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風險管理的包括哪些內容精品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1.13W

風險管理的包括哪些內容精品多篇

梳理經營管理流程,識別標識風險節點 篇一

企業各業務部門(包含項目部)應該梳理所經營業務範圍內的所有流程,以流程為着手點,以資金成本、時間成本、機會成本、直接損失、無形損失等等標準進行流程的再造與梳理,標識出流程中的各個風險節點,如此一來不僅可以對成本進行管控,而且還可以將風險進行掌握。

分類 篇二

金融風險的分類。金融風險的種類很多,按照不同的標準,金融風險可以劃分為以下幾類:

(1)按照金融風險產生的根源劃分,包括靜態金融風險和動態金融風險。靜態金融風險是指由於自然災害或其他不可抗力產生的風險,基本符合大數定律,可以比較準確地進行預測。動態金融風險則是由於宏觀經濟環境的變化產生的風險,其發生的概率和每次發生的影響力大小都隨時間而變化,很難進行準確的預測。

(2)按照金融風險涉及的範圍劃分,包括微觀金融風險和宏觀金融風險。微觀金融風險是指參與經濟活動的主體,因客觀環境變化、決策失誤或其他原因使其資產、信譽遭受損失的可能性。宏觀金融風險則是所有微觀金融風險的總和。

(3)按照金融機構的類別劃分,包括銀行風險、證券風險、保險風險、信託風險等。

起源 篇三

金融風險管理的產生與發展主要得益於以下三個方面的原因:首先,在過去的三十多年時間內,世界經濟與金融市場的環境和規則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金融市場大幅波動的頻繁發生,催生了對金融風險管理理論和工具的需求;其次,經濟學特別是金融學理論的發展為金融風險管理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最後,計算機軟,硬件技術的迅猛發展為風險管理提供了強大的技術支持與保障。

世界經濟環境主要發生了以下兩個方面的變化:首先,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世界經濟一體化的浪潮席捲全球。世界各國的經濟開放程度逐漸提高,任何國家的經濟發展、經濟政策的制定都受到外部經濟環境的制約;其次,20世紀70年代初,佈雷頓森林體系的崩潰,宣告了世界範圍內的固定匯率制度的衰落。從此以後,公司以及個人就必須要面對諸如匯率風險等各種各樣的金融風險了。特別是在過去短短的十多年內,爆發了幾次震驚世界的大規模金融危機,如1987年美國的“黑色星期一”大股災,1997年的亞洲金融風暴等等。這些事件的發生給世界經濟和金融市場的健康發展造成了巨大的破壞,同時也使人們意識到了金融風險管理的必要性和緊迫性。

2O世紀7O年代以後,新古典經濟學佔據了經濟學研究的主流地位。新古典經濟學建立了一套基於信息和不確定性的經濟分析框架,從而使人們對傳統的經濟發展理論和模式進行了重新審視。同時,2O世紀6O年代以後,金融學作為-FJ獨立學科的地位得以確立。期間產生了大量為廣大金融學理論界和實務界廣泛接受和運用的經典金融理論和模型,比如説,20世紀60年代由被稱為“有效資本市場之父”的尤金·法瑪提出的“有效市場假説”,威廉·夏普和約翰·林特納等人創立的“資本資產定價模型”,斯蒂芬·羅斯的“套利定價模型”以及布萊克-斯科爾斯期權定價模型(Black-Scholes Option Pricing Model)等。上述經濟和金融理論的確立,為金融風險管理理論和工具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

計算機硬件技術和軟件開發能力的迅猛發展,使人們有能力運用數學模型、仿真模擬等手段來解決各種金融風險管理問題,從而直接導致了2O世紀8O年代一門新興學科——“金融工程學”的產生和發展。

評估業務風險等級,建立預警反應系統 篇四

在風險節點的基礎上,根據風險定性定量分析方法作出風險座標圖,通過深入討論或者打分法對風險進行分級,並在座標圖中進行區域的劃分,針對每一區域進行風險管理戰略的制定,是接受還是轉移,是利用還是規避;與此同時,應該建立相應的預警反應系統,即劃分風險各階段的預警標準,以指導具體風險應對措施的制定。

