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環境對人的影響作文多篇

欄目: 學生作文 / 發佈於: / 人氣:2.19W

環境對人的影響作文多篇

環境對人生的影響作文 篇一

曾經有科學家認為,“人是唯一能接受暗示的動物。”一個好的積極暗示,會對人的情緒和生理狀態產生良好的影響,激發人內在的潛能發揮超常的水平,使人進取。

有這麼一則故事,一名生物學家在參觀農場時經過一個雞棚,發現裏面有隻老鷹在吃雞食,於是他好奇的去問農場主,農場主回答他:“可能他也認為他是一隻雞把!”於是生物學家抱着老鷹來到懸崖邊並告訴它它是一隻老鷹應該去飛翔,剛開始老鷹站在那一動不動的看着它也不張開翅膀,可是生物學家並不放棄,在反覆了三次之後終於成功了,老鷹張開翅膀回到了屬於他的天空中去。

環境可以改變一個人,好的環境使人成長,而消極的環境只能使人墮落。

孟母三遷的故事啟發了我,她曾經三度搬家就為了使孟子可以有好的學習環境,最終孟子成為了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可見,一個好的環境對一個人來説有多重要。

一個人的生活態度隨環境而改變,你身邊的朋友是什麼樣子的人,最終也會成就你。如果你身邊的朋友圈子都是敗家子,吃喝玩樂,做事邋遢,那麼將來你必定也是無用之人,而反之,你的朋友圈子都是些有用之人,有夢想、有抱負,對生活充滿希望,那將來必定你會成為有用之人。可想而知,環境不會因你而改變,只能你去適應環境或選擇環境。

雄鷹在雞窩裏長大,就會失去飛翔的本領,如何搏擊長空,翱翔藍天?野狼在羊羣裏成長也會因“愛上羊”而喪失本領,怎能叱詫風雲,馳騁大地?

環境對人生的影響作文 篇二

人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而森林的面積卻在急劇下減,這是為什麼呢?是樹會魔術般的消失嗎?不,人們會肯定地回答。那它們在哪?在人們的家中:筷子、櫃子、牀……。

就連我們學習用的鉛筆也是。這不都是一棵棵立在家中的樹嗎!

科技的發展使人們擁有了汽車、電冰箱……當一輛輛汽車在路上駛過時,當一台台嶄新的冰箱搬回家時,你可否想過他們對家園有影響嗎?有人説這麼小的污染對環境有什麼影響,而並不在乎。但你們想想看,全球數億人每人一點一些呢?你可能啞口無言。是啊!點點相加就會積少成多。

人們也似乎警覺了,發明了電車、無氟冰箱,但這只是少數人的思想。

我國每年生產和丟棄的一次性木筷多達四百五十多億雙,須砍伐兩千五百萬棵樹;地球上每六小時就會有一種生物滅亡;地球上每年有五至七萬公頃的土地變成沙漠;地球上有百分之二十五的人口缺少充足的飲水……看着這一個個觸目驚心的數字,你有沒有想過,這裏面的一雙被丟棄的木筷,一滴浪費的水是你造成的呢?

在城市裏,一座座高樓大廈拔地而起,我們舒服的住在裏面,而因公務需要被砍伐大樹上的小鳥的家卻倒在地上,使它們無家可歸。那些人為了自己的利益讓它們失去了家園,自私可悲……這些詞不斷在我腦海間閃過。不!人們的做法簡直無法用語言形容。

我們的發展並不代表使其它生物失去本有的棲息地,甚至死亡、滅絕。我們是否應該為我們的子孫後代留下這寶貴的“財富”。人們可以用其他東西來取代樹木等等,這難道不可以嗎?

人類你們聽見大自然的哭泣了嗎?你們看到那動物悲傷的淚水了嗎?請聽聽地球那悲痛的呻吟,好嗎?

