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扶貧開發項目報告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7.88K

扶貧開發項目報告多篇

【第1篇】縣扶貧開發辦公室副主任述職報告

縣扶貧開發辦公室副主任述職報告

縣扶貧開發辦公室副主任述職報告

縣考核組:

半年來,在縣委、縣政府的正確領導和上級業務部門的關心支持下,在單位領導和同志們的共同幫助下,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黨的十六大和十六屆五中全會精神為指導,認真貫徹落實中央及省市縣農村工作會議精神,緊緊圍繞扶貧開發“一體兩翼”和縣委、縣政府確定的四大產業(草畜產業、洋芋產業、蔬菜產業、特色產業)為發展思路,以159個貧困村為重點,以參與式整村推進為突破口,以增加農民收入、解決羣眾温飽為目的,狠抓各項工作的完成,使自己分管的移民、小康建設、黨建精神文明建設、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等各項工作都取得了比較顯著的成績,加快了農村脱貧致富奔小康的步伐。現將半年來的工作總結彙報如下,不妥之處,請批評指正。

一、分管工作完成情況

1、移民工作:已全部完成了移交。

2、小康工作: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江澤民同志“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以“農業增產、農民增收、農村穩定”為目的,以小康建設總攬農村工作全局,堅持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法制文明建設並舉,社會公益事業指標與經濟目標並重,因地制宜、分類指導、分村實施、逐村達標。針對小康建設宣傳措施不到位,幹部羣眾對小康概念不清、意識淡薄、信心不足、工作不夠主動、進展不平衡等不利因素,我們在全面調整摸底的同時,根據每年計劃達標的小康鄉鎮和小康村現狀及時印發了《_____縣農村小康建設工作安排意見》,深入鄉村,和鄉村幹部一道座談、討論,共同制定工作措施,並向農户反覆宣傳小康建設的定義和具體量化指標,提高了全縣廣大幹部羣眾對小康建設的思想認識,使小康建設擺上了農村工作的中心位置。截止20xx年底,全縣已累計建成2個小康鄉鎮,89個小康村,佔全縣289村的33.2。繼續抓好已建_____鄉、村的鞏固提高,向寬裕性小康邁進。同時在_____鄉_____村進行了小康示範點的建設,設計建造了風格各異、面積適中的小康住宅樓70多棟,村民已喬遷新居。該村已走上了健康發展的道路,為全縣小康建設樹立了榜樣。

3、黨建、精神文明建設、普法、信訪、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及其他工作。半年來,我辦黨支部在縣委、縣直機關工委的正確領導下,認真貫徹落實中央及省市農村工作會議精神,認真落實“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積極宣傳黨的十六大精神,開展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教育活動,切實加強黨員幹部的思想政治工作,嚴格黨員教育和管理,推動黨風廉政建設,抓好普法、信訪和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工作,有力地促進了精神文明建設,取得了比較顯著的成效。主要抓了以下七個方面的工作:一是完善制度,認真抓好黨員幹部的學習。⑴開展以“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教育”為主要內容的學習活動,查找平時工作中的不足,制定了詳細的整改措施。⑵結合政治理論學習,不斷加強業務知識學習,提高幹部職工的整體素質。二是以黨員先進性教育為重點,切實加強機關黨的組織建設。通過加強學習,廣泛徵求意見,認真撰寫黨性分析材料、開展民主評議、制定整改方案和整改措施等步驟,結合本職工作,切實整改提高。三是切實改進機關工作作風,加快精神文明建設。四是認真開展普法教育,搞好綜合治理。五是建立健全責任制度,加強黨風廉政建設。六是切實推行政務公開,提高民主生活會質量。七是認真接待羣眾來信來訪,促進信訪工作深入開展。

二、抓好整村推進示範點工作。

整村推進是新世紀扶貧開發的新模式、新途徑,是一項有效的扶貧方式。半年來,在完成_____鄉_____村、_____鄉_____村等5村項目建設的同時,又對今年列入計劃的9村進行了扶貧開發參與式整村推進建設,按照辦公室領導包片分工安排,自己包_____鄉_____村、_____鄉_____村。目前,完成投資166.71567萬元,佔項目總投資67,9個村已建成羊舍735座,引進多胎母羊263只,道賽特種公羊195只,_____鄉_____村、_____村、_____村建成牛舍250座,引進奏川黃牛200頭,飼養生態散養雞67599只,發放雞飼料、藥品998份,完成集雨面39155平方米,建成科技培訓室20間400平方米,培訓農民1200人(次),種植項目已全部完成。十月底全面完成所有項目。在整村推進規劃和項目建設中,我們注重以點帶線,軸線開發,整體推進,_____25個村已基本連成一片,_____10個村已集中連成兩片,形成了以縣鄉公路為軸線的輻射示範推廣片。並初步形成了羊產業、牛產業、雞產業、洋芋產業、冷涼蔬菜產業等五大產業種養基地。

三、配合辦公室搞好其他工作。如會務接待、搞好檢查驗收項目、幫助_____鄉開展計劃生育整治活動等中心工作,堅持按時上下班、不遲到早退;加強學習,提高自己素質,每年書寫學習筆記2萬字以上,書寫學習心得體會,按期參加法律知識考試和黨風廉政建設考試,切實轉變機關工作作風,嚴格按各項規章制度辦事,擺正自己的位置勤奮工作。

總之,半年來,雖然在工作中取得了一定成績,這與領導和同志們的幫助支持是分不開的,但還存在一些困難和問題,有主觀因素,也有客觀因素,給工作帶來一定難度。至於個人還存在着政策水平不高、思維方法、觀念等趕不上新形勢的需要,出現這樣那樣的問題,需在今後的工作中努力加以改變。

【第2篇】扶貧辦公室關於扶貧開發情況調研報告

為認真做好新階段扶貧開發戰略改革體系的調查研究工作,為《xx》計劃《新十年規劃(綱要)》的制訂作好前期數據資料及基本情況的收集分析,根據省扶貧辦的有關工作要求,臨滄市扶貧辦及八縣(區)扶貧辦開展了針對貧困鄉、村,特殊區域及特困山區人羣為主要對象的重點調研。此次調研內容主要突出新千年以來全市扶貧工發工作過程中所採取的主要手段及措施、取得的主要成效、目前全市貧困人口的基本狀況、存在的主要問題、今後扶貧開發政策措施建議等。南美鄉是臨滄市唯一的一個拉祜族民族鄉,是全市18個民族鄉之一,是全市77個鄉鎮農民人均純收入排倒數第一的特困鄉,是雲南省確定作重點調研的四個特困民族之一。基於該鄉的典型性和特殊性,市縣兩級組成調研工作組再次深入村組農户,對全鄉扶貧開發工作和農户生產生活情況進行調研。

一、南美鄉的基本情況

南美拉祜族民族鄉位於臨滄市臨翔區西部,距臨翔區政府所在地(臨滄城)48公里,東與博尚相連,東北與章馱鄉相鄰,西與耿馬縣大興鄉接壤,南同雙江縣勐庫鎮相通。全鄉國土面積120.86平方公里(人口居住密度為36人/平方公里)。全鄉轄4個村民委員會,24個自然村,33個村民小組。xx年底,全鄉總農户數為1135户,總人口4368人,其中勞動力人數2498人,佔總人口的57%。全鄉耕地面積13450畝,其中水田2792畝,旱地10658畝。主要農作物有玉米、水稻、蕎籽、小麥、豆類,經濟作物以茶葉、核桃為主,兼有竹子、油菜、烤煙、白花木瓜等。在全鄉4368人的總人口中,拉祜族人口3616人佔83.5%。xx年的統計數字顯示,南美鄉農民人均純收入1135元,排全市77個鄉鎮的第77位。

二、南美鄉扶貧開發取得的成效

自上個世紀八十年代開始,省、市、縣各級各部門以不同渠道和方式對南美鄉開展了強有力不間斷的幫扶活動,通過近二十年的堅持和努力,南美鄉拉祜族羣眾的生存條件和生活狀況得到較好的改善,越過了温飽,實現了安居,基礎設施、產業開發、社會事業等方面均得到較大的推動,拉祜羣眾走出困境的基礎進一步得到夯實。

(一)温飽安居工程使拉祜族山寨面貌有了質的改變。八十年代前,拉祜族羣眾幾乎是清一色茅草房,窄小、擁擠、破爛、黑暗,人畜同居,村寨道路泥濘,遍地牲畜糞便,一出門即滿腳滿腿的泥巴糞便,羣眾生活三分之二的時間處於饑荒狀態,靠國家救濟度日,生產和生活狀況十分令人堪憂。自九十年代開始,國家財政以扶貧温飽安居工程形式,從解決温飽、改善生存條件入手,通過重點村建設等措施,使南美拉祜族的農田水利建設等基礎設施有了新的起步,百分之百的農户由茅草房搬進了新瓦房,並實現了人畜分離。

(二)產業開發建設和硬件基礎設施建設,為拉祜族羣眾由半獵半農向固定耕作過渡和轉變提供了生存保障。通過種養殖等產業開發建設使拉祜族羣眾的收入渠道進一步得到拓寬。到xx年底,全鄉共建成茶園10400餘畝,泡核桃2.2萬畝,僅此兩項產業人均面積達7.5畝,其它如竹子、百花木瓜等也具一定的規模。養殖業從無到有,從少到多,家畜、家禽飼養成為農户家庭收入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些措施及活動,有力地推動了羣眾的增收步伐,農户經濟收入由九十年代初的幾百元穩步增加到如今的幾千元上萬元。通過基本建設投入的扶持,使南美鄉的基礎設施建設發生了歷史性的鉅變,建水塘修溝渠、坡地改台地、旱地改水田等措施得到較好的實施,保證了人均一畝以上的基本農田地,基本口糧得到穩定解決。重點村建設、整村推進、一事一議、通達工程等項目實施,使全鄉範圍內基本實現了水、電、路、廣播、電視、電話村村通,橫穿鄉內四個村委會連成一線的18公里水泥大道共投資xx多萬元,成為全市最高標準的鄉村公路,自然村組的村容村貌整治穩步推進,村內户外道路基本得到硬化。

(三)社會事業發展全面推進,教育衞生事業從無到有,從簡陋到逐步完備,拉祜族羣眾就醫上學基本得到滿足和保證,鄉級設有中學、衞生院,村級有衞生室、中心完小、校點。全鄉實現了普九,全體村民參加了新農合醫保。

(四)智力扶貧作為關鍵措施之一始終不放鬆。二十多年來,在實施好對南美鄉的基礎設施、產業開發、温飽安居工程建設的幫扶的同時,始終把抓實基礎教育、抓好科技推廣作為對廣大拉祜族羣眾的智力幫扶措施的重點長抓不懈。抓基礎教育,重點解決村民缺文化低素質的根本問題,抓科技知識的普及推廣是提高勞動者自身素質,增強自我發展能力的重要手段。全鄉在設立中學、國小、夜校等教育網絡的同時針對家長不主動送子女上學,子女不想主動上學的實際,鄉村堅持開展純義務性質的“愛心送學”監督活動,通過督學促教,儘量保證拉祜族孩子多受些教育,多掌握點文化知識。選送部分拉祜孩子到縣城學校就讀,讓他們更多地接觸大山外面的世界,更多地接觸其它民族,開闊眼界,打破封閉思想,接受新觀念。採取科技手段到田、科技服務到户、手把手教,讓拉祜人從不知到會做、願意做。如:家畜家禽飼養、蔬菜種植、居家衞生、防病治病等等,從小事情,小細節上幫助、引導。結合產業開發建設適時抓好生產管理知識技能培訓,如:茶葉、核桃、烤煙、油菜等種植業發展建設過程中,每建成一個產業就培訓帶動起一批農民學習、掌握種植、管護、採摘加工一整套生產技能,成為名符其實的茶農、煙農。

三、南美鄉羣眾生活現狀及存在問題分析

此次對26户農户的調查結果及數據所反映出來的諸多現實問題,與城市化迅速推進的今天,農村要發展,農民要富裕的現時要求相比在南美鄉還存在着許多重大挑戰,需要跋涉的路還很長。對26户農户的調查、收集到的相關數據如下:

(一)總收入(不含糧食折幣、下同)138700元,人均1216元;淨收入88000元,人均771元。總收入最高農户10000元左右,人均xx元;最低xx元,人均500元。淨收入最高的農户6000元,人均1500元,每人每天平均收入4元左右(該數據可視作農户出售農產品的現金收入,略低於統計局法定的純收入指標)。

(二)生產糧食24900公斤,人均306公斤,因水田面積較少,且產量不高,故多為旱地玉米、蕎籽、小麥等雜糧粗糧,若按50%的折率計算,實際人均生產成品糧只有150公斤。

(三)家畜家禽養殖情況,61%的農户養牛,最多的8頭,最少的1頭;96%的農户養豬,最多的養有16頭,最少的2頭;38%的農户養羊,最多的26只,最少的2只;100%的農户養雞,最多的80只,最少的10只。極少數農户有少量的特種養殖,如野豬、山地雞、毛驢等。飼養業畜禽產品出售收入約佔農户收入的20%左右。

(四)種植業,截止xx年底,共種植核桃490畝,人均4.3畝,茶葉371畝,人均3.25畝,兩項合計人均種植面積達7.5畝。

(五)接受教育及培訓情況,在接受走訪的114人中,有17人上過國中,佔14.9%,中專1人,佔0.8%,其餘均為國小以下或文盲半文盲。勞動力人口中普遍接受過2—3次以上的勞動生產技能培訓(多為種養業方面的適用技術培訓)。

(六)羣眾住房情況,南美鄉拉祜族羣眾住房集中建蓋於九十年代,標準和結構統一為60—65平方米的土坯房木屋架瓦頂。

(七)村民外出勞務打工情況,在接受調查的114人中,有3人季節性地在本縣區內打點零工,年收入xx元左右。

(八)醫療衞生疫情防控網絡及體系基本健全。

以上基本數據所反映的基本狀況總體能代表和反映南美全鄉的基本現狀,基礎設施建設有了極大的改善,產業建設有了較好的規模基礎(全鄉茶葉、核桃總種植面積達32400畝,人均7.42畝),社會事業有了較大的發展。總體講,南美鄉二十餘年的扶貧開發成效顯著,成績卓著。但是,由於南美鄉的特殊歷史原因和特殊區位,目前和今後的發展中仍面臨着一系列突出問題和困難。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教育基礎不牢固。全鄉雖努力實現了普九驗收,但全鄉村民平均受教育程度極底,四十歲以上人口絕大多數為文盲,這部分人,他們的知識、思想、觀念決定着整個家庭的生活狀態。如:與外界的接觸聯繫,新思想、新事物的接受,對子女的教育、影響等等方面,他們佔據着主導因素。(二)收入水平極低,生活水平提高艱難艱辛。勞作一年,年底結算,所得收入不及城市職工半月工資。(三)產業單一,種養業成為經濟收入的全部依靠,羣眾生活跟隨市場潮漲潮落,起伏不穩。(四)思想封閉、觀念落後、發展的意識不強、主觀能動性極弱。就這些問題的形成原因,可從自然歷史、現時政策兩個大的方面進行分析討論。

自然、歷史的原因分析:拉祜族同胞同眾多少數民族兄弟一樣,歷史上是經過長途遷徙,為躲避饑荒、疫病或爭鬥戰亂,不得已而選擇了深山老林為棲息地,從此過上了幾乎與外面的其它民族完全隔離的半獵半農生活,在惡劣的自然環境中獨處百年乃至幾百年,每一步都飽含辛酸與血淚。在人類社會發展的快速進程中他們被拉下了,掉隊了,思想封閉意識滯後就在所難免。新中國成立,黨的民族政策使各兄弟民族在政治上翻了身、當家作了主,但在經濟上,國家還無力全方位顧及,尤其無力顧及貧困地區少數民族同胞的經濟發展扶持。近四十年的時間,使貧困地區少數民族的經濟及社會發展與內地漢民族相比,形成了巨大的差距,到了改革開放三十年的的今天,全國經濟發展日新月異,再次相比,貧困地區少數民族羣眾更顯積弱積貧,與內地其它發展快的地區相比,又形成了新的更加巨大的差距,南美拉祜族鄉的現狀就是一個較為典型的例子。歷史上長期積澱下來的自然條件、經濟基礎和思想觀念意識差距和現代幾十年的經濟、社會文化發展等等方面的巨大差距,用這十幾年的時間,是難以做到儘快改變和全面較快發展的。因為,各少數民族所處的區域區位條件、經濟發展基礎、致貧因素的複雜性千差萬別,同樣的政策、同樣的手段、同樣的扶持標準,往往難以收到同等的效果,這就是特殊貧困類型的特殊性。

現行政策分析:自80年代末、90年代初開始,全國性的扶貧攻堅給貧困山區的脱貧發展事業帶來了希望和契機,特別是“十五”、“xx”近xx年的時間中,中央和地方各級政府進一步加大了扶貧投入力度,扶貧開發工作進入了一個新的提升階段,各民族貧困羣眾的生產生活條件進一步得到較大的改善和提升。但南美鄉屬於特殊區域的特殊羣體,生活在這裏的南美鄉拉祜族羣眾的脱貧步履艱難,經濟發展和生活狀況的改善依然緩慢,儘管各級政府投入了甚至比其它貧困地區更大的力量,但仍然無法與其它地方實現同步解困。從現時政策角度分析,我們認為有如下方面值得研究。首先,現行扶貧政策強化了普遍性,弱化了特殊針對性,內地與邊疆、普遍情況與特殊情況一個標準一把尺子,突出重點和針對性缺乏。其次,項目資金的扶持方式和標準散而少,集中解決問題的能力減弱,如,以自然村為單位的15萬元的補助和幾十萬元一個項目的產業扶貧。第三,項目資金整合匹配,全國全省一個標準要求,使貧困地區的發展雪上加霜,地方財力弱就意味着爭取項目的機遇和條件有限,實施項目難度大也就意味着項目少安排或不安排,發展差距也就隨着機會條件的多少,實施能力的強弱因此而明顯的拉開,這是否是人為的、政策的因素造成越來越大的發展差距?值得思考研究。第四,對邊疆少數民族地區特殊政策的貫徹實施存在着具體或細化不夠的問題。如少數民族教育的發展、人才的培養使用等等。有特殊或優惠政策,但實踐中沒有做到,體現不出來。經濟發展、社會進步要靠人才,人才靠教育培養,官員領導、專家學者、幹部員工是人才,種地養牛、務農經商是人才,任何領域都需要有知識、有技能、有發展意識和能力的人。少數民族地區教育的發展,政策需要特殊,實踐更需要特殊。教育基礎差是現時,人才培養、使用的門檻最需要特殊,若只按現行的升學就業加5分、10分照顧少數民族(幾個特少民族更突出)子女永遠也進不了門(那這5分、10分的優惠是專為鑽空子改族別的漢族老大哥設置的了)。這種惡性循環,若在類似南美鄉這些地方得不到遏制,各民族共同小康,共同富裕就是空話。像南美鄉這樣一個特殊區域,如果新的勞動者一代又一代都處在文盲狀態中,要脱貧發展實在是希望渺茫。

四、政策措施建議

南美地處山區,山寬地闊,適宜種養業的發展。目前已建成的茶葉、核桃基地,標準高,管護力,已頗具規模,若市場情況好,再過5至xx年,兩產業將給農民帶來不菲的收入。如前所述,南美鄉的基礎設施、產業建設、社會事業基礎等都有一個良好的現時基礎。當前和今後着重是研究好現有成果的鞏固和提升全鄉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問題。

政策措施方面提以下建議:

(一)抓教育,切實把人口素質提高與少數民族人才培養作為社會經濟發展實現可持續的重要措施長抓不懈。一抓基礎教育。控制和杜絕新文盲產生,國家實行全免費選送部分拉祜子女進入上一層學校接受教育,力爭初高中畢業生在鄉村人口中佔相當的比重,逐步使他們成為勞動生產活動中的主力軍,農村家庭中的當家人,如此,山鄉觀念的轉變,走出封閉才有平台和希望;二抓職業技能培訓。中專技校、大專院校破格招收特少小民族學生,必要時辦特殊民族班,通過特殊措施培養,讓拉祜族後代回到本地、本鄉或他鄉就業、打工,在不同崗位上影響和帶動本民族,通過外出讀書,勞務打工等方式,更多地接觸外面的世界,使封閉意識得到逐步改變;三抓優先錄用。在公務員招收、提職提幹過程中,只要具備基本的條件和素質,應儘量放低門檻,制訂特殊准入制度。現象上看只是解決照顧了一個或一批人,更深的意義在於關愛了這一個民族,讓這一措施促動和影響該民族增強求學上進的思想和意識,樹立發展的慾望和信心。

(二)繼續加大對南美鄉的扶貧投入。重點放在兩個方面:一是產業的提升。在產品精深加工、延長產業鏈等方面着力,最大限度發揮產業效益,增加農民收入;二是抓好市場鏈節。要通過招商引資等方式,依託龍頭企業,把農民帶入市場,把產品變為商品,讓農民獲得最優的收入。

(三)在加大基礎設施建設力度,進一步改善發展條件和基礎的同時,積極探索產業結構調整。應加強拉祜民俗文化的收集整理和宣傳,開發民俗旅遊。充分利用好良好的自然生態和茶葉、核桃、竹子等產業的沿途佈局景觀,在加強環境保護的同時,依託南美鄉離臨滄城近(48公里),可直達雙江勐庫的特殊交通地理位置優勢,開發度假休閒項目,帶動當地二三產業發展,增加農民收入。

(四)注重當地農特優產品的生產、銷售推介,注重拉祜傳統手工藝品的挖掘開發,讓大山藴藏的各類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為脱貧致富,發展經濟作出應有的貢獻。

【第3篇】整鄉推進連片扶貧開發工作現狀調研報告

整鄉推進連片扶貧開發工作現狀調研報告

_____是一個集邊疆、民族、山區、貧困為一體的特困縣,是國家新階段扶貧開發重點縣之一。縣域位於雲南省西北部雲貴高原的川滇交界處,俗稱“小涼山”,東北與四川省鹽邊、鹽源、木裏三縣毗連,西與玉龍縣隔江相望, 南與永勝、華坪兩縣為鄰,其範圍為東經100°22’ ~ 1 0 1 °26’ ,北緯26°33’ ~27°56’ ,總面積6025平方公里。_____屬低緯高原氣候區,乾濕季分明,四季不分明,立體氣候顯著,年氣温在 31℃至零下10℃ ,年降雨920毫米,無霜期190天。聚居着彝、漢、摩梭人、普米、傈僳、納西、壯、白、藏、苗、傣、回等12種民族,最高海拔4510米、最低海拔1350米。有“情、水、山”為一體的自然風景、人文景觀旅遊資源;已初步探明金、銀、銅、鐵、鋁、錳等14個礦產資源;金沙江流經我縣105公里,境內分佈着金沙江、雅礱江水系10條河流,可開發利用的水能6. 7萬千瓦;有可利用天然草場24萬公頃,人工草場2萬畝;垂直變化的立體氣候和複雜地貌孕育着天然的蝦蟲草、貝母、靈芝、蘑菇、木耳、牛肝菌、松茸等珍貴藥材。

一、基本縣情及貧困現狀

改革開放以來,我縣在中央、省、市的關心下,在縣委、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在各部門的大力支持下,扶貧開發取得了顯著成效,特別是整村推進項目的大力實施,貧困羣眾的生產生活水平得到提高,農村基礎設施不斷完善,羣眾飲水困難得到進一步解決,文化、教育、衞生髮展不斷加強,農村居住條件不斷改善,社會、經濟發展穩步推進,農村貧困狀況得到進一步緩解。

(一)貧困人口數量及分佈

_____現轄15個鄉(鎮)、91個村委會(社區)、1152個村民小組,聚居着彝、漢、摩梭人、普米、傈僳、納西、壯、白、藏、苗、傣、回等12種民族。全縣總人口70865户、259865人,其中少數民族人口57968户、212570人,佔總人口的81.8%;農業人口65201户、236145人,佔總人口的90.8%,其中少數民族農村人口53334户、198811人,佔農業人口的82%,有貧困人口20.19萬人(按人均純收入低於1196元),有16.59萬人尚未解決温飽。貧困人口主要集中居住在山區和半山區,該地區基礎設施落後,生產生活條件相對較差,自然氣候條件惡劣,經濟社會發展緩慢,同時也是我縣貧困人口較集中的區域。

