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木蘭詩新版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1.97W

木蘭詩新版多篇

《木蘭詩》原文及翻譯 篇一

劉郎已老。不管桃花依舊笑。要聽琵琶。重院鶯啼覓謝家。

曲終人醉。多似潯陽江上淚。萬里東風。國破山河落照紅。

翻譯

“桃花”沒有變,依舊開的燦爛;而“我”的心境卻變了,變老了。在這種悽苦潦倒心緒支配下,百無聊賴,我也想聽聽琵琶。但我不像宋代的某些高官那樣,家蓄歌兒舞女,我只好到歌妓深院裏去聽了。

一曲終了,我的情緒沉醉曲種久久不能自拔,讓我理解了白居易當年潯陽江上那份自傷淪落,卻逢知己的激動心情眼前東風萬里,依然如故,惟有中原淪陷,山河破碎,半壁山河籠罩在一片落日餘暉中,儘管還有一線淡淡的紅色,但畢竟已是日薄西山,黃昏將近了。

註釋

劉郎:指唐詩人劉禹錫。他曾被貶至南方連州、朗州等地。作者因戰亂而流浪南方,故以劉郎自比。

重院:深院。

謝家:指歌伎居處。

潯陽江上:白居易《琵琶行》:“潯陽江頭夜送客,楓葉荻花秋瑟瑟…。悽悽不似向前聲,滿座重聞皆掩泣。座中泣下誰最多,江州司馬青衫濕。“這兩句説自己象白居易那樣聽琵琶後落淚傷心。杜甫《春望》

詩:“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這句説面對落日映照下的大地山河,想到國破家亡,不禁感慨萬端。

賞析

古人在接近中年時,如果處境不利,遇上不順心的事,便自覺老了。謝安有中年哀樂之感,所以袁枚稱謝安“能支江左偏安局,難遣中年以後情”。蘇軾的《江城子·密州出獵》是在宋神宗熙寧八年(1075)寫的,時年三十九歲,就在詞中自稱“老夫”。因蘇軾當時外放山東密州,仕途不利,心情鬱悶。朱敦儒生於宋神宗元豐四年(1081)。宋室南渡是在欽宗靖康二年(1127),朱敦儒年四十六歲。這首詞是南渡以後的作品,作於朱敦儒四十六歲以後,故起筆便自歎“劉郎已老,不管桃花依舊笑”。這裏暗用兩個典故。中唐詩人劉禹錫《元和十年自朗州至京戲贈看花諸君子》詩中有“玄都觀裏桃千樹,盡是劉郎去後栽”詩句。《再遊玄都觀》詩有“種桃道士歸何處?前度劉郎今又來。”詩句。劉郎與桃花的關係就是從這裏來的。第二句用唐崔護《題都城南莊》詩:“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這是桃花與笑的關係。作者截去“春風”二字,與“老”字押韻。劉禹錫兩度被貶,仕途坎坷,再遊玄都觀時,已五十六歲,進入老境。朱敦儒可能感到自己與劉禹錫有某些相似點,且又已入老境,故以“劉郎”自擬。“桃花”用在此處,一方面與“劉郎”有關,另一方面也含有某種象徵意義。朱敦儒在靖康之難以前,在洛陽過着才子詞人浪漫疏放的生活,從他的一首《鷓鴣天》詞中就可以看出:“曾為梅花醉不歸,佳人挽袖乞新詞。輕紅遍寫鴛鴦帶,濃碧爭斟翡翠卮。”由於金人鼙鼓動地來,才驚破了他的佳人詩酒夢。國亡家破,南逃以後的朱敦儒一下子覺得自己變得衰老了。“桃花”沒有變,“依舊笑”;而詞人的心境卻變了,變老了。儘管南宋統治者還在“西湖歌舞幾時休”,而朱敦儒卻對過去“佳人挽袖”,醉寫新詞的生活已經沒有那種閒情逸興了,所以他“不管桃花依舊笑”。桃李春風、兒女情長都已與己無干,表達的是"人老萬事休"的滄桑之感。

他在《雨中花》詞中也曾無限感慨地説:“塞雁年年北去,蠻江日日西流。此生老矣,除非春夢,重到東周。”又一次表現了他自感衰老的心情。

在這種悽苦潦倒心緒支配下,百無聊賴,他也想聽聽琵琶。但他不像宋代的某些高官那樣,家蓄歌兒舞女,他只好到歌妓深院裏去聽了。重院,即深院。謝家,即謝秋娘家。謝秋娘,唐代名妓,故詩詞中常用謝家代指妓家,或指詩人所愛戀的女子家。如唐張泌《寄人》:“別夢依稀到謝家”。温庭筠《更漏子》:“惆悵謝家池閣。”都可説明這種用法。

過片,緊承上片聽琵琶而來。“曲終人醉”的曲,指琵琶曲。詞人聽完“謝家”的琵琶曲後,產生了怎樣的效果?有怎樣的感受?是樂還是愁?這是下片詞意發展的關鍵處。在這關鍵處,作者筆鋒決定性地一轉:“多似潯陽江上淚”,這一轉,決定詞意向愁的方面發展。白居易在潯陽江聽到琵琶女彈琵琶,自傷淪落,心情激動,“座中泣下誰最多,江州司馬青衫濕。”朱敦儒為什麼“多似潯陽江上淚”?下文提出了明確的答案:“萬里東風,國破山河落照紅。”原來朱敦儒感到眼前東風萬里,依然如故,惟有中原淪陷,山河破碎,半壁山河籠罩在一片落日餘暉中,儘管還有一線淡淡的紅色,但畢竟已是日薄西山,黃昏將近了。詞人把破碎的山河置於黯淡的夕照中,用光和色來象徵和暗示南宋政權已近夕照黃昏,中原失地,恢復無望。這對於身遭國難,遠離故土,流落南方的詞人來説,怎能不痛心?怎能不“多似潯陽江上淚”呢?!"落照紅"三字,即是夕陽西下的眼前之景,亦隱喻宋季國運的衰微氣象。 這種國破家亡之痛,在他的另一首詞《採桑子·彭浪磯》中也有十分明顯的表示:“扁舟去作江南客,旅雁孤雲,萬里煙塵,回首中原淚滿巾。碧山對晚汀洲冷,楓葉蘆根,日落波平。愁損辭鄉去國人。”由此可見朱敦儒身經國亡家破之難,流離轉徙於南方之後,貫串在他詞中的主流始終是一顆對國家民族的拳拳赤子之心,一種感人至深的愛國激情。千百年後讀之,仍令人心情激盪不已。