環境對人生的影響作文 篇三

寒假我把《三字經》讀完了。我對“昔孟母,擇鄰處”的故事非常感興趣。孟母為了改善孟子的學習環境三次搬家:第一次住在屠夫家附近,孟子和夥伴們天天玩殺豬宰羊的遊戲,孟母覺得這樣孩子就會變得殘忍、粗魯,於是選擇搬家;第二次住在墳場附近,孟子天天和小夥伴們頭頂白布玩送葬的遊戲,孟母覺得這樣孩子就會看破一切、失去鬥志,孟母再次搬家;第三次住在學堂附近,孟子每天都被學堂裏的讀書聲吸引,常趴到窗台聽老師講課。孟子有了好的學習環境,從此發奮讀書成為我國曆史上偉大的思想家。

有一個好的學習環境是非常重要的,但是更重要的是有好的學習態度。就像敬愛的毛主席小時候為了鍛鍊自己的學習意志,到集市上去看書,無論外面多麼吵鬧他都沒有受到影響。這樣的鍛鍊讓毛主席在隆隆的炮聲中還能靜下心來思考。

我每天放學都是到媽媽的辦公室寫作業,那裏人來人往,非常吵雜,我依然能專心把作業寫好。我相信這樣的鍛鍊對我的學習成長會有很大幫助。

環境對人的影響作文 篇四

有兩羣鴨子,其中一羣特別會下蛋,每天可以下一隻大大的蛋;而另外一羣則非常懶下蛋,兩天或三天才下一隻普通大的蛋。這兩羣鴨子各自生活互不干擾,各有各的池塘和草地,各下各的蛋。在鼠年馬月雞日,懶鴨子羣當中的一隻鴨子來到了勤奮鴨子羣當中,這裏的一切讓它非常驚奇,鴨子們競爭下蛋的場面非常熱烈,每隻鴨子對下蛋都非常有激情,非常有積極主動性,恨不得生出一個吉尼斯紀錄的鴨蛋或者生下TWINS蛋來好讓人刮目相看讚不絕口。這給新來的鴨子留下非常深的印象,於是它決定留下來,也決心像別的鴨子一樣天天勤快的生蛋。一個月以後,它成功了。它每天也可以生下一個又大又白的鴨蛋來。

世界一天一天在變,但勤奮鴨子與懶惰鴨子們的生活沒有改變。某年某月的某一天,勤奮鴨子羣裏的一隻鴨子出來散步時不小心走失了,卻意外碰上了那羣懶鴨子。這裏的鴨子對生活沒有什麼嚮往,不會去勤快地尋找食物,對下蛋也沒有什麼興趣,如果吃得不好或者沒找到食物就根本不下蛋,懶懶散散的,高興的時候今天下一個蛋,不高興時過幾天才下一個蛋。所以這羣鴨子的鴨蛋產量非常的低。看到這一切,那隻勤奮鴨子心涼了,可是它一時還找不回原來的集體,於是它暫時留了下來,和這羣懶鴨子們住在了一起,時間久了,也就漸漸地習慣了它們的生活。可是一個月以後,曾經每天能下一個大鴨蛋的鴨子居然不會下蛋了。

人是同樣的人,但環境可以改變一個人的結果。如果在一個積極向上的羣體裏,受到周圍的人感染,他也會努力勤奮起來,並且做得到自己的,成功的人或許成了這個羣體的,或者開創了他自己的新事業,或者在某一方面他是專家,是,是不可或缺的重要人物。但如果呆在一個散漫懶惰的羣體裏,同樣也會讓一個優秀的人變成懶漢。如果他不能改變這個羣體,那麼就要被這個羣體給同化。人總是有惰性的,當週圍的人都不思進取沉迷於安樂,對工作得過且過,沒有計劃性,沒有長遠性,沒有良好的執行力,組織框架鬆散無序,在這種環境感染下,再勤快的人也會變成一個庸碌無為的人。