優化整合業務風險,統籌企業風險管理 篇五

為避免業務部門過度風險管理給企業帶來機會損失的可能性,風險部門應該從企業層面上總體把握分散於企業各層次及各部門的風險暴露,以統籌考慮風險對策,防止分部門分散考慮與應對風險,如將風險割裂在市場、財務、工程、安全、質量、人力資源、審計、預算等部門,並考慮到風險事件之間的交互影響,防止兩種傾向:一是部門的風險處於風險偏好可承受能力之內,但總體效果可能超出企業的承受程度,因為個別風險影響並不總是相加的,可能是相乘的;

二是個別部門的風險暴露超過其限度,但總體風險水平還沒有超出企業的承受範圍,因為事件的影響有時有抵消的效果。因此,還能進一步承受風險,爭取更高回報與成長的空間。按照風險組合與整體管理的觀點需要統一考慮風險事件之間以及風險對策之間的交互影響,統籌風險管理方案。

企業風險管理的舉措 篇六

(一)深化全員危機意識,統一企業風險文化

《COSO:Enterprise Risk Management Framework》中強調企業風險管理是企業董事會、管理層和其他員工共同參與的一個過程,在很大程度上受各個層次員工的思想、行為等影響,所以提升全員危機意識、風險意識,努力使意識印在腦海裏,溶化在血液中,落實在行動上,將是推動企業風險管理的保障,加強企業風險文化的培育將是企業風險管理的重要一步。

風險管理的包括哪些內容 篇七

一、企業經營中的存在風險

1.外部環境因素的影響

首先是政治法律因素,涉及市場秩序、交易公平與社會誠信的法規制度基礎。如果違法與合規經營之間的空間或自由度過大,監管不力導致投機收益的產生,而合規經營又不能被及時認可,還要支付守法成本,就會導致市場規則被逐漸淡化、扭曲或踐踏。二是經濟因素、全球化因素,影響着行業競爭、交易規則等經濟行為。三是社會大環境、文化氛圍,影響着企業參與市場交易活動的心態和行為。企業風險管理需要有社會誠信、守法的大環境,需要得到全社會的一致認同。

2.內部環境因素的影響

企業內部環境的本質是內部成員個體與集體行動的協調關係、利益分配關係與制度安排,影響着企業的組織結構、運行機制和運作模式,是風險管理的組織基礎。由於人的知識、經驗與理性有侷限性,缺乏有效監管的。內部環境能夠產生機會主義,形成或誘發風險因素,並能夠影響風險管理的其他要素,從而影響風險管理目標的實現路徑、效率和效果[1]。推行風險管理還需要一定的基礎資源條件。包括風險分析技術、信息數據與管理信息化支撐,資金、人才等資源條件的硬基礎,還有內部環境中的公司治理結構、激勵制度設計、管理成熟度與組織文化等軟基礎。

3.利益相關者的阻力與影響

企業內外環境中的多種因素,通過利益相關者來影響管理變革的具體環境,利益相關者的思想認識、動機和意願直接影響着企業風險管理的進程和效果。在企業推行風險管理的過程中,關係最為直接的利益相關者主要有外部監管者、推動者和評價者,內部的領導者、組織者、執行者。由於角色不同、利益關係不同,各利益相關者在風險因素髮展到風險事件、產生風險結果(損失或收益)的風險運行全過程中,可能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承擔不同的風險後果,包括風險收益或損失的差異。這種差異就使涉及利益關係調整的管理變革面臨多種干擾。

二、企業風險管理控制

1.加強政策風險管理

在市場經濟環境下,國家及政府出台的相關政策會對企業的經營效益產生直接影響。比如筆者所在的企業,由於是涉及到民生的國有控股企業,企業產品的定價受到價格管理部門相關政策的限制,企業在進行相關的生產和銷售時,若一味追求企業的經濟效益而不顧及社會效益,企業甚至公眾的利益將會承受巨大的損失,因此企業不僅要適應顧客需求,還要時刻注意相應的社會責任,使兩者很好的結合,才能避免相應的風險。