通假字: 篇二

對鏡帖花黃:”帖“通”貼“,貼,粘貼。

《木蘭詩》原文及翻譯 篇三

一、七年級下冊木蘭詩原文

唧唧復唧唧,木蘭當户織,不聞機杼聲,惟聞女歎息。問女何所思,問女何所憶,女亦無所思,女亦無所憶。昨夜見軍帖,可汗大點兵。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阿爺無大兒,木蘭無長兄,願為市鞍馬,從此替爺徵。

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旦辭爺孃去,暮至黃河邊。不聞爺孃喚女聲,但聞黃河流水鳴濺濺。但辭黃河去,暮宿黑山頭。不聞爺孃喚女聲,但聞燕山胡騎鳴啾啾。

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朔氣傳金析,寒光照鐵衣。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

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勛十二轉,賞賜百千強。可汗問所欲,木蘭不用尚書郎。願馳千里足,送兒還故鄉。

爺孃聞女來,出郭相扶將。阿姊聞妹來,當户理紅粧。小弟聞姊來,磨刀霍霍向豬羊。開我東閣門,坐我西閣牀。脱我戰時袍,着我舊時裳。當窗理雲鬢,對鏡貼花黃。出門看夥伴,夥伴皆驚惶。同行十二年,不知木蘭是女郎!

雄兔腳撲朔,雌兔眼迷離。雙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二、七年級下冊木蘭詩翻譯

唧唧復唧唧,木蘭當户織。不聞機杼聲,惟聞女歎息。(惟聞 通:唯)

問女何所思,問女何所憶。女亦無所思,女亦無所憶。昨夜見軍帖,可汗大點兵,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阿爺無大兒,木蘭無長兄,願為市鞍馬,從此替爺徵。

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旦辭爺孃去,暮宿黃河邊,不聞爺孃喚女聲,但聞黃河流水鳴濺濺。旦辭黃河去,暮至黑山頭,不聞爺孃喚女聲,但聞燕山胡騎鳴啾啾。

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

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勛十二轉,賞賜百千強。可汗問所欲,木蘭不用尚書郎,願馳千里足,送兒還故鄉。(一作:願借明駝千里足)

爺孃聞女來,出郭相扶將;阿姊聞妹來,當户理紅粧;小弟聞姊來,磨刀霍霍向豬羊。開我東閣門,坐我西閣牀,脱我戰時袍,著我舊時裳。當窗理雲鬢,對鏡貼花黃。出門看火伴,火伴皆驚惶:同行十二年,不知木蘭是女郎。(貼 通:帖;驚惶 一作:忙;惶 火伴 通:夥)

雄兔腳撲朔,雌兔眼迷離;雙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織布機聲一聲接着一聲,木蘭姑娘當門在織布。織機停下來不再作響,只聽見姑娘在歎息。

問姑娘在思念什麼,問姑娘在惦記什麼。姑娘並沒有思念什麼,姑娘並沒有回憶什麼。昨夜看見徵兵的文書,知道君王在大規模徵募兵士,那麼多卷徵兵文書,每捲上都有父親的名字。父親沒有長大成人的兒子,木蘭沒有兄長,木蘭願意去買來馬鞍和馬匹,從此替父親去出征。

到東邊的集市上買來駿馬,西邊的集市買來馬鞍和鞍下的墊子,南邊的集市買來嚼子和韁繩,北邊的集市買來長鞭(馬鞭)。早上辭別父母上路,晚上宿營在黃河邊,聽不見父母呼喚女兒的聲音,但能聽到黃河洶湧奔流的聲音。早上辭別黃河上路,晚上到達黑山(燕山)腳下,聽不見父母呼喚女兒的聲音,但能聽到燕山胡兵戰馬啾啾的鳴叫聲。

行軍萬里奔赴戰場作戰,翻越關隘和山嶺就像飛過去一樣快。北方的寒風中傳來打更聲,清冷的月光映照着戰士們的鎧甲。將士們經過無數次出生入死的戰鬥,有些犧牲了,有的十年之後得勝而歸。

歸來朝見天子,天子坐上殿堂(論功行賞)。記功木蘭最高一等,得到的賞賜千百金以上。天子問木蘭有什麼要求,木蘭不願做尚書省的官,希望騎上一匹千里馬,送我回故鄉。

父母聽説女兒回來了,互相攙扶着出城(迎接木蘭)。姐姐聽説妹妹回來了,對門梳粧打扮起來。小弟弟聽説姐姐回來了,霍霍地磨刀殺豬宰羊。打開我閨房東面的門,坐在我閨房西面的牀上,脱去我打仗時穿的戰袍,穿上我姑娘的衣裳,當着窗子整理像雲一樣柔美的鬢髮,對着鏡子在額上貼好花黃。出門去見同營的夥伴,夥伴們都非常驚訝:我們同行十二年之久,竟然不知道木蘭是女孩子。

