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八年級語文教學反思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1.11W

八年級語文教學反思多篇

八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 篇一

文言文是一種知識載體,它承載着傳授知識的任務,但又絕不是惟一的任務,更不是根本任務。記得在第一次給學生上文言文課時,我就讓學生討論過為什麼學習文言文,我理解其根本任務是讓學生接受古代文化的薰陶漸染,提高人文素養。這樣面對一篇文章,如果肢解開來讀,必然失去其原有的韻味,所以在教學中,我力求讓學生在整體中去解讀語言,真正實現學生與古人的對話,學到活的知識而不是孤立的字詞。

於是第二個環節就是弄懂文意。依據新的課程標準,文言文閲讀可藉助註釋和工具書,我大膽地刪了過去串講這一環節,完全讓學生藉助註釋來讀課文,若有不能解決的問題,再拿到課堂上大家共同討論解決。實踐證明,有了前面品讀的基礎,學生是完全可以自行解決文意串講這個問題的。

八年級語文教學反思 篇二

閲讀文學作品,關鍵是要培養學生對作品的感悟力和理解力,並創設一種良好寬鬆的學習環境和討論環境,誘發學生對課文的不同理解,並鼓勵他們表達出來,老師在這中間起一種引導和點撥作用,適值巴金老人百歲壽辰之際,引導學生對文學做一點積極的思考、質疑、探究,也算是一份特別的賀禮吧。

八年級語文教學反思 篇三

《台階》一課在聾校是一篇新教材,自己讀到它時,當時的觸動遠遠比《背影》要大。細膩的文筆,質樸的敍述,近乎悲壯的人物刻畫,辛酸、悽婉的氛圍營造,深深地折服了我,當時就有一種要把這篇文章上好的強烈衝動。如何教好呢?

我在深入分析教材的基礎上,初擬了這樣你的“教學流程”。1、初讀課文,瞭解情節。2、再讀課文,分析人物。3、品讀細節,細節感悟。教學的主體是讓學生自己去體驗,自己在課堂上只是充當教學的組織者和引導者。

教學過程中有很多學生質疑:父親沒有“自卑”這一特點。我就趁勢把這問題拋回給那學生,他以十九自然段“父親老實厚道低眉順眼了一輩子,沒人説過他有地位,父親也沒覺得他有地位。”為理由。同學們還不是很折服,我再把問題拋給大家,同學們再深入教材,越找越多,特別是二十一、二十七自然段,父親的無所適從大家越品越有味,我們一起把自卑上升為謙卑。經過這一過程,大家對父親的形象把握一下子深入了許多。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這就讓我想到,我們在解讀父輩為提高社會地位以及改善生活的執著而艱辛的奮鬥歷程中,我們更應該站在更高的“台階”上,從精神的層面上更深的理解和感悟作者塑造父親的形象的意義。

回顧《台階》一文的教學應該説基本上完成了我的教學目標。在教學中,我也發現,雖然學生思維活躍,感情投入,對父親的人物形象也有了較深的體驗。但學生對文學作品的感悟力顯然還遠遠沒有達到一定的高度,沒有達到我所期望的要求,對作品的賞析很多都是膚淺的、片面的,這些問題也有待於在今後的教學中繼續探討。

八年級語文教學反思 篇四

《中國石拱橋》是比較典範的介紹事物的説明文。在教學第一課《中國石拱橋》時,我讓學生在初讀課文後,回憶前面學過的記敍文和抒情意味比較濃的課文,在比較中發現説明文和它們的不同之處,如沒有貫穿首尾的故事,不以濃郁的感情打動人,不注重細緻人微的描寫、刻畫等。然後在學完課文後,和學生共同總結説明文的文體特徵。在比較中認識説明文的文體特徵。

1、為讓學生明白本文的文體是説明文,並掌握説明文的基本特徵,大屏幕展示説明文的基礎知識。分析總結不同於其它文體的特點,在課堂設計時,充分考慮學生的學習情況,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來設計教學步驟。

