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中學體育説課稿(通用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1.24W

中學體育説課稿(通用多篇)

中學體育説課稿 篇一

關鍵詞:義務教育;地理課程;課程標準(2011年版)

中圖分類號:G4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010X(2012)10-0004-04

2010年,國務院了《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以下簡稱《綱要》),提出了“提高義務教育質量,深化課程與教學方法改革”等要求[1];在經歷了十年的第八次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之後,教育部完成了《地理課標》(實驗稿)修訂、調整和完善工作,並於2011年底了《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標準》(2011年版),於2012年9月開始使用根據《地理課標》(2011年版)修訂的義務教育地理教科書。

本文從“前言”、“課程目標”、“課程內容”和“實施建議”四部分內容分析《地理課標》 (2011年版)對《地理課標》(實驗稿)修訂、調整和完善之後的主要變化。

一、“前言”部分

《地理課標》(2011年版)的導入語指明瞭義務教育地理課程的價值——為國家乃至全球的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培養活躍的、有責任感的公民[2]。這源於《地理教育國際》中“序”的內容,也折射出《地理教育國際》對我國地理課程改革的深遠影響。

(一)課程性質

地理課程性質的問題,即地理課程是什麼的問題。地理課程性質揭示了地理課程應具有的獨特價值。[3] 《地理課標》(2011年版)不再細述地理學概念及其顯著特點,而是直接闡釋了義務教育地理課程的性質——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是一門兼有自然學科和社會學科性質的基礎課程。縱觀1988、1992、2000年《九年義務教育全日制初級中學地理教學大綱》,發現其中提到的地理課程性質,均指向兩個關鍵詞:“必修”和“基礎”。此次重用“基礎課程”作賓語,強調了地理課程為學生的終身學習和發展所起的奠基作用。此外,《地理課標》 (2011年版)還詳細地介紹了義務教育地理課程的五個特徵——區域性、綜合性、思想性、生活性和實踐性。

(二)課程基本理念

與《地理課標》(實驗稿)對照,這一部分有如下變化:第一,保留了原有的“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和“學習對終身發展有用的地理”兩條理念,而在具體表述中注意了與“培養具有地理素養的公民”的鏈接;第二,將保留了原有的“改變地理學習方式”和“構建開放式地理課程”合併為“構建開放的地理課程”;第三,將保留了原有的“構建基於現代信息技術的地理課程”和“建立學習結果與學習過程並重的評價機制”兩條理念融到了實施建議之中。

(三)課程設計思路

這一部分的主要變化為,刪去了《地理課標》(實驗稿)的第2條。討論如下:第一,義務教育地理教科書編寫的順序,大致是先地球和地圖,後中國地理或世界地理。“人教版”、“湘教版”、“大象版”、“廣東人民版”、“晉教版”和“商務版”六種版本的七、八年級地理教材都是按照“世界地理——中國地理”順序來編排,唯獨“中圖版”是依照“中國地理——世界地理”編寫。由遠及近和由近及遠這兩種地理課程內容的編排,各有利弊。究竟孰優孰劣,需要進一步探討。第二,對於地理教師是否可以自行選擇授課順序,也是值得探討的話題。地理教師對教材結構的把握程度和學校對地理教師的評價機制等現實因素會直接影響地理教師授課順序的選擇。例如,由於一學期地理課時數是一定的,若地理教師調整授課順序,很可能會與當地期會考試等統一檢測的考查內容與要求發生衝突,這就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學校的地理教學評價。

二、課程目標部分

《地理課標》(2011年版)中闡述的義務教育地理課程總目標比《地理課標》(實驗稿)更加精煉,刪去了原有的“具有初步的地理科學素養和人文素養” [4]一句,在總目標與分類目標之間增加了一段話,旨在強調不可肢解三維目標。

(一)關於“知識與技能”

主要變化為:刪去了《地理課標》(實驗稿)中的“發展變化的基本規律和趨勢”,增加了掌握“地圖”的基礎知識與“表達地理信息”、“地理實驗”的技能。可見對地理基本技能的要求有所提高,不僅要求獲取地理信息,還要求利用文字、圖像等形式表達地理信息。此外,隨着地理教育界對地理實驗的深入研究,地理實驗技能的培養越來越得到重視。[5]

(二)關於“過程與方法”

主要變化為:將《地理課標》(實驗稿)中“知識與技能”中的“歸納地理特徵”移到了“過程與方法”部分;增加了“具有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這不僅吻合了素質教育的核心訴求,而且符合《綱要》中提到的戰略主題。

(三)關於“情感·態度·價值觀”

主要變化為:對學生學習地理知識的好奇心、吸納興趣和審美情趣的要求有所提高;刪去了《地理課標》(實驗稿)中的“初步養成求真、求實的科學態度”;增加了“初步形成尊重自然、與自然和諧相處、因地制宜的意識”和“增強防範自然災害的意識”,這重在讓學生初步形成人地協調、因地制宜等地理觀點與逐步提升安全意識和生存能力。

三、課程內容部分

2011年版義務教育各科“課程標準”均將《地理課標》(實驗稿)第三部分標題“內容標準”改為了“課程內容”。

(一)標準

1.刪去《地理課標》(實驗稿)中的部分標準條款或詞語,以降低或提高要求,規範表達,避免了學科間的內容交叉、重複等。例如,刪去了“中國地理”中“認識區域”部分的“以區域某一地理事物的分佈為例,繪製略圖,並描述該地理事物的分佈特點”標準,降低了教學要求。又如,刪去了“氣候”中“天氣與我們的生活”這一標題的“與我們的生活”,以保持前後內容的一致性。再如,刪去了“説出聯合國等國際組織在國際合作中的作用”,以避免和政治學科中相關內容的重複。

2.更換部分標準條款或詞語,以降低或提高要求,規範表達等。通過更換《地理課標》(實驗稿)中的部分標準或詞語而降低要求的並不多;更多的是將“説出”、“知道”、“描述”等了解水平的動詞改為“歸納”、“概括”、“理解”等理解水平的動詞,以提高學習水平要求。例如,在“世界地理”的“居民”中,將原表述“運用地圖、資料,説出世界人口增長和分佈的特點”改為“運用地圖和其他資料歸納世界人口增長和分佈的特點”,明顯提高了學習要求。規範表達,是為了讓語句更趨準確、簡練。又如,在“氣候”中,將原表述“舉出日常生活中的實例,説明氣候對生產和生活的影響”更換為“舉例説明氣候對生產和生活的影響”,更顯簡練。再如,在“疆域與人口”中,將原表述“省級行政區”更換為全稱“省級行政區域單位”,更顯規範。