提着兔子的耳朵懸在半空時,雄兔兩隻腳時常動彈,雌兔兩隻眼時常眯着(所以容易辨別)。雄雌兩隻兔子一起並排着跑時,怎能辨別出哪隻是雄兔,哪隻是雌兔。

《木蘭詩》原文及翻譯 篇四

減字木蘭花·荔枝

閩溪珍獻。過海雲帆來似箭。玉座金盤。不貢奇葩四百年。

輕紅釅白。雅稱佳人纖手擘。骨細肌香。恰是當年十八娘。

翻譯

福建產的珍貴貢品,經海運輸的船隊來往快速。玉座的金盤空空也,貢到不貢荔枝的歷史已有四百年了。

荔枝殼輕紅、肉濃白,正適合美女的細長的手去剝開它。荔枝核仁小、果肉香,恰巧像當年的名品“十八娘”荔枝。

註釋

閩溪:閩江,代指福建。

珍獻:珍貴貢品。

雲帆:言船之多也。

玉座:器物的飾玉底座。

金盤:金屬製成的食品盤。

奇葩:珍奇的花果,這裏代荔枝。

四百年:從隋大業年間到宋紹聖年間約四百九十年。四百年為約數。

釅:濃。

雅稱:正適合。

佳人:美女。

擘:分開,剖裂。

骨:核仁。

十八娘:既是人名,又是荔枝名。

創作背景

宋哲宗紹聖二年(1095年)四月,是時,東坡被貶惠州,同地方官僚朋友遊山玩水,宴飲食荔枝,見物思古,於是作下這首詞。

賞析

上片,寫荔枝貢史。“閩溪珍獻,過海雲帆來似箭”,敍述運輸貢品荔枝的艱辛。不“珍”不能作為“獻”品。皇上看中了的荔枝,就是遠隔千山萬水,還是得按時送到。其辛苦程度可想而知。原來運貢荔枝是從陸路,即是這樣,仍然免不了遭受勞民傷財之災,因要保鮮,不得不經由海路運輸。‘“雲帆”説明船如雲集,多而繁忙。“似箭”説明時間快速,來往不停。然而,歷史是無情的。唐代鹹通七年(866年),終於停貢荔枝,使得朝廷上下“金盤”皆罄,即詞人在詞中所寫“玉座金盤,不貢奇葩四百年”。這種貢歷史的結束,標誌着中國農民人權取得一大進步,值得慶賀。

下片,詞人寫自己現時食鮮荔枝的美昧。“輕紅釅白,雅稱佳人纖手擘。”歷史衍進到了宋代,荔枝的命運發生了變化。誰能想象,當年皇上能見到現時“輕紅釀白”的鮮荔枝,能見到現時這種“佳人纖手擘”的鮮荔枝。若不是貢荔枝史的結束,今日詞人也只能望荔枝而止步,也吃不到“閩溪珍獻”。正是詞人在宴遊會上,吃到了“佳人纖手擘”的“輕紅釅白”、“凝如水晶”的鮮荔枝,他才這樣興趣昂然地讚美鮮荔枝。“骨細肌香,恰似當年十八娘。”由“輕紅釀白”寫到“骨細肌香”,讚頌了荔枝的外表美和內在美,勝似“佳人”“十八娘”。自古文人以美女來寫花果是最愚笨的。然而詞人以“十八娘”來美化荔枝則有其特殊的含意。詞人吃的鮮荔枝“恰似當年”名叫“十八娘”荔枝珍品,富有傳奇色彩。

全詞,以古今對比的手法,寫了詞人西湖食荔枝的情趣。色調鮮明,詞語輕快,有如“佳人纖手擘”荔枝似的。詞中提到的“十八娘”,一語雙關,既讚美了十八娘,又烘托了荔枝品質。

木蘭詩原文及賞析 篇五

減字木蘭花·雙龍對起

錢塘西湖有詩僧清順,所居藏春塢,門前有二古鬆,各有凌霄花絡其上,順常晝卧其下。時餘為郡,一日屏騎從過之,松風騷然,順指落花求韻,餘為賦此。

雙龍對起,白甲蒼髯煙雨裏。疏影微香,下有幽人晝夢長。

湖風清軟,雙鵲飛來爭噪晚。翠颭紅輕,時下凌霄百尺英。

翻譯

錢塘西湖旁有一詩僧,名叫清順,他所居住的藏春塢,門前有兩棵古松樹,樹上有凌霄花攀援,清順常常白天躺卧在松樹下。我為郡守時,一天屏退隨從去訪他,松風騷然,清順指着落花求我創作,我於是寫下此詞。

兩株古鬆沖天而起,銅枝鐵幹,屈伸偃仰,彷彿白甲蒼髯的兩條巨龍,張牙舞爪,在煙雨中飛騰。凌霄花的金紅色花朵,掩映於一片墨綠蒼翠之間,讓人感到了一股淡淡的清香,一個和尚正躺在濃蔭下的竹牀上沉睡。

