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農民創業成功案例故事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1.05W

農民創業成功案例故事多篇

最新農村創業故事5篇經典 篇一

“買”海買出“金貝窩”

“我這片海里的貝類品種達30多種。其中,蛤類7種以上,螺類10種以上……”筆者坐着東營通和水產有限公司老闆常守臣採文蛤的漁船,剛拐進位於河口區新户鄉的6萬畝淺海海域,老常就打開了話匣子。

“從五一到現在,我們在這片海域已採捕文蛤20餘噸,創產值130餘萬元。全年計劃採捕文蛤1000多噸,純賺個500萬應該問題不大。”抬眼望去,養殖場裏水面寬闊,漁船點點。據常老闆介紹,公司擁有6.8萬畝淺海海域使用權,全部是通過拍賣競標取得的。幾年來,已向養殖區內投放文蛤苗400多噸、青蛤苗50餘噸、硬殼蛤苗100餘噸,其它貝類苗種若干。2008年,共收穫各類蛤螺6750噸,收入達400餘萬元,旗下品牌“金河口”文蛤遠銷日本。

河口區海岸線全長254.37公里,灘塗總面積97萬畝,是我國重要的貝類產區。近年來,由於部分經營户無序開發,嚴重破壞了黃河入海口貝類資源,產量逐年下降,文蛤、四角蛤、毛蛤、海蠣子等貝類瀕臨絕產。為恢復海域貝類資源,保護經營者的合法權益,河口區在全省率先推行了海域有償使用制度,把海域使用權承包給當地養殖大户。敢於冒險的老常對此動了心思。

“那年,我籌資80萬元,獲得了6000畝淺海使用權後,大膽經營,悉心管護,積累了淺海養護的成功經驗。2003年以來,我不斷擴大養護面積,加大漁業標準化生產力度,在淺海養護、貝類苗種投放等方面採用無公害水產品生產技術,探索了採大留斜淺海增養殖方式,並主動承擔文蛤漁業資源修復項目,先後四次在65000畝淺海養護海域投放文蛤苗種1200多噸,總價值800萬元。目前,我們已擁有自營進出口權。2003年,我們的‘金河口’牌文蛤被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評定為無公害產品。2007年,我們的6.5萬畝淺海養護海域被定為‘東營市黃河口文蛤海洋特別保護區’……”説起公司發展史,老常充滿了自豪感。

“前段時間,我們剛剛和日本一家公司簽訂了500萬噸文蛤出口合同,產品市場銷售前景非常廣闊,下一步,我們要想辦法把自然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增強產品市場競爭力,擴大出口規模,讓我們的貝類賣出更好的價錢。”老常信心百倍地説。

最新農村創業故事5篇經典 篇二

薄木皮堆起“金銀山”

在河北省武邑縣清涼店鎮大白莊村,提起35歲的青年農民白鐵勇,許多村民交口稱讚:“這個小夥子不簡單,10多年來一直在外面闖蕩,去年回村幹起了薄木皮加工生意,而且越幹越紅火。回鄉創業,大顯身手謀求致富路

白鐵勇16歲時,由於家庭貧困等原因,他輟學了。以後的幾年間,白鐵勇幹過建築,修過鐵路橋樑,跑過出租。10多年在外漂泊的苦楚鍛鍊了他剛毅的性格,也讓他飽嘗了艱苦辛酸的打工淚水。

2007年1 2月,白鐵勇偶然遇到了小時候的同學二民,閒談中白鐵勇得知二民正在搞一項加工薄木皮的生意。薄木皮是建築複合板生產必備的一種用料,屬於消耗品,市場前景很是不錯。聽到二民滔滔不絕地講述着生意場上的春風得意時,白鐵勇的眼睛裏閃現出一絲的羨慕。

他的這一表情沒有逃過老同學的眼睛,〈WWW.〉“鐵勇,如果你願意幹,那咱們就共同攜手來創業吧,我來幫助你!”

俗話説,“萬事開頭難”,這話一點也不假。白鐵勇粗略算計了一下,建一個薄木皮加工廠至少要投資20萬元,自己幾萬元存款對於建造一個加工廠來説無異於杯水車薪。首要的問題就是資金,他於是開始找親戚、聯絡朋友、跑貸款。四處籌措資金。

緊接着尋場地、蓋廠房,拉線路,引水源、進設備等都是白鐵勇一個人跑辦,那會兒,他晝夜堅守在自己的創業工地上,每天的飯菜都是妻子親自送來。功夫不負苦心人,他的薄木皮加工廠從建設到開工僅僅用了半個月的時間。誠信打拼,立足市場闖出一片天

如何維繫這份來之不易的產業?這是白鐵勇最大的“心病”。在經營中,他始終堅持恪守誠信的原則對待客户。剛開始生產,由於工人們缺乏必要的技術培訓,導致產品質量出現了嚴重問題。

那次,當他滿懷信心將生產出來的自認為優質的薄木皮拉到廊坊的一個廠家交貨時,對方老闆説:“你的薄木皮沒有一件合格,只能被降低到二級賤賣,否則你拉走!”這個老闆對白鐵勇拉來的60多包薄木皮一一指出缺點。這時白鐵勇才意識到自己生產出的產品都是一些殘皮、眼皮和凍皮。第一次出師不利,白鐵勇淨賠了3000元。

回來後,他陸續叫13名工人輪流到朋友二民那裏學習技術,待工人們將技術全面掌握後才進行二次生產,兩個月後,白鐵勇攻克了這項技術難關。

依靠誠信打拼,白鐵勇的聲譽漸漸提高了,也正是仰仗着這些,他的貨出現了供不應求的局面。創業僅僅一年多。白鐵勇就獲得了10萬元的純收入。

農民創業故事 篇三

黑塔何許人也?知道的人肯定不多。其實,人們每天吃的醋,傳説就是他最先發明釀造的.許朝輝何許人也?此人乃一普通農民,然而卻是一個年青的發明家,現創辦了陝西蒲城縣鼎豐釀造科技有限責任公司,主要開發、研究釀造設備及工藝並推廣。有人稱他為當代黑塔,其實他受之無愧。魯迅先生説過,世上本沒有路,走得人多了,也就成子路。許朝輝對這句話的理解是頗深的。在年僅二十九歲的生涯中,他在釀造業的崎嶇小道上,經歷了一條不尋常的生活,有曲折,有艱難,也有成功的喜悦。沿着這條道路,他還要繼續走下去,也許,這就是他活着的人生價值。

