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創新鄉村治理取得新成效

欄目: 經驗交流材料 / 發佈於: / 人氣:4.13K

近幾年,*局在區委的正確領導下,堅持*優先發展的總方針,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不斷增強村集體自我保障和服務羣眾的能力,構建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鄉村治理工作取得明顯成效。

創新鄉村治理取得新成效

一、主要做法

通過抓實建強基層黨組織、提升鄉村資源要素集約化水平、發展形式多樣的村民組織、推進農村移風易俗,優化農村社會管理方式,是改變農村發展現狀、實現鄉村振興的必然要求,已成為強化鄉村治理的當務之急。

(一)深化農村產權改革,管好農村資源資產。全區*個涉農街道的*個村居已有*個實行了賬目資金“雙代管”。2020年正在推行“銀農直聯”系統及“村務卡”支付模式,逐步減少現金支付,2021年有序開展。下一步重點要放在加快農村土地三權分置,充分放活經營權上;放在農村產權交易三台共建,加快股權變現上;放在盤活集體空置校舍、辦公用房、舊廠房、“四荒”地等閒置資產資源,發展壯大村合作經濟組織,實現村集體資產保值增值上,以改革增強村集體自我發展、自我服務、自我管理的能力。

(二)提升文明程度,關鍵是加強鄉村文化建設。鄉風文明建設既是鄉村振興的重要內容,也是鄉村振興的重要推動力量和軟件基礎。大力弘揚新風正氣,積極培育愛國愛鄉、見賢思齊、崇德向善的道德力量。大力弘揚傳統文化。發揚民間藝術、民俗活動等鄉村非物質文化遺產,深入挖掘農耕文化,促進休閒農業與文化保護傳承的良性互動,推動傳統文化和現代文明有機融合。

(三)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鄉村治理,關鍵在人。重點是要建好村黨支部,重中之重是要選好黨支部書記。一個好的帶頭人和一個堅強的領導班子,是全村走好鄉村振興之路的力量之源,選好配強基層黨組織是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鄉村治理的關鍵。要堅持自治為本,發揮好黨支部的戰鬥堡壘作用和黨員的先鋒模範作用;制定合理合法的村規民約,使之內化為村民自覺遵守的行為準則;規範農村財務管理等羣眾關心的熱點問題,進一步密切幹羣關係;豐富基層民主協商的實現形式,讓農民自己“説事、議事、主事”。要堅持法治為綱,以法律為準繩,引導幹部羣眾尊法學法守法用法。要堅持德治為基,培育富有地方特色和時代精神的新鄉賢文化,推進移風易俗,培育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

(四)典型事例。*街道*村以黨建引領促鄉村振興。該村以“黨建+合作社”的方式發展村集體經濟,由黨支部牽頭,股份經濟合作社組織成立了專業合作社流轉起閒置農田實行統一代管,引入無人機進行農藥噴灑,提升了農田利用率和產出率,集合閒散場地租賃經營,並開展糧食深加工,還發展註冊了“**”的農產品品牌。該村還盤活空置房舍,設計打造特色鄉村旅遊路線,發展特色旅遊經濟。再結合整合特色農產品、旅遊資源和旅遊產品,推行“農業+電商+旅遊+文化+養生”的模式,積極探索電子商務發展模式等,為村集體經濟發展構建了多樣的生態。**不斷創新干部教育、基層法治、村民自治和婦女保護、環境保護工作,打造完善了新形勢下的鄉村治理體系。2019年榮獲了“全國鄉村治理示範村”榮譽稱號。

二、存在問題及下一步打算

目前存在的主要問題有:一是治理理念滯後。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理念還未深入人心,管理理念與多元共治格局尚未完全形成。二是治理機制不夠完善。表現為基層黨組織引領作用不足,村民自治機制運轉不靈,多元參與機制不夠完善,監督保障機制缺位等。三是治理能力還不強。如村黨組織凝聚力不強,村委會自治能力、協調能力不適應發展要求,村民主體地位淡化、自治能力和參與能力較低。四是治理方式落後。當前鄉村治理中的科技支撐力明顯不足,網絡等基礎設施不完善,無法實現信息化、網格化全覆蓋,基層信息化人才缺乏。

下一步工作中,要通過以下措施建議推進鄉村治理能力現代化:

一是在鄉村振興中實現城鄉融合發展。構建城鄉協同治理機制,把傳統治理轉換為現代治理,優化鄉村治理結構和資源配置,減少鄉村治理的人力和資源流失。二是創新完善鄉村治理機制。構建鄉村治理組織體系,完善村民自治制度,支持民間力量參與鄉村事務治理。強化鄉村秩序的法治保障,發揮村規民約的治理作用,形成多層次治理規則。完善鄉村治理的文化繁榮促進機制,以文化振興構建鄉村文明新體系。三是建立“一核多元”的治理格局。提升基層黨組織的引領力、凝聚力,提升農民主體地位和治理能力,建立政府、社會、市場協同推進的多元治理格局。四是構建“三治合一”的現代治理體系。以自治維繫鄉村治理傳統,激發民眾參與公共事務的主動性;以法治規範鄉村利益多元,增強民眾的法治精神和秩序意識;以德治潤化人心,夯實鄉村善治的思想基礎。五是深化人才隊伍建設。實施鄉村人才培育工程,造就更多鄉土人才,建立城鄉人才合作交流機制,落實鄉村人才激勵保障政策,充實鄉村治理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