從湖上吹來的風,又清又軟;一對喜鵲飛來樹上,嘰嘰喳喳。只見在微風的摩挲之下,青翠的松枝伸展搖動,金紅色的凌霄花兒微微顫動。

註釋

藏春塢:清順居處的小庭院。中間窪,四邊高的地方叫塢。

凌霄花:一名紫葳,夏秋開花,莖有氣根,可攀援棚籬。

為郡:指為杭州知府。

屏騎從過之:不帶給隨的人馬而獨自去羣訪他。

屏:除去,不用。

騎從:騎馬跟隨的人。

過:拜訪;上門訪問。

之:指代僧清順。

騷然:騷騷作響。

白甲:鬆皮如鱗甲。蒼髯,深綠的松針。

幽人:幽棲之人,此指清順。

爭噪晚:在夕照中爭相嗚叫。

翠颭紅輕:形容雙鵲跳動引起松葉和凌霄花的顫動。

賞析

這首詞的作意,小序裏交待得很清楚。東坡愛和僧人交往,喜歡談禪説法,這首詞既是應和尚的請求而作,自然透露出禪機。“雙龍對起”,起筆便有拔地千尋、突兀凌雲之勢。兩株古鬆沖天而起,銅枝鐵幹,屈伸偃仰,如白甲蒼髯的兩條巨龍,張牙舞爪,在煙雨中飛騰。前兩句寫古鬆,寫的是想象中的幻景。詞人乍一見古鬆,即產生龍的聯想,而龍是興風作雨的神物,恍惚中似見雙龍在風雨中翻騰。當時已是傍晚,濃蔭遮掩的枝幹,若隱若現,也容易產生煙雨的錯覺。接着,詞人從幻景中清醒過來。眼見凌霄花的金紅色花朵,掩映一片墨綠蒼翠之間,他彷彿聞到了一股淡淡的清香。一個和尚,躺在濃蔭下的竹牀上,清閒地小憩呢。

從湖上吹來的風,又清又軟,多麼温柔,不知是怕吹醒了幽人呢還是憐惜嬌嫩的凌霄花。一對喜鵲,飛來樹上,嘰嘰喳喳爭吵些什麼呢?但樹自在,花自香,幽人自夢。有人説,一對喜鵲爭噪,將”疏影微香“、”幽人夢長“的意境攪得稀糟。這是不明白鬧與靜的辯證關係。人世的紛爭更能顯出佛門的超脱,鳥兒的鳴叫更能顯示境界的幽靜。隋王籍不是有”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入若耶溪》)的名句嗎?在微風的摩挲之下,青翠的松枝伸展搖動,金紅色的凌霄花兒微微顫動。在濃綠的枝葉之中,忽然一點金紅,輕飄飄、慢悠悠地離開枝蔓,緩緩而下,漸落漸近,安然無聲。過了好一會兒,又是一點金紅,緩緩而下。如此境界,令人神清氣爽,思慮頓消,整個身心都融化在一片無我、無物、無思、無慮,純任自然,天機自運的恬淡之中。

綜觀全詞,在對立中求得和諧,是其創造意境的藝術特色。整首詞寫的物象只有兩種:古鬆和凌霄花。前者是陽剛之美,後者是陰柔之美。而凌霄花是描寫的重點,“雙龍對起”的勁健氣勢被“疏影微香”、“湖風清軟”所軟化,作為一種陪襯,統一陰柔之美中。從詞的上片看,是動與靜的對立,“對起”的飛騰激烈的動勢和“疏影微香”、“幽人晝夢”靜態成對比。詞的下片是鬧與靜的對立,鵲的“噪”和凌霄花無言的“下”形成對比。就是在這種對立的和諧之中,詞人創造出了一種超然物外,虛靜清空的藝術境界。一切都是那麼自然,沒有主觀的評價,沒有自我情感的直接表露,他只是作為一個旁觀者,為我們描繪出了一幅風景畫。而在這天然的圖畫中,沒有任何人力的作用,沒有人的絲毫活動,樹風花鳥自由自在,了無交涉,晝夢的幽人似乎也融化為自然之中了。這是禪意的詩的藝術表現。

創作背景

元祐五年(1090)五月,蘇軾過訪藏春塢。釋惠洪《冷齋夜話》卷六:”西湖僧清順,字怡然,清苦多佳句。“周紫芝《竹坡詩話》:”東坡遊西湖僧舍,壁間見小詩云:‘竹暗不通日,泉聲落如雨。春風自有期,桃李亂深塢。’問誰所作,或告以錢塘僧清順者,即日求得之,一見甚喜。“詞當作與此時。

《木蘭詩》原文及翻譯 篇六

木蘭辭

唧唧復唧唧,木蘭當户織。

不聞機杼聲,唯聞女歎息。

問女何所思?問女何所憶?

女亦無所思,女亦無所憶。

昨夜見軍帖,可汗大點兵;

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

阿爺無大兒,木蘭無長兄;

願為市鞍馬,從此替爺徵。

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

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

朝辭爺孃去,暮宿黃河邊。

不聞爺孃喚女聲,但聞黃河流水鳴濺濺。

旦辭黃河去,暮至黑山頭。

不聞爺孃喚女聲,但聞燕山胡騎聲啾啾。

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

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

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

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

策勛十二轉,賞賜百千強。

可汗問所欲,木蘭不用尚書郎。

願借明駝千里足,送兒還故鄉。

爺孃聞女來,出郭相扶將。

阿姊聞妹來,當户理紅粧。

小弟聞姊來,磨刀霍霍向豬羊。

開我東閣門,坐我西閣牀。

脱我戰時袍,着我舊時裳。

當窗理雲鬢,對鏡貼花黃。

出門看火伴,火伴皆驚惶。

同行十二年,不知木蘭是女郎。

雄兔腳撲朔,雌兔眼迷離;

兩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註釋】:

唧唧〔jī jī〕── 此處為織布機操作時聲響。有人譯作歎息聲,大謬。

當户織 ── 當:正值,正在。 户:自家門户,家中;有人將在此具體譯作“門”或“窗”,均謬。此兩句,乃詩之引式,表明:正值木蘭在家中織布。

機杼〔jī zhù 〕── 織布機上的梭子。此句指木蘭因心中有事,停下手中操作,連連發出歎息。

何所 ── 因為什麼而…… 此句強調的是問,何人而問,不重要,為詩中“略句”手法。

軍帖 ── 發下來的徵兵通知帖。

可汗(hán) ──又稱大汗,亦可簡稱為汗,古代北方民族建立的王朝統治政權首領,即指皇帝。古代北亞遊牧民族柔然、突厥、吐谷渾、鐵勒回紇、高昌回鶻、鐵勒、契丹、蒙古等建立的汗國,其最高統治者皆稱可汗。最初,這個稱呼是部落裏一般部眾對首領的尊稱,鮮卑語稱“可寒”,原意是“神靈”、“上天”之意。可汗作為一國之主的稱號最早始於 402年柔然首領社崘統一漠北自稱丘豆伐可汗。唐杜佑謂:其“猶言皇帝”。

爺 ── 古代北方民族對父親的稱謂。

市鞍馬 ── 市,此為動詞,指“買”“購置”,下句“市”為名詞。

鞍韉〔ān jiān〕 ── 意同“鞍韂”,指馬鞍子和馬鞍子下面的墊背。

轡頭 ── 指馬籠頭。轡〔pèi〕:駕馭牲口的嚼子。轡頭,即嚼子和籠頭的合稱。

赴戎機 ── 赴,趕赴。戎機,指軍情、戰機、緊急軍情。

關山 ── 指邊塞關隘、關隘山川。另指家鄉。

朔氣 ── 朔氣,北方之寒氣。

金柝(tuò)──即刁斗。古代軍中夜間報更用器。一説金為刁斗,柝為木柝。《文選·顏延之》:“金柝夜擊,和門晝扃。”李善注:“金,謂刁斗也。衞宏《漢舊儀》曰:晝漏盡,夜漏起,城門擊刁斗,周廬擊木柝。”

寒光照鐵衣 ── 寒光,指寒冷的月光。鐵衣,此指鐵甲衣。

策勛 ── 對建功將士冊封勛官。古代凡有軍功的,授以勛官。勛官最高一階稱為“上柱國”,正二品,需要經“十二轉”才能達到。《木蘭辭》裏“策勛十二轉,賞賜百千強”的“十二轉”就是説:花木蘭立了最大的軍功。

《木蘭詩》原文及翻譯 篇七

減字木蘭花·花

玉房金蕊。宜在玉人纖手裏。淡月朦朧。更有微微弄袖風。

温香熟美。醉慢雲鬟垂兩耳。多謝春工。不是花紅是玉紅。

翻譯

黃金的花蕊開綻在紅色如玉的花房,恰好放在美人的柔細的手裏。朦朧的月亮月光淡淡,時不時吹起微風來捲起美人的衣袖。

柔和清淡的風中,美女似有醉意般酣然入睡,很熟很香,悄悄的,高聳的髮髻垂到兩隻耳朵下了。謝謝春姑娘的巧奪天工,不像是花般的紅豔,更像是美人肌膚透出的紅。

賞析

這是北宋文學家蘇軾創作的一首詞,運用了以物代人的手法,在花人之間反覆掂掇,造成情意綿綿的意境,構思新穎纖巧,獨具藝術風采,形象的寫出了玉人之美。

詞的一開頭就來讚美花:開頭兩句寫花的子房,花的金蕊,玉房金蕊,從正面以文彩豔麗的筆法描繪了花妖豔迷人的姿色,“黃金蕊綻紅玉房”只有牡丹才能配的上“玉房金蕊”的稱號,可見花的婀娜多姿。牡丹結成一束,恰好地插在美女柔細的手裏。“金”花與“玉”人相映成趣,柔花與纖手,“宜”字貫串,構成了睡女側睡拈花圖,美麗極了。

“淡月朦朧。更有微微弄袖風。”特寫美女的朦朧美。“淡月”本是“朦朧”的,它好像柔紗,罩在美女的肌體上,更是玲瓏剔透的。加仁輕輕的微風,拂弄着美女的衣袖,多麼柔情。一個“弄”字,多麼富有人情味。“月”與“風”給予美女的情愛多麼深。靜動結合,美上加美。通過對環境的襯托,帶給人一種玄妙之美,在如此美妙月色中,漂亮的人和漂亮的花相互襯映,月亮將人和花照得潔白無瑕,花偎依着人的手,享受着微風,烘雲托月的寫出了花美,人美的一幅美好場景。

下片,寫睡女的熟睡美。第一、二句寫清香送爽,美女酣然沉睡。在柔和滴淡的香氣中,美女不知不覺地如同醉漢進人夢鄉,很熟很香。那高聳的髮髻慢慢地垂到兩耳之下了。“温香”與“熟美”兩個偏正詞組的結合,恰好生動描繪了睡美人的嫵媚神態。那個“醉”也選用精當。除“醉”睡外,再也不會有別的熟睡的情態呈現。

最後一句,“多謝春工。不是花紅是玉紅。”最後兩句點明本詞的題旨“不是花紅是玉紅”。這位朦朧的白中透紅肌體的美女,不是花紅勝過花紅,還是得“多謝春工’。沒有造化萬物的春工造花、造月、造風、造美境,哪會有“温香熟美”的睡美人呢!