3.增加部分標準或詞語,以提高要求,強調規範表達等。《地理課標》(2011年版)增加了部分標準或詞語,提高了要求,表達更加規範。例如,在《中國地理》的“自然環境與自然資源”中,增加了“瞭解我國是一個自然災害頻繁發生的國家”;在“鄉土地理”中,增加了“舉例分析自然災害對家鄉社會、經濟等方面的影響”。這些新增的內容,符合地理課程目標中“增強防範自然災害意識”的要求。再如,在“地球與地球儀”中,增加了“用簡單的方法演示地球自轉和公轉”。考慮到七年級學生的年齡和心理特點,強調在開展地球自轉和公轉內容教學時,需要採用地理演示法。

當然,對標準的修改是很靈活的。根據教學目標和內容的需要,也可能在某條標準中同時採用多種修改方式。

(二)關於“活動建議”

1.內容方面,規範活動建議。《地理課標》(2011年版)或精選、歸併《地理課標》(實驗稿)中的活動建議,或重新設計活動建議,以使活動建議具有典型性、可行性和啟發性。

2.統一了對活動形式的表述方式。《地理課標》(2011年版)的活動建議均採取如下表述方式:“開展……等活動。例如,……”建議開展幾項活動,就舉出幾個相應的例子。涉及的活動類型包括地理觀測、動手製作、運用地圖、拼圖遊戲、模擬演示、參觀、體驗、辯論、討論、學習交流、角色扮演、野外地理觀察、地理知識競賽、撰寫小論文、鄉土地理調查、為家鄉建設獻計獻策等,共列出23個例子。由此可見,地理活動是豐富多彩的,地理教師要根據教學內容、學生情況等條件,從中選擇或自行設計其他的適當活動內容,以激起學生參與活動的興趣和積極性。

(三)關於“説明”

1.編選區域時有所限定。《地理課標》(2011年版)的世界地理和中國地理部分都指定了必學區域。“世界地理”部分的“説明”中,增添了“南、北極地區是必學區域”要求,並指出,“教材編寫者和教師還必須從世界範圍內選擇至少一個大洲、四個地區(例如南亞)和五個國家編寫教材和組織教學”,即必學地區由《地理課標》(實驗稿)要求的五個改為四個,此外,增加了“‘大洲—地區—國家’組合應涉及所有大洲”的要求。“中國地理”這部分的“説明”中,增添了“北京、台灣、香港、澳門為必學區域”的要求,並指出,“教材編寫者和教師還必須從全國範圍內選擇至少五個不同空間尺度的區域編寫教材和組織教學”。可見,要求所選的五個區域可以是不同空間尺度的,但必須滿足其他條件和要求。其實,依據《地理課標》(實驗稿)編寫的七個版本義務教育地理教科書均滿足瞭如上新增要求,只是“中圖版” 《地理》七年級下冊中,將香港和澳門放在第六章的第三節“珠江三角洲”內進行簡單介紹,不如其他版本教科書專門用一節或兩節來介紹香港和澳門那樣詳細。

2.突出德育的時代特徵。《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教材專家工作委員會就印發義務教育課程標準(2011年版)答記者問》中談到:各學科把落實科學發展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作為修訂的指導思想,結合學科內容進行了有機滲透。[6]《地理課標》(2011年版)體現了這一精神,例如,在“中國地理”的“認識區域”部分,用“要引導學生用科學發展觀理解不同區域的差異,認識區域發展及其存在的問題”這一“説明”,代替了《地理課標》(實驗稿)的“用發展的觀點引導學生了解區域內改革開放以來,社會經濟發展的成就”。

3.刪去不太重要的“説明”內容。為簡明扼要,《地理課標》(實驗稿)中一些不太重要的“説明”內容,在《地理課標》(2011年版)中被刪去,例如“氣候”部分的第2點説明。

4.新增必要“説明”,以免分歧和爭議或強調某些要求。為明確概念,杜絕分歧,在“説明”中增加了一些必要的文字。例如,在“中國地理”中“地域差異”部分的“説明”中,新增了“四大地理單元是根據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特徵而劃分的綜合地理區”一句,以避免對義務教育地理教科書中產生對四大地理單元劃分的分析和爭議;在“鄉土地理”部分的“説明”中,新增了“提倡積極開發小尺度區域(鄉、鎮以下)的鄉土地理校本課程”這一要求,對鼓勵開發鄉土地理校本課程的精神予以強調。

四、實施建議部分

《地理課標》(2011年版)刪去了《地理課標》(實驗稿)中“教學建議”和“評價建議”的案例,需簡要説明時採用了舉例的方式。

(一)評價建議

這一部分做了一些結構調整。《地理課標》(實驗稿)是以“能力、方法、知識、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方面的評價建議——評價方式”的順序進行表述,而《地理課標》(2011年版)則按“評價標準的確定——評價方法的選擇——評價的實施——評價結果的解釋” 的思路陳述“建議”。其中,“根據地理課程目標和課程內容標準確定評價標準”包括對“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的評價。具體地説,與《地理課標》(實驗稿)對照,關於“評價方法的選擇與使用”,補充了對紙筆測驗、檔案袋和觀察評價等評價方法的詳細介紹;關於“評價的實施”,在《地理課標》(實驗稿)基礎上,強調了注重過程性評價、評價主體多元化、評價方式多樣化等;關於“評價結果的解釋”,明確闡述瞭解釋評價結果時的注意事項和作出評價結論的最終目的。

(二)教材編寫建議

《地理課標》(2011年版)的“教材編寫建議”較多的是對《地理課標》(實驗稿)的調整、補充。

1.第一段簡略交代了地理教材所包括的內容,代替了《地理課標》(實驗稿)同一部分的第五點“重視教材的系列化建設”。

2.將《地理課標》(實驗稿)的其他四點拆分為五點,增加了“突出能力培養,發揮教科書的學習引導功能”的要求,強調地理教科書的編寫應注重培養學生的地理學習能力,這與“使地理教科書成為教師創造性教學和學生主動學習的最基本的教學資源”目標相一致。

3.在“建立合理的內容結構”中,增加了教科書編寫者選擇區域時應注意“適當分散難點,注意知識再現”。

4.在“選擇聯繫學生實際、反映時代特徵的素材”的闡述中,增加了地理教科書的編寫應“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要求,這符合了《綱要》中提到的“堅持德育為先,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入國民教育全過程”的精神。

(三)課程資源開發與利用建議

《地理課標》(2011年版)對《地理課標》(實驗稿)的修訂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

