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以底色為題的高中作文多篇

欄目: 學生作文 / 發佈於: / 人氣:2.2W

以底色為題的高中作文多篇

底色 篇一

記得那年盛夏遊北京,路多人多車馬多,記得旅館樓下的紀念品商店,我曾在那裏買了蜜餞,記得未名湖與白塔,記得故宮頂上琉璃的瓦。

然而,不只首都,泱泱吾華夏,上下五千年,區區文化色彩豈足道哉?塞北,彎弓、青天、碧草、黃風、射大雕。中原,拱手、大道、白牆、紅瓦、論詩賦。江南,搗衣、小橋、流水、明月、笑佳人。而它們重重疊疊,交織融合,南北貫通,愈發讓人覺得懵懵懂懂,高深莫測,變化無窮。近年來,國際上興起一股中文熱,友人們卻大多乘興而來,敗興而歸。我想,其中,大部分原因即是她的複雜。

可是,即使是再複雜的楚辭、漢賦、駢體、驪文,也都歸於簡單。這種簡單就在於它們都具有一種抽象純粹的情感。即使在最為深沉的夢裏,這種情感也未曾停止流動。只是,在歷史的滾滾煙雲裏;天地所為的熔爐中,這“河流”或是枯竭於涸;或是止步不前;或是“急流勇退”;又或是“奔流到海不復回”。情感的存在實無固定性,亦少再現性。然而若附於一個抽象名詞上去求實證時,“文化”,卻有它永遠的意義。明確而單純的共同願望重現了明確而單純的文化。

我曾聽聞佛語,“芥子納須彌,須彌藏芥子”。“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我們可在大海中發現一滴水,也可以從中看到陰晴圓缺、潮汐變幻。中國文化便也如此。從故宮屋脊的吐水獸,可窺見中國古建築的精奧;從紫禁城的對稱式,可深得皇家的恢宏氣度;從蘇州園林的精巧別緻,可悟會秦淮人家的七竅玲瓏;從詩經時代的十六字“馬”,可深諳中國詞彙的博大精深;從甲骨到簡體;從文言到白話;從象形到具體;從繁到簡,由古至今——中國文化在無數的領域,無數的界線中成長、蜕變,終於長成一塊璞玉,温潤而不失氣度,謙和而不失堅硬,無數志士仁人,騷人墨客集其心脈而養出的玉啊!英雄的胸襟和情懷,天才的智慧和經驗,勇士的傳奇和絢麗無不凝結其中,而善良與堅韌是其不變的底色。

這是一個日新月異、快速更新的時代,這是一個風雨兼程、庸庸祿祿的時代,而你仍然堅持你的神祕,提升你的價值,在歲月的滌盪裏愈加精粹完善。你用你的行為有力地打破了那些“古文應退出歷史,漢字簡化”的妄言。

倘若時光細細梳理,歷史從容向前,那我要説,中國之文化啊,你的底色是瀝去浮華金色的羊脂血玉,既是不變的善良又是恆久的堅韌,既是新時代的開始,也是舊時代的結束,你是——永不停歇。

底色 篇二

世界原本是一片蔚藍,因為有了生命,才變得多彩起來。藍色的世界是清純簡單的,五彩的世界是深意複雜的。而這一片看似普通的藍,卻是精神時代的基本。新事物組成一個諾大的舞台,底色是不可缺少的幕景。

底色是人們內心的精神棲息地。在《向日葵》中,梵高用黃色作背景,意在將自己的心願寄託於此。當時的梵高在黑暗的世界裏匍匐,找不到內心光明的出口,便來到法國南部小城尋找他的陽光。在温暖的陽光中,他找到了真正的底色,實現了精神自慰。那是她獨屬的精神底色。底色是一片空曠的濕地,藏在世界的某片森林中,等待着生命的棲息,底色是一片純淨的水池,在人們尋覓內心之時,放出絲絲水香,薰染出自然的精神。

底色不僅喚醒暈迷中的人們,還喚醒了一個沉睡的時代,是時代最本質的顯露。梵高的那個時代,很少有人生活在真正的底色之上,人們大都苟活在黑暗的現實中。每個人都需要一把時代之火引領着前進。梵高的畫中,向日葵就是時代的風帆,黃色便是清醒的社會本質的代表。每個人在迷茫無知時,都會將自己置身於死衚衕中,殊不知你身旁還有拐彎抹角處。你生活在這樣浮華的社會中,眼上心上都被蒙上了一層慾望的黑紗,便越看不清時代的本質,看不到那片純正的底色。當你在迷惘中近乎絕望之時,會有一雙手為你揭開時代的本質,讓你感受到底色的存在。梵高的底色是沉重時代下的輕鬆一隅,是社會本質的象徵。找到底色,便是找到時代與自我的根。

這就好比斯嘉麗在紛亂的時代中為自己的後半生重新上了底色,開啟了人生新的旅程,對時代更加的樂觀。在人生的道路上,如果不能及時醒悟,迴歸底色,就會像祥子一樣,被社會的塵埃淹沒。可見,選出底色對生活的重要性。萬物都是相互聯繫,在互相的參悟中發展着的,沒有了幕景,便也就失去了舞台,沒有了人的覺醒,便也就失去了底色。

