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鄉鎮開發項目報告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2.18W

鄉鎮開發項目報告多篇

【第1篇】有關鄉鎮精準扶貧開發工作調研報告範文

**鎮扶貧開發工作調研報告

為完善扶貧開發工作機制,創新財政扶貧工作方式,我們帶着是否繼續對貧困對象實行救助式扶貧的問題,對國家新階段扶貧開發工作重點鄉鎮——**鎮的貧困狀況和扶貧方式進行了認真調研,並在新階段扶貧開發工作中,選擇扶貧方式進行了認真思考,謹藉此文談點見解和建議。

一、基本現狀

(一)基本鎮情

**鎮位於惠陽鎮西北部,地貌屬於中國西部高原山地,總面積73.7平方公里,總人口9791人(苗族人口9766人,侗族13人,水族4人,布衣族8人),下轄13個行政村,123個村民小組,41個自然寨。全鎮有7所國小,教師71人,學生879人,鎮衞生院1所,村級衞生室5個,衞生從業人員17人。**鎮主要產業為傳統種養殖業,主要農產品為稻穀、玉米,規模小,價值低,品種單一。工礦業缺乏,經濟基礎薄弱。20xx年,全鎮國民生產總值1813萬元,國民收入1530元,農業總產值1400多萬元,財政收入9.8萬元,糧食總產量3707.8噸,人均糧食產量387.8斤,人均純收入1156元。近年,**鎮以旅遊業為龍頭,探索新的經濟發展模式,20xx年,全鎮旅遊收入總共123.1萬元。

(二)貧困現狀

全鎮現有絕對貧困人口1140人,低收入貧困人口3477人。因全鎮均為典型的高山地貌,烏肖、烏吉民等村還活在一方水土養不富一方人的地方,主要勞動力大部分都外出務工。為改變這部分人的生存環境,縣委、縣政府組織縣財政局、縣扶貧辦等相關部門,竭力配套改善村民生產基礎設施,尤其是在近幾年來,相關部門組織實施的各項扶貧項目取得了良好的社會、經濟、生態效益,農民的生產生活條件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三)貧困成因

1、受自然條件的影響。**鎮大部分村寨位於深山區,海拔高,地理條件差——氣候條件不好,道路交通不便,信息傳遞不靈,基礎設施落後,農業生產收效不良,農產品經濟價值不高,農民增收不快,改變自然狀況的能力不強,使得農民生活在一個“自然條件差——農民收入低——改變自然條件難——農民收入低”的惡性循環中。

2、受勞動力文化素質的影響。由於受經濟、地理、人文、傳統等因素的影響,農民受教育的程度大大低於市民,尤其在偏僻落後得山村,農民的教育狀況更不容樂觀。根據20xx年人口普查,我國農村勞動力受教育年限僅為6.79年,國小以下文化程度的農村勞動力高達54.17%。20xx年的調查顯示,在低收入人羣中(純收入924元/年·人),**鎮18—45週歲勞動力(農村主要勞力)文化層次很低,高中僅佔11.26%,國小及以下佔34.5 %,在郎德的務農勞動力中,國中以下學歷所佔比率高達88.74%。由於文化層次偏低,小農經濟意識較嚴重,種植養殖的生產經營方式陳舊,接受新的知識文化的能力相對較弱,勞動力轉移輸出困難,這給農村經濟社會發展帶來了很大的挑戰,並且隨着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這逐漸成為推動社會全面發展過程中的最主要的不利因素之一。

3、受產業結構的影響。受自然資源和地理位置所限,**鎮長期以來缺乏工礦業及第三產業,尤其在一類、二類村,第三產業幾乎沒有涉足。種養殖業投入大,收益小,且主要目的是自產自消,商品率不高;經濟作物播種面積小,且收效不好,質量不高,農民收入渠道單一。除了傳統農業,唯有收效的是郎德上寨旅遊業,但由於管理人員的文化素質低下,管理辦法不科學,管理方式不規範,農民市場意識不足,服務質量不高,其發展初步凸顯瓶頸。雖然在“旅遊興鎮”的戰略思想指導下,近年對旅遊基礎設施的建設投入比較大,但還處於在對點(上、下郎德)的階段,一時難以全面鋪開。

4、受主勞多病的影響。山區的農業,是一種沉重體力勞動的行業,主要勞動力生病得不到有效的防治和治療,造成返貧現象突出。一個家庭祈求的是風調雨順、守望的是五穀豐登、最大的願望是家庭健康。但受山區自然經濟條件的影響,尤其是高、寒、僻遠地帶衞生防疫工作跟不上,人們缺乏最基本的保健,引起病災,有的甚至一病不起而引起返貧;受經濟條件所限,“小病拖,大病挨”而失去健康引起返貧。這些主勞大都是家庭的脊樑,主宰幸福安康之神,因“病災”將會使原本不殷實的家庭“沒落”為貧困户人。