2013年以來,中央提出的有關“八項規定”,限制“三公消費”政策對企業經營影響較大,因公務差旅與公務飲食消費受到限制,令企業接待的商務會議規模與數量以及高檔餐飲上座率均相應下降,這對大部分服務行業以及行業上下游產業鏈的營業收入均產生一定的衝擊。為了應對這一政策風險,企業應根據市場新動向,提前部署營銷策略,重新定位目標市場,靈活整合產業資源,調整客源結構,設計符合新市場需求的產品組合,適時推廣促銷活動,提高市場佔有率,積極擴大企業盈利空間,將政策風險對企業經營效益的影響程度降到最低。

2.加強法律風險管理

加強對合同等法律文件的管理,切實防範法律風險,維護企業權益。企業的所有合同條款,包括銷售合同、物品採購合同、工程類合同、物業租賃合同、勞務合同等等都應充分聽取企業法律顧問的專業意見,要求在法律顧問審閲所有合同條款後,合同才可執行。重要承諾以正式書面回覆確認,避免法律糾紛。企業與客户或是相關部門的承諾都應以正式的書面回覆確認,以書面往來等穩妥方式保障企業權益,避免口頭承諾造成日後舉證困難的法律風險隱患,進一步規避潛在的法律糾紛[2]。

3.應對內部環境的不利影響

首先,在企業組織層面形成統一的思想認識和管理思維。企業決策者要順應風險管理的大趨勢,能夠認同並遵守市場運行規則,在合規守法、遵從商業倫理的思維框架下從事企業經營管理。要積極構建符合風險管理要求的公司治理結構和管理關係,形成自上而下統一的風險管理意識,為風險管理提供變革的組織基礎。

其次,重視內部溝通協調,形成全員參與的一致行動。風險管理要特別關注“人”在風險管理過程中的角色和作用。變革的推動者、決策者要通過有效溝通,引導各方正確認識風險管理的過程與結果,提升各方的參與度;要用風險管控的閉環管理解決羅素悖論中“理髮師的頭髮沒人剪”問題,使各級成員都能夠真正接受並主動參與風險管理。

再次,通過風險管理與實際業務的融合,使企業管理活動與風險管理相適應。企業推行風險管理的內生動力來源於對實現企業經營目標的促進。要細緻考慮風險管理工作與日常業務工作的融合,明確“管理風險”和“風險管理”的關係、定位與分工,通過有效的風險管理促進流程優化與管理提升。

4.建立風險預警體系

企業不僅應定期對日常經營中存在的各種風險進行排查,提前部署應對風險的措施,做到及時糾正相關業務流程,還需不斷健全有效的風險預警體系,利用信息化系統中的統計模型,運用單因素變量與多因素變量對重大的市場風險,運營風險等進行綜合的定量與定性分析,進一步從風險規避,風險降低,風險分擔,風險承受等多方位評估風險,從而更好地預測風險,制定合理的經營決策,提高企業抗風險能力。

風險管理對企業的意義 篇八

所有企業都是在有風險因素的環境下經營,而不是企業風險管理使企業面臨風險環境,企業風險管理是使管理者能夠在充滿風險的環境中更加有效的經營。

風險偏好指一個公司或企業在追求其目標的過程中願意接受的風險的程度,是企業的風險管理文化。必須充分考慮企業風險偏好與戰略有機結合,才能使戰略目標、戰略方案得以落實。

企業風險管理提供了確認和選擇不同的風險反應方案的嚴格標準,企業的風險反應方案包括風險規避、風險降低、風險接受和風險利用等四類,增加了企業風險反應決策速度,應對環境的變化也將得心應手;有效的風險管理可能提高確認潛在事項、評估風險和明確反應方案,最後減少經營意外的出現次數以及減少相應的成本或損失;而風險管理也不單從單一風險考慮對企業的影響,還將從企業整體考慮應對風險措施,避免由於過度重視單一風險而給企業造成的機會損失。

