郊城市化、遠郊城鎮化、農業產業化、城鄉一體化”這一明確的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加快形成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的發展戰略。目的是使廣大農民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這一目的體現着社會的公平正義,但由於傳統城鄉二元結構模式的影響,在城市社會保障體系基本建立的同時,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卻存在相關問題,因此,完善農村社會保障體系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一項重要內容。如果能夠完善和加強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制度的建設,對縮小城鄉居民的收入差距,推進農村人口的城鎮化進程,促進傳統農業的產業化發展,緩解農村人口老齡化帶來的撫養壓力有巨大的作用。必將更加有利於實現社會的公平、公正,維護好社會穩定,對於促進城鄉一體化和共同發展,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全面實現小康社會的建設目標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一、顯化村現行社會保障的主要方式

通過對xxxx年顯化村社會保障制度實施情況的調查和研究,顯化村現行的養老保障方式總要有以下幾種:

1、家庭保障方式。可以説,“以家為主”是中國人幾千年來的家庭倫理觀念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保障家庭生活的重要作用。對於保障和維持年老體衰的人羣的生活有積極的作用。同時,家庭保障,包括贍養老人和哺育幼兒不僅僅被視為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而且被上升到政策和法律層面。《中華人民共和國老年人權益保障法》以法律制度的形式確認了老年人被贍養的權利,以及從側面規定了年輕兒女有義務撫養老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xx”計劃和xxxx年遠景目標綱要》明確指出:“農村養老以家庭保障為主”。實際上,家庭贍養一直是我國農村養老保障的主要形式。家庭贍養形式中最主要的又是子女供養。根據顯化村的統計,按照六十歲以上人員統計,目前顯化村完全由家庭撫養的老人有xxx人,這些老人的撫養費用在一定程度上也使得這部分家庭的人均純收入的增長有點困難。

2、五保保障方式。農村五保指依在吃、穿、住、醫、葬方面給予村民的生活照料和物質幫助。根據《農村五保供養工作條例》規定,老年、殘疾或者未滿16週歲的村民,無勞動能力、無生活來源又無法定贍養、撫養、扶養義務人,或者其法定贍養、撫養、扶養義務人無贍養、撫養、扶養能力的,享受農村五保供養待遇。對未滿16週歲或者已滿16週歲仍在接受義務教育的供養對象,保障他們依法接受義務教育所需費用。顯化村目前享受五保政策的有x人,這五位老人基本上的由顯化村給予照顧和幫助,生活情況良好。

3、優待撫卹保障方式。準確來説,這一種保障方式並不能説是一種常態化的保障方式,因為這種保障方式具有特殊性性,其保障對象為老紅軍、複員軍人、烈軍屬、傷殘軍人等。根據有關政策,對這些人給予不同的優待撫卹,其業務由村民政負責管理。因此,嚴格意義上講,優待撫卹不是一般意義上的農村社會保障。但是該保障方式對於這部分人羣的生活優撫還是具有一定意義的。根據統計,顯化目前有x人享受此類社會保障方式。

4、農村社會養老保險。根據《xx省人民政府關於開展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試點工作的實施意見》(x政[xxxx]xxx號)和《xxx市人民政府轉發xx省人民政府關於開展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試點工作的實施意見的通知》(x政[xxxx]x號),年滿60週歲、未享受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待遇的農村有户籍的老人可按月領取養老金,其中對於已按《xx市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辦法》(x政[xxxx]xx號)參保繳費的女性農村居民,待遇領取年齡仍為55週歲。顯化村現有xxx户,人口xxxx人,符合社會保障的有xxx人,整體上説,對於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絕大部門農民是認同和歡迎的。

