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表達燕子來了的古典詩詞鑑賞(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1.99W

表達燕子來了的古典詩詞鑑賞(多篇)

表達燕子來了的古典詩詞鑑賞 篇一

水檻遣心二首

杜甫 〔唐代〕

去郭軒楹敞,無村眺望賒。

澄江平少岸,幽樹晚多花。

細雨魚兒出,微風燕子斜。

城中十萬户,此地兩三家。

蜀天常夜雨,江檻已朝晴。

葉潤林塘密,衣幹枕蓆清。

不堪祗老病,何得尚浮名。

淺把涓涓酒,深憑送此生。

譯文

草堂遠離喧鬧的城郭,庭院開闊寬敞,四周沒有村落,放眼一望無邊。

碧澄江水,幾乎淹沒兩岸;葱蘢樹木,黃昏盛開鮮花。

細雨濛濛,魚兒歡快地躍出水面;微風習習,燕子傾斜着掠過天空。

城裏擁擠着十萬人家,熙熙攘攘;這裏卻只有兩三燈火,清閒自在。

蜀地四川的天氣常常在夜裏下雨,在水邊的欄杆旁已能看到天色轉晴。

花葉被雨水淋得濕潤,樹林裏密密麻麻地佈滿水窪,我的衣服和枕蓆也幹了。

我不能承受現在的體弱多病,又哪裏還看重功利與浮名。

慢慢地倒酒來飲,我憑藉它來陪伴我的餘生。

註釋

水檻(jiàn):指水亭之檻,可以憑檻眺望,舒暢身心。

去郭軒楹敞:去郭,遠離城郭。軒楹:指草堂的建築物。軒,長廊;楹(yíng),柱子。敞,開朗。

無村眺望賒:因附近無村莊遮蔽,故可遠望。賒(shē):長,遠。

澄江平少岸:澄清的江水高與岸平,因而很少能看到江岸。

城中十萬户,此地兩三家。:將“城中十萬户”與“此地兩三家”對照,見得此地非常清幽。城中,指成都。

蜀天:蜀中雅州,常多陰雨,號曰漏天。

檻:欄杆。

祗(zhī):恭敬。

尚:崇尚,注重。浮名:虛名。

涓涓:細水緩流的樣子。

賞析

第一首詩,首聯先寫草堂的環境:草堂離城郭很遠,庭園開闊寬敞,旁無村落,因而詩人能夠極目遠眺。中間四句緊接着寫眺望到的景色。“澄江平少岸”,詩人憑檻遠望,碧澄清澈的江水,浩浩蕩蕩,似乎和江岸齊平了,這是寫遠景;“幽樹晚多花”則寫近景,草堂四周鬱鬱葱葱的樹木,在春日的黃昏裏,盛開着奼紫嫣紅的花朵,散發出迷人的清香。五、六兩句刻畫細膩,描寫極為生動:“細雨魚兒出,微風燕子斜。”魚兒在毛毛細雨中搖曳着身軀,噴吐着水泡兒,歡欣地游到水面來了。燕子輕柔的軀體,在微風的吹拂下,傾斜着掠過水濛濛的天空……這是歷來為人傳誦的名句。詩人遣詞用意精微細緻,描寫十分生動。“出”寫出了魚的歡欣,極其自然;“斜”寫出了燕子的輕盈,逼肖生動。詩人細緻地描繪了微風細雨中魚和燕子的動態,其意在託物寄興。這二句詩流露出作者熱愛春天的喜悦心情,是歷來為人傳誦的名句。葉夢得《石林詩話》雲:“詩語忌過巧。然緣情體物,自有天然之妙,如老杜‘細雨魚兒出,微風燕子斜’,此十字,殆無一字虛設。細雨着水面為漚,魚常上浮而淰。若大雨,則伏而不出矣。燕體輕弱,風猛則不勝 ,惟微風乃受以為勢 ,故又有‘輕燕受風斜’之句。”尾聯呼應起首兩句。以“城中十萬户”與“此地兩三家”對比,更顯得草堂的閒適幽靜。這首詩寫傍晚時分所見到的微風細雨中的景象,表現了環境的清幽美好和詩人閒適寧靜的心情及其對大自然的熱愛。全詩八句都是對仗,而且描寫中遠近交錯,精細自然,“自有天然工巧而不見其刻劃之痕。”它句句寫景,句句有“遣心”之意。詩中描繪的是草堂環境,然而字裏行間含藴的,卻是詩人悠遊閒適的心情和對大自然、對春天的熱愛。