由於上述的產業結構單一、缺乏生產資金和農民科技文化素質的低下等因素,農民對自給自足的傳統自然經濟依賴性極強,而且,對病蟲害的防治力度不足、方法不科學,農業收成的好壞基本取決於當年天氣狀況。近年,氣候變暖逐漸明顯,旱災頻繁,嚴重影響了農民的農業收入,造成農村生活“根基不穩”的現象。同時,在調整產業結構的過程中,部分農户傾其所有並貸款投入到擴大生產,發展經濟作物種植、養殖等造成暫時返貧。我鎮排夫村部分農户為調整產業結構,拉錢負債的購置折耳根苗、魔芋種、良種肉牛等,但因缺乏經驗,市場瞭解不足,加上經營不當,農產品最後不能轉變成商品,目前,這些農户已是耗盡積蓄,甚至影響往後幾年的農業生產投入。

二、主要難點

(一)山區農民返貧因素控制難

由於自然災害抵禦難,一大批農户因災返貧,需再次納入搬遷扶貧範圍;主勞多病致富難。據統計監測,由於經濟條件所限,農村主要勞動力生病得不到有效的治療,造成返貧的有309户、1083人。

(二)高山農業支柱產業形成難

**鎮海拔高,農田分佈在高山上,全鎮羣眾沿襲着以種糧為主的傳統生產模式,經濟林園面積狹小。使得一方面支柱產業科學定位難。高山地區受自然條件和市場發展的影響,尚未尋求到穩定增收的支柱產業;二方面支柱產業規模經營難。高山地區糧經兼作,且多經品種繁雜,要形成產業格局,需要大量的資金、物資,僅靠本地農民現有經濟實力難以面對和承受產業結構的重大調整;三方面,高山支柱產業產品銷售難。高山地區基礎設施薄弱,嚴重製約了產業帶的形成,因此,要謀求產業的發展尚需圍繞基地,加速公路、水利、通訊等基礎設施建設。

(三)農村生產生活環境改善難

由於我鎮自然環境惡劣,居住在高寒、偏遠的農民生產生活異常艱苦。一是基礎設施建設投資大效益低。據統計全鎮還有9個自然村不通公路,要修通這 18.3公里 路需投資91.5萬元以上;解決人畜飲水困難需投資50萬元以上,且投入量大而產出率低。二是農業實用技術推廣難。由於受到打工經濟的影響,中青年農民大多外出打工,新型農業實用技術推廣難度大,從而阻礙了農業生產水平的提高。

(四)隱蔽性返貧因素難以控制和扶持

一是受人口素質的影響,對農產品銷售市場缺乏科學定位,生產經營適得其反,血本無歸形成的貧困。二是災害重建、規模發展至收益過渡期間形成的貧困。對於這兩種致貧因素,難以認定扶持範圍和標準,既使配套了相應政策也難以到位。

(五)階段性外出務工人員過多導致農村勞動力暫時缺乏

在非農忙季節,各村主要勞動力(18—50週歲勞動力)外出比例非常高,在短期內,這種勞務輸出的確給其家庭帶來一定的收入,但卻使得一些財政扶貧資金項目難以實施,生產生活條件得不到改善,長期制約了農村社會經濟發展。

(六)扶貧資金投向範圍偏小

貧困村分類有利於政府對扶貧開發進行分批引導,確保資金投向實現整體(整村)公平,但以“一類、二類”作為資金投向的“導航器”有時難以實現各村的協調發展,扶貧開發在一定時期內顯得力度不夠,範圍不廣。

三、思路與對策

經過“八七”扶貧攻堅,全鎮扶貧開發工作的發展方向已隨着市場經濟體制的不斷完善,發生了新的變革。主要表現在:扶貧主體已由政府主導向全社會參與扶貧發展;扶貧方式已由救濟式扶貧向開發式扶貧發展;扶貧開發的範圍已由就地開發向異地開發發展;扶貧開發戰略已由分散扶持向集中扶持發展。在重點貧困村,我們主張實施整村推進的扶貧方式。

(一)嚴肅政策,鎖定對象,突出重點區域。

新階段扶貧開發工作要進一步嚴格各項扶貧開發政策,突出扶貧開發的主體地位。一是要切實抓好扶貧開發政策的落實,讓貧困農民享受政策,得到實惠,得到發展;二是要進一步鎖定貧困村和貧困對象。以6個重點村1608個貧困對象為主戰場,突出工作重點,明確工作對象和範圍;三是認真實施規劃與管理。要進一步充實、完善規劃,維護規劃的法律性、科學性、嚴肅性,要切實做到“計劃圍繞規劃下,項目按照規劃做,資金隨着規劃走”。

(二)量化標準,把握質量,突出重點項目。

第一,狠抓產業基地建設。一是大力調整結構,抓好貧困農户的產業基地建設。按照全鎮產業佈局,應着重加強貧困農户的產業規劃及發展工作,通過幾年努力使貧困農户人均支柱產業達到0.8畝以上;二是切實抓好以畜禽為主的養殖業發展。合理調整畜牧業內部結構,鞏固引種成果,提高優質畜禽出欄比例,建立優質商品豬、羊、牛、家禽等生產基地,推進畜牧產業化經營。抓住西部開發的大好機遇,積極培育養殖大户,在政策、資金、技術、信息、服務等方面予以大力支持,讓大户引導、帶動貧困户發展,從而達到雙贏的效果;三是因地制宜,大力培育特色經濟。對於產業優勢較弱的貧困地區,應立足於本地特色,面向市場,挖掘本地土特新奇產品,走小而精、特而優之路,使之成為農民增收的一條新門路。

