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我眼中的李清照作文【精品多篇】

欄目: 學生作文 / 發佈於: / 人氣:1.67W

我眼中的李清照作文【精品多篇】

我心中的李清照優秀作文 篇一

“清”不禁讓人想起清波玉珠的畫面,晶瑩剔透,宛如她眸子裏閃爍的碧光。滄海桑田,未曾褪色。

“繡面芙蓉一笑開,斜飛寶鴨襯香腮。”她的美從內到外,氣質韻華,如詩如歌,成為千古歷史中一朵眾人瞻仰的荷花。

她出身高貴世家,身份顯赫,是有名氣的大户人家,自幼善歌能作詩,多才多藝,嚮往自由。

就算是與趙明誠結婚後,也是情投意合,過着如膠似漆的生活“雲鬢斜簪,徒要教郎比並看”。她年輕時情竇初開,心思甜蜜,那時候,她是如此的快樂,如此的幸福。

可是生活,就是如此,它不會讓你永遠安逸。也許就在不經意間,美好的生活就會被摧殘,所有的一切,都會如同塵埃在空氣中消散。

國家將滅,丈夫病逝,這如晴天霹靂,將柔弱的她打的破敗不堪,“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悽悽慘慘慼戚”。含淚回憶往日的美好,回憶與丈夫在一起的點點滴滴。“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圓月之日,獨自舉杯對月,仰天大笑,卻笑出了辛酸淚,“黯然銷魂者,唯別而已矣”。半昏半醒,回到冷清的閨房,夜風襲來,刮亂了心中的愁緒。

從此,“愁”成了她生命的主旋律,看到“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時,看到“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時,她發出了“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的悲歎。

李清照的人生以一個“愁”字著稱,正是因為她的愁悶,才跳出了絕世的孤獨之舞。

我心中的李清照,如詩,如歌,如畫,如夏花般絢爛多姿。

我眼中的李清照作文 篇二

我認識過“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的灑脱李白,也佩服過“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流人物”的豪放蘇軾。而我以前從未了解過的女詞人李清照,才是真的令我佩服。

我眼中的李清照,是天真活潑的。是在划船遊湖時,為怪石取名字,因為找不到回家的路,而闖進荷花叢中的李清照。是醉後擔心海棠花,追問?春歲月的李清照。因此事,她為我們留下了千古名句:“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我眼中的李清照,是頗有生活情趣的女子,是“雲鬢斜簪,徒要教郎比並看”中所描述的,把自己和鮮花讓趙明誠看一看,是花美還是人美。

我眼中的李清照,是在飯後飲茶時,與趙明誠做的“賭茶”遊戲。

我眼中的李清照,是孤獨悲觀的。是“藤牀紙帳朝眠起,説不盡、無佳思”的孤獨。趙明誠去世後,從前富有情趣的生活,已經變得清冷孤寂。而流傳千古的名句“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悽悽慘慘慼戚”和“怎一個愁字了得!”兩句中,流露出的是李清照飽經憂患、家破人亡的悲痛。

是她,天真活潑的她,寫下《如夢令。春晚》;

是她,孤獨悲觀的她,寫下《聲聲慢。尋尋覓覓》。

是她,李清照,聞名天下的女文豪,是我們心中永遠的一代詞宗。

我眼中的李清照作文 篇三

她天生麗質,猶如一朵帶露的花,美麗的雙眸總是滲滿迷人的清淚;她嬌花照水,好似一彎遮雲的月,嫵媚的面龐總是掛着深沉的愁緒。她就這樣婉約大方地挪着碎步,來到我的身邊,將她的人生際遇向我娓娓道來。

她是李清照,號易安居士。在那個“女子無才便是德”的封建社會,她標新立異,獨領風騷,成為令世人敬仰的女詞人。家境優越,和丈夫趙明誠感情甚篤,志趣相投。可惜,命運和她開了個玩笑,將她的幸福生活徹底打碎。

