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暑期“三下鄉” 社會實踐調查報告(精選多篇)

欄目: 社會實踐報告 / 發佈於: / 人氣:1.6W

第一篇:2014年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調查報告

暑期“三下鄉” 社會實踐調查報告(精選多篇)

重慶**職學院

2014年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調查報告

調查報告題目農村畜牧業的發展情況社會實踐形式□集中□分散

社會實踐時間2014年7月5日至7月11日社會實踐地點重慶市巫溪縣古路鎮觀峯村系別動 物 科 技 系

專 業 年 級****級畜牧獸醫

學 生 姓 名** *

學號*********

帶 隊 教 師* * * *

填寫時間:2014 年 7月

20

《重慶市巫溪縣古路鎮觀峯村畜牧業發展情況調查報告》

2014年7月5日至7月11日,我們重慶三峽職業學院科技支農培根服務團來到巫溪縣古路鎮觀峯村,開展了重慶市萬名大學生暑假的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在觀峯村的這7天裏,我們開展了許多的活動:如樂和家園建設的講座、進農村到農户的走村串户調查、關愛留守兒童、科技支農宣傳活動等。我們這些大學生這次到農村去,學到了許多書本上學不到的知識,在學習的過程中看到了觀峯村及現在農村存在的一些問題。

我們這一次調研的主題是“農村畜牧業的發展問題和畜牧業在農村佔據的地位”,並通過走家竄户的調查和並深入的思考了這些問題。現在我就通過這次調研活動針對觀峯村將來畜牧業的發展和畜牧業在農村佔據的地位做以下彙報:

一、觀峯村概況

觀峯村位於古路鎮的西部,與得勝村、長龍村、龍泉村、中康村相鄰,轄區總面積有

6.7平方公里,下轄4個社,共有526户人家,1585口人,其中黨員有42名,林地面積有6720畝,耕地面積有3008畝,在2014年全村的人均純收入超過5000元。

觀峯村村委強抓集體經濟,進行了土地集約經營,實施了農户萬元增收工程,成立了巫溪縣東海鵬養殖專業合作社,巫溪縣觀峯脱毒種植馬鈴薯專業合作社。在發展傳統生豬養殖的基礎上又發展林下養雞,建立了一個1000畝的原種脱毒馬鈴薯基地、1500畝的辣椒種植基地和林下養雞場。

二、觀峯村的現狀和目標

觀峯村村委始終堅持以黨的建設為中心,帶動村上的農牧產業、經濟、旅遊業等各個方面協調發展,先後評委縣級、市級基層工作示範點,獲得了“重慶市村務公開與民主管理示範村”等幾十項榮譽。村上按照“村支部、村民委員會、專業合作社”三位一體同步發展經濟,大力發展種養殖業。在最近幾年時間裏,觀峯村村委注重經濟的發展,大力投資改善環境,緊抓基礎設施的建設,積極進行招商引資,調動了全村的產業結構,發展了鄉村旅遊,通過許多種渠道來促進農户經濟的收入。村委重視村內將來的發展,在村上進行了樂和家園的建設、關愛空巢老人和留守兒童、關注民生民情,還召集村民組建了腰鼓隊、獅舞隊、壩壩舞隊,每年開展各種各樣的文體娛樂活動,只為努力打造“生態樂和農莊”,敢為人先創巫溪第一村。

三、觀峯村畜牧業的現狀和特點

村幹部抓住機遇,把畜牧業的發展作為增加農户收入的重要舉措來抓,大力發展以前傳統的生豬養殖和林下養雞。觀峯村現在呈現的幾個特點:

1、林下養雞具有一定的規模

村委結合了村上的地理環境和農村現狀,以打造一村一特色為奮鬥目標,採取了政府給予相應的扶持,農户自己養殖,然後進行集中管理和統一出售。現在村上已經有了一個特色的畜牧業,基本上形成了一個具有規模化的林下養雞場。

2、引用科學養殖改變傳統的養殖

為了滿足市場的需要,能在市場上佔有一定的市場空間,打出了“綠色、健康、生態”的口號。政府引進了適應性強,肉質好,生產效益高的優良品種,然後在村上大力宣傳養殖技術和提供技術支持,使村上的林下養雞得到保障。

3、防疫措施到位

農户始終還是堅持“預防為主,治療為輔,綜合防治”的原則,把防疫工作作為日常工作的重點,防疫人員也到養殖户家中去宣傳養殖過程中藥品的選用等,確保了養殖户在養殖過程中的遇到的困難和保證了村上畜牧業的健康發展。