第二首詩,前兩聯寫景,後兩聯言志。開篇描繪的是四川一帶夜裏常常多雨的天氣:晚上淅淅瀝瀝地下了一整夜的雨,等第二天出門以後,靠在水邊的欄杆上遠望,才看到天色已經開始放晴。夜裏的降雨和天明後的放晴構成了對比,烘托出晴朗天氣的可貴,由此也引出下文。由於雨水的淋洗,四周的花葉變得很濕潤,樹林裏也佈滿了水窪;淋濕的衣服已經幹了,枕蓆也變得乾淨。“葉潤林塘密”,表現出詩人生活環境的清幽和靜謐;“衣幹枕蓆清”,顯示出夜雨的綿長細密,也顯示出詩人住所的簡陋。緊接着,詩人描寫了自己年老多病的現狀,表達了他厭倦浮名的心情。“不堪”説明詩人老邁之甚,“何得”説明他對浮名厭倦之深,語氣強烈,感情激盪。最後兩句寫他慢慢倒酒而飲,藉此來消遣餘生,表達了詩人對自己身世遭遇的感慨和無奈之情。這首詩與前詩相比基調就沉重了些,描繪了一番蜀地的景象。在詠物的同時抒發了詩人對現實的種種不滿和鬱郁不得志,而又感慨自己老邁無力去改變現世,無奈飲酒來得以消遣。

表達燕子來了的古典詩詞鑑賞 篇二

蘇溪亭

戴叔倫 〔唐代〕

蘇溪亭上草漫漫,誰倚東風十二闌。

燕子不歸春事晚,一汀煙雨杏花寒。

譯文

蘇溪亭外野草青青,無邊無際;是誰隨着東風唱着闌干十二曲呢?

春天來得晚了些,燕子還沒有歸來;迷濛的煙雨籠罩着一片沙洲,杏花在料峭春風中只感淒寒。

註釋

蘇溪亭:在現在的浙江義烏市。

漫漫:無邊無際。

十二闌:樂府古曲中有闌干十二曲。

燕子不歸:遠方未歸的遊子。

汀(tīng):水邊平地。

鑑賞

該詩的首句寫地點和節候,次句寫倚闌人的形象;三四句寫春光將盡,燕子尚未迴歸舊巢,煙雨籠罩下的沙洲杏花失去了鮮豔的容光,具體而婉曲地表達了對友人的深切思念之情。

詩中所寫的景是暮春之景,情是怨別之情。

“蘇溪亭上草漫漫”,寫出地點和節候。野草茁長,遍地青青,已是暮春時節。這時的溪邊亭上,“春草碧色,春水淥波”,最容易喚起人們的離愁別緒,正為下句中的倚闌人渲染了環境氣氛。“誰倚東風十二闌”,以設問的形式,托出倚闌人的形象。在東風吹拂中,斜倚闌干的那人是誰呢?這凝眸沉思的身姿,多像《西洲曲》裏的人:“鴻飛滿西洲,望郎上青樓。樓高望不見,盡日闌干頭。闌干十二曲,垂手明如玉。”