求索之路

蒲城縣自古多才俊。不論是精忠報國,發動“西安事變”,挽國於危難之際的愛國將領楊虎城將軍;還是澤潤三秦,興修“八惠渠”,拯民於水火之中的中國近代水利大師李儀祉先生,無一都表明了蒲城人傑地靈。許朝輝就出生在蒲城縣城西南30裏的甜水井鄉郭村。郭村是一個小村子,可是卻很育名氣,倒不是因為出了什麼大人物,而是以釀醋而聞名。很久以來,郭村醋就流入周邊地區,郭村人也被稱作“做醋的”。1973年,也就是許朝輝出生那一年,他的父親擔任了村裏新建成的醋廠廠長。小時候,他就經常聽父親給他講老祖先釀醋的傳説:杜康早發明了釀酒,他有一個兒子叫黑塔,有一次,杜康把灑釀壞後,就把酒糟掩埋了,結果沒有蓋實,二十一天後酒糟發出了一種奇怪的香味。黑塔在這天的酉時發現後,嚐了一下,感覺有一股很酸的味道,於是他受到啟示,經過反覆實驗一努力,最終釀出了香醋。“醋”字也是黑塔造的,左右拆分後就是二十一日酉時,表明最早發現的時間。在醋廠里長大的許朝輝嗅慣丁醋的清香,也耳聞目睹了釀醋的艱辛.傳統的釀醋方法,要經過淘米、蒸料、麥芽糖化、制酒麴、發酵等二十幾道工序,一次制醋從原料發酵到滲出醋液需要100多天。以前釀製過程都是露天作業,一罈醋好與不好還要看老天爺開不開恩;有時沒有釀好,一罈醋做壞了,只好白白倒掉。看着父親緊鎖的雙眉,從那一刻起,許朝輝就想,如果我能讓糧食一天變成醋,不用那麼辛苦,又浪費糧食,那該多好呀!他暗暗下定決心,長大了,我要成為當代的黑塔,一定超過古人。時光荏冉,一晃十多年過去了。高中畢業後的許朝輝回到了農村,回到了父親的廠裏,親身體會着釀醋的艱辛。日出而做、日落而息的單調生活沒有磨滅許朝輝的意志.相反,小時候的理想在他心中越來越明析了。勞動之餘,他就買一些關於釀造的書籍鑽研起來。看到兒子整日如痴如呆的樣子,父親決定讓他進修學習。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1992年,許朝輝自費到西北農林科技大學食品科學系進修學習。他是一個好學的人,遇到不懂的地方就追着老師問個明白,漸漸的,老師都喜歡上了這個學習認真的清瘦的年青人,時常給他推薦一些關於釀造的書籍材料。整整一年,許朝輝幾乎沒有回過家。每到節假日,同學們玩得玩,散得散,只有他一個人捧着書本,在校園裏找一塊僻靜的地方如痴如呆地學習,他已經完全陶醉在知識的海洋裏。越學,他覺得自己懂得越少。於是,進修期間,他又參加了上海市糧食局釀造職業學校的函授學習,全面系統地學習釀造知識。通過學習,他對釀造的原理有了全面掌握,對國內釀造行業的現狀有了初步瞭解。了感覺到了自己所接觸的是一塊空白地,在這塊領域上研究的人還很少。此時,他莫名其妙地感覺到了一種興奮,就象鬥牛士正式入場前的興奮一樣。也許,他感覺到了在這塊領域裏今後必將有大展身手的機會。

楊凌的進修學習和上海的函授學習為許朝輝今後研究打下了堅實基礎,也為他這輩子指明瞭前進的方向。那就是圓他小時候的一個夢想一一成為當代黑塔。許朝輝説,一個人一輩子只要做好一件事,那麼他也沒有自來這個世界。學業結束後,許朝輝又外出考察了200多家釀造廠家。每到一處,他都虛心向技術人員請教,認真學習,做好筆記,掌握了大量技術參數和工藝參數,累計下來,他做的筆記竟有120多萬字,摞起來有半米高。在這個幾乎被人遺忘的領域裏,許朝輝如魚得水,盡情地遊着。

周遊全國歸來後,許朝輝在父親的廠裏做起丁實驗.小的實驗不知做過了多少次,他感到自己離成功相距不遠了。他決定做一次大的實驗,目標是24小時內完成釀醋過程。為了做好這次實驗,許朝輝花3000元做了一套簡單的實驗設備,在旬陽縣訂做了實驗用的大木桶,從楊凌農科院買來了淘汰的試驗儀器儀表。最終,他獲得了成功,不僅實現了24小時釀出鮮醋的目標,更重要的是發現了液態發酵的釀造原理:醋酸菌是一種生命力極強的細菌,其繁殖從不間斷,這種單細胸生物可將發酵基質酒精轉化為醋酸。但它順利工作要求有一定的條件和環境,如恆定的温度、最佳的通氣次數及底物與產物的濃度比等.經過無數的實驗,許朝輝掌握了這些關鍵的工藝參數。

在研究液態發酵的同時,許朝輝又發現釀造工藝上的兩個重大突破口。一是固化菌技術,這是釀造史上的一場。固化菌技術是把傳統的細菌,放入培養基內,以鈣離子進行固化;在一定營養條件下,固化菌顆粒不斷釋放出細胞,再振盪和氧氣條件下轉化為乙酸,這種轉化速度是相當驚人的,轉化率幾乎達到理論值。二是液體深層發酵技術。這種技術以德國為代表,屬於外國壟斷技術,近年來德國人依靠此技術不斷將產品向中國延伸和擴張。液體深層發酵技術是通過一個特定的轉子和定子的相對高速轉動,從而使產品吸入空氣,形成負壓,達到迅速氣化的目的。實驗雖然成功了,但試驗設備確實太原始了,也無法進行有效的監控,於是許朝輝想到了應用電技術,把生物技術與電子技術相結合,以便於工業化大生產需要。他預感到中國釀造史上的一個奇蹟要出現了。對研究這樣一個跨學科的綜合性邊緣技術,如果不是許朝輝的敍述,我們無法想象,高中學歷的他是如何解決一個個難題的。因為,他沒有自己的實驗室,根本沒有實驗的條件;他沒有充足的資金,實驗所需的大量材料和設備他是無法擁有的;他幾乎什麼都沒有。這需要多大的毅力和耐心。事實上,沒有人説許朝輝是一個學者,也沒有人給他評一個什麼專家教授的職稱,更沒有人給他許一個什麼官銜。我不知道,這是我們社會的悲哀。但是,我想,至少他可以算得上一個農民發明家,至少他可以稱得上一個沒有職稱的釀造專家吧。解決電子控制部分的技術難題成了許朝輝的一塊心病。一天,他看到報紙,説南寧科委重視科技人才,破格提拔了一名工人為高級工程師,此人對電子電控技術非常精通。許朝輝為這人的事蹟所感動,親自去了一趟南寧,答應一個月給人家6000元錢,3個月完成電控部分。經過兩個月的工作,雖然找到了問題的解決辦法,但是由於當時電器部分的一個關鍵電子原件質量不過關,主要是材料不行,再加上許朝輝也提供不了充足的經費,所以只好擱淺了。雖然這個工程師搞得不是很成功,但許朝輝臨走時還是給他拿了10000元,他説不能讓人家白白辛苦一趟。