四、觀峯村畜牧業發展存在的因素

1、村名缺乏發展特色養殖的意識

村幹部們都把心思花到發展鄉村旅遊上去了,對畜牧業的發展不是很注重,其實村上發展特色養殖,不但可以帶動鄉村旅遊業,還可以為農户增收,推動農村的發展。

2、養殖規模較小,養殖技術較低

村上發展的林下養雞、種草養羊、生豬養殖,從整個養殖業中來説規模還比較小,沒有形成一批能夠去競爭市場,具有市場優勢的養殖基地。同時,養出來的牲口都是以活牲口出售,缺乏自己屠宰進行深加工的意識,打造屬於自己的品牌,形成自己村上的特色。養殖方式還是和傳統的養殖沒有多大的區別,放養或者是籠養還是農户的主要養殖方式,沒有那種大規模集中飼養的概念。

3、政府的扶持力度不夠,資金投入不足

現在國家提出了大力發展畜牧業,但是在資金投入和政策扶持上仍然存在不足。比如⑴、在基礎設施的建設上,雖然村上的養殖業比較發達,但是村上沒有畜產品交易市場,大多數養殖户養殖出來的畜禽都找不到交易市場,只能用車駝着到東奔西走到周邊鄉鎮去找市場,實行零敲碎打的交易。⑵、養殖户都是農民,在資金方面本身就有些不足,如果再在養殖過程中遇到物價上漲,或者規模擴建等情況,就會出現資金週轉困難的問題,即使是想去貸款,也存在貸款難的問題。

4、防疫工作不到位

現在隨着環境污染日益加重、交通便利、集中飼養等因素的影響,使疫情發生的機率增加,在飼養管理過程中,只要有任何一個環節沒有做好,都有可能會發生疫情。養殖户缺乏防疫知識,在日常工作中除了簡單的消毒外,出入圈舍都沒有采取防護措施,使人和

畜禽直接接觸。

五、我對觀峯村今後畜牧業的發展提出幾點建議

1、大力發展畜牧業,政府應給予相應的幫助

領導要對全村森林資源的利用和今後的發展做一個長遠的發展規劃,合理的進行分佈,按照“一村一特色”的原則,打造出一個或者幾個具有特色的產品。當地政府也要加大協調力度,爭取最大限度的給予養殖户適當的扶持,銀行也要為養殖户打開一條“綠色通道”,把貸款的流程簡單化,提高貸款的效率,為養殖户排除資金上的困難。

2、加大對畜牧業的扶持力度和資金的投入

⑴、對村上已經形成的養殖網絡和今後將要發展的地區,村幹部等相關領導要落實對水資源、道路、電等基礎設施的建設,為養殖户修建寬敞的道路,創造便利的交通。

⑵、加大項目的招商引資,通過招商引資引入一些資金雄厚,技術過硬的公司在當地建養殖場。

⑶養殖户通過小額貸款,政府貼息補助等形式,支持養殖户去擴建規模和設施設備的改進。

3、打造綠色食品

大力提倡養殖户採用科學的飼養方式進行飼養,科學的管理方式進行管理,打造綠色食品的品牌,去增加市場的競爭力,提高養殖效益。

4、合理利用資源,加大養殖户修建沼氣池,減少對環境的污染,探索農村資源的循環利用。

5、實施疫病防疫工作,為畜牧業的健康發展保駕護航

定期召集養殖户進行培訓,加大對《動物防疫法》等相關知識的宣傳力度。以“預防為主,治療為輔,防重於治”的原則對養殖的動物進行防疫,,同時也的 加強獸醫站基本防疫設施的建設,充分發揮好鄉村獸醫站的作用,為村上畜牧業的健康發展提供保障。

第二篇: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調查報告

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調查報告

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調查報告

實踐主題:服務海會教育愛心照亮希望

實踐目的:瞭解農村情況,開展支教活動

實踐形式:下鄉支教

實踐時間:2014年6月26日--6月30日

實踐地點:江西省九江市廬山區海會鎮海會中學、海會鎮中心國小

實踐活動主辦方:九江職業大學校團委

實踐活動承辦方:九江職業大學向東班愛心家教協會簡介概況

九江市廬山區海會鎮地處江西九江市東郊,東臨煙波浩淼的鄱陽湖,西靠風景秀麗的廬山區五老峯,南接星子縣城,距九江市區、九江機場、九江碼頭、九江火車站均僅30公里,距省會南昌100公里,鎮域面積100.8平方公里,轄海會、高壠、廬山水泥廠等3個居委會,五星、雙壠、銀門、谷山、青山、彭山、長嶺、五洲、光明等9個行政村、1個林場,現有人口2.82萬人。