“燕子不歸春事晚,一汀煙雨杏花寒。”燕子還沒有回到舊窩,而美好的春光已快要完了。雖是眼中之景,卻暗喻着心中之情:遊子不歸,紅顏將老。“一汀煙雨杏花寒”,正是“春事晚”的具體描繪。迷濛的煙雨籠罩着一片沙洲,料峭春風中的杏花,也失去了晴日下豔麗的容光,顯得悽楚可憐。這景色具體而婉曲地傳出倚闌人無端的悵惘,不盡的哀愁。如此寫法,使無形之情因之而可見,無情之景因之而可思。宋人賀鑄《青玉案·凌波不過橫塘路》詞裏的警句:“試問閒愁都幾許?一川煙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可能就是受到這首唐詩的啟發的。

四句詩全是寫景,而景語即情語,情景融渾無跡。詩人描寫暮春景色濃郁而迷濛,恰和倚闌人沉重而憂鬱的心情契合相印,詩韻人情,雋永醇厚。

表達燕子來了的古典詩詞鑑賞 篇三

蝶戀花·春景

[宋] 蘇軾

花褪殘紅青杏小。

燕子飛時,綠水人家繞。

枝上柳綿吹又少。

天涯何處無芳草。

牆裏鞦韆牆外道。

牆外行人,牆裏佳人笑。

笑漸不聞聲漸悄。

多情卻被無情惱。

作品賞析

【註釋】

①“天涯”句:指芳草長到天邊。

【評解】

蘇軾的詞,以豪放著稱。這首《蝶戀花》,代表了他詞作清新婉約的一面,表現詩

人創作上的多方面才能。這首詞借惜春傷情,抒寫詩人遠行途中的失意心境。上片惜春,

下片抒寫詩人的感傷。面對殘紅退盡,春意闌珊的景色,詩人惋惜韶光流逝,感慨宦海

沉浮,把 uawen.c n 自己的身世之感注到詞中。藝術構思新穎,使尋常景物含有深意,別有一種耐

人玩味的情韻。

【集評】

王士禎《花草蒙拾》:“枝上柳綿”,恐屯田(柳永)緣情綺靡,未必能過。孰謂

東坡但解作“大江東去”。

俞陛雲《唐五代兩宋詞選釋》:絮飛花落,每易傷春,此獨作曠達語。下闋牆內外

之人,干卿底事,殆偶聞鞦韆笑語,發此妙想,多情而實無情,是色是空,公其有悟耶?

唐圭璋等《唐宋詞選注》:本詞是消春之作。不過,作者還借“何處無芳草(知音)”

以自慰自勉。“多情卻被無情惱”,也不僅僅侷限於對“佳人”的相思。

以豪放派著稱的蘇軾,也常有清新婉麗之作,這首《蝶戀花·花褪殘紅青杏小》就是這麼一首傑作。

“花褪殘紅青杏小”,既寫了衰亡,也寫了新生,殘紅褪盡,青杏初生,這本是自然界的新陳代謝,但讓人感到幾分悲涼。睹暮春景色,而抒傷春之情,是古詩詞中常有之意,但東坡卻從中超脱了 。“燕子飛時,綠水人家繞 ”,作者把視線離開枝頭,移向廣闊的空間,心情也隨之軒敝。燕子飛舞,綠水環抱着村上人家。春意盎然,一掃起句的悲涼。用別人常用的意象和流利的音律把傷春與曠達兩種對立的心境化而為一,恐怕只有東坡可以從容為之 。“燕子飛時”化用晏殊的“燕子來時新社,梨花落後清明 ”,點明時間是立春後的第五個戊日,與前後所寫景色相符合。

