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高一年級語文師説原文及譯文新版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1.05W

高一年級語文師説原文及譯文新版多篇

一詞多義 篇一

1、古之學者必有師(名詞,老師)

2、吾師道也(動詞,學習)

3、吾從而師之(意動用法,以……為師)

4、師道之不傳也久矣(動詞,從師)

5、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名詞,有專門技藝的人)

1、愛其子,擇師而教之(代詞,表領屬關係,他(它)的,他(它)們的)

2、其聞道也亦先乎吾(代詞,他,他們)

3、其為惑也終不解矣(代詞,表遠指,那)

4、其皆出於此乎(副詞,表推測、估計語氣,大概,或許)

5、其可怪也歟(副詞,表反詰語氣,難道,真的)

6、傳其道解其惑者也(代詞,前指老師的;後指學生的)

7、其出人也遠矣(代詞,指聖人)

8、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代詞,指“聞道先乎吾”的人)

1、其皆出於此乎(介詞,表動作行為的處所,從)

2、拜送書於庭(介詞,表動作行為的處所,在)

3、學於餘(恥學於師)(介詞,表動作行為的趨向,向)

4、於其身也(介詞,表動作行為的對象,對,對於)

5、師不必賢於弟子(介詞,表比較,比)

6、不拘於時(介詞,表被動,被)

1、非蛇鱔之穴無可寄託者(助詞,的)

2、擇師而教之(代詞,他)

3、師道之不傳也久矣(助詞,取消句子獨立性)

4、句讀之不知(助詞,賓語前置的標誌)

5、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代詞,這類,這些)

6、輟耕之壟上(動詞,到,往)

7、愛其子,擇師而教之(代詞,他)

8、師道之不復,可知矣(結構助詞。取消獨立性)

9、六藝經傳,皆通習之(代詞,代“六藝經傳”)

10、君將哀而生之乎(代詞,我)

11、蚓無爪牙之利(助詞,定語後置的標誌)

12、吾欲之南海(動詞,到、往)

譯文 篇二

韓愈説:“老師,是傳授真理、講授專業知識、解答疑難的人。’又説:“老師不— —定比弟子高明,弟子也不— —定不如老師。”“真理在誰手上,誰就是老師。”又説:“巫醫和各種工匠,他們都不恥於拜師學藝。”因而對當時的士大夫恥於拜師學習感到非常奇怪,竟然連巫醫、工匠都不如。韓愈大概是針對當時的陋俗而説的,沒有涉及老師的根本問題。《國語》説:“人生在世,有三種人應當始終如一。地侍奉他們,那就是君王、父親和老師。”這是針對傳授真理的老師而説的。講授學業、解答疑惑,那是有差別等次的。學問有精有粗,疑惑也有大有小,能傳授知識並且解答疑惑的被稱作老師,這固然正確;但與傳授真理還是有一定差距的。巫醫、工匠間的師從學習,也不可以等同視之。大概是因為有可以改換的老師與不可以改換的老師,他們之間的差別也是不可同日而語的。知道師道的人,大概也知道天道吧。人都是聽命於天的,天沒有,聲音沒有氣味,因而讓君王來治理;人都是天所生育的,天不能一個一個地生育,因而有父母生兒育女;人都向天學習,天不能諄諄教誨,因而有老師來講授知識。既然如此,那麼君子要想敬奉天,也就在於恭敬地侍奉君主、父親、老師三種人而已。

