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中班科學説課稿(實用17篇)

欄目: 教學設計 / 發佈於: / 人氣:5.95K

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整理了17篇《中班科學説課稿》的範文,但願對你的工作學習帶來幫助,希望你能喜歡!當然你還可以在本站搜索到更多與《中班科學説課稿》相關的範文。

中班科學説課稿(實用17篇)

篇一:中班科學説課稿

各位領導、各位老師:今天我説課的題目是《捉迷藏的昆蟲》。以下是我對該活動的分析:

一、設計意圖。

喜歡動物是孩子的天性,尤其是中班的孩子很喜歡接近小動物,和動物們交朋友。中班幼兒對動物有了一定的認知基礎,對動物有着濃厚的探索慾望。在《有趣的昆蟲》主題中,我們進行了一系列關於“昆蟲”的活動。一方面讓幼兒瞭解一些昆蟲利用“保護色”進行自我保護的本領。另一方面通過了解,幼兒產生探究動物自我保護本領的興趣,激發幼兒積極思考的願望。

二、説教材。

(一)目標定位:

根據《綱要》指導和活動的內容,結合中班幼兒年齡段的特點,我制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1)認知目標:

瞭解一些昆蟲利用“保護色”進行自我保護的本領。

(2)情感目標:

知道利用保護色保護自己。

(二)重點和難點。

本着建構課程標準,在吃透教材基礎上,我確定了以下的教學重、難點:

1、教學重點:

瞭解昆蟲利用保護色進行自我保護的原理以及方法。重點的依據:只有瞭解保護色的原理以及方法才能幫助幼兒理解昆蟲利用保護色進行自我保護的本領。

2、教學難點:

理解保護色,知道利用保護色保護自己。難點的依據:保護色是較抽象的概念;幼兒沒有利用保護色、偽裝等方法進行自我保護方面的基礎知識。

為了講清教材的重、難點,使幼兒能夠達到本活動設定的教學目標,我再從教法和學法上談談:

三、説教法。

《綱要》指出:“教師應成為幼兒學習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因此,本次活動採用適宜的方法組織教學,瞭解一些昆蟲的利用“保護色”進行自我保護的本領了。激發幼兒產生探究動物自我保護本領的興趣。

基於本活動的特點,我主要採用了以下的教學方法:

1、活動探究法:

引導幼兒通過捉迷藏的遊戲,找找藏起來的昆蟲,從這種遊戲情景中獲取知識。以幼兒為主體,使幼兒的獨立探索性得到了充分的發揮,培養幼兒觀察能力、思維能力、活動組織能力。

2、集體討論法:

針對觀察發現“不容易找到的昆蟲”提出的問題,組織幼兒進行集體討論,認識動物利用保護色進行自我保護的方法,知道利用保護色自我保護的原因。促使幼兒在學習中思考,學習中解決問題,培養幼兒的探索精神。

四、説學法。

我們常説:“現代的文盲不是不懂字的人,而是沒有掌握學習方法的人”,因而,我在教學過程中特別重視學法的指導。讓幼兒從機械的“學答”向“學問”轉變,從“學會”向“會學”轉變,成為真正的學習的主人。本次活動中指導幼兒的學習方法和培養幼兒的學習能力方面主要採取以下方法:自主探究法、分析歸納法。

1、自主探究法:《綱要》科學領域目標明確指出:“能用多種感官動手動腦,探究問題;用適當的方式表達,交流探索的過程和結果。”活動中,我引導幼兒看一看、找一找、想一想、説一説等多種感官的參與,不知不覺對昆蟲利用保護色進行自我保護的方法產生了興趣。

2、分析歸納法:當幼兒對昆蟲利用保護色隱藏自己有了初步的認識之後,讓他們交流自己的看法,講述自己的想法,討論為什麼部分昆蟲不容易被發現,討論昆蟲利用保護色隱藏自己的原因。進一步瞭解昆蟲利用保護色隱藏自己可以預防敵人的攻擊。

與此同時,我還通過幼兒間的互補學習,師幼合作共長的方法,表達着各自豐富的、多樣性的認識,體現着“以幼兒發展為本”的理念。

最後我具體來談談該活動的教學過程:

五、説教學程序。

我採用環環相扣組織此活動程序,活動流程為:

導入活動——交流討論——操作體驗——本領遷徙——活動延伸

1、導入活動,激發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活動開始,以和昆蟲捉迷藏的遊戲讓幼兒觀察並尋找哪些昆蟲藏起來了,從而激發幼兒探索的興趣。

2、交流討論:告訴幼兒還有一些昆蟲沒有找到。引導幼兒討論為什麼有些昆蟲不容易發現,瞭解昆蟲利用保護色的方法以及原因。激發幼兒的積極思考的願望。產生了探究動物自我保護本領的興趣。

3、操作體驗:讓幼兒在瞭解保護色的基礎上,根據“保護色”的方法為一些昆蟲尋找合適隱藏的地方。通過操作體驗進一步幫助幼兒鞏固利用保護色進行自我保護的知識。

4、本領遷徙:通過圖片,瞭解人類也會利用保護色進行自我保護。

5、體驗快樂這是活動的延伸,通過了解一些昆蟲、人類利用“保護色”進行自我保護的本領,與教師同伴之間玩捉迷藏的遊戲中體驗自我保護的快樂。

六、活動評價。

縱觀整個活動,各環節緊密相連,相互滲透,所有環節都是圍繞“保護色”來進行。本次活動,我根據中班幼兒心理特徵及其認知規律,在教學內容的組織上體現了“整合”的設計思想,採用直觀教學和活動探究的教學方法,以“教師為主導,幼兒為主體”,教師的“導”立足於幼兒的“學”,以學法為重心,放手讓幼兒自主探索的學習,主動地參與到知識形成的整個思維過程,有效貫徹了《綱要》的理念,真正做到了師生互動,生生互動。我相信,通過這個活動,能讓幼兒真正體驗在活動中享受學習樂趣。

以上就是我説課的全部內容,謝謝!

篇二:中班科學説課稿

各位領導、老師、大家好:

今天我説課的題目是中班下冊主題活動《會飛的》科學活動《雞毛飛起來了》。

首先,我向大家説説本次活動的設計思路:

皮亞查的認知發展理論認為:兒童是學習的主體,通過自己的活動,不斷建構形成他的智力的基本概念和思維形式,因此我們認為,教師要尊重幼兒感興趣的事物和探究問題,讓幼兒主動學習,隨着知識的日愈豐富,中班幼兒對科學探索的態度更加積極主動。在日常生活中,我發現孩子們對飛起來的東西感興趣,如:雞毛、紙屑、氣球等總是興趣勃勃的玩,雖然有時受限制,但是孩子們樂此不厭,試圖瞭解其中的奧祕。因此,我將孩子們的這個興趣點做為切入口,生成了科學活動《雞毛飛起來了》,旨在通過親身的體驗去探索,從而感知不同工具能使雞毛飛起來,用力的大小使雞毛飛得高低的關係,知道有風,雞毛就會飛起來。滿足幼兒的探索慾望。

一、説教材: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中科學領域的內容和要求提出“引導幼兒對身邊常見事物和現象的特點,變化規律產生興趣和探究的慾望。在選擇內容時,要關注幼兒的興趣,還要考慮幼兒的可接受性,幼兒的興趣不能簡單的讓他停留在口頭上,而應關注尊重幼兒學前的興趣和需求,提供更多的機會讓幼兒去感受、去想象、去創造。順應幼兒即時的發展需要,使幼兒的經驗得到提升。中班科學活動《雞毛飛起來了》這一教育活動內容的選擇正如《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中所説既貼近幼兒生活來選擇幼兒感興趣的事物和問題,又有助於拓展幼兒的經驗和視野。

二、活動目標:

新《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中的科學領域提出了以下目標:對周圍的事物現象感興趣,能運用各種感官探究問題,可見科學領域的價值取向不再是注重靜態知識的傳遞,而是注重保持孩子們永久的好奇心和求知慾望,因此本次活動目標定為:1、引導幼兒積極思考,主動探索多種材料讓毛飛起來及力氣的大小與雞毛飛起來的關係。2、引導幼兒大膽嘗試讓幼兒運用各種感官、動腦、動手在操作中能體驗到探索的樂趣。3、能在遊戲中能感受與同伴合作的愉快心情。

三、説活動準備:

1、知識準備,幼兒有吹雞毛的操作經驗。2、物質準備,雞毛若干、吸管、扇子、書、硬紙板、塑料袋。3、場地準備,為幼兒開闢遊戲區和交流區兩塊地。

四、説教法: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提出:創設寬鬆的環境讓每個幼兒都能參與實際探究活動,感受嘗試的樂趣,感受發現的喜悦。根據教學目標,教師用集體教學形式,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運用探索式教學法,充分做到是幼兒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導者。活動中,教師心中有目標,眼中有幼兒。因此。本次活動主要採用了以下幾種教學法:操作法、設疑法、經驗遷移法、遊戲法、比較法進行教學。

1、感知操作法,是幼兒動手操作通過與材料的相互作用進行探索,學習獲得科學經驗。供安排了四次操作活動,從而保證了幼兒有充分的操作時間,讓孩子們真正“動”起來。

2、設疑法,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通過提問,會提示幼兒探索線索,引發幼兒思考,使幼兒對所感知的經驗進行整理。如:你是怎樣使雞毛飛起來的、為什麼雞毛能飛起來等。

3、比較法,通過操作感知分析,用力大,風大,雞毛飛得高。用力小,風小,雞毛飛得低。

4、經驗遷移法,幫助幼兒使新經驗與舊經驗間架起橋樑,使新經驗更容易掌握。如第一次操作,幼兒已有了用材料使雞毛飛起來的經驗,使第二操作得到昇華。

5、遊戲法、遊戲是幼兒最基本,最喜歡的活動。不僅可以進一步鞏固本次活動的主要內容,而且使幼兒有輕鬆愉快的心情,並能感受與同伴之間的協作精神。

五、説學法:

在活動過程中,教師營造寬鬆的氛圍,激發幼兒的學習動機,調動幼兒的多種感官和已有經驗參與探索。讓幼兒,玩一玩、想一想、説一説、試一試等。在與材料、同老師的互動中突破重點和難點,體驗發現的樂趣,發展幼兒觀察能力、動手能力和合作能力。

六、説活動過程:

本次活動設計力求最大程度的參與投入,讓學習過程成為發現和探索的過程。真正使學習變得快樂起來。因此設計了三個環節。首先以“吹雞毛的遊戲”激發幼兒學習興趣,為下面環節作鋪墊。第二個環節是活動的重點,幼兒第一次操作探索多種材料使雞毛飛起來,感知有風,雞毛能飛起來,為第二次探究活動做好知識方面的準備。第二次探索怎樣使雞毛更高、更久。最後一個環節,遊戲“雞毛抗爭賽”通過兩組比賽,進一步激發孩子探索慾望,使幼兒快樂的動起來,活動在愉快的氣氛中結束。

篇三:中班科學説課稿

一、説活動教材:

中班科學活動《吹泡泡》我是用巧妙的方法引導兒童生成和建構的主題。在兒童“玩”的過程中,我以玩伴的身份參與到兒童的活動中,藉助“你們發現吹的泡泡有什麼祕密”這個開放性的問題,與兒童有效地互動自然生成了這個主題。目的在於保持兒童們的好奇心,激發他們的探究熱情,使他們從小就善於觀察和發現;讓兒童們真正理解科學、熱愛科學,達到真正有價值、有意義的學習目的。

二、説活動目標:

根據中班兒童的年齡特點,和建構知識的能力我為本次活動制定瞭如下三條目標:

1、運用各種感官感知泡泡的特性,瞭解不同形狀的工具吹出的泡泡都是圓的。

2、嘗試運用記錄的方式表達、交流探索的過程和結果,發展學習的自主性。

3、在探究活動過程中,體驗發現的樂趣。

三、説活動重點、難點:

此次活動設計的最終目的是激發兒童更深層的探究“泡泡特性以及不同形狀的工具吹出的泡泡都是圓的”慾望。因此我將本次活動的重點確定為“運用各種感官感知泡泡的特性,瞭解不同形狀的工具吹出的泡泡都是圓的”。將“嘗試運用記錄的方式表達、交流探索的過程和結果,發展學習的自主性”確定為本次活動的難點。

四、説活動方法:

為了構建積極有效的師幼互動,讓兒童在自主狀態下主動建構知識和經驗,體現真正有價值、有意義的學習,以此提高教育的有效性。我有意識運用了以下三種教育方法:一“順”,二“引”,三“助”。

“順”即順應兒童的活動,為他們提供有關主題的資料及活動所需的材料,使兒童按照自己的意願進行探索。在這個過程中,幼師給足兒童自由的時間與空間,提供豐富的材料。

“引”即用巧妙的方法引導兒童生成和建構新的主題或知識。在這個過程中幼師通過觀察思考和設置開放性問題的策略,以玩伴的身份參與到兒童的活動中,與兒童有效地互動。讓兒童在“玩”中學,在學中“玩”。

“助”即幼師在適當的時候“助”兒童一臂之力,對兒童進行點拔,藉助當時的情景、材料,直接地提出主題,把兒童的學習興趣推向深入。

五、説活動過程:

本次活動共分四個環節:

第一環節:設疑激趣。

在本環節中,為他們提供“吹泡泡”所需工具,讓兒童觀察並提問:“這些工具能做什麼?”,以問題引出課題“吹泡泡”遊戲,激起兒童的學習積極性和興趣,為建構新知做鋪墊。

第二環節:感知探究。

在本環節中通過為兒童創設自主探究的空間和時間,讓兒童親歷探究解決問題的過程,通過運用各種感官,積極地觀察、操作和實驗,幼師則巧妙地以玩伴的身份參與到兒童的活動中,藉助開放性的問題:“吹泡泡的時候,你們發現什麼祕密了?看誰發現的多?吹泡泡的時候,你們發現的共同特點是什麼?”,用“引”的方法,啟發引導兒童在“玩”中體驗泡泡的特性。

第三環節:體驗驗證。

在本環節中,幼師捕捉隨機教育的契機,藉助兒童選擇自己喜歡的吹泡泡工具(主要是正方形、三角形、等工具),邊觀察邊記錄想象結果時,對兒童感覺疑惑的問題“不同工具吹出泡泡的形狀應該是怎樣的?”,利用開放式問題:“你用的是什麼形狀的工具?你發現吹出的泡泡都有什麼祕密?進行適時點拔,把教育活動的難點轉換為兒童感興趣的問題,從而把兒童的探索興趣引向幼師要求的方向,將兒童的學習興趣推向深入。同時抓住兒童互相交流、表現、分享展示板上自主探究過程和結果的契機,設置開放式問題“每個人吹泡泡的工具和吹泡泡的結果,有什麼祕密?”,“引”發兒童進一步深入思考和概括,讓兒童對探究結果進行推理,得出結論:“吹泡泡的工具不同,結果吹出的泡泡都是圓形的”。

篇四:中班科學説課稿

一、設計意圖

前幾次活動中,我班幼兒接觸了一些人與人之間聯絡的方式,為了讓中班幼兒對聯絡方式和信息傳遞有更多,更廣泛的瞭解,把幼兒的這種探究性拓展開來。引導幼兒對動物的們的聯絡方式產生好奇。綱要中指出要積極引導幼兒對身邊常見事物和現象特點產生興趣和探究慾望,本次活動是讓幼兒瞭解動物們的有趣的聯絡方式,讓幼兒體驗發現的樂趣。

二、活動目標

教育活動的目標是教育活動的起點和歸宿,對活動起着嚮導作用,根據中班幼兒已具有的語言能力和好奇心強的特點,我制定瞭如下目標:

1.認知目標:通過探索學習,讓幼兒瞭解,並感知不同動物之間都有自己的聯絡方式。

2.能力目標:培養幼兒對動物之間的聯絡方式這一科學現象的興趣

3.情感目標:體驗動物之間聯絡這一現象帶來的樂趣。並懂得愛護動物。

三、重難點

根據本次活動目標我將本次活動的重點確定為初步瞭解幾種小動物的聯絡方式,難點定位於對動物聯絡方式的感知。

四、活動準備

為了更好的完成本次活動的目標和內容我做了如下準備,小蜜蜂,小狗,孔雀,狼等圖片,以及其與同伴交流視頻。

五、説教學法

新綱要指出,教師成為學習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活動中力求師幼互動,因此活動中我主要採用多媒體展示法、探索討論法、遊戲激趣法等。

活動內容設計是否符合幼兒的興趣,是一節活動成功的關鍵所在,因此我採用以下幾種學法:觀察法,操作演示法等。

六、活動過程

本次活動中我將通過這幾個大環節來展開

(一)展示欣賞,引發興趣1.展示圖片和視頻,提出問題引發幼兒思考,讓幼兒之間做討論,説一説,圖片上的小動物在幹什麼,為什麼要這樣做教師小結,蜜蜂飛,採蜜。小狗撒尿。孔雀在開屏,狼在嚎叫

(二)師幼互動,一起交流討論動物聯絡的特徵

1.觀看視頻,介紹動物們的種類,活動特性

2.請幼兒來説一説,小動物們是怎麼發出信號的?怎麼做的,

3引導幼兒運用多種方式,嘗試幫助小動物交流。

教師小結,小動物和人一樣,有情況和事情的時候都要和小夥伴交流,

(三)依次播放視頻,瞭解小動物有趣的聯絡方式。

1.逐一播放視頻,瞭解活動中幾種小動物的聯絡方式

2. 請小朋友説一説,還知道哪些小動物的交流方式

3. 教育幼兒喜歡小動物,愛護小動物。

教師小結:小動物的聯絡方式各有不同,但能準確的傳遞自己的信息。

七、活動延伸

請小朋友回家將知道的這些告訴自己的爸爸媽媽。

八、教學反思:

教學過程中,幼兒積極配合,認真嘗試,在自主練習裏獲取了經驗,又在集體練習裏感受到了快樂和喜悦,達到寓教於樂的目的,教學目標也得到了圓滿的完成。

篇五:中班科學説課稿

各位評委老師:

大家好!我是3號考生。今天我説課的題目是中班下學期科學領域的活動《尋找空氣》。我將從設計意圖、活動目標、活動重難點等幾個方面來闡述我對本次活動的理解與認識。

首先,説設計意圖

新《綱要》明確指出“科學教育應密切聯繫幼兒的實際生活進行,利用身邊的事物與現象作為科學探索的對象”。而空氣在我們的生活中無處不在,並且與我們的生命息息相關,世間萬物的生長都離不開空氣。在本活動中,教師提供大量的操作材料,引導幼兒在看一看、做一做、説一説等活動中,探究、發現空氣的特徵與作用,從而萌發幼兒對科學活動的探究慾望。

根據本次活動內容和中班幼兒的年齡特點,我確定了以下活動目標:

1.初步瞭解空氣是看不見的、摸不着的。

2.知道我們的生活離不開空氣,知道空氣有助燃、充氣的作用。

3.喜歡進行小實驗活動探究空氣的祕密。

根據目標的總體指導方向,我將本活動的重點和難點定位於:初步瞭解空氣是看不見的、摸不着的;知道我們的生活離不開空氣,知道空氣有助燃、充氣的作用。

為實現活動目標,突破活動的重難點,我採用了以下教學方法。

新《綱要》指出,教師應成為幼兒學習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導者,在活動中力求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師幼互動。因此,在本次活動中,我採用的教法有:

1.啟發提問法:在活動中,教師提出一些啟發性問題,如杯子裏有什麼?哪裏有空氣等問題,引導幼兒積極思考,形成有效的師幼活動。

2.演示教學法:通過教師演示將杯子放入水中的實驗,讓幼兒清晰地感知、發現杯子中是有空氣的。

3.操作教學法:它是幼兒建構活動的基本方法。讓幼兒在與材料的互動過程中,探索發現空氣的祕密和作用。

在整個活動中,應尊重幼兒的主體地位,創造條件讓幼兒參與探究活動,不僅可以提高幼兒的認識,鍛鍊幼兒的能力,還可以昇華幼兒的情感。因此在本次活動中,為採用了以下學法:

1.觀察法:幼兒通過認真觀察,感知空氣的祕密。此方法有助於發展幼兒的觀察能力和思考能力。

2.多通道參與法:新《綱要》科學領域中的目標明確指出:要讓幼兒能用多種感官動手動腦,探究問題,用恰當的方式表達、交流探索的過程和結果。因此,在活動中,積極引導幼兒看一看、做一做、説一説等,多種感官的參與使其在不知不覺中對活動內容產生興趣。

為了使活動呈現趣味性、綜合性、活動性,寓教育於生活情境、遊戲之中。為此,我做了如下準備:

1.白色塑料袋每人一個。

2.玻璃杯、蠟燭、氣球、充氣用具每組一套。

3.裝有水的玻璃盆1個,小玻璃杯、打火機各一個、面巾紙。

接下來,説活動過程。

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和經驗水平,我採用了逐層深入、環環相扣的方式來組織本次活動。

1.教師出示玻璃杯,提出問題,引起幼兒的興趣。

師:小朋友們,老師這裏有只玻璃杯,玻璃杯裏有沒有東西呢?請你們看一看,猜一猜。

興趣是人們積極、主動地認識客觀事物的一種心理傾向,是推動幼兒探索知識的動力,它會使幼兒產生學習的需要,是學習活動中最現實、最活躍的因素。因此。在活動的開始,教師通過出示玻璃杯和提出的問題,引起幼兒的好奇心和探究慾望,對接下來的活動充滿期待,併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

2.教師做實驗,請幼兒仔細觀察,證明實驗用的杯子裏有空氣。

實驗一:在玻璃杯裏放進面巾紙,將杯子口朝下,垂直放入盛水的大玻璃盆中,過一會兒再將杯子垂直拿出來,杯子裏的紙沒有濕。

實驗前,引導幼兒猜想:面巾紙會與不會濕?為什麼?