“枝上柳綿吹又少 ”,與起句“花褪殘紅青杏小”,本應同屬一組,寫枝上柳絮已被吹得越來越少。

但作者沒有接連描寫,用“燕子”二句穿插,在傷感的調子中注入疏朗的氣氛。絮飛花落,最易撩人愁緒。

這一“又”字,表明詞人看絮飛花落,非止一次。傷春之感,惜春之情,見於言外。這是道地的婉約風格。

相傳蘇軾謫居惠州時曾命妾婦朝雲歌此詞。朝雲歌喉將囀,卻已淚滿衣襟。

“牆裏鞦韆牆外道 ”,自然是指上面所説的那個“綠水人家 ”。由於綠水之內,環以高牆,所以牆外行人只能聽到牆內盪鞦韆人的笑聲 ,卻見不到芳蹤,所以説 ,“牆外行人,牆裏佳人笑 ”。不難想象,此刻發出笑聲的佳人正在歡快地蕩着鞦韆。這裏用的是隱顯手法。作者只寫佳人的笑聲,而把佳人的容貌與動作,則全部隱藏起來 ,讓讀者隨行人一起去想象,想象一個牆裏少女盪鞦韆的歡樂場面。可以説,一堵圍牆,擋住了視線,卻擋不住青春的美,也擋不住人們對青春美的嚮往 。這種寫法 ,可謂絕頂高明,用“隱”來激發想象,從而拓展了“顯”的意境。同樣是寫女性 ,蘇東坡一洗“花間派”的“綺怨”之風,情景生動而不流於豔,感情真率而不落於輕,難能可貴。

從“牆裏鞦韆牆外道”直至結尾,詞意流走,一氣呵成。修辭上用的是“頂真格 ”,即過片第二句的句首“牆外”,緊接第一句句末的“牆外道”,第四句句首的“笑 ”,緊接前一句句末的“笑”,滾滾向前,不可遏止。按詞律,《蝶戀花》本為雙疊,上下闋各四仄韻,字數相同,節奏相等。東坡此詞,前後感情色彩不同節奏有異,實是作者文思暢達 ,信筆直書,突破了詞律。

這首詞上下句之間、上下闋之間,往往體現出種種錯綜複雜的矛盾。例如上片結尾二句 ,“枝上柳綿吹又少 ”,感情低沉;“天涯何處無芳草 ”,強自振奮 。這情與情的矛盾是因在現實中,詞人屢遭遷謫,這裏反映出思想與現實的矛盾。上片側重哀情,下片側重歡樂,這也是情與情的矛盾。而“多情卻被無情惱 ”,不僅寫出了情與情的矛盾,也寫出了情與理的矛盾。佳人灑下一片笑聲,杳然而去;行人凝望鞦韆,空自多情。詞人雖然寫的是情,但其中也滲透着人生哲理。