南渡前,雖時常與丈夫分別,但她還是能和丈夫相聚,這時她只道出:“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我歎,她愁。她也有着男人們的豪情壯志,心情激動之時,她會在我面前得意念道:“九萬里風鵬正舉。風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這時,我深深覺得,她不僅僅是個弱女子,她也有着男人們的遠大抱負。

南渡後,最愛的丈夫與她陰陽兩隔,所有的金石文物又在逃難中遺失,從此整天以淚洗面。對着窗外發呆,她默唸到:“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悽悽慘慘慼戚,”她在尋她的丈夫,盼望他能回到她的身邊。但我深知,那是一個奢望,她也只能活在那毫無結果的“尋覓”上。她眼裏飽含絕望,對我説到:“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復又吟來“聞説雙溪春尚好,也擬泛輕舟。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説完,她輕輕拭淚,我也悲從中來。我不知如何安慰她,我或許還不懂得人世間的愁,又怎能體會得到她內心的孤獨與寂寞。

我走到她的身邊,擁抱着她,給她一個可以依靠的肩膀。她的身體因為抽泣而不停顫抖,也許這時她才是真正的李清照,一個普普通通的婦女,一個會為自己而活着的女子。

從悲痛中漸漸走出來之後,她決定為自己尋找一個接班人,一個能在她的教導下成為能與她不相上下的女詞人。但在那個時代,她的行為是令人不滿的,所以一直未能找到一個女學生。這時,我想到了一個能打消她顧慮的辦法。我雙膝跪在她的面前,在她疑惑的眼神中對她説:“勿怕,吾願拜汝為師!”

我眼中的李清照作文 篇四

記不清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知道了宋代有這麼一位著名的女詞人——李清照。似乎是從那首《如夢令》開始的吧!西亭日暮下,藕花幽深處,一切都顯得那麼閒暇、愜意;沉醉失歸路,興盡乃回舟,讓人絲毫感覺不到古代女子所特有的矜持,此時,我眼中的她是個率直開朗、為受世俗束縛的女子。

“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字裏行間滿載的是李清照對新婚不久便外出求學的丈夫的無盡思念。空中有雁飛過,左等右盼,都始終等不到她朝思暮想的人捎來的書信。孤孤單單的她只能望着園中的花朵在風中漸漸凋零。獨上蘭舟,回憶起昔日與丈夫相處的點點滴滴,心中惆悵更是無窮無盡。初為人婦的她,在我眼中是一個心思細膩、情感豐富的女子。

南北兩宋交替興亡,歷史鉅變讓李清照經受了顛沛流離之苦、夫亡家散之痛。命運的無情捉弄令她將個人遭遇與亡國之痛交織在一起,從此,她所作之詞不再如早期那樣充滿着閒情雅緻,更多的是對故國、故人的思念和對自己身世遭遇的無奈。“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悽悽慘慘慼戚。”僅這一句便道出了她心中無限的苦悶孤寂。梧桐兼細雨,夕陽西下,傷感的季節,傷心的人,一片淒涼。慘遇不幸後的她,在我眼中是一個無依無靠、孤孤寂寞的女子。

這樣的一個女子,才華洋溢卻命運坎坷。我同情她,為她不幸的遭遇感到憤憤不平。時常有着這樣一個想法:假如李清照是活在當下,活在國泰民安的現在的生活,那麼,她也許就會寫出更多更好的詞。不過,後來一想,不過,這樣一來也許她會什麼也寫不出來,或者寫出的詞再也無法與以前的一樣好了。

生活的磨難讓李清照飽受煎熬,卻也讓她的心智、情感越來越成熟,我們才能夠讀到這麼多這麼好的詞。她在我的眼中無疑是一個傳奇,在中國的歷史上也是一個不朽的傳奇。

我眼中的李清照作文 篇五

南宋亂年,皇帝、君臣、百官花天酒地,昏庸無能,天下一片混亂。可是,茫茫天河之中閃爍着這顆處女星——亂世之女英雄,李清照。

還記得幼年時讀你,只覺得有“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的豪情滿腔。完全沒有一般女詩人的那種柔弱與憐愛之情。

你,是一位女詩人,是一個貴族千金,還更是一個為國而戰的英雄。

“當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我讀懂了你在年輕時,那種歡樂與閒適。

你,雖然只是男權社會中一個默默無聞的女詩人,卻願意為了國家提筆而戰。大宋襟國,那麼多剛烈的男兒,卻不願不想不敢為國而戰。難道保衞家園的任務,都需要落在一個柔弱的女人身上嗎?

