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局對工作報告多篇

欄目: 彙報材料 / 發佈於: / 人氣:1.44W

局對工作報告多篇

【第1篇】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對藥品分類管理工作的調研報告

藥品分類管理是國際上普遍認可與採用的管理模式。世界上第一個創建藥品分類管理制度的國家是美國,這是由於當時(20世紀30-40年代)發生了幾起嚴重的“藥害”事件,使其必須加強對藥品安全性和有效性的管理,通過立法,嚴格劃分處方藥與非處方藥,至50年代建立起分類管理制度。50年代以後主要發達國家都相繼建立了這一制度。目前,多數發展中國家與地區,包括我國,東南亞國家以及香港、台灣地區都建立了這一制度,東歐國家也在近幾年逐步推行這一制度。

【第2篇】商務局對農村市場流通及供銷工作調研報告

商務局對農村市場流通及供銷工作調研報告

在開展“察民情,抓落實,促發展”主題活動中,我們深入部分縣、鄉和企業對農村市場商品流通和供銷發展情況進行了一次綜合調查研究。

一、農村市場商品流通和供銷工作存在的問題

1、農產品供給小生產與農產品需求的大市場的矛盾。一方面中國工業化進程的加快,對農產品的原料需求越來越大,迫切要求農村市場為工業發展提供數量越來越多,質量越來越好的農產品;另一方面,城市化、城鎮化比重的上升與城市人口的增加以及整個城鄉居民消費商品化、市場化水平的提高,也要求農村市場提供更多的農產品有效供給。此外,加入世貿組織後,國內外農產品市場的接軌,也要求農村市場提供有比較利益優勢的優質農產品出口。與經濟體制轉換和經濟增長則出現了明顯反差,全國3億多農户的小規模、分散生產經營是目前我國農產品供給的重要來源。分散的小生產不但難以靠規模化經濟降低生產成本,而且無法迴避和抵禦農產品生產的“雙重風險”,與農產品需求的大市場相距甚遠。

2、農村市場客體交換系統的擴大與農村市場主體組織原始規模狹小的矛盾。隨着農業生產承包責任制進一步實行和農村市場的改革開放,我國農村市場的規模急劇擴大,是因為農村商品市場交換體系急劇擴大,進入市場交換的農產品品種數量急劇增多;是農村生產要素市場、資本市場也在發育,有的要素市場規模相當可觀,例如,勞務市場等。與農村市場交換客體系統規模的擴大相比,中國農村市場主體的發育則明顯滯後,仍然靠個人、農户為主參與農村市場的活動,仍然是商品經濟欠發達的一種自由原子競爭式的市場主體狀況。

3、農村市場交換規模擴大與農村市場網絡殘缺的矛盾。原有國有商業與供銷合作社系統在農村的健全的點、線、面的網絡體系通過改制全面瓦解消失後,出現了農村商貿流通網點殘缺不全的狀況,在農產品收購、農資銷售、日用工業品供應等主要由一些農村個體户自發經營,而個體經商户的行為不規範,實力弱、服務差、經營範圍窄等給農村市場帶來了許多問題。

4、農村居民消費水平提高與農村流通業態落後的矛盾。連鎖超市等新型經營業態在城市迅速擴充後,農村商品流通仍然是傳統業態為主導,即使有的掛名“連鎖店”,實際上仍然是“掛羊頭,賣狗肉”式的舊式經營,仍假冒偽劣商品混跡其中,農民權益受損。

5、城鄉市場差距不斷擴大。城鄉市場在基礎設施建設、業態結構、市場管理、市場秩序等方面的差距都在擴大,農村市場商品流通仍然普遍存在的設施不足,方式陳舊。

6、農產品優質品種少,加工低效,產品增值不高,缺乏科技含量和規模化,冷藏和低温倉儲運輸為主的農產品成本冷鏈系統方面建設緩慢造成流通不暢和成本較高,利潤低微,農民進入市場難,買難賣難是農民最突出的問題。

7、供銷社是農村市場商品流通的主渠道,在計劃經濟時期,經營網點多、生產生活商品齊全、輻射面廣、網絡延伸等特點,城鄉上下一套完整的銷售網絡,為繁榮城鄉市場,滿足了人民的生產生活需要作出了巨大的貢獻,深受政府滿意和消費者歡迎,隨着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軌,供銷社自身的經營體制發生了重大變革,各種矛盾和困難暴露出來,思想觀念落後,體制僵化,人員包袱過重,經營出現嚴重虧損,資不低債等;為此,從20xx年開始,市、縣兩級供銷社開始對全系統進行“兩個置換”的改制工作,處置企業資產、置換職工身份、處理銀行債務、清償社員股金及其他債務;然後,由於改制盲目,缺乏全局發展觀念,造成企業和基層社全部解散,機構不健全,傳統經營業務丟失,經營網點萎縮,流通體系不健全,各類人才流失,僅僅保留了縣級供銷社機構,工作職責不明確,人員思想不穩定。雖然,近兩年來,市、縣兩級供銷社在發展農民合作經濟組織和農村現代流通服務網絡建設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收效甚微,其主要是缺乏政府政策支持,網絡不全,職責不明確。

