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我是傳奇 影評(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3.04W

我是傳奇 影評(多篇)

我是傳奇 影評 篇一

第一次聽到斯蒂芬·金盛讚理查德·馬特森是他“創作上的父親”時,我以為這又是類似於文人互相作序時的漂亮話。然而《我是傳奇》的文本原來與電影如此不同,又與向它的風格偷師的史蒂芬·金如此相近。男性偏執狂,惡欲——哪怕只是一絲一毫——對人的蝴蝶效應般的影響,渺小的人在命運面前的無力……這些都在之後的經典作品中成為模板。又比如《葬禮》中的童話色彩和黑色幽默,《黯影》中對性、情、愛、恨之間關係的奇妙描寫,也無一不被後來人反覆摹寫。而《瘋狂之屋》,毫無疑問絕對就是《閃靈》的靈感來源。

這本選集最吸引人的篇目當然還是《我是傳奇》。比起電影版中,再一次構建了科技毀滅人類、永生帶來滅亡的後現代主題,小説的內涵則更傳統、更經典卻也更攝人心魄。這一個羅伯特·內維爾不如威爾史密斯聰明、有魅力,他暴躁、孤獨,像所有為鰥夫已久的老男人一樣。他所面對的是被變異桿菌控制的人類種羣,比起電影裏設計得有點莫名其妙的殭屍,這些對手更智慧,更像人。他們在被寄生菌控制前接受了太多關於吸血鬼的心理暗示,於是自己把自己變成了吸血鬼一樣的生物,怕大蒜、怕鏡子、見光死。小説最精彩之處莫過於,在倖存者羅伯特和嗜血殭屍之間又出現了第三種人,他們需要血液才能存活,但保留着過去的智力、邏輯能力、情感體驗,因而他們決定重新建立一個人類社會,在這個社會中,被病菌完全控制的“吸血鬼”們,和完全不被細菌控制的羅伯特,都成為需要清剿的“非人類”。如果説電影講述的依然是簡單的人和非人鬥爭的故事(第二種版本的結局有所改進,但也十分有限),那麼小説討論的則是人何以為人的問題。當羅伯特最終接受審判赴死,醒悟到,他已經不是人類,而“成為了傳奇”,相信讀者除了感到巨大的震撼,也難免脊背發涼。傳奇和人居然是對立的,這道理如此簡單,我們卻都沒發覺。

我是傳奇 影評 篇二

從一開始,這個世界就是孤獨的。

在電影《我是傳奇》中,導演弗朗西斯·勞倫斯從一開始就把視覺放在體現“孤獨”這兩個字上。2012年,人類被不知名病毒感染,紐約成為一座空城。街道上隨處可見廢棄的車輛,能夠讓人感到有一絲生命氣息的只有到處亂跑的鹿羣,還有路邊依舊瘋狂的雜草。

主演羅伯·奈維爾(威爾·史密斯飾)是一名為軍方服務的科學家,同時,他也是對病毒有免疫力的倖存者。在白天的時候,他帶着自己唯一的夥伴山姆(一條狗)在街道上尋找食物,晚上又要重新回到自己的家中,躲在自己的屋子裏。因為那些被病毒感染的“追暗者”只能在晚上活動,而他們的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殺死所有的倖存者。在自己的房間裏,奈維爾和夥伴山姆一起度過一個個漆黑的夜晚,不得不去體驗那種來自孤獨的壓迫感。我首先就感歎於導演表現孤獨的方式,,無論是從場景的佈置上,還是從主演的心理上,都有很強的表現力。在白天,奈維爾和山姆一起尋找食物,還要利用廣播去尋找可能還活着的和他一樣的倖存者,這時候的奈維爾,實則是一個精神世界的王者。可是到了晚上,卻是奈維爾和山姆一起蜷縮在一個浴盆裏,奈維爾的手裏還拿着武器,這才是真實的奈維爾的世界。可是,奈維爾為了找到治癒病毒的方法,又不得不和“追暗者”進行交手。

擊垮一個人,首先就要擊垮他的世界。在一次衝突中,山姆被咬中,奈維爾想盡辦法要救它。在奈維爾的世界裏,山姆是他精神上的寄託,也是他精神上的依靠。可是,奈維爾救不了山姆,這個陪他走到現在的夥伴,被自己親手殺死。奈維爾殺死了山姆,也殺死了自己的精神寄託。

當他想要和“追暗者”同歸於盡的時候,卻被另一個倖存者安娜(艾莉絲·布拉加飾)救了。這個世界是不幸的,奈維爾是幸運的。他又多了一個活下去的理由。在和安娜的交談中,奈維爾一直強調,沒有人活着了。可見他精神世界的淒涼。可是,他們還是被“追暗者”找到了。有時候,人面臨的最大選擇不是沒有選擇,而是別無選擇。最終,為了保護自己研究出來的可以救那些“追暗者”的血清,奈維爾選擇了和這些“追暗者”同歸於盡。安娜則帶着拯救人類的血清,最終找到了倖存者聚集區,人類有救了。