1996年,許朝輝同西安科技大學合作,終於研製成功了液體發酵電子監控器,實現了微生物發酵活動規律用電子控制的目標。這表明,中國釀造行業將面臨着一場最大的。成功了,當許朝輝確切這好消息是真的後,他再也抑制不住內心的激動,獨自一人自斟自飲起來,直到喝得酩酊大醉。窗外劈劈叭叭的大雨聲驚醒了他,許朝輝衝出屋外,對着天空大聲狂喊:老天爺,你下得再猛一些吧。

創業之路

酸甜苦辣鹹。人生五味,酸字首當先。許朝輝的創業生涯是在一種酸楚無奈的情況下逼出來的。為了求學和搞科學實驗,他幾乎花光了家裏的全部積蓄。家裏人雖然沒有一句埋怨的話,但他還是感覺到了身上的壓力。作為一個男子漢,長了二十好幾的人了,連自己都養不活,許朝輝感到一絲悲裒。他想把自己的技術轉讓出去,可是沒有人相信他,任憑他怎樣説,換來的只是人們懷疑的目光,老祖宗釀醋幾千年,用得都是老辦法,你許朝輝就能一天釀出醋,該不是吹牛吧。甚至有些人還譏笑説,就憑他那兩下子,還能搞出什麼名堂,那個發明八成是騙人的。無奈之下,許朝輝決定自己創業,他要讓世人明白他的發明不是假的。萬事開頭難。但讓許朝輝沒有想到的是,社會上的知識比書本上的還要難懂。本該受運行的一個項目,沒有人支持他,他走一步都要看別人的臉色。有一次,為了辦一個手續,我們的一個人民公僕竟讓他跑了七次還是不給辦理。許朝輝不明白,為什麼普通的一個事,非得如此來回折騰:後來他找到了這家執法單位的領導,才算有了結果。有人提醒他,小夥子,你太不懂行情了,縣官不如現管,你找了人家領導,今後人家還不豁皮(注:此為近年來蒲城流行語,意思是不讓事情成功)你。但許朝輝就有一股牛脾氣,越難的事情他越要幹下去。

1996年,許朝輝的鼎豐釀造研究所終於成立了。沒有喜慶的鞭炮,沒有熱鬧的剪綵,一切都在平靜中度過。之所以選用鼎豐這個名字,許朝輝説,這是因陋就簡為“鼎”是古代烹煮的含義。“鼎豐”的含義就是希望企業以後能在釀造行為中異軍突起,茁壯成長,同時也希望鼎豐的用户能夠和企業一樣,步步高昇。許朝輝最先在縣城租了一間門面,結果一連幾個月竟無人問津,此時他連吃飯都沒有了,偶然的一個機會,蒲城縣科技局的一個同志得知了許朝輝的事情,就幫忙在本單位為他找了個地方。在熱心人的幫助下,研究所漸漸有了起色,也有一些人上門諮詢技術。終於有一天,一位客户看中了許朝輝的技術,向他訂購一台釀醋設備。許朝輝甭提有多高興了。他一手設計了第一台設備的圖紙,然後聯繫了蒲城縣蘇坊鎮的一傢俬人企業進行加工,然而出師不利,由於這家企業根本就不具備加工能力,焊接的不鏽鋼焊縫存在嚴重問題,產品不得不報廢,一次損失效地近十萬元,而這傢俬人小廠根本就沒有償還能力。許朝輝不得不接受這個現實,他的家底已經用完,而且欠了客户一屁股債,實際上,他破產了。許朝輝是一個熱愛生命的人,他經常與微生物打交道,他説微生物也是生命,只要環境適宜,它會以幾何數字增長,生命力極其頑強。長期的鑽研學習使他眼睛變得高度近視,長期伏案工作使他身體變曲即,長期辛苦操勞使了筋疲力盡,然而許朝輝沒有倒下,他就是生命力頑強的微生物。這次致命的失敗沒有摧垮他。短暫的迷離後,許朝輝又振奮起來,他求爺爺告奶奶借貸了十萬塊錢,親自監工,在西安一家大型軍工廠加工成了第一台自動連續制醋機。

這台設備採用進口鏽鋼製造,配置有液體發酵電子監控器,實現了工業自動化生產、自動上料,自動育種。酒醪在機內經20244小時生化即可流出香醋。其發酵速度之高堪稱一絕,所需時間僅為傳統工藝的860分之一,產量卻提高了23倍,香醋風味柔和豐滿,優於一切速效法生產出的產品質量。乙酵轉酸率不低於80%,可連續產出37度醋;生產原料廣泛,包括澱粉質原料、糖類物質、酒類物質及其它果類原料。設備及工藝主要優點是產酸速度快,產酸速率高,能在自動控制狀態下完成整個發酵過程,便於工業化生產。

設備賣了出去,許朝輝針對生產中發現一些問題,例如,酸氣酒精如何回收,在生產穩定性上和功能上如何提高等,又做了進一步的改進和完善。現在機器主要功能有一、自動育種、培菌;二、自動上料、測量,自控多點温度:三、均勻布氣和停電時自動保護菌種;四、機內調配風味和自動開發花色品種。目前全自動、連續性、工業化的制醋機己形成系列產品,可滿足不同客户需求。猶如微生物頑強的生命力一樣,只要給夠一定條件和適宜的環境,它就能夠茁壯成長。經過幾年的努力,當初僅有一個人的研究所現已發展成為擁有銷售部、服務部、研究所和一個設備加工廠,員工數十人,具有一定規模的科研機構。

然而困繞企業發展最大的難題還是資金不足。許朝輝一直為此而頭疼。沒有辦企業之前,為了實驗他不得不尋求家裏的支持;辦了企業之後,到處都要錢。沒有法,只好到處籌集體資金,他説自己是靠貸款起家的,當貸款達到16萬元時,他的第一台機器問世了。

1998年,在楊凌農博會上,許朝輝研製的DG系列自動制醋機被授予“后稷金像獎”,並在現場被20多家企業、個人訂購。

最新農村創業故事5篇經典 篇四

把“土蛋蛋”變為“金蛋蛋”

從他記事起,他就是在土豆的包圍中長大的:地裏種的是土豆,家裏放的是土豆,每天三頓飯吃的也是土豆……然而,正是這村裏人都看不上的“土蛋蛋”,在這個“80後”小夥兒的辛勤耕耘下,變成了拉動全村致富的“金蛋蛋”。

他叫王順邦,是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縣西山鄉張家溝村的農民。雖然是出生於1982年的“80後”,但他的臉上少了份同齡人的稚氣,多了份堅毅與成熟。靠着自己的勇氣與智慧,這個國中就輟學四處打工的小夥子,一躍成為了年收入幾十萬元的農民經紀人,並帶領着西山鄉幾百户“窮怕了”的鄉親們,靠着地裏刨出的“土蛋蛋”過上了好日子。