底色詮釋時代與精神,生命在合適的底色上綻放自我。

願每個人在黃色的土地上開出最燦爛的向日葵。

底色 篇三

萬里黃沙之上,有一棵樹,新綠盡掩,泉上匿蹤。又似有駝鈴悠悠,旌旗獵獵。而樹,隻立着,在若隱若現的泥牆裏。

總覺得小時候見過這樣一幅畫,整面被黃褐色水筆塗染,一隻纖手將它自歌闋拋下,獨屬於秦淮兩岸的春風將底色吹拂。

水粉在韻染,黃沙在蔓延。

紙很輕,卻終究會落地。落地時,已值月朗星稀。水中畫舫不絕,花間詩詞不盡,而紙上儼然畫着另一個世界。那裏看不出潑墨揮毫的瀟灑,品不出浪跡江湖的放蕩。畫的背影只是單純的孤寂。在落霞孤鶩,白雪綠竹的底色上尤為渺遠。

在這樣的底色上,沒人會注意到這張紙,以及黃褐底色上的樹。

我為樹的前途困惑。誰畫了它?它長在哪?它的根將紮在何方?我的心懸着,直到畫落地,捲入沒有盡頭的車輪裏。

這裏的視角沒有高度,一切繁華在這裏都歸於塵土。笙歌在隆隆的車輪中模糊,畫舫在人羣熙攘間淡去。眼眶裏只有黃褐色的車輪不停的滾動,捲起渾濁而不可察的泥沙。泥沙藉着殘陽末梢那點微漠的光,在半尺高的一方天地裏,刻上了自己的顏色。

這般炫麗,本該由那棵樹來寫就。可惜,畫出來的樹,沒有絲毫改變命運的能力。這片厚土之上,顏料甚至掩不住泥沙,卻看不到半點新綠。

我尋一處僻靜之地,極力回想兒時見過的畫,畫上分明是一處農家後院。風過,下意識的抬起頭,見四周竹樹環合,籬牆低矮,青煙裊裊。起身放下書卷,木門咿呀,斷了蛛網,迎山風坲過,細沙在竹林間的小道上徘徊,翻卷着奔向前方。我隨着它,終於在山崖前收住腳步。崖下,是瀑布三千尺;抬眼,是漫山綠竹如潮。

這是山的底色,也是作為底色的山。

畫飛了好遠好遠,自吳儂軟語的秦淮河畔褪盡纖華。畫的旅程,在每一份託它飄落的空氣裏留下一抹痕跡。

一滴水忽的滴在面前的青山上,水波隨即暈染開來。山像紙片一樣從一角漸漸傾塌。崩頹的痕跡一直蔓延到腳下。這時,才看清山的背後還是秦淮,那幅畫終究會落下的地方。

畫舫劃開的水面上,盪漾着那幅畫,黃褐色的顏料隨着紙的軟化,消逝在倒映着繁華的河水裏,樹終於露出了屬於它的新綠。

畫的生命不過片刻,帶着渾濁的顏料,在歌舞昇平的世界裏苦苦追尋,每一次經歷都是一個故事。即便只在淹沒前片刻的新綠,也足以不負為它着色的纖手。

底色 篇四

在歷史的長河中,中國一直閃耀着熠熠光芒;在現代科技發展中,也同樣佇立在時代的潮頭。中華文化的底色,是古老與現代並存。

“滅人之國者,必先去其史。”古老的歷史,是中華文化之魂,是立足之本。京劇的曼妙婉轉,長城的蜿蜒綿長,正是中華民族留下的彌足珍貴的遺產和記憶,彰顯着中國人古老的智慧與風韻。

走在老城街頭,耳邊不時傳來咿咿呀呀的戲曲聲。國粹京劇是國外朋友對中國的第一印象。不同於流行歌曲,它既有婉轉悠揚的音調,又有柔婉剛強的步履。音調中顯示出古人之文化,步履中彰顯着古人的智慧。每一出京劇都演繹着一個哲理,每一聲唱腔都藴藏着一個靈魂。它將文人的情誼、品德、哲理,甚至法律都融入其中。步伐輕盈,水袖飄舞,帶動着荷葉田田,風生水起。京劇的美,京劇的智慧從古傳唱到今,它是古老中華之藝術品。

巍峨的長城,雄偉的故宮,誘人的美食……都閃耀着歷史的光芒,繼往開來,代代不衰。令人驚歎的,還有今人對古代文明的創新和歷史責任的擔當。

我們所熟知的“一帶一路”和“小黃車”,都是現代文明的縮影。而現代文明與傳統文化一道,構成了中華文化的豐富底藴。

我們所熟知的“一帶一路”,它重啟了古代絲綢路的輝煌。起初,人們借絲綢之路交易絲綢,茶葉。如今,我們高舉和平旗幟,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建立經濟合作關係。“一帶一路”凝聚着為國家建設的深情,也彰顯了現代合作,包容的文化。同樣是創新,“小黃車”則成為當下熱詞之一。行走在霓虹閃爍的商業大街,除了摩天大廈,車水馬龍,引起我們注意的還有路旁的“小黃車”,人們隨手一掃便可享受共享經濟的樂趣。共享單車是今人對於古代交通工具的革新,它更體現了現代的共享文化。

如今,古老智慧與時代腳步缺一不可,而中國恰好將其有機會結合。中國不僅是一個有着悠久歷史的國家,也是一個充滿現代化生活氣息的國家。兩者共存共生,美妙融合成為了大國前行的底色。

漠漠前行,鳳鳴龍飛;雲雨濛濛,濤聲浪卷;歲月流轉,光陰匆匆。而始終不變的是中國,是古老與現代共生的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