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底色為話題作文議論文800字(多篇)

欄目: 學生作文 / 發佈於: / 人氣:2.22W

底色為話題作文議論文800字(多篇)

底色為話題作文議論文700字 篇一

日光微斜,斑駁的光影在青石板間浮動。

玻璃珠串成的門簾在風兒的吹拂下叮咚作響,輕輕掀開門簾,木頭的清香夾着些許幽幽的暗香浮動着,她靜坐於小木桌前看着設計手稿,一遍又一遍,不厭其煩地刪改着。

這幅桃花圖到底用什麼顏色作底才好呢?白色?整體感覺過於單調,沒有生氣。粉色?又與桃花的顏色相融合,太過於飽滿,久而看之,則會產生一種厭倦感。

揉揉發酸的眼睛,扶着沉重的腦袋,不禁想着是隨便選一種顏色,還是仍堅持尋找最佳的底色呢?哎!輕歎一聲,還是先去後面染房看看吧!沿着曲折彎延的小路,鳥兒輕唱,雨後的清新空氣都使她微微舒了口氣。

一個又一個大染缸整齊排列。高大的架子垂着各色的染布,深紅的、粉紅的、天藍的……就是沒有她稱心如意的顏色。穿過庭院,來到調色室,拿着畫筆隨意地塗抹着。一抹鵝黃從眼角掠過,是新來的小姑娘。忽是想到了什麼,擠點淺黃兑點水,輕輕地再抹上一層白色粉料。最後再加點淡粉,不停地調和着!粉黃上點綴着紅、白,相融着桃花,再配上棕色的枝幹,定然別有韻味。趕忙喊來染布師傅,讓他加緊調製這種顏色,興奮的心情難以抑制。

想破頭皮,才想出了這種底色。她想過放棄,但她明白自己的內心,她不想草草了事。也許隨便選一種顏色作為底色,都可以賣得出去,但她不想就這麼輕易地選擇。人的底色就是懂得尊重,不隨意。她尊重繡品,堅持自我,更加堅守人格。

她彷彿是遇到了愛情,全身心都撲到這上面。她彷彿融入了這幅繡圖。從桃樹下走過,粉黃,這是世界的底色,粉色、白色的花瓣飄零散落在自己身上夢裏的世界。夢幻,奇妙,都是那麼的美。

盼星星盼月亮,終於等到染布落成的那一天。

一杯清茶,一張繡架,幾曲小調便是她的一天。穿好線後,針上下飛動着……落日餘暉,塵埃落定,長吁一口氣。

底色高中作文 篇二

秋意漸濃,層林盡染,這是眾人皆知的秋天的底色。偶然路過宜興的龍山岕,那裏卻有着與眾不同而又令人心往向之的底色。

龍山岕中的原色之家最為出名,往往是喜愛塗鴉的文青們的歇腳留宿之地。主人是位清秀女子,據説大學畢業就造起自己的夢,過自己想過的生活,我不禁心生讚歎,不忘的初心是她的底色。當我步入原色之家,院牆上塗鴉的幸福生活、手繪的龍山岕地圖映入眼簾。屋檐下,原色的擺設都是女子的心思,大多是,各處淘來的小玩意,隨意擺放,像一個少女佈置自己的寢室,處處安放喜悦。榻榻米的套間,是淡淡的橙色,一種暖心的底色。

不知不覺中我已來到後院,青石板路旁是悦人的山泉,秋水温柔,纏綿絲滑,最激越的險灘彷彿也能被她化成一杯香濃的可可,朝你温暖傾瀉過來。院子角落有畦畦菜蔬,牆畔有蔓藤閒座,在走廊裏聽風聽雨,廊下節節燈籠垂掛,不免令遊客感慨一番。自然愜意,正應了牌匾上的“原色”二字,而其中恬靜閒適的底色,何不是成就了“家”的意義?

