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語文《最後一分鐘》教學反思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3.56K

語文《最後一分鐘》教學反思多篇

《最後一分鐘》的教學反思 篇一

這是一首充滿激情的詩,作者傾訴了香港迴歸祖國懷抱最後一分鐘這一具有歷史意義的特殊時刻的思緒,表達了全中國人民積蓄心中的強烈的愛國情感和對香港迴歸祖國後美好前程的衷心祝福。整首詩語言精練,富有感染力,感情真摯強烈。作者把他那沸騰的熱血與奔湧的豪情都融入在詩句的每一個詞句之中。我結合本組訓練重點,在課前佈置學生蒐集有關香港迴歸的資料,自讀自悟,通過課前的檢測反饋,我發現學生預習較充分,於是對課的流程做了適當修改。

1、初讀降低要求:讀準字音,把句子讀順口。

2、輕聲細讀,用更精練的詞語概括每一節的內容:

傾聽、等待——升旗、自豪——聯想、屈辱——迎接、展望。這樣一來,詩歌的'線索就非常明瞭,為理解詩句降低了難度。

3、精讀感悟:

“讓我拉住你的手”——擬人化,親切動情。“旗杆——挺直的中國人的脊樑。”激動自豪。“百年的痛苦和歡樂”——聯想到屈辱的歷史,如今的揚眉吐氣尤顯珍貴。“去奔跑,去擁抱,去迎接”——表達對香港迴歸的歡迎祝福。

同時,作者把他那沸騰的熱血與奔湧的豪情都融入在詩句的每一個詞句之中。讓學生領悟“三分詩,七分讀”的讀書之法。在教學過程中,我具體的做法如下:

我採用播放相關的課件,運用多種不同的教學方法,引導學生體會詩歌表達的情感。

(1)抓住作者直抒胸懷的詩句體會情感。透過這些詩句,讀出那激動、自豪的感情和熱切歡迎之情。

(2)聯繫所蒐集的歷史背景資料理解詩句,進一步體會情感。

(3)創設情境引導學生體驗詩歌表達的情感。課文中有一幅插圖,描述的是香港政權交接儀式升國旗、區旗與奏國歌的情景。讓學生深入體驗:(如果你是參加政權交接儀式中的一員,或者你在街道上、在電視機前、親眼目睹了這一過程,你最想説什麼?)

(4)引導學生運用多種不同的朗讀形式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從而理解詩歌內容、體會詩歌情感。

《最後一分鐘》教學反思 篇二

詩歌教學一直是我想認真揣摩的一個教學切入點。從《山城的霧》《和我們一樣享受春天》,再到這次的《最後一分鐘》,我進行了各方面不同的嘗試。教學中,我力求培養學生良好的閲讀習慣,讓孩子在一系列的教育訓練中步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

在課前預習設計上我並沒有讓學生的情感有所側重,而是就當時當地的歷史條件進行收集。課堂上,學生收集的豐富的課外資料超出了我的想象。課外資料閲讀在教學中的作用相當大,精神營養豐富,道德質地醇厚,感情成分飽滿,適合時代需求,使孩子們真正感受假、醜、真、善、惡、美,陶冶學生情操,增強進步意識,提高學生素質。

《最後一分鐘》教學反思 篇三

這次有幸參加了月北片的教研活動,在這次活動中我執教了一節五年級語文課,是一首充滿激情的現代詩歌《最後一分鐘》,作者傾訴了1997年7月1日香港迴歸祖國懷抱最後一分鐘這一具有歷史意義的特殊時刻的思緒,表達了全中國人民積蓄心中的強烈的愛國情感和對香港迴歸祖國後美好前程的衷心祝福。整首詩語言精練,富有感染力,感情真摯強烈。後顧整個課堂教學,我總結出以下幾點:

1、要關注學情。

成功的教學必須關注學生的親身體驗。在課堂上一定要根據學情,順學而導,以學定教,而不是心中只有教案,而忽視了學生的實際需求。在課開始,由於天氣原因,上課時間推遲了,聽課老師不清楚這點,早早地就進入了教室的聽課區,足足等了二十多分鐘才上課,學生們也就在緊張的狀態下進入這節課的學習,所以當我提出第一個問題時,學生的回答聲音的確很小,而我對於這點根本沒引起關注,只是抓住學生的答案馬上進行下一步的學習,所以在課堂的前段時間學生們並沒有在老師的引導下消除緊張的心理,這是我課堂中的缺失。這節課的教學,我很少關注學生們的感受和體驗,沒能很好地在學生的情感上進行關懷。所以我們在語文教學中必須關注學生的學習體驗,讓學生體驗語文中藴涵的美,從而感悟語文的無窮魅力。

2、要注意學法

我們古人有句名言:“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更不如授之以魚塘”。這是用比喻的説法來表達“學法指導”的道理,也就是葉聖陶説的“教是為了不用教”的思想。閲讀教學中的學法指導不可能是機械地、獨立地灌輸,只能是自然地滲透。滲透學法的過程是學生參與語言訓練的過程,是學生展示思維的過程,是學生感知的過程。在這節課的教學中,我主要採用齊讀的方式,很少指導學生個體讀。然而只有讓學生從自我情感出發,去理解、去發現,這些都需要從學生的發言和個體朗讀中去發現,只有這樣,你才知道學生懂得了什麼、需要什麼,從而根據這些去引導、去發現。我在這節課上總是想讓齊讀來激發學生的情感,忽視了學生的個性體驗,過多的鋪墊掩蓋了學生的方法收穫感受,要知道齊讀是渲染,個體讀才有個性化的體驗。在以後的教學上我一定要注意。讓學生掌握學法,教師必須做有心人,注意教學過程中的及時點拔和引導,這對學生學法的形成至關重要。

3、要把握好各環節的“度”

教師作為對話教學中的引導者、激發者,應該把握好“度”的問題。隨着語文教改的深入,語文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的主導性地位越來越凸顯出來,在課堂教學的各個環節上如何拿捏好分寸,把握住課堂教學的輕重緩急,控制好課堂教學節奏,在教學各環節上做到操之有度是一個語文教師教學功底和教學智慧的重要體現。在課堂上的寫詩環節,我是安排在學習第二節詩歌后,根據理解的意象來模仿詩歌的語言寫一寫,此時詩歌的學習才進行一半,這時讓學生寫詩有些倉促和操之過急,如果安排在後面環節可能會好些。另外在第四節詩歌的學習中,我用課件出示了這樣兩個問題,讓學生通過小組討論的方式自己解決這兩個問題,其中有一個問題是:“最後一分鐘具體指哪一分鐘?”這個問題放在此處似乎不太妥,因為前面我在寫詩環節上就是讓學生寫寫自己眼中的最後一分鐘,現在又來問這最後一分鐘具體指哪一分鐘,讓學生感到很迷糊。所以課堂上各個環節的度的確要把控好,有時來得早不如來得巧,適時把控效果會更好。語文課堂教學和其它學科教學一樣“教無定法”,我們一定要尊重教學規律,合理安排好課堂教學的各個環節,做到“行之有度”,這樣的課堂教學就一定是教學效果好、教學效率高。

一次經歷,一次成長,每次的公開課都會讓我看到自己身上許多的不足,我也將在以後的教學中不斷改進、不斷總結、不斷反思,讓我的課堂越來越完善。

《最後一分鐘》教學反思 篇四

《最後一分鐘》是一首充滿激情的詩歌。作者傾述了1997年7月1日香港迴歸祖國懷抱最後一分鐘這一具有歷史意義的特殊時刻的思緒,表達了全國人們積蓄心中的強烈愛國情感和對香港迴歸祖國後美好前程的衷心祝福。鑑於此,在教學中我採用朗讀為主的教學方式。

