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歷史典故:城濮之戰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1.53W

歷史典故:城濮之戰多篇

城濮之戰原文及翻譯 篇一

夏四月戊辰,晉侯、宋公、齊國歸父、崔夭、秦小子懿次於城濮。楚師背酅而舍,晉侯患之。聽輿人之誦曰:“原田每每,舍其舊而新是謀。”公疑焉。子犯曰:“戰也!戰而捷,必得諸候,若其不捷,表裏山河,必無害也。”公曰:“若楚惠何?”欒貞子曰:“漢陽諸姬,楚實盡之。思小惠而忘大恥,不如戰也。”晉侯夢與楚子搏,楚子伏己而嘏其腦,是以懼。子犯曰:“吉。我得天,楚伏其罪,吾且柔之矣!”

子玉使鬥勃請戰,曰:“請與君之士戲,君馮軾而觀之,得臣與寓目焉。”晉侯使欒枝對曰:“寡君聞命矣。楚君之惠,未之敢忘,是以在此。為大夫退,其敢當君乎!既不獲命矣,敢煩大夫謂二三子:戒爾車乘,敬爾君事,詰朝將見。”

晉車七百乘,韅、靷、鞅、靽。晉侯登有莘之虛以觀師,曰:“少長有禮,其可用也。”遂伐其木,以益其兵。

己巳,晉師陳於莘北,胥臣以下軍之佐當陳、蔡。子玉以若敖之六卒將中軍,曰:“今日必無晉矣!”子西將左,子上將右。胥臣蒙馬以虎皮,先犯陳、蔡。陳、蔡奔,楚右師潰。狐毛設二旆而退之,欒枝使輿曳柴而偽遁,楚師馳之,原軫、郄溱以中軍公族橫擊之。狐毛、狐偃以上軍夾攻於西,楚左師潰。楚師敗績。子玉收其卒而止,故不敗。

晉師三日館、谷,及癸酉而還。甲午,至於衡雍,作王宮於踐土。

鄉役之三月,鄭伯如楚致其師。為楚師既敗而懼,使子人九行成於晉。晉欒枝人盟鄭伯。五月丙午,晉侯及鄭伯盟于衡雍。丁未,獻楚俘於王:駟介百乘,徒兵千。鄭伯傅王,用平禮也。己酉,王享醴,命晉侯宥。王命尹氏及王子虎、內史叔興父策命晉候為侯伯,賜之大輅之服、戎輅之服,彤弓一,彤矢百,艫弓矢千,鉅氅一卣,虎賁三百人。曰:“王謂叔父:‘敬服王命,以綏四國,糾逖王慝。’”晉侯三辭,從命,曰:“重耳敢再拜稽首,奉揚天子之丕顯休命。”受策以出。出入三覲。

衞候聞楚師敗,懼,出奔楚,遂適陳。使元喧奉叔武以受盟。癸亥,王子虎盟諸侯於王庭,要言曰:“皆獎王室,無相害也。有渝此盟,明神殛之,俾隊其師,無克祚國,及而玄孫,無有老幼。”君子謂是盟也信,謂晉於是役也,能以德攻。

初,楚子玉自為瓊弁玉纓,未之服也。先戰,夢河神謂己曰:“畀餘,餘賜女盂諸之糜。”弗致也。大心與子西使榮黃諫,弗聽。榮季曰:“死而利國,猶或為之,況瓊玉乎!是糞土也,而可以濟師,將何愛焉?”弗聽。出,告二子日:“非神敗令尹,令尹其不勤民,實自敗也。”既敗,王使謂之曰:“大夫若入,其若申、息之老何?”子西。孫伯曰:“得臣將死,二臣止之,曰:‘君其將以為戮。’”及連谷而死。

晉侯聞之,而後喜可知也。曰:“莫余毒也已!為呂臣實為令尹,民奉己而已,不在民矣。”