2、讓學生了解中國石拱橋的特徵。首先讓學生在初步瞭解課文的前提下,給題目加修飾語。這一個步驟有利學生從不同角度和側面瞭解課文內容,因此,教師不必現在對學生的回答下結論,應多鼓勵他們回答問題。以上的工作都是引導學生對課文內容有一個總體的瞭解,有了這個基礎,才有可能完成深入説讀的目的。對照課文,找出作者是怎樣解説中國石拱橋的特徵的,讓學生學會提煉概括説明對象的特徵。試理清本文的説明順序。説明事物要抓住特徵,找出中國石拱橋的特徵是歷史悠久、形式優美、成就突出、結構堅固、分佈廣泛、形式多樣。接着分析趙州橋、盧溝橋作為中國石拱橋的代表性的橋樑,哪些詞句體現了中國石拱橋的特徵。

在教學第二課時,我讓學生注意體會説明文準確、周密的語言,從文中的詞句體會到:使用數字準確;沒辦法用準確數字的,就用表示估計的數字;尋暫時還無法肯定的意思,就用表示推測的語言來表達;恰當地使用限制性的詞語,使表達的意思趨於準確。説明文常見的説明方法有:列數字、打比方、引用、舉例子、作比較、下定義、分類別等。找出句子説説採用了哪種説明方法。經過三課時的細緻教學,學生對説明文的特點有了認識,學習説明文也有了方法。但是,我是教得吃力,學生是學得乏味。

八年級下學期語文教學反思 篇五

首先,教師應該樹立大語文觀念。

語文不僅僅是語文知識,更重要的是能從語文課的學習中感受學習的樂趣,體味一種人文精神的關懷。教師用美的藝術形象和充滿詩情畫意的語言去感染學生,引導學生體會文章所藴含的審美情操,使學生受到藝術美的薰陶。然後運用所學知識提高認識能力、觀察能力、鑑賞能力和表達能力。

其次,教學一篇文章要選好突破口或者切入點。

我覺得《飲酒》以陶淵明為什麼能成為士大夫的一座精神堡壘作突破口,有激發學生探究問題的興趣,而且也貫穿着一種人文精神。學生根據已有的經驗積極主動探求未知,課堂會詩意盎然的。

這次教學《飲酒》也使我認識到:要讓學生入境學習,教師必須首先入境。這方面我覺得做得還不夠。另外,學生對陶淵明的介紹有些流於形式,這也與教師指導不夠有關。如果能夠結合陶淵明的生平事蹟來解讀陶淵明,使詩人形象銘刻學生心中,知人論世,就可以很好的把握詩歌形象極其詩中所藴含的豐富而深刻的思想內涵。

八年級語文教學反思 篇六

面對八年級語文教學工作已經差不多有兩年了,這段時間來,從當初對學生的情況把握不準到基本瞭解這地區這階段的學生情況了。在教學中我逐漸發現了一些問題,對於這些問題的解決將是我今後工作努力的方向。

1、學生方面存在的問題。

①學生基礎差,錯別字多,拼音錯誤多,發音不準,一些知識點沒有掌握。所以我在教學中比較重視基礎知識的教學。現階段,生字拼音教學仍然是必須的,它不僅體現的書面表達上,還表現在口頭交流中,語文教學作為一種書面和口頭的教學,這方面顯得重要,如果單單是為了考試而教學,那麼語文教學會走向另一個極端。另外在練習中出現一些老知識點(如成語積累等),學生不懂,教師也要適當講解。

②學生的口頭、文字表達能力較差。在上課過程中,有些學生對問題答案心知肚明,卻不知該用如何的詞語來表達,往往表達出來的意思並不是很確切,與原意有一段差距。在作文過程中也是這樣,學生很難找到好詞好句來美化自己的文章,結果寫出來的文章乾巴巴的,不夠生動形象。由此可見,學生的詞彙存儲量是很小的,課外閲讀明顯偏少。因此教師要指導學生多閲讀美文,多摘錄好詞佳句,以提高詞彙存儲量,並多開展一些口頭和書面表達訓練,最終提高口頭、文字表達能力。

③學生的閲讀能力差,閲讀只停留在表面,沒有深入思考下去,閲讀速度慢。一篇課文他們閲讀完了後,沒有深入地思考文章寫的主要內容是什麼,缺少概括文章的能力,閲讀速度比較慢,往往耗費很多時間。所以在平時的教學中我注重培養學生的閲讀速度,只有速度提高了,學習效率就明顯提高,在閲讀速度的基礎上做到快、準、狠,這樣才能提高學生的學校效率,不然學生的基礎仍然原有階段,絲毫沒感到自己在進步,讀過了哪些書?取得了哪些效果?因此,在語文教學中,我不僅注重課內的文章,更重視課外閲讀的能力,加強對學生的引導,從而逐步提高學生的閲讀能力。