5、農村部分計劃生育家庭獎勵扶助制度。這項保障制度的主要內容是:在各地現行計劃生育獎勵優惠政策基礎上,針對農村只有一個子女或兩個女孩的計劃生育家庭,在夫婦年滿60周以後,由中央和地方財政安排專項資金,享受年均不低於xxx元的獎勵扶助金,直到亡故為止。實施該項政策的目的,是通過對實施了計劃生育的家庭給予經濟獎勵和扶助,部分解決農村計劃生育家庭的養老困難問題,形成利益導向機制,以更好地推進農村計劃生育工作。顯化村目前的農村部分計劃生育家庭獎勵扶助制度分為獎扶對象7人,特扶對象暫時沒有符合條件的人員,雙提對象x人。

6 、農村新型合作醫療制度。該項制度由政府組織、引導、支持,農民自願參加,個人、集體和政府多方籌資,以大病統籌為主的農民醫療互助共濟制度。是當前農村社會保障體系的重要內容之一。它為農民提供全方位的醫療服務。不僅為農村社會成員提供一般的門診和住院服務,而且承擔着兒童計劃免疫、婦女孕產期保健、計劃生育、地方病疫情監測等任務,並按照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的方針開展各種疾病預防工作,對保障廣大農民健康發揮着多方面的積極作用。顯化村目前參加農村新型合作醫療為2389人,基本上覆蓋所有長居於顯化的農村居民,對於該項制度,農民普遍表示很有價值。

7、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該項制度的具體內容是:對家庭人均收入低於最低生活保障標準的農村貧困人口,按最低生活保障標準進行差額補助。顯化村歷來重點最低生活保障人員的資格評選和認定工作,在堅持“應保盡保”的原則的同時,注意被保人的生活情況變化,適當、適時的調整,使得應該保的人享受到政策,可以保也可以不保的人民主評選,不可以保的人堅決不保。在XX年最新的最低生活保障名單中,保障了xx户,xx人。在公示之內,無任何異議!

除上述主要的生活保障和醫療保障方式外,顯化村對於自然災害專項救助、特困救助等臨時救助和保障措施,也執行到位,對顯化村重點貧困對象予以適當的生活救濟。

二、顯化村社會保障狀況及原因

xxxx年,顯化村的各項社會保障制度均按照相關政策執行和依據顯化村的具體實際做過適當的調整,比如在農村新型合作醫療的開展中,在村級財政十分困難的情況下,對於所有長居於顯化村的居民,村委會先行為每人墊付了xx元,墊付金額xxxxx元,為該政策的執行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但是,顯化村的社會保障情況仍然不是十分樂觀,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一)羣眾對於自身的社會保障不熱心,缺乏認識。以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為例,該保險於已於開始xxxx年開始推廣,但xxxx年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繼續開展實施的階段,依然有很多農民對此有深深的顧慮。

究其原因這首先是由農村經濟發展水平較低決定的;其次農民參與的積極性不高可能在農村各項負擔降低的情況下,人們並不認為養老是一種問題,傳統的思想和思維方式依然束縛着這一政策的推行和執行力度;有部分農民擔心這是保險是不是和公司做生意,擔心繳的錢不知去向,這是極少部分的言論。

(二)農村合作醫療的保障效果不是很理想現有的農村合作醫療大部分以“保小病”為主,部分農民對於減免掛號費和輔助檢查費的態度是無關痛癢,致使普通患者對此也缺乏熱情。此外,作為合作醫療載體的鄉鎮衞生院的醫療水平並不能讓農民信服,在調查的過程中,很多農民認為鎮醫院就是看看感冒,掛掛吊水的地方,對於鎮醫院檢查大病的能力,都表示懷疑,更願意去市區的醫院,因此導致很多農民對於農村合作醫療保險產生了不冷不熱的態度。

(三)政策的不連貫性也是導致農民對部分政策產生疑慮的重要原因。主要體現在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中關於女性享受保障年齡的規定。根據《xx市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辦法》(x政[xxxx]xx號)參保繳費的女性農村居民,待遇領取年齡仍為55週歲。但是今年女性享受此項社會保障的年齡和男性相同,均為60週歲,因此,很多人對此產生了質疑。此外,自然災害專項救助、特困救助等臨時救助方式在救助方式普遍使用打卡的方式,但是這些臨時的、特殊的救助在這些資金到位之前村裏均已墊付相關救助資金,採取打卡方式,將會產生村裏墊付資金無法收回,若村裏不採取墊付方式,將導致受災人的生活困難,這種尷尬的情況。長期困擾着基層的救助工作。