實驗後,教師提問:面巾紙為什麼沒有濕?

對於面巾紙為什麼沒有濕,幼兒充滿疑惑。在幼兒的疑惑中,開始第二次實驗。幼兒對此,非常好奇,興趣極為濃厚。

實驗二:如果杯子在水中傾斜,面巾紙會不會濕?為什麼?杯子傾斜時,你會看到什麼會從杯子裏跑出來?

教師啟發幼兒注意觀察,認真思考,引導幼兒進行猜想與討論,尋求答案。

最後教師小結:剛才的兩個實驗告訴我們:杯子裏是有空氣的。

在此環節,教師通過演示實驗和拋出的啟發性問題,引導幼兒仔細觀察,認真思考,直觀的感知和發現空氣的存在。併為接下來的活動做好了鋪墊。

3.引導幼兒探索實驗,尋找空氣在哪裏,發現空氣是無處不在的。

(1)請幼兒拿塑料袋在活動室各處找空氣。

(2)觀察空氣的顏色,聞一聞空氣的味道,摸一摸,啟發幼兒説出空氣無色無味,看不見,摸不着。

(3)啟發幼兒説出還有哪裏有空氣?

教師小結:空氣在我們的生活中無處不在。空氣是無色無味,看不見,摸不着。

在此環節,教師為幼兒創設了寬鬆的環境,讓每個幼兒都有機會參與嘗試。通過幼兒找一找、裝一裝,看一看、聞一聞、摸一摸、説一説等活動,讓幼兒真切地感知空氣的存在和特點。在此環節,實現了活動目標1.

4.小組實驗,探索空氣的作用。

實驗一:請幼兒為氣球充氣;教師提出問題:為什麼氣球會鼓起來?

實驗二:把點燃的蠟燭用玻璃杯罩住。

教師引導幼兒實驗時注意觀察並思考:用玻璃杯罩住後,點燃的蠟燭為什麼會熄滅?

實驗後,小組討論與交流實驗的發現與結果。

教師小結:空氣有充氣和助燃的作用。

新《綱要》指出:在科學活動中,教師應為幼兒提供豐富的可操作的材料,為每個幼兒都能運用多感官、多種方式進行探索提供活動的條件。幼兒在操作實驗中,與材料積極互動,主動建構自己的認知體系。同時,又可以與同伴進行交流合作,發展幼兒的合作意識與能力。在此環節,我實現了活動目標2。

通過幼兒尋找空氣和小組合作實驗,也突破了本次活動的重點與難點。

5.引導幼兒根據生活經驗討論:為什麼説空氣是寶貴的?

幫助幼兒瞭解空氣與我們生活的關係,瞭解人與動物都離不開空氣。

教師為幼兒創設了一個自由寬鬆的語言環境,讓幼兒互相交流自己獲得的知識和經驗,加深幼兒各自的認識。教師啟發式的提問,激發幼兒積極思考,大膽表達自己的想法,然後教師歸納梳理出空氣的重要作用。

為鞏固和拓展幼兒有關空氣的認識,我將本次活動延伸到生活和區域活動中,讓幼兒進一步思考:水裏有空氣嗎?高空中有空氣嗎?並把自己的發現及時與大家進行交流。

最後説一下我對本次活動的評價。幼兒科學教育不能只重視活動的結果,更應重視它的過程。在本次活動中,我為幼兒提供了大量適宜的操作材料,讓幼兒運用多種感官,動手動腦,探索發現空氣的特徵與作用。在活動中,遵循了幼兒的發展規律和學習特點,最大限度的支持和滿足幼兒通過直接感知、實際操作和親身體驗來獲取經驗的需要。

教學反思:

在整個活動中利用幼兒的好奇心引起他們的學習興趣,並且達到了預期目標,效果非常好,甚至超過了預期效果。整個活動既讓幼兒體驗了實驗成功時的快樂、增強了自信心,也知道了保護環境的必要性,同時也培養了幼兒的觀察力及動手操作的能力,這個活動在中班開展是非常有意義和有必要的。

篇六:中班科學説課稿

説課:幼兒喜歡吃各種麪食,但對面粉的特性一無所知。麪粉的可塑性較大,探索性較強。中班幼兒喜歡探索、喜歡自己動手操作,並且做一些能吃的食品就更為愉快,所以我們設計了關於麪粉的主題系列活動。活動前我們為幼兒準備了豐富的麪食製品,為開展活動提供感性經驗。本次活動中,幼兒大膽操作、探索,滿足了他們極大的探索慾望,並且在操作的同時讓幼兒進一步感知了麪粉的特性,體驗了揉麪團的樂趣。本次活動分為兩個環節。第一環節是通過調動幼兒的各種感官入手,直接引出活動的主題“麪粉”,並給予幼兒一定的探索機會,讓幼兒通過各種感官去初步感知麪粉的外部特性。第二環節為活動的重點,也是難點,活動之前我們帶領幼兒參觀拉麪館、水餃店等等,感知麪粉加水將麪粉變成團的過程。設計中我注重激發幼兒的主動性,通過嘗試活動發現問題,在動手操作中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幼兒自主發現、相互討論、學習經驗並極大地發揮幼兒的主動性,感知了麪粉與水之間的關係,知道放適量的水才能使麪粉變成麪糰。此環節探索性較大,幼兒興趣極高,體驗了揉麪團的樂趣。在設計活動時考慮到幼兒在揉麪團的過程中可能會出現兩種情況:一種是水放的過多,造成麪糰過稀;二是水放的過少,使麪糰變形。本次活動幼兒的興趣濃厚,基本完成目標要求。

《綱要》組成員討論與建議:

1、幼兒語言詞彙較豐富,語言能力強,教師指導語較好,第一次出示麪糰時可以出示老師自己的示範團。幼兒不大會搓,教師可以直接在桌面展示、教授方法。操作碗可以選擇盤子,讓幼兒看幼兒作品時也要出示盤子裝的。小結時可以看看小手怎麼樣變乾淨,教師也要給孩子一些正確的技能。

2、語言精練,環節過度自然,層次清楚,分享經驗不夠及時,要深入幼兒的提問。不要輕易否定幼兒的答案。不要説“好不好?對不對?”座位可圍成圓,教師可成為一員參與,可以考慮增加做好的麪食,讓幼兒品嚐會好一些。教師可以參與中去,進行隱性指導。

3、科學活動生活化,滿足幼兒動手操作的興趣。教師的教態、語言很符合幼兒特點,教學要求清楚。座位可採用小組形式,讓幼兒在討論時能再細一些,進行對比。活動開始時可以從主題中來,結束時可以品嚐,回到生活中去。

4、幼兒手上的麪糰太多時,可以指導幼兒將手上弄乾淨的方法。

專家評析:

科學活動:孩子興趣很高,活動時間三十一分鐘。幼兒一點點加水做成麪糰是需要很大力氣的。對於技能的問題,教師可隨機地進行,愛惜糧食的教育可以滲透進去。教師可以出示做好的麪食再説説哪些東西是用麪粉做成的。此方面幼兒的經驗少了一些,可以課後進行豐富。教師對於幼兒回答出來的問題反饋的少了一些,每個環節要強化一下,給幼兒一個反饋。可以課後在幼兒面前做成面片,讓幼兒來吃,讓幼兒來體驗製作的'成果,也是一種愛惜糧食的體現。教師研究精神值得學習,幼兒上來講述的語言聲音很大,挺好。幼兒在製作麪糰中興趣很高,在體驗失敗與成功中獲得發展,目標一可具體些,感知麪粉的特徵。麪粉散的特徵可以提升。前期準備中要加入知識經驗準備。在探索活動中觀察、指導是本節活動的弱點。幼兒的問題要觀察、提出來。怎麼解決問題方面要請幼兒多講,讓幼兒觀察。有的幼兒做的團小,團大,要引導幼兒去觀察,解決問題。

篇七:中班科學説課稿

一、説教材

《新綱要》提出:“幼兒園的教育活動應是教師帶領幼兒共同創設適應幼兒年齡特點的,豐富多彩的,引導幼兒在良好的物質環境和輕鬆愉快的心理氛圍中,積極主動,有趣地去觀察、實踐、創造、體驗,促進幼兒身心和諧發展的一種教育活動。”由此,我設計了這一科學活動《找規律》,目的就是讓幼兒在良好的物質環境中主動創設活動、參與活動,積極投身實踐,這樣幼兒身心才能獲得較大、較快的發展,使幼兒真正成為活動的主人。

二、説目標

1、通過活動,幼兒學習按某一特徵有規律的間隔排列。

2、在探索尋找活動中,選擇不同的方法嘗試有規律排列;並培養幼兒有初步的推理能力,發展幼兒創造力。

三、説重點

活動的重點:能在各種事物中找出其不同的排列規律。

四、説難點

活動的難點:在有規律的排列中會表現2——3種規律。

五、説教法

整個活動中,我運用了遊戲法、觀察法、操作法、嘗試法等幾種方法,動靜交替,使幼兒在看看、想想、説説、做做等活動中,邊玩邊學。還為幼兒創設了一個能夠使其自由探索、發現、生動活潑的環境,讓幼兒在快樂愉悦的氛圍中學習知識,提高能力。