1.創建地理教學環境,培養地理實踐能力。在“建設學校地理課程基本資源庫”一節中,增加了“有條件的學校可以配置地理專用教室、地理園等”這一建議;在“開發社會地理課程資源”中,增加了“有條件的地區可創建地理實習基地”這一建議。

2.利用學生的學習經驗,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將“充分利用學校地理課程資源”標題更換為“利用學生學習經驗資源”,明確並凸顯了這一要點。

3.積極利用網絡資源,豐富地理教學方法。新增了一大要點——“利用計算機網絡資源”,提倡地理教師從網絡上獲取電子資源,“藉助網絡資源豐富教學方式方法,引導學生主動利用網絡資源學習地理”。

綜上所述,《地理課標》(2011年版)對《地理課標》(實驗稿)的調整、修訂和完善涉及深廣,內容豐富,意義重大,地理教師應該認真學習、研究、理解,依據其新指向、新要求和新精神,認真地開展教學,深入地進行課程、教學改革。

中學體育説課稿 篇二

關鍵詞:國小數學 導學研合一 導學稿設計 有效性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 C 文章編號:1672-1578(2013)05-0209-02

1 引言

新課標強調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起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的主導作用,教師應利用情景、協作、會話等學習環境要素, 激發學生興趣,調動學生獨立思考、主動探索、合作交流的積極性,引發學生的數學思考,鼓勵學生創造性思維,最終達到使學生有效地實現所學知識的意義建構的目的。

“導學研合一”教學模式是我校為實現新課標要求而提出的一種新型的教學模式,以學生學會學習為宗旨,以導學稿為依託,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以創造性、發展性為目標,構建以學生自主學習、小組合作學習為主要學習方式,以激勵學生主動參與、主動探索、主動創新為基本特徵的一種教學模式。導學稿是教師依據學情,為引導學生進行主動的知識建構而編制的學習方案,是教師用以幫助學生掌握教材內容,溝通學與教的橋樑,也是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和建構知識能力的一種重要媒介。因此,設計導學稿是“導學研合一”教學模式中最難也是最重要的環節,能否設計出科學有效的導學稿,直接關係到“導學研合一”教學模式能否實現新課標的要求。然而,“導學研合一”教學模式作為一個新生事物,我們對其知之甚少,如何設計出高效的導學稿尚處於摸索階段。為此,本文擬結合筆者從事國小數學教學實踐,對導學稿的設計問題進行探索性研究,以期對學界和業界同仁能有所啟迪。

2 導學稿的主要內容和設計的基本原則

2.1導學稿設的主要內容

目前採用導學稿進行教學的模式較多,不同模式下導學稿的設計也各有不同。一般情況下,導學稿內容主要包括學習目標、課前預習導學、課堂學習研討、課內訓練鞏固、課後拓展延伸等。導學稿設計應以課標為“綱”,以教材為“本”,堅持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全面瞭解學情,兼顧不同層次學生的需求,選擇恰當的內容,設計可以調動學生參與、探索、創新的有啟發性、趣味性的開放性問題。

2.2導學稿設計的基本原則

導學稿設計應遵循以下原則:

2.2.1科學性原則

導學稿設計的科學性原則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內容設計要量體裁衣,應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設計相應的導學內容,讓學生對每個導學稿都感受到新鮮與好奇;二是導學稿的內容體系組織要合理,在問題設計上要循序漸進,先易後難。

2.2.2導學性原則

導學稿的設計應對學生課前、課中、課後的自主學習具有極強的指導作用,要規劃好“課堂路線圖”,通過環環相扣的步驟使學生的學習活動目標明確,有的放矢。

2.2.3層次性原則

導學稿設計的層次性原則是指其設計應能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需求,要使優秀生感到挑戰,中等生受到激勵,學習困難的學生也能品嚐到成功的喜悦。

2. 2.4實用性原則

一是導學稿設計應使學生易於理解並能從中獲得學習新知的方法,從而樂於主動探究;二是導學稿設計應使教師易於瞭解學情,並將導學稿與講學稿有效地融合,從而提高課堂教學的效果。

2.2.5簡明性原則

導學稿既不能照抄教科書的內容,也不是教師講學稿的翻版,而是對學生課前應做的知識準備、課中進行的新知探索及練習應用等情況的描述,語言要淺顯易懂、簡明扼要。

3 導學稿設計應該注意的主要問題

導學稿設計作為“導學研合一”教學模式的重要環節,編寫時需要注意的問題很多,包括學情分析、內容選擇、年齡和學段差異、接受模式教學時間的長短等,筆者僅選幾點結合實例加以説明。

3.1準確把握學情,合理設置目標

學習目標的確定是導學稿設計的第一要務和基本前提,是一堂課學習的靈魂所在。學習目標是針對學生的具體學習而言,屬於課時學習目標,學習目標的設計要求具體、明確、可觀察、可測量。設計時教師需認真思考下列問題:

①學生是否已經具備了學習新知所必需的知識和技能?

②通過先學,學生是否已經瞭解本課的有關內容,達到什麼程度?

③哪些知識是重點、難點,需要教師在課堂上點撥和引導?

④哪些內容會引發學生的興趣和思維,成為課堂的興奮點?

在蘇教版三年級上冊“乘法”的“整百數乘一位數的口算”的教學過程中,前測瞭解到大部分學生已經會計算“400×2=”這種算式,但是方法不夠簡潔或是算理不清。據此將本節課的學習目標設定為:①探索並掌握整百數乘一位數的口算方法,能正確地進行口算,在解決簡單的數學問題中,體驗整百數乘一位數的意義;②經歷探索和優化多種口算方法的過程,培養整理擇優策略、參與課堂交往策略、提出問題策略;③更多地參加課堂學習,敢於提出自己的見解和問題,從中獲得良好的情感體驗。

3.2實現知識傳遞,兼顧能力培養

“導學研合一”教學模式中,導學稿不僅要向學生傳遞有形的知識,還要把儘可能多的能力培養融入其中。不僅要能為學生疏導知識、輔導探究,還要具備指導學法、提高學生學習能力的作用。

例如,在蘇教版三年級上冊第十單元“分數的初步認識”的教學中,我們通過集體備課確定出導學稿內容。摘錄如下:

(1)閲讀課本98―100頁(可以動筆做一些標記)。

【説明】不動筆墨不讀書,這是一種習慣,也是一種學習的方法。語文學科適用,數學也同樣適用。

(2)動手操作把4個蘋果(可用學具代替)平均分給2個人,每人得幾個?2個蘋果呢?1個蘋果呢?結果怎樣表示?