短短四十四個字,花即是人,人即是花,把人面花光渾融一片,婉約柔美,春風滿紙,花光滿眼,人面迷離,容情於景,本是效仿李白《清平調詞》所做,但是刻畫之高法卻不比李白差,首詠人,次詠花,借的美麗襯托出人的美麗。

木蘭詩 篇八

八 木蘭詩

教學目標

1.當堂背誦這首詩。

2.整體把握故事情節。

3.學習古代勞動人民勇敢樂觀的愛國精神和對和平生活的嚮往。

4.學習北朝樂府民歌語言精練、豐富多彩、靈活多變的特點。

重點難點

1.疏通文意,整體把握故事情節。體會詩中表達的愛國情懷和對和平生活的嚮往之情。

2.學習北朝樂府民歌語言精練、豐富多彩、靈活多變的特點。

教學時間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預習

1.查字典,讀準下列加點字的音。

機杼(zhu)可汗(kehan)鞍韉(an jian)轡頭(pei)

燕山(yan)胡騎(ji)戎機(rong)朔氣(shuo)

金柝(tuo)紅’粧(zhuang1)著我舊時裳(zhuo)

傍地走(bang)阿姊(zi)

2.熟讀課文,質疑。查課文註釋,試翻譯課文。

二、導人

《木蘭詩》選自宋代郭茂倩編的《樂府詩集》,這是南北朝時北方的一首樂府民歌。繼《詩經》《楚辭》之後,在漢魏六朝文學史上出現一種能夠配樂歌唱的新詩體,叫做“樂府”。“樂府”本是官署的名稱,負責制譜度曲,訓練樂工,採輯詩歌民謠,以供朝廷祭祀宴享時演唱,並可以觀察風土人情,考見政治得失。《木蘭詩》是北朝民歌的代表作之一,詩中滿懷激情地記敍花木蘭女扮男裝,代父從軍的故事,充滿傳奇色彩。千百年來,這一巾幗英雄的形象家喻户曉,深受人們喜愛。

三、正課

1.朗讀課文,熟讀成誦。

(1)老師範讀。

(2)學生自由朗讀。

(3)全班齊讀。

2.疏通字詞含義,請學生翻譯課文,一人一段。準備複述這首詩的故事情節。第一自然段:

[聞]聽到,今義是用鼻子嗅。

翻譯:一陣唧唧聲,又一陣唧唧聲,木蘭正對着門織布。聽不到織布的聲音,只聽到女兒歎氣的聲音。

第二自然段:

[何所思]“所思何”的倒裝,所想的是什麼。古代“何”字賓語提前。

翻譯:問女兒所想的是什麼,問女兒所思念的是什麼。女兒也沒有想什麼,女兒也沒有思念什麼。昨天晚上看到軍中的文告,皇上正大規模地徵兵。徵兵的名冊很多卷,每卷都有父親的名字。我父親(老了)沒有大兒子(接替),我木蘭沒有大哥(去參軍),我願意為此去買鞍馬,從此以後替父親去出征。

第三自然段:

[辭]告辭。[去]離開。[暮]晚上。[但]只。

翻譯:去東邊的集市買來駿馬,到西邊的集市買來馬鞍和馬鞍下的墊子,到南邊的集市買來馬嚼子和韁繩,到北邊的集市買來長長的馬鞭。早晨告辭爹孃離開家,晚上住宿在黃河邊上,聽不到爹孃呼喚女兒的聲音。只聽到黃河流水的聲音。早晨告辭黃河又走了,晚上就到了黑山頭,聽不到爹孃呼喚女兒的聲音,只聽到燕山胡人的戰馬鳴叫的聲音。第四自然段:

[寒光]寒冷的月光

[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這是互文。主語是將軍和壯士。

翻譯:(木蘭)不遠萬里,奔赴戰場。像飛一樣跨過一道道的關。越過一座座的山。北方的寒風裏傳送着打更的聲音,冰冷的月光照在將士的鎧甲上。將士們身經百戰九死一生,十年後才回來。

第五自然段:

翻譯:回來拜見皇上,皇上坐在舉行大典的朝堂上,給(木蘭)記了很多次功,賞賜的財物很多很多。皇上問(木蘭)要求什麼,木蘭不願意當尚書省的官;希望騎上千裏馬,送我回到故鄉去。

第六自然段:

[皆]都。[驚忙]吃驚忙亂。

翻譯:爹孃聽到女兒回家來,互相扶持着到外城來迎接;姐姐聽到妹妹回來,對着門梳裝打扮;小弟弟聽到姐姐回來,霍霍地磨刀準備殺豬宰羊。打開我東面閣樓的門,坐在我西邊閣樓的牀上,脱下我身上的戰袍,穿上我以前的衣裳,對着窗户梳理像雲那樣的鬢髮,對着鏡子貼上額頭的花黃。走出門看看同伍的士兵,他們都吃驚忙亂得不得了:在 一起打了十二年的仗,竟不知道木蘭是女孩。

第七自然段:

翻譯:雄兔靜卧時兩隻腳時時爬搔,雌兔靜卧時兩隻眼時常眯着。(所以容易辨別),雄雌兩隻兔子一起貼着地面跑時,怎麼能辨別出哪隻是雄兔,哪隻是雌兔。

3.請幾位同學複述故事。

複述指導:複述故事情節不必像翻譯那樣,要求字字落實,複述可以用自己的語言來講故事,必要時還可以增加一些細節描寫,使故事更形象生動。人稱上可用第一人稱,也可用第三人稱。

4.再次朗讀,最好當堂背誦。

四、小結

是我國南北朝時期北方的一首長篇敍事民歌,它記述了木蘭女扮男裝,代父從軍,征戰沙場,凱旋迴朝,建功受封,辭官還家的故事,充滿傳奇色彩。

五、作業

1.完成課後練習背誦本詩

第二課時

一、預習

熟練背誦課文,思考自讀要求中的練習。

二、導入

上節課我們已疏通了文意,熟悉了故事內容。這節課我們將深入研討文章的主要內容,主題思想和寫作特色。

三、正課

1.背誦課文。

2.質疑:文章共有七個自然段,請歸納各段段意。

討論並歸納:

第一段:寫木蘭停機歎息。

第二段:寫木蘭決心代父從軍。 第三段:寫木蘭準備出征和奔赴戰場。 第四段:寫木蘭十年征戰生活。 第五段:寫木蘭還朝辭官。

第六段:寫木蘭還鄉與親人團聚。

第七段:用比喻作結。

3.質疑:文章開頭“唧唧復唧唧”是什麼聲音?