二、供銷社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不斷創新發展,服務好“三農”,才能穩定發展

供銷社是為“三農”服務的重要經濟組織,根在農村,是農村市場最有生命力的市場主體,只有服務好“三農”,才會得到發展,發展現代農業,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為供銷社作用的發揮提供了廣闊的平台。20xx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要“支持供銷社開放辦社,聯合辦社,多建網點,健全完善農村流通網絡,提高經營活力和市場競爭力。”省政府20xx年27號文件賦予了供銷社建設以四大網絡為主體的農村現代流通服務網絡的職責。供銷社要成為農村現代流通的主導力量,成為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的帶動力量,成為農業產業化經營的骨幹力量,就要不斷創新,自身才能發展壯大,才能更好服務“三農”。

1、供銷社組織產權制度的創新

供銷社必須按照集體合作經濟性質的要求,按照自願互利、民主、平等的合作制原則,擴大吸收農民和職工社員個人入股,尤其要保證農民出資入股在供銷社財產權中佔有較高比重,這樣,才能真正使供銷社在經濟 利益上與農民緊密聯繫。供銷社要實行政社分開,保持其集體合作經濟產權上的獨立性,使其獨立法人財產權力不受任何侵害,並不斷做到資產增值保值,給農民帶來收益。

供銷社除了自身產權創新外,還應主動幫助農民建立新的市場主體,如各類專業合作社、農業產品專業協會、農民經紀人組織等,在幫助農民建立新的市場主體中供銷社既可以控股,也可以參股,對不參股不控股的也應該提供各種幫助和支持。

2、供銷社在空間布點的創新

供銷社在過去多按行政區劃形成和發展,實際上使農村流通組織的資源配置人為地限制於一定行政區劃空間內,很顯然這與市場經濟要求開放性配置貿易資源是相違背的,因此,農村基層供銷社組織模式必須創新,要打破現有行政區劃的限制,按照貿易資源在空間的優化配置,形成以重點城鎮或農村集鎮市場中心所在地為依託發展供銷社,並提供適度的集中網點,提高供銷社組織化程度和規模經營水平,要衝破地緣的約束,通過控股、參股、兼併、聯合,發展跨地域的新型供銷合作組織,以便更好地引導農民提高商品生產的社會化水平、商品率水平,促進農業產業化和產業升級。

3、供銷社在經營範圍上的創新

供銷社要突破傳統單一的購銷經營,在流通環節擴大和完善購銷合作的基礎上,發展與農民在第

一、

二、三產業等方面的合作,如生產合作、加工合作、運輸合作、儲存合作、消費合作、信用合作、住宅合作等。並不斷開拓供銷社經營範圍,在組織產銷方面,為了進一步緩解小生產與大市場的矛盾,供銷社在通過產權紐帶與農民結成穩定利益關係的同時,可在購銷項目上創新,即通過聯營制、代理制、合同制、利潤返還制和“公司+農户”的方式與更多的農户和農業生產者或企業建立穩定的購銷關係,解除農民的後顧之憂。

供銷社作為一種服務於農村經濟的合作組織,應在服務項目、服務功能上創新。要適應農業產業化和農村市場經濟發展的需要,完善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形成完善的產前、產中、產後服務體系,尤其要為“科技興農”服務,突出發展與農村專業大户、鄉鎮企業的聯合,在提供科技信息、科技諮詢、科技培訓、科技成果轉化方面發揮供銷社的作用,促進我國農業生產增長方式的轉變和農村產業的升級。還要為促進農村小城鎮建設服務,要適應農村人口沿公路線集鎮集中的新趨勢和農村居民生活從温飽到小康的轉化,擴大供銷社的經營服務範圍,擴大生活資料,建築裝飾材料等的經營,並增加經營層次,更好地保障農村市場的供應,更好地為改善農民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服務,為發展農村小城鎮服務。

4、供銷社在組織管理上的創新

供銷社作為一種集體所有的經濟組織,無疑應實行民主管理,除了完善“三會一制”,還應在管理機制上大膽創新,由供銷社出資者大膽擇優選舉和招聘其負責人,引入競爭機制,對應聘或選舉的基層社主任實行資本經營負責制,實行出資者終產權與法人資本經營權的分離,主任、經理成為資本經營家,對出資者負責,將全部財產按資本經營原則營運起來,確保社有資產的增值與保值。

5、供銷社在經營業態上的創新

供銷社要加大“萬村千鄉”市場工程和“新網工程”建設,重點加快以農資、日用消費品、農副產品購銷、再生資源回收為主的網絡建設,加快業態結構的調整和創新,包括通過引進外資和內資或聯合經營,積極在農村市場發展連鎖經營網點,建立和擴大綜合性和專業性的連鎖店和超市,包括髮展特許連鎖、加盟連鎖,使農業生產資料經營、日用工業品經營、食品經營和某些為農民的服務項目經營中不斷增加新型業態的比重,並在農村市場及在農產品流通中積極擴大現代物流配送,對有的農村集貿市場實行“農改超”和“農加超”改造,從整體上優化流通業態結構。

【第3篇】紀委監察局對源頭治腐工作的調研報告

紀委監察局對源頭治腐工作的調研報告

近年來,_____縣紀委監察局認真貫徹落實《懲防體系實施綱要》,拓展從源頭上防治腐敗工作領域,堅定不移地充當好“良醫”的角色,把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鬥爭推向深入。