王順邦的父母都是農民,以種馬鈴薯為生。由於家境貧寒,他17歲就輟學,跟着父親趕着馬車往省城西寧販運土豆。那時,村民們也如此販賣土豆——趕着馬車,拉着六七百斤的土豆到西寧販賣。

王順邦説,由於青海氣候冷涼,十分適宜土豆的種植,鄉政府一再號召村民擴大土豆種植規模,但卻很難得到村民們的響應——當時的土豆每斤只能賣8分錢,還經常賣不出去。

看着鄉親們為了能使土豆賣上每斤一毛八的好價錢而在澱粉廠排長隊等待收購的場景,王順邦心想,能否專門收購鄉親們的土豆搞銷售呢?這樣一來,不僅給鄉親們帶來極大的方便,也為自己致富找到了門路。

王順邦説幹就幹。2002年,他買來了手扶拖拉機,由家裏人負責收購鄉親們的土豆,自己則拉着土豆到西寧販賣,回來時再拉上一車化肥回鄉賣給鄉親們。當年他便收入了近3萬元,不僅還清了家裏所有的債務,也將販運土豆的交通工具“鳥槍換炮”,從最初的馬車、手扶拖拉機“升級”到了農用車與卡車。

王順邦因此成為了一名真正的農民經紀人。他還積極發動周圍的村民們學習種植技術,把自己的好經驗、好技術無償地傳授給周圍的村民,在他的帶動下,村裏種植土豆的人越來越多了,土豆的銷售也越來越好了。

“村民們的温飽問題不愁了,但是如何使他們發家致富、增加收入,是我那時一直思考的問題。”王順邦説。

2006年,一次偶然的機會,電視上一條關於“2006年全國秋季農副產品博覽會在鄭州舉行,請客户踴躍參加”的廣告,觸動了王順邦的靈感:“全國性的會議一定有不少大客户,要是把我們家鄉的土豆推銷到全國,未必不是一條致富的好路子。”

王順邦精心挑選了11個土豆,放大沖洗了一張國家領導人視察青海土特產的照片,就帶着鄉親們的期盼上路了。雖然沒有其他展位吸引眼球的佈置與裝幀精美的廣告宣傳冊,王順邦的土豆憑着品相好、澱粉含量高、無蟲害、口感好、純綠色、無污染的優勢,一舉奪得博覽會金獎,專家和評委一致認定,青海省互助縣西山鄉土豆很有發展前景。

帶着獲獎的喜悦回家後,王順邦創建了青海省首家由農民組織的馬鈴薯種植營銷會——西山鄉張家溝馬鈴薯種植營銷協會,還在鐵家村搞起了“千畝無公害馬鈴薯基地”,為的是把家鄉的土豆推銷到全國,給家鄉的土豆申請專利,打出青海的土豆品牌。

現在,西山鄉總耕地6萬畝,55%以上的耕地都種植土豆,全鄉的人均年收入達到了2767元,不少鄉親們靠着原來看不上眼的“土蛋蛋”,蓋上了二層小樓。

目前,王順邦打算擴大馬鈴薯種植規模,在西山鄉創建一個馬鈴薯交易市場。“市場將建在進出西山鄉的必經之路,讓鄉親們以及鄉里優秀的經紀人都集中在這兒銷售土豆,並做好土豆價格、質量的規範工作,讓鄉親們都能富裕起來。”王順邦説,“這些年的經商經歷,使我深知信息的重要性。在這個馬鈴薯交易市場中,我還想建一個信息中心,如果市場有風險,一個短信就可以發到土豆經紀人的手機上。”

王順邦還有一個長遠打算,那就是發掘西山鄉土豆的深加工市場。“我希望在不久的將來,能在西山鄉生產出優質的粉條和薯片,讓西山鄉的土豆走向全國。”王順邦説。

農村創業故事5篇精選 篇五

農村窮小夥2元創出2個億

精幹、不善言談、低調、勤奮……劉玉棟身上充滿了上世紀70年代創業人的氣質和精神。國中畢業的他,當年闖濟南時身上只有2塊錢,但今天他旗下公司的年銷售額已經突破2個億。

闖省城先修自行車

劉玉棟的家,和其他山東農村家庭一樣:貧窮、兄弟姐妹多。與許多農村孩子不同的是,他雖然是家庭中的老幺,但從小獨立能力強。1987年,只有16歲的劉玉棟,唸完國中帶着兩塊錢到山東濟南“打天下”。

那時他沒什麼手藝,找個工作非常難,最後只能跟着一個師傅學修理自行車。當時,他的想法很簡單:“藝不壓人,學點手藝,以後能混口飯吃。”

劉玉棟當了兩年多的學徒,掙了2萬元,“當時除了白天在店裏修自行車,晚上還要到自行車廠去裝自行車,工作雖然辛苦,但收穫大。”這個“成績”讓他至今記憶猶新,“一個不到20歲的年輕人有2萬元,那個時候很少見。”

是回家蓋房子結婚,還是繼續在那裏做?當時,他感到困惑,在農村,男孩子一般20歲就要結婚了,父母也勸他回去。但他最終還是“違背”了家人的意願,在濟南大廈附近每個月花300元租了一個門頭,專門修理自行車。

當時來修理自行車的人大多喜歡吸煙和喝酒,細心的劉玉棟,專門從別處進來一些煙酒放在店鋪裏輔助經營。這成了他做酒類代理的原始起點,時間長了他感覺從別人那裏進貨成本很高,這個只有19歲的年輕人把眼光盯到代理上。

生意從收酒瓶開始

膽大的劉玉棟帶着1萬多塊錢,來到當年旺銷的山東蘭陵白酒廠。廠長毫無商量地拒絕了他。劉玉棟並沒有氣餒,“他不賣酒給我,我就不走,”劉玉棟回憶説在廠長的點撥下,他跑遍了整個濟南,包括商河、濟陽等地方收酒瓶。廠長沒有失信,最終把酒賣給了他。“想做的事,就要不惜代價去做,應該把困難當作機遇,當作鍛鍊的機會。”現在,劉玉棟還慶幸自己的堅持,“這與我在農村生活養成的勤奮、努力分不開。”

1992年,在得知美國兩家洋行開始從事可口可樂、德芙等產品中國代理貿易後,21歲的劉玉棟跑到北京與這兩家洋行談判,要求在濟南代理經銷“洋牌子”。精明加上努力,使劉玉棟如願以償。

後來,他又陸續代理了費縣老白乾、景芝白乾、泰山特曲等山東的白酒。到了1994年,公司每年的銷售額達到上百萬。劉玉棟完成了原始積累。

打造自己的百年品牌

更大的動作還在後面。2002年10月,劉玉棟聯手瀘州老窖,開發了二十多個新產品,並取得其全國獨家代理權。他至今已是茅台、五糧液、瀘州老窖、郎酒等50多個著名品牌、2000多個單品的濟南代理商。不過,這並沒有讓他滿足,“我們還要做外國名酒的中國區總代理,讓中國老百姓與洋酒真正的親密接觸。”

