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愛因斯坦的故事精品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1.12W

愛因斯坦的故事精品多篇

愛因斯坦的故事 篇一

愛因斯坦十六歲時報考瑞士蘇黎世的聯邦工業大學工程系,可是入學考試卻告以失敗。看過他的數學和物理考卷的該校物理學家韋伯先生卻慧眼識英才,稱讚他:“你是個很聰明的孩子,愛因斯坦,一個非常聰明的孩子,但是你有一個很大的缺點:就是你不想表現自己。”

韋伯先生是講對了,愛因斯坦在數學方面可以説是有“天才”,他在12歲到16歲時就已經自學學會了解析幾何和微積分。而對於不想表現自己這個“缺點”,他也是“死不悔改”。他晚年寫給朋友的信中説:“我年輕時對生活的需要和期望是能在一個角落安靜地做我的研究,公眾人士不會對我完全注意,可是現在卻不能了。”

著名的電影演員查理·卓別林在他的影片《城市之光》於好萊塢首映之日,邀請愛因斯坦夫婦去看。愛因斯坦和卓別林走出汽車時,許多人發現愛因斯坦來看戲,大家圍攏歡呼,注意力都集中在他身上而不是卓別林。愛因斯坦不喜歡這樣的場面,問卓別林:“這是什麼意思?”卓別林馬上安慰他:“這沒有什麼。”

愛因斯坦的故事 篇二

愛因斯坦太太曾對查理·卓別林講述愛因斯坦發現相對論時工作的情形。後來卓別林把這事記在他的自傳裏。這故事倒是可以看出愛因斯坦在這歷史性發現的時刻是怎麼樣子工作的:

“博士像往常那樣穿着睡袍下樓吃早餐,可是那一天卻什麼也沒動。我想一定有什麼問題發生,我問他什麼事使他魂不守舍?

他回答:“親愛的!我得到一個巧妙的想法。”

喝完咖啡後,他就走到鋼琴前開始彈奏起來。幾次停下來在紙上記錄一些東西,然後重複地説:“我得到一個巧妙的想法,非常美妙的想法。”

他説:“這是很困難的,我仍需要進行工作。”

他繼續玩鋼琴,並且寫下一些東西,這樣半小時之久,然後走上樓去他的研究室,並且告訴我不要打擾他,他就一直留在房子裏兩星期。每天我上樓把食物送給他,傍晚時他就散一會兒步當作運動,然後回來繼續他的工作。

最後他走下樓來,臉色顯得蒼白。“這裏就是我的發現!”他把兩張紙放在桌上,這就是他的“相對論”。”

成功的祕訣

有一次,一個美國記者問愛因斯坦關於他成功的祕決。他回答:“早在1901年,我還是二十二歲的青年時,我已經發現了成功的公式。我可以把這公式的祕密告訴你,那就是A=X+Y+Z! A就是成功,X就是努力工作,Y是懂得休息,Z是少説廢話!這公式對我有用,我想對許多人也是一樣有用。”

神學的研究

愛因斯坦生命中的最後30年專心於神學的研究。

1879年,阿伯特·愛因斯坦 (Albert Einstein) 出生在德國西南部古城烏耳姆的一個猶太人家庭。父親是個電工設備店店主。母親是個有成就的鋼琴家。

1880年,他隨全家搬到慕尼黑,就在那裏渡過了他的童年生活。他好像發育比較慢,三歲才開始講話,被人認為是反應遲鈍的孩子。直到中學時,有些教師還認為他長大了不會有出息。當他六歲時,母親就教他學習小提琴,十四歲時就已經能登台演奏了。在他的一生中,小提琴一直伴隨着他。

十歲時,愛因斯坦進入慕尼黑教會中學讀書。不過他的基礎知識卻是源於家庭和自學上。在中學的成績除數學優秀之外,其它學科均屬低下,因而在1894年遭到了退學處分。同年,他離開德國,於1895年去蘇黎世投考瑞士聯邦工業大學,但未被取錄,只得轉學到一間中學。 第二年,他考進聯邦工業大學師範系學習物理學。大學四年, 他的主要精力不是用於正規課程,而是自學一些名家的著作。縱使他很少上課, 但是他靠着同學所摘下的課堂筆記,仍能取得及格的成績。

愛因斯坦於1900年畢業,由於學業成績並不突出,他找不到一個教職。

1902年, 愛因斯坦終於在伯爾尼找到了聯邦專利局審查員的職務。此時他利用工餘時間繼續自修理論物理。

在一年內,1905年,二十六歲的愛因斯坦共發表了四篇在物理學各領域中最富有創造性的偉大論文。《分子體積的新測定方法》(有關布朗運動)一文使他獲得蘇黎世大學的哲學博士學位,而《關於光的產生和轉化的一個啟發性觀點》(有關光電效應)一文更使他於1921年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其餘的兩篇創立了狹義相對論,後人認為這是他對物理學最重要的貢獻。