第二,狠抓基礎設施建設。抓好基礎設施建設是貧困地區脱貧致富的治本措施。一是堅持按照農業產業化、優化社區結構、效益優先的原則,加快扶貧公路建設步伐,在確保實現村村通公路的基礎上,提高村通公路的通達能力;二是切實抓好水利設施建設,解決貧困農户的飲水困難,提高抵禦自然災害的能力;三是加強基礎設施質量監管,鞏固建設成果,確保一次建成,永久受益。

第三,大力推進旅遊扶貧。大力實施“旅遊興鎮”戰略,充分利用上郎德村豐富的文化旅遊資源,積極探索文化旅遊與扶貧開發相結合的新思路、新方法。以下郎德村、“銅鼓之鄉”烏流村、“蘆笙之鄉”南猛村等人文景觀為依託,擴大經營規模和就業崗位,覆蓋貧困地區農民,拉動區域經濟的發展。

(三)科學分析,宏觀決策,做好扶貧工作。

第一,要構築抗災救災、扼制返貧,堅不可摧的鋼鐵長城。一是政要把抗大災的準備工作力爭做到萬無一失,確保人民生命財產的安全,把損失降到最低限度;二是扶貧、民政、衞生、財政、水電等部門要密切配合,做好現場監測調查,確保原始記錄的真實性、合理性、合法性,並且準確及時的彙總相關資料,並區分不同情況進行分類,為黨委、政府科學決策,出台政策提供切實有效的依據,力爭做到貼近於現實,貼心於人民。

第二,宏觀調控,微觀政策。在抗災扼貧工作中要把握大局,注重方略。一是產業規模拓展要根據市場狀況,由政府主導,“統一規劃、合理佈局、科學設計、捆綁資金、集中財力、整體推進”;二是配套政策宜實、宜細、宜操作、宜落實。對於受產業調整影響,過渡期貧困現象要制定區域產業發展新政策;對於因災(自然災害、疫災)影響而返貧的要集中資金、加大投入、一步到位、不留後患;對因主勞多病而導致返貧的要採取政府扶持,社會幫扶相結合的政策措施,注重扶智力、志氣,輔以適當錢物,着力發展產業,特殊安排就業。

第三,落實責任,逐個擊破。要竭力想方設法提高低收入人羣的收入水平,改善返貧人口的物質文化生活環境。在實際工作中,一是民政、財政、扶貧、土管、林業、農業、公安等部門要密切配合,並各負其責,各司其職;二是針對不同返貧對象,由政府主導、社會幫扶、農户自籌、親友饋贈,使之在一、二年內恢復原氣,擠入解決温飽的行列;三是特殊情況要特殊照顧。各主管部門要放寬受災貧困户用地、用林等政策,適當免收費用;優先配備生產生活用地和經濟林園,滿足生產資料的供應;各類企事業單位要放寬招工條件,予以照顧。共同營造全社會抗爭貧困,消除貧困的良好的氛圍。

(四)創新思路,完善機制,探索扶貧新路子。

第一,拓寬思維,進一步整合扶貧力量。一是大力實施農村社區扶貧。充分發揮農村的先進力量,突破性的調整農村產業結構,提高農民進入市場的組織化程度,破解農村公益事業難辦的難題,推進農村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設,形成良好的社會風氣;二是進一步明確扶貧責任區。把扶貧任務、目標、措施落實到人,把責任區的扶貧成效與責任單位和責任人相掛鈎,做到有領導抓、有專人管,工作年初有計劃、半年有檢查、年底有總結;三是拓寬社會幫扶渠道。社會幫扶工作已不僅僅是黨政機關和黨員幹部的責任,要積極鼓勵社會團體、民營企業、個體工商大户等羣體融入到社會幫扶工作中來,通過各種行之有效的方式,充分發揮他們在社會幫扶工作中的的重要作用,要把他們的好做法、好經驗、好典型,總結好、完善好、宣傳好,使之成為社會幫扶工作中的一支重要力量。

第二,整村推進,大力實施參與式扶貧。一是廣泛深入的宣傳發動羣眾,增強人民羣眾的自我發展意識,把政府推動的扶貧開發變為羣眾脱貧致富的自覺行動。實施到户的項目,都要由羣眾自願提出申請,正確處理好項目實施過程中羣眾投工投勞與農民減負的矛盾,牢牢把握“依法辦事,手續完備,不留後患”。堅持羣眾自力更生,實行以工代賑,驗收兑現;二是把工作做到村做到户,把項目落實到户,把政策補助到村到户,解決好重點鄉、村的交通、水利、通訊和羣眾看病難、子女入學難等問題,為他們實現脱貧致富奠定堅實的基礎;三是加強監管,增強項目資金管理的透明度。按照資金性質不變、管理渠道不亂、集中投入、各記其功的要求,項目資金實行專人、專帳、專户管理,所有項目要公開、公示,接受羣眾監督,做到“項目到村、任務到户、登記造冊、張榜公佈”。