(二)經濟社會發展情況

改革開放以來,經濟得到了全面發展,人民羣眾的生產生活得到了提高,基本解決了温飽。但由於我縣地處高寒山區,交通閉塞,資源匱乏,經濟社會發展仍十分落後,文化、教育、衞生等發展緩慢,羣眾生活仍十分較艱苦。到20xx年底,全縣國民生產總值為111460萬元,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性收入5271萬元,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性支出71662萬元;糧食總產量71006噸,人均佔有糧295公斤,人均純收入1049元。從調查情況來看,我縣經濟水平經濟發展極不平衡、增長緩慢,除條件較好的壩區和旅遊開發區經濟發展稍微好外,其他地區經濟發展極為緩慢,部分區域還比較落後,要實現我縣經濟平穩較快的增長,任務還比較艱鉅,需要長期不懈的努力。

(三)生產生活條件及貧困現狀況

我縣屬高山民族貧困地區,長期以來縣委、政府對貧困羣眾的生產生活極為重視,把貧困羣眾脱貧致富作為政府重要工作長抓不懈。經過多年的建設特別是扶貧開發的深入,農村基礎設施明顯改善,羣眾生產生活得到了提高,文化、衞生、教育事業長足發展,貧困問題得到大幅度緩解,經濟社會發展邁入新的發展階段。但由於我縣位於高山河谷地帶,居住分散,交通閉塞,民族眾多,貧困面大、程度深,人民羣眾生產生活水平仍處在同類地區之末。目前全縣尚有13455户43550人居住在海拔2800米以上喪失生存條件的地區,該地區羣眾長期以來形成了用電難、飲水難、行路難、上學難,居住條件極其艱苦;有28645户11.45萬人、22.42萬頭(只)牲畜仍處在背水、馱水的方式,飲水極為困難;有21242户貧困羣眾仍居住在杈杈房、黃板房、高危房中(部分為無房户);有468個村民小組未通路,610個村民小組未能通電,70個村委會630個村民小組羣眾無自來水飲用;13個鄉無農貿集市;文化、教育、衞生等社會事業基礎建設落後全縣僅有1台彩超, 6台黑白b超,病牀每千人口只擁有 157張,有1048個村民小組無衞生室,有420個村小組未通廣播電視,有527個村小組未建文化活動場所;村小危房230間共18400m2。

二、整村推進扶貧開發取得的成效及經驗

(一)主要成效

長期以來,縣委、政府始終把扶貧開發特別是整村推進項目的實施作為我縣貧困人口脱貧致富的一條有效途徑,在省市的關心下,在各部門的支持下,我縣扶貧開發工作取得了 顯著成效。自實施整村推進項目以來來,全縣共實施整村推進331個,其中省級整村推進253個,温飽示範村47個,市級配套整村推進21個,市級掛鈎扶貧整村推進10個,共投入扶貧專項資金5560萬元。

通過整村推進項目的實施,農村基礎設施進一步改善,人民羣眾生產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羣眾飲水問題得到明顯改善,經濟社會進一步發展,農村貧困現狀得到進一步緩解。5619户2.52萬人用電難題得到解決,2.47萬人和3.27萬頭(只)牲畜飲水問題得到改善,1.84萬人通路困難得到解決,2936户13505人告別了茅草房、杈杈房,710户3200人基本生存環境條件得到解決,新增灌溉面積1.23萬畝,改善灌溉面積1.72萬畝,解決絕對貧困人口2.42萬人、低收入貧困人口0.35萬人。全縣國民生產總值由1999年的22188萬元(90價)增加到20xx年的111460萬元(現價),地方財政收入由1999年的1338萬元增加到20xx年5271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由1999年的424元增加到20xx年的1614元。

(二)主要工作經驗

1、始終把扶貧開發作為貧困地區統攬農業、農村工作全局的中心任務來抓。全縣各級黨委、政府把扶貧開發,解決羣眾温飽問題作為壓倒一切的中心工作。認真貫徹落實中央、省、市提出的各項扶貧方針、政策,切實加強對扶貧工作的領導,實行了黨政一把手負責制,建立健全各級扶貧目標責任,層層明確任務,確保扶貧到村到户。

2、加強扶貧項目資金管理。嚴格按《財政扶貧資金管理辦法》要求,資金跟着項目走,切實落實到貧困村、户,項目資金封閉運行、專户管理、專款專用。堅持項目資金的年度審計、報賬制。縣、鄉、村全面推行了扶貧項目資金公示、公告制,廣泛接受社會監督;

3、扶貧先扶智,切實搞好科教扶貧。在實施扶貧項目的同時,安排一定比例的科技培訓經費,採取多種形式,大力開展農村適用技術培訓,使項目區户均有1人掌握1-2項農村適用技術。

4、因地制宜,分類指導,實事求是地制定扶貧規劃、項目實施方案。

5、堅持各級各部門、社會各界共同協作參與,堅持依靠農民羣眾主體投入力量改變貧困面貌。成立了縣、鄉兩級扶貧開發領導小組,把縣鄉各部門納入成員單位,形成了全縣上下相互配合、各負其責、真抓實幹的扶貧開發工作機制。實行了縣級領導聯繫掛鈎到鄉,科級領導聯繫掛鈎到村委會,部門聯繫掛鈎到村民小組,黨員幹部結對幫扶到户,龍頭企業+基地+農户的聯繫掛鈎幫扶制度。在整個扶貧過程中,我們始終採取多種形式從思想上引導農民羣眾發揚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精神,最大限度地以農民羣眾作為投入主體實施扶貧項目。

三、存在的問題及分析

_____縣農村貧困問題產生的原因,主要是自然條件差,由此導致農田、水利、交通、通訊、電力等基礎設施和文化、教育、衞生事業落後,進而使貧困人口物質文化生活匱乏。

1、區位不優。_____縣北與四川省鹽邊、鹽源、木裏等三縣接壤,西與玉龍縣、古城區隔江相望,南與永勝、華坪縣相連。 全境山高道窄,遠離省會市府,無鐵路,也無水路,僅有時有泥石流相阻的麗寧二永寧、華寧路與外相通,縣鄉、鄉村路多為過去伐木的林區便道。

2、地形複雜,氣候惡劣。綿綿山脈呈網絡狀連接,崗嶺起伏,叢巒疊障,地理氣候特殊。海拔2800-4510米的高寒帶,佔全縣總面積的54.7%,年平均氣温小於8.5℃,無霜期少於120天,基本喪失人生存的條件,但目前仍居住着3.5萬貧困人口。海拔2100-2800米的中涼帶,佔全縣總面積的26.5%,全年温涼多濕,洪澇、泥石流、冰雹、大雪等災害頻繁發生,中低產田(地)面積大,目前生活着14餘萬農民羣眾。海拔 1340-2100米的中暖帶、低熱帶,佔全縣總面積的18.8%,地形狹窄,日照較短,冬春晝夜温差較大,洪澇、乾旱、冰雹、大風等災害較多,耕地較少,目前生活着3餘萬農民羣眾。

3、起步較晚,人口素質差。和平解放的1950年以前,山區以彝族為主是奴隸制社會,壩區、半山區主要是漢族、摩梭人為封建領主制社會,金沙江邊以保保族為主是原始社會,多種社會並存,多種民族聚居,各民族發育程度參差不齊。長期以來由於教育落後,農村文盲、半文盲勞力佔總勞力的67%,農民思想觀念陳舊,自立意識、競爭意識和開拓創新精神嚴重不足。

4、政策因素。天然林禁伐前,_____是一個林業經濟縣,靠山養壩,靠林養農,天然林的禁伐,使林業產值年減少2100萬元,並聯帶其它產業滑坡,地方財政收入年減少800萬元。1956 年自治縣成立時各種社會形態直接過渡為社會主義社會,一夜間跨越了上千年曆史,而民族地區扶持政策和扶持力度卻等同於較發達地區,由此導致農村生產生活基礎設施和教育、文化、衞生、科技等社會事業發展嚴重滯後。

四、整村推進扶貧開發存在的問題及應採取的措施

隨着扶貧開發的深入,特別是整村推進的實施,極大地改善了我縣貧困村羣眾的生產生活,推動了經濟社會的發展,緩解了貧困矛盾。但隨着項目的實施,也反映出許多突出問題,主要是:

1、扶持力度不夠

_____屬邊疆民族貧困地區,貧困面大、貧困程度深,農村基礎設施落後,羣眾生產生活困難。雖已實施了331個整村推進項目,並取得了顯著成效,但尚有780個貧困村民小組未實施整村推進項目。羣眾對項目的需求十分迫切,希望列入整村推進扶貧計劃中實施。

2、扶貧資金投入不足

目前實施的整村推進項目建設投資標準為每村15萬元。在項目實施過程中,貧困村羣眾深刻認識到整村推進項目資金的重要性,羣眾參與項目實施的積極性非常高。但由於,貧困村基礎設施差,急待建設的項目內容多,羣眾又無力自籌更多資金投入到項目的建設中,同時又受到扶貧資金額度的限制,造成扶貧資金難以滿足羣眾建設項目的需要。希望國家加大整村推進項目建設資金的投入。

3、項目規劃缺乏科學性、可行性

整村推進項目的規劃實施採取的是“自下而上,自上而下”的方式進行的,即:項目規劃採用村到鄉、鄉到縣、縣到市的方式規劃上報,而項目的實施則採用“自上而下”的方式由市批覆到縣、縣安排到鄉、鄉安排到村到户層層落實、層層監督。然而,部分鄉鎮在規劃項目時不與羣眾溝通,不結合實際,憑空規劃上報,致使項目在實施過程中缺乏科學性、可行性。規劃項目時,要嚴格操作規範,深入基層、深入實際、深入羣眾開展調研,充分發揮貧困羣眾的意願,確保項目規劃的科學性、可行性。

4、資金整合力度不足

各部門對資金整合重要性認識不足,措施不到位。在項目實施中,缺乏相互溝通、協調,使各類扶持資金投入分散,點多面廣,資金效益不大。各部門要充分認識資金整合的重要性,加強溝通、協調,盡最大可能地將各類扶持資金加以整合,充分發揮項目資金的效益。

【第4篇】有關鄉鎮精準扶貧開發工作調研報告範文

**鎮扶貧開發工作調研報告

為完善扶貧開發工作機制,創新財政扶貧工作方式,我們帶着是否繼續對貧困對象實行救助式扶貧的問題,對國家新階段扶貧開發工作重點鄉鎮——**鎮的貧困狀況和扶貧方式進行了認真調研,並在新階段扶貧開發工作中,選擇扶貧方式進行了認真思考,謹藉此文談點見解和建議。

一、基本現狀

(一)基本鎮情

**鎮位於惠陽鎮西北部,地貌屬於中國西部高原山地,總面積73.7平方公里,總人口9791人(苗族人口9766人,侗族13人,水族4人,布衣族8人),下轄13個行政村,123個村民小組,41個自然寨。全鎮有7所國小,教師71人,學生879人,鎮衞生院1所,村級衞生室5個,衞生從業人員17人。**鎮主要產業為傳統種養殖業,主要農產品為稻穀、玉米,規模小,價值低,品種單一。工礦業缺乏,經濟基礎薄弱。20xx年,全鎮國民生產總值1813萬元,國民收入1530元,農業總產值1400多萬元,財政收入9.8萬元,糧食總產量3707.8噸,人均糧食產量387.8斤,人均純收入1156元。近年,**鎮以旅遊業為龍頭,探索新的經濟發展模式,20xx年,全鎮旅遊收入總共123.1萬元。

(二)貧困現狀

全鎮現有絕對貧困人口1140人,低收入貧困人口3477人。因全鎮均為典型的高山地貌,烏肖、烏吉民等村還活在一方水土養不富一方人的地方,主要勞動力大部分都外出務工。為改變這部分人的生存環境,縣委、縣政府組織縣財政局、縣扶貧辦等相關部門,竭力配套改善村民生產基礎設施,尤其是在近幾年來,相關部門組織實施的各項扶貧項目取得了良好的社會、經濟、生態效益,農民的生產生活條件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三)貧困成因

1、受自然條件的影響。**鎮大部分村寨位於深山區,海拔高,地理條件差——氣候條件不好,道路交通不便,信息傳遞不靈,基礎設施落後,農業生產收效不良,農產品經濟價值不高,農民增收不快,改變自然狀況的能力不強,使得農民生活在一個“自然條件差——農民收入低——改變自然條件難——農民收入低”的惡性循環中。

2、受勞動力文化素質的影響。由於受經濟、地理、人文、傳統等因素的影響,農民受教育的程度大大低於市民,尤其在偏僻落後得山村,農民的教育狀況更不容樂觀。根據20xx年人口普查,我國農村勞動力受教育年限僅為6.79年,國小以下文化程度的農村勞動力高達54.17%。20xx年的調查顯示,在低收入人羣中(純收入924元/年·人),**鎮18—45週歲勞動力(農村主要勞力)文化層次很低,高中僅佔11.26%,國小及以下佔34.5 %,在郎德的務農勞動力中,國中以下學歷所佔比率高達88.74%。由於文化層次偏低,小農經濟意識較嚴重,種植養殖的生產經營方式陳舊,接受新的知識文化的能力相對較弱,勞動力轉移輸出困難,這給農村經濟社會發展帶來了很大的挑戰,並且隨着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這逐漸成為推動社會全面發展過程中的最主要的不利因素之一。

3、受產業結構的影響。受自然資源和地理位置所限,**鎮長期以來缺乏工礦業及第三產業,尤其在一類、二類村,第三產業幾乎沒有涉足。種養殖業投入大,收益小,且主要目的是自產自消,商品率不高;經濟作物播種面積小,且收效不好,質量不高,農民收入渠道單一。除了傳統農業,唯有收效的是郎德上寨旅遊業,但由於管理人員的文化素質低下,管理辦法不科學,管理方式不規範,農民市場意識不足,服務質量不高,其發展初步凸顯瓶頸。雖然在“旅遊興鎮”的戰略思想指導下,近年對旅遊基礎設施的建設投入比較大,但還處於在對點(上、下郎德)的階段,一時難以全面鋪開。

4、受主勞多病的影響。山區的農業,是一種沉重體力勞動的行業,主要勞動力生病得不到有效的防治和治療,造成返貧現象突出。一個家庭祈求的是風調雨順、守望的是五穀豐登、最大的願望是家庭健康。但受山區自然經濟條件的影響,尤其是高、寒、僻遠地帶衞生防疫工作跟不上,人們缺乏最基本的保健,引起病災,有的甚至一病不起而引起返貧;受經濟條件所限,“小病拖,大病挨”而失去健康引起返貧。這些主勞大都是家庭的脊樑,主宰幸福安康之神,因“病災”將會使原本不殷實的家庭“沒落”為貧困户人。

由於上述的產業結構單一、缺乏生產資金和農民科技文化素質的低下等因素,農民對自給自足的傳統自然經濟依賴性極強,而且,對病蟲害的防治力度不足、方法不科學,農業收成的好壞基本取決於當年天氣狀況。近年,氣候變暖逐漸明顯,旱災頻繁,嚴重影響了農民的農業收入,造成農村生活“根基不穩”的現象。同時,在調整產業結構的過程中,部分農户傾其所有並貸款投入到擴大生產,發展經濟作物種植、養殖等造成暫時返貧。我鎮排夫村部分農户為調整產業結構,拉錢負債的購置折耳根苗、魔芋種、良種肉牛等,但因缺乏經驗,市場瞭解不足,加上經營不當,農產品最後不能轉變成商品,目前,這些農户已是耗盡積蓄,甚至影響往後幾年的農業生產投入。

二、主要難點

(一)山區農民返貧因素控制難

由於自然災害抵禦難,一大批農户因災返貧,需再次納入搬遷扶貧範圍;主勞多病致富難。據統計監測,由於經濟條件所限,農村主要勞動力生病得不到有效的治療,造成返貧的有309户、1083人。

(二)高山農業支柱產業形成難

**鎮海拔高,農田分佈在高山上,全鎮羣眾沿襲着以種糧為主的傳統生產模式,經濟林園面積狹小。使得一方面支柱產業科學定位難。高山地區受自然條件和市場發展的影響,尚未尋求到穩定增收的支柱產業;二方面支柱產業規模經營難。高山地區糧經兼作,且多經品種繁雜,要形成產業格局,需要大量的資金、物資,僅靠本地農民現有經濟實力難以面對和承受產業結構的重大調整;三方面,高山支柱產業產品銷售難。高山地區基礎設施薄弱,嚴重製約了產業帶的形成,因此,要謀求產業的發展尚需圍繞基地,加速公路、水利、通訊等基礎設施建設。

(三)農村生產生活環境改善難

由於我鎮自然環境惡劣,居住在高寒、偏遠的農民生產生活異常艱苦。一是基礎設施建設投資大效益低。據統計全鎮還有9個自然村不通公路,要修通這 18.3公里 路需投資91.5萬元以上;解決人畜飲水困難需投資50萬元以上,且投入量大而產出率低。二是農業實用技術推廣難。由於受到打工經濟的影響,中青年農民大多外出打工,新型農業實用技術推廣難度大,從而阻礙了農業生產水平的提高。

(四)隱蔽性返貧因素難以控制和扶持

一是受人口素質的影響,對農產品銷售市場缺乏科學定位,生產經營適得其反,血本無歸形成的貧困。二是災害重建、規模發展至收益過渡期間形成的貧困。對於這兩種致貧因素,難以認定扶持範圍和標準,既使配套了相應政策也難以到位。

(五)階段性外出務工人員過多導致農村勞動力暫時缺乏

在非農忙季節,各村主要勞動力(18—50週歲勞動力)外出比例非常高,在短期內,這種勞務輸出的確給其家庭帶來一定的收入,但卻使得一些財政扶貧資金項目難以實施,生產生活條件得不到改善,長期制約了農村社會經濟發展。

(六)扶貧資金投向範圍偏小

貧困村分類有利於政府對扶貧開發進行分批引導,確保資金投向實現整體(整村)公平,但以“一類、二類”作為資金投向的“導航器”有時難以實現各村的協調發展,扶貧開發在一定時期內顯得力度不夠,範圍不廣。

三、思路與對策

經過“八七”扶貧攻堅,全鎮扶貧開發工作的發展方向已隨着市場經濟體制的不斷完善,發生了新的變革。主要表現在:扶貧主體已由政府主導向全社會參與扶貧發展;扶貧方式已由救濟式扶貧向開發式扶貧發展;扶貧開發的範圍已由就地開發向異地開發發展;扶貧開發戰略已由分散扶持向集中扶持發展。在重點貧困村,我們主張實施整村推進的扶貧方式。

(一)嚴肅政策,鎖定對象,突出重點區域。

新階段扶貧開發工作要進一步嚴格各項扶貧開發政策,突出扶貧開發的主體地位。一是要切實抓好扶貧開發政策的落實,讓貧困農民享受政策,得到實惠,得到發展;二是要進一步鎖定貧困村和貧困對象。以6個重點村1608個貧困對象為主戰場,突出工作重點,明確工作對象和範圍;三是認真實施規劃與管理。要進一步充實、完善規劃,維護規劃的法律性、科學性、嚴肅性,要切實做到“計劃圍繞規劃下,項目按照規劃做,資金隨着規劃走”。

(二)量化標準,把握質量,突出重點項目。

第一,狠抓產業基地建設。一是大力調整結構,抓好貧困農户的產業基地建設。按照全鎮產業佈局,應着重加強貧困農户的產業規劃及發展工作,通過幾年努力使貧困農户人均支柱產業達到0.8畝以上;二是切實抓好以畜禽為主的養殖業發展。合理調整畜牧業內部結構,鞏固引種成果,提高優質畜禽出欄比例,建立優質商品豬、羊、牛、家禽等生產基地,推進畜牧產業化經營。抓住西部開發的大好機遇,積極培育養殖大户,在政策、資金、技術、信息、服務等方面予以大力支持,讓大户引導、帶動貧困户發展,從而達到雙贏的效果;三是因地制宜,大力培育特色經濟。對於產業優勢較弱的貧困地區,應立足於本地特色,面向市場,挖掘本地土特新奇產品,走小而精、特而優之路,使之成為農民增收的一條新門路。

第二,狠抓基礎設施建設。抓好基礎設施建設是貧困地區脱貧致富的治本措施。一是堅持按照農業產業化、優化社區結構、效益優先的原則,加快扶貧公路建設步伐,在確保實現村村通公路的基礎上,提高村通公路的通達能力;二是切實抓好水利設施建設,解決貧困農户的飲水困難,提高抵禦自然災害的能力;三是加強基礎設施質量監管,鞏固建設成果,確保一次建成,永久受益。

第三,大力推進旅遊扶貧。大力實施“旅遊興鎮”戰略,充分利用上郎德村豐富的文化旅遊資源,積極探索文化旅遊與扶貧開發相結合的新思路、新方法。以下郎德村、“銅鼓之鄉”烏流村、“蘆笙之鄉”南猛村等人文景觀為依託,擴大經營規模和就業崗位,覆蓋貧困地區農民,拉動區域經濟的發展。

(三)科學分析,宏觀決策,做好扶貧工作。

第一,要構築抗災救災、扼制返貧,堅不可摧的鋼鐵長城。一是政要把抗大災的準備工作力爭做到萬無一失,確保人民生命財產的安全,把損失降到最低限度;二是扶貧、民政、衞生、財政、水電等部門要密切配合,做好現場監測調查,確保原始記錄的真實性、合理性、合法性,並且準確及時的彙總相關資料,並區分不同情況進行分類,為黨委、政府科學決策,出台政策提供切實有效的依據,力爭做到貼近於現實,貼心於人民。

第二,宏觀調控,微觀政策。在抗災扼貧工作中要把握大局,注重方略。一是產業規模拓展要根據市場狀況,由政府主導,“統一規劃、合理佈局、科學設計、捆綁資金、集中財力、整體推進”;二是配套政策宜實、宜細、宜操作、宜落實。對於受產業調整影響,過渡期貧困現象要制定區域產業發展新政策;對於因災(自然災害、疫災)影響而返貧的要集中資金、加大投入、一步到位、不留後患;對因主勞多病而導致返貧的要採取政府扶持,社會幫扶相結合的政策措施,注重扶智力、志氣,輔以適當錢物,着力發展產業,特殊安排就業。

第三,落實責任,逐個擊破。要竭力想方設法提高低收入人羣的收入水平,改善返貧人口的物質文化生活環境。在實際工作中,一是民政、財政、扶貧、土管、林業、農業、公安等部門要密切配合,並各負其責,各司其職;二是針對不同返貧對象,由政府主導、社會幫扶、農户自籌、親友饋贈,使之在一、二年內恢復原氣,擠入解決温飽的行列;三是特殊情況要特殊照顧。各主管部門要放寬受災貧困户用地、用林等政策,適當免收費用;優先配備生產生活用地和經濟林園,滿足生產資料的供應;各類企事業單位要放寬招工條件,予以照顧。共同營造全社會抗爭貧困,消除貧困的良好的氛圍。

(四)創新思路,完善機制,探索扶貧新路子。

第一,拓寬思維,進一步整合扶貧力量。一是大力實施農村社區扶貧。充分發揮農村的先進力量,突破性的調整農村產業結構,提高農民進入市場的組織化程度,破解農村公益事業難辦的難題,推進農村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設,形成良好的社會風氣;二是進一步明確扶貧責任區。把扶貧任務、目標、措施落實到人,把責任區的扶貧成效與責任單位和責任人相掛鈎,做到有領導抓、有專人管,工作年初有計劃、半年有檢查、年底有總結;三是拓寬社會幫扶渠道。社會幫扶工作已不僅僅是黨政機關和黨員幹部的責任,要積極鼓勵社會團體、民營企業、個體工商大户等羣體融入到社會幫扶工作中來,通過各種行之有效的方式,充分發揮他們在社會幫扶工作中的的重要作用,要把他們的好做法、好經驗、好典型,總結好、完善好、宣傳好,使之成為社會幫扶工作中的一支重要力量。