為響應貫徹落實胡錦濤總書記在紀念建團90週年大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和《教育部等部門關於進一步加強高校實踐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見》精神,充分發揮社會實踐作為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要途徑的優勢,進一步引導廣大青年學生為“十二五”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作貢獻,迎接黨的十八大勝利召開,九江職業大學校團委積極組織此次暑期“三下鄉”活動。

(一)序言

6月26日我校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小組一行12人來到九江市海會鎮海會中學,開展大學生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海會鎮是一個農村走向城市化的典範社區,半城市化的現狀更體現了黨中央響應振興農村的政策。在海會鎮的五天裏,我們開展了許多活動,和國小生聯歡,為國小生義務輔導功課,走訪調查研究並幫助他們幹農活,在這裏,我們學到了好多書本學不到的東西,在這裏也看到了市民的文明。這是我們這些大學生第一次如此熱衷於農村問題。其中大家關心最多,也是討論最多的,就是農村教育資源問題。

(二)國家戰略部署

進入二十一世紀,我國將開始實施第三步戰略部署,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速推進現代話進程,對教育將提出更好、更高的要求。我國經濟結構能否順利調整,國民經濟能否發展的更快一些、更好一些,

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教育基礎是否穩定。只有加強基礎教育,才能更好的振興祖國的未來。

二.經濟收入狀況

海會鎮是著名的旅遊鄉鎮,素有“贛北旅遊第一鎮”的美譽。境內有廬山東門、三疊泉、國家森林公園、碧龍潭、海會寺、白鹿洞書院等著名景區。經過海會鎮黨委、政府十多年來的開發與建設,旅遊事業蒸蒸日上。2014年接待遊客達40萬人次,門票收入超過1000萬元,旅遊綜合收入達6000餘萬元,財政收入580萬元。社會各項事業也得到了長足發展,先後榮獲“江西省衞生示範鎮”、“全國億萬農民健身活動先進鄉鎮”省級“五四紅旗團委”、“青年文明號”、省“青農工作”先進單位等稱號。

三.教育問題

人們在形容農村的教育狀況時總是用"適齡兒童入學率低"、"失學率高"、"教育狀況落後"等短語一言概之。經過這一段時間與鄉親們的接觸,我深深地感到:農村對教育的重視程度比起城市有過之而無不及,甚至越是貧窮地區的人們對教育的渴望越強烈。教育滯後的根源不在於觀念的落後而在於師資力量和教育普及的落後.

絕大部分的家長非常希望孩子能上到大學.我依然清楚地記得鄉親們樸實的話語,搞調查時,當問及孩子們的學習情況時,他們總説:我的孩子能像你們一樣就好了.其實我們這麼辛苦,啥也不圖,就希望他

們多學點東西,找一條好的出路.還記得有個老漢對我們説:俺孩子能上到哪,我供到哪,就算砸鍋賣鐵也得上.由此,我們轉過頭來想一想,一個地區是否重視教育能單憑入學率或人口文化水平來衡量嗎?答案是否定的。對於農村來説,判斷人們重視教育程度的標準應是他們用於教育的開支所佔家庭收入的比重。

海會鎮委極力支持教育事業,雖説有不少的貧困的家庭,師資力量比較落後,但渴望教育還是非常值強烈。鎮委委組織資助貧困學生,以至於入學率還是很可觀的。我們在海會的這些天儘可能的和孩子們在一起學、在一起玩,以找到共有的樂趣。

四.總結

這次的:"三下鄉"的實踐活動,讓我明白一個好的國家需要有重視未來的潛力;一個好的城市對教育的投資比重永遠放在首位;一所好的學校對師資力量的重視永遠高於物質條件;一個好的老師永遠把學生放在首位,時刻牢記“一切為了學生,為了學生的一切!少年強則國強,少年成功則國家興隆。只有這樣他們的生活才會更加幸福!一個人的力量再大也是有限的,只有加強團隊合作才能創造更大的成功。

五.三下鄉的意義

大學生參與"三下鄉"活動,是當年五四青年開創的"走向社會,深入民眾"光榮傳統的延續,是我們知識分子同工農羣眾相結合、教育同生產實踐相結合的一貫方針在新時期的集中體現,是貫徹落實江澤

民總書記在北大百年校慶講話中提出的"四個統一"的具體行動,是青年學生健康成長、將自身價值與祖國命運緊密相連的必由之路。我們通過大學學習後,要想盡快的成為現代化建設的有用人才,適應社會的需要,就要在學習期間,積極參加社會實踐活動,認識社會,認識自己的社會位置,明確自己的歷史使命,激發自己的學習熱情,調整和完善自己的知識結構,戰勝各種困難和挫折,鍛鍊意志和毅力,為適應以後的工作做一定準備.這是我參加"三下鄉"活動的目的之一.

