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八年級語文上冊《蘇州園林》教學反思【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2.9W

八年級語文上冊《蘇州園林》教學反思【多篇】

八年級語文上冊《蘇州園林》教學反思 篇一

這堂課超出原先設計,學生自由討論,充分發揮自身的潛能,精彩的發言出乎我的意料,讓我驚喜不已;這堂課也使我開始探索語文課堂的功能性,語文課堂究竟要培養學生什麼能力呢?

語文課堂,教師一定要尊重學生的個性化閲讀,珍惜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要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

首先,教師應當營造一定的讓學生得到充分施展才華、放飛自由心靈的空間,教師可以更多地關注“你是怎麼理解的”“説説你的理由”“談談你的看法”等等,使學生能夠盡情地“自由參與”。

然後,教師要讓課堂煥發生命的活力,點燃學生的思維火花,教師則需善於引導學生去發現學習中的疑問,不放過一切可疑之處,敢於質疑,寧鴻彬老師要求學生“三不迷信”(不迷信古人;不迷信名家;不迷信老師。)和對學生“三歡迎”(歡迎上課隨時質疑,歡迎發表與教材不同的意見,歡迎提出與老師不同的觀點),正是培養學生的求疑精神。

最後,教師要引導學生通過對疑問的討論研究,最終獲得提高,“有疑者卻要無疑,則此方是長進”。

學生不是“知識的容器”,是具有獨立人格、具備一定的學習能力、能夠自主發展的學習主體,教師要培養學生敢於表達的能力。

只要是學生自己的思維成果,都應得到教師的肯定和重視,我們應充分地尊重了學生的閲讀體驗。教師要善於創設一個寬鬆的氛圍,應用恰當的形式,誘導學生把自己思維的結果表達出來,從而形成學生之間的交流和碰撞。當學生對於前人所謂的“定論”有了懷疑,不再人云亦云時,教師要告訴學生,對語言的理解是多元的,每一個人都可以有不同的見解。並通過教師的評價,在學生中積極倡導一種敢於爭論、敢於發表不同見解、敢於向權威發起挑戰的精神。

漢語言作為我們的母語,有着深厚的生活基礎和廣泛的教學資源。教師要培養學生通過身邊人文環境、圖書、網絡等收集查閲與課文相關的背景資料的習慣和能力。

教師更要把學生的語文學習引向課外,跟廣闊的社會生活聯繫起來,創造課內與課外、學習與生活、讀書與實踐相互融合的大語文教育。本堂課我就是利用了身邊的活生生的實例,讓學生客觀形象感知了文本對象,然後把這種感受應用到語文學習當中來,初步獲得現代社會所需要的語文實踐能力。

語文課程的包容性,綜合性,與其他學科的交叉性,決定了教師要培養學生在不同內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滲透和整合中開闊視野,提高自己的聚合思維能力。

學科滲透題是是會考語文試題一種新的題型,此類題目意在考查學生的語文的理解、分析、判斷、綜合能力,命題者 有效的利用其他學科的語言信息和知識串聯成具有一定問題情景的知識網絡題,不僅考查學生的各學科知識內容,還要考查課外內容,新課標對綜合性學習的闡釋、對跨領域學習的提倡、對語文綜合能力的要求,為會考語文試題提供了有力的考查依據。這些將促使學生關注人類、關注社會、關注國家和世界的命運,體現了語文課程的價值取向。本堂課關注了造型欣賞、人文景觀等其他學科問題,帶領學生開闊自己的知識視野,擴大自己的知識範疇。作為教師,就要引導學生不僅關注政治、經濟、自然、文化、科學、技術、社會、生活等熱點、焦點問題,更要廣泛涉獵各種學科知識,還要經常思考這些知識與其他學科知識的關聯性,為跨學科考查奠定基礎,最終能夠做到舉一反三,融會貫通,掌握運用已學會的其他學科知識來解決語文學科問題的能力。

八年級語文上冊《蘇州園林》教學反思 篇二

這堂課的設計主要突出了幾個特點:

一、改變了以往對課文的設計,抓住“標本”整理文章脈絡,掌握説明對象的特徵。抓住“鑑賞”這個詞語,品味揣摩語言,以點帶面,學生能力有了拓展。説蘇州園林是“標本”,因為它是一幅“完美的圖畫”;“鑑賞”《蘇州園林》,我們深深體會到它“完美的語言”。

二、突出學生學習的過程,安排四次閲讀活動。“初讀課文”,用各自喜愛的方式初讀文章之後,讓學生自己來談對蘇州園林有了哪些瞭解,學生的回答大都圍繞課文中的原句,教師充分尊重他們的閲讀體驗,因為這是學生開始“沉”入文本了。然後,教師作為“一起初讀課文”的一員,引導學生抓住關鍵詞語。“再讀課文”,整體把握課文的主要內容,引用課文語言來解説園林圖片,一方面是進一步熟悉課文,另一方面也是鼓勵學生講出自己的獨特感受。第三次則是“精讀課文”,按照老師指導的方法,對課文某一個語段進行自我鑑賞,充分品味文章的語言特色。第四次,完全放手讓學生自己閲讀,找出語言的精妙之處。