第二,整村推進,大力實施參與式扶貧。一是廣泛深入的宣傳發動羣眾,增強人民羣眾的自我發展意識,把政府推動的扶貧開發變為羣眾脱貧致富的自覺行動。實施到户的項目,都要由羣眾自願提出申請,正確處理好項目實施過程中羣眾投工投勞與農民減負的矛盾,牢牢把握“依法辦事,手續完備,不留後患”。堅持羣眾自力更生,實行以工代賑,驗收兑現;二是把工作做到村做到户,把項目落實到户,把政策補助到村到户,解決好重點鄉、村的交通、水利、通訊和羣眾看病難、子女入學難等問題,為他們實現脱貧致富奠定堅實的基礎;三是加強監管,增強項目資金管理的透明度。按照資金性質不變、管理渠道不亂、集中投入、各記其功的要求,項目資金實行專人、專帳、專户管理,所有項目要公開、公示,接受羣眾監督,做到“項目到村、任務到户、登記造冊、張榜公佈”。

第三,依託資源,大力扶持農業的產業化發展。一是培育農村能人。引導一部分有頭腦、有膽識、敢創敢幹的農民專門從事農產品銷售。政府要大力加強引導、扶持,提高中介組織的自我服務、自我管理的能力,真正把一家一户的小生產與千變萬化的大市場結起來;二是積極引進農產品加工企業。引進的加工企業要向精深加工的方向發展,提高加工產品的質量和檔次,實現由初加工向精加工轉變。進一步拓寬農產品加工範圍,由傳統地對糧食加工向土特產品、稀有產品加工轉變。逐步提高加工水平,擴大加工規模,由小規模、低檔次的手工作業向大規模、上檔次的加工企業發展轉變,提高農副產品加工的科技含量和綜合效益,努力形成“多元化競爭,多主體進入,多渠道流通”的新格局。

第四,在扶貧項目的實施方式上,改由容易造成監管不力、羣眾配合不夠的部門包攬轉向由主管部門指導監管、鄉鎮負責、各村實施的方式,分清職責,明確責任,充分調動村、鄉(鎮)、部門三級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形成最大合力推進項目的有效實施。

第五,在扶貧資金投向上,要堅持原則性與靈活性並重,在保證對重點貧困村寨資金投入的同時,對不屬於重點村寨,但確實需要財政扶貧資金投入,且羣眾積極性高的項目要適當安排資金投入。

第六,扶貧開發要與社會救助相結合。對具備一般勞動能力的,要通過改善其生產生活條件來提高生活質量;對擅長種養殖技術的,應適當協助其投入一定得啟動資金,拓寬其收入渠道和收入水平;對不具備勞動能力的,要加大社會救助力度,直接解決其生活困難。

【第5篇】扶貧開發調研報告

**鎮扶貧開發工作調研報告

為完善扶貧開發工作機制,創新財政扶貧工作方式,我們帶着是否繼續對貧困對象實行救助式扶貧的問題,對國家新階段扶貧開發工作重點鄉鎮——**鎮的貧困狀況和扶貧方式進行了認真調研,並在新階段扶貧開發工作中,選擇扶貧方式進行了認真思考,謹藉此文談點見解和建議。

一、基本現狀

(一)基本鎮情

**鎮位於惠陽鎮西北部,地貌屬於中國西部高原山地,總面積73.7平方公里,總人口9791人(苗族人口9766人,侗族13人,水族4人,布衣族8人),下轄13個行政村,123個村民小組,41個自然寨。全鎮有7所國小,教師71人,學生879人,鎮衞生院1所,村級衞生室5個,衞生從業人員17人。**鎮主要產業為傳統種養殖業,主要農產品為稻穀、玉米,規模小,價值低,品種單一。工礦業缺乏,經濟基礎薄弱。20xx年,全鎮國民生產總值1813萬元,國民收入1530元,農業總產值1400多萬元,財政收入9.8萬元,糧食總產量3707.8噸,人均糧食產量387.8斤,人均純收入1156元。近年,**鎮以旅遊業為龍頭,探索新的經濟發展模式,20xx年,全鎮旅遊收入總共123.1萬元。

(二)貧困現狀

全鎮現有絕對貧困人口1140人,低收入貧困人口3477人。因全鎮均為典型的高山地貌,烏肖、烏吉民等村還活在一方水土養不富一方人的地方,主要勞動力大部分都外出務工。為改變這部分人的生存環境,縣委、縣政府組織縣財政局、縣扶貧辦等相關部門,竭力配套改善村民生產基礎設施,尤其是在近幾年來,相關部門組織實施的各項扶貧項目取得了良好的社會、經濟、生態效益,農民的生產生活條件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三)貧困成因

1、受自然條件的影響。**鎮大部分村寨位於深山區,海拔高,地理條件差——氣候條件不好,道路交通不便,信息傳遞不靈,基礎設施落後,農業生產收效不良,農產品經濟價值不高,農民增收不快,改變自然狀況的能力不強,使得農民生活在一個“自然條件差——農民收入低——改變自然條件難——農民收入低”的惡性循環中。

2、受勞動力文化素質的影響。由於受經濟、地理、人文、傳統等因素的影響,農民受教育的程度大大低於市民,尤其在偏僻落後得山村,農民的教育狀況更不容樂觀。根據20xx年人口普查,我國農村勞動力受教育年限僅為6.79年,國小以下文化程度的農村勞動力高達54.17%。20xx年的調查顯示,在低收入人羣中(純收入924元/年·人),**鎮18—45週歲勞動力(農村主要勞力)文化層次很低,高中僅佔11.26%,國小及以下佔34.5 %,在郎德的務農勞動力中,國中以下學歷所佔比率高達88.74%。由於文化層次偏低,小農經濟意識較嚴重,種植養殖的生產經營方式陳舊,接受新的知識文化的能力相對較弱,勞動力轉移輸出困難,這給農村經濟社會發展帶來了很大的挑戰,並且隨着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這逐漸成為推動社會全面發展過程中的最主要的不利因素之一。

3、受產業結構的影響。受自然資源和地理位置所限,**鎮長期以來缺乏工礦業及第三產業,尤其在一類、二類村,第三產業幾乎沒有涉足。種養殖業投入大,收益小,且主要目的是自產自消,商品率不高;經濟作物播種面積小,且收效不好,質量不高,農民收入渠道單一。除了傳統農業,唯有收效的是郎德上寨旅遊業,但由於管理人員的文化素質低下,管理辦法不科學,管理方式不規範,農民市場意識不足,服務質量不高,其發展初步凸顯瓶頸。雖然在“旅遊興鎮”的戰略思想指導下,近年對旅遊基礎設施的建設投入比較大,但還處於在對點(上、下郎德)的階段,一時難以全面鋪開。

4、受主勞多病的影響。山區的農業,是一種沉重體力勞動的行業,主要勞動力生病得不到有效的防治和治療,造成返貧現象突出。一個家庭祈求的是風調雨順、守望的是五穀豐登、最大的願望是家庭健康。但受山區自然經濟條件的影響,尤其是高、寒、僻遠地帶衞生防疫工作跟不上,人們缺乏最基本的保健,引起病災,有的甚至一病不起而引起返貧;受經濟條件所限,“小病拖,大病挨”而失去健康引起返貧。這些主勞大都是家庭的脊樑,主宰幸福安康之神,因“病災”將會使原本不殷實的家庭“沒落”為貧困户人。

由於上述的產業結構單一、缺乏生產資金和農民科技文化素質的低下等因素,農民對自給自足的傳統自然經濟依賴性極強,而且,對病蟲害的防治力度不足、方法不科學,農業收成的好壞基本取決於當年天氣狀況。近年,氣候變暖逐漸明顯,旱災頻繁,嚴重影響了農民的農業收入,造成農村生活“根基不穩”的現象。同時,在調整產業結構的過程中,部分農户傾其所有並貸款投入到擴大生產,發展經濟作物種植、養殖等造成暫時返貧。我鎮排夫村部分農户為調整產業結構,拉錢負債的購置折耳根苗、魔芋種、良種肉牛等,但因缺乏經驗,市場瞭解不足,加上經營不當,農產品最後不能轉變成商品,目前,這些農户已是耗盡積蓄,甚至影響往後幾年的農業生產投入。

二、主要難點

(一)山區農民返貧因素控制難

由於自然災害抵禦難,一大批農户因災返貧,需再次納入搬遷扶貧範圍;主勞多病致富難。據統計監測,由於經濟條件所限,農村主要勞動力生病得不到有效的治療,造成返貧的有309户、1083人。

(二)高山農業支柱產業形成難

**鎮海拔高,農田分佈在高山上,全鎮羣眾沿襲着以種糧為主的傳統生產模式,經濟林園面積狹小。使得一方面支柱產業科學定位難。高山地區受自然條件和市場發展的影響,尚未尋求到穩定增收的支柱產業;二方面支柱產業規模經營難。高山地區糧經兼作,且多經品種繁雜,要形成產業格局,需要大量的資金、物資,僅靠本地農民現有經濟實力難以面對和承受產業結構的重大調整;三方面,高山支柱產業產品銷售難。高山地區基礎設施薄弱,嚴重製約了產業帶的形成,因此,要謀求產業的發展尚需圍繞基地,加速公路、水利、通訊等基礎設施建設。

(三)農村生產生活環境改善難

由於我鎮自然環境惡劣,居住在高寒、偏遠的農民生產生活異常艱苦。一是基礎設施建設投資大效益低。據統計全鎮還有9個自然村不通公路,要修通這 18.3公里 路需投資91.5萬元以上;解決人畜飲水困難需投資50萬元以上,且投入量大而產出率低。二是農業實用技術推廣難。由於受到打工經濟的影響,中青年農民大多外出打工,新型農業實用技術推廣難度大,從而阻礙了農業生產水平的提高。

(四)隱蔽性返貧因素難以控制和扶持

一是受人口素質的影響,對農產品銷售市場缺乏科學定位,生產經營適得其反,血本無歸形成的貧困。二是災害重建、規模發展至收益過渡期間形成的貧困。對於這兩種致貧因素,難以認定扶持範圍和標準,既使配套了相應政策也難以到位。

(五)階段性外出務工人員過多導致農村勞動力暫時缺乏

在非農忙季節,各村主要勞動力(18—50週歲勞動力)外出比例非常高,在短期內,這種勞務輸出的確給其家庭帶來一定的收入,但卻使得一些財政扶貧資金項目難以實施,生產生活條件得不到改善,長期制約了農村社會經濟發展。

(六)扶貧資金投向範圍偏小

貧困村分類有利於政府對扶貧開發進行分批引導,確保資金投向實現整體(整村)公平,但以“一類、二類”作為資金投向的“導航器”有時難以實現各村的協調發展,扶貧開發在一定時期內顯得力度不夠,範圍不廣。

三、思路與對策

經過“八七”扶貧攻堅,全鎮扶貧開發工作的發展方向已隨着市場經濟體制的不斷完善,發生了新的變革。主要表現在:扶貧主體已由政府主導向全社會參與扶貧發展;扶貧方式已由救濟式扶貧向開發式扶貧發展;扶貧開發的範圍已由就地開發向異地開發發展;扶貧開發戰略已由分散扶持向集中扶持發展。在重點貧困村,我們主張實施整村推進的扶貧方式。

(一)嚴肅政策,鎖定對象,突出重點區域。

新階段扶貧開發工作要進一步嚴格各項扶貧開發政策,突出扶貧開發的主體地位。一是要切實抓好扶貧開發政策的落實,讓貧困農民享受政策,得到實惠,得到發展;二是要進一步鎖定貧困村和貧困對象。以6個重點村1608個貧困對象為主戰場,突出工作重點,明確工作對象和範圍;三是認真實施規劃與管理。要進一步充實、完善規劃,維護規劃的法律性、科學性、嚴肅性,要切實做到“計劃圍繞規劃下,項目按照規劃做,資金隨着規劃走”。

(二)量化標準,把握質量,突出重點項目。

第一,狠抓產業基地建設。一是大力調整結構,抓好貧困農户的產業基地建設。按照全鎮產業佈局,應着重加強貧困農户的產業規劃及發展工作,通過幾年努力使貧困農户人均支柱產業達到0.8畝以上;二是切實抓好以畜禽為主的養殖業發展。合理調整畜牧業內部結構,鞏固引種成果,提高優質畜禽出欄比例,建立優質商品豬、羊、牛、家禽等生產基地,推進畜牧產業化經營。抓住西部開發的大好機遇,積極培育養殖大户,在政策、資金、技術、信息、服務等方面予以大力支持,讓大户引導、帶動貧困户發展,從而達到雙贏的效果;三是因地制宜,大力培育特色經濟。對於產業優勢較弱的貧困地區,應立足於本地特色,面向市場,挖掘本地土特新奇產品,走小而精、特而優之路,使之成為農民增收的一條新門路。

第二,狠抓基礎設施建設。抓好基礎設施建設是貧困地區脱貧致富的治本措施。一是堅持按照農業產業化、優化社區結構、效益優先的原則,加快扶貧公路建設步伐,在確保實現村村通公路的基礎上,提高村通公路的通達能力;二是切實抓好水利設施建設,解決貧困農户的飲水困難,提高抵禦自然災害的能力;三是加強基礎設施質量監管,鞏固建設成果,確保一次建成,永久受益。

第三,大力推進旅遊扶貧。大力實施“旅遊興鎮”戰略,充分利用上郎德村豐富的文化旅遊資源,積極探索文化旅遊與扶貧開發相結合的新思路、新方法。以下郎德村、“銅鼓之鄉”烏流村、“蘆笙之鄉”南猛村等人文景觀為依託,擴大經營規模和就業崗位,覆蓋貧困地區農民,拉動區域經濟的發展。

(三)科學分析,宏觀決策,做好扶貧工作。

第一,要構築抗災救災、扼制返貧,堅不可摧的鋼鐵長城。一是政要把抗大災的準備工作力爭做到萬無一失,確保人民生命財產的安全,把損失降到最低限度;二是扶貧、民政、衞生、財政、水電等部門要密切配合,做好現場監測調查,確保原始記錄的真實性、合理性、合法性,並且準確及時的彙總相關資料,並區分不同情況進行分類,為黨委、政府科學決策,出台政策提供切實有效的依據,力爭做到貼近於現實,貼心於人民。

第二,宏觀調控,微觀政策。在抗災扼貧工作中要把握大局,注重方略。一是產業規模拓展要根據市場狀況,由政府主導,“統一規劃、合理佈局、科學設計、捆綁資金、集中財力、整體推進”;二是配套政策宜實、宜細、宜操作、宜落實。對於受產業調整影響,過渡期貧困現象要制定區域產業發展新政策;對於因災(自然災害、疫災)影響而返貧的要集中資金、加大投入、一步到位、不留後患;對因主勞多病而導致返貧的要採取政府扶持,社會幫扶相結合的政策措施,注重扶智力、志氣,輔以適當錢物,着力發展產業,特殊安排就業。

第三,落實責任,逐個擊破。要竭力想方設法提高低收入人羣的收入水平,改善返貧人口的物質文化生活環境。在實際工作中,一是民政、財政、扶貧、土管、林業、農業、公安等部門要密切配合,並各負其責,各司其職;二是針對不同返貧對象,由政府主導、社會幫扶、農户自籌、親友饋贈,使之在一、二年內恢復原氣,擠入解決温飽的行列;三是特殊情況要特殊照顧。各主管部門要放寬受災貧困户用地、用林等政策,適當免收費用;優先配備生產生活用地和經濟林園,滿足生產資料的供應;各類企事業單位要放寬招工條件,予以照顧。共同營造全社會抗爭貧困,消除貧困的良好的氛圍。

(四)創新思路,完善機制,探索扶貧新路子。

第一,拓寬思維,進一步整合扶貧力量。一是大力實施農村社區扶貧。充分發揮農村的先進力量,突破性的調整農村產業結構,提高農民進入市場的組織化程度,破解農村公益事業難辦的難題,推進農村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設,形成良好的社會風氣;二是進一步明確扶貧責任區。把扶貧任務、目標、措施落實到人,把責任區的扶貧成效與責任單位和責任人相掛鈎,做到有領導抓、有專人管,工作年初有計劃、半年有檢查、年底有總結;三是拓寬社會幫扶渠道。社會幫扶工作已不僅僅是黨政機關和黨員幹部的責任,要積極鼓勵社會團體、民營企業、個體工商大户等羣體融入到社會幫扶工作中來,通過各種行之有效的方式,充分發揮他們在社會幫扶工作中的的重要作用,要把他們的好做法、好經驗、好典型,總結好、完善好、宣傳好,使之成為社會幫扶工作中的一支重要力量。

第二,整村推進,大力實施參與式扶貧。一是廣泛深入的宣傳發動羣眾,增強人民羣眾的自我發展意識,把政府推動的扶貧開發變為羣眾脱貧致富的自覺行動。實施到户的項目,都要由羣眾自願提出申請,正確處理好項目實施過程中羣眾投工投勞與農民減負的矛盾,牢牢把握“依法辦事,手續完備,不留後患”。堅持羣眾自力更生,實行以工代賑,驗收兑現;二是把工作做到村做到户,把項目落實到户,把政策補助到村到户,解決好重點鄉、村的交通、水利、通訊和羣眾看病難、子女入學難等問題,為他們實現脱貧致富奠定堅實的基礎;三是加強監管,增強項目資金管理的透明度。按照資金性質不變、管理渠道不亂、集中投入、各記其功的要求,項目資金實行專人、專帳、專户管理,所有項目要公開、公示,接受羣眾監督,做到“項目到村、任務到户、登記造冊、張榜公佈”。

第三,依託資源,大力扶持農業的產業化發展。一是培育農村能人。引導一部分有頭腦、有膽識、敢創敢幹的農民專門從事農產品銷售。政府要大力加強引導、扶持,提高中介組織的自我服務、自我管理的能力,真正把一家一户的小生產與千變萬化的大市場結起來;二是積極引進農產品加工企業。引進的加工企業要向精深加工的方向發展,提高加工產品的質量和檔次,實現由初加工向精加工轉變。進一步拓寬農產品加工範圍,由傳統地對糧食加工向土特產品、稀有產品加工轉變。逐步提高加工水平,擴大加工規模,由小規模、低檔次的手工作業向大規模、上檔次的加工企業發展轉變,提高農副產品加工的科技含量和綜合效益,努力形成“多元化競爭,多主體進入,多渠道流通”的新格局。

第四,在扶貧項目的實施方式上,改由容易造成監管不力、羣眾配合不夠的部門包攬轉向由主管部門指導監管、鄉鎮負責、各村實施的方式,分清職責,明確責任,充分調動村、鄉(鎮)、部門三級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形成最大合力推進項目的有效實施。

第五,在扶貧資金投向上,要堅持原則性與靈活性並重,在保證對重點貧困村寨資金投入的同時,對不屬於重點村寨,但確實需要財政扶貧資金投入,且羣眾積極性高的項目要適當安排資金投入。

第六,扶貧開發要與社會救助相結合。對具備一般勞動能力的,要通過改善其生產生活條件來提高生活質量;對擅長種養殖技術的,應適當協助其投入一定得啟動資金,拓寬其收入渠道和收入水平;對不具備勞動能力的,要加大社會救助力度,直接解決其生活困難。

扶貧開發調研報告(2)

為認真做好新階段扶貧開發戰略改革體系的調查研究工作,為《xx》計劃《新十年規劃(綱要)》的制訂作好前期數據資料及基本情況的收集分析,根據省扶貧辦的有關工作要求,臨滄市扶貧辦及八縣(區)扶貧辦開展了針對貧困鄉、村,特殊區域及特困山區人羣為主要對象的重點調研。此次調研內容主要突出新千年以來全市扶貧工發工作過程中所採取的主要手段及措施、取得的主要成效、目前全市貧困人口的基本狀況、存在的主要問題、今後扶貧開發政策措施建議等。南美鄉是臨滄市唯一的一個拉祜族民族鄉,是全市18個民族鄉之一,是全市77個鄉鎮農民人均純收入排倒數第一的特困鄉,是雲南省確定作重點調研的四個特困民族之一。基於該鄉的典型性和特殊性,市縣兩級組成調研工作組再次深入村組農户,對全鄉扶貧開發工作和農户生產生活情況進行調研。

一、南美鄉的基本情況

南美拉祜族民族鄉位於臨滄市臨翔區西部,距臨翔區政府所在地(臨滄城)48公里,東與博尚相連,東北與章馱鄉相鄰,西與耿馬縣大興鄉接壤,南同雙江縣勐庫鎮相通。全鄉國土面積120.86平方公里(人口居住密度為36人/平方公里)。全鄉轄4個村民委員會,24個自然村,33個村民小組。XX年底,全鄉總農户數為1135户,總人口4368人,其中勞動力人數2498人,佔總人口的57%。全鄉耕地面積13450畝,其中水田2792畝,旱地10658畝。主要農作物有玉米、水稻、蕎籽、小麥、豆類,經濟作物以茶葉、核桃為主,兼有竹子、油菜、烤煙、白花木瓜等。在全鄉4368人的總人口中,拉祜族人口3616人佔83.5%。XX年的統計數顯示,南美鄉農民人均純收入1135元,排全市77個鄉鎮的第77位。

二、南美鄉扶貧開發取得的成效

自上個世紀八十年代開始,省、市、縣各級各部門以不同渠道和方式對南美鄉開展了強有力不間斷的幫扶活動,通過近二十年的堅持和努力,南美鄉拉祜族羣眾的生存條件和生活狀況得到較好的改善,越過了温飽,實現了安居,基礎設施、產業開發、社會事業等方面均得到較大的推動,拉祜羣眾走出困境的基礎進一步得到夯實。

(一)温飽安居工程使拉祜族山寨面貌有了質的改變。八十年代前,拉祜族羣眾幾乎是清一色茅草房,窄小、擁擠、破爛、黑暗,人畜同居,村寨道路泥濘,遍地牲畜糞便,一出門即滿腳滿腿的泥巴糞便,羣眾生活三分之二的時間處於饑荒狀態,靠國家救濟度日,生產和生活狀況十分令人堪憂。自九十年代開始,國家財政以扶貧温飽安居工程形式,從解決温飽、改善生存條件入手,通過重點村建設等措施,使南美拉祜族的農田水利建設等基礎設施有了新的起步,百分之百的農户由茅草房搬進了新瓦房,並實現了人畜分離。

(二)產業開發建設和硬件基礎設施建設,為拉祜族羣眾由半獵半農向固定耕作過渡和轉變提供了生存保障。通過種養殖等產業開發建設使拉祜族羣眾的收入渠道進一步得到拓寬。到XX年底,全鄉共建成茶園10400餘畝,泡核桃2.2萬畝,僅此兩項產業人均面積達7.5畝,其它如竹子、百花木瓜等也具一定的規模。養殖業從無到有,從少到多,家畜、家禽飼養成為農户家庭收入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些措施及活動,有力地推動了羣眾的增收步伐,農户經濟收入由九十年代初的幾百元穩步增加到如今的幾千元上萬元。通過基本建設投入的扶持,使南美鄉的基礎設施建設發生了歷史性的鉅變,建水塘修溝渠、坡地改台地、旱地改水田等措施得到較好的實施,保證了人均一畝以上的基本農田地,基本口糧得到穩定解決。重點村建設、整村推進、一事一議、通達工程等項目實施,使全鄉範圍內基本實現了水、電、路、廣播、電視、電話村村通,橫穿鄉內四個村委會連成一線的18公里水泥大道共投資XX多萬元,成為全市最高標準的鄉村公路,自然村組的村容村貌整治穩步推進,村內户外道路基本得到硬化。