抓住有利時機參與各種形式的暑期"三下鄉"活動,對於引導我們按照江澤民同志得出的"四個統一"的要求,把學習書本知識與投身於社會實踐統一起來,自覺走與實踐相結合、與人民羣眾相結合的道路,努力縮短成長與社會需要之間的距離,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在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最需要的地方去見世面,長才幹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大學生"三下鄉",有利於瞭解國情。我們出生在改革開放的浪潮中,成長在鄧小平理論不斷髮展的年代,對教育的認識,單從課堂上是難以得到的.因此我們必須走向社會,深入農村,瞭解他們的所思所想,才能真正在實踐中深化對教育理論的理解,深化對理論結合實際的理解有機防火堵料無機防火堵料電纜防火堵料 u型鋼支架防水密閉門。

大學生"三下鄉",有利於體察民情。淳厚民情和樸素民風中的情感滋養,難以盡得於書本;貧困母親臉上的愁容和求學兒童眼中的渴

望所激發的力量,難以取之於校園。走出象牙之塔,融入堅實的土地,貼近農民的心,才會真切感受到耕耘的艱辛,收穫的喜悦,才會真正把成長的根深深植入祖國的沃土。

大學生"三下鄉",有利於增長才幹。堅持學習書本知識與投身社會實踐的統一,走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道路,歷來是青年鍛鍊成長的有效途徑。社會實踐是知識創新的源泉,是檢驗真理的標準。從無數活生生的典型事例中受到深刻的啟發和教育,使思想得到昇華,社會責任感增強。在實踐中,我們的人生觀、價值觀得到進一步的強化,提高了認識能力、適應能力和創新能力。

第三篇:大學生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調查報告

第一組組長:張國尚、 成員:高 紅、趙雙宏;

第二組 組長:段東乾、 成員:陳興雪、王 榮;

第三組 組長:包偉偉、 成員:陸 明、朱永權;

攝影:李恆 照相:張康

走訪1

我們這組來的第一家是一個家庭經濟較好的一户。户主在靖會四泵上班,妻子在家務農,其下有兩個女兒和一個兒子,兒子結婚成家。兩個女兒,小的一個在靖遠三中唸書,大女兒畢業於定西衞校,現工作于靖遠縣縣醫院。由於户主不在家,家裏人都忙。我和大女兒開始在聊的的同時瞭解當地的發展狀況。

該家的主要經濟來源是户主的工資和家裏種的四畝地,其主要農作物是玉米和洋芋。家裏的收入也剛夠兩個女兒唸書,現在大女兒出來工作了,在經濟上也可以為家裏或妹妹唸書出一點。家裏平均收入也在每人5000/年,家裏現在主要支出就是二女兒的學費,二女兒大學聯考沒考上本科打算念三本,一年光學費就一萬元,四年算下來也至少要六萬塊錢,這在一個農民家庭是一個很大的開支。兒子也在農閒的時候出去到建築工地上打工,解決家裏人所有的生活問題。學生在假期裏回家幫家裏人乾點農活,減輕父母的負擔。高中的時候二女兒一年學費和生活費也至少要4500元,現在上大學要的就更多了。在當地的學生都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國小和國中學費現在都免了,一學期就交20—40元的雜費。現在的學生和家長不像以前那樣看唸書不好就不讓唸書了,實在因家庭有困難得也會有教育貧困補助。會考時考上的學生就去念高中,考不上缺的分數少的家裏經濟條件好的就交高費上高中。會考考不上的多半就去念中專,有很少一部分就去到外面打工或學技術。考上高中的經過三年的奮鬥考上本科的也很多,有山東大學、西北農林科技大學、中國政法大學、蘭州大學、四川大學等等,基本上讀了高中的學生都念大學了只不過是學歷不等。

看他們的生活條件如衣食住行都還算可以,一年種地也沒有什麼困難。當地的交通、通信都好,水地為主沙地很少,氣温對農作物的影響不是很明顯,最主要的是那條靖會水渠,它是該鄉的生命線。這邊沒有什麼自然災害,耕地也不再是牲畜走向了機械化,糧食的長勢就靠這條水渠引上來的水澆灌的是否及時而決定。國家在農業上也給予幫扶,比如農用的機械在購買的時候都有相應的補貼。二十年前這裏耕地全部靠牲畜,十年前有部分靠拖拉機耕種,現在基本全部是拖拉機耕種,運輸作物全部是機動車。國家在貧困的農户有補助,按月發放糧食補貼,對所有農户都有糧田補助。現在當地國小和國中學生的人數比起前三年少的多了,計劃生育對獨女户或二女户給予經濟幫扶。