竹亭中是古樸典雅的裝飾,其中年近九旬的老婆婆正細細地品着山茶,她一輩子都住在當地的山中,山裏人是不忘本的,我靜靜地看着,她一邊扎草鞋,一邊講着老故事,一張張疏遠而清晰的臉,一段段銘心的事,其實一直沉積在那呢。忽然,沁心的茶香升起,往事也如煙般裊裊浮現——原來老婆婆也年輕過,她的愛情,熱烈也顯得幽微,像絲綿蘸了胭脂,一點一點滲出來。遠處又有聚坐着的一羣可愛的老人,他們作畫,書法,寫詩,唱戲,下棋,夕陽裏的笑容,燦爛明媚,心無城府,一如無邪的孩子。不忘本是女主人的底色,是老婆婆的底色,更是龍山岕人民的底色。他們用自己的初心,守護着大山中的家園。浮華世界中,竟留有一方淨土——那是世世代代龍山岕人民純樸歸真的積累啊。

林清玄先生曾説過:“大海若能為人所動,就不會如此遼闊;明鏡若能被人刺激,就不會那樣乾淨;月亮若能隨人而轉,就不會那樣温柔遍照了。”大海、明月被世人歡喜歌頌,卻也有着“不忘初心”的底色。

久居城市的我似乎已習慣於車水馬龍,被時代的潮流不斷推向前方。幸好在隨波逐流的狀態下,我能從龍山岕中重拾初心。所謂“尋得所愛,為之守候”,所謂“勿忘初心”不也是人人心中不變的底色嗎?

底色高二作文 篇三

底色,在美術學的範疇表示一幅畫和藝術作品的背景色,後來便漸漸直接以“背景”代替它的含義,但殊不知底色又逐漸成了人的性格精神品質的代名詞。

美術課上,老師曾讓我們以熟褐或羣青起稿,作為底色,熟褐以紅為基調,奠定了畫面偏暖的走向;而羣青恰恰相反。達芬奇的蒙娜麗莎一直被人們稱讚。但從畫面整體來看,蒙娜麗莎的一襲黑衣與陰沉的背景讓整幅畫有一絲詭異的黑暗氣息,但細細觀察,人物皮膚與背景的黃色又屬暖色,中和了畫面的陰暗,使整幅畫更加和諧,也將蒙娜麗莎呈現出一種高冷不可侵犯的女王氣質。

相比之下,中國的戲曲臉譜或許也有異曲同工之妙。與定格的背景底色不同,臉譜是一個人物形象的體現,因此臉譜的顏色最能直接反映該人物性格特點,讓觀眾一眼可知,如紅臉關公,黑臉包拯,白臉曹操等等。

可現實社會,人們不可能把自己的底色畫在臉上,但每個人心中都有對自己的認識。比如我,我認為自己的底色是明亮的顏色,因為綠色是植物的普諞顏色,代表青少年應有的生機,活力。同時也是健康的體現,更是大自然的保護色。可換了我的同學對我的評價可能會變成橙色或紅色,兩者都代表着熱情,可前者更偏活潑,跳躍,後者則更沉穩,是正義的顏色。

由此可見,一個人的底色並不是單調的,就像一幅畫一樣,不是由一種顏色構成,需要許多不同顏色的合理搭配,才有可能營造出一個個性鮮明的人物形象。底色代表了一個人的品質,性格,這往往需要通過深刻的瞭解才能被感知,被感化,這也啟示我們不能“以貌取人”,外貌的醜陋並不影響內心的善良,如《巴黎聖母院》中的卡西莫多,就是個很好的例子。

底色如人的性格,底色是一種精神,底色是一內在涵養,在這物慾橫流的世界,堅守自己的本心,不為世俗所染,不怨天尤人,不自暴自棄,綻放自己的個性,擁有屬於自己美麗人生。

底色高二作文 篇四

人生如如同一張畫紙,由最初的白紙漸漸被各種色彩填充,最後成為一幅第一無二的畫作,繪成了我們絢麗的一生。

但是,每一幅畫儘管色彩斑斕,它們終究都有相同的底色。那我們的底色是什麼呢?

回顧歷史,古往英豪都有他們的底色。義薄雲天,千里走單騎是關雲長的底色;一身是膽,單騎救主是趙子龍的底色;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崑崙是譚嗣同的底色……

晉代陶淵明最後一次做官於四十一歲。有一次,縣裏派督郵來了解情況。有人告訴陶淵明那是上面派下來的人,應當穿戴整齊,恭恭敬敬地去迎接。陶淵明聽後歎了一口氣:“我不願為了小小的縣令的五斗薪俸,就低身下氣去向這些傢伙獻殷情。”説完,便辭官還鄉,開始了他“採菊東籬下”的田園生活。高風亮節,不為權貴所染便是陶淵明的底色,也正因為其堅守底色,陶淵明才成為我們心目中的小小英雄。在這歷史的長河裏,無數的風流人物皆有着他們的底色並且堅守一生,也終究是這些底色成為了他們一生的代言。

生命是短暫的,但生命也是永不停息的。在我們的生命裏,應當如何堅守底色呢?