(三)社會事業發展全面推進,教育衞生事業從無到有,從簡陋到逐步完備,拉祜族羣眾就醫上學基本得到滿足和保證,鄉級設有中學、衞生院,村級有衞生室、中心完小、校點。全鄉實現了普九,全體村民參加了新農合醫保。

(四)智力扶貧作為關鍵措施之一始終不放鬆。二十多年來,在實施好對南美鄉的基礎設施、產業開發、温飽安居工程建設的幫扶的同時,始終把抓實基礎教育、抓好科技推廣作為對廣大拉祜族羣眾的智力幫扶措施的重點長抓不懈。抓基礎教育,重點解決村民缺文化低素質的根本問題,抓科技知識的普及推廣是提高勞動者自身素質,增強自我發展能力的重要手段。全鄉在設立中學、國小、夜校等教育網絡的同時針對家長不主動送子女上學,子女不想主動上學的實際,鄉村堅持開展純義務性質的“愛心送學”監督活動,通過督學促教,儘量保證拉祜族孩子多受些教育,多掌握點文化知識。選送部分拉祜孩子到縣城學校就讀,讓他們更多地接觸大山外面的世界,更多地接觸其它民族,開闊眼界,打破封閉思想,接受新觀念。採取科技手段到田、科技服務到户、手把手教,讓拉祜人從不知到會做、願意做。如:家畜家禽飼養、蔬菜種植、居家衞生、防病治病等等,從小事情,小細節上幫助、引導。結合產業開發建設適時抓好生產管理知識技能培訓,如:茶葉、核桃、烤煙、油菜等種植業發展建設過程中,每建成一個產業就培訓帶動起一批農民學習、掌握種植、管護、採摘加工一整套生產技能,成為名符其實的茶農、煙農。

三、南美鄉羣眾生活現狀及存在問題分析

此次對26户農户的調查結果及數據所反映出來的諸多現實問題,與城市化迅速推進的今天,農村要發展,農民要富裕的現時要求相比在南美鄉還存在着許多重大挑戰,需要跋涉的路還很長。對26户農户的調查、收集到的相關數據如下:

(一)總收入(不含糧食折幣、下同)138700元,人均1216元;淨收入88000元,人均771元。總收入最高農户10000元左右,人均XX元;最低XX元,人均500元。淨收入最高的農户6000元,人均1500元,每人每天平均收入4元左右(該數據可視作農户出售農產品的現金收入,略低於統計局法定的純收入指標)。

(二)生產糧食24900公斤,人均306公斤,因水田面積較少,且產量不高,故多為旱地玉米、蕎籽、小麥等雜糧粗糧,若按50%的折率計算,實際人均生產成品糧只有150公斤。

(三)家畜家禽養殖情況,61%的農户養牛,最多的8頭,最少的1頭;96%的農户養豬,最多的養有16頭,最少的2頭;38%的農户養羊,最多的26只,最少的2只;100%的農户養雞,最多的80只,最少的10只。極少數農户有少量的特種養殖,如野豬、山地雞、毛驢等。飼養業畜禽產品出售收入約佔農户收入的20%左右。

(四)種植業,截止XX年底,共種植核桃490畝,人均4.3畝,茶葉371畝,人均3.25畝,兩項合計人均種植面積達7.5畝。

(五)接受教育及培訓情況,在接受走訪的114人中,有17人上過國中,佔14.9%,中專1人,佔0.8%,其餘均為國小以下或文盲半文盲。勞動力人口中普遍接受過2—3次以上的勞動生產技能培訓(多為種養業方面的適用技術培訓)。

(六)羣眾住房情況,南美鄉拉祜族羣眾住房集中建蓋於九十年代,標準和結構統一為60—65平方米的土坯房木屋架瓦頂。

(七)村民外出勞務打工情況,在接受調查的114人中,有3人季節性地在本縣區內打點零工,年收入XX元左右。

(八)醫療衞生疫情防控網絡及體系基本健全。

以上基本數據所反映的基本狀況總體能代表和反映南美全鄉的基本現狀,基礎設施建設有了極大的改善,產業建設有了較好的規模基礎(全鄉茶葉、核桃總種植面積達32400畝,人均7.42畝),社會事業有了較大的發展。總體講,南美鄉二十餘年的扶貧開發成效顯著,成績卓著。但是,由於南美鄉的特殊歷史原因和特殊區位,目前和今後的發展中仍面臨着一系列突出問題和困難。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教育基礎不牢固。全鄉雖努力實現了普九驗收,但全鄉村民平均受教育程度極底,四十歲以上人口絕大多數為文盲,這部分人,他們的知識、思想、觀念決定着整個家庭的生活狀態。如:與外界的接觸聯繫,新思想、新事物的接受,對子女的教育、影響等等方面,他們佔據着主導因素。(二)收入水平極低,生活水平提高艱難艱辛。勞作一年,年底結算,所得收入不及城市職工半月工資。(三)產業單一,種養業成為經濟收入的全部依靠,羣眾生活跟隨市場潮漲潮落,起伏不穩。(四)思想封閉、觀念落後、發展的意識不強、主觀能動性極弱。就這些問題的形成原因,可從自然歷史、現時政策兩個大的方面進行分析討論。

自然、歷史的原因分析:拉祜族同胞同眾多少數民族兄弟一樣,歷史上是經過長途遷徙,為躲避饑荒、疫病或爭鬥戰亂,不得已而選擇了深山老林為棲息地,從此過上了幾乎與外面的其它民族完全隔離的半獵半農生活,在惡劣的自然環境中獨處百年乃至幾百年,每一步都飽含辛酸與血淚。在人類社會發展的快速進程中他們被拉下了,掉隊了,思想封閉意識滯後就在所難免。新中國成立,黨的民族政策使各兄弟民族在政治上翻了身、當家作了主,但在經濟上,國家還無力全方位顧及,尤其無力顧及貧困地區少數民族同胞的經濟發展扶持。近四十年的時間,使貧困地區少數民族的經濟及社會發展與內地漢民族相比,形成了巨大的差距,到了改革開放三十年的的今天,全國經濟發展日新月異,再次相比,貧困地區少數民族羣眾更顯積弱積貧,與內地其它發展快的地區相比,又形成了新的更加巨大的差距,南美拉祜族鄉的現狀就是一個較為典型的例子。歷史上長期積澱下來的自然條件、經濟基礎和思想觀念意識差距和現代幾十年的經濟、社會文化發展等等方面的巨大差距,用這十幾年的時間,是難以做到儘快改變和全面較快發展的。因為,各少數民族所處的區域區位條件、經濟發展基礎、致貧因素的複雜性千差萬別,同樣的政策、同樣的手段、同樣的扶持標準,往往難以收到同等的效果,這就是特殊貧困類型的特殊性。

現行政策分析:自80年代末、90年代初開始,全國性的扶貧攻堅給貧困山區的脱貧發展事業帶來了希望和契機,特別是“十五”、“xx”近XX年的時間中,中央和地方各級政府進一步加大了扶貧投入力度,扶貧開發工作進入了一個新的提升階段,各民族貧困羣眾的生產生活條件進一步得到較大的改善和提升。但南美鄉屬於特殊區域的特殊羣體,生活在這裏的南美鄉拉祜族羣眾的脱貧步履艱難,經濟發展和生活狀況的改善依然緩慢,儘管各級政府投入了甚至比其它貧困地區更大的力量,但仍然無法與其它地方實現同步解困。從現時政策角度分析,我們認為有如下方面值得研究。首先,現行扶貧政策強化了普遍性,弱化了特殊針對性,內地與邊疆、普遍情況與特殊情況一個標準一把尺子,突出重點和針對性缺乏。其次,項目資金的扶持方式和標準散而少,集中解決問題的能力減弱,如,以自然村為單位的15萬元的補助和幾十萬元一個項目的產業扶貧。第三,項目資金整合匹配,全國全省一個標準要求,使貧困地區的發展雪上加霜,地方財力弱就意味着爭取項目的機遇和條件有限,實施項目難度大也就意味着項目少安排或不安排,發展差距也就隨着機會條件的多少,實施能力的強弱因此而明顯的拉開,這是否是人為的、政策的因素造成越來越大的發展差距?值得思考研究。第四,對邊疆少數民族地區特殊政策的貫徹實施存在着具體或細化不夠的問題。如少數民族教育的發展、人才的培養使用等等。有特殊或優惠政策,但實踐中沒有做到,體現不出來。經濟發展、社會進步要靠人才,人才靠教育培養,官員領導、專家學者、幹部員工是人才,種地養牛、務農經商是人才,任何領域都需要有知識、有技能、有發展意識和能力的人。少數民族地區教育的發展,政策需要特殊,實踐更需要特殊。教育基礎差是現時,人才培養、使用的門檻最需要特殊,若只按現行的升學就業加5分、10分照顧少數民族(幾個特少民族更突出)子女永遠也進不了門(那這5分、10分的優惠是專為鑽空子改族別的漢族老大哥設置的了)。這種惡性循環,若在類似南美鄉這些地方得不到遏制,各民族共同小康,共同富裕就是空話。像南美鄉這樣一個特殊區域,如果新的勞動者一代又一代都處在文盲狀態中,要脱貧發展實在是希望渺茫。

四、政策措施建議

南美地處山區,山寬地闊,適宜種養業的發展。目前已建成的茶葉、核桃基地,標準高,管護力,已頗具規模,若市場情況好,再過5至XX年,兩產業將給農民帶來不菲的收入。如前所述,南美鄉的基礎設施、產業建設、社會事業基礎等都有一個良好的現時基礎。當前和今後着重是研究好現有成果的鞏固和提升全鄉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問題。

政策措施方面提以下建議:

(一)抓教育,切實把人口素質提高與少數民族人才培養作為社會經濟發展實現可持續的重要措施長抓不懈。一抓基礎教育。控制和杜絕新文盲產生,國家實行全免費選送部分拉祜子女進入上一層學校接受教育,力爭初高中畢業生在鄉村人口中佔相當的比重,逐步使他們成為勞動生產活動中的主力軍,農村家庭中的當家人,如此,山鄉觀念的轉變,走出封閉才有平台和希望;二抓職業技能培訓。中專技校、大專院校破格招收特少小民族學生,必要時辦特殊民族班,通過特殊措施培養,讓拉祜族後代回到本地、本鄉或他鄉就業、打工,在不同崗位上影響和帶動本民族,通過外出讀書,勞務打工等方式,更多地接觸外面的世界,使封閉意識得到逐步改變;三抓優先錄用。在公務員招收、提職提幹過程中,只要具備基本的條件和素質,應儘量放低門檻,制訂特殊准入制度。現象上看只是解決照顧了一個或一批人,更深的意義在於關愛了這一個民族,讓這一措施促動和影響該民族增強求學上進的思想和意識,樹立發展的慾望和信心。

(二)繼續加大對南美鄉的扶貧投入。重點放在兩個方面:一是產業的提升。在產品精深加工、延長產業鏈等方面着力,最大限度發揮產業效益,增加農民收入;二是抓好市場鏈節。要通過招商引資等方式,依託龍頭企業,把農民帶入市場,把產品變為商品,讓農民獲得最優的收入。

(三)在加大基礎設施建設力度,進一步改善發展條件和基礎的同時,積極探索產業結構調整。應加強拉祜民俗文化的收集整理和宣傳,開發民俗旅遊。充分利用好良好的自然生態和茶葉、核桃、竹子等產業的沿途佈局景觀,在加強環境保護的同時,依託南美鄉離臨滄城近(48公里),可直達雙江勐庫的特殊交通地理位置優勢,開發度假休閒項目,帶動當地二三產業發展,增加農民收入。

(四)注重當地農特優產品的生產、銷售推介,注重拉祜傳統手工藝品的挖掘開發,讓大山藴藏的各類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為脱貧致富,發展經濟作出應有的貢獻。

扶貧開發調研報告(3)

根據省扶貧開發辦公室,《關於開展對扶貧開發工作調查研究檢查的通知》精神,現按照調研檢查內容和我縣的工作實際,對XX年工作情況,目前存在的問題和XX年工作的打算彙報如下,不妥之處,請指正。

一、基本情況

我縣是全省“三西”扶貧縣之一,全縣轄18個鄉鎮,242個行政村,總人口53萬人,其中農業人口45萬人,總耕地面積137.79萬畝,其中水澆地47.36萬畝,人均水澆地1.1畝。XX年,全縣農民人均純收入預計達到2076元,人均佔有糧348公斤。全縣有6個扶貧工作重點鄉鎮,62個扶貧重點村,21個插花貧困村;有18個純移民貧困村,34個純移民社(點)。6個重點扶貧鄉鎮中未列入扶持的貧困村有22個。截止XX年底全縣有貧困人口9.12萬人,其中絕對貧困人口1.44萬人,低收入人口7.68萬人。XX-XX年已實施整村推進項目的村有41個,其中重點扶貧項目村27個,純移民村9個,非重點村5個。經過幾年的整村推進和各類扶貧項目的實施,目前貧困面由XX年的24%下降到XX年的20%。

二、關於省委、省政府批轉的《省扶貧開發領導小組關於進一步加大整村推進扶貧開發工作力度的意見》的貫徹落實情況。

省委、省政府(XX)16號文件下發之後,我們結合蘭州市扶貧辦《關於進一步加強扶貧開發項目管理的意見》的精神,組織學習討論了兩個文件,並結合我縣的實際貫徹落實。一是通過學習進一步明確了整村推進扶貧開發項目的目標、任務、標準和意義,提高了認識,堅定了搞好整村推進的信心。二是明確了整村推進扶貧開發工作把握的七項原則,並在工作中付諸實施和貫徹落實。三是結合本地的實際,圍繞整村推進開展工作。四是協調和配合各有關部門的職責開展工作。總之我們認為16號文件,政策性、指導性、操作性都比較強,對於搞好整村推進扶貧開發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三、XX年扶貧開發工作的完成情況

(一)、XX年扶貧開發項目的完成情況

XX年扶貧開發工作在縣委、縣政府的領導下,在省、市扶貧部門的關懷下,在全體幹部職工的共同努力和各有關部門、鄉鎮、村和項目實施單位的大力扶持和配合下,扶貧開發項目的各項實施工作進展比較順利。已基本完成了預期的建設任務。

XX年省扶貧辦下達分配給我縣的“三西”專項資金為1160萬元,其中小型水利20萬元,整村推進868萬元,佔總資金1160萬元的75%,佔要素分配資金911萬元的95%,種養業基地建設資金50萬元,移民土壤改造資金84萬元,科技扶貧資金41萬元,產業化資金80萬元。共簽訂扶貧項目實施責任書31份。截止目前資金撥付893.67萬元,撥付率為77%,報帳資金927.97萬元,報帳率為80%。

1、小型水利2項,投資20萬元,襯砌渠道2300米,新打機井1眼,已全部完成任務,並通過驗收和報帳。

2、整村推進項目14個,其中重點村10個,純移民貧困村4個,總投資868萬元,總共涉及97個子項目,截止目前已完成82個項目,完成項目佔任務的84.5%。撥付資金734.5萬元,佔整村推進資金868萬元的85%,報帳資金803.97萬元,報帳率達到93%。在14個整村推進項目中,修建人飲工程2處,蓄水池3座,澇池2座,排洪渠4.57公里,防洪壩、涵洞6座。集雨節灌水池1座、集雨水窖105眼,打機井2眼,修梯田1250畝。引進良種羊7528只,養豬2300頭,養良種牛1299頭,修豬舍、羊舍18950平方米,種植脱毒洋芋1400畝,種苜蓿316畝,修建文化衞生設施14處,發放太陽灶265台,培訓農民種養業人員達到9250人次。在整村推進項目中除了貸款貼息項目和1個機井外,其餘項目都已完成了任務,並進行了驗收。現已逐村逐項進行審計。

3、養殖業基地建設項目3項,總投資50萬元,已撥付資金35萬元,撥付率為70%,報帳資金15萬元、佔30%,目前已完成羊舍面積1500平方米,購進羊只600只。其中兩個項目已驗收並通過審計。

4、移民漏砂地改造項目總投資84萬元,計劃改造漏砂地840畝,實際改造漏砂地1680畝,完成計劃任務的200%,已通過驗收,報帳率達到100%。

5、產業化項目總投資80萬元,已分三個村分步實施,現已撥付資金50萬元,佔總資金的62.5%,目前已建豬舍面積3370平方米,按計劃已完成任務。引進種豬437頭,佔任務600頭的72%。預計在12月底之前可全部完成任務。

四、較好的幫扶工作的進展情況

今年我縣的幫扶工作,在省、市、縣和各級領導的關懷下,在各有關幫扶部門、單位和社會各界的大力支持下,截止目前,各幫扶部門,為羣眾辦實事59項,落實幫扶資金88.892萬元。在幫扶工作中我們主要做了以下工作,一是及時調整落實了126家幫扶單位,其中市級單位45個,縣級單位81個。二是加大了幫扶工作的宣傳力度,動員社會力量參與幫扶工作。三是加強協調、溝通與聯繫,以召開座談會、情況通報會等形式讓幫扶單位瞭解鄉情、村情、民情,研究幫扶對策,制定幫扶計劃。四是結合實際,因地制宜開展幫扶工作,為羣眾辦實事,使幫扶工作取得了比較好的成績,出現了上下互動動真情、幫助扶貧有資金,生產生活條件有改善的新局面。

五、全面完成了貧困户建檔立卡工作

貧困户建檔立卡工作面大、量廣、任務重、時間緊、要求嚴,按照省、市的要求,我們立即召開動員會議,安排落實工作。截止目前,已基本做到了户有卡、村有冊、鄉有表。進一步摸清了貧困户的底數,為扶貧開發工作奠定了基礎。在全縣18個鄉鎮、242個行政村45萬多農業人口中共涉及到13個鄉鎮、182個行政村的8.4萬户、36.3萬人口中開展了建檔立卡工作,通過建檔立卡,全縣有貧困人口91158人,其中絕對貧困人口14403人,低收入貧困人口76755人。同時還對全縣新增返貧的貧困人口(包括移民貧困人口)也開展了建檔立卡工作,並做到户有卡、村有冊、鄉有表。

六、勞動力培訓轉移工作情況

為了推動貧困地區勞動力培訓轉移工作,提高貧困地區勞動力競爭與就業能力,以促進農民增收為目的,全縣的勞動力培訓轉移工作,在縣委、縣政府的統一領導下,以實際、實用、實效的技術培訓為主要形式,整合培訓資源,擴大培訓規模,降低培訓成本,提高培訓質量。一是今年職業技能培訓工作由縣職業技術學校、農業機械化學校、農業廣播學校、永登師範、縣就業局培訓中心、縣衞生學校、縣委黨校等教育培訓機構根據國家職業培訓標準及不同行業的要求和市場需求開展培訓。二是種植業、養殖業培訓工作由縣畜牧站、農業技術服務中心開展培訓。截止目前,全縣勞務輸出人員達到9萬多人次,全縣職業技術技能培訓5000人次,農民技術員培訓1000多人次,舉辦培訓班50多期,有組織的勞務培訓轉移4000人次,較好的完成了勞務培訓轉移工作。受到了省、市委的好評和肯定。

七、十一五扶貧規劃編制工作

為搞好新世紀扶貧開發工作,加快貧困地區經濟和社會全面發展,提高貧困地區羣眾的生產生活水平,根據省、市、縣的要求,我們依據《永登縣XX-農村扶貧開發綱要》和《永登縣XX年-扶貧規劃》制定了《永登縣XX年-扶貧規劃》。在規劃中回顧總結了過去五年的扶貧工作,分析了存在的問題,尋找了有利條件和不利因素。提出了今後五年的指導思想、遵循原則、發展目標、戰略步驟,重點任務和保障措施。現正在討論和修編。

八、進一步加大扶貧項目宣傳工作

近幾年在實施整村推進扶貧項目以來,國家及省、市扶貧部門對改善我縣貧困地區農民羣眾的生產生活條件,投入了大量的“三西”扶貧資金,建設了較多的扶貧項目,但是對已建的扶貧項目宣傳工作不夠重視,部分農民羣眾對建設在眼前的扶貧項目很模糊,不認識,不知道是什麼資金建設的項目,因此,今年為了加大對扶貧項目的宣傳工作,對於農民羣眾支持扶貧項目,建設扶貧項目,關心扶貧項目,熱愛扶貧項目,管理扶貧項目,推動扶貧項目滾動持續發展,更好的發揮扶貧項目的效益,要求項目實施單位,在項目實施後,是整村推進的項目都必須建立永久性標準牌一塊,書寫扶貧標語15條。單獨項目,如機井、水窖、渠道、養畜棚都要突出宣傳扶貧工作的樣或建立一塊小標牌,10萬元以上的項目都必須書寫5條以上的標語,10萬元以下的項目必須書寫3條標準,並作為檢查驗收扶貧項目評比的依據。

九、狠抓項目資金的管理工作

為了防止扶貧資金被擠佔、挪用和截留,我們嚴格按照扶貧資金管理辦法的規定,在項目實施前公佈項目計劃內容和資金額度,供羣眾監督,項目實施後,向羣眾公示,給羣眾一個知情權,報帳發票由鄉、村及羣眾代表審查,逐級驗收報帳,並提交審計部門審計,確保資金的正常運行,增加資金的透明度。今年在整村推進項目報帳的過程中,我們統一安排時間,集中進行報帳。由鄉(鎮)長帶隊,項目實施單位的負責人蔘加,由扶貧辦、財政局聯合辦公,審批報帳,加快了報帳進度,提高了報帳效率,減少了報帳費用。

十、強化項目後續管理工作,促進增收項目的持續發展。

為了鞏固提高整村推進的扶貧成果,嚴格按照《參與式管理辦法》,結合各村的實際,制定項目管理和簽訂項目滾動發展協議,實行建、管、用相結合,責、權、利相一致,努力提高項目後續管理的質量和效益的長久發揮。逐步形成建設有責任,使用有成效,管理有章程的工作機制。

十一、在扶貧開發工作中,我們採取的措施是

(一)、突出一個“早”。省、市項目下達後,我們在理清工作思路的基礎上,早計劃、早安排、早落實。並以縣委、縣政府的名義立即召開了扶貧項目實施動員會議,層層簽訂責任書,分解任務,落實責任。

(二)突出一個“量”,就是在結合工作實際,認真分析現狀的基礎上量化項目指標,定時間、定進度、定任務、定目標。今年縣扶貧幹部全面實行領導包片、幹部包村,軟硬件齊抓全過程跟蹤管理,一抓到底。

(三)突出一個“實”,就是在認真總結經驗的基礎上實事求是,真抓實幹,不折不扣一不變的落實省、市下達的指標任務和項目內容。

(四)突出一個“嚴”,就是在項目實施過程中,嚴把質量、數量、進度三個關口,確保項目建設規範化、合理化,真正做到建一處、成一處、見效一處。為了嚴把三個關口,今年在項目的實施過程中,我們對項目的數量、質量、進度情況每月通報一次,共通報了三次,通過通報,統一了思想認識,進一步明確了項目實施的任務和責任,確保了質量、數量和進度。今年整村推進項目預計提前7個月完成任務。

(五)突出一個“新”,就是用新的工作思路、工作方法指導工作,安排工作,以全新的工作態度、全新的工作面貌實施項目,落實項目。

(六)突出一個“創”,就是在工作中創一流,爭一流,依據省、市的要求和全縣扶貧開發的實際,按照市場經濟的運行規律創造性的開展工作,以一流的成績迎接省、市的檢查驗收。

(七)突出一個“重”,就是在理清扶貧工作思路的基礎上,在扶貧開發的全盤工作中,突出重點、抓重點,精心組織、精心安排、以點帶面、推動全面工作。

十二、存在的問題和建議

XX年儘管我們做了一些工作,但工作中也還存在着很多的問題和不足,也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主要表現在:

(一)、思想發動和宣傳工作還沒有跟上去。部分鄉、村幹部和農民對整村推進工作的思想認識還不夠統一,羣眾更廣泛、更深層次的參與整村推進不夠,在一定程度上影響着項目的實施和資金的監督管理工作。

(二)、整村推進資金額度小,信貸資金和羣眾自籌資金以及其它整合資金跟不上,特別是千人以上的村,扶持60萬元左右的資金,使整村推進工作的效果不明顯。

(三)、已實施的整村推進項目和產業化項目,後續管理和發展還沒有跟上去,可以説很不盡人意,還沒有制定出一套切實有效的管理措施和辦法,使扶貧資金的滾動發展還不能落到實處,也還不能很好的發揮效益。

(四)、羣眾的組織化程度低,符合市場經濟的運行機制與經營機制還沒有建立起來,因此,使一些產業和項目還不能規模化生產、規模化發展、規模化經營,效益發揮的不好,不明顯。

(五)、XX年整村推進項目中的扶貧貼息資金,由於貧困户家庭困難,無貸款抵押的財物和找不到銀行認可的貸款擔保對象,貼息項目無法實施。因此建議將XX年整村推進的貸款貼息調整給已貸到種養業款的貧困農户,並建議XX年給縣區一些貸款貼息資金,鼓勵能貸到款的貧困農民發展種養業。

(六)、儘管永登縣已不是扶貧工作的重點縣,但在貧困鄉鎮中還有22個貧困村,在移民鄉鎮中有18個純移民村,21個插花貧困村,34個移民貧困社還比較貧困,請求列入重點村、社給予扶持。

(七)、省委(XX)16號文件中提出要整合資金加大扶貧力度,加大資金投入,此項工作在具體實施過程中落實比較困難。

(八)、引大灌區移民尚有10244畝劣質漏砂耕地需要改良,請省、市扶貧辦繼續給予扶持。

(九)、貧困地區羣眾的科技意識、文化素質比較差,思想比較落後,請省、市繼續對勞務培訓轉移工作給予資金扶持。

(十)、整村推進項目村的培訓工作,建議培訓學院在上報整村推進項目計劃之前給予培訓,有利於鄉村幹部參與編制規劃工作。

(十一)、請示的一個問題,就是關於省扶貧辦等部門聯合下發的扶持計劃生育領證貧困户獨女户補助5000元、獨男户補助4000元,二女户結紮補助3000元的政策,是否在XX年整村推進項目中要單獨列進去落實,還是給予適當的傾斜?