在江南暮春的景色中,作者借牆裏、牆外、佳人、行人一個無情,一個多情的故事,寄寓了他的憂憤之情,也藴含了他充滿矛盾的人生悖論的思索。

表達燕子來了的古典詩詞鑑賞 篇四

破陣子·春景

晏殊 〔宋代〕

燕子來時新社,梨花落後清明。池上碧苔三四點,葉底黃鸝一兩聲。日長飛絮輕。

巧笑東鄰女伴,採桑徑裏逢迎。疑怪昨宵春夢好,元是今朝鬥草贏。笑從雙臉生。

譯文

燕子飛來正趕上社祭之時,梨花落去之後又迎來了清明。幾片碧苔點綴着池中清水,樹枝掩映下的黃鸝偶爾歌唱兩聲。白晝越來越長,隨處可見柳絮飄飛。

在採桑的路上邂逅巧笑着的東鄰女伴。正疑惑着她是不是昨晚做了個春宵美夢,原來是今天鬥草獲得勝利了啊!雙頰不由的浮現出了笑意。

註釋

破陣子:詞牌名,原為唐教坊曲名。又名《十拍子》。雙調六十二字,平韻。

新社:社日是古代祭土地神的日子,以祈豐收,有春秋兩社。新社即春社,時間在立春後、清明前。

碧苔:碧綠色的苔草。

飛絮:飄蕩着的柳絮。

巧笑:形容少女美好的笑容。逢迎:碰頭,相逢。

疑怪:詫異、奇怪。這裏是“怪不得”的意思。

鬥草:古代婦女的一種遊戲,也叫“鬥百草”。

雙臉:指臉頰。

賞析

這首詞以輕淡的筆觸,描寫了古代少女們春天生活的一個小小片段,展示在讀者面前的卻是一副情趣盎然的圖畫。

詞的上片寫景。“燕子來時新社,梨花落後清明。”這兩句既點明瞭季節,又寫出了季節與景物的關係,給人以具體的印象。行文輕快流麗,藴含喜悦的情意,為全詞的明朗、和諧、優美的基調打下了基礎。“池上碧苔三四點,葉底黃鸝一兩聲,日長飛絮輕。”春水池塘,點綴那末三四點青苔,密林深處,不時傳來鶯兒的歌唱。“日長”,表明季節已開始變化,多少有點惜春的意味。柳絮在空中飛舞,顯示出晴和的景象。“碧苔”、“黃鸝”、“飛絮”,看來似乎是極其常見的自然景物,經詞人稍加點染,宛如一軸初夏風光小幅,特別惹人喜愛。

清明時節後,天氣漸漸轉暖,海棠梨花剛剛開敗,柳絮又開始飛花。春社將近,已見早燕歸來。園子裏有個小小的池塘,池邊點綴着幾點青苔,在茂密的枝葉深處,時時傳來黃鸝清脆的啼叫。

下片寫人。“巧笑東鄰女伴,採桑徑裏逢迎。”趁着這春暮夏初的季節,少女們停了針線,來到這大自然的懷抱裏。這時,東邊鄰居的女伴笑眯眯地走了過來,她們正好在那條桑田小路上相逢了。“巧笑”二字,捕捉到了“東鄰女伴”用白描手法,通過人物的心理活動以及情態的描寫,由內心到外表塑造了東鄰女這一形象。內心真情流露的一剎那,巧妙地揭示了人物的精神世界。讀時,使人有似曾相識之感。“疑怪昨宵春夢好,原是今朝鬥草贏,笑從雙臉生。”少女們相逢的時候,興高采烈,歡歡喜喜的,隨着,一塊兒玩着那鬥草的遊戲。詞中主人公勝利了。這位天真的少女充滿着青春的歡樂。她忽然想起昨天夜裏做的那個好夢,認為那原來是“鬥草贏”的兆頭,臉上又飛起了笑容。詞中沒有正面來描寫鬥草的活動,只用一筆點出人物的內心活動,表現了這位少女不僅聰明,富於想象,而且心靈是那樣純潔無瑕。

此詞通過清明時節的一個生活片斷,反映出少女身上顯示的青春活力,充滿着一種歡樂的氣氛。全詞純用白描,筆調活潑,風格樸實,形象生動,展示了少女的純潔心靈。二十四節氣,春分連接清明,正是一年春光最堪留戀的時節。春已中分,新燕將至,此時恰值社日也將到來,古人稱燕子為社燕,以為它常是春社來,秋社去。詞人所説的新社,指的即是春社了。那時每年有春秋兩個社日,而尤重春社,鄰里聚會,酒食分餐,賽會歡騰,極一時一地之盛。閨中少女,也“放”了“假”,正所謂“問知社日停針線”,連女紅也是可以放下的,呼姊喚妹,門外遊玩。詞篇開頭一句,其精神全在於此。“笑從雙臉生”五字,再難另找一句更好的寫少女笑吟吟的句子來替換。何謂雙臉?蓋臉本從眼際得義,而非後人混指“嘴巴”也。故此詞,美在情景,其用筆明麗清婉,秀潤無倫,而別無奇特可尋之跡;迨至末句,收足全篇,神理盡出,天時人事,物態心情,全歸於此。