一、措施及成效

(一)健全科學民主的決策機制,減少決策失誤。建立健全領導班子議事制度,落實重大事項集體決策制度,加強內部監督管理,暢通外部監督渠道,高度重視社會投訴,完善責任追究制。認真落實黨組織生活會制度,任前廉政談話、戒勉談話、述職述廉、民主評議、廉情報告制度,推行勤廉雙述、質詢詢問和民主評議制度。嚴格“一把手”任期經濟責任審計制度和離任審計制度,從根本上減少領導決策失誤。

(二)健全嚴格的反腐倡廉工作責任制,在“落實”二字上下大力氣。

1、在幹部使用管理方面,繼續深化幹部人事制度改革,通過認真貫徹《黨政領導幹部選拔任用工作條例》,普遍實行民主推薦、考察預告、任前公示等制度,對縣委、縣政府任命的幹部由紀委進行嚴格的廉政鑑定,有效遏制了跑官、要官行為的發生。

2、在財務管理方面,進一步加強“收支兩條線”管理,規範非税收入徵管,完善了“票款分離”制度。完成了非税收入徵管系統的升級切換工作,所有財政監製票據全部納入徵管系統管理,票據的領購銷全部通過網上進行,管理更加規範和嚴格。今年1-6月份通過非税收入徵管系統實現收入20249筆,收入3668.26萬元,票款分離執行率達到了100%。在票據發放過程中,嚴格按照“限量領購,驗舊領新”的票據管理原則。

3、加大對政府集中採購管理的力度。通過建立規範的政府採購運行機制,逐步實行“管採分離”。結合我縣實際情況,確定了通過實行公開招標、邀請招標、競爭性談判方式採購貨物的項目委託招標代理機構辦理,真正達到節約財政資金,不斷提高資金使用效率的目的,開創政府採購工作新局面。

4、繼續深入推進政務公開和辦事承諾制度。全縣鄉鎮政府、縣直政府部門單位全部實行政務公開,自覺接受羣眾監督。同時,全面推行“五項制度”、“陽光政務”等工程,努力塑造廉潔、勤政、務實、高效的行政機關新形象,為經濟發展創造良好的條件。

5、對全縣黨政機關辦公樓建設和領導幹部公車使用情況進行全面的清理整頓。縣紀委組織縣財政局、建設局等單位對全縣近年來所有新建的機關辦公樓進行全面的清理核實,對清理中發現的問題進行及時糾正,並如實向市申報;對各鄉鎮、縣直單位公車使用情況進行了一次全面的登記,對清查中發現的問題及時予以糾正。

(三)加強從源頭上防治腐敗工作輿論宣傳,建立良好反腐氛圍。

縣紀委、監察局組織開展了一系列有聲勢、有特色、有影響的宣教活動。運用座談會、文藝演出、撰寫廉政文章、張貼廉政格言、看廉政影片等羣眾喜聞樂見的形式,加強對從源頭上防治腐敗工作的輿論宣傳。並舉辦了廉政電影放映周、反腐倡廉宣傳板報“一條街” 等活動,建立了廉正建設暨預防職務犯罪教育基地,通過一系列的宣教活動,把廉政文化融入到社會文化和大眾文化中。

二、存在的問題

反腐倡廉工作是一個不斷深化改革和完善制度的歷史過程,因此,我們必須對當前從源頭上防治腐敗工作中存在的問題保持清醒的認識,如領導體制、工作機制和管理制度還不太健全;從源頭防治腐敗工作的宣傳力度還有待加強;部分領導幹部還需加強自身思想道德防線。

三、對策與建議

(一)建立健全防範治理(預防懲治)腐敗的領導體制、工作機制和管理制度。堅持用發展的思路和改革的辦法,抓住建立健全正確利益導向機制這個核心,抓住正確行使權力這個關鍵,抓住加強思想道德教育這個基礎,抓住充分依靠人民羣眾這個根本,堅持黨要管黨、從嚴治黨方針,把反腐倡廉工作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和黨的建設之中。

(二)開展思想反腐和文化反腐,真正形成人人反腐的社會局面。創新教育理念,把宣教工作納入各級黨委黨建工作中,形成全黨抓黨風廉政宣傳教育的良好局面。採取學、樹、講、看、談的方法積極開展正面典型教育和反面警示教育活動。另外,應通過多種形式、多個層面宣傳了廉政文化,從而在全縣形成倡導、宣傳、推進廉政文化的良好社會氛圍,保證廉政文化建設走在各項工作的前列。

(三)築牢思想道德防線,提高自身免疫力、抵抗力和防禦能力。大力倡導領導幹部廉潔自律、潔身自好、以身作則,讓領導幹部成為預防腐敗的榜樣,充分發揮示範作用。堅持以人為本,科學發展,緊緊抓住“權力是關鍵,利益是核心,道德是基礎,羣眾是根本”,把反腐倡廉工作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和黨的建設之中,推動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鬥爭廣泛深入地開展下去。