企業的競爭不僅侷限在資源擁有上,更多是強調資源效率,而企業總體風險的更為明確的信息可以使企業管理者能夠更加有效的評估企業資源的分配,實現最佳組合,提高企業經營效率,降低成本,降低損耗,促使企業生產活動的順利進行,創造安全穩定的企業環境,保障企業目標的實現。

拓展內容:金融風險管理指的是什麼 篇九

一、金融風險管理

金融風險管理就是營利性組織和非營利性組織衡量和控制風險及回報之間的得失。金融風險管理這個詞彙是金融語言的核心。隨着金融一體化和經濟全球化的發展,金融風險日趨複雜化和多樣化,金融風險管理的重要性愈加突出。金融風險管理包括對金融風險的識別、度量和控制。由於金融風險對經濟、金融乃至國家安全的消極影響,在國際上,許多大型企業、金融機構和組織、各國政府及金融監管部門都在積極尋求金融風險管理的技術和方法,以對金融風險進行有效識別、精確度量和嚴格控制。

風險管理策略有哪些 篇十

企業的財務風險是指在各項財務活動過程中,由於各種難以預料或控制的因素影響,財務狀況具有不確定性,從而使企業有蒙受損失的可能性。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財務風險是客觀存在的,要完全消除風險及其影響是不現實的。企業財務風險管理的目標在於:瞭解風險的來源和特徵,正確預測、衡量財務風險,進行適當的控制和防範,健全風險管理機制,完善財務政策,將損失降至最低程度,為企業創造最大的收益。

一、財務政策及其在企業管理中的地位

財務政策一般指財務主體利用一定的辦法有意識地改變財務對象,以達到企業理財目標的指針。財務政策因具有國家和企業兩個不同的主體而產生兩種不同的目標取向和表現形式:

(一)就國家主體而言,財務政策是國家以財務規則、制度等形式對企業財務方面所作的規範,它是一種強制執行性的財務政策。其基本目標是作為宏觀經濟政策的一種配合,對企業財務活動進行規範和限制。從財務政策的內容上看,主要包括資本金的來源形式和管理的規定、現金管理辦法的規定、固定資產折舊辦法的規定、成本開支範圍和標準的規定、利潤及其分配政策的規定等;從財務政策的表現形式上看,主要是《企業財務規則》和各行業的財務制度。

(二)就企業主體而言,財務政策是企業在國家財務政策的指導下,根據企業的總體目標和現實要求所制定或選擇的一套自主的理財行動指南,它是一種自主選擇性的財務政策。其基本目標是配合企業經營政策,調整企業財務活動和協調企業財務關係,力求提高企業財務效率。從財務政策的內容上看,主要包括風險管理政策、信用管理政策、融資管理政策、營支資金管理政策、投資管理政策和股利管理政策等;從財務政策的表現形式上看,它是一套自主的、靈活的內部財務制度。

在我國長期以來實行計劃經濟體制的背景下,企業作為政府的附屬物,無獨立自主經營權,企業財務行為只能是一種被動行為,財務政策也基本上是以國家為主體的強制執行性財務政策,供企業選擇的餘地非常有限,導致企業“無財可理”。隨着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企業作為市場主體地位的確立,特別是具有法人地位的財務主體的確立,企業財務行為成為一種積極的、主動行為,自主選擇性財務政策成為理財人員自主理財的外在表現。在這種情況下,公司財務政策的地位變得越來越重要,它是實現整個企業經營政策和財務目標的重要保障,也是規範和優化公司理財行為,提高企業理財效率的重要基礎。