六、説活動流程

活動分為三大部分。即自由探索---動手操作感知各種物體排列的規律---嘗試自由排列。 第一部分是讓幼兒自由探索,活動一開始以遊戲引入,讓幼兒尋找卡片,觀察卡片上有什麼,找找卡片上不同的變化,説説各種事物的不同排列,以發展幼兒的觀察力。遊戲是幼兒最喜歡的活動,運用遊戲法能使幼兒參與活動的慾望大大的提高。

第二部分是通過觀察,引導幼兒思考,發現、感知各種物體排列的規律,學習按顏色、幾何圖

形、圖案間隔排列的方法,這是活動中的重點。活動中讓幼兒動手操作,找出物體的規律,並將規律補完整,以加深鞏固有規律的間隔排列的方法,培養幼兒初步的推理能力。由於每一個幼兒都不在同一發展的起跑線上,所以在補規律的操作活動中準備教學具時,按幼兒的能力來分,能力強的有2——3種規律,能力弱的有一種規律,再根據幼兒自身特點和發展進行個別指導,使每一個幼兒都成為主動活動的主人,在原有的不同水平上獲得發展。

第三部分是讓幼兒嘗試自由排列的活動。這是活動中的難點,讓幼兒嘗試在有規律的排列中表現出2——3種規律,鼓勵幼兒大膽嘗試,培養幼兒的創造能力。

篇八:中班科學説課稿

A、説本人的設計思路:

1、我們都知道,蘿蔔是幼兒比較熟悉的蔬菜之一,也是飯桌上經常出現的食物。蘿蔔在菜場裏隨處可見,不僅取材方便,而且有非常豐富的品種:有白蘿蔔、紅蘿蔔、胡蘿蔔等,其中大小不同、顏色不同、形狀不同;它營養豐富,吃法繁多。雖然蘿蔔是幼兒所熟悉的食物,但他們對蘿蔔的種類、用途、營養價值還不太瞭解,而且在日常生活中存在着許多幼兒不愛吃蘿蔔的現象。因此,有必要使幼兒形成對蘿蔔正確的認識,加深對蘿蔔的外形特徵、內在特徵等的理解。我認為,選擇這一教材有一定的必要性、實用性,就如《綱要》中所説,“既符合幼兒的現實需要,又有利於其長遠發展;既貼近幼兒的生活,選擇感興趣的事物或問題,又有助於拓展幼兒的經驗和視野”。因此,本次活動來源於生活,又能服務於幼兒的生活。

2、本次教學活動是在幼兒在生活中對“蘿蔔”有初步認識、瞭解的基礎上進行的,通過看一看,説一説,猜一猜,記一記等形式來對蘿蔔裏面的顏色進行探索,對發展幼兒的觀察力、探索能力、動手操作能力等有着重要的意義。

3、本次活動的主要目的在於引導幼兒以記錄表的形式積極主動地探知“蘿蔔”裏面的顏色,在自主探索中得到知識、能力、情感、技能的發展,會運用各種感官嘗試經驗、探究事物,並會用記錄表的方式來表達和交流探究的過程和結果。確定此目的的理論依據是《綱要》中提出的科學領域的目標要求。

4、在本次活動中本人準備採用的教育策略為:萌發探索蘿蔔的興趣——通過觀察比較的方法來感知蘿蔔的外形特徵——用記錄表的方式來表達和交流探究的過程和結果——活動延伸:品嚐蘿蔔的味道。

B、説本次活動的重點、難點:

重點、難點就在於引導幼兒學會用記錄表的方式來表達和交流探究的過程和結果。(對“蘿蔔”的初步認識在幼兒前期的生活中就已完成,可以説幼兒有了這方面的基礎,有了一定的認知水平。但是“記錄”作為“做中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科學活動中相當重要的一個環節。它不僅可以記錄幼兒的猜想以及他們在實驗中的發現,揭示猜想與實際的不同,幫助幼兒梳理認知與經驗,培養幼兒分析、歸納的能力和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與精神。促進幼兒自我建構知識與經驗。故把此內容定於本次活動的重點、難點。)

C、説本次教學活動的目標確定:

1、通過觀察、比較等方法感知蘿蔔的外形特徵,知道蘿蔔的品種。

2、用記錄表的方式來表達和交流探究的過程和結果。

3、體驗發現的樂趣,激發探索科學的興趣。

(本人依據《綱要》中科學領域提出的目標要求,並從中班幼兒的年齡特點、現有水平、發展需要出發,確定了知識、能力、情感三方面的活動目標。)

D、説教學活動的準備:

白蘿蔔、紅蘿蔔、胡蘿蔔若干個;筐子若干;大黑板,小釘子;蘿蔔記錄表;幼兒記錄表人手一張;彩色標記、漿糊、抹布每組一份;(物質條件準備)

對蘿蔔有初步的瞭解、認識;(知識方面的準備)

E、説本次教學活動的過程:

總的活動過程是:

第一部分:萌發探索蘿蔔的興趣。

第二部分:通過觀察、比較來感知蘿蔔的外形特徵。

第三部分:用記錄表的方式來表達和交流探究的過程和結果。

第四部分:活動延伸:品嚐蘿蔔的味道。

(過程遵循幼兒的發展特點,以《綱要》理念為指導,設計了環環相扣、層層深入的四大環節。)

第一部分:萌發探索蘿蔔的興趣。

以“拔蘿蔔”的形式引出課題,萌發幼兒探索蘿蔔的興趣。

(考慮到幼兒注意的穩定性、持久性差,在這第一環節中,利用以師生共同來“拔蘿蔔”的情境,吸引幼兒的注意力,主要目的是使他們能更有興趣的投入到本次活動中來。過程比較簡單卻充滿童趣,時間準備3分鐘左右)

第二部分:通過觀察、比較來感知蘿蔔的外形特徵。

1、讓幼兒通過視覺觀察老師的蘿蔔,簡單説説蘿蔔的外形特徵。

2、引導幼兒積極主動的去探討蘿蔔的特徵,知道蘿蔔有很多品種。

3、組織幼兒對蘿蔔裏面的顏色進行大膽地猜測。

(第二部分是本次活動承上啟下的重要環節。先讓幼兒通過視覺觀察老師手裏的蘿蔔,以問題“老師的蘿蔔是什麼顏色的?上面有什麼?它的身體是什麼形狀的?”來鞏固幼兒的已有經驗。然後通過讓幼兒“選一個自己喜歡的蘿蔔”來激發幼兒對蘿蔔進行進一步的觀察的興趣,“和邊上的小朋友一起説説看,你拿到是什麼蘿蔔是什麼顏色、什麼形狀的?”這裏通過幼兒的“説”使幼兒的已有經驗與現有經驗進行了整合,通過與邊上幼兒的討論,知道了蘿蔔是有很多品種的,啟下部分由問題“剛剛我們説的白蘿蔔、紅蘿蔔、胡蘿蔔指的都是蘿蔔外面的顏色,現在老師要請小朋友來猜猜看了,你覺得這3個蘿蔔裏面會是什麼顏色的?”而展開,也讓我對幼兒的水平有了更深地解,為接下來的活動組織提供了一個參考。過程循序漸進,時間準備在5分鐘左右)

第三部分:用記錄表的方式來表達和交流探究的過程和結果

1、“小朋友都猜了這麼多,讓我們一起把我們猜的記錄下吧。看,這是什麼?”以承上啟下的問題引出記錄表。

2、詳細介紹記錄表的內容及記錄的方式。

3、請一名幼兒來記錄他(她)的猜測後,幼兒自己動手記錄所猜,教師指導。

4、請幼兒來介紹自己的記錄表,大膽説出自己的不同猜想。

5、“看來呀,小朋友猜的都是不一樣的,那你們想不想知道這3個蘿蔔裏到底是什麼顏色的呀?”引出記錄表的第二部分,介紹“眼睛”的含義及記錄方法,從而記錄自己所見。

6、幼兒記錄,教師指導,請記錄好的幼兒把記錄表交給前面的老師,老師把記錄表貼在黑板上。

7、請記錄不同的幼兒大膽介紹自己的實驗結果。

8、教師總結。

(這第三環節是本次活動的重點、難點所在,“記錄”作為“做中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科學活動中相當重要的一個環節。“這張記錄表上除了有我們認識的三個蘿蔔之外,你還看到了什麼?眼睛是什麼意思?問號呢?應該把猜測的記錄在眼睛的這一行還是問號的這一行?”(這個過程就是讓幼兒大膽猜想——記錄所猜——交流討論——動手操作——得出結論,而且是提供機會讓幼兒自己動手動腦,通過親自嘗試、親自探索來解決問題,做到在探索的過程中掌握相關科學知識,提高觀察力、探討力、思考與解決問題的能力等。當然,探索活動中與探索活動後的交流討論是非常重要的,它也是一種良好的學習方式,而且幼兒的合作、討論、分享能力也會由此提高,同時也體現了合作探究式的生生互動、師幼互動形式。在整個環節中本人始終準備把自己擺在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的位子,做到孩子在前、我在後,我推着孩子前進,而且也體現了孩子在做中學的《綱要》新理念。這個環節是重要環節,我準備在15分鐘左右完成。)

第四部分:活動延伸品嚐蘿蔔的味道。

1、教師總結。

2、請幼兒在活動結束後去品嚐蘿蔔。

(結束部分請幼兒去品嚐蘿蔔,讓幼兒體驗活動的趣味性,為今後開展類似的活動打下堅實的基礎,過程簡單,活動時間大概2分鐘左右)

總的來説,在本次活動設計中我力求幼兒最大程度的參與,採用自主探索的方法,讓幼兒在充滿輕鬆、自由的活動氛圍中學得主動、輕鬆、快樂,並運用多種感官解決多個問題,真正實現以遊戲為基本活動形式,在玩中學、做中學、學得快樂,由此設計的活動過程也是環環相扣、層層遞進的三大環節。

篇九:中班科學説課稿

一、教材分析:

本次活動的教學內容是選自安徽省教育科學研究所編制的中班數學活動《春天多美麗》,根據中班幼兒的年齡特點,他們對數數非常感興趣,對周圍事物充滿好奇心,而且,數的概念是抽象的,對於幼兒來説,數的認識應強調多感官參與。因此我選擇了這個活動,主要是讓幼兒能通過觀察、數數、動手操作的過程中積極思考,以及靈活運用周圍環境讓幼兒在完中學、動中學,促進他們數概念的形成與發展。