走訪2

我們小組去的第二家家庭經濟條件比較困難,更讓我們感到吃驚的是在我們的採訪過程中得知這家户主已經在幾年前因得病過世了。這家有三個孩子,女兒最大現在靖遠三中讀高三,還有兩個兒子,大的一個讀九年級,小的一個讀七年級。當我們走進他家院子裏時,院子也比較大但還算收拾的乾淨,孩子的母親忙裏忙外的進進出出,我們就和他家的孩子進行了交流,大女兒的獎狀在這屋裏的牆上貼的很多,大概有二十個左右。兩個兒子在學習上沒有女兒那麼用功,成績在班裏平平,大女兒在家時會幫兩個小弟做功課。在學校裏女兒每一年xx元學費還要跟其他人一樣要交,但是每一年都能拿上貧困補助,生活費就靠其母親一年在家種地所得的來交付,這樣在經濟上大大的減輕了母親的負擔。兩個小的就在離家不遠的國中唸書,學費雜費都是全免的,吃飯都是在家吃。鄉政府每月都會給他們家裏發放貧困補助的糧食如:面。他家有鄉政府發的貧困證,當政府有什麼貧困補助他們可以直接去領。

由於家裏地不多,其母親由於體力不好不能去當苦力,這樣一來家裏的收入在女兒念大學的時候就會完全不夠用的,那個時候女兒讀大學,大兒子也應該讀高中,他的母親給我們説女兒考上了大學也不一定讓唸的,家裏沒辦法負起那高昂的學費和生活費。我們三個和他們母女兩個談了大學裏的一些事。只要他們家裏的孩子在大學裏繼續好好學習,每年學校都有貧困補助大概每年是3000元,學校還設立了金額不等的獎學金,在努力刻苦學習的前提下爭取拿上一份5000元的獎學金,這樣一年下來學費和生活費都靠自己的努力全部掙下了。每年各地都有助學貸款,可以先把學費先貸上以後了再還。這樣減輕家裏人的負擔也讓兩個弟弟有錢唸書,以後的生活就靠這三個孩子的工作了,但前提都要他們三個都好好讀書,才能完全脱貧。母親聽了我們的一番話,鼓勵三個孩子認真讀書為將來能過上好日子努力學習。我們三個看了他們家裏的情況真的很感動,一位母親用自己一雙勤勞的雙手為三個孩子起早貪黑,汗流浹背、任勞任怨。家裏的僅有的五間房子也緊夠他們一家四口人住了,來客人也沒地方住。門前有一個菜園子種了幾樣菜,一年連菜都沒有賣過,生活算是很節儉了,孩子們在學校裏也省吃儉用,為家裏減輕負擔。他家以前的主要勞動力沒有了,三輪車現在都是其母親駕駛上每年收糧食,孩子們不在家時,裏裏外外全靠他一個人忙活。因為其夫是得了一種腦部遺傳病,連其兄弟四個在相隔時間不長連續死亡了。這樣他們得到親人們的接濟很少,完全是靠自己勞動才能勉強度過艱難的日子。

經過我們三個社會實踐小組的走訪和當地羣眾交流也瞭解了當地的一些情況。這個村大概有460户人家,總人口大概有2300人。農民基本上都是靠種地來維持生活的,孩子外出工作的就會少種地,各户的經濟狀況都算是小康了(個別貧困户除外)。農業生產也不靠天,靠的是自己的辛勤勞動和靖會水渠的灌溉。大規模養殖在當地比較少,但是每家每户都基本上養這幾隻羊,最多的可達上百隻。自然災害對這裏的發展沒有明顯的影響,讓農民經濟受挫的就算是瘟疫了,如去年的口蹄疫,使大量的農家養的牲畜死亡。經濟上大的支出就是蓋房子和學生的學費和生活費(高中、中專、大學),對於經濟來源單一的農民來説這是他們的辛苦的動力,為了讓兒女們跳出農門,為了自己有個好住所這是他們一輩子的目標。

國小和國中的學生現在就只交個雜費,支出比較少。該村子裏還有個四個國小一箇中學,國小的學生現在越來越少,教學的質量也在不斷的提高。我們支教的學校在當地的升學率在全鄉幾個中學還是最好的一所,教學設施、教學器材都比較齊全,老師們也在不斷的學習中給學生用最新的理念和方法講課。現在農民與外界溝通也比較廣泛,手機基本上每家都有2—3部,雖比不上城市裏的眾多媒體但也算是沒有與世隔絕。農業的技術發展很快,機械化已經普及。國家實行的一些惠民政策,農民也能夠得到。