【説明】分數產生的過程,歷史上曾創造了各種表示方法,這裏讓學生自由發揮,用自己特有的方式表示一半,親歷和體驗分數產生的過程。

(3)試着讀、寫,並説説各部分的名稱。(提示:分數先寫分數線、再寫分母,最後寫分子)

【説明】分數的寫法,教材中沒有明確給出,學生不便預習,也不好去探索。如果讓學生盲目地去嘗試,往往會習慣於從上到下書寫,一旦錯誤的認識先入為主,糾正則尤為困難。所以此處用“提示”直接告訴學生分數的寫法。

(4)舉一個與教材不同的例子説明它是。

【説明】本題意圖在於讓學生嘗試從操作經驗中提煉出數學事實,進而從本質上深刻理解分數的意義。

(5)用同樣的圓形紙片,分別塗色表示,,並比較大小。想一想:除了畫圖比較,你還有別的方法嗎?

【説明】原打算讓學生用長方形紙片(易於準備),但如果是長方形,學生摺疊和塗色的方案就會很多,不便於通過直接觀察的方法比較大小,所以尊重教材選擇了圓形。至於幾分之一的比較,教材中都是用畫圖的方法進行,此處讓學生思考畫圖以外的方法,旨在打破思維侷限,做更多更深的嘗試。

正是基於這樣精心的預設和細微的考慮,本課導學稿實施後收效甚好,學生的學習能力也得到進一步地鍛鍊和提升。

3.3尊重學生差異,做好分層設計

新課標指出:數學教育要面向全體學生,實現不同層次的學生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程度的發展。雖然同處一個班級,但學生的基礎和水平也會參差不齊。所以導學稿設計必須尊重學生的學習差異,立足於學生的“最近發展區”來分層設計符合學生實際的問題,才能真正引導和幫助學生思考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只有這樣,課堂才是適應學生個性發展的有效的課堂。

例如,教學蘇教版六年級上冊“長方體和正方體表面積”第2課時,在應用與拓展環節,我們設計了這樣一道題:

有兩個長3釐米、寬2釐米、高1釐米的長方體。

(1)每個長方體的表面積是多少?

【説明】這個問題的起點很低,學生都能輕易地自主解決。

(2)如果把這兩個長方體拼成一個大長方體,你能找到幾種拼法?

【説明】利用學具拼擺,學生也可以很快找出三種拼法。

(3)哪種方法拼出的長方體表面積最大?為什麼?

【説明】這個問題有些難度,可以讓學生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與同桌合作學習、共同探究。

(4)如果把4個這樣的長方體拼成一個大長方體,你能想到幾種拼法?哪種方法拼成的長方體表面積最大?為什麼?(選作)

這組問題由淺入深,環環相扣,層層遞進,形成了一條完整的問題鏈,滿足了不同層次的學生需求。既保證班級絕大多數學生都能完成任務,又兼顧了學有餘力的同學,具有較強的針對性和層次性。

3.4認真分析教材,合理選擇內容

儘管“導學研合一”的教學模式有許多的優勢,但我們認為並不是所有的教材內容都適用這種模式,也不是每節課都必須使用導學稿進行教學。教師必須對照課程標準認真研讀、分析教材,並結合學生實際情況靈活對待、合理選取,切不可盲目地為了實施“導學研合一”教學模式而設計無效的導學稿。

以國小數學蘇教版六年級下冊教材為例,圓的周長、面積公式的推導和圓柱的表面積、體積公式的推導等內容很適合用“導學研合一”模式進行教學。因為這些素材在生活中選取方便,學生可以通過動手操作,形象地感知幾何形體公式的推導過程,其效果比教師課件演示要好。此外,採用這種教學方式,可以把學生動手操作的時間安排在課前,學生操作更充分,也為課堂教學贏得了時間。

同冊教材“百分數的應用”單元中的納税與利率問題、折扣問題等也比較適於採用“導學研合一”教學模式,許多學習活動都可利用導學稿佈置學生課前完成。例如,在“合理存款”教學中,可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通過互聯網、電話以及櫃枱諮詢等多種渠道,獲得普通儲蓄、教育儲蓄以及國債的利率和相關規定,然後根據收集到的信息設計具體的儲蓄存款方案,並從其中選取最優方案進行合理存款。

3.5問題設計新穎,注重思維啟迪

學習過程是一種複雜的心智活動,學生只有對學習的內容產生興趣,才能在學習的過程中激發出巨大的內驅力。導學稿的內容設計必須新穎有趣,且具有啟發性,才能讓學生體驗到學習的樂趣和成功的快樂。

例如,教學“比例的意義和基本性質”,導學問題可以這樣設計:

研究表明:人體上有許多有趣的比例,“將拳頭翻滾一週,它的長度與腳的長度的比大約是1:1;身高與雙臂伸平長度的比也大約是1:1;腳長與身高的比大約是1:7……

(1)測量出自己的身高、腳長等數據。再算一算,看它們的比率和研究結果是否一致?

(2)想一想,這些有趣的比例在生活中有什麼作用?

課堂交流時,學生可能會説到去商店買襪子,只要將襪子在你拳頭上繞一週,就知道這雙襪子是否合你的腳等。教師還可以補充“偵探依據罪犯的腳印,就能估算出其身高”等實例,引導學生進一步認識比例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

4 結語

“導學研合一”教學模式不僅有效地落實了新課標的教學理念,提高了課堂學習效率和教學效果,還從根本上改變了學生的學習方式,學生的探索意識和自主學習的能力明顯增強。我校教學實踐表明,有效實施該模式的關鍵在於如何依據學情和教學內容設計出高效的導學稿。然而,由於我校“導學研合一”教學模式開展尚處探索階段,在導學稿設計和課堂實施等方面均存在着不少問題。前文結合我們的教學實踐,對導學稿的主要內容、設計的基本原則以及導學稿設計過程中應注意的問題,進行了探索性思考,希望該文能起到“拋磚引玉”的效果,引起更多的學界和業界同仁關注“導學研合一”教學模式以及該模式中的導學稿設計問題。

參考文獻:

[1]長鬆。新課程學習方式的變革[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

[2]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M].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11年版。

[3]陳利軍。對數學“學案導學”的初探[J].教育教學論壇,2011(25).

[4]顏增水。數學導學稿――教師與學生的法寶[J].科教文匯(中旬刊),2009(6).

[5]樑彥慶,黃志英,葛京鳳。高師地理導學研教學模式的研究與實踐――地理科學國家特色專業建設創新教學模式[J].河北師範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1(6).

[6]郭傳金。國小數學“211自主學習”課堂教學模式建構[J].中國教育學刊,2011(S1).

[7]戴清。導學式教學法對國小數學教學的啟示[J].中國校外教育,2012(6).