根據幼兒的認知理解水平,我認為本次活動的重點和難點應歸結為:在活動中認識數字“10”,理解數字的意義,且不受物體的大小和擺放形式的干擾會用數字“10”表示物體的數量。因此,本課的教學目標有:

1、提高幼兒對認數的興趣。

2、認識數字“10”,理解其實際意義。

二、教學方法:

根據《新綱要》的要求,要讓孩子在情景中學習,在探索發現中學習。圍繞教學目標,本次活動採用了情景學習法、觀察法、操作法、遊戲法等。

1、情景學習法:為了提高幼兒的學習興趣,在開始部分我設置了“去公園”參觀,出示電腦課件,利用畫面,讓幼兒彷彿身臨其境,使孩子們興趣盎然。

2、觀察法:讓孩子先自由觀察,再由教師帶領逐一觀察,充分調動幼兒的感官,發現周圍環境與數的關係。讓幼兒在觀察過程中,積極思考、發現問題。

3、操作法:為了鞏固所學知識,加深幼兒印象,在第四環節,我讓幼兒分組操作,讓每個幼兒都參與其中,自己動手,並且體驗到合作學習和發現學習的快樂。

4、遊戲法:愛玩是孩子的天性,遊戲化教學也必不可少。在本次活動中,我用了“看數

字取物”和“看數字作動作”的遊戲,讓孩子在遊戲中輕鬆愉快的學習。

三、學法指導:

在本次活動中,主要的學習方法是讓幼兒在遊戲和實際操作中運用各種感官

感知數量(包括視覺感知、聽覺感知、觸覺感知、運動覺感知等)。本活動自始至終讓幼兒處於活躍、積極的學習態度之中,通過遊戲和動手操作,使幼兒正確地認識數字“10”並理解其實際意義,從而達到教學目的。

四、教學流程:

1、首先,設置“去公園”參觀的情景,帶幼兒到“公園”,讓幼兒自由觀看,這樣即符合了中班孩子活潑好動的年齡特點,又激發了幼兒對學習的興趣,把幼兒的情緒調動了起來。

2、在觀察中發現問題:教師有目的的提出問題後,幼兒通過觀察發現問題,即數量都是“10”的蝴蝶、荷葉、小魚等,同時發現周圍環境中數量是“10”的物體。

3、遊戲“看數字取物”和“看數字做動作”,請幼兒根據教師出示的數字卡取出相應的實物以及做出相應數量的動作。以此來理解數字“10”的實際意義。

4、動手操作、大膽創造。我們不光要讓幼兒牢固的掌握所學知識,而且還要培養幼兒對認數活動的興趣,所以我設計了三組小組活動,第一組:誰的氣球:第二組:春天真美麗;第三組:數字圈圈圈。

5、作品展示,交流感受,將幼兒作品進行展示,孩子自由交談,這一部分讓孩子情緒回到一個寬鬆的環境中,孩子暢所欲言,即鞏固複習本節課的知識,又體驗到了成功的快樂。

教學反思:

幼兒園的數學活動相對於其他活動枯燥、單調,容易使幼兒失去學習興趣。因為這個時期的幼兒年齡小,邏輯思維尚未發展,所以本次活動中我為幼兒創設了一個可操作的豐富材料的環境,為幼兒創設了一個可選擇性、可操作性的空間。使幼兒能獨立的操作材料,並大膽的表達自己的想法。幼兒的自主性,選擇性,獨立性得到了充分的體現。通過一系列的遊戲活動,達到了主題總目標預設的要求。

篇十:中班科學説課稿

根據《新綱要》中,主動活動教育提出:“幼兒園的教育活動應是教師帶領幼兒共同創設適應幼兒年齡特點的,豐富多彩的,引導幼兒在良好的物質環境和輕鬆愉快的心理氛圍中,積極主動,有趣地去觀察、實踐、創造、體驗,促進幼兒身心和諧發展的一種教育活動。”由此,我設計了這一科學活動《找規律》,目的就是讓幼兒在良好的物質環境中主動創設活動、參與活動,積極投身實踐,這樣幼兒身心才能獲得較大、較快的發展,使幼兒真正成為活動的主人。 中班幼兒正處於思維活躍期,好動、好問是他們的年齡特點。本次活動,我嘗試打破傳統的教學模式,把幼兒數學活動與遊戲活動進行整合,把抽象、枯燥的數學內容變為有趣的遊戲活動。通過活動,幼兒學習按某一特徵有規律的間隔排列;在探索尋找活動中,選擇不同的方法嘗試有規律排列;並培養

幼兒有初步的推理能力,發展幼兒創造力。活動的重點:能在各種事物中找出其不同的排列規律。活動的難點:在有規律的排列中會表現2——3種規律。

整個活動中,我運用了遊戲法、觀察法、操作法、嘗試法等幾種方法,動靜交替,使幼兒在看看、想想、説説、做做等活動中,邊玩邊學。還為幼兒創設了一個能夠使其自由探索、發現、生動活潑的環境,讓幼兒在快樂愉悦的氛圍中學習知識,提高能力。

活動分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是讓幼兒自由探索,活動一開始以遊戲引入,讓幼兒尋找卡片,觀察卡片上有什麼,找找卡片上不同的變化,説説各種事物的不同排列,以發展幼兒的觀察力。遊戲是幼兒最喜歡的活動,運用遊戲法能使幼兒參與活動的慾望大大的提高。第二部分是通過觀察,引導幼兒思考,發現、感知各種物體排列的規律,學習按顏色、幾何圖形、圖案間隔排列的方法,這是活動中的重點。活動中讓幼兒動手操作,找出物體的規律,並將規律補完整,以加深鞏固有規律的間隔排列的方法,培養幼兒初步的推理能力。由於每一個幼兒都不在同一發展的起跑線上,所以在補規律的操作活動中準備教學具時,按

幼兒的能力來分,能力強的有2——3種規律,能力弱的有一種規律,再根據幼兒自身特點和發展進行個別指導,使每一個幼兒都成為主動活動的主人,在原有的不同水平上獲得發展。第三部分是讓幼兒嘗試自由排列的活動。這是活動中的難點,讓幼兒嘗試在有規律的排列中表現出2——3種規律,鼓勵幼兒大膽嘗試,培養幼兒的創造能力。

篇十一:中班科學説課稿

活動目標:

1、願意嘗試和探索使各種物體轉動的方法。

2、關注生活中轉動的現象,發現轉動在生活中的運用。

活動準備:

1、第一次探索用的物品:生活中、活動室裏常見的能轉動起來的物品,包括紙杯、盤子、積木、廢棄的光盤、磁帶、勺子、筷子、繩子、飲料瓶、呼啦圈、風車等,物品數量多於幼兒人數。

2、第二次探索用的物品:塑料齒輪玩具、當中有孑L的積木、鈕釦玩具、光盤、各類繩子、牙籤、不同形狀的中心用針戳洞的紙片、紙杯、筷子、勺子,以及兩隻透明水杯中各盛半杯水。

活動過程:

一、遊戲:快樂小轉盤

1、引題並介紹遊戲玩法。

師:孩子們,瞧這是什麼呀?(地上擺放彩色圓形泡沫墊代表小轉盤)我們的“快樂小轉盤”又要開始轉啦!想玩嗎?

遊戲的玩法是這樣的:大家張開雙手站在圓墊上準備。

師:快樂小轉盤!

幼:大家一起轉!

師:“轉呀轉呀轉呀,轉出可愛的動物來!”兒歌結束時就站在原地不動,並做一個可愛的小動物的動作。然後老師倒數5--0。如果唸到0,大家還能保持不動的話就算勝利。

2、師幼一起遊戲。(第二次遊戲時,教師倒計時,讓幼兒感受遊戲的快樂)

二、第一次探索,讓各種物品轉動起來

1、交代任務。

師:哇,你們今天轉得這麼快樂,瞧瞧都轉出些什麼了呀?(教師故作神祕揭開屏風,讓幼兒説説有些什麼呀?)這些物品看見大家轉得那麼開心,也想玩“轉起來”的遊戲。請大家幫幫忙,用你們的辦法讓它們轉起來。

2、幼兒操作,教師觀察並指導。

觀察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當幼兒已經想辦法使物體轉動起來時,教師宜用提問幫助幼兒提升經驗:“你用的是什麼方法?”如當幼兒把長柄花放在手心並搓動使小花轉動時,教師可以問:”你用的是什麼方法?這個動作叫……”

當幼兒已經使一種材料轉動起來時,教師可以鼓勵幼兒嘗試更多的材料:“請試一試不同的材料。”

有些材料可有多種轉動的方法,如風車可用吹氣、跑動等方法使它轉動。幼兒嘗試了一種方法後,教師可以用提問拓展幼兒的思維:“除了這種方法,還有別的方法能使它轉動嗎?”

3、交流與分享。

師:你剛才玩了什麼?你是用什麼方法讓什麼轉起來了?

(這種填空式的提問能夠幫助中班幼兒理清思路,嘗試完整表達自己的探索重點,)

4、出示圖文相結合的漢字,師幼一起總結探索方法。

(當幼兒説出教師估計到的一些方法時,教師就翻開E經打印好的圖文相結合的漢字;如果幼兒説出教師沒有估計到的方法,教師就直接在空a紙i寫出此方法,雖然教師並不強求幼兒認識所有出現的文字,但以上做法可以滿足部分對文字敏感的幼兒的表達需要,另外有了圖解配上文字對中班幼兒更容易理解,同時有利於梳理歸納探索方法。)

師:你們用撥、搓、擰、轉、扭……那麼多方法使物品轉動起來了,真了不起!