十三、XX年項目申報工作情況

為了認真落實好XX年整村推進扶貧項目工作,縣扶貧辦向重點扶貧鄉鎮做了安排。一是由鄉鎮領導牽頭,組織熟悉瞭解三農工作、鄉鎮經濟發展、農業結構調整,農民增收、扶持項目發展有後勁的負責人員、業務人員組成項目小組,深入基層開展調查研究,分析論證,按1:2的比例先推薦上報整村推進項目村。在推薦工作中,把握村級班子健全、工作有積極性、有戰鬥力、有真抓實幹打硬仗精神,農民羣眾有參與扶貧工作的意識,有積極性、不鬧矛盾、不搞派性,扶持的項目能因地制宜、結合實際,具有可行性,可操作性,發展有後勁,能帶動和影響全村。一是縣扶貧辦組成考察組在鄉鎮推薦的基礎上,按上述把握的原則再次進行了考察。二是將考察後的項目村反饋給鄉鎮,由鄉鎮按照整村推進的程序組織召開羣眾會議編制項目規劃並上報。三是縣扶貧辦按照1:1.3的比例上報市扶貧辦,市扶貧辦又進行了調研考察。並確定了13個整村推進項目村。我們認為,今年上報的整村推進項目村,都是在反覆考察論證的基礎上上報的項目,都已具備了整村推進的要求。都是按參與式的程序開展工作。

十四、下一步工作的打算

在今後的工作中,我們將以“xxxx”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落實省、市十年扶貧開發綱要精神,以脱貧致富奔小康總攬扶貧開發工作的全局,以整村推進為主要形式,以貧困羣眾為主要對象,以改善貧困農民生產生活基本條件為途徑,以調整農業結構為關鍵,以農民羣眾增加收入為主要目的,因地制宜、分類指導、點面結合、突出重點、典型引路、示範帶動,努力開創全縣扶貧工作新局面。

(一)、強化領導、落實責任、搞好協調服務。

為了完整的實施好XX年的各類扶貧項目,我們將明確任務,責任到人,繼續實行領導包片、幹部包村、包項目制度,層層分解任務,落實責任,嚴格實行項目合同管理制。凡是整村推進的每個項目,在檢測小組、規劃小組的領導下,鄉、村都要明確責任,並要有羣眾代表參與,監督實施、監督管理。縣扶貧辦要做到組織領導到位,宣傳發動到位,監督、檢查驗收到位,全程搞好跟蹤協調服務與管理。

(二)、精心組織、認真實施,嚴把項目進度、質量、數量三個關口。

為了嚴格按照規劃要求保質保量完成項目建設任務,一要嚴把項目進度,要與鄉、村羣眾共同確定進度計劃,列出項目建設時間表,從組織實施到竣工驗收,確保項目按期和提前完成。二要嚴把項目的質量工作,要全過程的加強對項目的監督管理,確保項目建設達到標準化、合理化、規範化,真正做到建一處,成一處,見效一處。三要嚴把數量關,在項目實施中,凡是到户項目,户户要籤確認,要把項目量化到户,規劃到地塊,公益性項目要召開相關會議讓羣眾予以認可確認。

(三)、嚴格資金管理,落實報帳制度。

為了防止扶貧資金被擠佔、挪用和截留,我們將繼續嚴格按照扶貧資金管理辦法的規定,在項目實施前公佈項目計劃內容和資金額度,供羣眾監督。項目實施後,向羣眾公示,接受監督,給羣眾一個知情權。報帳發票由鄉、村及羣眾代表審查,逐級再審查驗收報帳,並提交審計部門審計,確保資金的正常運行,增加資金的透明度,發揮資金的效益。

(四)、突出重點,優先扶持特困羣體。

在實施各類扶貧項目過程中,特別是增加農民收入的項目中,要優先扶持計生特困户、殘疾特困户、復退軍人特困户,要突出重點,傾斜物資和資金,切實解決好絕對貧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的温飽問題,帶動他們擺脱貧困。(五)、強化項目後續管理工作,促進項目村的持續發展。

為了鞏固提高整村推進的扶貧成果,要嚴格按照《參與式管理辦法》,結合各村的實際,制定項目管理和簽訂項目滾動發展合同,實行建管用相結合,責權利相一致,努力提高項目後續管理的質量和效益的長久發揮。形成建設有責任、使用有成效、管理有章程的工作機制。對種養業和農民增加收入的項目要積極倡導資金不出村,滾動發展使用。年收回的資金和物資視其項目效益再進行投放,以合同的方式要求發展,約束髮展。

總之,我們將以這次調研檢查為新的工作起點,轉變工作作風,尋找差距,彌補不足,認真總結經驗教訓,在求真務實上下功夫,一步一個腳印,認認真真做工作,紮紮實實抓落實。切實把扶貧工作搞成羣眾滿意,羣眾受益的工程,為全縣貧困人口脱貧致富做出應有的貢獻。

縣農業建設扶貧辦公室

扶貧開發調研報告(4)

扶貧開發,消除貧困,脱貧致富,最終實現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制度的本質,是事關鞏固黨的執政基礎,事關國家長治久安,事關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大局。深入推進扶貧開發,促進貧困地區社會經濟發展,最終要進行全社會動員,集中全社會的力量,以社會大扶貧打贏新一輪扶貧攻堅戰。

一、新一輪扶貧開發工作的目標要求和麪臨的困難

長期以來,從中央到地方,始終堅持把扶貧開發工作作為重要工作長抓不懈。特別是在“xx”期間,扶貧工作取得巨大成就〔1〕:一是貧困羣眾生產生活條件明顯改善,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二是貧困地區農民收入水平大幅度提高;三是扶貧事業教育培訓效果明顯,培訓轉移就業率大幅度提高;四是各項社會事業明顯進步,保障貧困人口義務教育、醫療保險、住房等進一步鞏固。面對新的十年扶貧開發工作,中央和自治區分別制定並出台了《中國農村扶貧開發綱要(-2020)》和《廣西壯族自治區農村扶貧開發“xx”規劃》。綱要明確了新一輪扶貧工作的總體目標:到2020年穩步實現扶貧對象不愁吃、不愁穿,保障其義務教育、基本醫療和住房。貧困標準調高至年人均純收入2300元,到重點縣的貧困村民年人均收入要達到5000元,最終要縮小城鄉居民收入和發展差距。可見,新時期的扶貧開發工作任務更加繁重,使命更加光榮。

然而,新一輪扶貧開發工作是在面臨黨中央高度重視、國家財力日益強大、社會物質財富日益豐富、扶貧基礎日益牢固等空前的機遇下,也同時面臨諸多的困難:一是經濟社會發展總體水平不高,制約貧困地區和貧困人口發展的深層次矛盾依然存在,農村貧困人口依然多,發展差距依然大;二是貧困人口多處於山區或大石山區,自然條件惡劣,人地矛盾突出,生態環境脆弱,項目建設及生產投入成本相對較高;三是貧困地區勞動力綜合素質較低,自我發展能力較弱,產業化發展滯後,帶動能力差,貧困人口參與產業化項目不易;四是返貧問題突出,鞏固脱貧成果難度大;五是地方扶貧機構有弱化趨勢,部門及社會參與扶貧意識淡薄。貧困地區經濟發展長期滯後,人民生活羣困難局面難以改善,有自然生產、生存環境條件因素,人本身自然因素外,還有社會因素,他們分享改革發展的成果較少,得到社會的支持和關心較少。因此,脱貧工作任重道遠,加快脱貧致富必須找準切入點。

二、可借鑑的扶貧開發成功典範

市的扶貧集團〔2〕---社會大扶貧的方式開展扶貧工作可以借鑑。市是中央的直轄市,渝中是經濟發達區,渝東南、渝東北為集中連地貧困地區,面積佔全市2/3,人口占全市的44%,全市有個貧困村處於500-米海拔地區。市的扶貧開發以扶貧集團方式進行,所有市直單位和實力雄厚的企業組成18個扶貧集團對口幫扶18個貧困縣,集團領導由市委市政府領導親自掛帥,具體的做法是:一是市委市政府出台有關扶貧工作文件,成立領導機構,組建扶貧集團;二是每個市直成員單位下派幹部指導工作,集團每年開兩次工作會議;三是每個扶貧集團制定年度工作計劃,明確幫扶內容,定點到村、到户、到人。

市人大扶貧集團,由市人大常委會牽頭,有市水利廳、西南大學及民營企業等19個成員單位,對口幫扶忠10縣。扶貧集團下設辦公室,每年召開聯席會議、聯絡員會議,開展各種慰問活動和檢查督促活動等。扶貧集團主要是從發揮資金優勢、物能優勢、科技優勢、智力優勢等,採用九種模式,開展扶貧。九種模式:一是教育扶貧,建立助學金,送書、送電腦、培訓師資等;二是醫療扶貧,幫助鄉鎮、村改善醫療衞生條件院條件,組織市醫院醫生義務診療;三是文化扶貧,送戲、送圖書、送致富脱貧典型進村入户;四是科技扶貧,發揮大學優勢傳授技術;五是水利扶貧,水利建設項目安排上傾斜,優先人飲、灌溉;六是產業扶貧,引導發展生產,增強造血功能;七是交通扶貧,改善貧困地區的交通設施;八是勞務扶貧,對貧困户進行建卡,組織勞務輸出創收,每個貧困家庭有1人以上轉移就業;九是旅遊扶貧,引導農民挖掘優勢發展農家樂,市政府出台政策引導市民、幹部到農家樂旅遊促貧困農民增收。

同時,市還建立了單位、企業、個人對口貧困村幫扶制度開展扶貧工作。市人大創建了人大代表幫扶活動,市、縣、鄉三級6萬名人大代表聯繫了6萬個貧困户。市委組織部號召每一個黨員聯繫一個貧困户,每個黨員每年拿出一個月工資資助貧困户發展生產。市人大扶貧集團工作成效十分顯著,最近的5年共為忠縣爭取到位扶貧資金4.39億元,年均近億元,是財政項目扶貧資金的近12倍,還引進15個項目。

市的扶貧集團只是一個具有社會性質,是行善,只做幫扶工作,助推扶貧工作的社會組織。其所從事的只是履行一個扶貧責任的問題。正是這樣一個“集團”有效運行,使社會上的每個單位、每個公民很好履行了一個扶貧濟困責任,人們的良知以此為平台得到盡情展現。

重慶扶貧集團模式,能將政府部門的組織和管理優勢、發達地區的優勢、科研院校的科技信息優勢、工商企業的市場優勢整合起來,形成一個綜合優勢,同貧困地區的資源優勢結合起來,推動貧困地區的基礎設施建設、經濟發展、人才培訓等等,整體發揮了集團的綜合優勢,特別是在資金資源籌集、項目實施方面,充分體現了整體效益和規模效益。

三、以社會大扶貧打贏扶貧攻堅戰

(一)社會扶貧工作具有堅實的基礎

1.《中國農村扶貧開發綱要(-2020)》提出了以項目扶貧、部門扶貧、社會扶貧及國際合作等扶貧方式,推進扶貧開發工作。自治區人民政府的下發的《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關於廣泛動員社會力量參與扶貧開展工作方案的通知》(桂政發〔〕24號)指出:動員社會力量參與扶貧開發,推進貧困地區經濟社會更好更快的發展。總書記倡導:“要廣泛動員社會力量參與扶貧開發事業”。可見,社會扶貧是扶貧開發的組成部分,是扶貧開發的一支力量,同時更是扶貧開發工作的中堅力量,開展社會大扶貧有堅實的政策基礎。

2.我國經過30多年的改革開放,經濟社會各項事業快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社會保障和社會福利、社會救助工作得到長足發展,開展社會扶貧具有堅實的物質基礎。

3.中華民族就有扶貧濟困、樂善如施、助人為樂的傳統美德,社會扶貧具有深厚的人文基礎。

(二)轉移觀念,建立社會大扶貧的思想意識

1.扶貧的本質。扶貧不是簡單的給予,而是通過幫扶等各種形式發揮需要幫扶地區(對象)主觀能動性,將需要幫扶地區(對象)自身的資源和幫扶的優勢結合,強強聯合使需要幫扶地區(對象)真真正正脱貧致富,使幫扶事業由輸血型轉變成造血式扶貧,形成良性循環。

2.扶貧方式〔3〕。在扶貧分類上,把政府專職機構扶貧稱為政府扶貧,把政府非專職機構的扶貧行為劃入社會扶貧範疇,把政府非專職機構的扶貧稱為社會扶貧。由此,社會扶貧也就包括政府非專職機構扶貧和非政府組織扶貧(如工廠、企業、社會羣團、愛心人士扶貧)。社會扶貧和政府扶貧行為上,分別是前者做份外之事,後者做份內之事。

3.扶貧資金的來源。政府專職機構扶貧資金來源於政府財政預算撥款。社會資金來源有三個方面:一是直接來自社會捐贈,如企業、社團和個人捐贈,具有顯著的社會扶貧特徵;二是間接來自社會捐贈,即經濟發達地區政府把管轄區納税人創造的財政收入捐贈給管轄區外的貧困農民;三是資源使用權的轉移,也就是政府部門將他們使用的專項財政資金配置到扶貧點上。

可見,政府扶貧資金來源具有很強的侷限性,而社會扶貧資金來源及其廣泛。

4.新的扶貧理念。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社會得到了很好的發展,人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各式各樣的慈善、愛心捐助都已成為時尚,特別是以社會公益事業為目標的非政府組織得到了發展。非政府組織動員社會資源以推動社會公益事業的發展逐漸成為一種力量。在社會扶貧事業成為我們一種責任的情況下,充分引導和利用好這一力量,將有力助推扶貧工作。因此建立起社會大扶貧的理念,就是建立一種扶貧創新理念,建立一種扶貧新模式。

(三)營造良好的扶貧環境,廣泛開展社會扶貧

1.強化宣傳,切實提高全社會做好扶貧工作的認識,營造良好的扶貧範圍。行動源於認識,有什麼樣的認識基礎,就有什麼樣的工作動力。因此,充分發揮我黨宣傳工作的優勢,廣泛宣傳扶貧工作重要性,增強扶貧工作的責任感,使全社會將扶貧作為自己份內的事,人人蔘與、人人出力,營造健康、積極的社會扶貧氛圍。毛主席曾説共產黨人最怕就是怕“認真”兩,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實踐證明,共產黨人認定的事,下定決心的要乾的事情,沒有幹不成功的。因此,我們充分發揮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的優勢。

2.強化領導,人人蔘與,從領導做起,從幹部做起,從黨員做起,從上到下,從領導到廣大幹部羣眾,心懷貧困地區的貧困人口的疾苦,為貧困人口,為扶貧工作做點實實在在的事情,並堅持不懈、持之以恆,扶貧工作必將取得巨大的成就。

3.創新扶貧組織機構和扶貧方式方法,扶出真實效。廣泛開展社會扶貧工作,最終就是通過非政府組織與政府非專職扶貧部門的行動有效銜接,實現政府扶貧濟困的功能。因此,必須創新扶貧組織機構和扶貧方式。一是探索建立符合實際,便於操作,羣眾認可的扶貧對點識別方法,確保把最需要扶持的貧困對象納入扶貧扶助範圍,並建檔立卡。當前全區正在開展的農村貧困對象的識別及建檔立卡,是新一輪扶貧攻堅戰的基礎性工作,必須切實抓緊抓好,迅速推進,按時完成。二是創新各種扶貧機構,如構建扶貧實體,組建扶貧集團,培育非政府扶貧組織,培育非營利性扶貧企業等等,以此為扶貧載體,紮實開展扶貧工作。三是創新扶貧方法,如建立和完善國家行政事業、企業單位定點扶貧制度。採取結對子幫扶、非公有組織幫扶、扶貧志願者扶貧等方式幫扶。同時可以探索推行領導幹部一對一結對子,黨員、團員、人大代表、政協委員一對一結對子幫扶,號召民主黨派人士,社會公民結對子一對一幫扶等。四是廣泛籌集扶貧資金,扶出真實效。當儘可能加大農村扶貧資金預算,加強政府扶貧工作的同時,儘可能採取有效的辦法動員社會力量投入到社會扶貧工作當中。如對政府非專職扶貧部門,通過政府強制性政策措施,調集人力、物力、財力投入到扶貧工作之中。通過各種社會扶貧組織機構籌集籌集社會扶貧資金,以多種方式如愛心人士捐贈、社會公益演出等等方式,籌集社會扶貧資金。

總而言之,堅持“能力有大小,愛心無貴賤,眾人拾柴火焰高”的理念,通過全社會動員,全民行動,有效開展社會大扶貧工作,最終打贏新一輪扶貧攻堅戰!

貧困鄉鎮扶貧開發調研報告

【第6篇】2022縣扶貧開發辦公室政風行風建設情況述職報告

尊敬的各位領導、各位代表:

合水縣扶貧辦政風行風建設工作以全力推進扶貧攻堅為總攬,以創造一流的工作作風和服務意識為宗旨,以建設依法、高效、清廉的扶貧行政機關為目標,集中力量在抓緊、抓細、抓實、抓出成效上下功夫,努力實現思想觀念大解放、能力素質大提升、工作效率大提速。有力的促進了全縣扶貧開發工作的進程。現做如下述職,敬請評議。

一、強化組織領導,為政風行風建設工作提供有力的組織保障

我辦把政風行風建設工作作為扶貧開發工作的一項重要措施,切實加強對政風行風建設的組織領導。一是及時成立機構。成立了主要領導牽頭,分管領導負責的政風行風建設工作領導小組,確定專人辦理業務。二是制定工作計劃。按照縣上政風行風工作會議精神,結合我辦扶貧工作實際,制定出了《合水縣政風行風建設工作實施方案》。明確了工作目標,階段任務,工作步驟和具體措施,做到了有的放矢。三是加強制度建設。先後建立完善了崗位責任制,股室分工制,領導分管責任制,績效考評制等多項規章制度。形成了主任親自抓,分管領導具體抓,股室配合抓的一級抓一級,層層抓落實的責任體系。

二、創新工作機制,把工作的重點放在為貧困村改善基礎條件和培育支柱產業上

具體工作中,我們把政風行風建設工作貫穿於扶貧開發工作始末,把政風行風建設工作的落腳點放在全心全意為貧困鄉村辦實事上去。xx年以來,我辦共爭取各類財政扶貧資金4276萬元,實施整村推進項目19個,整鄉推進項目2個,建立貧困村互助資金協會9個。共為貧困村新修村組道路16條108公里,土峴子5處,排水渠1500米,涵洞13個;新打機井2眼,建水塔2座;壓設輸水管道9處47.5公里,新打小電井40眼;新栽蘋果樹19500畝,建果窖160座,建鋼架蔬菜大棚260座,建暖棚豬舍488座,新購良種仔豬2440頭,新建暖棚牛舍182座,購基礎秦川良種母牛182頭;種植雙壟溝播地膜玉米3萬畝,新建村科技培訓中心13處,完成科技培訓8400人(次)。使貧困村組的基礎條得到了明顯改善,增收產業得到了顯著提升。我縣扶貧工作連續兩年全市考核第一名,榮獲全省一等獎。

三、完善辦事程序,為羣眾提供便捷高效的服務

扶貧開發工作本質是面向基層,面向羣眾。在辦理扶貧業務過程中,我們堅持要求“以人為本,高效服務”的原則。以“一張笑臉相迎,一句請坐交談”的熱情,以“耐心詢問、細心解答、公心辦理”的態度,確保各個工作環節銜接緊密、有序、高效、便捷。先後共為貧困村編報各類扶貧項目計劃360多個,簽訂項目合同120多份,撥付扶貧資金800多筆,按時辦結和羣眾滿意率均達到了100%。

四、堅持政務公開,促進扶貧開發工作公開、公正、規範、透明開展

根據縣委、縣政府關於進一步深化政務公開實施意見的要求,結合本辦實際,我們深入研究制定了政務公開工作實施方案,進一步明確了政務公開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工作目標、對內對外公開的內容、形式、措施等,建立政務公開目錄。採取公開欄、張榜公佈、宣傳標語等形式,重點對扶貧辦內設機構、人員職責、受理事項、辦事流程圖以及規章制度;扶貧項目的申報、審批依據和程序。工程類項目招投標制度的主要事項等。充分發揮幹部職工及貧困羣眾的知情權、參與權、決策權。得到了羣眾監督,做到公開、透明,確保了工作高效、合法、有序的開展。

【第7篇】關於全縣扶貧開發工作情況的調查報告

一、基本評價

(三)以人力資源開發為重點,不斷提高貧困人口的綜合素質。堅持把實施雨露計劃培訓作為提高貧困農民的整體素質和轉移就業能力的有效載體,有效整合陽光工程、成人教育和職業教育等培訓資源,積極推進貧困農民參與農業適用技術培訓,提升貧困農民的勞動技能水平和致富能力。2022年以來,全縣累計完成雨露計劃培訓1500多人,累計開展農業實用技術培訓100多場次,培訓貧困農民3萬多人,轉移安置就業1400人,全縣通過培訓後外出務工人數達4萬餘人,逐步形成了以培訓促轉移、以轉移就業促增收扶貧新模式。

(五)以社會扶貧為重點,不斷增強扶貧開發合力。堅持政府主導、社會幫扶的原則,積極組織開展縣直單位駐村幫扶活動和百企反哺活動。全縣縣直單位每年為貧困村、貧困户興辦實事500多件,捐贈和爭取扶持資金200多萬元,建立結對幫扶基地100多個,建立農家書屋40多個,累計向貧困村捐贈各類書刊5萬餘冊。累計有50家民營企業支持貧困村建設,為貧困村捐資捐物折款500多萬元。扶貧開發工作的紮實推進,有效改善了幹羣、黨羣關係,營造了全社會參與、支持扶貧開發工作強大合力。

調查組在充分肯定我縣扶貧開發工作所取得明顯成效的同時,認為還面臨一些困難和問題。一是社會幫扶體系還未完全形成。二是貧困人口自我發展能力較差。三是扶貧開發的任務越來越重。四是扶貧開發爭取資金難度越來越大等。