總體而言,農民的生活水平較幾十年甚至近幾年都有着翻天覆地的變化。農民收入也在逐漸的上漲,經濟來源也也向多樣化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斷的提高。當地縣、鄉、村的教育體制也在不斷的改革與完善,人們對學生的教育較以前重視多了。以現在的發展形式,當地在將來發展前景是非常好的。

第四篇:2014年暑期“三下鄉” 社會實踐調查報告

2014年暑期“三下鄉” 社會實踐調查報告

今年暑假參加了“三下鄉”活動。第一天,在參加完院裏的啟動儀式後,我們便回去收拾東西。中午十二點我們準時出發。一路上,心情有點忐忑。汽車順着公路盤旋而上,蜿蜒而下。終於來到曉坪學校,我們的第一感覺就是情況沒有想象中的糟糕。安頓好住處,宣傳工作便開始。掛橫幅、噴繪,告知鄉親們我們此行的目的。晚飯後,熱情、幽默的鄧校長帶我們遊覽了曉坪鄉,一路上笑聲片片。。。。。。

第二天一早剛起來,就聽到説有學生來了。趕緊地,搞完洗漱,吃過早餐,來到教室與同學們見面,自我介紹。從同學們用英文自我介紹過程中,我們四位老師多少知道了學生們的英語底子。接下來,讓每位學生上來寫一個自己喜歡的字母,學生們都特積極。之後讓學生們分成兩組比賽,將這些字母組成單詞。最後讓每人造一個句子。從句子中,發現好些學生底子不錯,有些則較差。基礎好的學生則句子造得非常好:there is a big cat on the roof. the cat can draw … 但基礎差的學生甚至連26個字母都讀不準:當老師説字母i時,學生則會寫成a, 字母e則會變成i… 因為我們班的學生年級跨度有些大,有四年級、五年級、六年級、七年級的,因而如何平衡各個學生的差距,成為我們棘手的問題。

第三天“上班”,同學們依舊好早到校。看到學生們的積極表現,我們不得不早點吃完飯,去教室督促孩子們認真複習,以養成良好習慣。孩子們的情感真的很單純,特別聽老師的話。這讓作為老師的我們有壓力,我們不得不保證自己説的話的正確性。教書的目的就是為了不教,學生們能自學。為了增加學習的趣味性,下午剛上課就叫學生們以“山、河流、鳥兒、房子、太陽”五個意象畫一幅畫。短短十分鐘,孩子們畫得不亦樂乎。看到交上來的一幅幅作品,我萬分感動。從孩子們的畫中,可見大家的想象之豐富:不僅包含了指定的五個意象,好些學生畫了河裏的魚,跨河的橋,橋對面的公路,路上車水馬龍,人羣川流不息。山上樹木葱葱,天上雲彩朵朵,鳥兒飛翔,太陽公公露出會心的微笑。。。。。。就事論事,馬上將畫中意象相應的英文教給學生,相信這樣能給孩子們以啟發:只要有心,無時無刻都可以學習。

第四天了,早上起來感覺兩腿發酸,當老師真不容易。隨着我們教學的影響加大,來校的學生每天都有增加。考慮到音標的重要性,我們打算將音標教授給學生們。今天,我教授了20個元音音標,孩子們學得很認真。一次性消化20個音標實在是很難,但是實在是時間有限。教完後,學生們自由練習,每位學生都很認真練習着,四位老師都非常努力地輔導着。估計學生們可能還沒掌握好音標,第二天上課起初就在教一遍音標,再練習半個小時,老師們依舊在輔導。聽寫的結果是:孩子們都很認真,讓老師們都很欣慰。但也會有不少錯誤:︱c:︱、︱ua︱、︱a︱、︱oy:︱、︱ie︱、︱o:︱、︱e:︱。。。。。。糾正完錯誤,本以為大家可能很累了,下課休息。但一下課,同學們都活蹦亂跳,買零食、跳繩。。。。。。