目前,劉玉棟代理的產品不僅在酒水,還涉及副食調料、熟肉製品、保健食品、日用百貨等領域。“我們除了做流通環節,現在還進入了生產環節,並打造了自己的食品品牌‘達達’牌,這標誌着我們正式進入生產環節,具有標誌價值。”數據顯示,劉玉棟僅在濟南地區的銷售就達到1.5億元,全國銷售超過2億元。

“我們在酒類代理上要向國美看齊,有自己完善的網絡,專業化打造自己的百年品牌。” 劉玉棟有着自己一套特殊的經營思路。目前,劉玉棟正在自己專業化的路上奔跑。

農村創業故事5篇精選合集5

海邊撿小魚小蝦撿出個千萬富翁

姚濤是舟山國際水產城聲名顯赫的千萬富翁,旗下不僅擁有商鋪、豪宅和名車,而且因為豪爽大方,還被人譽為赫赫有名的“濤哥”。然而,説起來你可能不信,這名富甲一方的風雲人物,居然是靠在海邊撿小魚小蝦,撿出來的一個千萬富翁!你更無法想象,僅僅靠着收集漁民加工後隨意拋棄的魚雜,他竟神奇地改變了命運!

他是如何“鹹魚翻身”,又是怎樣從人們最不屑、最不齒和最看不起眼的小行當中,發現了巨大的商機?他的傳奇經歷又帶給人們什麼啟示呢?此文無疑為你打開了一道開啟智慧的財富之門——

飄泊打工滿眼淚絕境時撞開致富門

姚濤是個傳奇而又命運多舛的人。他1972年出生於安徽省阜陽市潁東區插花鎮一個農民家庭。他家8口人,上有父母,下有3個弟弟和兩個妹妹。因為家庭貧困,他高一時就輟學了。輟學後,為了供弟妹上學,他曾借錢辦了個養雞場。可沒想到,由於缺乏經驗,小雞還沒長大就死光了。1988年夏,一心想改變命運的他辭別父母,前往煙台打工。此後,他先後在蘋果園當過管理員,在窯廠當過搬運工和在建築工地當小工。但令他沮喪的是,他打工兩年,始終沒有擺脱貧窮的命運。

1990年,失魂落魄的姚濤返回阜陽,應聘到阜陽棉花廠做了一名工人。在這裏,他有幸與同廠女工曹愛華相識並結婚。姚濤結婚後,因為女兒和兒子相繼出世,他眼見自己和妻子的工資根本無法養活家人,於是,他再次萌生了出外闖蕩的念頭。而就在這時,他獲悉村裏很多人在舟山市沈家門鎮打工都賺錢回家的消息,便堅定了前往舟山打工的信念。

舟山市沈家門鎮位於舟山島東南,該鎮人稱小上海,是中國最大的漁港和海產品集散地。這裏常年萬船穿梭,每逢漁汛,漁民雲集,水產品市場一片繁忙。姚濤瞭解到那裏急缺搬運工,於是在2000年春,懷揣200元,與老婆一路輾轉來到了舟山。

然而,姚濤去了後才知,安徽人在舟山名聲不很好。此前,由於安徽人在那裏打工大多幹的是搬運和體力活,當地一些人特別歧視他們。姚濤和妻子去了後,一連找了3天都沒有老闆願意接受他們。此後,眼看口袋裏的錢花光時,被逼無奈的姚濤只好找到碼頭的一個冷庫老闆,主動提出幹活管飯就行,老闆才答應留下了他。

冷庫幹活需要24小時待命,在這裏,姚濤乾的是當地人最不願意乾的最髒、最累的搬運活。他除了一天干十多個小時外,半夜每有貨來,他就得從牀上爬起下貨、轉運、碼堆。冷庫裏氣温零下10多攝氏度,姚濤即使穿着棉襖,手指也被都凍得麻木。幹活不久,他便感到裏面渾身汗水,外面冰涼冰涼。

在冷庫幹活的日子,姚濤月薪800元,但即便這樣,他還要每月寄300元回家供弟妹上學,承擔兩個孩子和家庭開支,幾乎每月捉襟見肘。後來,曹愛華見他幹活又累掙錢又少,便想法也去了冷庫打工。

安康魚滑膩膩、粘乎乎的,每次貨車一到,曹愛華就得忙着卸貨,將魚碼放在貨位上。而出貨時,她要用手去分揀魚塊。戴手套幹活不方便,她只有赤手分揀一批批貨物。三九天北風呼呼,冷庫裏就像冰窖,她幹不了幾小時,手腳就會凍僵。此外,她還要忍受那刺鼻的臭腥味,經常被薰得嘔吐不止,一連幾餐吃不下飯。但儘管如此,為了每天多掙10元錢,減輕丈夫的負擔,她還是豁出去了。

這樣,在冷庫艱難地熬過一年後,姚濤見這裏掙錢實在難以支撐全家人的生活,於是前往港口碼頭做了搬運工。與冷庫不同,這裏搬運工的工錢是一天一結,他每裝一包貨可掙0.5元。就為了多掙些錢,他每天都搶着裝200包貨物,幾乎連命都拼上了。

一天,港口運來大批貨物,姚濤為了多掙錢,不分晝夜地連續裝卸了三天三夜。咬牙幹完活後,由於勞累過度,一下倒在海堤上沉沉地睡着了。幾名工友擔心海水漲潮,他在睡夢中翻身滾到海里,幾個人大呼小叫地喊他,可喊了半天硬是沒能喊醒他。最後,還是曹愛華聞訊趕來,讓4個老鄉把他抬回了出租屋。

搬運工的活很累、還危險。一天夜晚,曹愛華收工後沒見姚濤回來便找到了港口。當時,姚濤正忙着把魚搬到小舢板上,曹愛華見他幹活吃力,便主動上去幫忙。誰料,由於那天風急浪大,他們抬着魚筐登上小舢板時,一個大浪打來,一歪,曹愛華站立不穩,一頭栽倒了海里……

漆黑的夜裏,大海恐怖而猙獰,姚濤見妻子落入海中,趕緊跳入冰涼的海中,急速拉住妻子。開始,他試圖將妻子直接託到船上,但由於慌亂,一下未能托起,兩人一起沉入海中。千鈞一髮之際,他拼盡全力,再次抓住妻子,一手扒着船幫,一手將妻子奮力往上舉。最後,在船主幫助下,才終於將曹愛華拉上船。

船靠岸後,由於妻子已陷入昏迷狀態,姚濤立即將妻子平放在岸邊,不斷按壓她的腹部,直到妻子咕嚕咕嚕地吐出了海水,醒了過來,他才筋疲力竭地癱倒在沙灘上……

在血和淚的艱辛付出中,漸漸地,姚濤以勤奮和善良贏得了船老闆的心。由於每次裝卸貨物後,他都會堅持額外把漁船打掃得乾乾淨淨,船老闆高興之餘,於是就把賣不掉的小魚小蝦都免費送給了他。

一筐魚蝦能賣二三十元,給的船老闆多了,姚濤往往一天能賣五六筐,能額外多收入100多元。姚濤在向冷庫出售這些小魚小蝦時,意外發現很多冷庫加工魚產品後,隨意丟棄的魚垃圾也是一個生財之道。他更沒想到,接下來,由於他開始撿拾魚垃圾,他的人生驟然發生了逆轉!