可以説,整部影片是一場冒險的旅程,亦是一場關於孤獨的旅程。與其説奈維爾面臨困境時的大義凜然,不如説他面臨孤獨的挫敗感更加自然。儘管如此,我依舊願意把奈維爾當做一個孤獨的王者。沒有多少人敢於直面孤獨,因為沒有多少人在孤獨的面前有足夠的自信。

正因為人是有感情的動物,所以,人最大的敵人不是別人,是自己。借用網上的一句話“你的孤獨,雖敗猶榮”。

我是傳奇 影評 篇三

《我是傳奇》其實是部不錯的科幻電影,它把那種孤獨的氣氛渲染得很動人。影片開始一段跟1971年查爾頓•赫斯頓主演的版本很接近,只是現在的技術強太多了,能把那種荒蕪的城市描繪得極其真實,1971年版中能發現不少穿幫鏡頭。威爾•史密斯在影片裏演得不錯,有幾段戲很能打動人——比如不得不扼死陪伴自己的愛犬時的表情。整個影片的故事線也沒什麼問題,感覺很順暢——雖然與原著差別比較大,但那是另一個問題了。電影改編本來就不該追求如何忠實原著,而是在尊重原著的基礎上表現出導演自己的理解。這個片子有自己的視角和主題,而且表現得算很到位了,比《生化危機》那種片子強得多。

有意思的是,對比下就會發現,1971年版的電影意識形態味道很濃,包括了對紅色威脅的恐懼、曼森家族以及嬉皮士等破壞主流價值觀的擔憂,甚至還有宗教上的象徵意味:那個版結尾處內維爾死時的樣子極像受難的基督。在現在這部片子裏,則都演變成了表現對生活的信心和希望。

影片的藍光版畫質非常出色,堪稱典範:畫面鋭利但不過分,色彩濃厚,影片最開始紐約一段明亮乾淨;後半段的室內戲較多,其黑暗場景的對比度相當好,黑位沉穩。整部影片看噪點抑制得也很不錯。雖然藍光版的TrueHD 5.1音軌規格不算特別高,但效果卻相當漂亮,安靜時對周圍細膩聲音的表現很好,動作戲時的大動態效果也不是蓋的。因此,目前最權威的藍光評測網站highdefdigest給予了這張藍光碟音質、畫質全部五星的最高分數。當然,這張藍光值得收藏的另一個地方,就是它融合了影片的兩個結局,通過無縫連接的方式,你可以隨意轉換——等於一下擁有了兩部完整的電影啊。

看過電影的讀者都已經知道,在第一結局,也就是劇場版中,最後內維爾與吸血鬼(本片裏叫做darkseeker,翻譯成“夜魔”看起來不錯)同歸於盡,安娜帶着小孩找到了倖存人類的聚居地,把血清交給了他們。第二結局有兩處不同:一是在影片的1小時13分左右,內維爾和安娜去看了讓他中計的地方,內維爾説感染者不可能有這樣的智力模仿他來設圈套,他們沒有愛,沒有感情,安娜説,“也許他們進化了呢?”接着,在內維爾釣魚的池子裏,小孩伊森一邊游泳一邊説“水好冷”,這忽然提醒內維爾應該用冷卻的辦法提高血清的效果,這為最後他能成功打下了伏筆。另一個最大的差別在最後三分鐘:內維爾看到感染者首領用手在玻璃上畫出一個蝴蝶形狀(蝴蝶是本片的一個象徵,在很多地方都出現了),忽然醒悟了,於是把他當作試驗品的女性還給了首領,並讓她還原成了感染者。首領率眾撤退,內維爾和安娜一起開車離開了紐約,尋找其它倖存者。這個版本的結尾應該更符合原著的思想:原著中的所謂“我是傳奇”,指的是內維爾是地球上最後一個男人(還有女人和小孩倖存下來,1971年版的電影裏這點也是很符合原著的),他夜晚躲起來,白天出去獵殺吸血鬼;一般小説中,吸血鬼對人們來説是神祕的難以捉摸的,而在這個故事裏,原著要表現的是內維爾對於吸血鬼來説才是神祕的,如同一個傳説、傳奇。而劇場版的結尾則表示內維爾的死使他變成了一個人類的傳奇,正是從這個角度説,劇場版的結尾完全背離了小説——這也是一些惡評產生的緣故吧。這個第二結局裏,夜魔有了自己的感情,他們進化成了一種新的生命。內維爾坐倒在地時看着那些死去夜魔的照片,他意識到自己對於它們來説,就是一個噩夢、一個劊子手。但我仍然喜歡劇場版的結尾(電影公司曾預先把兩個結局放給一些觀眾聽取意見,大部分人都選擇了目前劇場版的結尾)——電影不是拍給書迷看的,整個電影必須是人類視角才舒服,不然整個故事都要重新定義了。反正我是很難在結尾忽然對那些夜魔產生同情和憐憫之類感情。這時候就顯出影碟的好處了:兩個結局我們都可以在藍光版裏看到,你可以更深的理解導演的想法,知道他的選擇。那麼你喜歡哪個結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