第三,依託資源,大力扶持農業的產業化發展。一是培育農村能人。引導一部分有頭腦、有膽識、敢創敢幹的農民專門從事農產品銷售。政府要大力加強引導、扶持,提高中介組織的自我服務、自我管理的能力,真正把一家一户的小生產與千變萬化的大市場結起來;二是積極引進農產品加工企業。引進的加工企業要向精深加工的方向發展,提高加工產品的質量和檔次,實現由初加工向精加工轉變。進一步拓寬農產品加工範圍,由傳統地對糧食加工向土特產品、稀有產品加工轉變。逐步提高加工水平,擴大加工規模,由小規模、低檔次的手工作業向大規模、上檔次的加工企業發展轉變,提高農副產品加工的科技含量和綜合效益,努力形成“多元化競爭,多主體進入,多渠道流通”的新格局。

第四,在扶貧項目的實施方式上,改由容易造成監管不力、羣眾配合不夠的部門包攬轉向由主管部門指導監管、鄉鎮負責、各村實施的方式,分清職責,明確責任,充分調動村、鄉(鎮)、部門三級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形成最大合力推進項目的有效實施。

第五,在扶貧資金投向上,要堅持原則性與靈活性並重,在保證對重點貧困村寨資金投入的同時,對不屬於重點村寨,但確實需要財政扶貧資金投入,且羣眾積極性高的項目要適當安排資金投入。

第六,扶貧開發要與社會救助相結合。對具備一般勞動能力的,要通過改善其生產生活條件來提高生活質量;對擅長種養殖技術的,應適當協助其投入一定得啟動資金,拓寬其收入渠道和收入水平;對不具備勞動能力的,要加大社會救助力度,直接解決其生活困難。

【第2篇】鄉鎮勞務開發工作專題調研報告

勞務開發是丘陵欠發達地區增加農民收入,促進區域經濟發展最現實、最有效的途徑。近年來,_____鄉黨委、政府始終堅持把勞務開發作為增加農民收入的引擎,探索出“提高素質—對外輸出—回引創業—就近轉移”的勞務開發之路,為促進全鄉經濟發展、社會穩定和產業結構調整、改變就業觀念等方面都產生了巨大的推動作用,勞務經濟呈穩定、有序發展態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為過一步強化勞務事實上,在一些傳統勞務輸出地,近期以來已經出現“用工荒”。我鄉着力加大對返鄉農民工的培訓力度,使他們掌握更多、更好的勞動技能,不僅增加了返鄉農民工的就業機會,而且儲備了

【第3篇】鄉鎮扶貧開發工作調研報告範文

為完善扶貧開發工作機制,創新財政扶貧工作方式,我們帶着是否繼續對貧困對象實行救助式扶貧的問題,對國家新階段扶貧開發工作重點鄉鎮_____鎮的貧困狀況和扶貧方式進行了認真調研,並在新階段扶貧開發工作中,選擇扶貧方式進行了認真思考,謹藉此文談點見解和建議。

一、基本現狀

(一)基本鎮情

(二)貧困現狀

全鎮現有絕對貧困人口1140人,低收入貧困人口3477人。因全鎮均為典型的高山地貌,烏肖、烏吉民等村還活在一方水土養不富一方人的地方,主要勞動力大部分都外出務工。為改變這部分人的生存環境,縣委、縣政府組織縣財政局、縣扶貧辦等相關部門,竭力配套改善村民生產基礎設施,尤其是在近幾年來,相關部門組織實施的各項扶貧項目取得了良好的社會、經濟、生態效益,農民的生產生活條件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三)貧困成因

1、受自然條件的影響。_____鎮大部分村寨位於深山區,海拔高,地理條件差氣候條件不好,道路交通不便,信息傳遞不靈,基礎設施落後,農業生產收效不良,農產品經濟價值不高,農民增收不快,改變自然狀況的能力不強,使得農民生活在一個自然條件差農民收入低改變自然條件難農民收入低的惡性循環中。

3、受產業結構的影響。受自然資源和地理位置所限,_____鎮長期以來缺乏工礦業及第三產業,尤其在一類、二類村,第三產業幾乎沒有涉足。種養殖業投入大,收益小,且主要目的是自產自消,商品率不高;經濟作物播種面積小,且收效不好,質量不高,農民收入渠道單一。除了傳統農業,唯有收效的是郎德上寨旅遊業,但由於管理人員的文化素質低下,管理辦法不科學,管理方式不規範,農民市場意識不足,服務質量不高,其發展初步凸顯瓶頸。雖然在旅遊興鎮的戰略思想指導下,近年對旅遊基礎設施的建設投入比較大,但還處於在對點(上、下郎德)的階段,一時難以全面鋪開。