【第4篇】商務局對農村市場流通及供銷工作調研報告推薦

在開展“察民情,抓落實,促發展”主題活動中,我們深入部分縣、鄉和企業對農村市場商品流通和供銷發展情況進行了一次綜合調查研究。

一、農村市場商品流通和供銷工作存在的問題

1、農產品供給小生產與農產品需求的大市場的矛盾。一方面中國工業化進程的加快,對農產品的原料需求越來越大,迫切要求農村市場為工業發展提供數量越來越多,質量越來越好的農產品;另一方面,城市化、城鎮化比重的上升與城市人口的增加以及整個城鄉居民消費商品化、市場化水平的提高,也要求農村市場提供更多的農產品有效供給。此外,加入世貿組織後,國內外農產品市場的接軌,也要求農村市場提供有比較利益優勢的優質農產品出口。與經濟體制轉換和經濟增長則出現了明顯反差,全國3億多農户的小規模、分散生產經營是目前我國農產品供給的重要來源。分散的小生產不但難以靠規模化經濟降低生產成本,而且無法迴避和抵禦農產品生產的“雙重風險”,與農產品需求的大市場相距甚遠。

2、農村市場客體交換系統的擴大與農村市場主體組織原始規模狹小的矛盾。隨着農業生產承包責任制進一步實行和農村市場的改革開放,我國農村市場的規模急劇擴大,是因為農村商品市場交換體系急劇擴大,進入市場交換的農產品品種數量急劇增多;是農村生產要素市場、資本市場也在發育,有的要素市場規模相當可觀,例如,勞務市場等。與農村市場交換客體系統規模的擴大相比,中國農村市場主體的發育則明顯滯後,仍然靠個人、農户為主參與農村市場的活動,仍然是商品經濟欠發達的一種自由原子競爭式的市場主體狀況。

3、農村市場交換規模擴大與農村市場網絡殘缺的矛盾。原有國有商業與供銷合作社系統在農村的健全的點、線、面的網絡體系通過改制全面瓦解消失後,出現了農村商貿流通網點殘缺不全的狀況,在農產品收購、農資銷售、日用工業品供應等主要由一些農村個體户自發經營,而個體經商户的行為不規範,實力弱、服務差、經營範圍窄等給農村市場帶來了許多問題。

4、農村居民消費水平提高與農村流通業態落後的矛盾。連鎖超市等新型經營業態在城市迅速擴充後,農村商品流通仍然是傳統業態為主導,即使有的掛名“連鎖店”,實際上仍然是“掛羊頭,賣狗肉”式的舊式經營,仍假冒偽劣商品混跡其中,農民權益受損。

5、城鄉市場差距不斷擴大。城鄉市場在基礎設施建設、業態結構、市場管理、市場秩序等方面的差距都在擴大,農村市場商品流通仍然普遍存在的設施不足,方式陳舊。

6、農產品優質品種少,加工低效,產品增值不高,缺乏科技含量和規模化,冷藏和低温倉儲運輸為主的農產品成本冷鏈系統方面建設緩慢造成流通不暢和成本較高,利潤低微,農民進入市場難,買難賣難是農民最突出的問題。

7、供銷社是農村市場商品流通的主渠道,在計劃經濟時期,經營網點多、生產生活商品齊全、輻射面廣、網絡延伸等特點,城鄉上下一套完整的銷售網絡,為繁榮城鄉市場,滿足了人民的生產生活需要作出了巨大的貢獻,深受政府滿意和消費者歡迎,隨着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軌,供銷社自身的經營體制發生了重大變革,各種矛盾和困難暴露出來,思想觀念落後,體制僵化,人員包袱過重,經營出現嚴重虧損,資不低債等;為此,從20xx年開始,市、縣兩級供銷社開始對全系統進行“兩個置換”的改制工作,處置企業資產、置換職工身份、處理銀行債務、清償社員股金及其他債務;然後,由於改制盲目,缺乏全局發展觀念,造成企業和基層社全部解散,機構不健全,傳統經營業務丟失,經營網點萎縮,流通體系不健全,各類人才流失,僅僅保留了縣級供銷社機構,工作職責不明確,人員思想不穩定。雖然,近兩年來,市、縣兩級供銷社在發展農民合作經濟組織和農村現代流通服務網絡建設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收效甚微,其主要是缺乏政府政策支持,網絡不全,職責不明確。

二、供銷社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不斷創新發展,服務好“三農”,才能穩定發展

供銷社是為“三農”服務的重要經濟組織,根在農村,是農村市場最有生命力的市場主體,只有服務好“三農”,才會得到發展,發展現代農業,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為供銷社作用的發揮提供了廣闊的平台。20xx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要“支持供銷社開放辦社,聯合辦社,多建網點,健全完善農村流通網絡,提高經營活力和市場競爭力。”省政府20xx年27號文件賦予了供銷社建設以四大網絡為主體的農村現代流通服務網絡的職責。供銷社要成為農村現代流通的主導力量,成為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的帶動力量,成為農業產業化經營的骨幹力量,就要不斷創新,自身才能發展壯大,才能更好服務“三農”。

1、供銷社組織產權制度的創新

供銷社必須按照集體合作經濟性質的要求,按照自願互利、民主、平等的合作制原則,擴大吸收農民和職工社員個人入股,尤其要保證農民出資入股在供銷社財產權中佔有較高比重,這樣,才能真正使供銷社在經濟利益上與農民緊密聯繫。供銷社要實行政社分開,保持其集體合作經濟產權上的獨立性,使其獨立法人財產權力不受任何侵害,並不斷做到資產增值保值,給農民帶來收益。