三、完善農村社會保障制度的建議

(一)總體思路。建立健全農村社會保障制度是堅持人民利益至上,符合我國農村經濟發展與社會進步的客觀要求,也是中國社會保障制度建設中不容忽視的重要問題。完善農村社會保障制度的總體思路是:從實際出發,以保障農民基本生活為目的,以制度建設為核心,分重點(先保障農村中相對弱勢的羣體,再一般羣眾),分人羣(先思想觀念接受能強者,後影響接受能力弱者),分項目(先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和農村合作醫療等基礎性項目,再養老保險等大型項目),分批次(先完成可以完成的項目,再推進其他項目,先易後難)進行。

(二)具體建議

1、繼續強化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執行和篩選力度。安徽省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已經取得了顯著的成效,“應保盡保”的政策有力地保障了農村貧困人口的基本生活,這不僅體現了公平性,也有利於農村社會秩序的穩定。首先要合理界定所選擇的最低生活保障對象。農村的保障對象應該是那些供養係數較高的家庭、殘疾人、病人和家庭有突發事件的人。村級系統內,村民之間的瞭解程度比較高,村級民政負責人應定期核查受保對象的生活情況,避免形成養懶漢的傾向,影響其他人對於評選低保人員制度的公平性產生異議,影響社會和諧。其次農村保障金的發放形式與城鎮一樣,財政按指定賬號劃撥資金,由銀行統一發放。這樣可以減少中間環節,減輕了政府工作人員的工作量,又方便了羣眾,有利於各級資金的及時到位,還提高了透明度。但是,如前所述,在經層工作中,尤其關於社會救助上,打卡制度的優勢和劣勢是並存的,具體應該怎麼操作,還待進一步研討。

2、大力完善農村合作醫療制度。首先農村合作醫療的定位仍然有待進一步商榷。農村合作醫療若要真正緩解或者根除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的現象,就要“保大病”,這也是廣大農民真正需要的。但是“保小病”確實有困難,更何況是“保大病”;若提高繳費標準,則會影響農民的參保積極性。但倘若換一種角度考慮,在不提高繳費標準的情況下也可能“保大病”:大病的發生概率畢竟較低,若參保率較高,則可以用全體的繳費資助大病患者,以體現保險的“互助”精神。但這一思路還有待於進一步的試點和實驗。其次農村合作醫療工作的開展應與衞生體制改革緊密結合。農村合作醫療離不開縣、鄉、村的衞生機構,同樣離不開醫療管理體制、收費政策、藥品監督檢查等相關制度。只有各項制度的關係理順了,衞生機構的運轉良性正常了,才能切實滿足廣大農民羣眾的醫療需要。

完善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將有利於解決“三農”問題。“三農”問題核心在於增加農民收入,重點是減少農民開支、減輕農民負擔,關鍵在於降低農民的風險。降低農民風險最根本、最有效的辦法是給予農民國民待遇,建立健全農村社會保障體系,使農民與城市居民一樣享有社會保障,改變長期以來社會保障對象範圍的侷限性,改變這種有悖於社會公平的社會保障體系,從而更好的促進社會和諧,維護社會公平正義。

【第8篇】農村社區建設情況的考察報告

一、江蘇、山東兩省開展農村社區建設工作的主要做法

江蘇、山東兩省是我國較早開展農村社區建設工作的省份,經濟社會發展快,城鄉一體化水平高。近年來,兩省積極適應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形勢,積極探索開展農村社區建設工作,創造了具有全國示範意義的許多新鮮經驗。

主要做法概括起來有:

(一)結合實際,積極探索創新農村社區建設的模式。兩省5市各級黨委、政府堅持把開展農村社區建設作為深化村民自治,加快統籌城鄉經濟社會協調發展,促進農村經濟發展,社會事業全面進步,維護農村穩定的重要平台,與新農村建設緊密結合,着眼於改革創新農村基層社會管理體制,從當地實際出發,科學設置農村社區,強化社區服務功能,按照“一村一社區”、“幾村一社區”的模式,開展社區建設工作,取得了顯著成效。

尤其在社區管理體制和服務體系建設上,各有創造,各具特色。一是注重發揮民間組織力量。

南京市採取“一村一社區”模式,以建制村確定社區範圍,村民委員會改為社區村民委員會,每個社區設立社區公共服務站,為正式註冊登記的民辦非企業單位,主要承接政府延伸的公共服務,工作人員採取招聘制,接受社區黨組織、社區村民委員會的領導、監督。同時,大力培育發展社區各類民間組織,廣泛開展各項社區服務。

二是依靠鄉鎮行政推力。山東省諸城市以鄉鎮撤併前的原鄉鎮或中心村為單位建立農村社區,實行“幾村一社區”的大社區制。

按照鄰村共建共享、優化空間佈局、便於服務的原則,合理確定社區中心村和服務範圍,把服務半徑控制在2—3公里,涵蓋3—5建制村、1000户—3000户。在中心村普遍建立社區服務中心(站),在村設立服務代辦點,社區服務中心(站)人員主要是鄉鎮下派幹部和原鄉鎮事業單位人員。

三是發揮村黨組織和村民委員會作用。山東省膠州市以單一建制村為基礎建立一個社區,依託村“兩委”,設立社區服務站,開展社區服務工作。

諸城市的做法有利於資源整合,防止資源浪費,但易於造成村級自治組織在社區治理中的權力弱化和“空心”化,膠州市的做法發揮了“兩委”作用,但容易出現自治組織行政化傾向,南京市的做法較好的解決了社區建設過程中堅持民主自治的方向問題,但是在經濟欠發達、社會發育不良的地方,推行難度較大。

【第9篇】關於某市新農村社區建設情況的調查報告

近幾年,xx市不斷探索,走出了一條xx特色的新農村建設模式。最近,我們對xx市全市新農村社區建設情況進行了專題調研,形成以下調研報告。

一、xx市新農村社區建設情況

(一)立足市情,確立建設重點。緊密結合市情,xx確立了本地特色的新農村建設五個重點。一是工礦所在地新農村社區建設。分煤礦所在地和產業集聚區內兩種類型。煤礦所在地新農村社區建設側重於淨化、硬化、綠化、亮化、美化,創造良好的人居環境,實現企地融合發展、共建共贏。產業集聚區內的新農村社區建設,則按照產城一體、產城融合、以產促城的理念,與產業集聚區統籌規劃、共同建設。目前,7個煤礦所在地社區基本建成(有兩個煤礦所在地不宜建設社區)。二是採煤沉陷區居民安置地新農村社區建設。隨着煤炭的不斷開採,xx沉陷面積越來越大,目前已有9個鄉鎮53個行政村176個自然村因採煤沉陷。搞好採煤沉陷區搬遷安置工作關係老百姓的切身利益,是xx迫切需要解決的一大難題,也是xx最大的民生問題。該類新農村社區建設側重於交通方便、生活便利、設施完善、管理有序、生態良好。

現已建成形成規模的沉陷區安置社區6個,處在起步建設中的7個。三是旅遊景點所在地新農村社區建設。結合旅遊開發,將景點所在村與景點統一規劃,共同建設,實現新農村與旅遊景點相協調、相配套、相融合、相促進。4個旅遊景點社區正在加緊建設中。四是鄉鎮政府駐地新農村社區建設。圍繞宜商、宜業、宜居的目標,充分發揮鄉鎮政府駐地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優勢,將周邊村納入鎮區規劃,提高鄉鎮政府駐地綜合承載能力和輻射帶動能力,承接農村勞動力轉移,建設現代化小城鎮網絡。xx市酇城、李寨、陳集、王集、高莊、太丘、黃口、順和、卧龍等一批現代化小城鎮社區建設在短期內取得了十分明顯的成效。五是一般村村莊整合建設中心村。科學規劃,合理佈局,對一般性村莊整合並點,建成一個個交通便利、生活方便、設施完善、環境優美的中心村,推進農村社區化、城鄉一體化。順和鄉高平房社區、太丘鎮黃橋社區、卧龍鄉渾河社區等一大批中心村象雨後春筍般紛紛拔起。