再苦再累不認命大丈夫誓圓父親遺願

在水產碼頭,一些漁民在把魚賣掉後,往往把剩下的賣不出去的小魚小蝦丟棄在碼頭。時間長了,這些被丟棄的小魚小蝦腐爛發臭不説,碼頭環境也被污染。姚濤見漁民隨意丟棄小魚小蝦是個浪費,於是乾脆把它們都撿拾起來。由於魚的種類繁雜,他把它們按不同品種歸類,然後以不同價格賣給魚粉廠。魚粉廠再用這些魚蝦生產出不同規格的魚粉。這樣,漁民丟棄的小魚小蝦,經過姚濤轉手就變成了一種意外之財。

舟山漁場碼頭有12家冷庫,大多都搞外加工。殺鰻魚、安康魚時都要去頭、去尾和去內臟,魚精加工後,魚肚、魚排、魚骨,都被當做垃圾處理了。一個冷庫一天請5個工人清理魚垃圾,最少要付300多元,加上運費、環衞部門處理垃圾的費用,一個冷庫一天最少要花費500多元。

姚濤意識到這裏暗藏着一個商機,他觀察,如果將這些魚垃圾處理後,轉手賣給魚粉廠並加工成魚粉,那他便相當於做了一筆無本生意。

姚濤主意打定,便讓妻子找來幾個老鄉,以義務勞動的名義,承攬了妻子打工的這家冷庫的垃圾清理。他將這些垃圾運到魚粉廠後,以0.2元到0.3元一斤的價格賣掉,支付完運輸和人工費後,居然發現清理一個冷庫能賺300多元!姚濤無償清理魚垃圾的事情一傳開,那些碼頭的冷庫老闆們覺得,讓他清理魚垃圾可以節省一大筆開支,於是紛紛找到他。此後,隨着清理量加大,姚濤又動員了更多老鄉,租來更多貨車,拉走這些垃圾。高峯時,他僅清理12個冷庫的垃圾,一個月就能淨賺2萬多元!

姚濤業務擴大後,2003年春節過後,他便把國中畢業的弟弟接到了舟山,他夢想着,等自己的業務擴大後,便成立一個專門收集魚垃圾的公司,由此一舉改變命運。

然而,天有不測風雲。正當姚濤的人生出現轉機時,他的弟弟卻因在清理冷庫垃圾時,與人發生口角被人砍成重傷。為了搶救弟弟,他一下拿出了好不容易才賺的10萬元,才終於保住了弟弟性命。但他一夜之間又變成了窮光蛋。

屋漏偏逢連陰雨。弟弟剛剛傷愈,父親又身患胃癌。而更悲哀的是,當時他父親的胃癌明明處於初期,如果及時手術完全有可能治好。可他偏偏兩手空空,找人借錢時,人家明明有錢就是不借給他。那段日子,他可謂喊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多少個夜晚,他都是在一邊暗暗流淚,一邊默默祈禱,在傷心和自責中痛苦度過。

知子莫如父,姚濤的祈禱沒能喚回奇蹟。2003年6月,已病入膏肓的父親,彌留之際,痛徹心扉地對姚濤説:‘濤濤,爸爸就要走了,爸爸最大的遺憾,就是今生沒能給你幸福……我希望你今後不要像我一樣被人看不起。如果你是男人,就一定要混出個名堂。否則,沒有錢誰也不會瞧得起你……”那天,就在父親溘然逝去的那個悲慘夜晚,姚濤牢牢記住了父親的話。他跪在父親的牀頭鄭重發誓:今後無論再苦再難,兒子也要實現你的夙願,好好讓那些鄙視我的勢利小人,看看我究竟如何成為大器!

父親病逝後,姚濤又欠了5000元債,被內憂外患一逼,無路可走的他索性又找人借了3000元返回了舟山。他一回來,立即開始經營起收購海產品的業務。但偏偏這時,他的生意剛剛開始,就再次遭遇厄運,而這次,差點搭上了妻子的性命。

2003年8月的一天,姚濤在碼頭收購了一車小雜魚。但他租來的一輛農用車載重2噸,而他為了多裝貨卻裝了5噸。更不巧的是,該車因為停在碼頭一個斜坡上,車輛由於剎車不靈,他裝好貨後,司機沒有剎住車子,這輛農用車竟順着斜坡倒滑向了大海。當時,姚濤的妻子正在車裏睡着,姚濤發現後拼命喊叫,直到冒死將妻子從裏面拽出來後,農用車就掉進了大海。5噸魚可以賣4000元啊!但頃刻間就白白葬送了。除此,因為打撈和修理車輛,姚濤又支付了1000元吊車費和1500元修車費,這無疑讓他雪上加霜。

姚濤遭遇接二連三的打擊後,頃刻陷入了絕境。面對接連厄運,他的心也像跌入了萬丈深淵,感到前途一片灰暗。收購海產品是做不下去了,由於沒錢經營,加上又欠下債務,這時,曹愛華唉聲歎氣地説:“也許是我們的命不好,我們命中註定不是經商的料,也發不了財。唉,我們還是回家種田吧!”是啊!姚濤為何命運如此不順呢?當初,他眼看拼出一線生機時,為何弟弟和父親偏偏出事?而後他要幹大事時,妻子又為何突遭劫難?聽着妻子的話,姚濤想起自己的種種不幸,不禁鼻子一酸,一串眼淚滾落而下。

然而姚濤並不甘屈服於命運的擺佈,身為錚錚男兒,他深感肩上的擔子有多重。此刻,他一想起父親的臨終遺言,胸中便升騰起一股豪情壯志:對啊!是男人就不能趴下,如果自己連這道坎都邁不過去,還何談改變全家命運!痛定思痛過後,姚濤打定主意,即使沒錢收購產品,寧願再去冷庫打工,也要重新崛起!