人失掉了尊師之道,則失去了做人的資格,猶如沒有了身體,則無法生存。所以父母生而老師教,這個道理本來沒有什麼不同的。這就是七十弟子侍奉孔子,可以與他一起死,可以與他一塊活,不管東西南北,不敢把生命看作是自己的緣故。不是出於感情的親密,而是從道理上講不得不如此。至於傳授知識和解答疑惑,則有差別等次了。經師講授學業,分章析句解釋詞義,史學淵源,筆削義例,都是儒家大道所包括的。古人在“書中不能詳盡地表達自己的語言,而語言又不能完全表達心中的意思”。竹簡帛書所載之外,另有心得傳授,口耳相傳,—— 定要弄明來源,就像宗族裏的譜系不可混淆。這是説必定要師從那個人而後才能得到傳授,如果不是那個人,那麼自已就無法得到古人的心傳,這就是不可改換的老師。學問上的專家,文章的治國救世,其中快慢甘苦的體驗,可以意會,不可言傳。這也是至道所在之處,必須師從那個人而後才能得到傳授,不拜那人為師,自已便一無所得,這也是不可改換的老師。如果是這樣的老師,他活着時弟子便應竭力服侍他,事事躬親而沒有定規,他去世了則應為他立尸祝禱、祭祀不絕,就像七十弟子對待他們的老師孔子那樣也是可以的。至於講解經傳,沒有別出心裁的旨意;糾正文辭,看不見有什麼獨立的見解;別人都知道、都能做到,只是偶然的機會使他做了我的老師;不能自始至終師從某甲,不妨離開他再拜某乙為師;某甲不告訴我,某乙也可請教,這與儒家大道沒有什麼關涉,這就是那種可以改換的老師。即使是學問與文章,也屬於雕蟲小技。他們所效法的,與工匠教人雕刻,工女教人刺繡沒有什麼差別,把他們當作一日之長,跪拜禮敬,跟隨他們而行,陪着他們對坐,加倍地尊敬擁戴是可以的。一定要人嚴格地奉行勤勉服侍君、親、師的準則,把老師與生身父母等同起來,那麼要求的人會感到迷罔,而實行的人也是情不由衷的。

巫醫與各種工匠的老師,固然不能與儒家所説的老師相比,但是也有一定的説法。技術上的精深,古代專門從事某種事業的那些專家,對隱祕精微之處也有獨到的見解,師從那個人便能得到他的傳授,不是那個人便得不到這種傳授,這也是不可改換的老師,也應當在他活着的'時候便盡心盡力地服侍他,在他去世後則為他祝禱祭祀。古人在飲食的時候,一。定要祭祀最先製作這種食物的人,表示不忘本;況且是成就我的道德技藝,而我本來是無法從他人那裏得到傳授的人呢?至於説“弟子不一定不如老師,老師也不一定比弟子高明”,那要看他所取得的成績是什麼樣的了。所追求的在儒家大道上,那麼技藝方面的長處,又何必那麼固執地計較如不如的呢?

唉!師道失傳已經很久了。有志之士,找遍天下,也沒見到那種不可改換的老師;但考察古代人物,有使人怦然心動的,不禁粲然而笑,熱淚潸潸而不知從何而來,這也是我的老師。沒看見那個人,而對我在暗中傳授,如同孤兒從像片圖畫。上見到去世的父親,雖然無人告訴他,睡夢中一定會有所警示的。但有人卻認為古人的言行,不是都可以取法的,不一定要因此為他祭祀祝禱。大禹一定要祭祀鯀,是為了尊崇他的先人;打仗祭祀蚩尤,是為了尊奉他創立了新制。如果一定要選擇人來祭祀,那麼周公、孔子就沒有遺憾了。做兒子的尊奉父母,難道有根據功德把父親的神主遷人祧廟而祭祀伯父的嗎?

《師説》原文及對照翻譯 篇三

原文:

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生乎吾後,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吾從而師之。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嗟乎!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古之聖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今之眾人,其下聖人也亦遠矣,而恥學於師。是古聖益聖,愚益愚。聖人之所以為聖,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於此乎?愛其子,擇師而教之;於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非吾所謂傳其解其惑者也。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國小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士大夫之族,曰師曰弟子云者,則羣聚而笑之。問之,則曰:“彼與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庚。嗚呼!師道之不復,可知矣。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

聖人無常師。孔子師郯子、萇弘、師襄、老聘。郯子之陡,其賢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藝經傳皆通習之,不拘於時,學於餘。餘嘉其能行古道,作《師説》以貽之。

翻譯:

古人求學的人一定有老師。老師是傳授道理,傳授學業,解釋疑難的人。人不是生下來就懂得道理的誰能沒有疑惑?有疑惑而不從師學習,那他對於疑惑的問題,就始終不能解決。出生比我早的人,他聞知道道理本來比我早,我跟從他向他學習;比我出生遲的人,他聞知道道理如果也比我早,我也跟從他學習,而且把當作老師,我學習的是道理,哪裏計較他生年比我早還是晚呢?所以,不論地位顯貴還是地位低下,不論年長年少,道理存在的地方,也是老師存在的地方。