4、受主勞多病的影響。山區的農業,是一種沉重體力勞動的行業,主要勞動力生病得不到有效的防治和治療,造成返貧現象突出。一個家庭祈求的是風調雨順、守望的是五穀豐登、最大的願望是家庭健康。但受山區自然經濟條件的影響,尤其是高、寒、僻遠地帶衞生防疫工作跟不上,人們缺乏最基本的保健,引起病災,有的甚至一病不起而引起返貧;受經濟條件所限,小病拖,大病挨而失去健康引起返貧。這些主勞大都是家庭的脊樑,主宰幸福安康之神,因病災將會使原本不殷實的家庭沒落為貧困户人。

由於上述的產業結構單一、缺乏生產資金和農民科技文化素質的低下等因素,農民對自給自足的傳統自然經濟依賴性極強,而且,對病蟲害的防治力度不足、方法不科學,農業收成的好壞基本取決於當年天氣狀況。近年,氣候變暖逐漸明顯,旱災頻繁,嚴重影響了農民的農業收入,造成農村生活根基不穩的現象。同時,在調整產業結構的過程中,部分農户傾其所有並貸款投入到擴大生產,發展經濟作物種植、養殖等造成暫時返貧。我鎮排夫村部分農户為調整產業結構,拉錢負債的購置折耳根苗、魔芋種、良種肉牛等,但因缺乏經驗,市場瞭解不足,加上經營不當,農產品最後不能轉變成商品,目前,這些農户已是耗盡積蓄,甚至影響往後幾年的農業生產投入。

二、主要難點

(一)山區農民返貧因素控制難

由於自然災害抵禦難,一大批農户因災返貧,需再次納入搬遷扶貧範圍;主勞多病致富難。據統計監測,由於經濟條件所限,農村主要勞動力生病得不到有效的治療,造成返貧的有309户、1083人。

(二)高山農業支柱產業形成難

_____鎮海拔高,農田分佈在高山上,全鎮羣眾沿襲着以種糧為主的傳統生產模式,經濟林園面積狹小。使得一方面支柱產業科學定位難。高山地區受自然條件和市場發展的影響,尚未尋求到穩定增收的支柱產業;二方面支柱產業規模經營難。高山地區糧經兼作,且多經品種繁雜,要形成產業格局,需要大量的資金、物資,僅靠本地農民現有經濟實力難以面對和承受產業結構的重大調整;三方面,高山支柱產業產品銷售難。高山地區基礎設施薄弱,嚴重製約了產業帶的形成,因此,要謀求產業的發展尚需圍繞基地,加速公路、水利、通訊等基礎設施建設。

(三)農村生產生活環境改善難

由於我鎮自然環境惡劣,居住在高寒、偏遠的農民生產生活異常艱苦。一是基礎設施建設投資大效益低。據統計全鎮還有9個自然村不通公路,要修通這 18.3公里 路需投資91.5萬元以上;解決人畜飲水困難需投資50萬元以上,且投入量大而產出率低。二是農業實用技術推廣難。由於受到打工經濟的影響,中青年農民大多外出打工,新型農業實用技術推廣難度大,從而阻礙了農業生產水平的提高。

(四)隱蔽性返貧因素難以控制和扶持

一是受人口素質的影響,對農產品銷售市場缺乏科學定位,生產經營適得其反,血本無歸形成的貧困。二是災害重建、規模發展至收益過渡期間形成的貧困。對於這兩種致貧因素,難以認定扶持範圍和標準,既使配套了相應政策也難以到位。

(五)階段性外出務工人員過多導致農村勞動力暫時缺乏

在非農忙季節,各村主要勞動力(1850週歲勞動力)外出比例非常高,在短期內,這種勞務輸出的確給其家庭帶來一定的收入,但卻使得一些財政扶貧資金項目難以實施,生產生活條件得不到改善,長期制約了農村社會經濟發展。

(六)扶貧資金投向範圍偏小

貧困村分類有利於政府對扶貧開發進行分批引導,確保資金投向實現整體(整村)公平,但以一類、二類作為資金投向的導航器有時難以實現各村的協調發展,扶貧開發在一定時期內顯得力度不夠,範圍不廣。

三、思路與對策

經過八七扶貧攻堅,全鎮扶貧開發工作的發展方向已隨着市場經濟體制的不斷完善,發生了新的變革。主要表現在:扶貧主體已由政府主導向全社會參與扶貧發展;扶貧方式已由救濟式扶貧向開發式扶貧發展;扶貧開發的範圍已由就地開發向異地開發發展;扶貧開發戰略已由分散扶持向集中扶持發展。在重點貧困村,我們主張實施整村推進的扶貧方式。

(一)嚴肅政策,鎖定對象,突出重點區域。

新階段扶貧開發工作要進一步嚴格各項扶貧開發政策,突出扶貧開發的主體地位。一是要切實抓好扶貧開發政策的落實,讓貧困農民享受政策,得到實惠,得到發展;二是要進一步鎖定貧困村和貧困對象。以6個重點村1608個貧困對象為主戰場,突出工作重點,明確工作對象和範圍;三是認真實施規劃與管理。要進一步充實、完善規劃,維護規劃的法律性、科學性、嚴肅性,要切實做到計劃圍繞規劃下,項目按照規劃做,資金隨着規劃走。