供銷社除了自身產權創新外,還應主動幫助農民建立新的市場主體,如各類專業合作社、農業產品專業協會、農民經紀人組織等,在幫助農民建立新的市場主體中供銷社既可以控股,也可以參股,對不參股不控股的也應該提供各種幫助和支持。

2、供銷社在空間布點的創新

供銷社在過去多按行政區劃形成和發展,實際上使農村流通組織的資源配置人為地限制於一定行政區劃空間內,很顯然這與市場經濟要求開放性配置貿易資源是相違背的,因此,農村基層供銷社組織模式必須創新,要打破現有行政區劃的限制,按照貿易資源在空間的優化配置,形成以重點城鎮或農村集鎮市場中心所在地為依託發展供銷社,並提供適度的集中網點,提高供銷社組織化程度和規模經營水平,要衝破地緣的約束,通過控股、參股、兼併、聯合,發展跨地域的新型供銷合作組織,以便更好地引導農民提高商品生產的社會化水平、商品率水平,促進農業產業化和產業升級。

3、供銷社在經營範圍上的創新

供銷社要突破傳統單一的購銷經營,在流通環節擴大和完善購銷合作的基礎上,發展與農民在第一、二、三產業等方面的合作,如生產合作、加工合作、運輸合作、儲存合作、消費合作、信用合作、住宅合作等。並不斷開拓供銷社經營範圍,在組織產銷方面,為了進一步緩解小生產與大市場的矛盾,供銷社在通過產權紐帶與農民結成穩定利益關係的同時,可在購銷項目上創新,即通過聯營制、代理制、合同制、利潤返還制和“公司+農户”的方式與更多的農户和農業生產者或企業建立穩定的購銷關係,解除農民的後顧之憂。

供銷社作為一種服務於農村經濟的合作組織,應在服務項目、服務功能上創新。要適應農業產業化和農村市場經濟發展的需要,完善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形成完善的產前、產中、產後服務體系,尤其要為“科技興農”服務,突出發展與農村專業大户、鄉鎮企業的聯合,在提供科技信息、科技諮詢、科技培訓、科技成果轉化方面發揮供銷社的作用,促進我國農業生產增長方式的轉變和農村產業的升級。還要為促進農村小城鎮建設服務,要適應農村人口沿公路線集鎮集中的新趨勢和農村居民生活從温飽到小康的轉化,擴大供銷社的經營服務範圍,擴大生活資料,建築裝飾材料等的經營,並增加經營層次,更好地保障農村市場的供應,更好地為改善農民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服務,為發展農村小城鎮服務。

4、供銷社在組織管理上的創新

供銷社作為一種集體所有的經濟組織,無疑應實行民主管理,除了完善“三會一制”,還應在管理機制上大膽創新,由供銷社出資者大膽擇優選舉和招聘其負責人,引入競爭機制,對應聘或選舉的基層社主任實行資本經營負責制,實行出資者終產權與法人資本經營權的分離,主任、經理成為資本經營家,對出資者負責,將全部財產按資本經營原則營運起來,確保社有資產的增值與保值。

5、供銷社在經營業態上的創新

供銷社要加大“萬村千鄉”市場工程和“新網工程”建設,重點加快以農資、日用消費品、農副產品購銷、再生資源回收為主的網絡建設,加快業態結構的調整和創新,包括通過引進外資和內資或聯合經營,積極在農村市場發展連鎖經營網點,建立和擴大綜合性和專業性的連鎖店和超市,包括髮展特許連鎖、加盟連鎖,使農業生產資料經營、日用工業品經營、食品經營和某些為農民的服務項目經營中不斷增加新型業態的比重,並在農村市場及在農產品流通中積極擴大現代物流配送,對有的農村集貿市場實行“農改超”和“農加超”改造,從整體上優化流通業態結構。

【第5篇】審計局對民企財務管理狀況調研工作報告

審計局對民企財務管理狀況調研工作報告

一、民營企業財務管理存在的問題分析

(一)財務管理的基本目標不明確。就大多數民營企業來説,它的財務管理目標是什麼,不僅是財務經理或財務負責人不清楚,就連公司的總經理或董事長也不清楚,更不能把財務基本目標、財務戰略或策略、財務政策與制度、財務方法與措施、績效評價標準等有關各方面的關係合乎邏輯地聯繫起來。由於中小民營企業脱胎於家族制企業,他們的腦海中只有利潤最大化的概念,從而限制了財務管理職能的發揮。

(二)財務管理在企業管理中的地位沒有擺正。財務管理完全服從於企業管理的決策,在企業管理中處於從屬地位,便顯得無能為力。

(三)財務管理人員缺乏戰略眼光。從目前的民營企業來看,企業的總經理或董事長大多數是從以前的家族制企業的業主發展過來的,不僅缺乏必要的財務管理知識,而且沒有充分認識到財務管理的重要性,因此缺乏必要的理論指導和定量分析,導致企業的決策隨意化和個人化,從而沒能把財務管理放在企業戰略的系統中來進行考慮。

(四)企業負責人對財務管理認識不到位。民營企業大多數屬於家族制企業,即使那些已經發展成為現代公司的企業,由於沿用原有的產權理論,該產權理論和制度仍然維護“業主產權論”,忽視了人力資本對公司發展的重大作用,因此加劇了股東、經營者和員工之間的.利益衝突。