唉!從師學道的道理沒人傳佈已經很久了,要人們沒有疑惑很難哪!古代的聖人,他們超過一般人很遠了,而且跟從老師向老師請教;現在的許多人,他們跟聖人相比相差很遠了,卻以向老師學為羞恥。所以聖人就更加聖明,愚人就更加愚味。聖人之所以成為聖人,愚人之所以成為愚人,大概都是由於這個原因而引起的呢?眾人喜愛他們的孩子,選擇老師教育孩子;對於他們自己呢,卻恥於讓老師教他們,這真是糊塗啊!那孩子的老師,教孩子讀書來熟悉書中的句子,尚不是我所説的給人傳授道理,給人解釋疑惑的老師。文句不理解,疑惑不能解決,有的人向老師學習,有的人卻不向老師求教,小的方面學習,大的方面丟充,我看不出他們有什麼明智的呢。巫醫,樂師及各種工匠,不以互相學習為恥。士大夫這類人中,如有人稱人家為老師,稱自己為學生,這些人就聚集在一起朝笑他。問那些嘲笑者,他們就説:“那個人與某個年齡相近,修養和學業也差不多,(怎麼能稱他為老師呢?)以地位低的人為師,那是很使人丟臉的事,稱官位高的人為師就近於諂媚。”啊!從師學習的道理不能恢復,由此就可以知道了。巫醫、樂師及各種工匠,士大夫之族是不屑與他們並列的,現在士大夫們的智慧反而趕不上他們。這不是很奇怪的事麼!

聖人沒有固定的老師,孔子曾以郯子、萇弘、師襄、老聘為師。郯子這一類人,他們的品德才能當然趕不上孔子。孔子説:“幾個人走在一起,其中就一定有我的老師。”所以學生不一定不如老師,老師也不一定比學生強,知道道理有先有後,技能學業各有專門研究,如此而已。

李蟠,十七歲,愛好古文,《詩》、《書》等六經經文及解釋經文的著作都普遍地研習過,又不被恥學於師的習俗所約束,向我學習。我讚許他能實行古人從師學習的道理,特別寫了這篇《師説》來贈給他。

原文 篇四

師説

章學誠

韓退之曰:“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者也。”又曰:“師不必賢於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師。”“道之所在,師之所在也。”又曰:“巫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而因怪當時之人以相師為恥,而曾巫醫百工之不如。韓氏蓋為當時之敝俗而言之也,未及師之究竟也。《記》曰:“民生有三,事之如一,君、親、師也。”此為傳道言之也。授業解惑,則有差等矣。業有精粗,惑亦有大小,授且解者之為師,固然矣,然與傳道有間矣。巫醫百工之相師,亦不可以概視也。蓋有可易之師與不可易之師,其相去也,不可同日語矣。知師之説者,其知天乎?蓋人皆聽命於天者也,天無聲臭而俾君治之;人皆天所生也,天不物物而生而親則生之;人皆學於天者也,天不諄諄而誨而師則教之。然則君子而思事天也,亦在謹事三者而已矣。

人失其道,則失所以為人,猶無其身,則無所以為生也。故父母生而師教,其理本無殊異。此七十子之服孔子,所以可與之死,可與之生,東西南北,不敢自有其身。非情親也,理勢不得不然也。若夫授業解惑,則有差等矣。經師授受,章句訓詁;史學淵源,筆削義例;皆為道體所該。古人“書不盡言,言不盡意。”竹帛之外,別有心傳,口耳轉受,必明所自,不啻宗支譜系不可亂也。此則必從其人而後受,苟非其人,即己無所受也,是不可易之師也。學問專家,文章經世,其中疾徐甘苦,可以意喻,不可言傳。此亦至道所寓,必從其人而後受,不從其人,即己無所受也,是不可易之師也。苟如是者,生則服勤,左右無方,沒則尸祝俎豆,如七十子之於孔子可也。至於講習經傳,旨無取於別裁;斧正文辭,義未見其獨立;人所共知共能,彼偶得而教我;從甲不終,不妨去而就乙;甲不我告,乙亦可詢,此則不究於道,即可易之師也。雖學問文章,亦末藝耳。其所取法,無異梓人之及琢雕,紅女之傳吃繡,以為一日之長,拜而禮之,隨行隅坐,愛敬有加可也。必欲嚴昭事之三而等生身之義,則責者罔,而施者亦不由衷矣。

巫醫百工之師,固不得比於君子之道,然亦有説焉。技術之精,古人專業名家,亦有隱微獨喻,得其人而傳,非其人而不傳者,是亦不可易之師,亦當生則服勤,而沒則尸祝者也。古人飲食,必祭始為飲食之人,不忘本也;況成我道德術藝,而我固無從他受者乎?至於“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則觀所得為何如耳。所爭在道,則技曲藝業之長,又何沾沾而較如不如哉?

