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語文作文素材(精彩多篇)

欄目: 學生作文 / 發佈於: / 人氣:1.91W

語文作文素材(精彩多篇)

大學聯考語文作文熱點素材 篇一

1、每人心中都應有兩盞燈光,一盞是希望的燈光;一盞是勇氣的燈光。有了這兩盞燈光,我們就不怕海上的黑暗和風濤的險惡了。——羅蘭

2、每一種挫折或不利的突變,是帶着同樣或較大的有利的種子。——愛默生

3、懶惰象生鏽一樣,比操勞更能消耗身體;經常用的鑰匙,總是亮閃閃的。——富蘭克林

4、卓越的人的一大優點是:在不利和艱難的遭遇裏百折不撓。——貝多芬

5、困難與折磨對於人來説,是一把打向坯料的錘,打掉的應是脆弱的鐵屑,鍛成的將是鋒利的鋼刀。——契訶夫

6、黃金誠然是寶貴的,但是生氣蓬勃、勇敢的愛國者卻比黃金更為寶貴。——林肯

7、霧氣瀰漫的清晨,並不意味着是一個陰霾的白天。累累的創傷,就是生命給你的最好的東西,因為在每個創傷上在都標示着前進的一步。——羅曼·羅蘭

8、奇蹟多是在厄運中出現的。——培根

9、逆境能使愚蠢的人學會一點東西的,並不是言辭,而是厄運。——德謨克里特

10、人在身處逆境時,適應環境的能力實在驚人。人可以忍受不幸,也可以戰勝不幸,因為人有着驚人的潛力,只要立志發揮它,就一定能渡過難關。——卡耐基

大學聯考語文作文名人素材 篇二

1、明代-大學士-徐溥

少年時代的徐溥性格沉穩,舉止老成,他在私塾讀書時,從來都不苟言笑。一次塾師發現他常從口袋中掏出一個小本本看,以為是小孩子的玩物,等走近才發現,原來是他自己手抄的一本儒家經典語錄,由此對他十分讚賞。

徐溥還效仿古人,不斷地檢點自己的言行,在書桌上放了兩個瓶子,分別貯藏黑豆和黃豆。每當心中產生一個善念,或是説出一句善言,做了一件善事,便往瓶子中投一粒黃豆;相反,若是言行有什麼過失,便投一粒黑豆。開始時,黑豆多,黃豆少,他就不斷地深刻反省並激勵自己。漸漸黃豆和黑豆數量持平,他就再接再厲,更加嚴格地要求自己;久而久之,瓶中黃豆越積越多,相較之下黑豆漸漸顯得微不足道。直到他後來為官,一直都還保留着這一習慣。

憑着這種持久的約束和激勵,他不斷地修煉自我,完善自己的品德,後來終於成為德高望重的一代名臣。徐溥對自己行為的高標準約束顯示了他強烈的自律意識,即使是在個人獨處時,也能自覺地嚴於律己,謹慎對待自己的一言一行。

慎獨是自律的境界,它能讓一個人在獨立工作、無人監督的時候仍然能夠不被外物所左右,而是絲毫不放鬆自我監督的力度,謹慎自覺地按照一貫的道德準則去規範自己的言行,一如既往地保持道德自覺。

2、漢朝-儒學大師-孫敬

孫敬小時候讀書十分刻苦,經常讀到深夜,因為怕自己睡着,就把頭髮用繩子系在屋樑上,每當自己昏昏欲睡,頭垂到一定的時候頭髮就會被拉得很痛,從而防止自己打瞌睡犯困。

語文作文素材 篇三

有一種鳥,它能夠飛行幾萬裏,飛越太平洋,而它需要的只是一小截樹枝。在飛行中,它把樹枝銜在嘴裏,累了就把那截樹枝扔到水面上,然後飛落在樹枝上休息一會兒,餓了它就站在那截樹枝上捕魚,困了它站在那截樹枝上睡覺。誰能想到,小鳥成功地飛越了太平洋,靠的卻僅是截簡單的樹枝!

分析:如果小鳥銜的不是樹枝,而是把鳥窩、食物等旅途中所需要的用品,一股腦兒全帶在身上,那小鳥還飛得起來嗎?

話題:目標與成功解放自己

語文素材作文 篇四

“無用”的書會把我們帶回遙遠的年代,讓人重温我們民族骨子裏共有的淳樸,讓我們以儒者的寧靜面對蕪雜的世界,以平和的心境去迎接突如其來的風雨。

前些年,我結識了一位實業家,和他成為朋友的原因是,他同時是一位藏書10萬冊的藏書家。我經常在他的一排排書架前一待就是半天。這朋友其實沒有多少時間看書,但他有一天告訴我,他知道這些書在這裏,就好像知道有那麼多智者在身邊,心裏就踏實多了。他時常回鄉下老屋住住,也是為了去陪陪那些書。朋友的話讓我思忖良久,在這個什麼都講實用的時代,與書為鄰,實為幸事。

從小到大,我們總是被諄諄教導讀有用的書,有時候我看看《史記》或其他典籍,也會被人善意地提醒,不要把時間花在這些無用的書上。於是書就被人們分成了有用的和無用的兩種。有用的書就如同日常飲食,餓的時候需要它,解決的亦是眼前問題。而所謂無用的書,它的用處不在當下,卻能培元固本,是可以讓一個人從根本上好起來的東西。

有位作家講過一個故事:在祕魯的一座小城,那裏的警察脾氣暴躁,市民意見很大,市長想了一個辦法,給警察每人放三天假,要求他們在這三天裏讀三部文學作品。後來,警察們的脾氣有了改觀,市民們的怨氣也小了很多。無法考證這個故事是否真實,警察們又讀了什麼書,但我想,這個故事大概就是告訴大家,書,尤其是“無用”的書,可以讓人先安靜下來,然後哪怕只獲得一點點薰陶或喚起心底一點點善意,人與人的態度就起了一點點變化。這樣的閲讀,或許就是閲讀的“無用之用”。

時下,不少人每天都在朋友圈裏尋找“有用”的人,或者尋找一切機會結交有權有勢的所謂有用的人。若真的讀了那些“無用”的書,就可以用一種更加平和的心態,面對這樣一個紛繁的世界。打開《詩經》,“楊柳依依、雨雪霏霏”的意象會讓許多漸漸遠去的日子又回到眼前;翻開《圍爐夜話》,很容易讀到這樣幾句:“習讀書之業,便當知讀書之樂;存為善之心,不必邀為善之名。”就是這樣一些無用的書,把我們帶回遙遠的年代,重温我們民族骨子裏共有的淳樸,讓我們以儒者的寧靜面對蕪雜的世界,以平和的心境去迎接突來的風雨。

交十個所謂有用的人,不如讀一本所謂無用的書,因為那十個人只會讓人知道什麼是功利,而一本無用的書教給我們的往往正是與功利無關的崇高,這才是立身之本。母親常常對我説一句話,“我沒用了,什麼都幫不到你們。”可是母親就是一本書,就跟藏書家朋友説的那樣,知道她在那兒,兒子心裏就會踏踏實實。對於我們來説,生命中最重要的不是什麼有用的人有用的書,而是母親倚在老屋門框上送我們的目光,還有父親轉身回屋那彎曲的背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