5、引出轉動和“力”有關。

教師可以捕捉選擇風車的孩子並提問:“剛才是怎麼讓風車轉動?”幼兒可能會回答:“吹。”這時,教師故意不用力吹,使風車轉動不起來,然後問幼兒怎麼辦。當幼兒提出“用力”時,教師順勢出示文字“力”,並追問:“我們剛才所想的那麼多方法都要用力嗎?”最後總結:“原來這些轉動的方法都和‘力’有關。”

(在科學探索活動中,教師需要引導幼兒獲得粗淺的科學知識,轉動需要兩個要素:軸和力,對於中班幼兒來説,感知“力”這個要素更符合他們的年齡特點。)

三、探索讓兩種物品一起轉動起來

(這個環節是本次活動的難點,是在幼兒掌握一定的使物體轉動的方法之後,對幼兒提出的新挑戰。)

1、交代任務。

師:看,這是什麼(教師出示手勢2,這次代表兩樣東西)?接下來要增加難度了哦,請你到後面的桌子上選兩樣東西,讓一樣物品幫助另一樣物品轉動起來。

2、幼兒操作,教師觀察並指導。觀察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當幼兒出現初步的組合意識時,教師要及時捕捉並鼓勵。如:幼兒用繩子穿進光盤的中心時,教師可以提醒幼兒用力甩動繩子。一方面幫助幼兒成功,另一方面自然引導幼兒進一步體驗轉動要素——力。

當幼兒已經通過組合使兩個物體轉動起來時,教師可以通過提問“你在哪裏也看見過這種轉動”,引發幼兒回憶轉動與生活的關係。如當幼兒用筷子在水中攪拌,使水轉動起來時,教師可以提出上述問題。

3、小結“轉動與生活”的關係。

小結:留出空間,讓幼兒邊演示邊講解。教師適當總結、提煉。

(選擇一些幼兒為大家演示創造性地轉動物品,由此自然引導到生活中的轉動。比如,請幼兒演示用筷子或繩子讓光盤轉動,並提問:“光盤除了這樣轉動,還可能在哪裏轉動?”幼兒會聯想到光盤還可以在播放器上轉動。這時,教師追問:“光盤在DVD上轉動後可以怎樣呢?”幼兒會依據自己的經驗回答。教師再適時總結:“轉動給我們帶來美妙的音樂、精彩的動畫片,讓我們的生活更美好。”如果想拓展幼兒的思維,教師可以進一步追問:“家裏除了DVD會轉動,還有什麼會轉動?”)

四、遊戲:想得快説得快

師:你們發現生活中有哪些東西是會轉動的呢?想得快説得多——開始(孩子一邊説,老師一邊把自己事先收集好的會轉的物品照片通過多媒體播放出來)!

師:原來轉動可以給我們帶來那麼多方便、那麼多快樂……還有哪些轉動也會給我們帶來好處呢?是不是所有的轉動都是有好處的呢?有沒有不好的轉動呢?讓我們到生活中再去仔細觀察和發現吧!

篇十二:中班科學説課稿

尊敬的園長、各位老師

大家好!今天我説課的題目是中班科學活動《讓物體站起來》,本次活動我將從教材分析、活動目標、活動重難點、活動準備、活動過程以及活動亮點幾個方面進行説課。

一、教材分析

我們生活中有各種各樣物體站立或需要藉助外力站立的現象無處不在,比如:馬路邊剛栽的小樹苗需要在旁邊綁很多木棍支持站立。而《綱要》中明確提出科學活動應密切聯繫幼兒的實際生活進行,利用身邊的事物和現象作為科學探索的對象;並且《指南》科學目標中提出4—5歲幼兒能夠感知和發現簡單的物理現象,因此,我設計了本次活動。

二活動目標

依據以上對教材的分析,且根據幼兒性格年齡特徵和布盧姆的《教育目標分類學》,我從認知、能力、情感三個方面制定了本次活動的活動目標。

1、認知目標:在不斷操作中,發現讓物體站起來的方法,感受方法的多樣性。

2、能力目標:通過活動,逐步提高相互合作、商量的能力。

3、情感目標:能夠增進幼兒對探索活動的興趣。

這三個目標包括了幼兒探索能力的發展、知識經驗的獲得和情感能力的培養,體現了目標的綜合性和層次性。基於以上目標的確立,我將本次活動的重點定為在不斷操作中,發現讓物體站起來的方法,感受方法的多樣性;難點定為提高相互合作、商量的能力。

三、活動準備

為了體現本次活動的綜合性、活動性、趣味性,更好地開展本次活動,我做了以下準備:

物質準備:書、紙、吸管以及多媒體課件等等;

經驗準備:提前引導幼兒觀察需要協助才能站立的現象與實例。

四、教、學法

依據我目標的制定,我設計了以下教法:

《綱要》指出:教師應成為幼兒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導者,力求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師幼互動。根據此要求,我主要採用了啟發式提問法、直觀演示法、賞識激勵法等,而啟發式提問法能夠使幼兒有目的地仔細觀察和傾聽,啟發幼兒的思維,如“這些物體能夠用什麼方法讓它站起來呢?”並且中班幼兒屬於具體形象性思維,我通過演示操作,讓幼兒直接觀察,使活動進行的更加生動有趣。

除了以上教法,我還採用了示範法、多媒體教學法等等,讓幼兒根據自己已有的知識經驗,通過觀察、操作調動了幼兒的積極性,促進幼兒思維和主動學習能力的發展。

為了更好的進行我的教法,我設計了與之相適應的學法,主要有:討論法、操作法等,讓幼兒通過具體操作,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下學習本次活動內容,從而理解並掌握本次活動的重難點。

五、活動過程

接下來,我將具體闡述一下我的活動過程:

根據以上準備和幼兒發展水平及其規律,結合幼兒園工作原則,我設計了一下幾個環節:課題導入—操作探索—遊戲體驗—展開討論—活動延伸。

首先,我通過出示教具(如一次性杯子、吸管等)吸引幼兒的興趣。“小朋友們,今天老師帶了很多特別的玩具,我們先認識一下,待會一起動手試一試這些玩具可以怎麼玩?”(讓幼兒自由玩後)“剛剛我發現有的小朋友在玩的過程中把有的物體豎起來了,那小朋友們現在仔細觀察思考一下,這些物體哪些可以豎起來,哪些不能豎起來?”利用這樣的問題與操作激發幼兒想要探索的,從而引出本次活動的主題。

其次,讓幼兒再次玩物品,想辦法藉助其它材料讓物體站起來。

“現在剩下來的這些東西都是不能豎起來的,那你能想辦法讓它們豎起來嗎?”再提供其他充足的材料,讓幼兒共同討論、動手操作、互相幫助,最後大家一起交流自己的方法。

第三環節:

我通過提供充足的吸管,請4位小朋友一組,想各種辦法讓吸管站起來,並將方法記錄下來,看哪組方法多。通過這樣的形式培養幼兒動手操作能力,體會遊戲的快樂,正如《綱要》中所説:幼兒園最基本的活動就是遊戲。

第四環節:

通過談話的方式,啟發幼兒説一説讓物體站起來對我們生活有什麼好處?引導幼兒説出可以節省空間,防止受傷等等。

最後説一下我的延伸活動:

我通過將活動中的物品投放到科學區中,利用區域活動讓幼兒操作探索,並將幼兒的記錄進行顯示,提高幼兒記錄能力。

六、活動亮點

在本次活動中,我始終堅持了“以幼兒為主體”的教育理念,關注幼兒的興趣點,通過啟發式提問、多媒體教學、遊戲等多種形式,讓幼兒感知、操作、探索等等,關注幼兒的個體差異,讓幼兒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學會相關知識,達到教學目的。

以上是我對本次活動的分析、理解和做法,我的説課完畢,再次感謝園長、各位老師。

篇十三:中班科學説課稿

一、設計思路:近來我發現我班幼兒對於麪點比較喜歡,但對於麪粉卻一無所知。麪粉是一種可塑性較大,探索性較大的物品,具有較大操作性和探索性。中班幼兒喜歡操作,喜歡自己動手,並且做一些能吃的東西就更為愉快,科學教育的內容應從幼兒的身邊取材,我這次活動的選材就來源於生活所以我設計了關於麪粉的活動。

二、教學目標教育活動的目標是教育活動的起點和歸宿,對活動起着導向作用。新《綱要》中指出:目標要注重全面性,要為幼兒一生的發展打好基礎。根據我們青豆班孩子的實際情況和年齡特點,我確立了包含情感、態度、能力、知識、技能等方面的目標:

1、通過玩玩、説説、做做的活動,初步感知麪粉外部及內部的特性及各種類型的麪粉製品。

2、激發幼兒動手操作的興趣,鞏固捏、團、搓、壓等技能培養幼兒發散性思維。

3、激發幼兒喜歡吃麪粉製品,及愛惜糧食的情感。

根據目標,我把活動的重點定位於:初步感知麪粉外部及各種類型的麪粉製品。

難點是:嘗試用加水的方法把麪粉變成麪糰感知麪粉內部粘的特性。

為了有效地突破重點和難點,我還採用了一定的方法,如讓幼兒觀察、嘗試、探索,在實際操作中解決問題,建構積極有效的師幼互動等。新《綱要》中指出:“教師應成為學習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活動應力求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師幼互動。因此,教師不光要與孩子平等地參與活動,更應該具備對幼兒科學教育活動的觀察、研究和指導的技能,同時順應幼兒的創造性思維,採取相應的適宜的教法與學法,我將在活動過程中具體為大家介紹一下。

總之,目標的定位遵循了幼兒的身心發展規律和學習特點,注重科學教育內容的趣味性、方法的靈活性、手段的多樣性,以遊戲操作為基本活動方式,寓教於樂,動靜交替,為此我還做了如下活動準備:

三、活動準備:物質準備:麪粉、水、盤子、抹布(人手一份)、各類點心若干佈置在流動小商店

經驗準備:活動前豐富大量好吃的麪粉製品的食物,奠定此次活動的基礎。

四、活動過程:(一)激發興趣引出活動內容: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活動一開始我就提了以下一些問題:流動小商店來了,商店裏放着什麼?你認識這些糕點嗎?它們都用什麼原料做的?通過層層遞進的提問法引出活動的主題麪粉。

(二)初步感知麪粉外特性,活動的重點在這一環節中,我給予幼兒一定的探索機會,讓幼兒通過各種感官去初步感知麪粉的外部特性,主要採用獨立探究法:新的科學教育觀強調讓孩子獨立探究,通過自己動手動腦解決問題。在本次活動中,我放手讓幼兒獨立去嘗試、探索,事先不做示範,不直接告訴他們結果如何,而是讓孩子感到他們有新發現,自己得到結果和找到答案,主動建構知識經驗。幼兒通過看、摸、聞的方式感知麪粉的外部特徵:白色、無味、會粘在身上手上,再通過實驗法與米粒比較感知麪粉輕的特點。

(三)瞭解麪粉粘的內部特性這一環節是活動的難點,根據幼兒好奇、好動的特點,運用皮亞傑的認知發展理論,在這個環節我安排了孩子們自由探索和操作。充足的材料保證了每個孩子都有探索操作的機會。在這一過程中,教師是引導者、支持者、參與者。幼兒動腦筋利用教師提供的材料使麪粉變成麪糰。在設計中教師注重幼兒的主動性,讓幼兒從無目的地操作,到點出重點加水操作,加以指導,其中基本由幼兒主動發現,主動解答,極大的發揮幼兒的主動性。教師隨機地進一步感知麪粉粘的特性。此環節探索性較大,幼兒興趣極高。在討論有哪些好吃的食品是用麪粉做出來的呢?這一環節中我利用幼兒已有的經驗來感知各類麪粉製品的同時也進行了愛惜糧食的教育,目標三在這一小環節中得到落實。