在授課前我讓學生蒐集資料瞭解香港被割讓的屈辱歷史以及割讓後香港人民的苦難生活。課程伊始,先介紹現本詩的格局,首節為引子,將香港擬人化。接着,讓學生快速讀文概括後三節的內容,並結合自己對歷史的瞭解講講詩句“我看見,虎門上空最後一縷硝煙,在百年後的最後一分鐘終於散盡”應該怎麼理解。然後,分小組自由讀詩,要求根據自己的理解讀出感情。

之後,朗讀彙報,教師評價並指導。這個環節我根據學生的朗讀適時指導感情的處理——第一節應讀出激動的心情,第二節要的讀要配合內容的“慢鏡頭”描述,但不是單純的緩、慢,而是有層次有節奏的讀。第三節要讀出百年的滄桑,聲音要沉緩,但在結尾“百年的痛苦和歡樂都穿過這一滴淚珠使大海沸騰”要讀出屈辱散盡後的激動。第四節要讀出盼望香港迴歸的急切以及香港迴歸後對她的無限期望。這一環節的教學方式是:學生彙報一段,教師指導一段,然後練讀。最後,讓學生分小組練讀全詩,然後比賽。

我覺得,用朗讀去調動學生的情緒比單純的説教要好的多。況且這篇詩歌敍述的歷史事件對學生來説很遙遠,很難在短時間內瞭解透歷史。因此,在大致瞭解歷史的基礎上用朗讀引出感情我認為是比較適合這篇課文的。

最後一分鐘教學反思 篇五

《最後一分鐘》是一首充滿激情的詩,表達了中國人民積蓄心中的強烈愛國情懷和對香港迴歸祖國後美好前程的衷心祝福。但語言凝練,語句含義深刻,學生不易理解,在教學過程中我讓學生在多讀的過程中領悟詩的道理。

1、剛開始讀詩要降低要求:只要求學生讀準字音,把句子讀順口。

2、再讀時要學生用精練的詞語概括每一節的內容。傾聽,等待——升旗,自豪——聯想,屈辱——迎接,展望。這樣一來,詩歌的線索就非常明瞭,為理解詩句降低了難度。

3、精讀理解。“讓我拉住你的手”——擬人化,親切動情。“旗杆——挺直的中國人的脊樑。”激動自豪。“百年的痛苦和歡樂”——聯想到屈辱的歷史,如今的揚眉吐氣尤顯珍貴。“去奔跑,去擁抱,去迎接”——表達對香港迴歸的歡迎祝福。

4、最後聯繫實際,通過網上搜集一些關於香港迴歸的圖片等補充資料,進一步深化主題,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懷。

最後一分鐘教學反思 篇六

我採用播放相關的課件,運用多種不同的教學方法,引導學生體會詩歌表達的情感。

(1)抓住作者直抒胸懷的詩句體會情感。透過這些詩句,讀出那激動、自豪的感情和熱切歡迎之情。

(2)聯繫所蒐集的歷史背景資料理解詩句,進一步體會情感。

(3)創設情境引導學生體驗詩歌表達的情感。課文中有一幅插圖,描述的是香港政權交接儀式升國旗、區旗與奏國歌的情景。讓學生深入體驗:(如果你是參加政權交接儀式中的一員,或者你在街道上、在電視機前、親眼目睹了這一過程,你最想説什麼?)

(4)引導學生運用多種不同的朗讀形式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從而理解詩歌內容、體會詩歌情感。

《最後一分鐘》教學反思 篇七

現在的國小語文非常重視古詩文的積累古詩還在積累,對於現代詩歌的重視程度就明顯不如前者了。就連我們的閲讀等級考核,也只是在6級測試中見到了一首《再別康橋》。雖然我本人一向認為中國詩歌的最精華所在是古詩,尤其是唐詩。但是,不可否認,現代詩歌中也有許多難能可貴的珍品。而且,現代詩歌的語言習慣與我們現今的語言習慣相同,描繪的內容情感也更貼近當今生活,所以學生在詩句的理解上應該更容易一些,所以誦讀現代詩歌對於學生對提高語言的感悟能力特別有幫助。同時,由於詩歌是語言最凝練的表達形式,現代詩歌中包含着許多古代沒有的,現代獨具的優美詞藻,所以誦讀現代詩歌對於孩子們積累語言也很有幫助。