最後一天了,孩子們還不知道我們即將離去。得知我們要離去,孩子們都很感傷。但離別是必然的,因為時間終究是有限的。只有我們團結一心,過好每一天,充實好每一天,才不會有遺憾。來之前我們還憂慮説:已經放假了,不知道能否召集到學生來校?即使能召集到學生,又會有多少呢?但從每天增加的學生來看,我們不虛此行。因為我們的活動得到了學生們的認可,尤其是一些家長們的認可。時常會有一些家長來“探班”。當看到自己的子女認真上課,積極融入課堂時,會心的笑容掛滿臉龐。今天的任務是節目彩排,為最後的告別party 準備。我們班的節目包括:話劇《負荊請罪》、舞蹈《小螺號》、《聽媽媽講過去的故事》、男女對唱《愛的供養》、二人合唱《火苗》、全班合唱《龍的傳人》、《bingo》。。。。。。孩子們都準備的很用心。中午,孩子們早早來到教室,黑板上寫滿了“我們必勝”、“我們班一定會贏”。。。。。。看了這些孩子們的心意,內心很感動。在總結的時候,我特意將每位同學的名字一一念出,並一一評價。或許這點對老師來講是小事,但對每位學生而言意義非凡。孩子們都希望自己能被在乎,老師對他們的評價則會使他們銘心刻骨,無論好壞,它們都會記得。總結期間,好些同學都悄悄地寫些小紙條,感謝老師的信。雖然字跡不是很工整,雖然會有錯別字,但我們感動萬分。

通過與孩子們相處,我也瞭解到有些調皮的孩子並非自願來校的,而是父母叫來的。家長的心態是,只要孩子能在學校而非上網玩遊戲等就足夠了。而孩子則是順應父母意願,勉強坐在教室,心不在焉。這些現象我們看在眼裏記在心裏,並從實際行動上將孩子們的注意力引向學習。比如我們上課環節中包含一些遊戲、歌曲等,這些都是要求全體學生參加的。這樣一來,那些心不在焉的學生就不得不集中注意力,認真學習,以免在比賽時出醜。尤其是在表現好時還會受到鼓舞,孩子們就更加自信了。學習興趣被提起來了,孩子們的注意力都會轉向學習,讓孩子們在玩樂中輕鬆學習,讓原本枯燥無味的英語學習表的生動有趣,最終達到寓教於樂的效果,師生都感到快樂。其實,每個學生都是聰明的,只是各自的興趣點不同。作為老師,應該讓學生把注意力集中在課堂的45分鐘內,課後則可以自由發揮。作為老師,不僅應關注學生的學習成績,還應瞭解學生的家庭情況,要時常與學生交流意見、想法,跟學生做朋友。這樣,孩子們有問題、困難、疑惑都會及時與老師溝通,因而許多問題就可避免。對於那些內向、害羞、頑固的學生,老師應加倍地耐心,可以先獲取孩子們的信任,讓他們知道你是真心想幫助他們的,而後再切入主題,解決問題。其實老師與學生的關係也正如父母與子女的關係,總希望他們超過自己,比自己好。從這一次下鄉體會,也讓我更堅信了自己的方向——成為一名人民教師。給純真的孩子們帶去知識,帶去智慧,儘量啟發孩子們,最終受益終身。

再見了,曉坪鄉的孩子們,希望你們能越來越好。

第五篇: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調查報告

''三下鄉''社會實踐調查報告

目的:體察民情,瞭解國情,增長才幹

形式:深入農村,與村民攀談,搞調查

時間:2014年7月27日--7月30日

地點:安徽省合肥市臨湖社區

組織者:合肥師範學院青年志願者服務隊

參與者:合肥師範學院08級、09級部分同學

一.簡介概況

(一)概況:2014年元月,原屬包河區煙墩鄉的四十井居委會、崗墩村、先鋒村、衞前村四個村居劃入合肥經濟技術開發區管理,臨湖社區委籌備組在此基礎上於同年元月5日成立。2014年8月9日經合肥市人民政府批准,臨湖社區黨委、臨湖社區管委正式掛牌成立。與此同時又將2014年8月份從肥西縣上派鎮委託合肥經濟技術開發區管理的巢湖、田埠兩村納入臨湖社區行政管理,後於2014年11月劃歸新港工業園。目前臨湖社區管轄四十井居委會、崗墩村、先鋒村、衞前村,總面積16.9平方公里,村民組81個,户籍人口9840人,現有黨員274人(其中預備黨員7人),社區幹部26人,村居兩委幹部23人。

(二)序言

7月27日我們師範學院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小組一行16人來到合肥市臨湖社區,開展大學生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臨湖社區是一個農村走向城市化的典範社區,半城市化的現狀更體現了黨中央響應振興農村的政策。在臨湖的三天裏,我們開展了許多活動,和國小生聯歡,為國小生義務輔導功課,深入農民之中調查研究並幫助他們幹農活,而作為計算機系的我們與當地青年分享一些關於電腦科技的知識,專門有人為其開展計算機知識講座。這裏既有農村也有城市,在農村裏,我們學到了好多書本學不到的東西,在社區裏也看到了市民的文明。這是我們這些大學生第一次如此熱衷於農村問題。其中大家關心最多,也是討論最多的,就是農村經濟的發展問題。