1913年,普朗克和能斯特代表普魯士科學院邀請愛因斯坦回德國工作。

1914年,他擔任威廉大帝物理研究所所長兼柏林大學教授。這個教職給予了愛因斯坦經濟上的支持,使他能夠全時間從事研究工作。

1916年,愛因斯坦發表了《廣義相對論基礎》,這是關於廣義相對論的第一篇完整的論文,也是對這項工作的總結。

1933年因受納粹德國的迫害,愛因斯坦遷居美國,任普林斯頓高等學術研究院教授。

1940年取得美國國籍。

1955年病逝普林斯頓。

1940年,愛因斯坦因思考問題撞上一個12歲的小姑娘,當時愛因斯坦穿戴不整,小姑娘不認識他,把撞上他的事告訴父親。父親喜出望外,告訴她老人是愛因斯坦,是最偉大的人。小姑娘覺得老人連穿戴都不整齊,不能稱之為“最偉大的人”(實際上是小姑娘不對,她以貌取人)。第二天小女孩又撞上了愛因斯坦,大膽提出了愛因斯坦穿戴不齊的缺點,並教他改正。愛因斯坦也謙虛學習。此後,小女孩還教愛因斯坦如何整理房間,愛因斯坦也只能幫她做數學作業。

愛因斯坦的故事 篇三

愛因斯坦上學前的一天,他生病了,本來沉靜的孩子更像一隻温順的小貓,靜靜地蜷伏在家裏,一動也不動。父親拿來一個小羅盤給兒子解悶。

愛因斯坦的。小手捧着羅盤,只見羅盤中間那根針在輕輕地抖動,指着北邊。他把盤子轉過去,那根針並不聽他的話,照舊指向北邊。愛因斯坦又把羅盤捧在胸前,扭轉身子,再猛扭過去,可那根針又回來了,還是指向北邊。不管他怎樣轉動身子,那根細細的紅色磁針就是頑強地指着北邊。

小愛因斯坦忘掉了身上的病痛,只剩下一臉的驚訝和困惑:是什麼東西使它總是指向北邊呢?這根針的四周什麼也沒有,是什麼力量推着它指向北邊呢?愛因斯坦67歲時仍然為童年時的“羅盤經歷”感慨萬千。

他在《自述》中説:當我還是一個四、五歲的小孩,在父親給我看一個羅盤的時候,就經歷過這種驚奇。這隻指南針以如此確定的方式行動,根本不符合那些在無意識的概念世界中能找到位置的事物的本性的(同直接‘接觸’有關的作用)。我現在還記得,至少相信我還記得,這種經驗給我一個深刻而持久的印象。我想一定有什麼東西深深地隱藏在事情後面。凡是人從小就看到的事情,不會引起這種反應;他對於物體下落,對於風和雨,對於月亮或者對於月亮會不會掉下來,對於生物和非生物之間的區別等都不感到驚奇。

小小的羅盤,裏面那根按照一定規律行動的磁針,喚起了這位未來的科學巨匠的好奇心——探索事物原委的好奇心。而這種神聖的好奇心,正是萌生科學的幼苗。

1953年3月14日,愛因斯坦在74歲生日宴會之前,舉行了一個簡短的記者招待會。會上,他收到一份書面的短信。信上第一個問題就是:“據説你在5歲時由於一隻指南針,12歲時由於一本歐幾里得幾何學而受到決定性的影響。這些東西對你一生的工作果真有過影響嗎?”

愛因斯坦看了微微一笑,回答説:“我自己是這樣想的。我相信這些外界的影響對我的發展確是有重大影響的。”愛因斯坦接下來的回答似乎更饒有趣味:“但是人很少洞察到他自己內心所發生的事情。當一隻小狗第一次看到指南針時,它可能沒有類似的影響,對許多小孩子也是如此。事實上決定一個人的特殊反應的究竟是什麼呢?在這個問題上,人們可以設想各種或多或少能夠説得通的理論,但是決不會找到真正的答案。”

的確,一個兒童的一次偶然經歷和日後偉大的科學發現之間,大概怎幺推論,也難以找出讓人心服的必然性聯繫。

愛因斯坦勵志故事 篇四

愛因斯坦對學生説:“有兩個從煙囱中爬出來的工人,一位很乾淨,一位很骯髒,請問,他們當中誰會去洗澡?”

一位學生説:“當然是骯髒的工人。”

愛因斯坦反問道:“是嗎?乾淨的工人看見骯髒的工人,他的確會覺得很骯髒;骯髒的工人看見乾淨的工人,就不這麼想了。我想再問你們,他們中的誰會去洗澡呢?”