二、民營企業加強財務管理的對策

針對上述存在的問題,民營企業可以採取以下對策

(一)企業財務管理應以實現企業資產的保值與增值作為主要目標。有了明確的目標,企業才能制定規範的財務政策和制度,才能採取切實有效的方法和措施,建立健全完善的績效評價標準,以確保企業發展戰略的實現。

(二)在轉變財務管理觀念的前提下,把注意力集中到實施戰略財務管理上。目前,好多民營企業中的財務部門人員是由企業主的家屬或親戚組成的,他們疏於更新知識,財務管理的職能發揮很有限。因此,民營企業要積極吸納外部優秀的專業財務管理人員,向財務人員灌輸現代財務戰略管理理論。而財務戰略則強調聯繫的觀點,注重財務管理與環境,戰略和其他職能領域的相互作用,從而有助於全方位發揮財務的管理作用,為企業發展起到更大的作用。

(三)把參與企業發展戰略制定的實施落到實處。傳統的財務管理,財務部門只是強調財務自身的作用,很少參與企業的決策,而按照財務戰略的理論,企業財務戰略處於企業戰略的核心地位。對於民營企業來説,資金是最重要的資源,企業的日常活動都直接受到財務活動的影響,因此,財務戰略貫穿於企業的所有戰略中。為了制定正確的企業戰略,必須充分發揮財務部門的作用,特別是民營企業主更應該依靠財務人員廣泛收集企業外部資料,分析外部一般環境、行業環境和金融環境等因素,認清企業存在的威脅,充分考慮企業自身的資源優勢,分析內部管理、營銷、生產、技術、人力資源等因素,選擇一個最利於企業的發展戰略。

【第6篇】關於西豐縣廣播電視局對鄉鎮廣播電視站實行垂直管理工作的調查報告

關於西豐縣廣播電視局對鄉鎮廣播電視站實行垂直管理工作的調查報告

4月,鐵嶺市廣電局由副局長史茂存帶隊一行三人赴西豐縣對當地廣播電視管理體制改革進行了調研。在調研過程中,與當地廣電局領導和有關部門負責人進行了座談,聽取了情況介紹,並深入到農村查看了涼泉鎮廣播電視站的運行情況,收穫較大。從調研的情況來看,該局為了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要求,加快西豐廣播電視事業的發展步伐,在市廣播電視局的指導下,在縣委、縣政府的正確領導和大力支持下,結合實際,認真思考,大膽嘗試,以改革總攬全局,以宣傳工作為中心,以垂直管理、城鄉聯網為重點,以規範化管理、優質服務為保障,努力實現了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雙贏,積極穩妥地探索出廣播電視改革發展的新路子,開創了西豐縣廣播電視事業的嶄新局面,並取得了實實在在的成果。

一、實行垂直管理前的基本情況。

西豐縣地處山區,地理位置偏僻,致使無線廣播電視信號的傳輸與覆蓋受到嚴重製約。廣大羣眾信息閉塞,看不好甚至看不到電視(廣播也是一樣),不但經濟上欠發達,而且文化上也相應貧乏,在全省屬於貧困縣。

2002年以前,由於'五站'下放,鄉鎮廣播電視站歸鄉鎮政府管理,縣廣播電視局只負責技術上的指導和幫助,鐵嶺台、西豐台的覆蓋率不到20%,廣大農村羣眾收看不到鐵嶺台、西豐台的電視節目,有的甚至收看不到省台和中央台的電視節目,有的只能靠自家的天線接收信號,老百姓常常是'聽完聲,看完影,不知哪個省'。當時鄉鎮廣播電視事業發展不平衡、管理混亂、鄉鎮廣播電視站的狀況是'二個多,三個不一樣'。'兩個多':一是衞星地面接收站多,全縣共有148個接收站,各自成網,各自為政,不便於管理,存在着嚴重的私播亂放現象。二是債務多,負擔沉重,有的站債務高達十幾萬,甚至幾十萬,全縣18個鄉、鎮廣播電視站共有債務334萬元。很多電視站難以正常運營,面臨着倒閉和轉播不了的危機'三個不一樣':一是管理不一樣。全縣18個鄉鎮站沒有規範的管理體制模式,由於建網投資渠道五花八門,管理和運營也是千差萬別,在當時安裝有線電視的222個行政村中,屬村管的就有52個,還有相當一部分承包給個人進行經營,工作無計劃,無章程,運營無序。二是轉播節目套數不一樣。由於設備陳舊(一個村一個小前端)、網絡老化(電纜網),故障率高,信號不好,收視質量極低,有的模糊不清。轉播電視節目套數存在很大差異,多的也就5-10套,少的只能收看到1-2套節目,市、縣台的節目在鄉鎮根本無法收到,廣大農民無法瞭解和掌握市委、市政府的方針政策、重大決策輿論宣傳作用根本無法發揮,服務本地區、本縣的意義不大,羣眾意見很大。三是收費標準不一樣。 收費3元到10元不等,隨意性很大,由於接受信息不好,有的用户根本就不交收視維護費,造成資金匱乏,維護沒有費用,運行不良。總的來看,管理混亂,運行無序,雜亂無章,網絡難以維繼,轉播工作隨時都有癱瘓的可能。