[8]陳紅雲。我對國小數學“導學案”的一點思考[J].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11(3).

中學體育説課稿範文 篇三

一、前言部分

三者都提出了音樂課程的價值在於陶冶情操,培養創新精神。而《大綱》更注重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學習,而忽視了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標準(實驗稿)》和11年提出的《標準》則把音樂教育和社會目標追求統一起來, 並用審美價值、創造性價值、社會交往價值和文化發展價值四個方面加以説明。

2011年頒佈的《標準》的課程基本理念和課程設計思路更加充實完善,課程基本理念由十條綜合為五條,將《標準(實驗稿)》的第五條“重視音樂實踐”改為“強調音樂實踐”;“突出音樂特點”替代了“完善評價機制”;“提倡學科綜合”改為了“關注學科綜合”;“理解多元文化”改為“理解音樂文化多樣性”,使內容更加準確,易懂和完善。

二、《大綱》的“教學目的”與《標準(實驗稿)》和《標準》的“課程目標”的比較

《標準(實驗稿)》比《大綱》有了明顯的改善,更能體現音樂教育的規律。《標準(實驗稿)》用“目標”來取代《大綱》的“目的”表述,定位更加嚴謹。《大綱》的“教學目的”表述不夠準確。而《標準(實驗稿)》的教學目標有三個明確的目標,稱為三維目標即:1.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2. 過程與方法。3. 知識與技能。這三個維度中,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被置於首要的位置,突出了音樂課程的以審美為核心的特點。與《大綱》相比,在《標準(實驗稿)》中,新增“過程與方法”和“知識與技能”作為目標之一,更加具體化和形象化。2011年的《標準》則與《標準(實驗稿)》大致一樣,有些微小的改動,且更加完善。例如在學段目標中的3-6年級中增加了”合唱、樂器演奏及音樂活動的分量”。

三、《大綱》的“教學內容和基礎要求”與《標準(實驗稿)》和《標準》的“課程內容”的比較

《大綱》的教學內容和要求包括唱歌(國小低年級加有“唱遊”)、欣賞、器樂、識譜四項。內容過於強調知識和技能,要求上有點偏高偏難,這就不利於提起學生學習的興趣。而《標準(實驗稿)》的課程內容則強調以審美為核心,將“感受與鑑賞”放於重要的音樂學習領域,是整個音樂學習活動的基礎,培養了學生的創造力、表現力和審美能力,《標準(實驗稿)》將“表現”也列入課程內容。並將原來隱含在教學中的音樂文化知識和分散的音樂創編活動,加以集中並拓展為“創造”和“音樂與相關文化”兩個領域。這四個領域相互關聯,相互滲透,組成一個有機整體,有利於學生音樂文化素養的提高,促進學生的發展。

與《標準(實驗稿)》相比,《標準》只有些細微的變化,在領域一中將“感受與鑑賞”改為“感受與欣賞”,鑑賞是在感性基礎上融入理性的東西,是欣賞的更高層面,對於學生來説有難度。而換成“欣賞”就沒有“鑑賞”的難度大,且可以提升學生學習的興趣。在“表現”領域中則加強對中國的傳統音樂學習的學習,同時也降低學習難度,更加註重實踐。例如在演唱部分中要求3-6年級的學生“每學年應能背唱歌曲4-6首(其中中國民歌1-2首),學唱京劇或地方戲曲唱腔片段”,這樣的內容能使學生更加了解我國的傳統音樂,從而來使我國的傳統音樂得到發展。

四、實施建議

《標準(實驗稿)》的實施建議是將《大綱》中的“教學考核與評估”、“教學設備”和“實施本大綱應注意的問題”加以綜合和完善而提出的:1、教學建議;2、評價建議;3、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4、教材編寫建議四個部分。這種實施建議是建立在因地制宜、實事求是基礎上的,符合我國國情。這同《大綱》的硬性規定、的要求相比,是一個很大的進步。

《標準》與《標準(實驗稿)》相比有些小變動,例如在教學建議中應注意的幾個問題中,新增“重視教學目標的設計和整合”,《標準(實驗稿)》中的“建立平等互動的師生關係”擴寫為“正確處理教學中的各種關係”等。又如在第二部分評價建議中刪掉了評價原則等。這些變動無疑使《標準》更加的完善,也更加有利於教學的實施。

中學體育説課稿範文 篇四

[中圖分類號]G63[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0457―6241(2012)07―0010一05

我國的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是從2001年開始的,至今已走過了十個年頭。當年頒佈的《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實驗稿)》(以下簡稱“課標實驗稿”),作為歷史課程改革的綱領性文獻,對國中的歷史課程設置、教學目標、教學內容體系、教材編寫、教學方式及評價方式等多個方面的改革,起了重要的指導作用。經過十年的教改實驗,國中歷史教學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取得了顯著的成就。新課改要繼續深入推行下去,就需要總結十年課改的成就與經驗,分析並解決課改中出現的問題,更加明確課改的目標,確定課改的走向。其中,修訂已試用十年的課程標準,就成為新課改繼續發展的需要。為此,教育部組織有關專家對實驗稿進行了修訂,並於今年年初正式頒佈《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2011年版),計劃在今年秋季開始執行。

新制定的《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以下簡稱“課標新版”)並不是對課標實驗稿的小修小補,而是在諸多方面進行了新的釐定。本文僅就課標新版的內容作簡要的説明,以期引起同行們對歷史課程標準新變化的關注。

一、課標前言部分的新思路

歷史課程標準的第一部分是前言,由課程性質、課程基本理念和課程設計思路三個子目構成。與課標實驗稿相比,課標新版前言部分有了新的內容。

1.對課程性質的新闡釋

課標實驗稿中的課程性質,實際上只是概述了歷史課程的作用,而沒有直接提出義務教育階段歷史課程的性質是什麼。課標新版則對歷史課程的性質作了明確的闡述,提出義務教育階段的歷史課程具有思想性、基礎性、人文性和綜合性的特性,並對這四個特性進行了簡要的論述。應該説,這是在國家的教育文件中首次對國中歷史課程性質進行了概述,有助於我們理解國中歷史課程的定位、屬性和特點。

2.對課程基本理念的新強調

課標新版對國中歷史課程的基本理念進行了更為清晰的論述,從四個方面闡釋了國中歷史教育要秉持的理念,與課標實驗稿相比,更為簡明扼要。在這部分中,除了提出課標實驗稿中已論及的教育理念,如使全體學生都得到發展、倡導教學方式的轉變與創新等。課標新版還有一些新的提法應引起我們注意,諸如:(1)強調要“充分體現育人為本的教育理念,發揮歷史學科的教育功能”;(2)強調要“以培養和提高學生的歷史素養為宗旨”,“以普及歷史常識為基礎”;(3)強調要“將正確的價值判斷融入對歷史的敍述和評判中”。這些理念,對於教師進行歷史教學有着指導意義。

