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小暑節氣二十四節氣新版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1.29W

小暑節氣二十四節氣新版多篇

小暑節氣來歷知識 篇一

每年7月7日或8日視太陽到達黃經105°時為小暑。古人認為小暑期間,還不是一年中最熱的時候,故稱為小暑。也有節氣歌謠曰:“小暑不算熱,大暑三伏天。”指出一年中最熱的時期已經到來,但還未達到極熱的程度。俗話説:“熱在三伏”。我國三伏天氣一般出現在夏至的28天之後,即所謂“夏至三庚數頭伏”。

我國古代將小暑分為三候:“一候温風至;二候蟋蟀居宇;三候鷹始鷙。”小暑時節大地上便不再有一絲涼風,而是所有的風中都帶着熱浪;《詩經?七月》中描述蟋蟀的字句有“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牀下。”

文中所説的八月即是夏曆的六月,即小暑節氣的時候,由於炎熱,蟋蟀離開了田野,到庭院的牆角下以避暑熱;在這一節氣中,老鷹因地面氣温太高而在清涼的高空中活動。

但從《1971~2000中國地面氣候資料》來看,除青海、甘肅、山西、內蒙、安徽的大部分地區,7月的極端最高氣温相對多數出現在大暑外,大多數省份的極端最高氣温都出現在小暑期間。在全國32個省市直瞎市(台灣)中,絕大多數地區,7月的平均氣温比8月要高,7月是全年之中的最熱月,處在7月之中的小暑實際上很熱。

綠樹濃蔭,時至小暑。南方地區小暑時平均氣温為26℃左右,已是盛夏,頗感炎熱,但還未到最熱的時候。常年7月中旬,華南東南低海拔河谷地區,可開始出現日平均氣温高於30℃、日最高氣温高於35℃的集中時段,這對雜交水稻抽穗揚花不利。

除了事先在作佈局上應該充分考慮這個因素外,已經栽插的要採取相應的補救措施。在西北高原北部,此時仍可見霜雪,相當於華南初春時節景象。

小暑前後,華南西部進入暴雨最多季節,常年7、8兩月的暴雨日數可佔全年的75%以上,一般為3天左右。在地勢起伏較大的地方,常有山洪暴發,甚至引起泥石流。但在華南東部,小暑以後因常受副熱帶高壓控制,多連晴高温天氣,開始進入伏旱期。

我國南方大部分地區這一東旱西澇的氣候特點,與農業豐歉關係很大,必須及早分別採取抗旱、防洪措施,儘量減輕危害。

小暑前後,我國南方大部分地區各地進入雷暴最多的季節。雷暴是一種劇烈的天氣現象,常與大風、暴雨相伴出現,有時還有冰雹,容易造成災害,亦須注意預防。

小暑的習俗 篇二

一、天貺節

小暑是我國的傳統節氣,到了小暑這一天讓人們都開始迎接小暑的帶來,小暑節氣前後,正好是我國農曆的六月初六日“天貺節”,“貺”即“賜”,這個意思就是天賜的節日。這是宋代皇帝在伏天向臣屬賜“冰麨”和“炒麪”之因,故稱天貺節。

二、祭祀五穀大神

小暑這一天,一些地區還有祭祀五穀大神的習慣,這個意思就和祭天、祭地相同了。這一點也很好的體現了先民良好的感恩傳統:這個時候人們會祈求上天風調雨順,除了自己的辛苦勞動之外,人們也是靠着大自然的風調雨順以及祖先的保佑,才得以實現。

三、曬書畫衣物

到了小暑的時候,特別是一些寺廟開始曬經書、法器,民間的老百姓們則是曬書、曬衣服等等習俗,在我國的古代,民間還有一句諺語:“六月六,人曬衣裳龍曬袍”,“六月六,家家曬紅綠”。“紅綠”就是説人們五顏六色的衣服。

四、小暑嘗新

在小暑這一天,人們會品嚐新收穫的糧食,並舉行一系列重要的祭祀儀式,表示對大自然以及祖先的感恩。據説“吃新”通“吃辛”,是小暑節後第一個辛日。所以,民間有小暑吃黍,大暑吃谷之説。

五、給牛改善飲食

在山東地區有給牛伏日煮麥仁湯給牛喝的習俗,據説牛喝了身子壯,能幹活,不淌汗。民謠:春牛鞭,舐牛漢(公牛),麥仁湯,舐牛飯,舐牛喝了不淌汗,熬到六月再一遍。

小暑節氣的傳統習俗 篇三

1、小暑“食新”

在古代,民間有小暑“食新”的習俗。即在小暑過後嘗新米,人們將新割的稻穀碾成米後,做好飯供祀五穀大神和祖先,懇請保佑風調雨順。並將新打的米磨成粉,製成各種美食,與鄰居鄉親分享來吃,表達對豐收的'祈願。

2、吃藕

在民間還有小暑吃藕的習俗。在清咸豐年間,蓮藕就被欽定為御膳貢品。藕與“偶”同音,所以人們用食藕祝願婚姻美滿。藕與蓮花一樣,出污泥而不染,因此也被看做是清廉高潔的人格象徵。

3、曬書畫、衣服

小暑時節,還有曬書畫、衣服的習俗。

民間的轎鋪、估衣鋪、皮貨鋪、舊書鋪、字畫店、藥店以及林林總總的各類商店,都要晾曬各種商品。城市和農村的黎民百姓要曬衣服、被褥。

4、小暑遊伏

我國好多地方每到小暑時有“遊伏”的習俗。在每年夏天農曆初伏的第一天,家家户户都要扶老攜幼,出門遊玩,欣賞大自然的山花野草。因為“伏”字和“福”字同音,“遊伏”,也就是“遊福”,就是“有福”的寓意。

隨着小暑節氣的到來,各地氣温會越來越高,在大量出汗的同時,大家同時也要做好自身的養生管理,保持身體健康

小暑節氣的習俗 篇四

小暑“食新”

在古代,民間有小暑“食新”的習俗。即在小暑過後嘗新米,人們將新割的稻穀碾成米後,做好飯供祀五穀大神和祖先,懇請保佑風調雨順。並將新打的米磨成粉,製成各種美食,與鄰居鄉親分享來吃,表達對豐收的祈願。

頭伏吃餃子是我國北方的習俗,伏日人們食慾不振,往往比常日消瘦,俗謂之苦夏,而餃子在傳統習俗里正是開胃解饞的食物。山東有的地方吃生黃瓜和煮雞蛋來治苦夏,入伏的早晨吃雞蛋,不吃別的食物。

在民間還有小暑吃藕的習俗。在清咸豐年間,蓮藕就被欽定為御膳貢品。藕與“偶”同音,所以人們用食藕祝願婚姻美滿。藕與蓮花一樣,出污泥而不染,因此也被看做是清廉高潔的人格象徵。

曬書畫、衣服

小暑時節,還有曬書畫、衣服的習俗。

民間的轎鋪、估衣鋪、皮貨鋪、舊書鋪、字畫店、藥店以及林林總總的各類商店,都要晾曬各種商品。城市和農村的黎民百姓要曬衣服、被褥。

小暑遊伏

我國好多地方每到小暑時有“遊伏”的習俗。在每年夏天農曆初伏的第一天,家家户户都要扶老攜幼,出門遊玩,欣賞大自然的山花野草。因為“伏”字和“福”字同音,“遊伏”,也就是“遊福”,就是“有福”的寓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