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作文要設置懸念 設置懸念的方法(精彩多篇)

欄目: 學生作文 / 發佈於: / 人氣:5.59K

作文要設置懸念 設置懸念的方法(精彩多篇)

設問法 篇一

就是運用設問製造懸念。如《羚羊木雕》一文的開頭:“‘那隻羚羊哪兒去啦?’媽媽突然問我。”開頭用媽媽的一句問話造成懸念:什麼“羚羊”?媽媽問這幹什麼?

這樣,一下子吸引了我們的閲讀興趣,引出了故事,以下按事件發展變化的先後順序交代了羚羊木雕的'來龍【】去脈。這種寫法,要比直接陳述事件的經過更讓人感覺興味無窮。

如何設置懸念 篇二

什麼是懸念?懸念,就是文章中令人好奇而又不能馬上知道底細的情景設置,是指作者為了激活讀者的“緊張與期待的心情”,在藝術處理上採取的一種手段。它可以是一個場面、一段情節,可以是貫穿全文的一個具體事物、人物某一時刻的神態描寫等。設置懸念的常見方法有如下幾種。

描寫法 篇三

就是通過人物的外貌和神情描寫造成懸念。如《最後一課》的開頭對韓麥爾先生的外貌描寫:“我們的老師今天穿上了他那件挺漂亮的綠色禮服,打着皺邊的領結,戴着那頂繡邊的小黑絲帽。”還有對鎮上其他人的描寫:“後邊幾排一向空着的板凳上坐着好些鎮上的人,他們也跟我們一樣嚴肅。

其中有郝叟老頭兒,戴着他那頂三角帽,有從前的鎮長,從前的郵遞員,還有些旁的人,個個看來都很憂愁。”韓麥爾先生穿着只有在督學來視察或發獎的日子才穿的漂亮禮服,鎮上的人們個個都顯得嚴肅、憂愁,這種外貌和神情描寫,渲染了一種嚴肅的氣氛,預示着將有不同尋常的事情發生。

究竟發生了什麼?為解開這個懸念,我們就會帶着一種探尋的心理,饒有興致地讀下去。

最後需要指出的是,設置懸念要注意兩點:第一,設置懸念貴在巧,巧於藏而不露。即:設懸要根據情節的發展和文章的結構要求而定,如果脱離了這些,設懸就顯得虛假、不可信,也失去了設懸的作用。第二,設懸要早,解懸要遲。設懸早,抓住讀者就早;解懸遲,就可以從容地表現人物、敍述事件。

以人物某一時刻的言行心理描寫為懸念。 篇四

如《三人行》開頭便寫:“一定要走到那棵小樹跟前再休息!”指導員王吉文望着前面四五百 米處一棵小樹,又暗暗地下了一次決心。⋯⋯在王吉文看來,它似乎比 實際距離要遠一些。”王吉文為什麼“又暗暗地下了一次決心”?為什 麼望着只有四五百米,走起來卻“似乎比實際距離要遠一些”呢?這些 心理描寫既緊緊地抓住讀者,也自然展開了情節,為後文埋下了伏筆。

誤會法 篇五

利用誤會設置懸念,可使故事情節跌宕起伏、扣人心絃,讀來妙趣橫生。如《山中訪友》一文,看過文章的標題,我們一定以為作者要到山中訪問自己的好朋友。然而讀罷全文,我們方才明白,原來這個“友”指的不是人,而是山中的古橋、樹林、山泉、溪流、白雲、瀑布和懸崖等,作者是運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把它們當做自己的朋友了。

再如契訶夫的小説《變色龍》,乍看文題,一定以為作者寫的是一種會隨着環境顏色的改變而改變皮膚顏色的蜥蜴類四腳爬蟲,待我們讀過此文才發現,原來作者寫的是一個人——奧楚蔑洛夫,他善於溜鬚拍馬、欺下媚上、見風使舵、趨炎附勢,他在處理狗咬人事件中反覆無常的態度和變色龍極為相似,表現出善變的本色,小説以用《變色龍》為題,含蓄形象地揭露了這個人物的醜惡面目。

巧妙處理情節,懸念迭生 篇六

把情節處理得“一波三折”,能夠極大地吸引讀者的眼球。但切記這些“波折”要入情入理,讓讀者產生“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感覺,方能做到引人入勝。而脱離生活、故弄玄虛的“波折”非但不能吸引讀者,還會適得其反。常用的有誤會法。

擬一個富有懸念的標題 篇七

標題上設置懸念,可以緊緊抓住讀者的心,激起讀者急於探求內容的強烈願望。

以貫穿全文的一個事物為懸念。 篇八

如《小木船》這篇習作,開頭就 寫:“每當我看見藏在抽屜裏的那隻精緻的小木船,我就想起陳明來。” 這隻小木船是怎麼來的?為什麼“我”要把它藏在抽屜裏?為什麼看見 它就想起陳明來?全文以這隻小木船為線索、懸念,層層展開,引人細 讀。

插敍法 篇九

即在敍述中心事件的過程中,暫時中斷敍述的線索,插入一段與主要情節相關的內容,然後在適當的時機再接上原來的情節。如魯迅的《故鄉》,當寫到“我”回故鄉準備拜望親戚本家時,情節突然中斷,插入一大段回憶少年閏土的文字,製造了懸念:“我”拜望親戚本家了嗎?閏土為什麼很想見“我”一面?

讀完插敍的內容以後,我們不禁又要問:“我”心目中的少年英雄閏土現在怎樣了?“我們”見了面,閏土還會口若懸河,無話不談嗎……懸念一個接一個,一環扣一環,這樣,一方面可以使人物形象更加豐滿;另一方面可以使文勢曲折變化、跌宕起伏,讀來趣味橫生。

欲揚先抑法 篇十

詞典對欲揚先抑的解釋是:要發揚、放開,先控制、壓抑。“揚”和“抑”,都是一種強調手段,指作者本來要大力讚揚某個對象,在文章開始的時候卻貶抑他,等到時機成熟的時候再頌揚他。運用此法,能使文章情節多變,形成波瀾,製造懸念,給讀者留下比較深刻的印象。

《戰國策》中有一個“馮諼客孟嘗君”的故事,文章開頭先把馮諼貶抑到最低處:他既無愛好,又無能耐,還愛發牢騷,可以説是成事不足,敗事有餘。

讀到這裏,我們不禁要問:這樣一個一無是處的人,孟嘗君為什麼還要禮遇他呢?不料接下來作者卻筆鋒一轉,寫他如何為孟嘗君經營“三窟”,寫出了他非凡的才能,原來作者是想利用開頭的“抑”襯托後面的“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