歷史典故:城濮之戰 篇二

楚軍左、右軍被殲滅。

城濮之戰雙方兵力

楚方:四萬二千餘人;晉方:五萬兩千五百人

在城濮之戰中,晉國以戰車七百乘、五萬多兵力擊敗楚、陳、蔡、鄭、許五國聯軍十餘萬眾,是一次以少勝多的戰役。

晉軍戰車700乘(依史籍記載,每乘戰車兩輛,馳車一,輜重車一,人數當在百人左右,其中主要作戰人員應為七十五人),秦、宋、齊三國亦派兵支援,全軍由三部分組成:上軍居右,以狐偃為將、狐毛為佐;中軍居中,以先軫為將、郤溱為佐;下軍居左,以欒枝為將、胥臣為佐

楚軍由左、中、右三軍組成:左軍為申、息軍,以子西為將;右軍為陳、蔡軍,以子上為將;中軍為楚軍主力,由子玉坐鎮。子玉自恃軍力多過晉軍,自以為必勝。

城濮之戰的意義

城濮之戰後,晉文公在踐土(河南鄭州西北)朝覲周王,會盟諸侯,向周王獻楚國俘虜四馬兵車一百乘及步兵一千名。周襄王正式命晉文公為侯伯。晉國終於實現了取威定霸的政治、軍事目標。

城濮之戰初期,晉軍兵力劣於對手,又渡過黃河在外線作戰,處於不利的地位。但是晉文公能夠善察戰機,虛心採取先軫等人的正確建議,選擇鄰近晉國的曹、衞這兩個楚之與國為突破口,先勝弱敵,取得以後作戰的前進基地。隨後又運用高明的謀略爭取齊、秦兩大國與自己結成統一戰線,爭取了戰爭的主動權。當城濮決戰之時,敢於貫徹後發制人的作戰方針,主動退避三舍,避開楚軍的鋒芒,以爭取政治、外交和軍事上的主動,誘敵冒險深入,伺機決戰。同時與齊、秦、宋各國軍隊會合,集中起相對優勢的兵力;並針對敵人的`作戰部署,乘隙蹈虛,靈活地選擇主攻方向,先攻打敵人的薄弱環節,予敵各個擊破,從而獲得了這場戰略決戰的輝煌勝利,成就了晉文公中原霸主的地位。

城濮之戰的影響

之前,楚國的勢力差不多已經蹂躪了整個中原,黃河下游的大國,如齊如宋都被楚所侵略,魯、衞、鄭、陳、蔡等國都已投降了楚人。一面狄兵也曾攻入王畿,逼得周天子蒙塵。城濮一戰,楚軍敗績,南夷的勢力即退出了中原,北狄的勢力也漸漸衰微下去,於是華夏國家和文化的生命才能維持。

晉國擊破了瀰漫中原荊楚入侵勢力,壓迫其退回原有之桐柏山大別山以南地區,使中原覆呈安定之象。於是中原諸侯之逼於威勢而附楚者,魯、曹、衞、陳、鄭等國皆脱離楚國復回至中原集團,聽從晉國之領導。後,晉國舉辦踐土之盟。此次盟會,周襄王策命晉文公為 侯伯 ,並給了晉 文公敬服王命,以綏四國 ,糾逖王慝 的任務,晉擁有了 代表周王室行使征伐大權的 尚方寶劍 。

春秋時期城濮之戰是哪兩個國家 篇三

春秋時期,楚、晉為爭奪中原霸主地位展開了一場具有戰略性大型戰役。在這場戰爭中,楚軍在實力上佔了優勢,但是晉軍善於利用計謀,在策略上採取了後發制人、揚長避短的仿真,從而擊敗了傲慢不羈的楚軍,雄踞中原。

城濮之戰的導火線是晉軍援助宋國導致楚軍沒有攻下宋國。在晉文公同意援助宋國的時候,楚、晉之間的戰爭就正是打響了。晉國沒有直接去營救宋國,而是攻打趨附於楚國的曹、衞兩國,這兩個國家相繼被晉國攻克。之後,晉軍讓宋國去賄賂齊、秦兩國,讓他們勸楚國不要再打宋國了,另外晉國又送了土地給宋國以示自己抗楚的決心。楚國沒有聽從齊、秦的建議,從而使得齊、秦兩國大怒,這兩個國家就順勢與晉國結盟。