表達燕子來了的古典詩詞鑑賞 篇五

燕子樓詩三首

張仲素 〔唐代〕

樓上殘燈伴曉霜,獨眠人起合歡牀。

相思一夜情多少,地角天涯未是長。——張仲素

滿牀明月滿簾霜,被冷燈殘拂卧牀。

燕子樓中霜月夜,秋來只為一人長。——白居易

北邙松柏鎖愁煙,燕子樓中思悄然。

自埋劍履歌塵散,紅袖香銷已十年。——張仲素

鈿暈羅衫色似煙,幾回欲著即潸然。

自從不舞《霓裳曲》,疊在空箱十一年。——白居易

適看鴻雁洛陽回,又睹玄禽逼社來。

瑤瑟玉簫無意緒,任從蛛網任從灰。——張仲素

今春有客洛陽回,曾到尚書墓上來。

見説白楊堪作柱,爭教紅粉不成灰?——白居易

賞析

這裏講的是張仲素和白居易兩位詩人唱和的兩組詩,各三首。燕子樓的故事及兩人作詩的緣由,見於白居易詩的小序。其文雲:“徐州故張尚書有愛妓曰盼盼,善歌舞,雅多風態。餘為校書郎時,遊徐、泗間。張尚書宴餘,酒酣,出盼盼以佐歡,歡甚。餘因贈詩云:‘醉嬌勝不得,風裊牡丹花。’一歡而去,爾後絕不相聞,迨茲僅一紀矣。昨日,司勛員外郎張仲素繪之訪餘,因吟新詩,有《燕子樓》三首,詞甚婉麗,詰其由,為盼盼作也。繪之從事武寧軍(唐代地方軍區之一,治徐州。)累年,頗知盼盼始末,雲:‘尚書既歿,歸葬東洛,而彭城(即徐州)有張氏舊第,第中有小樓名燕子。盼盼念舊愛而不嫁,居是樓十餘年,幽獨塊然,於今尚在。’餘愛繪之新詠,感彭城舊遊,因同其題,作三絕句。”張尚書名愔,是名臣張建封之子。有的記載以尚書為建封,是錯誤的。因為白居易做校書郎是在貞元十九年到元和元年(803-806),而張建封則已於貞元十六年(800)去世,而且張愔曾任武寧軍節度使、檢校工部尚書,最後又徵為兵部尚書,沒有到任就死了,與詩序合。再則張仲素原唱三篇,都是託為盼盼的口吻而寫的,有的記載又因而誤認為是盼盼所作。這都是應當首先加以辯正的。

張仲素這第一首詩寫盼盼在十多年中經歷過的無數不眠之夜中的一夜。起句中“殘燈”、“曉霜”,是天亮時燕子樓內外的景色。用一個“伴”字,將樓外之寒冷與樓內之孤寂聯繫起來,是為人的出場作安排。次句正面寫盼盼。這很難着筆。寫她躺在牀上哭嗎?寫她唉聲歎氣嗎?都不好。因為已整整過了一夜,哭也該哭過了,歎也該歎過了。這時,她該起牀了,於是,就寫起牀。用起牀的動作,來表達人物的心情,如元稹在《會真記》中寫的“自從消瘦減容光,萬轉千回懶下牀”,就寫得很動人。但張仲素在這裏並不多寫她本人的動作,而另出一奇,以人和牀作極其強烈的對比,深刻地發掘了她的內心世界。合歡是古代一種象徵愛情的花紋圖案,也可用來指含有此類意義的器物,如合歡襦、合歡被等。一面是殘燈、曉霜相伴的不眠人,一面是值得深情回憶的合歡牀。在寒冷孤寂之中,這位不眠人煎熬了一整夜之後,仍然只好從這張合歡牀上起來,心裏是一種什麼滋味,還用得着多費筆墨嗎?