(三)創新機制,搞活建設方式。xx市新農村建設五個重點,在建設側重點上各不相同,在建設方式上也採取了靈活多樣的形式。主要有工農共建、部門幫建、民企助建、村民聯建、市場促建等五種類型。一是工農共建。工礦所在地和採煤沉陷區居民安置地的新農村建設與煤礦企業緊密相聯,xx市五個重點新農村建設思路得到了永煤、神火兩大集團的關注,他們認為該思路可以有效解決煤礦企業多年想幹而幹不了的事情,可以有效解決企業與地方羣眾溝通難、沉陷區居民搬遷難等長期不解的難題。在基礎設施和配套服務設施建設投資上形成了鄉村1/3,市1/3,工礦企業1/3的工農共建共識。二是部門幫建。發揮市直部門聯繫面廣、門路多等優勢,深入開展新農村建設部門幫扶工作。xx市向新農村社區派駐了市直部門幫扶工作隊,發揮了很好的幫扶作用。據不完全統計,今年以來,xx市通過部門支持新農村建設的資金累計已超過14000萬元。三是民企助建。充分發揮民營企業作用,鼓勵民營企業家為新農村建設做貢獻。目前已有60多家民營企業積極參與了新農村社區建設。如,華星集團投資50萬元支持了李寨鎮政府駐地社區道路建設,投資30多萬元為十八里鎮李窯村安裝了高杆路燈100套;小龍人教育集團投資16萬元為芒山鎮陳樓村修建了水泥路;中州棉業公司幫助酇城鎮酇東社區實施了舊房改造及基礎設施建設等。四是村民聯建。由村民民主選舉成立新農村建設理事會,由理事會具體負責工程預算、組織招標、資金籌集、質量監管等,所有程序公開透明,村民明明白白。如,城廂鄉沱濱社區,由新農村建設理事會公開招標施工企業、監督進料、監督質量等,農民按成本價住房,大家十分滿意;酇城鎮政府駐地社區建設中,通過新農村建設理事會全程參與,農民達成了一致意見,舊村拆遷和新社區建設十分順利。卧龍鄉渾河社區、太丘鎮黃橋社區、新橋鄉朱樓社區等,都是通過理事會管理實現村民聯建的好典型。五是市場促建。即通過市場化運作建設新農村。按照羣眾有利益、政府有收益、開發商有利潤、社區有形象的原則,積極探索市場化運作方式,引入經營城市的辦法,由新農村建設理事會參與,將新農村社區建設推向市場,調動各種力量投入新農村建設。

(四)尊重民意,制定扶持政策。為強力推進新農村社區建設,市委、市政府研究出台了一系列含金量很高的扶持政策,涉及財政、土地、税費、金融、待遇等方面。一是財政政策。市本級財政每年都安排一定比例的專項資金用於新農村社區基礎設施和配套服務設施建設。今年市財政預算新農村建設專項資金2880萬元,較上年增長20%。二是税費政策。新農村社區建設產生的税收,地方留成部分的50%以專項撥付的形式用於社區基礎設施和配套設施建設,與社區建設相關的質檢費、實驗費、避雷檢測費、主體結構檢測費、屋面防水檢測費等,相關職能部門全部免收,並積極提供優質服務;到新農村社區建房或購房的農户,舊宅基拆除復墾成耕地後,市國土部門、房管部門免費為其辦理相關土地使用證、房產證。三是土地政策。開展農村土地綜合治理,在拆舊建新中置換出的建設用地指標除保障新農村社區建設用地外,富餘指標轉讓後收益全部用於整治村新農村社區基礎設施、服務設施建設,以及對農户的拆遷補償等。三是信貸政策。在新農村建設中符合貸款條件的,市政府協調金融部門給予小額貸款支持。今年以來,已發放新農村建設小額貸款9000多萬元。四是待遇政策。入住新農村社區的農民可登記為城鎮居民户口,實行雙重户口(農村户口、城鎮户口)政策。保留原承包土地,享受農村計劃生育政策和國家惠農政策;在養老保險、子女入學、最低生活保障等方面享受城市居民待遇等。