楚成王見勢不妙就下令撤兵,讓主將子玉撤離宋國。但是子玉沒有認識到當時的局面,依然堅持與晉國進行對戰。楚成王搖擺不定,但仍然派兵給子玉。子玉等到增援之後,更加狂妄了,他要求晉國放了曹、衞兩國。晉國想了一個萬全之策,在私下答應恢復曹、衞兩國,但要跟楚國斷絕關係,曹、衞兩國也照做了。子玉非常生氣,於是決定攻打晉國。晉軍的大部隊退到了城濮之地,晉軍以“誘敵深入”的計謀讓楚軍落入了他們的圈套,子玉被晉軍撤退的假象所矇蔽,導致最後被楚軍擊潰,只能落荒而逃。

《城濮之戰》簡介 篇四

城濮之戰的原文是出自於《左傳—城濮之戰》,描寫了城濮之戰交戰的起因、經過和結果,內容詳盡、手法簡練,非常客觀地記錄了這一場戰爭。

首先,交代了事情的起因,楚國實力不斷膨脹,與陳、蔡、鄭、許等國進行會合,自稱為王,但是晉、宋等國不贊同楚國的做法,拒絕與眾國進行會合。於是,楚國召集其他國家準備對宋國進行討伐。

其次,寫了事情的經過,宋國被眾多楚軍和其他諸侯國的兵隊所圍攻,宋國選擇向晉國請求幫助。晉國認為這是一個稱霸中原的好機會,於是答應援救宋國。在援救的過程中,晉國先是通過攻打楚國的附庸國來誘導楚國來進行相救,但是這個辦法行不通。晉國又想出了一個讓楚國與同盟國秦、齊產生矛盾的計策,順勢讓秦、齊與晉國進行結盟來增強晉國的實力。這個計策非常奏效,楚國不得已將軍隊撤出了宋國的都城。但其中楚國的主將子玉非常不服氣,請求楚成王答應他出兵消滅晉軍,楚成王答應了他的請求。子玉先與晉國進行談判,但是晉國沒有按照他的要求去做,還把楚國的使者進行關押,導致子玉憤怒之極。子玉追晉軍到達城濮之地,派人前去向晉國發起挑戰。晉文公接受了子玉的請求,在城濮進行了一場聲勢宏大的戰役。晉軍針對楚軍的弱點進行進攻,導致楚國失去了左右兵力,最終楚軍選擇了撤兵逃跑。