後兩句是補筆,寫盼盼的徹夜失眠,也就是《詩經》第一篇《關雎》所説的“悠哉悠哉,輾轉反側”。“地角天涯”,道路可算得長了,然而比起自己的相思之情,又算得什麼呢?一夜之情的長度,已非天涯地角的距離所能比擬,何況是這麼地過了十多年而且還要這麼地過下去呢?

先寫早起,再寫失眠;不寫夢中會見情人,而寫相思之極,根本無法入夢,都將這位“念舊愛”的女子的精神活動描繪得更為突出。用筆深曲,擺脱常情。

白居易和詩第一首的前兩句也是寫盼盼曉起情景。天冷了,當然要放下簾子禦寒,霜花結在簾上,滿簾皆霜,足見寒氣之重。簾雖可防霜,卻不能遮月,月光依舊透過簾隙而灑滿了這張合歡牀。天寒則“被冷”,夜久則“燈殘”。被冷燈殘,愁人無奈,於是只好起來收拾卧牀了。古人常以“拂枕蓆”或“侍枕蓆”這類用語代指侍妾。這裏寫盼盼“拂卧牀”,既暗示了她的身分,也反映了她生活上的變化,因為過去她是為張愔拂牀,而今則不過是為自己了。原唱將樓內殘燈與樓外曉霜合寫,獨眠人與合歡牀對照。和詩則以滿牀月與滿簾霜合寫,被冷與燈殘合寫,又增添了她拂牀的動作,這就與原唱既相銜接又不雷同。

後兩句也是寫盼盼的失眠,但將這位獨眠人與住在“張氏舊第”中的其他人對比着想。在寒冷的有月有霜的秋夜裏,別人都按時入睡了。沉沉地睡了一夜,醒來之後,誰會覺得夜長呢?古詩云:“愁多知夜長”,只有因愁苦相思而不能成眠的人,才會深刻地體會到時間多麼難以消磨。燕子樓中雖然還有其他人住着,但感到霜月之夜如此之漫長的,只是盼盼一人而已。原唱作為盼盼的自白,感歎天涯地角都不及自己此情之長。和詩則是感歎這淒涼秋夜竟似為她一人而顯得特別緩慢,這就是同中見異。

張仲素,原唱第二首,寫盼盼撫今追昔,思念張愔,哀憐自己。起句是描繪張愔墓前景色。北邙山是漢、唐時代洛陽著名的墳場,張愔“ 歸葬東洛”,墓地就在那裏。北邙松柏,為慘霧愁煙重重封鎖,是盼盼想象中的景象。因此次句接寫盼盼在燕子樓中沉沉地思念的情形 。“思悄然 ”,也就是她心裏的“鎖愁煙 ”。情緒不好,無往而非淒涼黯淡。因此出現在她幻想之中的墓地 ,也就不可能是為麗日和風所煦拂,而只能是被慘霧愁煙所籠罩了。

古時皇帝對大臣表示寵信,特許劍履上殿,因此劍履為大臣的代詞。後二句是寫:自從張愔死後,她再也沒有心緒歌舞,歌聲飄散,舞袖香銷,已經轉眼十年了 。白居易説她“善歌舞,雅多風態”,比之為“風裊牡丹花”,可見盼盼曾引起很多雅士貴人傾慕,完全可以在張愔逝後另附高枝,但她卻沒有這樣,而是始終忠於自己的愛情 ,無怪當時的張仲素 、白居易乃至後代的蘇軾等都對她很同情並寫詩加以頌揚了。(《 永遇樂·彭城夜宿燕子樓夢盼盼因作此詞》是蘇詞中名篇之一。)