山重水複疑無路千萬富翁熬出來

2004年冬,走投無路的姚濤説服妻子,再次雙雙回到了冷庫工作。這次,他和曹愛華的工作是分揀魚塊。三九寒天,冷庫裏的魚結滿冰塊,他們分揀時必須用手將凍魚掰開,然後進行分類。但這項工作看似簡單,卻異常辛苦。一天,曹愛華分揀凍魚時,一不小心被一條魚的毒刺刺進手心,當她咬牙幹完活後,這才發現整個手掌腫得像麪包一樣,渾身發起高燒。後來,幸虧姚濤及時帶她去醫院搶救,才撿回了一條命。

然而,身體上的勞累還可抵抗,而姚濤最難忍受的是精神上的折磨。那時,為了多賺錢,每天下班後,他就和曹愛華趕往碼頭撿拾魚垃圾。姚濤以前收集魚垃圾賺錢曾遠近聞名。可現在,他忽然被打回原型,又變成了窮光蛋後,一些人便議論説:“看來,這個安徽人就是個窮打工的命啊!這不,他不又撿起垃圾了嗎?”有人説:“這種活也就只有安徽人幹,你見過我們這樣的人幹這種下賤活嗎?下賤人就是下賤,是永遠成不了大器的!”面對冷嘲熱諷,姚濤懶得搭理他們,只是心裏暗暗發誓:你們越是瞧不起我,我還一定要做個老闆給你們看看!

就在這樣的執著追求中,姚濤和妻子不分晝夜地忙碌,終於靠着在冷庫打工和銷售撿來的魚垃圾,艱難地賺了20多萬元。2005年夏,姚濤見自己已有了一定基礎,便在沈家門水產碼頭租了一個10平米的門面,開出了第一家海產品收購門市部。

姚濤的生意開張後,隨着經營好轉後,便將家鄉的女兒和兒子接到了舟山。從此,他在收購魚垃圾的同時,開始收購紅頭魚、帶魚和各種雜魚。這樣,在夫妻倆共同努力下,經過艱辛經營,姚濤終於賺取了60多萬元。此時,業務擴大後,為了運輸方便,他一口氣買了兩輛貨車,並僱了兩名司機和10名小工,開始大規模向冷庫和漁民收集魚垃圾和小雜魚。而沒想到,因為收集魚垃圾,他幸運地認識了著名商人陳玉龍,並由此徹底改變了人生。

陳玉龍是浙江省玉環縣龍生水產製品有限公司董事長、華裔老撾木藤工業集團公司總經理。他曾因開發研製東海漁區混合低值小雜魚,生產出魚糜而名揚海外。魚糜是一種新型水產食品原料。小雜魚斬拌後,加食鹽等進行擂潰成粘稠的魚肉糊,成型加熱後變成具有彈性的凝膠體,可製作成魚丸、魚糕、魚香腸和魚卷等。由於該產品細嫩味美,又耐儲藏而成為市場寵兒。巧的是,姚濤收購小雜魚時,陳玉龍在水產城進行調查時,發現了姚濤收購的雜魚非常適合他們的原料,於是,他和姚濤有了業務往來。

一天,姚濤給陳玉龍送去了15噸雜魚原料,因為是第一次和姚濤打交道,經商挑剔的陳玉龍想試探一下姚濤的人品,於是故意將2萬元的貨款裝成5萬元,放進一個信封交給了姚濤。返回的路上,姚濤清點貨款時,發現多出了3萬元,便立即調頭回到陳玉龍的公司,將這3萬元如數退還。

君子愛財,取之有道。陳玉龍見姚濤為人本分,做生意不貪不沾,便將公司所有收購雜魚原料的業務全部交由姚濤經營。當他獲悉姚濤經營資金不足時,還讓夫人肖賽香專門撥款100萬元,讓姚濤用於經營。這樣,有了陳玉龍的鼎力支持,姚濤的收購量便從開始的一天20~30噸,暴漲到100多噸,月收入猛增到30多萬元。

這之後,藉着陳玉龍的相助和引薦,姚濤四處出擊,將生意做得風生水起,財源滾滾而來。此後,隨着他聲名遠播,福建騰新食品股份有限公司也慕名找到他,要他專門提供魚丸原料。福建騰新公司是一家專業加工魚丸的上市公司,姚濤同時為兩大買主收購原料,財富便像滾雪球一樣迅速膨脹。後來,姚濤的事業發展後,他便在沈家門收購了一家賓館,將業務擴大到了住宿、旅遊和服務業。

然而,姚濤富裕後,並未忘記農民本色和養育自己的家鄉。此後很長一段時間,他先後推薦和引入了2000多名老鄉前往舟山工作,並出資200多萬元為家鄉建橋、修路,接濟救助孤寡老人、孤兒與窮困户。而他收留流浪漢花桂南17年如一日,更是被當地傳為美談……現在,他不僅一躍成為舟山最知名的千萬富翁,還買了兩套住房,並擁有了名車和數家店鋪,奇蹟般地成為舟山國際水產城最有名望的老闆之一,還被選為舟山水產城水產協會理事……2012年5月,姚濤接受記者採訪時信心十足地表示,他下一步打算將自己的經營逐步推向沿海,並將其業務擴展到海外……

農民創業故事 篇六

紅棗、核桃、黃豆、小米、苦菜、土豆粉條……農家土特產,綠色無污染,農家貨成了網店新寵!把這些土特產拿到網上去賣的人名叫王小幫,他在淘寶網上開了一家名叫“山裏旺農家店”的店鋪,“坐山吃山”賣山裏貨賺錢。

王小幫本名王志強,33歲,1978年生,國中文化,山西呂梁臨縣木瓜坪鄉張家溝村一位普通農民。2008年開辦自己的第一家網店,銷售自家種植的紅棗、小米、核桃等原生態綠色農產品。現任山西王小幫電子商務有限公司總經理。2013年,他的網店年銷售額達600萬元。

坐山吃山網上賣粗糧

打開“山裏旺農家店”的頁面,王小幫騎摩托送貨的照片映襯着溝壑重重的黃土地,散發出濃郁的鄉土氣息。王小幫的店鋪運營不到1年,已經累積到3顆鑽的信譽,買家好評率達100%。

在這交通不便、通訊不捷的山溝溝裏,王小幫怎會想到在網上開店的呢?

2000年時,王小幫和妻子遠離家鄉,到北京打工。2006年春節,王小幫夫婦回到家鄉,他竟用自己在北京攢下的4900元錢,買回一台電腦。王小幫回憶説:“在北京看到別人在網上打遊戲、購物。我就想,沒準在網上賣東西還真是條致富的路子。”

呂梁山雖然是窮鄉僻壤,但是農作物都是自家種的,用的是農家肥。王小幫在淘寶網上註冊了店鋪之後,準備“坐山吃山”。“很多城裏人現在提倡吃粗糧,我就賣這些城裏少有的東西。”於是,他把家裏的花生、小米、紅棗、核桃都拍成照片放到網上。

這些顆粒飽滿、綠色天然的山貨很快就引起了人們注意。沒幾天,第一筆生意來了。緊接着,第二筆、第三筆……王小幫來勁兒了。他開始背個袋子,走家串户,收購新鮮的小米、紅棗等農產品。

交通很不便無奈發平郵

店鋪走上正軌後,曾經認為上網就是不務正業的父母終於認可了兒子的創業方向。很快,王小幫一人忙不過來了。於是全家人齊上陣:父親幫忙打包送貨,母親和妻子在家揀黃豆、核桃,一家人忙得不亦樂乎。