嗟夫!師道失傳久矣。有志之士,求之天下,不見不可易之師;而觀於古今,中有怦怦動者,不覺囅然而笑,索焉不知涕之何從,是亦我之師也。不見其人,而於我乎隱相授受,譬則孤子見亡父於影像,雖無人告之,夢寐必將有警焉。而或者乃謂古人行事,不盡可法,不必以是為尸祝也。夫禹必祭鯀,尊所出也;兵祭蚩尤,宗創制也。若必選人而宗之,周、孔乃無遺憾矣。人子事其親,固有論功德而祧禰以奉大父者邪?

《文史通義全譯》 ,(清)章學誠 原著,嚴傑、武秀成譯註,貴州人民出版社

譯文 篇五

古代求學的人必定有老師。老師,是用來傳授道、教授學業、解釋疑難問題的人。人不是一生下來就懂得知識和道理,誰能沒有疑惑?有了疑惑,如果不跟老師學習,那些成為困惑的問題,就始終不能解開。出生在我之前的人,他懂得的道理本來就比我早,我跟從他學習,以他為老師;出生在我之後的人,如果他懂得道理也比我早,我也跟從他,拜他為老師。我是向他學習道理的,哪管他是生在我之前還是生在我之後呢?因此,就從師問道來説,沒有貴和賤的區分,沒有長和幼的區分,道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師在的地方。

唉!古代從師學習的風尚不流傳已經很久了,要人沒有疑惑也難了!古代的聖人,他們超出一般人很遠,尚且要跟從老師請教(他,焉為代詞);現在的一般人,他們才智不及聖人也很遠,卻以向老師學習為恥。因此,聖人更加聖明,愚人更加愚昧。聖人之所以成為聖人,愚人之所以成為愚人,大概都是由於這個原因吧!愛自己的孩子,選擇老師來教他。但是對於他自己,卻以跟從老師學習為可恥,真是糊塗啊!那些兒童的老師,教他讀書,學習書中的文句的停頓,並不是我所説的傳授道理,解答疑難問題的老師。不知句子停頓要問老師,有疑惑不能解決卻不願問老師;小的方面學習了大的卻丟了。我沒有看到他的明達。巫醫、樂師、各種工匠這些人,不以互相學習為恥。士大夫這一類人,聽到稱“老師”稱“弟子”的人,就聚在一起嘲笑他們。問他們,就説:“他和他年齡差不多,懂得的道理也差不多。把地位低的人當做老師,就足以感到恥辱;把官大的人當做老師,就被認為近於諂媚。”哎!求師的風尚難以恢復由此可以知道了!巫醫、樂師、各種工匠這些人,君子不屑一提,現在他們的智慧竟然反而比不上這些人了,這真是奇怪啊!

聖人沒有固定的老師。孔子曾以郯子、萇弘、師襄、老聃為師。郯子這些人,他們的賢能都比不上孔子。孔子説:“幾個人一起走,其中一定有可以當我的老師的人。”因此學生不一定不如老師,老師不一定比學生賢能,聽到的道理有早有晚,學問技藝各有專長,如此罷了。

李家的孩子蟠,年齡十七,喜歡古文,六經的XX和傳文都普遍地學習了,不受時俗的拘束,向我學習。我讚許他能夠遵行古人從師的途徑,寫這篇《師説》來贈送他。

詞類活用 篇六

1、其下聖人也亦遠矣(方位名詞作動詞,低於)

2、而恥學於師(意動用法,以……為恥)

3、國小而大遺(形容詞作名詞,小或大的方面)

4、位卑則足羞(意動用法,以…為羞)

5、吾從而師之(意動用法,以……為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