(四)學做小廚師這一環節中麪糰的可塑性給予幼兒極大空間的想象,發散性思維,再度讓幼兒表現展示的機會,把自己的想象付諸於行動,把想象的內容展現出來。此環節讓幼兒產生極大的成功感,體驗到活動的樂趣所在。目標二在這一環節中得以落實。

篇十四:中班科學説課稿

一、説教材

新《綱要》明確指出“幼兒的科學學習是在探究具體事物和解決實際問題中,嘗試發現事物間的異同和聯繫的過程。”而且《指南》也提到“我們要善於發現和保護幼兒的好奇心,充分利用自然和實際生活機會,引導幼兒通過觀察、比較、操作、實驗等方法,學習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幫助幼兒不斷積累經驗,並運用於新的學習活動,形成受益終身的學習態度和能力。”《看誰能飛》這一活動是科學領域中的內容,本次活動主要是想讓孩子通過自主探索,動手操作,學習讓物體飛起來的條件,在探索的階段也讓孩子內化事物的特徵與生活之間的關係。

二、説現狀分析

中班幼兒在現階段已經能夠初步感知常見事物的大小、多少、高矮、粗細等量的特徵。但是感知物體的特徵與生活之間的關係還是處於一種十分懵懂的階段。

三、説活動目標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明確指出:“幼兒的思維特點是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應注重引導幼兒通過直接感知、親身體驗和實際操作進行科學學習,不應為追求知識和技能的掌握,對幼兒進行灌輸和強化訓練。”所以在本次活動中,我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和實際情況,設計了兩個目標:1、初步探知讓物體飛起來的條件2、對探究實驗有興趣,能大膽猜測、主動操作、積極表達。

四、説活動準備

《綱要》中指出,幼兒教師應為幼兒提供豐富的材料,為每個幼兒都能夠運用多種感官進行探索活動,為了使活動順利展開,達到預先設計的教學目標,在此次活動中,我做了如下準備:羽毛、紙、積木、石頭、氣球、棉花、塑料袋等玩具每組一份硬紙板、扇子等物品幼兒人手一張表格。

五、説活動重難點

利用有趣的科學操作活動,使幼兒對科學探究活動產生興趣。好奇心和探究*是科學啟蒙的關鍵,它將使幼兒永遠保持探究學習的熱情。因此,我把培養幼兒的探究興趣作為重點。由於幼兒受其原有知識經驗和思維水平的影響,對事物及其關係的認識和理解,具有很大的表面性和片面性,因此我將這方面作為此次活動的難點。

六、説教法、學法教法:

遵循老師為主導,幼兒為主體,活動為主線的教學原則。《綱要》指出,教師應成為學習活動的支持者,引導者,合作者。活動中,教師要心中有目標,眼裏有幼兒,時時有教育,以互動的、開放的理念,讓幼兒真正成為學習活動的主體。因此,在本活動中我主要採用了啟發提問法、觀察發現法、引導發現法、實驗操作法等幾種教法,使幼兒通過自主操作來尋找物體飛起來的條件。

學法:在活動中,以幼兒為主體,讓幼兒在看看,想想,説説中掌握活動的重點與難點。《指南》中指出,要儘量創造條件讓幼兒實際參加探索活動,讓他們感受到科學探索的方法與過程,體驗發現的樂趣。因此,在此次活動中,幼兒的具體學法:操作法,體驗交流法。

七、説活動過程

在活動的開展過程中,我一直本着以幼兒為主題的原則,以激發幼兒的探索興趣入手,圍繞目標,將多種教學形式相結合,使幼兒始終處於積極的自主探索狀態,我的活動流程為:猜測活動,引起興趣--自主探索,獲得感性經驗--再次探索,記錄操作結果--交流結果,驗證總結--引導歸納,拓展延伸

1、猜測活動,引起興趣。

《指南》中提到教師有意識地引導幼兒觀察周圍事物,學習觀察的基本方法,培養觀察與分類能力。

首先,先對幼兒進行提問“在我們生活中有哪些動物可以飛?”“他們是怎麼飛起來的呢?”“我們能不能讓我們身邊的物體也飛起來呢?”通過有意識的提問一下子將幼兒的好奇心調動起來,為後面的探究活動奠定了基礎。這一環節我先讓幼兒自由討論。幼兒在同伴中討論能暢所欲言,無拘無束地説出自己的理解與看法。同時也能夠吸收到別人的知識,從而充分體現了幼兒的主體地位,在小朋友討論完以後,我又讓他們大膽地把自己的見解在集體中發表,並加以肯定和鼓勵。興趣是幼兒學習的動力和源泉,通過談話,吸引幼兒的注意力,激發幼兒的好奇心、探究*,進而順利地進入下個活動環節。

2、自主探索,獲得直接經驗。

在上一個環節中,幼兒通過討論得到一系列的猜測,現在開始進行探索,這個環節中為幼兒提供豐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並引導幼兒進行分組探究,既提高了幼兒的自主探究、動手動腦的能力,還培養了幼兒的合作精神。通過讓幼兒自己的動手操作可以更加清楚的瞭解物體飛起來的條件,這樣獲得的直接經驗比教師直接教授的知識會讓幼兒理解的更加深刻,我更多的是採用了間接指導和個別引導的辦法。因為這個環節的分組操作活動是此次活動的重點,我通過讓幼兒動手操作,感知和了解現象,完成重點目標。

3、交流結果,驗證總結。

這個環節中我會讓幼兒説説他是如何操作的,又發現了什麼呢?在這裏,我儘量為幼兒提供一個寬鬆的環境,讓幼兒自己記錄結果,盡情表達交流,不僅發展了幼兒的語言,還拓寬了幼兒思維。

4、引導歸納,拓展延伸利用開放式提問,在問答的過程中引導幼兒用比較清晰、準確的語言歸納自己所學的內容,然後,教師再圍繞活動重點和活動方法進行最後的歸納和總結,最後,在歸納和總結的基礎上,我又設計了活動延伸:請小朋友回去找一找怎麼樣能夠讓物體飛得更久,這樣使活動並沒有完全結束,讓他們帶着問題繼續探索,使幼兒的興趣持續下去,並尋找更深一步的原因。其目的是開發幼兒的智力,提高幼兒的自主創新能力。

總之,在設計本次活動的過程中,我自覺運用《指南》的教育理念,積極為幼兒營造一種生動、活潑的活動氛圍,充分調動幼兒參與活動的積極性、主動性和靈活性。限度地激發了幼兒的好奇心和探索*,為幼兒的全面發展奠定基礎。

八、説課程設計特點:

為幼兒創造豐富的材料、創設開放性的課程環境以及利用各種感官,動手動腦、探索問題的方法是本次活動的亮點,在課程的設計過程中,我遵循《綱要》中“各領域的內容相互滲透,從不同的角度促進幼兒情感、態度、能力、知識、技能等方面的發展”的要求,將科學與語言等領域的內容有機結合,培養幼兒的發散性思維以及幼兒探索問題的興趣及方法。為幼兒的全面發展和健康成長奠定基礎。

篇十五:中班科學説課稿

各位評委老師:大家上午好!今天我説課的內容是幼兒中班科學內容《和時間賽跑》。這節課我將從

1、教材分析

2、教學目標分析

3、教學過程分析

4、教法分析

5、學法分析

6、課堂評價這六個方面來向大家介紹我的設計構思。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與作用

時間如空氣一樣,看不見摸不着,但它伴隨着幼兒的成長。現如今許多幼兒沒有時間意識,通過讓幼兒認識鬧鐘並會簡單製作小鬧鐘,感受時間這一系列構思,旨在讓幼兒養成從小和時間賽跑的意識,並對今後珍惜時間,知道時間的可貴具有指導意義。

2、教學重難點

此次活動設計的重點是讓幼兒初步認識整點時間,難點是引導幼兒聯繫實際,感受時間的珍貴。從小養成和時間賽跑。

二、教學目標分析

《幼兒園指導綱要》指出:教育活動內容的組織應充分考慮到幼兒的學習特點和認識規律,各領域的有機聯繫,相互滲透,注意幼兒的綜合性、趣味性、活動性。根據綱要我將本節課教學目標制定如下:

1、從知識目標來説:讓幼兒瞭解時間的'用途,並初步看整點時間。

2、從能力目標來説:培養幼兒動手能力,理解能力和表達能力。

3、從情感方面來講:讓幼兒懂得時間的珍貴,經過自主探索,幼兒親身經驗,並能從交流中讓那個他們親身感受,可以培養幼兒良好的個性品質。

三、過程分析

在我們的教學過程中,我們應以幼兒的發展為準,以幼兒活動為主線,因此我採用了環環相扣的方法組織此活動程序。

1、導入活動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活動開始我就採用謎語的方法來引導幼兒的興趣。“小小駿馬不停蹄,日日夜夜不休息。蹄聲噠噠似戰鼓,提醒人們爭朝夕。”這個謎語形象的講述了鬧鐘的特點及用途。在孩子們興趣勃勃的猜出謎語後,教師出示鬧鐘。

2、學習活動

幼兒知道了鬧鐘的用途,教師引導幼兒學習認識時間(考慮到幼兒的年齡特點,只學習初步的整點時間)老師使用提問法、觀察法向幼兒教授時針與分針及它們的區別,並説明如何認識時間。

3、實踐活動

陶行知説過“做中學”即在做中學習,教師出示自己製作的卡紙鬧鐘及各種形狀的鬧鐘,引導幼兒與同伴合作製作一個簡易的卡紙鬧鐘,讓幼兒體會合作性學習的快樂。

4、遊戲活動

學習鬧鐘的目標在於實踐中應用,在這環節中教師組織幼兒來做一個“和時間賽跑”的遊戲,給幼兒一分鐘時間,讓幼兒在這一分鐘內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時間到遊戲結束,老師向幼兒提問他們在這一分鐘內做了什麼,有什麼感受。

5、交流總結

教師小節深化,教師對學生的做法進行點評。時間雖然過的很快,而且是一去不復返,雖然時間很短暫,但仍可以做很多事情。

四、教法分析

這節課我注重幼兒的動手實踐和親身感受,使接受式學習變為主動式學習,我採用了情景教學法、問答法、遊戲法,讓幼兒處於具體的情境中,這樣的目的是:

1、培養幼兒的動手實踐能力。

2、培養幼兒的情感態度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培養幼兒的自主創新能力與他人及環境的積極交流。

這樣的教法可以彌補接受式學習的不足,為培養幼兒的自主能力與創新能力。

五、學法分析

1、從課堂上來看,我們這節課更關注幼兒的自主創新,大膽想象,關注幼兒的性格特徵,價值觀念,在學習活動中為幼兒提供一個創新意識條件。

2、通過這節課,我想讓幼兒明白科學來源於生活,又服務於生活。

六、課堂評價

1、我們可以通過幼兒已有知識經驗的基礎上,並進一步教導幼兒學習新的科學知識。

2、通過動手實踐,親自感受,大膽發言,培養幼兒的思維發展能力和表達能力。

3、關注幼兒表現出的情緒態度是否對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

各位評委老師,這就是我這節課大體設想,如有不足請大家批評指正。

篇十六:中班科學的説課稿

一、説教材

我們的生活離不開數字:電話號碼、貨物價格、門牌號碼……我們的身上也藴含着數字:一個鼻子、兩隻眼睛、三個釦子、四個口袋、五個手指……“我身上的數”這個活動,就是運用我們身上藴含的數,引導幼兒認識數字,感知數量,瞭解數字與數量的對應關係,體驗學習數學的樂趣。

二、説目標

根據中班上學期幼兒的發展水平和中班數學領域的教育要求,我確定瞭如下目標:

1、感知5以內的數量,認識數字1"5。

2、尋找、發現自己身上藴含的數量,並用相應的數字表示,嘗試用繪畫的形式記錄自己的發現。

3、體驗學習數學的樂趣,培養幼兒對數學的興趣。

活動的重點是:讓幼兒感知5以內的數量,認識數字1-5。

活動的難點是:數字與數量的對應及用繪畫方式記錄。

三、説準備

根據本次活動的需要,我做了如下準備:

1、數字卡片1―5;

2、貼滿數字的外衣。

3、人手一套繪畫筆、紙張。

四、説教法、學法

教學中我主要採用遊戲法和操作法,幼兒的學法主要是探索法、討論法、操作法等。把數學知識寓於一個個有一定規則的、有趣的遊戲之中,通過對數字卡等材料的玩耍和操作,快快樂樂的掌握知識、發展能力。

五、説活動過程

我設計的教學環節其實就是由幾個小遊戲有機串聯而成的:

1、遊戲一:一開始,我用“眼明嘴快”的遊戲導入:“我給大家帶來幾個數字朋友,看看誰能最先認出它、最先説出它的名字。”然後我用“閃爍法”快速出示數字卡,請幼兒認讀。這個遊戲既能檢驗幼兒對數字的認識程度,又能防止已經認識數字的幼兒失去興趣。作為對幼兒良好表現的獎勵,我説:“小朋友,我愛你,照張相片送給你!”一邊用手指作成取景框,“咔嚓、咔嚓”給孩子們“照相”,其實,這已經自然過渡到第二個遊戲――和幼兒一起“給數字寶寶照相”。

2、遊戲二:目的是引導幼兒進一步觀察、記憶字形。分別給數字1-5照完相後,我説:“香蕉老師也想請你們給我照張相,行嗎?不過,我得打扮一下,請稍等!”當我穿上貼滿數字的外衣時,新一個環節開始了。“啊,香蕉老師變成數字人了!咦,數字寶寶跑我身上幹什麼?找朋友?我身上有數字寶寶的朋友嗎?在哪裏?我們來幫它們找一找。1(2、3、4、5)的朋友在哪裏?”這樣引導幼兒尋找我身上數量與每個數字對應的部位或物品,初步建立數字和數量的對應關係。當幼兒領會了遊戲的要求時,我説:“數字寶寶想到小朋友身上找找朋友,可以嗎?”請每位幼兒拿一張數字卡,在自己身上進一步探索、尋找數量與所拿數字相對應的部位或物品。

3、遊戲三:讓幼兒嘗試用繪畫方式記錄自己的發現,我是這樣過渡的:和孩子玩“啞謎”――我指自己身上的某一部位或物品,它的數量是幾,就請拿數字幾的幼兒把數字卡交給我,然後到寫着這個數字的“轉盤”周圍等待。當所有幼兒都進行完後,我向幼兒交代要求,請幼兒在“轉盤”周圍的空白紙處,用畫簡圖的方法,記錄自己發現的相應數量的部位或物品,並引導同一組的幼兒畫的時候分工合作,避免重複。

4、結束部分:“我們身上藏着很多數,動物身上也藏着很多數,你聽――一隻青蛙(伸出一個手指)一張嘴(指嘴巴),兩隻眼睛(眨兩下眼睛)四條腿(各拍一下四肢),撲通一聲(學蛙跳)跳下水(兩臂滑水)。來,大家一起來學學小青蛙吧!”這個遊戲除了與數字有關外,還能讓幼兒得到適當的活動。活動在有趣的遊戲中結束。

七、效果預測

本次活動,我運用了一個個幼兒喜歡的遊戲,首先激發起幼兒的學習興趣;每個遊戲中藴含着不同的知識點,幼兒在玩遊戲的過程中,積極操作、主動思考,不知不覺、快快樂樂地獲得了知識,發展了能力。如果活動結束後,幼兒能感到“學習數學原來這麼有趣、這麼快樂!”那便是我最大的成功、最大的快樂!

篇十七:中班科學的説課稿

一、説教材:

1、設計意圖:水是我們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我們每天都離不開它,每個人離不開它,正因為水與我們生活的密切性,小朋友很早就接觸並認識了它,可以説,幼兒天生就愛玩水,在玩水的過程中,發現了很多有趣的而又新奇的現象。《新綱要》中指出,科學教育應密切聯繫幼兒的實際生活進行,利用身邊的事物與現象作為科學探索的對象。因此,我選擇了物體在水中的“溶解”現象,作為幼兒科學教育內容,在活動中我為幼兒提供了豐富的可操作的材料,為每個幼兒都能運用多種感官、多種方式進行探索提供活動的條件,通過引導幼兒積極參加小組討論、探索等方式,培養了幼兒合作學習的意識和能力,學會了用多種方式表現、交流、分享探索的過程和結果。

2、目標定位:

在新《綱要》中指出,五大領域的內容相互滲透,從不同的角度促進幼兒情感、態度、能力、知識、技能等方面的發展,因此,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和實際情況,我制定了以下三個方面的目標:

(1)、對科學活動感興趣,能積極動手探索,尋找答案。

(2)、初步瞭解物體的溶解現象,並學習記錄實驗結果。

(3)、培養幼兒的團結協助能力。

3、教學重、難點:

(1)、教學重點:瞭解物體的溶解現象。

(2)、教學難點;學習記錄實驗結果。

4、活動準備:

根據《綱要》中指出的“提供豐富的可操作的材料,為每個幼兒都能運用多種感官、多種方式進行探索提供活動的條件。”我做了如下準備:

(1)、各種操作材料:水杯人手四個、筷子、沙子、鹽、小米、糖、粘帖紙、等日常生活中可收集的東西。

(2)、記錄材料:水的溶解記錄卡、記號筆。

二、説教法:

在新《綱要》中指出,教師應成為幼兒學習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關注幼兒在活動中的表現和反應,敏感地察覺他們的需要,及時以適當的方式應答,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師生互動。因此,我採用了以下教法:

1、觀察指導法:針對科學探索活動的隨機性,以及幼兒的自主建構過程,採取觀察指導法是比較合適的,教師通過敏鋭地觀察,能針對地進行指導,還能在觀察中發現幼兒感興趣的事情以及其中所隱含的教育價值,把握時機,積極引導。

2、演示法:對於此活動中使用的記錄卡,幼兒並未見過,因此,教師的演示是有必要的,通過教師的講解演示,可以讓幼兒直接瞭解記錄卡的使用方法,減少了幼兒盲目探索的可能性。

三、説學法:

《綱要》中指出,要儘量創造條件讓幼兒實際參加探究活動,使他們感受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體驗發現的樂趣。因此,此次活動中,幼兒的具體學法有:

1、操作法:這是此次活動中,幼兒學習活動的主要方法。在新《綱要》中指出,教師要為幼兒的探究活動創造寬鬆的環境,讓每個幼兒都有機會參與嘗試。因此,我為幼兒準備了各種豐富的、可操作的材料,讓幼兒在操作的過程中,發現物體溶解的祕密。

2、體驗交流法:在探索活動結束後,教師組織幼兒進行探討、交流,發展了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也體現了師生互動,幼兒與幼兒的互動。

四、活動流程:

1、猜測活動(指導語:請你用眼睛看一看,用小手摸一摸,再猜一猜,這些東西哪些會溶解,哪些不會溶解?)剛開始,教師為幼兒設置了一個懸念,通過猜測活動一下子將幼兒的好奇心調動起來,為後面的探究活動奠定了基礎。

2、認識活動(指導語:你知道這是什麼標誌嗎?)在這裏,教師通過講解、示範讓幼兒認識了記錄卡的使用方法以及“溶解”、“不會溶解”的標誌,為接下來的操作記錄活動做好準備。

3、操作活動(指導語:請你來試一試,看結果和自己想的是否一樣?)這個環節的分組操作活動是此次活動的重點,教師為幼兒提供了豐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並引導幼兒進行分組探究,既提高了幼兒的自主探究、動手動腦的能力,還培養了幼兒的合作精神。在此環節中,教師更多的是採用了間接指導和個別引導的辦法。

4、交流總結活動(指導語:説説自己是如何操作的,發現了什麼。)在這裏,教師為幼兒提供了一個寬鬆的環境,讓幼兒自己記錄結果,幼兒可以盡情表達,不僅發展了幼兒的友語言,還拓寬了幼兒思維。

5、延伸活動:(指導語:請幼兒回去找一找,還有哪些東西會溶解在水中,哪些東西不會溶解在水中,並説説它們的原因。幼兒隨着音樂大膽地將飲料雙手送到老師們的手中,並告訴老師們自己的飲料是如何做的,培養幼兒大膽地與人交往及表達的能力。)在這裏,活動還沒有結束,教師讓幼兒帶着問題繼續探索,使幼兒的興趣持續下去,並尋找更深一步的原因。

Tags:説課稿 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