二、相關建議

為深入推進做好扶貧開發工作,調查組提出如下建議:

(二)進一步完善扶貧開發工作計劃。要根據國家、省市扶貧綱要進一步完善扶貧開發計劃,確保扶貧開發工作在科學規劃指導下有效推進。要加大全縣貧困人口的普查力度,掌握貧困人口的現狀、需求、脱貧路徑,為扶貧計劃推進提供科學依據。要堅持城鎮農村統籌規劃,各鄉鎮、村要結合縣域總體規劃因地制宜,作出具體扶貧規劃,做到上下銜接協調推進。

(三)進一步提高貧困人口綜合素質。要以雨露計劃為載體,進一步豐富形式、拓寬渠道,不斷創新提高貧困人口素質的方式方法,充分調動相關部門、鄉鎮、村居的工作積極性。要把扶貧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設等活動有機結合起來,多種渠道的提高貧困人口的技能素質、就業素質、文化素質,充分調動扶貧對象自主脱貧的積極性。

(四)進一步提高產業化扶貧效果。要堅持把扶持貧困村和貧困羣眾發展壯大增收產業,作為實現開發式扶貧的着力點,努力發展特色產業,增加羣眾收入,從根本上使貧困人口走出困境脱貧致富。要鞏固現有產業化建設成果,加強與相關部門的協調配合,幫助貧困人口提高生產技能,指導扶貧對象加強產業管理,發揮產業脱貧效益。

(五)進一步拓展開發式扶貧資金渠道。要進一步加大對上爭取的力度,打好遠安不列入整體對外開放縣和比照享受西部大開發政策牌,積極向上爭取政策和資金支持。要認真總結資金捆綁扶貧的好做法、好經驗,整合各類資源投入到重點貧困村,用於推進重點村項目建設。要繼續開展社會扶貧,調動方方面面的扶貧幫扶積極性。要不斷增加財政投入,嚴格扶貧資金管理,確保扶貧資金專款專用,營造良好的對上爭取環境,確保扶貧開發工作為全縣經濟社會發展做出更多地貢獻。

【第8篇】省扶貧開發工作情況的調研報告

省人大農委組織調研組赴贛州、吉安市及所轄的於都、興國、萬安縣,就我省扶貧開發工作情況進行了專題調研。調研組通過聽取彙報、召開座談會、實地考察扶貧項目、走訪貧困農户等方式,瞭解各地貫徹落實《江西省農村扶貧開發綱要(20xx-2022年)》、贛南等原中央蘇區和特困片區扶貧攻堅等情況,聽取基層幹部羣眾對深入推進扶貧開發工作的意見和建議。現將調研主要情況報告如下:

一、近三年來我省扶貧開發取得的成績十分顯著

【第9篇】2022鎮專項扶貧開發工作調研報告範文

瞭解扶貧開發工作中的難點和問題,緊緊瞄準貧困人口,以“減少貧困、縮小差距、增加收入、構建和諧”為目標,以改善貧困地區的生產生活條件為中心,以增加貧困羣眾收入為重點,積極拓寬扶貧資金籌集渠道,不斷加大扶貧開發工作力度和投入力度,創新扶貧開發機制,提高扶貧開發水平,增強貧困對象的自我發展能力,探索與化隆縣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的扶貧工作新模式,紮實推進創新創業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存在一些不足,現就對全鎮扶貧開發進行的調研情況形成報告如下。

一、甘都鎮基本情況

甘都鎮位於化隆縣東南部黃河沿岸,離縣城25公里,總面積為164平方公里,平均海拔1900米,年平均氣温為8.7℃,氣候適宜,屬化隆縣三大川水鄉鎮之一,也是化隆縣的主要農業生產基地。全鎮共有25個行政村,86個社6871户,總人口3.13萬人,有回族、撒拉族、漢族、藏族、東鄉族五種民族,少數民族佔90.6%。全鎮總耕地面積為xx1畝,人均耕地面積為0.72畝,農作物以冬小麥為主,兼温棚蔬菜、瓜果等經濟作物。以“拉麪經濟”為主的勞務經濟第三產業收入佔48.6%,以農牧業為主的第一產業收入佔收入佔33.33%,以“拉麪經濟”為主的勞務收入已經成為全鎮農民的主要收入來源。

歷年扶貧工作進展情況:隨着國家對扶貧工作的大力支持,xx年我鎮積極爭取在唐寺崗、牙目、橋頭、東五、下四合生、朱乎隆六個村的實施了整村推進項目,涉及農户744户,發放扶貧資金372萬元;xx年在甘都街、阿化、西灘三個村種植薄皮核桃1300畝;xx年根據《青海省農村牧區扶貧對象建檔立卡工作方案》要求,我鎮通過行政村申請、政黨政班子會議研究,上級扶貧部門審核確定了上四合生、牙路乎、關巴、東六、東七、甘都街、阿化、西灘8個行政村為貧困村,xx年農(牧)民人均純收入均在2736以下,貧困率均在42.5%以上。通過農(牧)户申請、村(牧)民代表大會民主評議、村(牧)委會核實、鎮政府審核,確定了貧困户1355户(5257人)。對所有貧困户進行了建檔立卡工作;xx年初對貧困户數據進行了更新,初步確定了幫扶單位和幫扶責任人。

二、取得的工作成效及經驗

近年來,我鎮按照“實事求是、因地制宜、分類指導、精準扶貧”的原則,紮實開展我鎮解困脱貧工作。主要做法:1、加大宣傳力度,是搞好扶貧工作的前提。按方案宣傳,鎮、村分級召開貧困户認定動員大會,宣傳扶貧政策和扶貧方案。對外出打工及未能到會的羣眾,通過入户走訪、電話通知等方式做好宣傳,努力做到政策方案“家喻户曉”,營造全村上下共同支持、共同參與、共同監督的工作氛圍。2、正確決策、科學決策是扶貧開發成功的關鍵。深入調研,方案制訂科學化。堅持一把鑰匙開一把鎖,從國家扶貧政策和村情、户情出發,幫助貧困户理清發展思路,制定符合實際的扶貧規劃。填好扶貧對象基本信息表,重點弄清家庭人口、收入來源、支出負擔、存款或負債額度、致貧原因、脱貧依靠等問題;建立專門數據庫,對所有認定的對象,將蒐集到的情況進行信息錄入。通過深度分析貧困對象的基本信息,根據其家庭實際,綜合考慮所在村社相關情況,明確了“宜農則農、宜工則工、宜商則商、宜遊則遊”的脱貧思路。3、嚴格按程序認定是搞好扶貧工作的準則。按照“户主申請、村民小組提名、村民代表評議和票決、村委會審查、鎮政府審核、縣扶貧局審批”的程序,堅持做到條條到位、環環盡責。特別在代表評議環節上,我鎮注重突出民主性、廣泛性,要求評議小組至少30人以上,且每個村民小組不得少於5人;在鎮政府審核環節上,組織幹部到各個村民小組開展入户調查,進一步瞭解申請户主的基本情況,確保對象認定不出現偏差。4、強化保障,資金籌措多元化。堅持創新扶貧參與機制,構建各界廣泛參與的大扶貧格局。一是我鎮積極向上級部門爭取扶貧資金、項目。二是通過項目整合,積極整合國土、發改、水利、林業、衞生、交通等方面的項目資金,將錢用到通村公路硬化、安全飲水工程、衞生室建設、電力改造等“刀刃”上。三是羣眾“湊”。發揮困難羣眾主體作用,引導他們在扶貧過程中力所能及地投入資金。5、跟蹤問效,信息管理動態化,建立長效機制。堅持動態識別、動態管理,保持扶貧對象的精確性和政策投放的精準性。建立定期回訪機制。按季度對貧困户進行回訪,及時瞭解困難情況、增收狀況,對於脱貧效果不理想的,及時調整扶貧方案,糾正扶貧措施。6、羣眾自覺行動,苦幹實幹是根本。使羣眾改變觀念,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自力更生,苦幹實幹是扶貧開發工作成功的動因。

總結的經驗:我鎮充分利用扶貧資金,加快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加快了農民脱貧致富奔小康的步伐。把國家的幫助和自身結合起來,有效推動了我鎮謀求自我發展的內在動力,激發羣眾依靠自己力量發展生產的積極性。1、地理條件優越。我鎮位於縣東南部黃河沿岸,離縣城25公里,平均海拔1900米,海拔較縣城低近1000米,年平均氣温為8.7℃,氣候温和,日照時間長,適宜種植各類蔬菜、瓜果及藥材等經濟類作物,且交通便利,202省道貫穿境內與循化縣連接,石甘公路與石大倉鄉相連,公伯峽電站公路與循化縣紅旗鄉相連,適合發展特色種植業。2、旅遊資源豐富。境內有拉木峽丹霞地貌、公伯峽電站、蘇只電站、水車生態園區、“黃河彩籃”蔬菜種植基地、馬步芳公館、阿河灘清真寺和古樹等豐富的自然旅遊觀光資源,並可依託寬廣的庫區水域資源,發展冷水養殖、水上娛樂等項目,打造黃河谷地旅遊、觀光、娛樂、餐飲為一體的服務產業。3、民俗文化有待開挖。我鎮以回族和撒拉族居多,佔全鎮總人口的86%,回族和撒拉族擅長做可口的飯菜,尤其是撒拉族的民族特色餐負有盛名,回族的“刺繡”也享有名譽,有收藏黃河奇石的愛好,且這兩個民族熱情好客,可依託豐富的旅遊資源扶持發展農家樂、民族餐等民族特色餐飲業。4、勞務經濟漸成規模。全鎮農村勞動力轉移力度不斷加大,農民增收渠道不斷拓寬。農村外出打工、就地從業、回鄉創業的人數越來越多,拉麪經濟明顯提升了農民收入,勞務經濟已成為農民特別是青壯年農民謀生就業、脱貧致富的主要收入來源和支柱產業。5、扶持產業經濟快速發展。近年來,我鎮大力扶持帶頭致富羣眾新建畜禽養殖規模、冷水養魚、農產品加工等產業的生產規模,農業組織化程度得到不斷提高,從而帶動結構調整和農民增收。

三、存在的主要問題及不足之處

從根本上改變貧困地區社會經濟的落後狀況,縮小與發達地區之間的差距,是一個長期的歷史任務。新階段的扶貧開發工作我鎮仍然面臨嚴峻的形式。

【第10篇】扶貧開發局局長科學發展觀分析檢查報告

扶貧開發局局長科學發展觀分析檢查報告

各位領導、同志們:

根據市委學習實踐活動領導組的安排,我們已經完成了第二階段第一環節的準備工作,經領導組辦公室批准,今天,召開局機關領導班子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專題民主生活會。首先,我代表局黨組和局機關全體幹部職工,對今天前來指導我們開好民主生活會的指導檢查組牛局長、樑局長、成局長和李主任等領導表示熱烈的歡迎和衷心的感謝。

大家都知道,今天我們召開的是市扶貧局機關領導班子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專題民主生活會,既然是專題民主生活會,它就既具有普通民主生活會的特點,也就是説要解決普通民主生活會要解決的問題;更具有專題民主生活會的特點,就是要突出專題,集中精力解決好市委提出的專題內容。對於開好這次專題民主生活會,市委學習實踐活動領導組明確要求:專題民主生活會要堅持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圍繞“三三戰略”,“堅定理想信念,弘揚_____精神,奉獻科學發展”這個主題,集中分析檢查領導班子和個人在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方面存在的突出問題,分析檢查黨性黨風黨紀方面羣眾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特別要注重緊扣思想和工作實際,從宗旨意識、政績觀、責任心和事業心、艱苦奮鬥作風、組織紀律觀念等方面查找問題,深刻分析原因,開展嚴肅的批評與自我批評。我希望大家在發言的時候,要緊緊圍繞這個主題,突出這個主題,不要本末倒置,更不要跑題。通過這次專題民主生活會,我們要切實分析查找到班子和自身的差距與不足,進一步明確今後努力的方向,使我市的扶貧開發工作在現有的基礎上再邁上一個新台階。

下面,我就代表局領導班子和個人作分析檢查。

首先,我對局領導班子和個人在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方面存在的突出問題進行分析檢查。

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十六大以來,我市的扶貧開發工作與全國、全省各市一樣,取得了很大成績。全市絕對貧困人口數量大幅度下降,扶貧工作縣(區)基礎設施和社會服務有了較大改善,貧困縣(區)農民收入明顯增加,整體經濟水平有了較大提高,個別貧困縣甚至跨入了全省十強縣行列。這些成績的取得,是市委、市政府正確領導的結果,是上級扶貧部門和市直兄弟單位大力支持的結果,是扶貧縣(區)幹部職工,尤其是貧困羣眾努力奮鬥的結果,當然,也傾注了我們扶貧系統歷屆領導和全體幹部職工的心血與汗水。_____31年扶貧開發的歷史值得認真總結;_____31年扶貧開發取得的成效,特別是十六大以來取得的成效值得認真總結;_____在扶貧開發工作中創造的經驗值得認真總結,在_____扶貧開發中作出突出貢獻的集體和個人值得總結和表彰。但是,我們在看到扶貧開發所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時,也必須看到迄今扶貧開發工作中尚存在的困難和問題。這些困難和問題概括起來,主要表現在以下“六個方面”:

一是_____市惡劣的自然條件和致貧因素雖然有所改善,但迄今尚未根本改變。要從根本上解決我市“乾旱”、“光禿”、“溝壑”、“閉塞”和“落後”以及由此帶來的“水土流失”、“資源流失”、“資金流失”、“勞動力流失”和“人才流失”等問題,還需要進行長期不懈的努力工作和艱苦奮鬥。

二是我市貧困人口基數大,基礎差,旱澇霜雹自然災害頻發而避災能力很弱,因災、因病、因學和因市場波動等因素造成大面積致貧返貧的壓力沒有減輕,反而有所加重。

三是扶貧開發投入不足,瞄準機制不準,扶貧政策脱靶外溢和應扶持貧困羣眾未能得到全面、有效、持續地綜合扶持的情況同時存在,並且後者更為嚴重。至今,文水、汾陽、孝義三個縣(市)尚未被列入國家和省扶貧工作縣(市)範圍,這三個縣(市)20xx年底還有10.8萬低收入人口沒有機會享受扶貧政策的扶持。

四是扶貧開發規劃籠統抽象,系統性差、隨意性大、資金使用分散,項目論證、監管和效益評估跟不上,有一些項目未能起到應起的作用。

五是全方位、多渠道、大扶貧的格局雖然初步形成,但體制尚未理順,扶貧開發的合力尚未真正形成。

六是到2022年,全國扶貧開發的目標、任務、方針、要求、機制、戰略等已經制定,政策體系正在完善,下一個10年扶貧開發《綱要》(20xx—2022)和“十二五”扶貧開發規劃制定工作已經啟動,而我市新階段的扶貧開發工作思路剛剛形成,尚待進一步修定完善和在全市上下形成共識。

用科學發展觀來分析這些扶貧開發工作中存在的困難和問題,其主客觀方面的原因是:

一、_____的“五大”貧困特徵和“五個”致貧因素,是經濟、政治、社會、文化、生態長期綜合作用形成的結果,要從根本上解決這些問題,必須採取綜合措施,進行長期不懈的努力才能逐步取得效果。因此,_____的扶貧開發是一場艱苦卓絕的持久戰,而不是靠三兩個階段性的攻堅戰役就能解決問題的“突擊戰”。長期以來,無論是各級領導,還是扶貧部門的同志,在扶貧開發的指導思想上,自覺 不自覺地表現出急於求成的情況。“八七扶貧攻堅計劃”、“新時期十年扶貧開發《綱要》(20xx—20xx)”都明顯帶有這一特徵,各級都想在一段時間內通過投入一定量的資金,實施一批扶貧開發項目就最終解決貧困問題,實現穩定脱貧。但扶貧工作的實際結果是,每個階段結束以後,隨着扶貧標準的提高,貧困人口並未減少,有時候還會增加。以_____市為例,其貧困人口一直保持在100萬人左右。這本身説明,在貧困特徵和致貧因素徹底解決和消除之前,貧困問題就不會消除。由於_____的貧困特徵和致貧因素在短時期內不可能從根本上解決,_____市的貧困問題也就不可能在短時期內解決。除此而外,貧困概念還是一個相對概念而不是絕對概念,在人類最終實現共產主義遠大理想之前,貧、富的概念不會消失,貧困與富裕的矛盾會一直存在,扶貧濟困問題一直會是社會領導者與組織者的重要任務之一。到20xx年底以前,我們即使圓滿完成了扶貧開發的階段性任務,也只是基本解決了我市絕對貧困人口的温飽問題,按照國務院扶貧辦範小建主任講,就是基本解決了絕大多數貧困羣眾的“飯能吃飽,衣能穿暖,居能蔽風雨”的絕對貧困問題;到2022年,我們即使勝利實現了扶貧開發的奮鬥目標,也只是解決了我市基本消除絕對貧困現象,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問題。這就是説,2022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以後,絕對貧困現象雖然基本消除了,但相對貧困現象還會依然存在,扶貧開發的任務仍然不會結束,扶貧開發將貫穿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全過程。因此,我們從事扶貧開發的同志,尤其是領導同志,一定要從理論上弄清楚扶貧開發工作的長期性、艱鉅性和複雜性,要協助市委、市政府和各級黨委、政府制定正確的方針和戰略,克服急於求成思想,做好長期作戰的準備。當然,到2022年以後的貧困程度,肯定與現在的貧困現狀是不可同日而語的。因此,我們也要科學制定階段性目標任務,如下一個十年扶貧開發《意見》(20xx—2022)、“十二五”扶貧開發規劃和年度扶貧開發計劃等,以使扶貧開發工作紮紮實實地、循序漸進地取得成效,以使絕對貧困現象能夠在2022年年底之前逐步加以消除,為我市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貢獻我們的力量。

第二,_____貧困人口基數大,基礎差,返貧壓力不斷增加的原因,從客觀上講,是由於我市的區位劣勢和惡劣的自然條件短時間內不能從根本上加以改變造成的,但從主觀方面講,過去直至現在扶貧開發扶持政策和考核體系不夠科學也是重要原因之一。扶貧開發考核體系只做“減法”,不做“加法”,使得貧富(農民年人均純收入)差距越來越大;扶貧開發扶持政策傾斜“基數”不傾斜“績效”,使得一些縣的貧困人口遲遲得不到減少,並且出現了各級政府和扶貧部門競相爭取擠入國定、省定、插花貧困縣的不正常現象。從我個人主導思想上也認為:_____市扶貧局和各縣扶貧辦在20xx年底保住了山西省扶貧開發最大市的頭銜,這就是我們工作的最大“政績”,因為貧困人口少了、貧困村少了,省級以上給的扶貧資金就少了(臨縣、興縣沾了一個很大的光,石樓、中陽受了一個很大的害)。由於利益驅使和地方保護主義作祟,這種不科學的扶貧政策和考核體系不改變,即使區位劣勢和自然條件逐步改善了,但貧困人口基數問題與返貧人口數量過大的問題也不會解決,而且會在越扶越“貧”的怪圈中越陷越深。

第三,扶貧開發投入不足,目標瞄準機制不準,扶貧政策脱靶外溢和應扶持貧困羣眾未能得到全面、有效、持續地綜合扶持的問題,從客觀上講,我市地處內陸山區,區位劣、條件差、災害多、抗災能力弱,再加上改革開放起步遲、發展慢、觀念舊、技能低,綜合素質跟不上時代前進的步伐,造成了較大的貧困人口基數和較多的基礎設施欠賬。儘管近年來,中央和省政府每年財政以5000萬元的增幅投入我市的扶貧開發事業,從20xx年度不足1億元到20xx年會突破2億元,但其與我市需要扶持的貧困人口以及需要扶持的基礎設施建設項目相比,仍是“小補丁補大窟窿”,兩者之間的矛盾仍然十分突出。特別是市、縣兩級規定的扶貧開發配套資金跟不上,各級扶貧部門的經費捉襟見肘,使得一些該做的前期工作,如規劃、設計和論證,扶持貧困對象認定與扶持項目確定,以及項目實施後的檢查、驗收與跟蹤績效評估等跟不上,從而造成了瞄準機制不準和扶貧政策脱靶與外溢的問題。

從主觀上講,縣級黨委、政府領導對特殊的扶貧資金與普通的支農資金兩者之間的政策界限區別的不是很清晰,把針對貧困人口的特殊的扶貧開發資金視同於普通的支農資金捆綁整合使用(其在移民扶貧項目中表現的最為突出),而縣級扶貧部門不據理力爭,省、市扶貧部門也避事寬容,是造成這一問題較長期間未能得到很好解決的重要原因。我們相信,通過這次學習實踐活動,在各級樹立起了正確的政績觀後,這一問題會逐步得到解決。

第四,關於扶貧開發規劃籠統抽象,系統性差、隨意性大,資金使用分散,項目論證、監管和效益評估跟不上,有一些項目未能起到應起的作用問題,其客觀原因是在新世紀初我們做扶貧開發規劃時扶貧系統人員少、時間緊、經費缺,只是套着國務院和省政府《綱要》、《規劃》作出了我市的十年扶貧開發《意見》,在之前未經過詳細的調查研究和考察論證,規劃本身不甚符合_____各縣(區)實際;另外,《意見》實施的主動權在省級以上而不在市縣兩級,我們只能被動適應,不能創造性地主動開展工作,如因完成“三個確保”任務而使扶貧資金使用分散的問題,市、縣兩級甚至省扶貧辦也無能為力。當然,從主觀上分析,也有我們爭取不夠和工作不到位的問題。

除此而外,扶貧開發的一些體制和機制尚不健全,如扶貧開發規劃應當怎樣制定?扶貧項目應當怎樣管理?扶貧開發效果應當怎樣進行評估?對扶貧資金使用效益極差的相關責任人應如何追究等,都還沒有一套成熟的辦法和制度,也就是説扶貧開發的政策體系尚不完善,這些弊病只有在扶貧開發政策體系基本完善之後和扶貧開發工作完成立法以後才能最終得到解決。

第五,關於全方位、多渠道、大扶貧的格局雖然初步形成,但機制體制尚未理順,扶貧開發的合力尚未真正形成的問題,需在這次政府機構改革結束後,從上到下來進行理順。

六、關於_____市20xx—2022年新的扶貧開發十年《意見》與“十二五”規劃制定問題,我們正在按照市委、市政府要求和國務院扶貧辦和省扶貧辦的安排,積極開展制定前的調查研究、考察論證等前期準備工作。

針對上述我市扶貧開發工作中存在的困難和問題以及主客觀原因分析,我們在學習、調研、討論的基礎上,對我市新階段扶貧開發工作的思路和具體工作內容已經拿出了一個初步意見,徵求了各縣(市、區)扶貧辦的意見並向市委、市政府作了彙報。這個思路我們初步概括為“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八”,其具體內容為:

咬住“一個目標”:全市到2022年底以前基本消除絕對貧困現象,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抓好“兩輪驅動”:一個輪子是抓好以農村低保為主的救濟式扶貧;另一個輪子是抓好以幫助貧困羣眾發展主導產業,有效增加貧困羣眾收入為主的開發式扶貧。民政部門負責的農村低保要做到應保盡保,扶貧部門負責的開發式扶貧要做到應扶盡扶,並且兩個部門要搞好銜接,特別注意交叉部分貧困羣眾的救助和扶持工作。

堅持“三條方針”:第一條是堅持開發式扶貧方針,變“輸血”為“造血”,以扶持扶貧主導產業發展,增加貧困農民收入,縮小發展差距為目的;第二條是堅持開放式扶貧方針,形成以專項扶貧為主導,行業扶貧為主體,社會扶貧為補充的大扶貧格局;第三條是堅持立體式扶貧方針,變一次性經濟扶持為主為經濟、政治、社會、文化、生態建設全面、有效、持續地綜合扶持。