2、在教材方面:

①教材中有的課文難度太大,八年級學生無法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來解決,教師這時要適當講解,以幫助學生答疑解惑。對於一些難的地方,教師也不必挖掘得太深,問題要設計得淺顯些,儘量與學生的生活實踐、知識基礎相貼近,以利於學生的理解。

②教材中有的研討與練習題難度太大,教師也要靈活處理,要有選擇性的做題,不能眉毛鬍子一把抓。

③新課程教材中的課文人文性加強了,所以教師在教學中也要對學生加強人文性教育,培養學生美好的情感、健全的人格,讓學生學以致用。

④新課程教材中的課文涉及的知識面廣了,所以作為語文教師要不斷給自己充電,擴大自己的知識面,要做好語文與其他學科的整合工作,加強語文與其他學科的聯繫。

語文的教學是一項重要工作,它注重培養人的基礎知識,培養人的書面表達和口頭表達能力,我在教學中當會重視基礎教育,挖掘學生的潛力,達到共同學習共同進步的目的。

八年級下學期語文教學反思 篇七

導學案的預習是高效課堂順利開展的基礎。從導學案的預習情況來看,只有少部分能夠完成導學案的預習工作,絕大部分學生存在沒有完成相應預習任務的現象。學生大多提出單靠晚自習來預習第二天課程的導學案時間不夠,時間的確是緊湊了些,但是還是有不少同學能夠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合理安排時間來完成導學案的學習任務。對此,我們要適當的降低導學案的難度和題量,讓學生能有足夠的時間來完成學習任務,當然,這必須在保證教學進度能夠如期的完成。

強化閲讀教學(一)

深“入”文本,捕捉有價值的信息點。

有人説:關於閲讀,教師能走多遠,學生就能走多遠。是的,高度決定視野。語文教師的高度在於對文本的準確把握和深度解讀。教師應反覆閲讀和咀嚼文本,從中捕捉有價值的語言點,加以發掘和發揮,找到一個最佳切入點,這樣可以高效引導學生迅速進入文本。如人教版八年級下冊課文《列夫托爾斯泰》,全文很長,學生初讀感覺讀不懂,我們初讀亦有此感。我們深入閲讀就會發現,文本的引文部分有兩個很有價值的詞語:“醜陋”和“敏鋭”。這兩個詞涵蓋了整篇文章。我覺得這是個很有價值的語言信息。抓住這兩個詞去進行教學設計,引導學生理解文本,許多問題就迎刃而解了。

我們只有深入文本,把與文本相關信息進行對比、整理、取捨、提煉,這樣才能讀出文本的寬度與厚度,才能“披文入情”,做到不誤讀、不死讀、不俗讀、不淺讀。

強化閲讀教學(二)

注重對學生髮散思維的培養。

國中學生,還沒有完全擺脱教師講、學生聽的讀書習慣。思維有嚴重的侷限性。針對這一特點和教材的實際,我注重了對學生髮散性思維的培養,引導學生髮現問題和提出問題。

如教《春》一課時,誘導學生藉助語言材料不斷地把文中重點句段的知識點梳理成閲讀組塊,儘可能增大學生信息儲存的空間。然後用獨立的思維方式對輸入的信息進行預測和推斷。如:對文章第二自然段中那句“坐着,躺着,打兩個滾,踢幾腳球,賽幾趟跑,捉幾回迷藏”一句,向學生髮問:這句話的含義是什麼?我給學生獨立思考時間,鼓勵説出獨到見解:提倡多角度思考問題。

結果卻眾説紛紜,大體看法是:1.用擬人的方法,形容小草的形態;2.用比喻的方法,形容人的活動;3用比喻和擬人的方法,描寫人的活動;4.寫人的動作。我及時進行提示,要求聯繫上下文,看這句話共有幾處停頓,每處停頓的句首都是什麼詞性,表示什麼。同學們有所領悟,並回答:“六處停頓,每處句首都是動詞,表示六種動作。”我問,既然是表示動作,那麼請説明你同意上述四種看法中的哪一種?通過及時點撥、引發,使學生的見解向正確答案靠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