然而問題也存在,問題出在送貨上。王小幫所在的臨縣位於呂梁山西側,屬國家級貧困縣。由於交通不便,整個縣城除郵局,就沒有別的快遞公司。而郵局發送的EMS特快專遞價格又比較高,王小幫只好給顧客發平郵。

“平郵1斤到上海,五六塊錢就行,EMS得20多塊錢,這個差別就大了。”王小幫説,一般貨物都有五六斤,平郵的續重也相對便宜。但通過平郵發貨不方便,最不方便的是顧客必須上郵局取貨。“網購大家圖的就是方便、節約時間。”王小幫無奈地説,有的顧客下訂單後,一看是發平郵,立馬就取消訂貨。除不方便外,郵局還很慢,一般要7—15天才能到貨。

送貨的問題一時解決不了,好在寄出的貨品從沒出過差錯。如果對方沒去郵局領貨,退了回來,王小幫總會耐心地在網上詢問:您還需要我重新給您寄嗎……就這樣,顧客的抱怨慢慢減少。

他在自己的網店首頁寫了一首打油詩:“淘寶我最牛,就我發平郵。淘寶我最窮,就我在山村。平郵最最慢,山貨我最鮮。”儘管如此,還是有個別買家沒有看清物流説明就下了訂單,三四天沒收到貨就提交了退款申請。針對這種情況,王小幫一律先點擊同意,把錢退給買家,然後再通過旺旺説明情況,請對方在收到貨後再補款。他説:“別人買我的東西是相信我,我更得相信他們。”

王小幫這種真誠負責的態度贏得了不少買家的稱讚,回頭客也越來越多。

惡搞躥紅添商機賣土貨月賺5000

就這樣,王小幫在保證貨物質量的情況下堅持了下來。

2009年2月,王小幫打開電腦上網瀏覽,發現自己的照片被人在網上惡搞了。事情起源於2009年春節,王小幫參加了淘寶網舉辦的“網絡創業先鋒大獎賽”。參賽的帖子叫“電腦、相機、鐵驢子、山貨,一根網線串起來,我就是網商。”帖子裏上傳了他的大量生活照片,沒想到這個帖子迅速在各大論壇流傳開來。王小幫憨厚純樸的形象引來了各路PS高手的興趣,一時間,“大肚哥王小幫”系列搞怪模樣躥紅網絡。

看到各種搞怪圖片,王小幫的妻子劉林梅感歎説,咱普通人也過了把“明星癮”。惡搞圖片流傳不久,王小幫驚訝發現,自己店鋪的瀏覽量開始大幅度上升。“店鋪原來的瀏覽量有100左右吧,有惡搞圖片以後,每天都有三五百,還促成很多成交量。”這個意外收穫讓全家人都很興奮。

王小幫成了淘寶明星,網友們紛紛找到王小幫,有人跟他聊天,也有人要買他東西,王小幫有問必答。很快,一個月就能賺到近5000元。他的“山裏旺農家店”也被評為2009年度淘寶網十佳創業先鋒獎。

不久後,王小幫還和圓通快遞達成協議:起價1公斤10元,續重1公斤6元;先把山貨託運到太原市,再以快遞寄出。如今,王小幫家裏增加了兩台電腦,有4人打包貨物。

説到未來的目標和期望,王小幫認為,最重要的是要樹立起山西特產的品牌形象。這個目標需要全行業的創業者達成統一共識,不要一味打價格戰,而要從保證質量、做好服務方面入手,只有這樣,才能讓山西特產真正走出去,贏得廣大消費者的信任與青睞!

王小幫表示,開網店讓他嚐到了網絡銷售帶來的無窮樂趣,更重要的是,讓他找到了更好的、完全可以養家餬口的新型的賺錢方式。王小幫把最先進的互聯網和最原始的土特產連接起來,打開了一扇財富之門。

農民創業故事 篇七

夏天最好最涼爽的草蓆非藺草蓆不二之選,藺草蓆選材天然,不使用染土、染料,集竹蓆之涼爽、亞草之柔軟輕便等優點於一身,涼性温和,嬰幼兒、老人和體質差者的最佳選擇。藺草分為鹹水草與淡水草,鹹水草生長於靠海一帶,通稱鹹草或燈心草,品質較粗硬用來編織粗席外,昔日雜貨店與市場商販常用來困綁貨物用,過去台北北投地區生長較多,在日據時代,北投藺草和温泉一樣有名。平常易見的藺草蓆,竟然漂洋過海在日本、韓國等地熱賣,這種藺草蓆究竟有何與眾不同之處?它又是怎樣為祝龍帶來巨大財富的?今天讓我們一起來一個有關藺草蓆的故事。

他站在浙東的田野上,用手驕傲的一劃:“眼睛能看到的地方都是我的土地”。他帶領我們走進寬敞的廠房,上百部編織機正在吞吐着絢爛的雲霞,五彩繽紛、流光閃爍,無數片草蓆草墊淌弄在我們眼前,我們驚呆了,彷彿置身於彩雲錦霞中一時難辨天上人間……

一米八零的個子,天生的捲髮,俊氣的臉龐,不吝惜花錢,對朋友絕對講義氣,他的口頭禪是:“朋友之間不要談鈔票”。他就是浙東北地最大的藺草產品生產商祝龍。

江南出產一種植物,名字古怪,叫藺草。春秋戰國時候,趙國有一位大名鼎鼎的賢相叫藺相如,敢和兇暴的秦王面對面的鬥爭,還取得了勝利。這種草就叫藺相如的藺,藺草。藺草綿軟細長,是編織草蓆草墊的好材料。北地自古就盛產草蓆,頗有名氣。

祝龍從小就看着藺草長大,但他卻不喜歡這種只長草不結糧食的水田植物。祝龍喜歡吃飯,喜歡吃香噴噴的白米飯,在他童年時代又偏偏吃不飽飯,每當他看着有條件吃飽飯的小朋友捧着一大碗白米飯吃得滿頭大汗的時候,不知悄悄嚥下多少口水!因此祝龍不喜歡不長糧食的藺草。

隨着改革開放的春風滿地,祝龍已長成一個英俊瀟灑的小夥子。眼下吃飯應該不是問題,鄉親們都在算計怎樣賺鈔票。大家都在動腦筋:大家都不約而同地把目光投在了傳統植物——藺草上面。於是出現了全民打藺草編織各式各樣草蓆的運動。

祝龍不甘落後,會同了一個漂亮姑娘,他的女朋友阿英,大家一道奮鬥。

於是通宵達旦,於是廢寢忘食。漂亮的阿英,英俊的祝龍,編織出來了頂頂漂亮的草蓆。他們又給漂亮的草蓆起出了漂亮的名字:朝霞滿天,夕陽猶美,鴛鴦戲水,馬踏天涯等等。看着這些漂亮的草蓆,小夥子小姑娘彷彿看到了無限的希望——新建的洋房、火爆的婚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