圍繞“四個着力點”:一是轉變扶貧開發方式;二是加大扶貧開發力度;三是創新扶貧開發機制;四是提高扶貧開發成效。

實施“五大扶貧開發工程”:一是要實施好“整村推進工程”;二是要實施好“移民扶貧工程”;三是要實施好“雨露計劃工程”;四是要積極開展“教育扶貧工程”;五是要搞好“產業化扶貧工程”。

做實 “六項”工作:一是要科學確定我市貧困人口標準,並與省定、國定標準有機對接;二是要準確劃定貧困區域類型,實行按主導產業分區域集中連片扶貧開發;三是要在專家指導下制定扶持特殊類型貧困區域扶貧開發的整體規劃;四是要進一步爭取各級政府加大扶貧開發投入,整合各類社會扶貧資源,以保證規劃的實施和目標的實現;五是要創新扶貧開發機制,注重扶貧開發效果,積極開展小額信貸貼息、村級互助資金試點並創造條件啟動中國扶貧協會與國家開發銀行聯手開展的金融扶貧試點工作;六是各級黨委、政府要加強對扶貧開發工作的領導,健全扶貧開發機構,強化扶貧開發隊伍,進一步完善鞏固扶貧成果的長效機制。

開展對七個“特殊類型貧困區域”的調研論證和規劃設計:一是沿黃(河)紅棗改良扶貧開發區;二是優種核桃規模栽植扶貧開發區;三是杏樹、沙棘覆蓋扶貧開發區;四是以脱毒種薯推廣為主的馬鈴薯產業化扶貧開發區;五是穀子、莜麥、胡麻、葵花等優質小雜糧與油料作物規模種植扶貧開發區;六是設施棚菜(瓜、果、菌類)扶貧開發區;七是牛羊豬雞兔標準化舍飼規模養殖扶貧開發區。在這七個特殊類型貧困區域內,都要扶持發展與扶貧主導產業相配套的扶貧龍頭企業,貯藏、加工、運銷、服務體系以及扶貧開發行業協會。

由這七個特殊類型貧困區域的分項目規劃,組成_____市 “黃土高原溝壑區特殊類型貧困區”扶貧開發總體規劃,並結合即將出台的全國、全省第二個農村扶貧開發10年《綱要》、《規劃》(20xx—2022)和“十二五”扶貧開發規劃,制定出我市相應的扶貧開發《意見》與《規劃》。

逐步建立和完善扶貧開發“八項機制”:一是以扶貧開發中長期規劃制定、論證、評估以及實施過程中的逐年總結、修訂、完善等為主要內容的扶貧開發長效機制;二是以扶貧對象的識別、瞄準、進入和退出為主要內容的扶貧開發動態監測機制;三是以貧困人口減少和經濟發展差距縮小為主要內容的扶貧開發績效考核機制;四是以各級政府扶貧開發投入逐年增加與各類扶貧資源有效整合為主要內容的扶貧開發扶持機制;五是在扶貧開發工作中,特別是基礎設施建設和產業化扶貧中引入市場機制;六是以管辦分離、項目報帳、審計評估、責任追究為主要內容的扶貧開發項目監管機制;七是以各級扶貧領導組牽頭抓總,各級扶貧部門承辦,專項扶貧為主導,行業扶貧為主體,社會扶貧為補充的扶貧開發協調機制;八是以黨委領導、政府組織、部門實施、企業捐助、羣眾參與為主要內容的扶貧開發動員機制。

上述扶貧開發思路和工作內容,我們仍在修訂和完善過程中,預計在學習實踐活動第二階段結束時能夠最後確定。對於這些思路和工作,局機關自己能夠獨立解決的問題,我們將不等不靠,立即着手開展工作;對於縣(區)一級黨委、政府能夠解決的問題,我們將督促各縣(區)儘快加以解決;對於需要市委、市政府和市直有關部門協同解決的問題,我們將及時向市扶貧領導組打出請示報告,請求市委、市政府領導幫助解決;對於需要經過上級扶貧部門解決的問題,我們將給省扶貧辦乃至國務院扶貧辦寫出意見或建議,在上級制定方針政策時能夠給予考慮。

以上就是我代表領導班子和個人在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方面存在的突出問題的分析檢查。

其次,我代表領導班子和個人對黨性黨風黨紀方面羣眾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進行分析檢查。

按照市委學習實踐活動領導組安排,局黨組在集中精力分析檢查開展扶貧開發工作中班子和個人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方面存在的突出問題的同時,也對黨性黨風黨紀方面羣眾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進行了深入查找。通過學習、調研、走訪、座談、書面徵求意見和與班子成員以及科級幹部相互交流談心,總體來説,大家對十六大以來,尤其是20xx年底市扶貧局新的領導班子組成以來的工作是肯定的。大家認為新班子組成以後,改善了機關辦公條件,理順了局機關多數幹部的情緒,統

一、穩定並且擴展了各縣(區)扶貧工作機構,爭取到了較多的扶貧項目和資金,特別是在去年國務院扶貧辦主任範小建來_____調研時,_____市的扶貧開發工作,受到了省扶貧領導組和國務院扶貧辦主要領導的好評,給市委、市政府爭了光,給全省扶貧系統爭了光,因而20xx年度被省扶貧辦列在10個扶貧工作市之首進行了表彰。

但是,在肯定成績的同時,我們仍然要看到問題和不足。其中比較集中的反映,還是在今年3月下旬市委、市政府20xx年度責任制考核組經過與局機關的每位幹部職工談話後,對局黨組提出的三條反饋意見的內容:第一是班子成員溝通不夠;第二是有的班子成員定位不準;第三是20xx年度責任制分解不科學。其中第一條意見是這三條意見和建議的核心,切中了我局的癥結和要害。針對這個問題,我們抱着邊學、邊整、邊改的態度,從責任制考核結束到現在,我利用“五一”假期和星期

六、日的時間,主動與領導班子成員以及各科室中心負責人普遍進行了1—2次的談心溝通。在談心中,我與每個同志都敞開心扉,各抒己見,溝通思想,併力求形成共識。通過這些談心活動,彌合了隔閡,增進了團結,達到了相互不糾纏歷史舊賬,團結一致向前看的目的,為進一步建設和諧型機關奠定了基礎。

在其他黨性黨風黨紀方面,無論是在加強理論學習、強化宗旨觀念、執行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有關規定上,還是在弘揚求真務實、真抓實幹精神,密切聯繫羣眾,艱苦奮鬥、拼搏趕超、與時俱進、敢闖新路上,所有班子成員包括我自己都沒有發現什麼重大的問題,也沒有羣眾反映什麼突出的問題。對於局機關接到的羣眾來信來訪,我們都及時進行了調查處理,保證了全市扶貧開發系統的和諧和穩定。

總之,在局機關的整個工作中,無論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方面存在的制約扶貧開發工作的突出問題,還是黨性黨風黨紀方面羣眾反映強烈的問題,我作為局長、黨組書記,都負有主要責任,都是矛盾的主要方面,我決心並且保證積極主動地加以解決。我將以我的實際行動,帶領領導班子和全體幹部職工搞好這次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認認真真地理清扶貧開發工作思路,紮紮實實地實施好扶貧開發工程,實事求是地抓好班子建設,為貫徹落實市委提出的“三三戰略”,完成我市扶貧開發階段性任務和實現2022年扶貧開發奮鬥目標,促進我市的科學發展、和諧發展,並最終建成富裕、宜居、特色的“三新”_____作出積極的貢獻。

我的發言完了,有不妥之處,請大家批評指正。

【第11篇】某縣扶貧開發工作情況調研報告

某縣扶貧開發工作情況調研報告

_____縣是集“邊、山、少、窮、戰”為一體的全國首批重點扶持開發縣,位於_____省南部,與越南山水相連,國境線長153公里。全縣國土面積3096.86平方公里,轄八鄉一鎮,81個村委會2個社區756個村民小組,世居哈尼、彝、瑤、傣、拉祜、漢六種民族,總人口215833人,少數民族人口212778人,佔總人口的98.6%,其中,哈尼族人口占總人口的88.2%,是全國哈尼族人口比例最高的縣。20xx年,全縣國內生產總值實現78177萬元,同比增長20.8%,財政收入8355萬元,增長36.5%,地方一般預算支出47499萬元,增長35.4%,實現農民人均純收入1618元,增長15.1%。

一、歷年扶貧開發情況

(一)歷年扶貧開發情況

1986年,_____縣被國務院確定為國家級重點扶持縣。全縣累計投入各類扶貧資金19281.2萬元,建成153個温飽示範村,15個重點村、113個整村推進村、2個小康示範村,安居温飽農户3668户16510人,組織輸出勞務85000人次,解決了8萬多貧困人口的温飽,農民人均純收入從486元增加到1406元,農民人均口糧從280公斤增加到310公斤。

截止20xx年年底,共經實施項目的村有273個,其中,大興鎮36個,涉及10個村委會36個村民小組3931户17690人;牛孔鄉31個,涉及10個村委會31個村民小組1624户7308人;大水溝鄉26個,涉及7個村委會26個村民小組1828户8226人;大黑山32個,涉及8個村委會32個村民小組3101户13954人;半坡14個,涉及5個村委會14個村民小組685户3082人;戈奎32個,涉及8個村委會32個村民小組2964户13337人;平河28個,涉及10個村委會28個村民小組1783户8025人;三猛46個,涉及8個村委會46個村民小組2752户12386人;騎馬壩28個,涉及7個村委會28個村民小組1523户6853人。

(二)取得的成效

1、羣眾解決温飽步伐加快。通過推廣“兩雜”,發展冬季農業,項目村羣眾糧食獲得了豐收,通過推廣科學養豬、種植蔬菜、改造低產茶園、發展經濟林果,羣眾經濟收入不斷增加。

2、羣眾生產生活條件明顯改善,為今後穩定解決温飽打下了基礎。通過建設衞生路、架電、通路、豬廄、沼氣、廁所、人畜飲水、安居工程、新開農田、新修水溝等基礎設施建設和發展養殖業、經濟林、冬季農業等途徑,各項目村實現了通路、通電、通水,科學養豬、科學種田,節約能源、保護生態等目標,為下一步穩定解決温飽和更進一步發展打好基礎。

3、村容村貌,羣眾精神面貌改觀,生態得到改善。通過文化活動室、衞生路、廁所、豬廄、沼氣等項目建設,改變了昔日豬、雞到處跑,遍地豬牛糞的不衞生狀況和羣眾砍樹燒火的習俗,村子的衞生面貌明顯改觀,森林得到有效保護,生態明顯改善,通過村廣電工程、學校、衞生室的建設,改善了教育文化設施,豐富了羣眾文化生活,通過科技培訓,提高了勞動者素質,羣眾精神面貌煥然一新,出現了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

4、養殖業科技含量提高。各項目村建設前養豬大都採用放養,熟喂的老辦法,出欄一頭肥豬需一年半至兩年,效益很低,户均僅有1-2頭豬,通過扶持建蓋豬廄,培訓技術,更換品種,實行廄養和科學餵養等項目建設後,疾病得到控制,存活率明顯提高,出欄週期縮短,效益顯著提高。

5、起到了示範樣板作用。項目村建設不但本村羣眾受益,也對周邊村寨產生了輻射作用,起到示範樣板作用,周邊村寨紛紛效仿,全縣兩個文明建設步伐明顯加快。

(三)經驗和做法

1、加強領導,建立健全工作機構,實行目標責任制管理。一是在縣扶貧開發領導小組統一領導下,各項目鄉鎮以主要領導為組長的扶貧項目實施工作領導小組,以規劃組織、落實資金管理、項目的建設及檢查驗收等各個環節嚴格把關。二是按照分級負責的原則,建立嚴格的扶貧工作責任制,落實責任人,做到了扶貧項目實施一項,鞏固一片,帶動一方。

2、突出重點,促進農民增收。一是認真貫徹落實扶貧開發工作的“一體兩翼”戰略,圍繞整村推進、產業發展、勞動力轉移培訓和易地扶貧開發等扶貧項目,突出工作重點穩步推進。二是以扶貧項目為載體,因地制宜,積極引導貧困羣眾,發展特色優勢產業,不斷優化產業結構,增加收入。三是加快農村剩餘勞動力向

二、三產業轉移,充分發揮貧困地區勞動力資源優勢,切實加強培訓和轉移工作,不斷提高自身發展能力。

3、嚴格項目資金管理,發揮資金效益。在項目資金管理上,繼續堅持財政扶貧資金報賬制度、項目責任人制度和扶貧資金項目公示公告制度,資金實行專户管理,專項存儲,封閉運行,樹立扶貧資金是“高壓線、救命錢”的思想。

4、積極引導貧困人口,發揚自力更生 、艱苦奮鬥的精神,解決温飽、消除貧困。轉變“要我幹”的被 動思維方式為“我要幹”的積極、主動、向上的思維方式。

5 、創新扶貧開發機制。形成政府主導,單位幫扶,社會參與,各方支持的格局,在產業發展上在大水溝鄉開展“無償投入,有償使用,長期滾動,受益羣眾”試點工作,在村容村貌整治上,組織發動羣眾投工投勞,整合相關部門和社會各種渠道的資金,集中力量,加大投入力度,抓出亮點。

二、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

_____縣扶貧開發工作經過20多年的艱苦努力,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是由於建縣晚(1958年建縣),社會發育程度低,經濟基礎薄弱,生產力低下,貧困程度深,貧困面大。一是自然條件差。全縣3096.86平方公里總面積中,沒有一塊足以1平方公里的平地,山高谷深,交通不暢,信息閉塞,生態環境惡化,自然災害頻繁的局面沒有根本得到改善,因災年返貧的狀況依然突出。二是貧困程度深。到20xx年底,全縣農民人均純收入在1067元以下還有8.09萬人,其中758-1067元之間的3.27萬人,758元以下的4.82萬人。目前全縣還有4150户20750人居住在茅草房、籬笆房或破房中,極少數特困農户衣不遮體,食不果腹,居不蔽風雨,解決這些問題需要一個較長的過程。三是農民素質低。由於教育起步晚,科技落後,勞動者素質低,生產方式落後,思想觀念陳舊,接受先進思想、先進觀念和推廣實用技術的能力緩慢,科技普及率低。四是縣級扶持能力弱。因縣域經濟增收緩慢,縣級可支配財力十分有限,談不上拿出資金搞開發式扶貧。

三、貧困人口分佈

(一)少數民族貧困人口分佈

以1300元為貧困線標準,到20xx年年底,全縣還有貧困人口142190人。具體分佈情況如下:大興鎮總人口有48094人,其中貧困人口28352人,主要為哈尼族、彝族、瑤族,分佈在牛洪、岔弄等11個村委會;戈奎鄉總人口有20507人,其中貧困人口14664人,主要為哈尼族、彝族,分佈在加梅、哈魯等8個村委會;牛孔鄉總人口31414人,其中貧困人口20591人,主要為哈尼族、彝族、拉祜族,分佈在者俄、模東等12個村委會;大水溝鄉總人口19174人,其中貧困人口12847人,主要為哈尼族、彝族、拉祜族,分佈在大水溝、龍普等9個村委會;大黑山鄉總人口有19862人,其中貧困人口12717人,主要為哈尼族、拉祜族,分佈在拉龍、老白寨等8個村委會;半坡鄉總人口9909人,其中貧困人口6005人,主要為哈尼族、拉祜族,分佈在二甫、哈的等6個村委會;騎馬壩鄉總人口12711人,其中貧困人口8643人,主要為哈尼族、彝族、拉祜族、傣族,分佈在莫洛、杯倮等8個村委會;三猛鄉總人口24949人,其中貧困人口17715人,主要為哈尼族、彝族、分佈在桐株、塔甫等8個村委會;平河鄉總人口29213人,其中貧困人口20656人,主要為哈尼族、彝族、拉祜族、瑤族,分佈在大頭、東哈等11個村委會。

(二)未納入規劃貧困村數及分佈

未納入“十一五”期間整村推進規劃和未扶持過的的貧困村數有426個,其中,大興鎮47個,戈奎鄉25個,牛孔鄉81個,大水溝鄉63個,大黑山鄉41個,半坡鄉14個,騎馬壩鄉34個,平河鄉54個,三猛鄉67個。

(三)已扶持過但未解決貧困的村及分佈

截止20xx年年底,已經扶持過的村寨有273個,其中,大興鎮36個,戈奎鄉32個,牛孔鄉31個,大水溝鄉26個,大黑山鄉32個,半坡鄉14個,騎馬壩鄉28個,平河鄉28個,三猛鄉46個。但都未能脱貧致富,主要原因是:一是投入不足多為每個財政才補助15萬元,由於_____縣交通不便,建設成本高,而_____財政薄弱,無法增加投入,內地可建設2個項目村的資金在_____縣只能建設一個項目,甚至1個也建設不了;二是自然災害反貧,由於防災能力弱等原因,脱貧後反貧現像嚴重。

四、進一步加大扶貧力度的基本思路、目標任務、具體措施和政策建議

(一)基本思路

先急後緩,先易後難,統一領導,統一安排,主要工作思路是進一步加強路、電、水等基礎設施建設,改善基本生產生活條件和投資環境,加大經濟結構調整,加快優勢資源開發,大力發展種植業、養殖業、農產品加工業,擴大縣級財源,增加羣眾收入;大力推廣農村實用科學技術,提高科技含量。開展衞生、文化、廣電等設施建設,促進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通過十年努力,實現人均1畝基本農田地,户均3畝經濟林果,人畜飲水困難得到解決,農户通電率達95%以上,鞏固“普六”成果,實現“普九”目標,人人享有初級衞生保健,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10‰以內。

(二)目標任務

1、人均純收入達到脱貧標準線以上,人均佔有糧食360公斤以上;

2、解決貧困户的住房和困難問題;

3、基本解決適齡兒童入學難、貧困羣眾看病難、收聽廣播電視難等“八難”問題;

4、基本實現貧困村通簡易公路和村內道路硬化;

5、户均發展1-2項穩定可靠的產業增收項目,促進貧困羣眾脱貧致富;

6、貧困鄉(鎮)、村基礎設施、生態環境有較大改善,經濟快速發展,科技、教育、文化、衞生、計生等各項社會事業全面發展,羣眾文化生活不斷豐富,農民生活質量和綜合素質顯著提高,為達到致富奔小康創造條件。

(三)具體措施

1、組織保障措施。縣級扶貧開發規劃的制定和實施,由縣委、政府統一組織領導,縣鄉黨政“一把手”親自抓,負總責,分管領導具體抓落實。縣扶貧開發工作領導小組及其辦公室具體負責規劃的制定和組織實施。縣直各有關部門、各單位、各鄉(鎮)要積極參與規劃的制定和實施。省、州、縣掛鈎幫扶單位積極參與規劃的實施。

2、資金保障措施。一是積極向上爭取,確保中央、省、州下達到我縣的各類扶貧資金及時足額到位;二是加大縣級投入力度,要多渠道籌措資金,增加投入;三是積極組織社會各界支持扶貧開發,鼓勵鄉(鎮)、村及貧困户加大自籌資金的額度(包括貧困户投工獻料折算資金);四是加強資金管理和監督。

3、政策保障措施。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委、省政府扶貧政策法規和實施西部大開發政策,結合我縣扶貧開發工作的實際,制定和完善更加有利於搞好新階段扶貧開發的特殊政策,吸引縣內外各種經濟組織和能人開發我縣的各類資源,促進和帶動縣內經濟發展。

4、技術保障措施。縣直有關部門和鄉(鎮),要根據規劃實施的項目任務,建立和完善切實可行的技術指標體系,從適宜技術的選擇、應用和推廣等方面搞好技術服務。

(四)政策建議

1、進一步加大萬村建設千村推進的力度和社會幫扶力度。因我縣山高谷深,交通不暢,羣眾貧困程度深,自我發展能力弱,項目建設成本高,向上級爭取每年多增加萬村建設千村推進項目,每個項目增加到50萬元以上,以促進萬村建設千村推進項目的順利開展。

2、扶貧先扶智,治窮先治愚。要徹底拔掉窮根,必須重視經濟和科技、教育、文化、人才,不斷提高勞動者素質,走科技脱貧致富之路。但由於貧困,使大批少數民族兒童無法入學,或因家庭困難而中途輟學者居多,現代耕作方式和實用科學技術難以推廣,因此向上級爭取政策傾斜,在全縣全面推行“三免”政策,每年補助一定的農業科技培訓資金。

3、加大產業扶持力度。我縣尚有142190人分困線下,貧困面大,貧困程度深,向上級爭取每年增加一定的產業扶貧資金,以增加農村經濟收入,促進貧困地區脱貧致富。

4、增加安居房投入。_____縣人民羣眾缺乏經濟來源,無法增加投入,向上級組織爭取項目資金,增加安居房建設資金,希望每户補助金額增加到6000元以上。

【第12篇】扶貧開發辦公室社會扶貧工作報告

我縣的社會扶貧工作嚴格按照市扶貧辦的總體部署,堅持政府主導、部門支持、全社會共同參與的工作思路,以新農村建設為契機,動員社會各界、各階層力量積極參與幫助貧困村的開發建設,取得了明顯成效。共籌集社會扶貧資金831萬元,其中部門綁捆資金318萬元,汶川地震捐資513萬元(捐資中的400萬捐贈給地震受災區,另外113萬元用於我縣受災區恢復重建工作)。完成特困村公路建設7條45公里,新建囤水田353畝,新建維修水利設施1300處,維修校舍1處,舉辦實用技術培訓班7期,培訓950人(次)。

一、廣泛宣傳,深入發動

扶貧開發工作是一項重要的社會系統工程,它不僅是一項重要的經濟工作,也是一項重要的政治任務,需要動員和組織全社會的力量來參與推動此項工作。特別是去年的汶川大地震,由於貧困地區地勢偏僻,交通閉塞,房屋結構落後,因此,損失較為為嚴重,羣眾生產生活十分困難。為調動全社會參與幫扶貧困羣眾的積極性,我們採取了多種方式進行宣傳發動。一是充分利用電視、報刊等媒體廣泛播放貧困羣眾的生產生活情況,喚起社會各界對貧困羣眾的同情;二是廣泛及時宣傳在抗震救災中幫扶貧困羣眾的先進事蹟,用先進典型來感召羣眾參與;三是縣委、縣政府要求各單位將參與社會扶貧作為加強對內部職工教育的重要內容,要求每個部門定期分批安排職工到貧困地區進行幫扶,並將幫扶成效與工作業績掛鈎。

二、領導重視,責任落實

為切實加強社會扶貧工作的領導,動員全社會參與、關心、支持貧困地區經濟建設。自2XX年以來,縣委、縣政府每年都以兩辦的名義聯合下文,要求加強社會扶貧工作,並實行扶持政策一定五年不變。縣委還建立了縣級領導聯繫特困村制度,明確了每個縣級領導和部門所聯繫的貧困村具體的幫扶內容,特別在今年抗震及災後重建期間,每個領導與部門多次深入聯繫村,幫助研究制定具體的救災措施,協調解決重建所需的物資,確保全縣沒發生一起因地震造成的糾紛。

三、加強督促,公開公示

為確保社會扶貧工作取得成效,縣委、縣政府將各單位及其職工的捐資情況納入了年終的目標考核。在捐資過程中,絕大多數單位及幹部職工反應積極,但有少數單位及個人因認識不到位以及其它方面的原因,沒有按時捐款,對此,縣扶貧辦協調縣督查室在黨政網上發出《督辦通知》,要求未捐資的單位限期完成捐資任務。同時,建立資金使用監督機制,對單位和個人的扶貧捐資,一律存入扶貧專户,資金的使用原則由縣扶貧辦提方案,交縣扶貧領導小組集體審定。資金的籌集情況以及資金的使用情況在《大足報》上公示,接受社會各界的監督;對安排到特困村的社會扶貧資金,嚴格按項目管理程序報批,執行扶貧資金的“備案制、報帳制、公示制、審計制”管理,建立健全社會扶貧資金專帳、項目台帳制。對一些重點建設項目,還邀請縣紀檢、監察部門實施全程跟蹤監督,縣審計部門定期審計,確保扶貧資金的規範使用。