3.對課程設計思路的新調整

課標新版在課程設計思路方面進行了較大調整。首先是提出了歷史課程的總體設計思路,即“面向全體學生,從培養學生的歷史素養和人文素養出發,遵循歷史教育規律,充分發揮歷史教育功能,使學生掌握中外歷史基礎知識,初步學會學習歷史的方法,提高歷史學習能力,逐步形成對歷史的正確認識,並提高正確認識現實的能力,達到課程目標的要求”。在這一總體設計思路下,課標新版從五個方面論述了義務教育階段歷史課程的設計思路。其中,繼續保留了課標實驗稿中對課程目標的劃分思路和課程內容六個板塊的設計思路外,最重要的變化是弱化了課標實驗稿中的學習主題,而是採用“點一線”結合的內容呈現方式。所謂“點”,是指具體的歷史事實;所謂“線”,是指歷史發展的基本線索。從內容體系的設計上來説,是要以“線”穿“點”,以“點”連“線”,使課程內容依據歷史的發展線索循序漸進地展開。這一設計思路,體現了歷史發展的時序性和國中歷史課程的基礎性,有助於學生在掌握歷史事實的基礎上理解歷史發展的過程。應該説,這是對課程內容體系的重要調整,尤其需要引起我們的關注。

此外,這一部分中還提出了一些在課標實驗稿中未涉及的設計思路,諸如:(1)提出在內容的編制上要精選最基本的史實,展現歷史發展的基本進程;(2)提出在突出國中歷史教學特點的基礎上,注意與高中歷史教學的銜接;(3)

課標實驗稿在能力目標的表述中,有些地方較為含混,如將學習能力與學習方法合在一起論述(計算曆史年代、使用歷史圖表的等應屬歷史學習方法的範圍)、將表達能力界定在陳述歷史問題等。而課標新版則明對課程內容中的教學活動建議進行了説明;(4)提出課程的開放性和彈性問題,為鄉土歷史教學的開展留有餘地。

二、課程目標的新確定。

歷史課程標準的第二部分是課程目標。課標新版在這部分中,首先提出了歷史課程的總體目標,即“通過義務教育階段歷史課程的教學,學生能夠掌握中外歷史的基本知識,初步掌握學習歷史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對人類歷史的延續與發展產生認知興趣,感悟中華文明的歷史價值和現實意義,養成愛國主義情感,開拓觀察世界的視野,認識世界歷史發展的總體趨勢;初步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為成為擁有良好綜合素質的合格公民奠定基礎”。而在具體的目標方面,繼續保留了課標實驗稿中“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方面的劃分,但對這三方面所要達到的具體目標,進行了新的表述,使之更為明確和完整,也更為清晰和易於把握。

例如,在知識與能力目標方面,兩版的表述對照如下。

確劃分為五條,其中第1、2條涉及知識目標,第3、4、5條涉及能力目標,包括閲讀、觀察、想象、理解、分析、表達等多方面的能力。

再如,在過程與方法目標方面,兩版的表述分別。

課標實驗稿對過程目標的闡述不甚清晰,在方法目標方面提得尚欠具體,而課標新版將這一領域的目標明確分為五條,其中前三條涉及過程目標,後兩條涉及方法目標,尤其是對方法的目標要求提得較為具體。在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方面,課標新版是列出了六條,其基本精神與課標實驗稿並沒有本質上的差別,但在一些重要的方面則是更為強調,論述更為清晰,也有一些新的提法值得注意。例如:

(1)在民族觀的培養要求方面,特別強調要“認識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和中華民族多元一體,認識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我國各民族人民密切交往、相互依存、休慼與共,形成了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格局,共同推動了國家發展和社會進步”。

(2)在認同感方面,明確提出要“認識中國共產黨在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事業中的決定作用,樹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想信念;繼承和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認識到國家統一、民族團結和社會穩定是中國強盛的重要保證”。

(3)在國際視野方面,提出要“瞭解人類社會歷史發展的基本趨勢及人類文化的多樣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國、各民族的文化傳統,學習汲取人類創造的優秀文明成果;認識和平與發展是當今時代的主題,逐步形成面向世界的視野和意識”。

(4)在人生觀方面,提出要“初步理解個人

與羣體、個人與社會的關係,提高對是與非、善與惡、美與醜的識別判斷力,逐步確立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個性品質”。

從以上可以看出,課標新版對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的要求比課標實驗稿提得更為具體,指向更為明確。

三、課程內容的新構建

歷史課程標準的第三部分是課程內容,這部分涉及教學的具體內容,是教材編寫和教學實施的具體指標,因而也是教師們最為關切的。課標新版根據課程設計思路,在課程內容的編排方面進行了較大的改動,其表現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看出:

1內容概念

課標新版將課標實驗稿的“內容標準”的提法,改為“課程內容”。這是因為“內容標準”的概念在內涵上不易廓清,尤其是像歷史這樣的人文社會學科。而“課程內容”的概念則更為明確,即指課程所含具體內容的體系、線索及要求等。

2.體系新構

課標新版重新編寫了每一個學習板塊中的導言部分,依照歷史發展時序的原則,對該學習板塊所涉及的歷史發展基本線索、主要特徵和重大史事進行了概述,揭示出歷史發展的總體趨勢和階段特徵,使教師能夠了解該學習板塊教學內容的總體框架和結構。在每一板塊的內容中,改變了課標實驗稿學習主題的結構,而是按照歷史時序的發展,列出重要的史事要點。

3.知識增減

在內容的編排選擇上,秉着精選最基本、最重要的史事這一基本原則,刪除了課標實驗稿中過難、過偏、過細的內容,以降低難度,使課程內容更有利於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總體上來説,課標新版中的內容知識點比課標實驗稿減少了五十多個,如世界古代史板塊中,減去了課標實驗稿中的南方古猿、三大人種、該亞與厄瑞斯忒的傳説、母系社會和父系社會、布匿戰爭、丕平獻土、琅城起義、希波戰爭、馬可・波羅、阿拉伯數字、象形文字、楔形文字、《荷馬史詩》、阿基米德、麥加清真寺、巴黎聖母院等知識點。’