二、實行垂直管理工作情況

二〇〇二年西豐縣廣播電視局新的領導班子面對全縣廣播電視的現狀,在進行充分調查研究與論證的基礎上,大膽的提出了建立全縣城鄉一張網,統一轉播方式,對鄉、鎮廣播電視站全部上收實行垂直管理的意見,並報請了縣政府,2003年3月20日西豐縣政府常務會通過了這個意見,城鄉有線電視光纜聯網工程被縣政府列為2003年為民所辦的十二件實事之一。西豐廣電局迅速展開工作,兩條戰線同時進行城鄉聯網工程,他們面對現實,採用租用光纖、借雞下蛋的方式,租用通信公司光纜約394.7公里和吸引較有實力深圳優聯寬帶網絡公司資金投入,逐年償還的方式,解決了縣、鄉、村聯網的問題,鋪設光纜921公里,取消了所有的鄉、鎮、村、屯的小前端,將縣台轉播的非常清晰的31套(包括市台的一套新聞綜合頻道節目)有線電視節目傳送到全縣18個鄉鎮、174個行政村和560個自然屯。有線電視覆蓋率達到了100%,實現了全縣城鄉一張網、信息傳輸一盤棋的設想,解決了廣大農民看電視難和看不到的問題,深受廣大農民的歡迎。由於光網到村,信息質量提升,傳輸套數的增加,吸引了農民紛紛入網,目前已達到50.552户,入户率達到67.2%。

縣局對鄉、鎮廣播電視站垂管工作,他們首先以電話通知的形式,對各廣播電視站財物實行凍結。並在財政、審計、監察、人事、編委等部門的配合下,兵分三路,迅速展開了對全縣20個農村廣播電視站的全面接收工作。從3月末開始至5月末結束,僅用2個月的時間,全縣20個廣播電視站全部接收完。共計接收在編人員70人,固定資產392.97萬元,外債343.25萬元。其中個人承包的安民鎮、平崗鎮廣播電視站,個人投資部分由廣播電視局一次性付現金73萬元。西豐縣廣播電視局的主要做法是:

1、堅持先易後難的原則。首先從問題少、容易接收的廣播電視站入手,先易後難,僅用5天時間就接收了12個廣播電視站,從而打開了良好的工作局面。

2、堅持集中會戰、逐個擊破的原則。對於接收難度較大的個人承包的廣播電視站,在請專家對其投入情況進行評估的基礎上,實行各個擊破。首先解決難度較大的安民鎮廣電站,承包人原準備上法院解決問題,經過幾次做工作,政策交待,,承包人終於同意以評估價格一次性返還後交出有線電視網絡,其後平崗等廣電站也順利收回。至此20個廣電站全部接收完。

3、紀檢、監察介入的原則。突出財物接收,保證接收質量,在接收過程中,各站外債審核時,堅持查原始憑證,明確收支去向,對不合理支出堅決不予認可。在接收過程中,個別站出現了搶收費頂替債務的現象。紀檢監察及時介入,維護了工作的正常運轉,保證了接收工作的順利進行。

4、堅持邊接收、邊管理的原則。保證接收過程中各項工作的順利進行。首先保證人員的相對穩定,原先用的臨時工暫時繼續工作,保證了有線電視網絡正常運轉。其次是配齊站長,個別不勝任的也及時地做了調整,局裏下派5人任站長,共計調整10個站的站長。調整後的站長年齡降低,整體素質進一步提高,為今後的工作打好了基礎。三是制定了一系列規章制度,加強了對各廣電站的規範管理。

三、實行垂直管理改革的成果與優勢

1、管理更加規範、科學,運行機制趨於完善。實行垂直管理後,西豐廣電局為加強財務管理,制定了《農村廣播電視站財物管理制度》,財物實行報賬制,並對收視費、招待費、差旅費等費用的收支管理進行了明確規定。為加強站長的管理,考核各站取得的成績,制定了《站長責任制》,體現了獎罰分明,調動了各廣播電視站長的積極性。為加強人才培養、提高服務質量,制定了《站長聘任制度》和《安裝維修服務制度》。為幫助各站解決實際困難,先後投資20多萬元,用於改善各農村廣播電視站的辦公條件。為規範收費,提高科學收費水平,先後投資6萬元在6個農村廣播電視站實行了微機收費。兩年來,農村各廣播電視站已經呈現出良好的發展前景,2003年農村收視費實現收入267.8萬元,2004年農村收視費實現收入突破550 萬元,安裝費20 萬元,同比增長105 %。以西豐縣涼泉廣播電視站為例,未垂直管理前有正式職工3人,臨時工3人,能接收7套電視節目,管理混亂,債務高達25.4萬元,網絡基本處於癱瘓狀態,只能覆蓋不到3個村,電視效果根本無法保障,老百姓很不滿意。實行垂直管理後,調整了不勝任的原站長,縣局投入資金10多萬元,對癱瘓的網絡進行了改造,鋪設光纜39.2公里,將31套有線電視節目非常清晰地輸送到涼泉各村屯,老百姓足不出户就可以瞭解到身邊的突發事、感人事,瞭解到黨和國家的方針政策,滿足了老百姓的業餘文化生活需求。對此,用户主動交費的積極性顯著提高,2003年半年時間涼泉廣播電視站就完成收視費26.6萬元,2004年36萬元。