嵇康用《廣陵散》告訴我們堅守底色,就是要堅守生命的氣節,保持不變的信念。

李白用他的“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告訴我們堅守底色,就是要保持自信與不屈,用一種樂觀的態度面對生活。

反觀現在,無數的刑警用自己的生命告訴了我們,堅守底色就是要打惡懲霸,除暴安良,鐵面無私。堅守底色對於他們來説就是堅持對人民羣眾的那一份赤誠的愛,堅守生命的浩然正氣!

可如今,街頭巷尾滿是外來語的廣告,欺善怕惡的人更是比比皆是,。傳統文化被人漸漸遺忘,中華五千年來的傳統美德被無數人自我拋棄。我不禁在想,中國人的底色還在麼?

所以,發揚我們的本色,堅守我們的底色吧,讓正直、寬容、堅忍、謙恭這些美好品質世世代代的傳承下去,在底色的基礎上,繪出最絢麗的畫卷!

底色 篇五

萬里黃沙之上,有一棵樹,新綠盡掩,泉上匿蹤。又似有駝鈴悠悠,旌旗獵獵。而樹,隻立着,在若隱若現的泥牆裏。

總覺得小時候見過這樣一幅畫,整面被黃褐色水筆塗染,一隻纖手將它自歌闋拋下,獨屬於秦淮兩岸的春風將底色吹拂。

水粉在韻染,黃沙在蔓延。

紙很輕,卻終究會落地。落地時,已值月朗星稀。水中畫舫不絕,花間詩詞不盡,而紙上儼然畫着另一個世界。那裏看不出潑墨揮毫的瀟灑,品不出浪跡江湖的放蕩。畫的背影只是單純的孤寂。在落霞孤鶩,白雪綠竹的底色上尤為渺遠。

在這樣的底色上,沒人會注意到這張紙,以及黃褐底色上的樹。

我為樹的前途困惑。誰畫了它?它長在哪?它的根將紮在何方?我的心懸着,直到畫落地,捲入沒有盡頭的車輪裏。

這裏的視角沒有高度,一切繁華在這裏都歸於塵土。笙歌在隆隆的車輪中模糊,畫舫在人羣熙攘間淡去。眼眶裏只有黃褐色的車輪不停的滾動,捲起渾濁而不可察的泥沙。泥沙藉着殘陽末梢那點微漠的光,在半尺高的一方天地裏,刻上了自己的顏色。

這般炫麗,本該由那棵樹來寫就。可惜,畫出來的樹,沒有絲毫改變命運的能力。這片厚土之上,顏料甚至掩不住泥沙,卻看不到半點新綠。

我尋一處僻靜之地,極力回想兒時見過的畫,畫上分明是一處農家後院。風過,下意識的抬起頭,見四周竹樹環合,籬牆低矮,青煙裊裊。起身放下書卷,木門咿呀,斷了蛛網,迎山風坲過,細沙在竹林間的小道上徘徊,翻卷着奔向前方。我隨着它,終於在山崖前收住腳步。崖下,是瀑布三千尺;抬眼,是漫山綠竹如潮。

這是山的底色,也是作為底色的山。

畫飛了好遠好遠,自吳儂軟語的秦淮河畔褪盡纖華。畫的旅程,在每一份託它飄落的空氣裏留下一抹痕跡。

一滴水忽的滴在面前的青山上,水波隨即暈染開來。山像紙片一樣從一角漸漸傾塌。崩頹的痕跡一直蔓延到腳下。這時,才看清山的背後還是秦淮,那幅畫終究會落下的地方。

畫舫劃開的水面上,盪漾着那幅畫,黃褐色的顏料隨着紙的軟化,消逝在倒映着繁華的河水裏,樹終於露出了屬於它的新綠。

畫的生命不過片刻,帶着渾濁的顏料,在歌舞昇平的世界裏苦苦追尋,每一次經歷都是一個故事。即便只在淹沒前片刻的新綠,也足以不負為它着色的纖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