這樣安排,強調閲讀本身就是一種學習,要放手讓學生自由地閲讀,有創意的閲讀,而不是用老師的講解來代替學生的閲讀。這是符合新課程標準對閲讀教學提出的要求的。

三、教師的指導作用得到了體現。在學習過程中,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合作者和指導者,以學習者的身份參與到課堂討論中,闡述自己的觀點。注重教學過程的創新設計,為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提供了一個良好的氛圍。

八年級語文上冊《蘇州園林》教學反思 篇三

《蘇州園林》是葉老一篇典範的説明文,文字通俗易懂。既高度概括了蘇州園林建築的成就,詳細介紹了園林建築的佈局,又分析了園林建築的原理,寫得情文並茂,趣味盎然。選讀這樣的作品,既可以使學生了解我國園林建築的成就,激發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又可以豐富關於園林建築藝術方面的知識,受到一次生動的審美教育。如果上課反覆地講,勢必會使學生興味索然,因此必須另闢蹊徑,使學生於無疑處生疑,讓學生認識到此文的深意所在。所以,此課的教學目標定為“培養自學能力中的質疑解疑能力”。教學方法以學生質疑、教師點撥為主,力求讓學生在自己動腦、動手、動口的過程中提高語文能力。

學成於思,思源於疑,疑則誘發探索,從而發現真理。從“有疑(”到“創新”是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因此,語文教師應把質疑、解疑作為教學方法的重要組成部分。《蘇州園林》一課的教學設計,在創新方面主要體現有:

一、是要求學生自己預習教學內容與相關資料,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發現疑難,提出問題;

二、是將問題歸納分類,要求學生按一定範圍集中提問。這些問題主要涉及課文的難點、疑點及較含蓄或潛在的內容,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思索探討,逐步解疑,在探索中有所發現和創新;

三、是體現出質疑的層次性,在學生對課文有一定理解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在“綜合”這一更高層次上質疑,鼓勵學生打破“陳規”去思考,不被“成見”所束縛,善於多方位認識,多層面分析,以發展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課堂事實證明,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用了兩個課時上完了《蘇州園林》,走出教室,心裏感到特別輕鬆和愉快。一直以來自己所思索的任何用新課程的理念教説明文,在教學中得意實踐。在《蘇州園林》的設計中,我打破傳統的“串講”,先創設情景導入,再指導學生閲讀説明文的方法,讓學生找出説明“蘇州園林”共同特徵的句子,然後仔細閲讀課文,從2—9段中找出含有“圖畫”的句子。我想:學生如果能夠找出這些句子,肯定就能理解説明的特徵和説明的順序,但這有一定的難度,對第一次接觸説明文的七年級年學生來説是否會完成,我心裏沒有底,但總想試試,結果出乎我意料之外,有部分學生很聰穎,一下子就找出來了,真讓我為之一振。再指導學生為這10個句子標上序號,分組討論,找出説明整體、局部、細部的句子,在此基礎上歸納了本文的説明順序。又由“局部”的句子讓學生從文中找出各自的説明對象,從而解決每段的中心句。

第二課時學生配樂選段朗誦,賞佳音、品美文,充分獲得身臨其境的感受找出本文的説明方法和説明語言準確性的句子已經是水到渠成了。課堂結束之前留下一定時間,讓學生討論“課文的結尾是否畫蛇添足”,想象“如果作者繼續寫下去會寫什麼?”;想象並設計“21世紀我神往的校園美”,學生紛紛動手,擅長畫畫的用彩筆勾勒,長於寫作的用語言描繪。學生筆下的校園美五彩繽紛,雖然稚嫩,但從一個側面表明學生的想象力、審美能力已得到培養,學生的思維空間需要我們去開拓,學生身上閃耀出的智慧的火花,也令我倍受鼓舞。

如果説還有不足的話,就是學生的想象力,還有待於培養。愛因斯坦曾經説過,知識是有限的',想象力是無限的。拓展學生的知識面,讓學生插上想象的翅膀,使學生終身受益,語文老師責無旁貸。

八年級語文上冊《蘇州園林》教學反思 篇四

在我們小欖這裏,學生們平時可以看到園林建築,但是,能深入地欣賞,那還不算,大多隻是從表面看看罷了。其實,如果細心地欣賞,你會有驚喜的發現!