二、當前財務管理面臨的問題

1、原有的產權理論及制度加劇了股東、經營者和員工之間的利益衝突。知識經濟是建立在知識和信息的生產、分配和使用上的經濟,它使傳統的以廠房、機器、資本為主要內容的資源配置結構變為以知識資本為主的資源配置結構。而我們現有的產權理論和制度仍然維護“業主產權論”,忽視了人力資本對公司發展的重大作用。事實上,在現有的市場經濟中,創造、接受、利用、加工信息和掌握知識技術的員工在企業財富的創造中發揮着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因而,在傳統工業經濟向知識經濟過渡時期,現代企業已不再僅僅是“所有權與經營權的分離”的問題,現代企業實際上是財務資本與知識資本這兩種資本及其所有權之間的“複合契約”,是“利益相關者”的產權合作。傳統工業經濟時代的產權理論及制度只注重有形資產和投入資本的配置,忽視知識資本的有效配置,只注重出資者享有企業的剩餘索取權,排斥智力勞動及其他相關利益者對企業的剩餘分配權,從而,會加劇所有者(股東)、經營者和員工等利益相關者之間的衝突與矛盾。在這種情況下,財務人員有必要進一步明確應該以誰的利益最大化為企業的理財目標。

2、風險理財已是財務管理中的重要問題。隨着知識經濟的到來,企業會面臨更多的風險:

(1)由於經濟活動的網絡化、虛擬化,信息的傳播、處理和反饋速度將會大大加快,倘若企業內部和外部對信息的披露不充分、不及時,或者企業當局不能及時有效地選擇利用內部和外部信息,會加大企業的決策風險;

(2)由於知識積累和革新的速度加快,倘若企業及其員工不能及時作出反應那就不能適應環境的發展變化,會進一步加大企業的風險;

(3)高新技術的發展,使產品壽命週期不斷縮短,這不僅加大了存貨風險,而且加大了產品設計、開發風險;

(4)由於“媒體空間”的無限擴展以及“網上銀行”和“電子貨幣”的運用,使得國際間的資本流動加快,由此使貨市風險進一步加劇;

(5)在追求高收益驅動下,企業將大量資金投放在高新技術產業和無形資產上,使投資風險進一步加大。因此,如何有效防範、抵禦各種風險及危機,使企業更好追求創新與發展已是財務管理需要研究和解決的一個重要問題。

3、現有的財務管理理論與內容已不適應知識經濟時代的投資決策需要。傳統工業經濟時代,經濟增長主要依賴廠房、機器資金等有形資產;而在知識經濟時代,企業資產結構中以知識為基礎的專利權、商標權、計算機軟件、人才素質、產品創新等無形資產所佔比重將大大提高。無形資產將成為企業最主要、最重要的投資對象。但現今財務管理的理論與內容對無形資產涉及較少,在現實財務管理活動中,許多企業往往低估無形資產價值,不善於利用無形資產進行資本運營。傳統的工業經濟時代的財務管理理論與內容已不適應知識經濟時代投資決策的需要。

4、現有的財務機構設置與財務人員素質嚴重妨礙着信息化、知識化理財。隨着知識經濟的到來,一切經濟活動都必須以快、準、全的信息為導向。企業財務機構的設置應是管理層次及中間管理人員少,並具有靈敏、高效、快速的特徵,我國現有企業財務機構的設置大多數是金字塔型,中間層次多、效率低下,缺乏創新和靈活性;財務管理人員的理財觀念滯後、理財知識欠缺、理財方法落後,習慣地一切聽從領導,缺乏掌握知識的主動性,缺乏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這一切與知識經濟時代的要求相去甚遠,嚴重妨礙了信息化、知識化理財的進程。

三、財務風險的預測和衡量

企業的`財務活動貫穿於生產經營的整個過程中,籌措資金、長短期投資、分配利潤等都可能產生風險,根據風險的來源可以將財務風險劃分為:

(1)籌資風險,指由於資金供需市場、宏觀經濟環境的變化,企業籌集資金給財務成果帶來的不確定性。

(2)投資風險,指企業投入一定資金後,因市場需求變化而影響最終收益與預期收益偏離的風險。

(3)現金流量風險,指企業現金流出與現金流入在時間上不一致所形成的風險。

(4)外匯風險,指由於匯率變動引起的企業外匯業務成果的不確定性。具體包括經濟風險、交易風險和換算風險。經濟風險是指未預料到的外匯市場匯率變動,使企業外匯業務受到的影響。交易風險是指企業進行外幣業務時,由於交易發生日和結算日匯率不一致,使企業可能受到的損失。換算風險是指企業將以外幣表示的會計報表折算為一某一特定貨幣表示的會計報表時,由於匯率變動而對會計報表造成的影響。

正確瞭解財務風險的來源和種類是進行財務風險預測和衡量的前提。在此基礎上,企業應建立財務信息網絡,保證及時獲得數量多、質量高的財務信息,為正確進行各項決策和風險預測創造條件。企業收集和整理有關預測風險的資料,包括企業內部的財務信息和生產技術資料、計劃和統計資料,企業對部的市場信息資料和同行業中競爭對手的生產經營情況的資料。

在初步預測的基礎上,可以藉助簡化模型來衡量財務風險,即計算有風險情況下的期望收益。通常採用定性和定量相結合的方法,將情況的分析判斷和數據的整理計算結合起來。由於風險和概率有着直接的聯繫,所以常藉助概率統計方法來衡量風險程度。先分析各種可能出現情況的概率和可能獲得的收益或付出的成本,計算收益或成本的期望值、方差和標準差,最後根據變異係數判斷風險程度。還可以運用敏感性分析來測定各風險影響因素的作用範圍,尤其在投資風險的預測中,常通過測定每年現金流入額、投資回收期和內含報酬率等指標的敏感性,選擇投資項目,以降低風險。

四、財務風險的管理策略

1、制定嚴格的控制計劃,降低風險。

多元化經營是企業分散風險的首選方法。多元化經營,是指一家企業同時介入若干個基本互無關聯的產業部門,生產經營若干類無關聯的產品,在若干個基本互無關聯的市場上與相應的對手展開競爭。多元化經營分散風險的理論依據在於:從概率統計原理來看,不同產品的利潤率是獨立或不完全相關的,經營多種產業多種產品在時間、空間、利潤上相互補充抵消,可以減少企業利潤風險。企業在突出主業的前提條件下,可以結合自身的人力、財力與技術研製和開發能力,適度涉足多元化經營和多元化投資,分散財務風險。

2、風險轉移法,包括保險轉移和非保險轉移。

非保險轉移是指將某種特定的風險轉移給專門機構或部門,如將產品賣給商業部門,將一些特點的業務交給具有豐富經驗技能、擁有專門人員和設備的專業公司去完成等。保險轉移即企業就某項風險向保險公司投保,交納保險費。

3、自保風險,就是企業自身來承擔風險。

企業預先提留風險補償基金,實行分期攤銷。目前,我國要求上市公司提取應收帳款壞帳準備金、存貨跌價準備金、短期投資跌價準備金和長期投資減值準備金,正是上市公司防範風險、穩健經營的重要措施。在財務活動過程中,有些風險能夠在計劃階段進行預測控制的,可以將實際狀況與計劃狀況相比較,分析控制效果。有些風險是突發、未能預測到的,應查明風險的來源及性質,測算損失、力求找出最優方法來控制或削弱風險。

4、建立健全的財務風險機制

企業的財務風險機制,就是將風險機制引入企業,使企業經營者在激烈的競爭中,承擔風險責任,行使其控制財務風險的權利,並獲得風險經營的收益。對於風險承擔者,首先,要求其樹立正確的風險意識,從法律上、經濟上明確其職責;其次,要給予風險承擔者一定的投資決策權、資金籌措權、資金分配權,使決策者在行使權利的同時,充分考慮日益變化的企業內外環境,慎重考慮資金的籌措、使用、分配活動;再次,要使風險承擔者享受風險報酬,責權利分明,調動其積極性。建立健全的財務風險機制,還要求企業區分風險的責任,確定企業補償風險損失的渠道,真正體現企業風險控制和管理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