最後,介紹了事情的結果,結果就是以晉軍的`勝利而宣告戰爭的結束。晉文公還被周襄王命為侯伯,實現了稱霸中原的目標。

註釋 篇五

晉侯:指晉文公重耳。

宋公:宋成公,襄公之子。

國歸父、崔夭:均為齊國大夫。

秦小子懿:秦穆公之子。

城濮:衞國地名,在今河南陳留。

背:揹着。

酅(xī):城濮附近一個險要的丘陵地帶。

誦:不配樂曲的歌曲。

原田:原野。

每每:青草茂盛的樣子。

舍其舊:除掉舊草的根子。

新是謀:謀新,指開闢新田耕種。

表:外。裏:內。

山:指太行山,河:黃河。

漢陽:漢水北面。

搏:徒手對打,格鬥。

伏己:伏在晉文公身上。

嘏(gǔ):吮吸。

得天:面朝天,意思是得到天助。

伏其罪:面朝地像認罪。

柔之:軟化他,意思是使他馴服。

鬥勃:楚國大夫。戲:較量。

得臣:子玉的字。

寓目:觀看

大夫:指鬥勃。

二三子:指楚軍將領子玉、子西等人。

戒:準備好。

詰朝:明天早上。

韅(xiǎn):馬背上的皮件。

靷(yǐn):馬胸部的皮件。

鞅(yāng):馬腹的皮件。

靽(bàn):馬後的皮件。

有莘(shēn):古代國名,在今河南陳留縣東北,虛,同“墟”,舊城廢址。

陳、蔡:陳、蔡兩國軍隊屬於楚軍右師。

中軍:楚軍分為左、中、右三軍,中軍是最高統帥。

子西:楚國左軍統帥鬥宜申的字。

子上:楚國右軍統帥鬥勃的字。

旆(pèi)裝飾有飄帶的大旗。

輿曳柴:戰車後面拖着樹枝。

中軍公族:晉文公統率的親兵。

橫:攔腰。

館:駐紮,這裏指住在楚國軍營。

谷:吃糧食,指吃楚軍丟棄的軍糧。

衡雍:鄭國地名,在今河南原陽西。

踐土:鄭國地名,在今河南原陽西南。

鄉(xiàng):不久之前。

役:指城濮之戰。

致其師:將鄭國軍隊交給楚軍指揮。

子人九:鄭國大夫,姓子人,名九。

行成:休戰講和。王:指周襄王。

駟介:四馬披甲。

傅:主持禮節儀式。

用平禮:用周平王的禮節。

宥:同“侑”,勸酒。

嚴氏、王子虎:周王室的執政大臣。

內史:掌管爵祿策命的官。

策命:在竹簡上寫上命令。

侯伯:諸侯之長。

大輅(lù)之服:與禮車相配套的服飾儀仗。

戎輅之服:乘兵車時的服飾儀仗。

艫(lú):黑色。

鉅氅(jùchǎng):用黑黍米和香草釀成的香酒。

卣(yǒu):盛酒的器具。

虎賁(bēn):勇士。

叔父:天子對同姓諸侯的稱呼。這裏指晉文公重耳。

糾:檢舉,逖(tì):懲治。

慝(tè):壞人。()丕:大。

顯:明。

休:美。出入:來回。

三覲:進見了三次。

元喧(xuān):衞國大夫。

奉:擁戴。

叔武:衞成公的弟弟。

要(yāo)言:約言,立下誓言。

殛(jí):懲罰。

俾:使。

隊:同“墜”,滅亡。

克;能。

祚:享有。

瓊弁:用美玉裝飾的馬冠。

纓:套在馬脖子上的革帶。

畀(bì):送給。

孟諸:宋國地名,在今河南商丘東北;糜:同“媚”,水邊草地。

孟諸之糜:指宋國的土地。

大心:孫伯,子玉的兒子。

榮黃:榮季,楚國大夫。

連谷:楚國地名。

毒;危害。莫餘毒;莫毒餘。

為呂臣:楚國大夫,在於玉之後任楚國令尹。

奉己:奉養自己。

不在民:不為民事着想。

城濮之戰 篇六

俗話説“先下手為強,後動手遭殃”。在軍事上,“先發制人”也是一個重要的命題。早在《左傳》中便有“先人有奪人之心”的提法,後人也多強調“兵貴先”、“寧我薄人,無人薄我”,意思都是主張爭取作戰中的先機之利。

然而,任何事情都不是絕對的。在一定條件下,“後發制人”也是軍事鬥爭的重要手段,它與“先發制人”之間存在着辯證的統一。其實質便是積極防禦,即以防禦為手段,以反攻為目的的攻勢防禦,它常常成為較弱一方克敵制勝的重要法寶。春秋時期的晉楚城濮之戰,就是歷史上這方面的典型戰例之一。

城濮之戰發生於魯僖公二十八年(公元前632年),它是春秋時期晉、楚兩國為爭奪中原霸權而進行的第一次戰略決戰。在這場戰爭中,楚軍在實力上佔有優勢,但是由於晉軍善於“伐謀”、“伐交”,並在戰役指導上採取了正確的揚長避短、後發制人的方針,從而最終擊敗了不可一世的楚軍,“取威定霸”,雄踞中原。

春秋時期,大國爭霸,最先崛起的是東方的齊國。齊桓公死後,齊國內亂不已,霸業遂告中衰。這時,位於長江中游地區的楚國乘機向黃河流域擴展勢力,並在泓水之戰中挫敗宋襄公圖霸的企圖,將自己的勢力範圍發展到長江、淮河、黃河、漢水之間,控制了鄭、蔡、衞、宋、魯等眾多中小國家。

正當楚國勢力急劇向北發展的時候,在今山西、河南北部、河北西南一帶的晉國也興盛了起來。公元636年,長期流亡在外的晉公子重耳歷盡艱辛,終於回國即位,就是晉文公。他執政後,對內修明政治,任賢使能,發展經濟,崇儉省用,整軍經武;對外高舉“尊王”旗幟,爭取與國,從而逐步具備了爭奪中原霸權的強大實力。