另一位學生信佛知曉了答案:“因為乾淨的工人與骯髒的工人對視,以為自己也是骯髒的;而骯髒的工人看見乾淨的工人很乾淨,就會以為自己也是很乾淨的。所以,乾淨的工人會去洗澡。”

在場的學生都贊同這個答案,然而愛因斯坦卻笑説:“答案仍然是錯的。理由很簡單,兩個工人從煙囱裏爬出來,怎麼可能一個工人乾淨而另一個工人骯髒呢?”

如果人們一直都在預先設定的框架下運用表面的邏輯思考問題,那麼社會將根本無法獲得發展,人類亦將止步於當下。

探尋真理的人們,讓我們把思索變得更加膽大吧!

真理是超脱一切現象而存在的,要尋求到真理,往往需要從預先假設的思路和習慣中脱離出來。

然而人們往往被很多最為簡單和表面的邏輯所矇蔽,不願意花心思多想,向事情本質進一步靠攏。

那些發現了真理的有識之士,往往就是多了那麼一些思考,大膽地拋開了一些常規邏輯。

愛因斯坦的故事 篇五

我在網上看了有關愛因斯坦的一些故事,被愛因斯坦深深感動。

愛因斯坦小時候非常喜歡音樂,他的數學成績特別好,他並不是天資聰明,老師把他當成“笨頭笨腦的"孩子,最後學校把他開除了。他通過刻苦鑽研,積極向上的精神取得偉大成就。

我以前總是貪玩,對待學習抱着馬馬虎虎的態度,看了愛因斯坦的名人故事後,我終於懂得了,只有付出艱辛與學習,才能有更大的成就。成就需要心,耐心與恆心,成功來之不易!我一定改掉馬虎的壞習慣。學習愛因斯坦刻苦鑽研愛動腦筋。他做什麼事都要刨根問底,真值得我們學習。長大後才能成為一位出色的人。

愛因斯坦勵志故事 篇六

假若沒有孜孜追求的一種志向,假若不去探求客觀世界裏那個在藝術和科學領域裏永遠達不到的境界,那麼在我看來,再長的人生也是沒有意義的。

俗世之人所努力追求的一切——財產、虛榮、奢侈的生活,我都不屑一顧。我從來不把安逸和享樂看作是生活目的的唯一目標,這種倫理的基礎,可以説與動物無異。

指引我前進,並且不斷地鼓舞我去創造生活和正視生活的,是真、善、美。

生活百味來源於自然界,而堅強的個性卻來自一個人的自我努力。我所做的一切事情都是我自己的本性使然。現在經常有一些品格高尚的人憤然棄世,以致我們對於這樣的結局不再感到震驚和奇怪了。然而要做出死別的決定,一般都是由於無法適應新的生存環境,感到內心絕望而了結自己的生命。今天,在精神健全的人中間,極少發生這種事情,偶然出現的例外發生在那些最清高、道德最高尚的人身上。也許我們並不知道,什麼才是生活中最有意義的,正如終生都遊蕩於水中的魚兒,不是對水的世界也一無所知嗎?

愛因斯坦成功勵志故事 篇七

愛因斯坦小時候並不活潑,三歲多還不會講話,父母很擔心他是啞巴,帶他去給醫生檢查。還好小愛因斯坦不是啞巴可是直到九歲時講話還不很通暢,所講的每一句話都必須經過吃力但認真的思考。小愛因斯坦是一個誠實的孩子,從不做違心的或騙人的事。為此,他受到同學們的譏笑,給他起了一個綽號叫“誠實的約翰”。普通孩子喜歡玩帶有競爭性的遊戲,可是他卻不喜歡參加。孩子喜歡打仗的遊戲,喜歡看士兵操練,但是他卻從小到大不喜歡任何和軍事有關的東西。他是一個不想看到人類互相殘殺的和平主義者。

愛因斯坦家的住房周圍有花園,他經常一個人長時間地蹲在花園角落的灌木叢裏,用手撫摩着小葉片或者凝視着匆匆跑動的螞蟻。他很小就喜歡冥想,想了解大自然的奧祕。一次,在依薩爾河岸野餐時,一位親戚説,小愛因斯坦很嚴肅,當其他的孩子都在互相玩耍、逗樂時,他卻獨自坐着看湖的對岸。母親玻琳深情的為自己的孩子辯護:“他是沉靜的,因為他在思索。等着吧,總有一天他會成為一個教授!”那位親戚感到可笑,但也理解母親的心情。教授!在人們的心目中,只有那些聰敏的人才有可能得到這個榮譽的稱號,這個連話都説不好的笨孩子能成為一個教授嗎?