今年社會扶貧工作雖取得了一定成績,但也存在的一些問題。一是極少數單位和個人對扶貧工作認識不足,在思想上沒有引起足夠重視;二是社會扶貧籌資主要來源於縣直部門和街、鎮、鄉單位、職工及工商企業,居民捐資較少,籌資渠道不寬;三是社會扶貧力量仍然較為薄弱,扶貧面有限。

我們將着重抓好以下三個方面的工作,確保社會扶貧工作成效。

1、積極做好籌集社會扶貧資金的各項工作,並不斷拓展籌資渠道,力爭資金籌集額有新突破。

2、加強調研,合理安排今年籌集的社會扶貧資金,充分發揮社會扶貧資金的效益。

3、在縣級聯繫領導和部門的幫助下,多形式、多渠道整合各類資金,在1-2個特困村建立筍竹或優質黑山羊專業合作社,推動特困村產業化建設,提高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水平,在1-2個特困村建立高產示範農田。

【第13篇】鄉扶貧開發工作自查報告

根據xx和縣扶貧和移民辦制定的xx的要求,我們對我鄉xx年的扶貧開發工作進行了認真自查,現將自查情況報告如下:

一、領導高度重視

今年以來,鄉黨委、政府非常重視扶貧開發工作,年初,配齊配強了扶貧工作力量,換屆以後又調整充實了工作力量。並把扶貧開發工作擺上了政府的工作日程,做到定期研究部署,幫助解決實際問題。鄉政府多次召開會議,對xx年扶貧開發工作進行研究部署。

二、貧困人口顯著減少

我鄉xx年貧困人口xx人,到xx年12月15日,貧困人口為xx人,比上年下降10.2%。

三、實施整村推進戰略

為推進整村戰略的實施,共幫助三門村協調信用社小額扶貧貸款32萬元。在項目立項上,嚴格按照省市要求,充分尊重羣眾意願,做到了立項準確,沒有項目變更的情況。同時,我們積極推進項目實施,目前,已選送一名應屆學生參加“一村一名中專生”培訓計劃,並硬化村部至上圍道路,明年的扶貧開發工程也早已啟動,有序進行。

四、資金管理情況

我們按照縣扶貧辦的要求,對扶貧資金嚴格管理,財政扶貧資金10萬元全部用於扶貧村項目開發和選送學生參加雨露培訓,沒有出現滯撥、擠佔和挪用現象。

五、幫扶工作情況

我鄉成立了扶貧幫扶工作領導小組,組織社會力量做好幫扶工作。鄉主管領導先後多次到縣直單位彙報情況,爭取幫扶單位支持。與交通、水利等部門經常保持聯繫,主動溝通情況,爭取縣直部門開展幫扶工作。到xx年xx月統計,縣直各項幫扶共計xx萬多元。

六、資料收集整理情況

鄉政府狠抓資料的建設和管理,對各項公示、報表都督促扶貧村及時公示和填報,並對材料進行歸檔整理,做到報表及時準確,材料整齊規範。

七、其它工作

xx年我鄉重點村扶貧工作現已全部完成,xx年工作也在有序推進。全年沒有發生因扶貧工作造成上訪。同時通過扶貧開發,極大的調到了扶貧村幹部羣眾的工作積極性。

【第14篇】2022年度扶貧開發工作自查情況的報告

今年以來,在縣委、縣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在縣扶貧辦的大力支持下,我鄉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認真貫徹中央一號文件精神,按照“整村推進”的工作思路,積極倡導科學發展觀,進一步加大扶貧開發力度,大力實施扶貧重點工程,紮紮實實做好各項工作,如期完成了各項任務,取得了新的成效。現將一年來的主要工作總結如下:

一、因地制宜,實施產業扶貧增強經濟實力;

鄉黨委、政府在整村推進工作中,堅持“政府引導、資金扶持、典型帶動、整體推進”的扶貧思路,把發展種養加工業、農村實用技術培訓與整村推進工作有機結合起來,大力開展產業扶貧,以支柱產業支撐貧困村經濟發展,提高了貧困村自我積累、自我發展的能力,構築了穩固的返貧防禦體系,全年共有444個貧困户脱貧。

一是堅持分類指導,選準產業重點

貧困村所處的區位、自然條件和資源分佈各有不同,發展產業必須從實際村情出發,立足資源優勢,因村而異確定發展重點。為此,我們組織農、林、水、牧等專業技術人員,在深入實地調查研究、充分評估論證、聽取羣眾意見的基礎上,依據各地的資源優勢和產業基礎,逐村制定了系統、科學的產業發展規劃。如我們在金崗山村重點扶持發展茶果業,在大河衝村發展藥材和特種養殖,在何畈村重點扶持發展畜禽養殖。

二是推進基地建設,壯大產業規模

基地建設是產業發展的基礎。我們按照“協會+基地+大户+貧困農户”的模式,通過扶持協會、基地和大户,帶動貧困農户發展專業生產和經營,整體推進規模產業基地建設。一年來,全鄉七個貧困村共有0.6萬人建立了種養基地,開發水域0.1萬畝,發展生豬0.5萬頭、牛0.15萬頭、羊1萬頭、家禽8萬羽。

三是強化科技扶貧,提高開發效益

二、強化管理,確保證項目順利實施

一是突出重點,把項目建設當做一場重大戰役來打

項目資金來之不易,如何把資金用在刀刃上,確保工程質量是至關重要的大事。首先嚴格規定,搞好工程發包工作,用一週時間在鄉電視台播放邀標公告,提高參與競爭面。根據圖紙,堅持“節約、實用、安全”的原則,認真搞好工程預算,企業中標後,以文字形式,鄉政府與其簽訂了施工合同書。其次,加強施工管理,保證工程質量和進度。在施工之前,鄉成立了工程建設指揮部,明確分工,嚴明紀律。在施工過程中,邀請縣質監站作為監理,鄉扶貧辦派一名經過專業培訓的工作人員作為甲方代表全程監督,始終堅持業主負責制,質量監理制,檢查驗收制。鄉黨政主要領導多次深入工地現場指導,邀請鄉域內各級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到工地進行視察,發現問題就地指出,並及時向施工單位下發整改意見書,待施工單位按要求整改後,以書面形式向工程建設指揮部報告,經驗收合格後方可進行下一道工序。工程竣工後,我們首先對照施工方案進行自查,自認合格後,再向縣農開(扶貧)辦上交驗收報告,對整個工程進行檢查驗收。

二是廉潔從政,嚴把財政扶貧項目資金使用關

在施工之前,為了做到防患於未然,杜絕挪用、擠佔、貪污項目資金的違法亂紀行為的發生,鄉成立了以紀檢書記任組長、鄉財政所、農經站及項目實施村的財會人員為成員的財務管理小組,將項目資金設專帳、專櫃、專人管理,所有帳目正規,手續齊全,票據規範,無白條入帳現象。在金融單位開設專户,收支情況嚴格執行資金報告制,及時、準確報送相關單位。工程款的劃撥嚴格履行合同中按工期付款的方式。為防止施工單位剋扣、拖欠民工的勞務費,我們將這部分資金交由財政所管理,工程竣工後,由民工直接到財政所領取。我們除了在鄉村兩級政務公開欄上予以詳細公開外,還採取公告、公示的辦法在鄉電視台和所在村人口集體地予以播放和張貼,接受各方面監督,接受主管部門的財務審計。

三是造管並重,把管護工作作為一項“永不竣工的工程”常抓不懈

創新管護機制,派專人常年養護,確保工程長期發揮效益,造福人類。及時安裝好永久性標誌牌,讓羣眾永記黨和政府的恩澤。

三、因材施教,狠

抓勞動力轉移培訓工作

全年共培訓學員175人,轉移就業174人,同時還在務工地設立了聯絡處,保證了就業學員的就業穩定性。

一是加強領導,成立專班

鄉黨委、政府對全鄉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工作非常重視,多次召開專題會議,進行研究部署。為了加強對這一工作的領導,對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領導小組進行了調整,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成立工作專班,具體負責全鄉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工作,形成了工作有專班、部門相互協調配合,齊抓共管的好局面。

二是落實目標,明確責任

根據《_____縣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實施方案》的要求,根據各培訓基地的基礎條件,將全年175人的轉移培訓任務分解落實到各村,為了強化責任,鄉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工作領導小組與各村簽訂了培訓合同,確保任務全面完成。

三是廣泛宣傳,形成輿論

利用電視、各種會議、羣團組織廣泛宣傳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政策、措施,進行了正確引導,既讓全鄉中青年農民知道參加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的好處,推薦就業的安全性,又瞭解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的崗位、就業去向,激發了農村青年自願參加學習,勇於外出創業,增收致富。

四、認真抓好其他各項工作

2022年的扶貧工作任務艱鉅,我們在搞好重點工作的同時,也狠抓了其他基礎性工作。一是做好農村貧困人口的建檔立卡調整工作。二是按時上報縣農開(扶貧)辦所要的各種報表和材料。三是準時參加各種會議。

一年來,我鄉扶貧開發工作雖然取得了令人滿意的成績,但離上級要求還有一定的差距,如勞動力培訓招生工作比較困難等。在今後的工作中,我們將發揚優點,糾正缺點,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力爭把好事辦實,實事辦好,為實現“整體脱貧,共同致富”的目標而努力。

五、2022年扶貧開發工作打算

2022年,我鄉要繼續以十七屆四中全會精神為指導,按照縣委、縣政府的總體工作部署,圍繞“整村推進”的工作思路,加強組織領導,加大工作力度,搞好各項扶貧重點工程,努力開創扶貧開發工作的新局面。

1、提高科學素質,搞好科技扶貧和農民工培訓基地建設

我們要繼續搞好科技扶貧工作,有針對性地加強科普知識和農業實用技術培訓;在貧困村大力普及和推廣農業先進實用技術,積極引進、選育、推廣優良品種;擴大與科研院所的聯繫,邀請專家和技術人員到貧困村傳經授寶;擴大貧困村的勞務輸出,鼓勵貧困農民外出打工,回來後為當地經濟發展服務;實現勞動力轉移培訓0.03萬人,為貧困村培養實用技術人才。

2、積極爭取資金,全面完成扶貧項目庫建設

積極爭取扶貧資金保證金崗山村公路建設項目順利實施,同時,要切實加強對扶貧資金管理使用的檢查、監督,建立健全跟蹤檢查、項目驗收制度,確保扶貧資金合理有效使用。此外,要全面完成扶貧項目庫建設,為實現扶貧項目的科學管理和有效監督奠定基礎。

3、加強自身建設,充分發揮職能作用

鄉扶貧辦承擔着組織實施新階段扶貧開發的艱鉅任務。為此,我們要進一步理順扶貧機構,按照“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不斷加強思想作風建設,增強扶貧幹部隊伍自身素質,提高工作效率和水平,充分發揮扶貧部門的職能作用,並切實增強其協調管理能力,努力開創全鄉扶貧開發工作的新局面。

【第15篇】縣扶貧開發工作情況調研報告

xx縣是集“邊、山、少、窮、戰”為一體的全國首批重點扶持開發縣,位於xx省南部,與越南山水相連,國境線長153公里。全縣國土面積3096.86平方公里,轄八鄉一鎮,81個村委會2個社區756個村民小組,世居哈尼、彝、瑤、傣、拉祜、漢六種民族,總人口215833人,少數民族人口212778人,佔總人口的98.6%,其中,哈尼族人口占總人口的88.2%,是全國哈尼族人口比例最高的縣。xx年,全縣國內生產總值實現78177萬元,同比增長20.8%,財政收入8355萬元,增長36.5%,地方一般預算支出47499萬元,增長35.4%,實現農民人均純收入1618元,增長15.1%。

一、歷年扶貧開發情況

(一)歷年扶貧開發情況

1986年,xx縣被國務院確定為國家級重點扶持縣。全縣累計投入各類扶貧資金19281.2萬元,建成153個温飽示範村,15個重點村、113個整村推進村、2個小康示範村,安居温飽農户3668户16510人,組織輸出勞務85000人次,解決了8萬多貧困人口的温飽,農民人均純收入從486元增加到1406元,農民人均口糧從280公斤增加到310公斤。

截止xx年底,共經實施項目的村有273個,其中,大興鎮36個,涉及10個村委會36個村民小組3931户17690人;牛孔鄉31個,涉及10個村委會31個村民小組1624户7308人;大水溝鄉26個,涉及7個村委會26個村民小組1828户8226人;大黑山32個,涉及8個村委會32個村民小組3101户13954人;半坡14個,涉及5個村委會14個村民小組685户3082人;戈奎32個,涉及8個村委會32個村民小組2964户13337人;平河28個,涉及10個村委會28個村民小組1783户8025人;三猛46個,涉及8個村委會46個村民小組2752户12386人;騎馬壩28個,涉及7個村委會28個村民小組1523户6853人。

(二)取得的成效

1、羣眾解決温飽步伐加快。通過推廣“兩雜”,發展冬季農業,項目村羣眾糧食獲得了豐收,通過推廣科學養豬、種植蔬菜、改造低產茶園、發展經濟林果,羣眾經濟收入不斷增加。

2、羣眾生產生活條件明顯改善,為今後穩定解決温飽打下了基礎。通過建設衞生路、架電、通路、豬廄、沼氣、廁所、人畜飲水、安居工程、新開農田、新修水溝等基礎設施建設和發展養殖業、經濟林、冬季農業等途徑,各項目村實現了通路、通電、通水,科學養豬、科學種田,節約能源、保護生態等目標,為下一步穩定解決温飽和更進一步發展打好基礎。

3、村容村貌,羣眾精神面貌改觀,生態得到改善。通過文化活動室、衞生路、廁所、豬廄、沼氣等項目建設,改變了昔日豬、雞到處跑,遍地豬牛糞的不衞生狀況和羣眾砍樹燒火的習俗,村子的衞生面貌明顯改觀,森林得到有效保護,生態明顯改善,通過村廣電工程、學校、衞生室的建設,改善了教育文化設施,豐富了羣眾文化生活,通過科技培訓,提高了勞動者素質,羣眾精神面貌煥然一新,出現了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

4、養殖業科技含量提高。各項目村建設前養豬大都採用放養,熟喂的老辦法,出欄一頭肥豬需一年半至兩年,效益很低,户均僅有1-2頭豬,通過扶持建蓋豬廄,培訓技術,更換品種,實行廄養和科學餵養等項目建設後,疾病得到控制,存活率明顯提高,出欄週期縮短,效益顯著提高。

5、起到了示範樣板作用。項目村建設不但本村羣眾受益,也對周邊村寨產生了輻射作用,起到示範樣板作用,周邊村寨紛紛效仿,全縣兩個文明建設步伐明顯加快。

(三)經驗和做法

1、加強領導,建立健全工作機構,實行目標責任制管理。一是在縣扶貧開發領導小組統一領導下,各項目鄉鎮以主要領導為組長的扶貧項目實施工作領導小組,以規劃組織、落實資金管理、項目的建設及檢查驗收等各個環節嚴格把關。二是按照分級負責的原則,建立嚴格的扶貧工作責任制,落實責任人,做到了扶貧項目實施一項,鞏固一片,帶動一方。

2、突出重點,促進農民增收。一是認真貫徹落實扶貧開發工作的“一體兩翼”戰略,圍繞整村推進、產業發展、勞動力轉移培訓和易地扶貧開發等扶貧項目,突出工作重點穩步推進。二是以扶貧項目為載體,因地制宜,積極引導貧困羣眾,發展特色優勢產業,不斷優化產業結構,增加收入。三是加快農村剩餘勞動力向二、三產業轉移,充分發揮貧困地區勞動力資源優勢,切實加強培訓和轉移工作,不斷提高自身發展能力。

3、嚴格項目資金管理,發揮資金效益。在項目資金管理上,繼續堅持財政扶貧資金報賬制度、項目責任人制度和扶貧資金項目公示公告制度,資金實行專户管理,專項存儲,封閉運行,樹立扶貧資金是“高壓線、救命錢”的思想。

4、積極引導貧困人口,發揚自力更生 、艱苦奮鬥的精神,解決温飽、消除貧困。轉變“要我幹”的被動思維方式為“我要幹”的積極、主動、向上的思維方式。

5 、創新扶貧開發機制。形成政府主導,單位幫扶,社會參與,各方支持的格局,在產業發展上在大水溝鄉開展“無償投入,有償使用,長期滾動,受益羣眾”試點工作,在村容村貌整治上,組織發動羣眾投工投勞,整合相關部門和社會各種渠道的資金,集中力量,加大投入力度,抓出亮點。

二、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

xx縣扶貧開發工作經過20多年的艱苦努力,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是由於建縣晚(1958年建縣),社會發育程度低,經濟基礎薄弱,生產力低下,貧困程度深,貧困面大。一是自然條件差。全縣3096.86平方公里總面積中,沒有一塊足以1平方公里的平地,山高谷深,交通不暢,信息閉塞,生態環境惡化,自然災害頻繁的局面沒有根本得到改善,因災年返貧的狀況依然突出。二是貧困程度深。到xx年底,全縣農民人均純收入在1067元以下還有8.09萬人,其中758-1067元之間的3.27萬人,758元以下的4.82萬人。目前全縣還有4150户20750人居住在茅草房、籬笆房或破房中,極少數特困農户衣不遮體,食不果腹,居不蔽風雨,解決這些問題需要一個較長的過程。三是農民素質低。由於教育起步晚,科技落後,勞動者素質低,生產方式落後,思想觀念陳舊,接受先進思想、先進觀念和推廣實用技術的能力緩慢,科技普及率低。四是縣級扶持能力弱。因縣域經濟增收緩慢,縣級可支配財力十分有限,談不上拿出資金搞開發式扶貧。

三、貧困人口分佈

(一)少數民族貧困人口分佈

以1300元為貧困線標準,到xx年底,全縣還有貧困人口142190人。具體分佈情況如下:大興鎮總人口有48094人,其中貧困人口28352人,主要為哈尼族、彝族、瑤族,分佈在牛洪、岔弄等11個村委會;戈奎鄉總人口有20507人,其中貧困人口14664人,主要為哈尼族、彝族,分佈在加梅、哈魯等8個村委會;牛孔鄉總人口31414人,其中貧困人口20591人,主要為哈尼族、彝族、拉祜族,分佈在者俄、模東等12個村委會;大水溝鄉總人口19174人,其中貧困人口12847人,主要為哈尼族、彝族、拉祜族,分佈在大水溝、龍普等9個村委會;大黑山鄉總人口有19862人,其中貧困人口12717人,主要為哈尼族、拉祜族,分佈在拉龍、老白寨等8個村委會;半坡鄉總人口9909人,其中貧困人口6005人,主要為哈尼族、拉祜族,分佈在二甫、哈的等6個村委會;騎馬壩鄉總人口12711人,其中貧困人口8643人,主要為哈尼族、彝族、拉祜族、傣族,分佈在莫洛、杯倮等8個村委會;三猛鄉總人口24949人,其中貧困人口17715人,主要為哈尼族、彝族、分佈在桐株、塔甫等8個村委會;平河鄉總人口29213人,其中貧困人口20656人,主要為哈尼族、彝族、拉祜族、瑤族,分佈在大頭、東哈等11個村委會。

(二)未納入規劃貧困村數及分佈

未納入“xx”期間整村推進規劃和未扶持過的的貧困村數有426個,其中,大興鎮47個,戈奎鄉25個,牛孔鄉81個,大水溝鄉63個,大黑山鄉41個,半坡鄉14個,騎馬壩鄉34個,平河鄉54個,三猛鄉67個。

(三)已扶持過但未解決貧困的村及分佈

截止xx年底,已經扶持過的村寨有273個,其中,大興鎮36個,戈奎鄉32個,牛孔鄉31個,大水溝鄉26個,大黑山鄉32個,半坡鄉14個,騎馬壩鄉28個,平河鄉28個,三猛鄉46個。但都未能脱貧致富,主要原因是:一是投入不足多為每個財政才補助15萬元,由於xx縣交通不便,建設成本高,而xx財政薄弱,無法增加投入,內地可建設2個項目村的資金在xx縣只能建設一個項目,甚至1個也建設不了;二是自然災害反貧,由於防災能力弱等原因,脱貧後反貧現像嚴重。

四、進一步加大扶貧力度的基本思路、目標任務、具體措施和政策建議

(一)基本思路

先急後緩,先易後難,統一領導,統一安排,主要工作思路是進一步加強路、電、水等基礎設施建設,改善基本生產生活條件和投資環境,加大經濟結構調整,加快優勢資源開發,大力發展種植業、養殖業、農產品加工業,擴大縣級財源,增加羣眾收入;大力推廣農村實用科學技術,提高科技含量。開展衞生、文化、廣電等設施建設,促進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通過十年努力,實現人均1畝基本農田地,户均3畝經濟林果,人畜飲水困難得到解決,農户通電率達95%以上,鞏固“普六”成果,實現“普九”目標,人人享有初級衞生保健,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10‰以內。

(二)目標任務

1、人均純收入達到脱貧標準線以上,人均佔有糧食360公斤以上;

2、解決貧困户的住房和困難問題;

3、基本解決適齡兒童入學難、貧困羣眾看病難、收聽廣播電視難等“八難”問題;

4、基本實現貧困村通簡易公路和村內道路硬化;

5、户均發展1-2項穩定可靠的產業增收項目,促進貧困羣眾脱貧致富;

6、貧困鄉(鎮)、村基礎設施、生態環境有較大改善,經濟快速發展,科技、教育、文化、衞生、計生等各項社會事業全面發展,羣眾文化生活不斷豐富,農民生活質量和綜合素質顯著提高,為達到致富奔小康創造條件。

(三)具體措施

1、組織保障措施。縣級扶貧開發規劃的制定和實施,由縣委、政府統一組織領導,縣鄉黨政“一把手”親自抓,負總責,分管領導具體抓落實。縣扶貧開發工作領導小組及其辦公室具體負責規劃的制定和組織實施。縣直各有關部門、各單位、各鄉(鎮)要積極參與規劃的制定和實施。省、州、縣掛鈎幫扶單位積極參與規劃的實施。

2、資金保障措施。一是積極向上爭取,確保中央、省、州下達到我縣的各類扶貧資金及時足額到位;二是加大縣級投入力度,要多渠道籌措資金,增加投入;三是積極組織社會各界支持扶貧開發,鼓勵鄉(鎮)、村及貧困户加大自籌資金的額度(包括貧困户投工獻料折算資金);四是加強資金管理和監督。

3、政策保障措施。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委、省政府扶貧政策法規和實施西部大開發政策,結合我縣扶貧開發工作的實際,制定和完善更加有利於搞好新階段扶貧開發的特殊政策,吸引縣內外各種經濟組織和能人開發我縣的各類資源,促進和帶動縣內經濟發展。

4、技術保障措施。縣直有關部門和鄉(鎮),要根據規劃實施的項目任務,建立和完善切實可行的技術指標體系,從適宜技術的選擇、應用和推廣等方面搞好技術服務。

(四)政策建議

1、進一步加大萬村建設千村推進的力度和社會幫扶力度。因我縣山高谷深,交通不暢,羣眾貧困程度深,自我發展能力弱,項目建設成本高,向上級爭取每年多增加萬村建設千村推進項目,每個項目增加到50萬元以上,以促進萬村建設千村推進項目的順利開展。

2、扶貧先扶智,治窮先治愚。要徹底拔掉窮根,必須重視經濟和科技、教育、文化、人才,不斷提高勞動者素質,走科技脱貧致富之路。但由於貧困,使大批少數民族兒童無法入學,或因家庭困難而中途輟學者居多,現代耕作方式和實用科學技術難以推廣,因此向上級爭取政策傾斜,在全縣全面推行“三免”政策,每年補助一定的農業科技培訓資金。

3、加大產業扶持力度。我縣尚有142190人分困線下,貧困面大,貧困程度深,向上級爭取每年增加一定的產業扶貧資金,以增加農村經濟收入,促進貧困地區脱貧致富。

4、增加安居房投入。xx縣人民羣眾缺乏經濟來源,無法增加投入,向上級組織爭取項目資金,增加安居房建設資金,希望每户補助金額增加到6000元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