課標新版的課程內容在消減一些知識點的同時,也適當增加一些課標實驗稿未涉及的知識內容,如中國古代史增加了東漢的歷史;中國近代史增加了義和團運動、袁世凱復闢帝制;中國現代史增加了雷鋒;世界古代史中增加了早期大學、基輔羅斯;世界現代史增加了生態與人口問題等知識點。這些新增的內容,有助於更好地體現歷史發展的時序、範圍和時代的特徵。

若將增減的內容統一計算,課標新版要比課標實驗稿減少了三十多個知識點,使知識總量有所下降,進一步減輕了學生的學習負擔,也使內容更加集約,重點更加突出。

4.提法新變

課標新版在內容編排和提法上有一些新的變化。歷史教育的內容必須根據社會發展的需要和學科研究新成果的出現而有所改進,這是毋庸置疑的。課標新版在這方面也有一些重要的變化,茲舉數例如下:

(1)將中國古代史上的“民族融合”這一傳統提法,改為“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因為從概念上講,“融合”是指合成為一體,容易使人在民族關係的認識上產生誤解;而“交融”則表明是相互性的,更符合歷史上漢族與少數民族之間相互往來、相互學習、共同發展的情況,也體現了“各民族共同團結奮鬥、共同繁榮發展”的民族工作主題。

(2)將七七事變後“中國的全面抗戰開始”這一提法,改為“全國性抗戰開始”。因為“全面抗戰”是與“片面抗戰”相對應,而“全國性抗戰”則與“局部抗戰”相對應。中國的抗戰,從1931年的九一八事件爆發後就開始了,但從全國的角度上講還僅是局部性的抗戰,七七事變後則轉為全國性的抗戰。

(3)課標實驗稿是將第一次世界大戰放在世界近代史的學習板塊之中,而課標新版則改放到世界現代史的學習板塊中。這是根據國內外史學界已基本得到公認的劃分,即將19世紀末20世紀初作為世界現代史的開端。

5.形式更新

在編排形式上,課標新版是將課程內容與教學活動建議用雙欄表格的形式,列表對應顯示出來,使之更為直觀,更易於教師在教學設計上的操作。如中國古代史板塊的起始部分,是這樣顯示的:

課程內容

教學活動建議

知道北京人的特徵,瞭解有條件的地方,可以參觀

北京人發現的意義。知道化石我國境內的古人類遺址。

是研究人類起源的主要證據。

瞭解半坡居民、河姆渡居根據教學用圖,想象原始

民的生活和原始農業的產生。人的一天是怎樣度過的。

知道考古發現是瞭解史前社

會歷史的重要依據。

總之,課標新版在課程內容方面有不少新的變化,教師們應加以認真的鑽研和領會。

四、實施建議部分的新修改

歷史課程標準的第四部分是實施建議,由教學建議、評價建議、教材編寫建議和課程資源開發與利用建議四部分構成。課標新版在這四個方面也作了新的修改,簡述如下:

1.教學建議

這部分的內容主要是概括提出了七條教學建議:(1)堅持正確的思想導向和價值判斷;(2)充分激發學生的歷史學習興趣;(3)注重對基本史實進行必要的講述;(4)引導學生學會學習,學會思考;(5)注意歷史知識多領域、多層次的聯繫;(6)提倡教學方式、方法和手段的多樣化;(7)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這些建議,有不少是在課標實驗稿中已經提出過的,但也有新提出來的,例如第三條建議,指出教師要進行清晰明瞭的講述,使學生知曉歷史的背景、主要經過和結果,通過具體、生動的情節感知歷史,清楚地瞭解具體的歷史狀況。如通過具體講述歷史人物典型的言行事例,使學生有真切的感悟,加深對歷史人物的理解和認識。這條建議,實際上是有針對性的。

另外,在課標實驗稿的教學建議部分中,列出了多個教學活動案例。而課標新版則沒有這方面的內容。這是因為教學活動案例的形式和內容可以是多種多樣的,在教學實踐中師生也可以充分發揮自己的創造性,而課程標準作為國家的教育文件,主要是在指導性、引領性上提出有關教學實施的思路,不必論及過細的教學具體操作方案,這樣也為廣大師生的教學活動留有更大的空間。至於教學活動案例,可以放在課程標準的解讀當中,供教師參考。

2.評價建議

課標新版的評價建議,強調了注重目標、教學和評價的一致性;提出了診斷性評價、形成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教師評價與學生自我評價、同伴評價相結合,量化評價與質性評價相結合的原則;要求運用科學、可行和多樣的評價方式,對學生的歷史學習過程和效果進行價值判斷。尤其是提出評價不僅要關注學生的學習結果,更要關注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發展和變化。

在評價的設計上,課標新版分別對“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方面的提出了評價思路和要求。同時還對評價標準的制定、評價的實施、評價結果的解釋和反饋等方面提出建議。

3.教材編寫建議

課標新版在這部分主要是具體説明了歷史教科書、歷史教學圖冊、教師教學用書的功能,強調歷史教科書是學校歷史教育最主要、最基本的教學資源,並對教科書的編寫提出了一些原則性的建議。

4.課程資源開發與利用建議

中學體育説課稿範文 篇五

1課程標準的變化

1.1課程名稱的變化

課程標準修訂稿將國小與國中課程名稱統一起來。在2001年的課程標準實驗稿中國小的體育課程名稱是“體育”,國中和高中的體育課程名稱為“體育與健康”。由此引起了一場關於課程名稱的激烈討論,尤其是改革初期,其一是為什麼體育課程名稱更名為體育與健康?其二是體育與健康是體育加健康教育嗎?其三是為什麼國小是體育,中學是體育與健康,為什麼需要2個不同的名稱?第1個問題隨着改革的推進,爭論的聲音越來越弱;第2個問題的爭論十分激烈的時候,毛振明作了解釋,説體育與健康,既不是體育與健康完全並列,更不是體育加健康教育,而是體育為健康。為此,爭論該問題的聲音也漸漸消失。關於第3個問題,一直就無人作詳細合理的解釋。如今,儘管課程標準修訂稿沒有説明統一名稱的原因,但已將中國小體育課程名稱統一為“體育與健康”。因此,今後對課程標準的理論研究和實踐,對課程名稱的表述也應隨之統一起來。