在四、五歲時,愛因斯坦有一次卧病在牀,父親送給他一個羅盤。當他發現指南針不斷地指着固定的方向時,感到非常驚奇,覺得一定有什麼東西深深地隱藏在這現象後面。他一連幾天很高興的玩這羅盤,還糾纏着父親和雅各布叔叔問了一連串問題。儘管他連“磁”這個詞都説不好,但他卻頑固地想要知道指南針為什麼能指南。這種深刻和持久的印象,愛因斯坦直到六十七歲還能鮮明的回憶出來。

愛因斯坦在念國小和中學時,一般功課屬平常,唯有數學成績遠在全班同學之上。由於他舉止緩慢,不愛同人交往,老師和同學都不喜歡他。教他希臘文和拉丁文的老師對他是那麼厭惡,曾經公開罵他:“愛因斯坦,你長大後肯定不會成器。”而且因為怕他在課堂上會影響其他學生,竟想把他趕出校門。

愛因斯坦的叔叔雅各布在電器工廠裏專門負責技術方面的事務,而愛因斯坦的父親則負責商業的往來。雅各布是一個工程師,自己就非常喜愛數學,當小愛因斯坦來找他問問題時,他總是用很淺顯通俗的語言把數學知識介紹給他。

有一天愛因斯坦跑來問叔叔:“什麼是代數”?叔叔就這樣解釋:“在算術中有很多問題不容易解決,要算又很難。而代數是一門'快樂'的數學,能很容易的幫人們解答困難的計算。我們把我們不知道的數叫着X,然後來捕捉它。你把它當作已知道的東西,建立一些關係,最後你就可以容易地得到它了。”然後叔叔給了他一本有代數問題的小冊子,愛因斯坦很快就學會了解決裏面的問題。

有一次雅各布叔叔給他講了幾何中一個很美麗的定理──畢達哥拉斯定理:任何直角三角形的長邊平方一定等於兩短邊平方的和。叔叔沒有告訴他這個定理的證明,但是愛因斯坦在畫了許多直角三角形後發現這關係一直成立,感到非常的驚奇。

父親的生意做得並不好,但卻是一個樂觀和心地善良的人,家裏每星期都有一個晚上要邀請來慕尼黑唸書的窮學生吃飯,這樣等於是救濟他們。其中有一對來自立陶宛的猶太兄弟麥克斯和伯納德,他們都是學醫科的,都喜歡閲讀書籍,興趣廣泛。他們被邀請來愛因斯坦家裏吃飯,並和羞答答、長着黑頭髮和棕色眼睛的小愛因斯坦交成了好朋友。

麥克斯可以説是愛因斯坦的“啟蒙老師”,他借了一些通俗的自然科學普及讀物給他看,看完後就和愛因斯坦討論,並且再繼續提供給他新的讀物。麥克斯點燃了愛因斯坦自學的興趣火花,還不斷地輔導他。

麥克斯在愛因斯坦十二歲時給了他一本施皮爾克的平面幾何教科書,一下子攫取了愛因斯坦的心靈。愛因斯坦晚年時回憶這本神聖的小書時説:“這本書裏有許多斷言,比如,三角形的三個高交於一點,它們本身雖然並不是顯而易見的,但是可以很可靠地加以證明,以致任何懷疑似乎都不可能。這種明晰性和可靠性給我造成了一種難以形容的印象。”

這時愛因斯坦又想起了畢達哥拉斯定理,於是想要獨立證明這個定理。他花了三個星期最後找到一個方法,就是從直角三角形最長邊所面對的頂點作這邊的垂直線,於是把三角分成相似三角形,由此很容易證明這個定理。雖然這是一個古老得有二千多年曆史的定理,但是愛因斯坦經過一番努力總算得到了結果,他第一次體會到科學發現時的欣喜。

麥克斯每星期來時,都會幫他改一些習題,並且輔導他作一些較難的問題。過不久又引導他學習高等數學,十三歲時他已自學微積分了。當他的同班同學為那些平面幾何簡單問題和循環分數而皺眉頭時,愛因斯坦靠自學已經進入到無窮級數這些美麗神奇的“無窮世界”去了。

很快小愛因斯坦的數學程度超過了讀大學的麥克斯,比他大十一歲的醫科大學生再也跟不上這個十二、三歲的小孩子了。為了以後有共同談話的話題,麥克斯開始借哲學書給他看,愛因斯坦在十三歲就能看懂康德的《純理性批判》。這是一本對許多成人來説都算是枯燥艱深的書。這時候愛因斯坦閲讀的書就是數學、物理和許多哲學家的書。他不看小説,唯一的消遣就是拉小提琴。

麥克斯認為他已發現了一個神童,他説:“一個偉大的科學家或哲學家,將從愛因斯坦身上成長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