晉國的壯大崛起,引起了楚國的嚴重不安。兩國之間的矛盾因此日趨尖鋭。而圍繞對宋國的控制權,終於導致了這一衝突的全面激化。

公元前634年,魯國因和曹、衞兩國結盟,幾度遭到齊國的進攻,便向楚國請求援助。而泓水之戰後被迫屈服於楚的宋國,這時看到晉文公即位後晉國實力日增,也就轉而依附晉國。楚國為了維持自己在中原的優勢地位,便出兵攻打齊、宋,並想借此來扼制晉國勢力的東進和南下。而晉國也不甘心長期侷促於黃河以北一帶,於是便利用這一機會,以救宋為名,出兵中原。

公元前633年冬,楚成王率領楚、鄭、陳、蔡多國聯軍進攻宋國,圍困宋都商丘。宋成公於危急中派大司馬公孫固到晉國求救。晉國大夫先軫認為這正是“報施救患,取威定霸”的良機,力主晉文公出兵。但是,當時晉、宋之間隔着曹、衞兩國,勞師遠征,有側背遇敵的危險;況且楚軍的實力很強。正面交鋒也無必勝把握。晉文公突然感到一絲絲害怕。他害怕楚國強大的戰鬥力。他想起,齊桓公縱橫中原三十年,尚不敢與楚國人放手一搏;宋襄公不自量力,在洪水被楚國人打得頭破血流,而自己又會怎麼樣呢?

這種擔憂,在他遠遠地觀望了楚國人嚴整的營寨之後,變得越來越強烈。有一天,他聽到自己的營寨中有人在唱:“原野之草茂而盛,我們舍其舊地而謀新地。”唱者無心,聽者有意,晉文公把羣臣召集起來,問大家這首歌究竟預示着什麼。

狐偃聽出了他心裏的猶豫,説:“這有什麼好問的?開戰吧,打敗敵人,就可以號令諸侯。萬一不能打敗敵人,咱們退守晉國,有山河之險,也沒什麼好怕的!”

晉文公又説:“那我們欠楚王的恩情呢?”

欒枝説:“漢水以北諸多姬姓諸侯,都已經被楚國消滅盡了,您不能因為楚王的小恩小惠而忘記這種奇恥大辱啊。別猶豫了,打吧!”

晉文公又説:“我昨晚做了一個夢,夢見我和楚王打架,他將我打到在地,而且伏在我身上吸我的腦髓,好可怕啊!”

狐偃説:“那是好事。您以面朝天,是得天下;楚王以面朝地,是俯首認罪。”

晉文公看看欒枝,又看看狐偃,深深地吸了一口氣説:“那麼,準備開戰吧。”

就這樣,欒枝和狐偃及時斷絕了晉文公想要逃避戰爭的念頭。

狐偃進而向晉文公提出建議:先攻打曹、衞兩國,調動楚軍北上,以解救宋國,這樣就堅定了晉文公出兵的決心。戰略方針確定後,晉國君臣隨即進行了戰前準備,將原來的兩個軍擴編為上中下三個軍,並任命了一批比較優秀的貴族官吏出任各軍的將領。

準備就緒後,晉文公遂於公元前632年1月統率大軍渡過黃河,進攻衞國,很快佔領了整個衞地。接着,晉軍又向曹國發起了攻擊,攻克了曹國都城陶丘(今山東定陶),俘虜了曹國國君曹共公。

晉軍攻打曹、衞兩國,原來的意圖是想引誘楚軍北上,然而楚軍卻不為所動,依然全力圍攻宋都商丘。於是宋國又派門尹般向晉告急求援。這就使得晉文公感到進退為難:如不出兵馳援,則宋國力不能支,一定會降楚絕晉,損害自己稱霸中原的計劃;但若出兵馳援,則原定誘使楚軍於曹、衞之地決戰的戰略意圖便將落空,且己方兵力有限,在遠離本土情況下與楚軍交戰恐難以取勝。為此,晉文公再度召集大臣進行商議。先軫仔細分析了形勢,建議讓宋國表面上同晉國疏遠,然後由宋國出面,送一份厚禮給齊、秦兩國,由他們去請求楚軍撤兵。同時晉國把曹、衞的一部分土地贈送給宋國,以堅定宋國抗楚的決心。楚國同曹、衞本來是結盟的,如今看到曹、衞的土地為宋所佔,必定會拒絕齊、秦的勸解。齊、秦既接受了宋國的厚禮,這時便會抱怨楚國不聽勸解,從而同晉國站在一起,出兵與楚國作戰。晉文公對此計頗為讚賞,馬上一一施行。楚成王果然拒絕了齊、秦的調停,而齊、秦見楚國不給自己面子,也大為惱怒,便出兵助晉。齊、秦都是當時的大國,他們放棄中立立場,使得晉、楚雙方的力量對比發生了重大的變化。