你還未嘗盡愛的味道,卻與丈夫天人永隔,為什麼老天如此無情?你還未從失去愛的世界中甦醒,又被那些可憎的官差逮捕,這是為什麼?

但是,命途多舛的你,並沒有被生活的煙硝所埋沒,你的作品、你的人格,人們不會忘記。你有巾幗之嫻淑,更兼鬚眉之剛毅,無情的現實是你身心俱疲,但卻成就了你在文學史上的光輝業績,你的魅力將世代流傳,你的作品,我們會繼續傳承下去。

我眼中的李清照作文 篇六

翻開一卷《漱玉詞》,淡淡墨香裊裊襲來,夾雜着歲月的沉澱與暗香,在鼻尖縈繞徘徊,撥動心絃。

你的一字一句襯在泛黃的紙上,徐徐傾訴着你的幽思愁緒,點點滴滴,這次又怎一個愁字了得?就這樣深陷在你悽悽慘慘的詞句裏,思緒隨着時光的洪流追溯到過往,追溯到那一番風一番雨一番淒涼的院落裏。

牆角青梅下,你正靜靜地安坐,細眉鳳眼,明眸皓齒,一襲輕衣素衫,扮得粧容淡雅,一手持卷,一手斂袖。直待清風吹過,撩起鬢角幾縷青絲飄動,露濃花瘦,薄汗輕透。我就這樣痴痴地望着你,聽你所聽,想你所想。你的一吟一詠,一愁一傷,都化作了一滴滾燙的淚,滴在我疼憐的心上。

“位卑未敢忘國憂”“欲將血淚寄山河”。亂世中,多年顛沛流離的逃亡生活,你一路艱辛,一路坎坷,追隨着大宋王朝苟延殘喘的步伐一路奔波,到頭來,終究難能挽狂瀾於既倒,扶大廈之將傾。身為一介“閭閻嫠婦”,你只能將滿腸愁緒化作點點墨香,在月明雲高的夜晚,獨自倚樓而歎,愁白了青絲,怨紅了雙眸。

你憂鬱的樣子,瘦成了東籬那朵菊花,菊花酒盞,你醉卧在遍地殘瓣的花叢中,紅顏憔悴,濃香吹盡,露濃花瘦,無人問無人憐,苦守在對趙明誠的思念裏,掙扎在山河破碎的絕望中,淺淺地吟唱着那悽悽慘慘的秋季

或許,你曾擁有過令人豔羨的愛情,或許,你也曾沉湎在郎情妾意的甜蜜之中,但那曇花一現的美麗終究沒能長久。似是命運不公,斷了你對幸福生活的追求,卻又是天機巧設,成就了你註定不凡的一生。

所有前世的舊夢也只能是紛紛擾擾之中難以遣懷的慰藉,讀你的人生就像曉風牽出殘月靜靜揮灑出幽幽清輝。照在一彎逝水中,映出一番孤寂的夢,有無盡的滋味,悽美地撩人。

識盡了喧囂紅塵,擁堵繁華,那一片空山卻以沉穩而清新的寂寥,讓孤獨者窺視人生的真諦。你獨品“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又上心頭”的歎息,踏碎了滿地的憂傷……

輕輕地,輕輕地。我合起書卷,嗅盡最後一縷墨香,懷着對你的萬般崇敬,躲到九百年後小城的一個角落裏思緒萬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