討論並歸納:(可有多種理解)

(1)織機聲。詩歌一開始,未見其人先聞其聲。然後才交代這是木蘭正在對着門而織,一個勤苦的姑娘形象躍然紙上,但織着織着,有節奏的織機聲聽不到了,傳來的卻是一陣陣長吁短歎。由此展開故事的起因

(2)歎息聲。木蘭當户而織,本應聽到她的織布聲,但聽到的卻是“唧唧復唧唧”的歎息聲。一個“唧唧”就已經説明是在歎息了,又重之以“復唧唧”,作者還覺得意猶未足,最後又“惟聞女歎息”,這樣反覆強調,説明木蘭憂思之深。通過繪聲——接連不斷的聲聲歎息,刻畫出一個充滿憂愁苦悶的姑娘形象。

(3)蟲鳴聲。如果將“唧唧”理解為蟲聲,在我們眼前就會出現這樣一幅畫面——夜深人靜,只有蟲兒在鳴唱。接着再寫木蘭姑娘停機歎息。四野的蟲聲與木蘭的歎息聲交相應和,渲染出一個女孩兒將要做出一個重大決定之前的心境和氣氛。

總之,詩無達話,合乎情理合乎文意各種理解均可。

4.質疑:“問女何所思,問女何所憶”的問話者是誰?

討論並歸納:(有兩種理解)

(1)父母在問,父問或母問也屬此説。的確,父母如果聽到女兒的歎息,一定會發出這樣關切的詢問。

(2)敍事人在問,因為(木蘭詩>是口頭集體創作的民歌,而民歌是可以配樂歌唱的,歌唱者能以敍事人的身份進行擬問,以揭示人物內心世界。

5.質疑:如何理解“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

討論並歸納:這是古詩詞中常見的“互文”現象。所謂“互文”,即上下旬的意思是互相交錯、互相補充的。如此句翻譯:到東邊的集市買來駿馬。到西邊的集市買來馬鞍和馬鞍下的墊子,到南邊的集市買來馬嚼子和韁繩,到北邊的集市買來長長的馬鞭。這四句的意思是到處街市備辦鞍馬等戰具,不是一處地方買一樣東西,四句鋪陳,表現木蘭操辦軍備物資急切而井然有序。

6.質疑:類似“互文”現象還有哪些? 討論並歸納:“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這兩句的翻譯:將軍身經百戰九死一生,壯士(木蘭)戎馬征戰十年勝利歸來。這兩句的意思是征戰多年,經歷很多戰鬥,許多將士戰死沙場,木蘭等倖存者勝利歸來。

“開我東閣門,坐我西閣牀。”這兩句的理解:打開我東屋的閨門,坐在我西屋的牀上。這兩句的意思是每間房子都要開了門進去看看,不是開了東閣的門而不進去,然後轉到西閣的牀上坐着。

“當窗理雲鬢,對鏡帖花黃。”對着窗户梳理美麗鬢髮,對着鏡子貼上好看的花黃。這兩句的意思是當着窗户,對着鏡子,先理雲鬢,後貼花黃。

7.質疑:“問女何所思,問女何所憶”這是什麼句式?

討論並歸納:這兩句是復沓句。復沓與疊句的區別是,復沓可以更換少數詞語,而疊句的詞語完全相同“女亦無所思,女亦無所憶”兩句,以及“旦辭爺孃去„„但聞燕山胡騎鳴啾啾”兩節八旬,也是復沓。這是民歌特色的句式。

8.質疑:詩歌還運用哪些修辭方法?試舉例説明。

討論並歸納:

(1)頂真。第一個句末的詞與第二個句的第一個詞相同,意思相連。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這是頂真,又稱“聯珠”。如“壯士十年歸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出門看火伴,火伴皆驚忙”,也是頂真。

(2)對偶。兩個句子字數相同,詞性相對。意思相關。如“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是很工整的對偶句。還有“阿爺無大兒,木蘭無長兄”、“開我東閣門,坐我西閣牀”、“脱我戰時袍,著我舊時裳”、“當窗理雲鬢,對鏡帖花黃”“雄兔腳撲朔,雌兔眼迷離”都是不甚工整的對偶句。

(3)排比。相同句子三句以上,意思並列或遞進的句式。如:“爺孃聞女來。出郭相扶將;阿姊聞妹來,當户理紅粧;小弟聞姊來,磨刀霍霍向豬羊。”“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都是排比句。

9.質疑:“雄兔腳撲朔”等四句應如何理解?

討論並歸納:這是一個生動的比喻。前兩句寫兔子在靜卧時外在行為舉止區別很大,很容易判別出雄雌;而當兔子一起奔跑時,就難以分辨出性別了。詩歌以此比喻在日常生活中男女性別特徵明顯,而在戰場廝殺時。要分出男女就十分困難了。用雄兔雌兔來比喻人之男女,恰是民歌語言運用的特點。以雙兔在一起奔跑,難辨雄雌的隱喻,對木蘭女扮男裝、代父從軍十二年未被發現的奧祕加以巧妙的解答,妙趣橫生而又令人回味。

10.質疑:這首詩在敍事的詳略上有什麼特點?為什麼這樣安排?