白居易的第二首和詩便從盼盼不願再出現在舞榭歌台這一點生髮,着重寫她怎樣對待歌舞時穿著的首飾衣裳。

年輕貌美的女子哪個不愛打扮呢?然而盼盼幾次想粧扮自己,卻又作罷 :打扮了給誰看呢 ?想到這裏,就只有流淚的份兒了 。於是 ,儘管金花徒然地褪去了光彩,羅衫改變了顏色 ,也只有隨它們去吧。“自從不舞《霓裳曲 》”,誰還管得了這些。《霓裳羽衣》是唐玄宗時代著名的舞曲,這裏特別點出,也是暗示她的舞技高妙。空箱的“空”字,形容精神上的空虛,如婦女獨居的房稱空房、空閨,獨睡的牀稱空牀、空帷。説“已十年”,張愔死於元和元年(806),據此推算 ,其詩當作於元和十年。

在這首詩裏,沒有涉及張愔。但他始終存在於盼盼的形象中。詩人展現的盼盼的精神活動,就是以張愔在她心裏所佔據的巨大位置為基礎的。

原唱第三首,寫盼盼感節候之變遷,歎青春之消逝。第一首在秋之夜,這一首則為春之日。

起句是舊時事。鴻雁於秋天自北南飛。徐州在洛陽之東 ,經過徐州的南飛鴻雁 ,不可能來自洛陽。但因張愔墓在洛陽,而盼盼則住在徐州,所以詩人緣情構想,寫在盼盼的心目中,這些相傳能夠為人傳書的候鳥,一定是從洛陽來的,然而人已長眠,不能傳書,也就更加感物思人了。

次句是當下事。玄禽即燕子。社日是古代祭祀土神、祈禱豐收的日子,燕子於春天由南而北。臨近社日,它們就來了。燕子雌雄成對地生活,雙宿雙飛,詩人們慣以用來比喻恩愛夫妻。盼盼是合歡牀上的獨眠人,看到雙宿雙飛的燕子,豈能不發出人不如鳥的感歎?

人在感情的折磨中過日子,往往覺得時光過得很慢 ,所以前詩説“ 相思一夜情多少,地角天涯未是長 ”;而有時又變得麻木,覺得時光流逝很快,所以本詩説:“適看鴻雁洛陽回,又睹玄禽逼社來。”這兩句只作客觀描寫,但卻從另外兩個角度再次展現了盼盼的深情。

後兩句從無心玩弄樂器見意,寫盼盼哀歎自己青春隨愛情生活的消逝而虛度 。周邦彥《解連環》雲:“燕子樓空 ,暗塵鎖一牀絃索 ”,即從這兩句化出,又可以反過來解釋這兩句。瑟以瑤飾,簫以玉製,可見貴重,而讓它們蒙上蛛網灰塵,這不正因為憶鴻雁之無法傳書,看燕子之雙飛雙宿而使自己發生“綺羅弦管,從此永休”(蔣防《霍小玉傳》)之歎嗎?前兩句繪景,後兩句寫情,似斷實連,章法極妙。

和詩的最後一首,着重在“感彭城舊遊 ”,但又不直接表現對舊遊之回憶,而是通過張仲素告訴他的情況,以抒所感。

那年春天,張仲素從洛陽回來與白居易相見,提起他曾到張愔墓上去過 。使白居易感到驚心動魄的,乃是墳邊種的白楊樹都已經長得又粗又高,可以作柱子了,那麼,又如何能使得盼盼的花容月貌最後不會變成灰土呢?彭城舊遊,豈能再得?雖只是感今,而懷舊之意自在其中。

這兩組詩,遵循了十分嚴格的唱和方式。詩的題材主題相同,詩體相同,和詩用韻與唱詩又為同一韻部,連押韻各字的先後次序也相同,既是和韻又是次韻。唱和之作,最主要的是在內容上要彼此相應。張仲素的原唱,是通過寫盼盼生活代盼盼抒發她“念舊愛而不嫁”感情的,白居易的繼和則抒發了他對於盼盼這種生活和感情的同情以及對於時光易老,今昔盛衰的感歎 。一唱一和,處理得非常恰當。總的説來,這兩組詩如兩軍對壘,工力悉敵,表現了兩位詩人精湛的藝術技巧,是唱和詩中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