二、存在的制約因素和問題

在調研中發現,xx市新農村社區建設還存在一些深層次的制約因素和問題:

(一)農户之間的現有經濟基礎差別影響新農村社區建設進程。除急需建房户外,由於户與户間經濟基礎差別很大,富裕的農户搬入新農村社區熱情很高,較窮的農户短期內很難向社區集中。

(二)現有的大量新建樓房影響新農村社區建設進度。近年來,富裕起來的農民建房積極性很高,由於缺乏規劃和管理,新建房屋秩序十分混亂,同時出現了大量的沿路建房、村外建房現象,特別是在市南鄉鎮,這種現象佔到50%以上,這些農户讓他們搬遷到規劃區建房難度很大。

(三)有限的建設用地增減掛鈎指標限制了新農村社區的快速發展。上級每年下達的建設用地增減掛鈎指標有限,很難滿足新農村社區快速發展的需要。

(四)建設資金不足成為新農村社區建設的制約瓶頸。新農村社區建設是一個龐大的系統工程,需要大量的人力、財力、物力,市財政每年預算的新農村建設專項資金十分有限,工業支持農業、城市帶動農村的能力十分有限,單純依靠農民自身建設新農村存在相當大的難度。

(五)各部門支農項目投入機制不協調。近年來,國家、省不斷加大對農業、農村的投入,但這些投入是通過多個部門、多種渠道下達的,由於沒有一個正式機構進行統籌管理、協調安排,存在各自為戰、效率偏低現象。儘管xx市近年來一直在努力做好項目整合工作,由於部門利益十分嚴重,整合效果很不理想。

三、意見和建議

(一)樹立短期造局,長期建設的思想。短期內,新農村社區要規劃好,啟動好,着力完善規劃區內基礎設施和配套服務設施,創造優越的生活條件和環境,形成強大的吸引力。新農村建設具有長期性、複雜性、艱鉅性的特點,要做好打長遠丈、打攻艱戰的思想準備,鼓勵具備條件的農户率先搬進新農村社區,不搞一刀切,走典型帶動、循序漸進的路子,逐步把xx市新農村社區建設引向深入。

(二)深入開展農村土地綜合整治工作。建設新農村社區,將多個行政村整合集聚到一起,用地問題是最大的瓶頸難題。要將新農村社區建設與佔一補一的農村土地綜合整治工作緊密結合,同步推進,為新農村社區建設置換充足的用地空間。

(三)創新新農村社區建設投融資機制。開展農村土地綜合整治工作,農户拆遷、宅基地復墾等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而農户搬遷形成的建設用地節餘指標收益必須在轉讓後才能得到,市財政、鄉鎮、村集體都無力提前預付。建議依託金融部門成立新農村建設投資中心,讓投資中心參與新農村建設,由投資中心借付建設用地節餘指標轉讓收益給拆舊建新村集體組織用於農户拆遷補償、宅基地復墾、新農村社區公共基礎設施建設等,待節餘指標轉讓後利用收益還貸投資中心,保障拆舊建新和新農村社區建設順利進行。

(四)加大支農項目整合力度。建議由市發改委、財政局、新農村辦公室等牽頭成立支農項目整合機構,把各部門涉農項目有效整合,統籌管理,科學安排,按照新農村社區建設年度計劃,集中投放,整村推進,着力打造典型,以點帶面,推進xx市新農村社區建設快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