《最後一分鐘》就是這樣一首現代詩,語言凝鍊,包含激情,用簡短的篇幅表現了香港迴歸那激動人心的一刻,將中國人民積蓄心中的強烈愛國情懷和對香港迴歸祖國的無比激動表現地淋漓盡致。

不過《最後一分種》具有較深厚的歷史背景,語句含義比較深刻,給學生的理解造成一定難度。

因此我在反覆思考以後,還是決定以"讀"為核心,採用傳統的逐段講解逐段誦讀的方式。在指導學生理解詩句的過程中,為了學生對那種激動人心的場面有更加直觀的體會,我尋找了香港迴歸交接儀式的視頻。有了聲像印象以後再讀詩歌第二節,學生自然能把那種熱血沸騰的感覺讀出來了。再指導朗讀課文第三節的時候也是一樣,我找到了簽訂《南京條約》的紀錄片,與學生共同回顧了那段慘痛的歷史,接着要求學生邊聯想那屈辱的場景,邊朗讀詩句,從而讀出了對往昔的沉痛,讀出對如今揚眉吐氣的珍惜之情。

最後教學反思 篇八

失去的東西就是值得留戀,即將離去的就是倍加可愛。且不説神聖的領土、主權,那份沉甸甸的民族尊嚴讓人撕心裂肺,痛不欲生,單是日常的工作、學習,那份淡淡的平凡生活也往往讓人追悔莫及、肝腸欲斷。可通常情況是“今朝有樂今朝樂”,世人對待擁有總是抱着一種滿不在乎、可有可無、隨便無所謂的態度,而一旦擁有的成為既定的消逝時,才蟠然醒悟。學習都德的《最後一課》,在讓我們感受那份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外,我以為最切實際的一點觸發就是要喚起學生的“最後一課意識”。

我設計如下幾個環節來培養學生的“最後一課意識”:

話題是“當小弗郎士明白自己上的是最後一課時,心裏想些什麼?

1、要求深情讀出“最後一課意識”:

語氣低沉,語速緩慢,情感富有變化,聲音抑揚頓挫。

2、要求真切説出“最後一課意識”:

此時此刻,小弗郎士百感交集,具體説説有哪些情感?

(後悔,自責,惋惜,痛恨,尊敬,決心,學有所感的新奇與樂趣)

3、仔細揣摩探究“最後一課意識”:

文中寫到小弗郎士覺得韓麥爾先生“從來沒有這樣耐心講解過”,“他講得似乎挺容易,挺容易”,你認為是韓麥爾先生備課仔細了,講解細緻了的原因嗎?你覺得小弗郎士容易懂的原因歸根結底是什麼?

4、喚醒燃起自己的“最後一課意識”:

你平時是怎樣對待上課的?請實話實説。

學生自由發言後,不妨引導他們:我們真的有很多時候也這樣想,算了吧,時間有的是,明天再學也不遲;不過是一堂課而已,明天還不是照樣上?少上多上有什麼區別?先讓自己輕鬆一下吧。平時的散漫、隨意、怠惰埋下學習效率低下、知識掌握膚淺、各項能力欠佳的惡果。其實,每一天,每一堂,都是最後一課!珍惜幸福生活,珍惜美好校園,珍惜學習機會,應從每一個最後一課開始,如果我們時刻牢記自己上的是“最後一課”,也許,不!你就是小弗郎士!那“無趣、無味、難懂、厭學”的課都變成了親切、可愛、難忘的最後一課!為了體驗這種奇妙的成就感,我們何不在心中點燃“最後一課”的。希望明燈呢?

有名家説:“語言作為人類的精神家園,存有無限豐富的人類精神資源,可以為一個孩子的成長提供豐富的精神養料。因為,人畢竟是一種精神性的存在。”根據這樣的理解,那麼這“最後一課”也許就成了學生精神世界裏的一堂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