討論並歸納:這首詩詳寫了從軍緣由、準備行裝、出征想家、辭官還鄉、會見親人等情節,略寫了十年征戰的情節。因為作者不惜筆墨描繪的往往都是他所要着力突出。這首詩把“木蘭是女郎”作為構思的核心。極力突出的正是對木蘭孝敬父母、勇擔重任的性格的頌揚,所以對殘酷的戰爭,一筆帶過,而對能夠反映美好心靈的內容則不惜筆墨。如寫木蘭當户織時的心事重重,木蘭準備行裝時緊張忙碌,木蘭奔赴戰場的想念父母,木蘭回家後與家人團聚的歡樂,木蘭重着女兒粧的欣喜等內容都寫得不厭其繁,細緻入微。表現了熱愛生活、美麗可愛的女兒情態。這樣詳略安排起到了突出人物特徵、表現作者思想傾向的作用。

11.質疑:一千多年來,木蘭的形象一直深受人們喜愛,原因是什麼?

討論並歸納:因為木蘭在國家需要當頭,父親年老之時,毅然女扮男裝,代父從軍,馳騁沙場,立下汗馬功勞。得勝歸來之後,她又謝絕高官厚祿,返回家園,重新從事和平勞動。她愛親人也愛國家,把對國家對親人的責任感融合在一起。木蘭的形象,集中體現中華民族勤勞、善良、機智、勇敢、剛毅、樸實的優秀品質。這種傳奇色彩和美好的性格使木蘭成為流傳千年家喻户曉的不朽的女英雄的形象,深受人們喜愛。

四、小結

是我國南北朝時期北方的一首長篇敍事民歌,記述了木蘭女扮男裝,代父從軍,征戰沙場,凱旋迴朝,建功受賞,辭官還家的故事,表現了古代勞動人民樂觀勇敢的愛國精神。以及對和平勞動生活的嚮往。

五、作業

1I完成課後研討與練習二、三、四題。

2.選用課時作業優化設計。

附資料

《木蘭詩》是我國南北朝時期北方的一首長篇敍事民歌,記述了木蘭女扮男裝,代父從軍,征戰沙場,凱旋迴朝,建功受封,辭官還家的故事。

開頭兩段,寫木蘭決定代父從軍。詩以織機聲開篇,展現“木蘭當户織”的情景。然後寫木蘭停機歎息,無心織布,不禁令人奇怪,引出一問一答,道出木蘭的心事。木蘭之所以

“歎息”,是因為天子徵兵,父親在被徵之列,父親既已年老,家中又無長男,於是決定代父從軍。

第三段,寫木蘭準備出征和奔赴戰場。“東市買駿馬„„”用了排比,寫木蘭緊張地購買戰馬和乘馬用具;“旦辭爺孃去„„”以重複的句式,寫木蘭踏上征途,馬不停蹄,日行夜宿,離家越遠思親越切。這裏寫木蘭從家中出發經黃河到達戰地,只用了兩天就走完了,誇張地表現了木蘭行進的神速、軍情的緊迫、心情的急切,使人感到緊張的戰爭氛圍。其中寫“黃河流水鳴濺濺”“燕山胡騎鳴啾啾”之聲,還襯托了木蘭的思親之情。

第四段,概寫木蘭十來年的征戰生活。“萬里赴„„度若飛”,概括上文“旦辭„„”的內容,誇張地描寫了木蘭身跨戰馬,萬里迢迢,奔往戰場,飛越一道道關口,一座座高山。“朔氣傳„„照鐵衣”,描寫木蘭在邊塞軍營的艱苦戰鬥生活。 “將軍百„„十年歸”,概述戰爭曠日持久,戰鬥激烈悲壯。將士們十年征戰,歷經一次次殘酷的戰鬥,有的戰死,有的歸來。而英勇善戰的木蘭,則是有幸生存、勝利歸來的將士中的一個。

第五段,寫木蘭還朝辭官。先寫木蘭朝見天子,然後寫木蘭功勞之大,天子賞賜之多,再説到木蘭辭官不就,願意回到自己的故鄉。“木蘭不用尚書„„故鄉”,固然是她對家園生活的眷念,但也自有祕密在,即她是女兒身。天子不知底裏,木蘭不便明言,頗有戲劇意味。

第六段,寫木蘭還鄉與親人團聚。先以父母姊弟各自符合身份、性別、年齡的舉動,描寫家中的歡樂氣氛;再以木蘭一連串的行動,寫她對故居的親切感受和對女兒粧的喜愛,一副天然的女兒情態,表現她歸來後情不自禁的喜悦;最後作為故事的結局和全詩的高潮,是恢復女兒裝束的木蘭與夥伴相見的喜劇場面。

第七段,用比喻作結。以雙兔在一起奔跑,難辨雌雄的隱喻,對木蘭女扮男裝、代父從軍十二年未被發現的奧祕加以巧妙的解答,妙趣橫生而又令人回味。

這首詩具有濃郁的民歌特色。全詩以“木蘭是女郎”來構思木蘭的傳奇故事,富有浪漫色彩。繁簡安排極具匠心,雖然寫的是戰爭題材,但着墨較多的卻是生活場景和兒女情態,富有生活氣息。詩中以人物問答來刻畫人物心理,生動細緻;以眾多的鋪陳排比來描述行為情態,神氣躍然;以風趣的比喻來收束全詩,令人回味。這就使作品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 這首詩所要突出的正是對木蘭的孝敬父母、勇於擔當重任的性格的頌揚,所以,對殘酷的戰爭,一筆帶過,而對能夠反映美好心靈的內容則不惜筆墨。另外,這種繁簡安排似乎還隱含了作者對美好生活的嚮往祝福,對戰爭的冷淡和遠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