2、網絡管理得到加強。實行垂直管理後,廣播電視局還對各鄉鎮處於癱瘓的網絡逐步進行了維修改造,確保了有線電視信號的正常傳輸,讓老百姓收看到了聲色俱佳的電視節目。

3、統一了收費標準。按照市物價局批覆每個終端收取10元收視費,從而形成了正常的資金積累,現在無論哪個鄉鎮網絡出現問題都會舉全局的財力、物力、人力加之維護保障,這一點是垂直管理前任何一個鄉鎮都無法辦到的事情。

4、輿論宣傳作用得到充分發揮。城鄉聯網後情況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城鄉聯網、垂直管理後,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和當地的新聞節目很快就能通過廣播電視節目讓百姓'家喻户曉',及時瞭解和掌握黨的方針政策及天下大事。廣播電視局2003年對電視節目進行了全新改版,播出時間由原來的每天9小時增加到16個半小時,還面向農村推出了自辦'鄉村在線'欄目,把節目內容定位於'三農',以《大地傳真》、《農情民聲》、《供求信息大看台》等子欄目,全方位報道農村經濟結構調整中農、林、牧、副、漁各條戰線的情況,準確地報道了農業政策及全縣的農村工作信息,受到了廣大受眾的好評。

5、提高了省、市、縣台節目的覆蓋率。實行垂管、縣鄉聯網後覆蓋率由原先的17.6%,增加到100%,對西豐經濟發展和社會各項事業進步將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

6、增加了廣告收入,促進了西豐縣商品經濟的發展。隨着西豐電視台覆蓋率的提高,周圍縣(市)、區的商家為促銷自己的商品,增加了廣告投入。2004年西豐電視台的廣告收入實現59萬元,比2003年增加34萬元,增長136%。

7、解決了就業和老有所養的問題。個人承包的網絡收回,村自管的網絡已全部實行統一管理。過去因開不出工資在家待業的在編人員又重新回到了工作崗位,退休人員領到了足額的退休金,解除了老同志的後顧之憂。據統計垂直管理後共安置就業人員18人。

8、增加了財政收入。隨着西豐縣廣播電視事業的不斷髮展,有線電視用户將到6萬户,收視費可達720萬元,每年將向縣財政繳納税費100多萬元。

總之,西豐縣廣電局近二年來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一些讓西豐廣電人值得驕傲的成就,但也存在一些值得深思和注意的問題。一是由於城鄉聯網、舊網改造,投資過大,債務過高,償還能力較弱,還要精打細算、艱苦奮鬥,充分利用網絡的資源,發揮產業的功能,增加創收力度,增強發展後勁;二是職工隊伍素質要提高,服務質量要增強,尤其是農村廣播電視站的隊伍,要加強培訓和業務水平的提高,增強為廣大用户服好務的本領,適應工作的需要。

四、啟示與建議

1、思想解放、觀念更新、突破常規、敢於領先是西豐縣廣播電視事業迅速發展的關鍵。作為遼北最偏僻,而且又是一個出了名的貧困縣,又是地處山區,能夠在短短兩年多時間裏就改變了農村收看廣播電視節目難的問題,取得這樣驕人的成績,是西豐縣廣播電視局領導班子思想解放、觀念更新的結果。他們敢於突破常規,抓住機遇,大膽改革,面對農村收看廣播電視情況的實際,認真聽取農民的呼聲,為農民所想,為農民所辦,不等不靠,積極想辦法,樹立想事、幹事、幹成事的決心,實行城鄉聯網、垂直管理,大力發展農村有線廣播電視事業,有線電視覆蓋率達到100%,從根本上解決了農民看電視、提升農民文化品位和對鄉鎮有線電視安全播出有效管理的問題。

2、西豐的作法符合國家廣電總局和省廣電局的要求和縣級廣播電視事業發展方向,符合廣大農村羣眾的根本利益。做強做大了農村廣播電視事業,佔領了農村宣傳思想文化陣地,送去了黨和政府的聲音,送去了科學致富的知識,送去了文明向上的文化生活和精神食糧。使這塊輿論陣地牢牢地掌握在黨和政府的手中,保證了政令暢通,讓黨和政府的聲音傳入千家萬户,保證輿論導向的正確,淨化了熒屏,禁止了濫播亂放,規範了管理,有效的服務。

3、縣領導做堅強後盾,全力支持,給予必要的扶持政策,各部門大力配合是他們成功的法寶。垂直管理工作,是體制的改革,政策性強、涉及面廣、問題較多,如果沒有縣委、縣政府領導的重視和支持及各部門的配合要完成任務是不可能的。西豐縣廣電局在運行過程中得到了領導的鼎力支持,幫助他們解決了諸多上收和聯網工作中的一些難題,使上收工作平穩運行,收到了實實在在的成果。

4、西豐的經驗、西豐的做法是成功的。我們認為應在全市各縣(市)、區廣電系統大力推廣縣級廣播電視垂直管理體制,走出一條適合鐵嶺廣播電視發展的新路子,將我市廣播電視事業提高到一個新水平。為振興鐵嶺經濟、發展廣播電視事業,再創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