(二)量化標準,把握質量,突出重點項目。

第一,狠抓產業基地建設。一是大力調整結構,抓好貧困農户的產業基地建設。按照全鎮產業佈局,應着重加強貧困農户的產業規劃及發展工作,通過幾年努力使貧困農户人均支柱產業達到0.8畝以上;二是切實抓好以畜禽為主的養殖業發展。合理調整畜牧業內部結構,鞏固引種成果,提高優質畜禽出欄比例,建立優質商品豬、羊、牛、家禽等生產基地,推進畜牧產業化經營。抓住西部開發的大好機遇,積極培育養殖大户,在政策、資金、技術、信息、服務等方面予以大力支持,讓大户引導、帶動貧困户發展,從而達到雙贏的效果;三是因地制宜,大力培育特色經濟。對於產業優勢較弱的貧困地區,應立足於本地特色,面向市場,挖掘本地土特新奇產品,走小而精、特而優之路,使之成為農民增收的一條新門路。

第二,狠抓基礎設施建設。抓好基礎設施建設是貧困地區脱貧致富的治本措施。一是堅持按照農業產業化、優化社區結構、效益優先的原則,加快扶貧公路建設步伐,在確保實現村村通公路的基礎上,提高村通公路的通達能力;二是切實抓好水利設施建設,解決貧困農户的飲水困難,提高抵禦自然災害的能力;三是加強基礎設施質量監管,鞏固建設成果,確保一次建成,永久受益。

第三,大力推進旅遊扶貧。大力實施旅遊興鎮戰略,充分利用上郎德村豐富的文化旅遊資源,積極探索文化旅遊與扶貧開發相結合的新思路、新方法。以下郎德村、銅鼓之鄉烏流村、蘆笙之鄉南猛村等人文景觀為依託,擴大經營規模和就業崗位,覆蓋貧困地區農民,拉動區域經濟的發展。

(三)科學分析,宏觀決策,做好扶貧工作。

第一,要構築抗災救災、扼制返貧,堅不可摧的鋼鐵長城。一是政要把抗大災的準備工作力爭做到萬無一失,確保人民生命財產的安全,把損失降到最低限度;二是扶貧、民政、衞生、財政、水電等部門要密切配合,做好現場監測調查,確保原始記錄的真實性、合理性、合法性,並且準確及時的彙總相關資料,並區分不同情況進行分類,為黨委、政府科學決策,出台政策提供切實有效的依據,力爭做到貼近於現實,貼心於人民。

第二,宏觀調控,微觀政策。在抗災扼貧工作中要把握大局,注重方略。一是產業規模拓展要根據市場狀況,由政府主導,統一規劃、合理佈局、科學設計、捆綁資金、集中財力、整體推進二是配套政策宜實、宜細、宜操作、宜落實。對於受產業調整影響,過渡期貧困現象要制定區域產業發展新政策;對於因災(自然災害、疫災)影響而返貧的要集中資金、加大投入、一步到位、不留後患;對因主勞多病而導致返貧的要採取政府扶持,社會幫扶相結合的政策措施,注重扶智力、志氣,輔以適當錢物,着力發展產業,特殊安排就業。

第三,落實責任,逐個擊破。要竭力想方設法提高低收入人羣的收入水平,改善返貧人口的物質文化生活環境。在實際工作中,一是民政、財政、扶貧、土管、林業、農業、公安等部門要密切配合,並各負其責,各司其職;二是針對不同返貧對象,由政府主導、社會幫扶、農户自籌、親友饋贈,使之在一、二年內恢復原氣,擠入解決温飽的行列;三是特殊情況要特殊照顧。各主管部門要放寬受災貧困户用地、用林等政策,適當免收費用;優先配備生產生活用地和經濟林園,滿足生產資料的供應;各類企事業單位要放寬招工條件,予以照顧。共同營造全社會抗爭貧困,消除貧困的良好的氛圍。

(四)創新思路,完善機制,探索扶貧新路子。

第一,拓寬思維,進一步整合扶貧力量。一是大力實施農村社區扶貧。充分發揮農村的先進力量,突破性的調整農村產業結構,提高農民進入市場的組織化程度,破解農村公益事業難辦的難題,推進農村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設,形成良好的社會風氣;二是進一步明確扶貧責任區。把扶貧任務、目標、措施落實到人,把責任區的扶貧成效與責任單位和責任人相掛鈎,做到有領導抓、有專人管,工作年初有計劃、半年有檢查、年底有總結;三是拓寬社會幫扶渠道。社會幫扶工作已不僅僅是黨政機關和黨員幹部的責任,要積極鼓勵社會團體、民營企業、個體工商大户等羣體融入到社會幫扶工作中來,通過各種行之有效的方式,充分發揮他們在社會幫扶工作中的的重要作用,要把他們的好做法、好經驗、好典型,總結好、完善好、宣傳好,使之成為社會幫扶工作中的一支重要力量。