1.2課程理念導向的變化

從對課程標準修訂稿和實驗稿課程理念的比較可以看出,由過去的“以學生髮展為中心,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變成了現在的“以學生髮展為中心,幫助學生學會體育與健康學習”。看似只是文字上的改變,實質上反映出一種新的導向,即由重視學生變為傾向於幫助學生學會學習,即提倡要重視學生的學習方法的掌握。回顧從2001年走來的新課改歷程,我們不得不承認有部分教師在貫徹落實新課標的時候出現了極端化現象,如課程理念中提出要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結果出現了過分重視現象,課堂上反映出的是不批評只表揚的“無劣課堂”,或許是不敢批評了,或許是不願批評了,甚至出現了不該表揚的都出現了誤導性表揚,如有節國小體育課,課前任課教師在場地上放了幾個新板凳,其目的是想讓同學們在本節課上做跳凳子練習,在課的開始部分,老師問全體學生,“同學們,你們説咱們今天增添了什麼新器材?”小同學異口同聲地回答:“板凳!”老師接着表揚説:“你們真聰明!聽了這樣的表揚,估計大家都會產生一種疑問,難道知道板凳就是聰明嗎?因此,以學生的發展為中心,足可以表達出要重視學生的發展,不忽略學生的主體地位。體育課程修訂稿“在充分發揮教師教學過程中主導作用的同時,還十分重視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地位,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的能力”。課程標準修訂稿中“幫助學生學會體育與健康學習”實際上告訴我們,只有學生學會學習了,才能有更多的機會掌握更多的知識技能,也才能更好地得到發展。因此,這種導向的變化,無論對於實踐者而言,還是對於理論研究者而言,都需要認真分析和把握其深刻內涵,以新的方式認真落實好新課標,不斷深化體育課程改革。

1.3五大領域結構的變化

課程標準修訂稿把實驗稿的“5大領域”(運動參與、運動技能、身體健康、心理健康、社會適應)整合成了4個學習方面,即把心理健康、社會適應合二為一,變成了心理健康與社會適應。在過去的5大領域中,一線教師實際上在實施教學具體操作過程中,無論是課前撰寫教案制定教學目標,還是課中對教學過程的把握、教學目標的逐步達成,都存在着心理健康與社會適應難以截然區分開來的情況,結果導致目標的設置既像是心理健康目標又像是社會適應目標,在具體操作過程中,也不能有明顯的操作界限將其分開。因此,過去的5大領域從理論上可以如此,但實際中難以清晰化。而課程標準修訂稿,果斷地將心理健康與社會適應整合在一起,自然就消除了長期以來對該問題的不解,也便於實際中操作。但需要注意的是,無論是5大領域也好,4個學習方面也好,在制定教學目標的時候,並非完全按照這些方面照搬設置,因為,有些方面如身體健康、心理健康等,是通過體育活動的參與得以增強的,這種增強並非能夠在一兩節課上有所凸顯,而是系統的,甚至是長期的過程。

1.4實施指導的變化

課程標準修訂稿從多個維度對實踐者提出了指導。具體變化是:其一,實施建議更加具體、實用。如實驗稿在教學建議這一部分的內容是:(1)地方和學校課程實施方案的制訂;(2)教師教學方案的制訂;(3)教學組織形式的選擇;(4)教學方法的改革。每一方面的內容都較為籠統,也就是説缺乏可操作性指導。而修訂稿突出反映該部分的內容更“實”了,指導性更強了,可操作性突出了。如在教學建議部分是:(1)設置學習目標的建議;(2)選擇和設計教學內容的建議;(3)選擇和運用教學方法的建議。不但從3個方面把主要教學建議提出來,更是告訴老師具體如何操作。如設置學習目標的建議,一方面要求在目標多元的基礎上有所側重,另一方面要求細化標準提出課程目標,重點提出“具體學習目標一般應該包括‘條件’(在什麼情景中)、‘行為’(做什麼和怎麼做)和‘標準’(做到什麼程度)3部分”。且提出“為了更好地表示目標的層次性,在制訂學習目標時應使用能夠體現不同層次意義的行為動詞。”同時提出了目標難度適宜的要求。總之,該部分內容看上去便於操作,也就是説一線教師不但看得見,還夠得着、用得上了。其二,增加了內容豐富且具體的附錄,課程標準修訂稿中的附錄的最大特點就是具有較強的指導性,如附錄“發展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能力案例”,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一線教師在使用現代教學方法時的困惑,如過去對探究學習理解上的偏差,出現了將“反覆扎堆”當成形式上的探究法。該附錄中通過具體的案例明確地給一線教師以指導。附錄“體育與健康學習評價參考用表”,目前儘管還需要一線教師在實踐中嘗試,但提供“體育與健康行為小組記錄表”、“體育與健康學習成績個人評價表”以及“體育與健康學習成績班級總表”,一定程度上可以幫助一線教師實施過程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因此,課程標準在實施過程的指導性更強了,更加實用了。

2幾點困惑

2.1課程內容表述的困惑

課程標準修訂稿把實驗稿的“內容標準”調整為“課程內容”,從形式上看合理了、更明確了。但實際上無論是形式還是內容都有不少困惑之處。首先,課程內容應該指什麼?從該部分中未找到答案;其次,假如將課程目標又重新歸到課程內容上的話,課程目標與課程內容能夠劃等號嗎?基於此,期待人們在解讀課程標準的時候在課程內容部分多做一些思考。

2.2課程目標定位的困惑課程標準修訂稿在課程內容與課程目標關係上尚不十分清晰,就課程目標本身而言,其定位也存在困惑。關於目標的困惑,過去主要集中在如何制定具體的具有可操作性的教學目標方面。現在的困惑具體表現在:一是課程目標與學習目標是什麼關係?二是學習目標的表述是內容要求還是目標的具體化?三是“達到該目標時,學生將能夠”是什麼意思?能夠達到的情況是設定合適進行評價的結果嗎?這一連串的困惑,足以讓人們反思學習目標究竟該如何設定,尤其是該如何表述?

2.3課程評價操作的困惑

課程標準修訂稿在實施建議和附錄中兩次闡述評價問題,一是評價建議,一是評價參考用表。評價的內容已邁出了一大步,不再是泛泛地談評價為什麼要多元化,多元在哪些方面,而是不但有評價操作建議,更有評價參考用表,按理説應該是可操作性較強了。但是,在具體描述如何定性評價與定量評價相結合,如何形成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以及如何相對性評價與絕對性評價相結合方面,依然留有困惑。如在附錄3所提供的評價參考用表的操作者該何時填寫內容?案例1水平二學生體育與健康學習行為小組記錄表表頭上表明記錄員是體育小組長。那麼,體育小組長何時填寫該表呢?假如説是在課堂上的話,小組長為了認真觀察客觀填寫每一個同學的態度與參與、情意與合作情況,他自己該如何兼顧體育學習和評價?假如小組記錄表是放在課結束以後的話,小組長是否還能記清那個同學是如何表現的?這些問題都可能使有效操作大打折扣。假如評價方式缺乏可操作性的話,能否真實地評價出學生的學習態度與參與情況,學生的情意表現和合作意識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