人不能改變環境,但環境可以改變人。一個人,如果自己不想進取,那麼受到環境的影響,尤其是懶惰環境的影響是最容易的。這時候的他不想主動地改變他自己的什麼,他只會隨波逐流。或許即使在一個勤奮的羣體裏他也跟得上,但這樣的鴨子不會生出的蛋來,或者生出更多的蛋來。他的水平僅僅是在平均線以下,是屬於隨時可被淘汰的那一等人。

肯用心做事的人都會積極地利用周圍的有利環境對他的影響而實現他的目標,在完成他的工作之內,他會不斷地挖掘自己的潛能,理論上來説,人的潛能是無限的,只要在合適的機會之下一定可以轉變為真正的工作力。若某個人在某項工作當中表現平平,並不是他的狀態;但給了他一個機會讓他從事另一項工作,或許緣於平時的積累,或者在這方面找到了他工作的潛力,因此便能比以前做得更好,做得更大,做得更強。

人的潛能是無限的,只要肯去挖掘。

環境對人生的影響作文 篇五

夜好深好靜,靜得讓我難以置信,靜得只剩下我的抽泣聲——我們,吵架了。

想着父親剛剛生氣的更替嘶啞的吼聲,還有他那高高抬起又緩緩放下的右手,我的眼淚奪眶而出,記憶的片段支離破碎,像一張張照片在我的眼前浮現:從記事開始,我與父親從未吵架,我曾經承諾,無論如何不能哭,受了多大的委屈都要堅強,可是,站在家面前的人是我的父親啊!我至親至愛的人,甚至連他的一個失望的眼神,都會讓我的理直氣壯化為烏有。

一個孩子眼中的父親

那時父親會讓我坐在他的肩頭“騎大馬“,會牽着我的小手去散步,會催促我早早起來,會讓我在甜美的故事中進入夢鄉,會大汗淋漓着推我去看病……

一個少女眼中的父親

孩子都是這樣,長在了便不願與父母親近,我多想去看看外面的世界,而父親似乎總想我留在他身邊(那時的我不知道父親是怕我受到傷害),於是我身上的刺扎傷了父親,而未長硬的翅膀也讓我一次次摔倒。

一箇中學生眼中的父親

我長大了,父親反而衰老了,此消彼長之間,我看到了歲月的滄桑,我開始明白為什麼早上醒來桌上會有可口的飯菜,為什麼父親那原本那温暖的大手變得越來越粗糙,這些都是因為一個父親對女兒的愛。

父親的感動我的地方太多了。可能是普天之下的父母都愛自己的兒女,可是對我來説,父親只有一個,父親對我的有也是獨一無二的,僅僅是這生活瑣事就值得我用盡一生去感動。

環境對人的影響作文 篇六

好一句“人才成長是有一定規律的”。這規律在我看來,就是環境能夠影響人的成才。也許有人會問:“環境有‘順、逆’之分,哪種環境出人才呢?”我説,是環境就影響人,逆境也好,順境也罷,都可以出人才。

不是麼,法國大作家雨果説:“痛苦能夠孕育靈魂和精神的力量,災難是傲骨的乳孃,禍患則為豪傑的乳汁。”我國近代思想家梁啟超也説:“患難困苦,是磨鍊人格的最高學校。”是啊,古往今來,大凡取得成就的人,無不飽嘗艱辛。“蓋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司馬遷的話語一語中的,而他本人又何嘗不是逆境成才呢?試想,如果沒有他身受宮刑仍執着一念,著書不輟,怎麼會有“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史記》傳世呢?至於3歲而孤的范仲淹、屢試不第的蒲松齡以及當代的蘇阿芒、張海迪等人,哪個不是逆境成才的典範呢?這絕非偶然,因為只有在逆境中經受過磨鍊的人,才更知道人世間的真善美、假醜惡;才更懂得人生的意義,才更能戰勝生活中的艱難困苦,進而成為人才。困苦環境的確,可以使人磨鍊意志、走向成熟、走向成功,從而創造生命的輝煌。