城濮之戰中的人物形象分析 篇七

城濮之戰中,晉軍贏得了勝利,楚軍卻落敗而逃。這場戰爭中的主要指揮的人物是戰爭勝負的關鍵。從晉國的國君到臣子都是有智慧和膽識的,但楚國卻不能相提並論了。

先來説下晉國的國君晉文公,晉文公年輕時經歷長期流亡生活的磨練,增長了他的膽識和才幹,在治理軍隊方面有自己的想法和策略,能夠善於觀察當時的情況,虛心採納大臣們的正確建議。例如,在宋國來向晉國請求增援的時候,根據晉國的現狀進行分析,謹慎小心,結合晉國的兵力和晉國的地理位置,沒有盲目地出兵直接救援宋國,而是認真聽取大臣們的建議,選擇先攻打楚國的盟國曹、衞兩國,想因此來救出宋國。但是,楚國沒有因此而撤離宋國。宋國又派人來請求支援,這次的晉文王更加小心謹慎,他考慮到如果不答應出兵就會使得宋國降服於楚國,但是出了兵憑晉軍的實力也是不太容易能取勝的。在這危機的時刻,晉文王聽取了大將先軫的建議,認為他的計謀想得十分周到。很快,楚成王果然上了當,使得晉、楚的軍事力量有了很大的變化。

再來分析一下楚國的國君楚成王。楚成王用柔寡斷,沒有成見,不善於爭取與其他國家之間的聯盟,在作戰智慧上也有很大的失誤。在齊、秦建議撤軍時,楚成王不同意他們的意見還跟這兩個國家翻臉,導致齊、秦投奔晉國,從這點可以看出楚王的昏庸無能。後來,子玉堅持要攻打晉國的時候,他也沒有及時進行勸阻,而是抱着一種僥倖的心理同意子玉去攻打晉國。

揭祕城濮之戰誰贏了 篇八

楚國為了爭奪中原的霸主地位,以本來屈服於楚國的宋國投靠了晉國為理由,親自率領軍隊對宋國進行討伐,晉國出手營救了宋國。之後,楚、晉在城濮進行了會戰,晉國贏得了這場戰爭的勝利。

楚國攻打宋國,把宋國的國都包圍了起來。宋成公命人來向晉國求救,脛骨的大夫都認為這是一個稱霸中原的好機會。但是晉文公考慮到楚國的兵力比晉國強,而且宋國也不靠近晉國,大老遠地去援兵非常困難。在他猶豫不決的時候,狐偃提出了好的建議:“衞、曹兩國投降於楚國,是楚國的盟友,如果我們去攻打這兩個國家,楚國肯定會來救的。這樣宋國就能脱險了。”於是,晉文公聽取了狐偃的意見,很快就攻下了曹、衞兩國。可是,楚國見此卻無動於衷,仍舊在攻打宋國。宋國又派人向晉國求救,晉國的主將為晉文公想出了萬全之策,利用齊、秦的貪婪給他們一些好處把他們收買。不出所料,這兩個國家照單全收,最後還投靠了晉國。

在聽到齊、秦與晉國結盟之後,楚成王趕到局勢不妙便開始撤兵,但是他的主將仍然盲目地想要跟晉軍進行決戰。晉文公因為之前答應過楚國要對楚軍退避三舍,於是他們的軍隊退到了城濮之地。子玉將軍隊分成三軍,中間為最強的兵力,晉軍根據對方佈局的勢力,先選擇擊敗敵方左右兩翼,再用計謀讓子玉上當。最終,晉軍的計策得到了很好地運用,楚軍落敗而逃,子玉在半路上選擇了自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