第二,整村推進,大力實施參與式扶貧。一是廣泛深入的宣傳發動羣眾,增強人民羣眾的自我發展意識,把政府推動的扶貧開發變為羣眾脱貧致富的自覺行動。實施到户的項目,都要由羣眾自願提出申請,正確處理好項目實施過程中羣眾投工投勞與農民減負的矛盾,牢牢把握依法辦事,手續完備,不留後患。堅持羣眾自力更生,實行以工代賑,驗收兑現;二是把工作做到村做到户,把項目落實到户,把政策補助到村到户,解決好重點鄉、村的交通、水利、通訊和羣眾看病難、子女入學難等問題,為他們實現脱貧致富奠定堅實的基礎;三是加強監管,增強項目資金管理的透明度。按照資金性質不變、管理渠道不亂、集中投入、各記其功的要求,項目資金實行專人、專帳、專户管理,所有項目要公開、公示,接受羣眾監督,做到項目到村、任務到户、登記造冊、張榜公佈。

第三,依託資源,大力扶持農業的產業化發展。一是培育農村能人。引導一部分有頭腦、有膽識、敢創敢幹的農民專門從事農產品銷售。政府要大力加強引導、扶持,提高中介組織的自我服務、自我管理的能力,真正把一家一户的小生產與千變萬化的大市場結起來;二是積極引進農產品加工企業。引進的加工企業要向精深加工的方向發展,提高加工產品的質量和檔次,實現由初加工向精加工轉變。進一步拓寬農產品加工範圍,由傳統地對糧食加工向土特產品、稀有產品加工轉變。逐步提高加工水平,擴大加工規模,由小規模、低檔次的手工作業向大規模、上檔次的加工企業發展轉變,提高農副產品加工的科技含量和綜合效益,努力形成多元化競爭,多主體進入,多渠道流通的新格局。

第四,在扶貧項目的實施方式上,改由容易造成監管不力、羣眾配合不夠的部門包攬轉向由主管部門指導監管、鄉鎮負責、各村實施的方式,分清職責,明確責任,充分調動村、鄉(鎮)、部門三級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形成最大合力推進項目的有效實施。

第五,在扶貧資金投向上,要堅持原則性與靈活性並重,在保證對重點貧困村寨資金投入的同時,對不屬於重點村寨,但確實需要財政扶貧資金投入,且羣眾積極性高的項目要適當安排資金投入。

第六,扶貧開發要與社會救助相結合。對具備一般勞動能力的,要通過改善其生產生活條件來提高生活質量;對擅長種養殖技術的,應適當協助其投入一定得啟動資金,拓寬其收入渠道和收入水平;對不具備勞動能力的,要加大社會救助力度,直接解決其生活困難。

【第4篇】貧困鄉鎮扶貧開發調研報告

黨的xx屆三中全會對搞好新階段扶貧開發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帶了新的發展機遇。最近,我們組織部分政協委員赴祁連山沿山區就貧困鄉鎮扶貧開發的情況進行了調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全省扶貧工作堅持開發式扶貧的方針,不斷加大以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移民安置、科技推廣和整村推進為重點的扶貧開發力度,貧困人口大幅度減少,農村貧困面貌得到很大改觀,扶貧開發工作取得了明顯成效。但是,由於受氣候、地理、資源和經濟社會發展基礎條件的制約,整體欠發達貧困地區落後的狀況仍未得到根本性改變,尤其是甘肅河西地區祁連山沿山一帶與川區發展不平衡的問題日益突出,沿山區農民收入增長緩慢,相對貧困程度不斷加劇,農民羣眾貧困和民生的問題依然嚴重。

一、祁連山沿山區貧困現狀

以地處河西地區中部的張掖市為例,主要表現在以下六個方面:

1、貧困人口仍然較多。張掖市沿山地區民樂縣的南豐鄉、山丹縣的陳户鄉、高台縣的新壩鄉、臨澤縣的倪家營鄉等16個鄉鎮共有農户7.6萬户,人口30.4萬人,按照新的扶貧標準人均純收入1196元以下為貧困人口的標準測算,這些鄉鎮的貧困人口達到4.2萬户、16.64萬人,佔總户數的55.3%、總人口的54.7%,佔全市貧困人口總數的68.4%。

2、生存環境十分嚴酷。這16個鄉鎮均都地處海拔米以上的祁連山淺山區,氣候寒冷,霜期過長,地勢傾斜、海拔梯度大,年降水量不到150毫米,蒸發量高達2400毫米以上,水資源極度匱乏,土地貧瘠,人均水澆地僅0.5畝左右。

3、自然災害危害嚴重。由於沿山地區屬大陸性荒漠草原氣候,乾旱、冰雹、霜凍等自然災害頻繁發生。遭受60年不遇的大旱,糧食作物受災嚴重,農民羣眾出現糧荒,政府不得不開倉借糧2125萬公斤;民樂縣發生6.1級強烈地震,受災羣眾達到5.6萬户20.8萬人,直接經濟損失達到7.64億元。頻繁發生的自然災害給農業生產和農民生活帶來了巨大的損失,因災返貧人口達到10.73萬人。