中國園林是極富傳統文化意藴的,是我們民族文化的瑰寶。所以,教這篇課文時,我認為本課不僅要教會學生學説明文,還要讓學生學會用鑑賞者的眼光來看園林,再進一步從細處來觀察,從傳統藝術來看,從而激發學生熱愛園林、保護園林、保護祖國文化的感情。《蘇州園林》雖然是介紹“蘇州園林”,體裁是説明文,但是語言簡潔、生動,很有一種“圖畫美”,給人美的感受。我認為,教學本課的重點,應該是要引導學生感受蘇州園林的圖畫美,體會文章的語言美。課前,讓學生蒐集有關蘇州各名園的圖片和資料,深入瞭解。上課時,再展示一些圖片,讓學生感受蘇州園林的圖畫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同時,通過反覆誦讀和重點詞句賞析,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在自主、合作、探究中,感受蘇州園林“無論站在哪個點上,眼前總是一幅完美的圖畫”的特點,不斷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調動了學生學習的潛能,傳統説明文學習時的單調、乏味一掃而光,既豐富了學生的知識,又喚起了他們的美感,沉醉在美好的事物中。教師趁勢讓學生列舉祖國的一些名勝古蹟,學生興奮起來,爭先恐後地説,課堂氣氛活躍,及時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進一步使學生熱愛祖國的美好,同時提高學生的審美觀,提高學生的藝術審美能力,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

在教學中,如何引導學生抓住事物的特徵去説明,怎樣適當運用説明方法,還不夠具體,學生在這些方面比較薄弱,對學生的具體訓練少了些。引導學生聯繫生活加深對課文的理解還不夠;學生寫作説明文的能力還不理想。我要在教學改革中,不斷探討。在説明文的教學中,要強化説明文的有關知識,使學生逐漸對説明文加深認識,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能力,不斷進步。

八年級語文上冊《蘇州園林》教學反思 篇五

我感覺本節課最大的亮點就是在最大程度上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併為學生的持續興趣提供可能。學生所面對的不再是一篇枯燥乏味的説明文學習,不再是死板地瞭解每一段的説明內容,而好似一羣遊覽的詩人在美麗如畫的園林中漫步,不僅調動了學生原有的知識積累,錘鍊了語言,而且使他們在實際的閲讀與寫作中更加牢固地掌握學習目標。

1、這堂課流程比較流暢,目標突出,各環節緊湊,環環相扣,語言精練到位。重點、難點都放在讓學生掌握這篇課文的説明順序和結構上。

2、分析文章結構順序時,適時引導學生理解文章裏的重點詞句,使學生可以更好地理解課文的內容,引導比較詳盡、到位。分析四個“講究”時,給學生充足思考的時間,充分調動學生自主合作學習的積極性。並通過課外語段《晉祠》拓展練習,深入理解,學生學有所得。

但這堂課也有遺憾之處:寫作拓展環節,目的是結合港中圖片和課文的寫法,培養他們的觀察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同時有效訓練説明順序和説明方法的運用。但是,給學生想和説的時間不夠充分,沒有很好地完成這個環節。

通過反思,我深刻體會到,語文課堂上,教師一定要尊重學生的個性化閲讀,珍惜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營造讓學生充分施展才華、放飛自由心靈的空間,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和敢於表達的能力。教師應當更多關注“你是怎麼理解的”“説説你的理由”“談談你的看法”等等,使學生能夠盡情地“自由參與”。教師要點燃學生的思維火花善於適時引導學生去發現學習中的疑問,敢於質疑,培養學生的求疑精神。要引導學生通過對疑問的討論研究,最終獲得提高,“有疑者卻要無疑,則此方是長進”。同時,教師要善於創設一個寬鬆的氛圍,應用恰當的形式,引導學生把自己思維的結果表達出來,從而形成學生之間的交流和碰撞。並通過教師的評價,在學生中積極倡導一種敢於爭論、敢於發表不同見解的精神。

八年級語文上冊《蘇州園林》教學反思 篇六

昨天和學生一起學習了蘇州園林,在課堂上,學生情緒高漲,可課下練習學生卻不盡如人意。靜下心來分析一下原因大致有以下幾方面:

一、課堂情緒高漲

由於本課是對蘇州園林的描寫,課前我讓學生觀看了蘇州園林的相關視頻資料,並且做了充分的課前情景導入,充分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了他們的積極性。並且我給了學生足夠的自主學習時間,並且讓學生當回導遊帶領我和大家一起去遊覽蘇州園林,面對這一系列的“新奇刺激”、美景薰陶,學生自然是豪情萬丈,樂此不疲了。

二、課下練習不盡如人意

課下在做練習的時候發現很多同學要麼答非所問,要麼不知所云,這令我很是費解。按理説,如此好的課堂效果,學生的練習應該信手拈來才是啊,怎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

仔細分析一下,原來是這樣:首先,説明文對於學生來説是一種比較較陌生,平時接觸較少的文體,由於對文體的陌生導致學生對題目的模糊認識,所以回答的不完整,甚至不靠譜。其次,課堂上我較多的偏重了對學生的興趣激發,而把説明文知識的強調有所忽略。

今後完善的方向:

一、基礎要夯實。雖説考試的時候對文體知識的考察較少,但它畢竟是文體之本,不該忽略,反之該努力夯實才行。

二、情境激發與方法技巧相配合。教師在課堂駕馭中,應該注意既要激發學生的興趣,同時也要在激發興趣的同時鼓勵學生對方法技巧的歸納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