人才也可出於順境。我們知道,人才的形成需要經過學習和實踐,而這一點又必須依賴於社會的經濟、文化等諸多方面。只有在良好的環境中,人們才更容易充分地發揮其聰明才智,成為人才。改革開放以來,國家和政府為人才的脱穎而出,開創了空前優越的條件,於是企業家、教育家、種糧大王、科技英雄等各行各業的“狀元”大量湧現出來。他們生逢其時,旱苗得雨,人才輩出,完全得利於大好的環境啊。相反,那曾經志在“大濟蒼生”,又自信“天生我才必有用”的李白,卻因境遇的原因,雖然在文學上寫出一些傳留後世的詩篇,而在政治上始終不能實現自己的遠大抱負,最終發出瞭如同左思一樣的“何世無奇才,遺之在草澤”的慨歎。南宋的辛棄疾也是,他雖才高八斗、學富五車,是經天緯地、安邦定國的奇才,但朝廷昏庸、奸臣當道,他也只能被棄置鄉間以酒澆愁或登亭悲歌,抒發那“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的憤懣。這正反的事例,不都在説明順境與人才的關係嗎?

環境影響人的成才,這是不爭的事實。順境為人才提供了良好的條件,假如陶醉其中,不求進取就會使順境虛度、一無所成:逆境給人以艱難困苦,但如果變壓力為動力,勇敢地同困難鬥爭,就能做出常人做不出來的'奇蹟。因此,順境中要頭腦清醒、善假於物,抓住有利時機,儘快成才;逆境裏,也不要悲觀消沉,要敢於接受困難的挑戰,化不利為有利,堅定地向理想的國度進軍,艱難困苦、玉汝於成。

總之,環境影響人的成長,這就是成才的規律。

環境對人生的影響作文 篇七

太子少傅箴言“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這句家喻户曉的格言仍適用於現代社會,並且成為了父母教育子女的日常用語。

生物學上似乎給出了有力的證明:環境是影響植株生長的重要因素。不同土壤中生長的植物最終的生長趨勢大不相同,這是不可否定的真理。“草木無情人有情”,人類有自己的思想範疇,大多數時間能進行獨自思考,但其它生物不同,它們的生命只歷經三個階段,誕生——生長——凋零,在匆匆中結束一生。沒有思想,只能被環境以及其它因素左右,直到生命結束,將自己的一切獻給土地。

人類有自我抉擇的能力,環境不足以支撐改變一個人的力量。真正推動人類前行或倒退的,只有人類本身。

魯迅先生被稱作“民族脊樑”,出生於浙江紹興的一個書香門第,在清末典型的封建大宅子長大,被迂腐傳統的思想包圍,遇到形形色色的人。他蔑視日本留學期間不思國家危亡一心娛樂的大學生,抨擊一切封建思想,與從小薰陶他的理念做鬥爭。他在人生的每個階段都堅持自己的立場,因此沒有人能動搖他的'思想,“近墨者”是他,“黑”者未必是他。不僅僅是他,千百年來的文人志士、為解放中國而戰的英雄烈士,哪一位不是在水深火熱的社會中開闢出自己的路?

“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人的發展如何,取決於在不斷思考與反省中,他會把自己鑄就成什麼樣的人,他並不是一味在環境中索取,將別人推崇的榜樣當做神明,堅信崇拜之心定能把自己變為更好的人。即一心認為在好環境中能改變自己,以這種信仰標榜自己。倘若最後一事無成,便怪天怪地、怪榜樣不足以激勵自己,而不尋找自身原因。近朱者赤的基本要求是自身擁有能力以及意志力。

下雨要撐傘,隔着雨傘,不會被雨淋濕。平淡無奇的常識往往體現真理。假設雨水是“墨”,每一滴雨水拍向傘下的人時,有了傘的阻擋,傘下人能安然無恙。傘是自控力,隔絕一切誘惑與侵擾,使人在它的庇護下無視身邊的“墨”。因此,近墨者黑並不能充分地概括大多數人的經歷。