4、區域經濟結構單一。由於受地理和氣候條件的制約,沿山區只能種植青稞、豆類、油菜等傳統作物,但品質差、產量低,畝均收入僅200元左右,特別是國家退耕還林、封山禁牧等政策實施後,可利用的耕地、草場分別減少了29萬畝和30萬畝,傳統的種養業規模大幅度萎縮,新的產業尚未形成,農民增收陷入困境。

5、基礎設施極為薄弱。這16個鄉鎮地處祁連山區,遠離國道、省道和縣城,交通不便,目前,仍有22個村不能正常通車;有76個村74218人、22.6萬頭(只)牲畜經常發生飲水困難;有16個村沒有通程控電話;醫療、教育、衞生等基礎設施落後,農民生活條件極差。

6、農民素質整體較低。沿山的16個鄉鎮由於受歷史條件制約,教育教學條件差,農民羣眾普遍受教育程度低,農村人口中,文盲半文盲佔當地總人口的42%以上。同時,由於地處偏遠山區,信息閉塞,農村勞動力普遍觀念陳舊,綜合素質不高,就業致富能力差。在這些鄉鎮科技對農業增長的貢獻率不足30%,較全市平均水平低20多個百分點。

二、祁連山沿山區扶貧工作中 存在的問題

多年來,甘肅省河西地區普遍被認為是全省相對東部地區農業生產條件和基礎設施較好的地區,農民的生產生活相對比較穩定,祁連山沿山鄉村的貧困問題未能引起人們的足夠重視,主要表現在:一是該區域扶貧開發工作長期以來沒有列入重要議事日程,在扶貧開發中,沒有被作為全省重點扶貧對象予以考慮扶持。二是沿山區扶貧開發缺乏長遠規劃指導。近年來,各級政府把沿山區部分特困村作為部門幫扶的聯繫點納入議事日程,採取幫扶方式進行扶貧,幫扶工作相對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因幫扶任務艱鉅,整村推進難度較大,且幫扶部門條件有限,沒有制定長遠扶貧規劃,扶貧只限於“輸血”辦實事,沒有建立起扶貧開發的長效機制,貧困鄉村“造血”功能十分薄弱。三是受主客觀因素的影響,沿山鄉村自我發展能力普遍較弱,還沒有從根本上改變靠天吃飯的困境,產業開發、科技推廣、基礎設施等相對滯後,因災因病返貧問題比較突出,鞏固扶貧成果的難度大。

三、對祁連山沿山區扶貧工作的幾點建議

經過調研,我們建議各級部門要按照黨的xx屆三中全會精神,進一步加大祁連山沿山區扶貧開發工作的力度。

1、將祁連山沿山鄉鎮列入全省扶貧開發重點鄉鎮。為全面加快祁連山沿山區鄉鎮脱貧步伐,解決沿山區農民羣眾的民生問題,建議省市有關部門將祁連山沿山鄉鎮扶貧開發納入議事日程,制定扶貧開發規劃,加大對該區域扶貧開發工作的指導,並作為全省扶貧開發重點鄉鎮,積極爭取國家資金給予扶持。

2、加大沿山區特色產業培育力度。沿山區氣候資源獨特,藴藏着巨大的發展潛力,建議省市儘快制定出台扶持發展祁連山沿山區特色產業的優惠政策,做強做大沿山區馬鈴薯、設施葡萄、草食畜牧業等特色產業,確保該區域農民實現增收脱貧目標。

3、重視解決沿山區羣眾的民生保障問題。針對祁連山

沿山區羣眾的教育、文化、衞生、醫療、交通、通訊等生產生活基礎設施落後的現狀,建議省市進一步加大對該地區基礎設施項目扶持力度。同時,由於貧困鄉村農民收入較低,無力承擔過重的自籌資金,建議多安排國家全額投資項目,鼓勵羣眾積極投工投勞襯砌渠道、修建暖棚畜舍等,確保扶貧工作取得實效。

4、加快培養提高沿山區勞動力素質。提高勞動力素質和自我發展能力是加快貧困地區羣眾脱貧的有效途徑。建議省市有關部門把沿山區勞動力培訓特別是兩後生培訓列入全省“扶貧開發水平提高行動”計劃,加強培訓重點扶持,切實提高農民羣眾依靠農業科技增收致富的能力和依靠勞務輸轉增收致富的能力。

5、建立扶貧開發和社會保障結合機制。建議省市進一步健全完善面向農村特別是貧困鄉村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將現有貧困人口全部納入社會保障範圍,不斷提高保障力度,推進社會保障和扶貧開發有機結合,防止農户因病返貧和因貧失醫,促進貧困人口穩定脱貧。同時,儘快研究開發一套貧困人口動態管理系統軟件,實現對貧困村和貧困人口的科學化、動態化管理,增強扶貧工作的針對性,逐步探索建立一套符合新時期扶貧開發工作的長效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