環境無法改變人,唯有人能操縱自己。

環境對人生的影響作文 篇八

“環境與成才”,是人們經常思考和議論的問題,對這一問題有個正確的認識,對自己的發展與成才是十分重要的。

環境與成才有着密切的關係,這是無庸置疑的。良好的環境,即所謂“順境”,有着成才所需要的各種條件,有利於一個人的進步和成長,利於造就人才。反之,惡劣的環境,即所謂“逆境”,處處限制乃至扼殺人們在學習與事業上的努力,就不利於一個人的進步和成長,有時甚至可以把人毀滅。古今中外,這樣的事例不勝枚舉。為多出人才,快出人才,社會和家庭必須努力為人才的成長創造和提供儘可能好的物質和文化條件。就一個人來説,為實現成才的希望,努力為自己選擇較好的環境也是無可非議的。時下,廣大青少年,都在盡最大努力邁入名牌或重點學校,就屬於這種無可非議的行為。大家所以爭向進入,就是因為這類學校設備、師資及其他環境條件優於同類。

總之,環境與成才確實關係密切,環境對成才確實重要。可以這樣説,沒有起碼的環境條件,根本不可能出人才。這是唯物主義的觀點。看不到這點,就違背了唯物主義。然而,我們卻不能得出這樣的結論:在順境中就一定能成才,在逆境中就一定不能成才。這樣認識也是不對的,我們還必須辯證地看待這一問題。事實上,這樣的人不是也不少嗎?家庭為他提供了優越的物質條件,學校為他提供了良好的學習環境,社會也有各種成才的機遇。但是,由於他遊戲人生,不願付出勞動和汗水,最後只能虛度歲月,一事無成。而有的人雖然所處的客觀環境較差,不是得天獨厚,但由於他能在“逆境”中磨鍊意志、發憤圖強,卻終能獲得成功。

由此可見,客觀環境對成才確有着不可忽視的作用。但具體到一個人來説,要想把成才的希望變成現實,不管身處什麼環境,歸根結蒂,還要靠自己的主觀努力。身處“逆境”,不加倍努力,固然不能成才;即使身處“順境”,不付出汗水,也同樣不能成才。著名數學家華羅庚説:“一分辛苦一分才”。這是至理名言,毛澤東同志説過:“外因是變化的條件,內因是變化的根據,外因通過內因而起作用。”這外因指的就是客觀外部條件,即環境;內因就是主觀自我努力。沒有內因的主觀發動,外因便起不了什麼作用,一個人就不會發生從“不是人才”到“人才”的變化。

所以,一個人要想成就一番事業,成為人才,必須具有造福人類的遠大志向和堅韌不拔的毅力,不達目的,絕不罷休,遇到困難絕不示弱,遭受阻礙決不退縮,要不斷前進,不斷追求,直至成功。切不可稍不如意,就怨天尤人,而不從主觀方面尋找原因。總的來説,我們國家對要求成才的人來説,是“順境”,但由於我國還是發展中國家,不盡如人意之處也很多,有些也不能在短時間內得到改變,鑑於這種現實情況,廣大青少年朋友,在認清環境與成才的辯證關係之後,一定要把着重點放在個人的主觀努力方面。

“蓋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修列;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説難》《孤憤》;《詩》三百篇,大抵聖人發憤之所作為也。”這些聖賢先哲,身陷逆境,卻彪炳史冊,流芳千古,作出非同常人的偉業,箇中緣由,就在於其“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志”。“發憤”是其成功關鍵。試想如果他們意志薄弱,任隨環境擺佈,自暴自棄,恐怕只會“老死於户牖之下”,而湮沒無聞吧!我們所處環境,雖然與這些先賢根本不同,但是,他們的發憤圖強、立志成才的精神,卻永遠受到我們衷心讚佩。我想,只要能夠在實際行動上繼承和發揚光大他們的那種精神,我們一定全脱穎而出,無愧於這個“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的偉大時代。

Tags:多篇 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