(三)國家戰略部署

進入二十一世紀,我國將開始實施第三步戰略部署,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速推進現代話進程,對農業將提出更好的要求。我國經濟結構能否順利調整,國民經濟能否發展的更快一些、更好一些,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農業基礎是否穩定。只有加強農業基礎,確保農產品供給,才能順利推進工業化;只有加強農業基礎,開拓農業市場,才能支持國民經濟的快速增長。而作為一個半城市化的典範社區,既發展農業,又發展工業,可謂典範之典範。

二.經濟收入狀況

臨湖這個特殊的半城市化的典範社區,既有農村地區,又有半城市化地區,還有城市化地區。是一個正在驗證國家政策的地方。它的經濟收入主要分三部分,農業產品收入,工業加工收入,以及外來的務工收入。

這邊的農場品作物主要就是水稻。水稻的收成相當可觀,可見他們在防蟲渠水方面花費了許多功夫,水渠建設得也很到位。像我們這次過來也帶來了一些農業方面的知識,蟲期的防禦和一些其他作物的種植方法等等。也有一些大棚蔬菜的種植,平均每户毛收入將近7,8千。

三.淺談教育問題

人們在形容農村的教育狀況時總是用"適齡兒童入學率低"、"失學率高"、"教育狀況落後"等短語一言概之。這就模糊了教育落後的根本原因,甚至誤導讀者進入"邊遠地區人們不重視教育"這一誤區。

經過這一段時間與鄉親們的接觸,我深深地感到:農村對教育的重視程度比起城市有過之而無不及,甚至越是貧窮地區的人們對教育的渴望越強烈。教育滯後的根源不在於觀念的落後而在於經濟的落後.

讓我們來看一組調查結果,在我們調查的家庭中有80%的家庭的三分之二家庭收入用於孩子的教育,絕大部分的家長非常希望孩子能上到大學.我依然清楚地記得鄉親們樸實的話語,搞調查時,當問及孩子們的學習情況時,他們總説:我的孩子能像你們一樣就好了.其實我們這麼辛苦,啥也不圖,就希望他們多學點東西,找一條好的出路.還記得有個老漢對我們説:俺孩子能上到哪,我供到哪,就算砸鍋賣鐵也得上. 由此,我們轉過頭來想一想,一個地區是否重視教育能單憑入學率或人口文化水平來衡量嗎?答案是否定的。對於農村來説,判斷人們重視教育程度的標準應是他們用於教育的開支所佔家庭收入的比重。雖然農村地區經濟落後,但也正因為落後,他們比城裏人更渴望受到教育、更渴望"個個都能考上大學"!當你看到周家村的鄉親省吃儉用供孩子們上學的時候;當你聽到老漢説"砸鍋賣鐵也得上"的時候,你還會説他們不重視教育、還在扳着指頭數有幾個失學兒童嗎?!那麼,盲目地給老少邊窮地區扣上"不重視教育"、"教育意識薄"之類的帽子是不是過於武斷、是否含有某些歧視成份呢?

而作為臨湖這個特殊的地方,其主要就是留守兒童居多。由於父母都忙於農務或去工廠打工,對於孩子管理得甚少,幸好臨湖區委極力支持教育事業,雖説有不少的貧困的家庭,經濟比較落後,但渴望教育還是非常值強烈。區委組織資助貧困學生,以至於入學率還是很可觀的。我覺得對於那些留守兒童呢,應該給他們更多的關懷,像週末啊,可以讓全村的兒童儘可能的在一起玩玩,以找到共有的樂趣。

四.總結

這次的:"三下鄉"的實踐活動,讓我明白一個好的社區委員會的領導和組織是一個地方能否進入城市化的關鍵,只有好的領導加上勤勞的人民一起努力。他們的生活才會更加幸福!

五.三下鄉的意義

大學生參與"三下鄉"活動,是當年五四青年開創的 "走向社會 ,深入民眾"光榮傳統的延續,是我們知識分子同工農羣眾相結合、教育同生產實踐相結合的一貫方針在新時期的集中體現,是貫徹落實江澤民總書記在北大百年校慶講話中提出的"四個統一"的具體行動,是青年學生健康成長、將自身價值與祖國命運緊密相連的必由之路。

我們通過大學學習後,要想盡快的成為現代化建設的有用人才,適應社會的需要,就要在學習期間,積極參加社會實踐活動,認識社會,認識自己的社會位置,明確自己的歷史使命,激發自己的學習熱情,調整和完善自己的知識結構,戰勝各種困難和挫折,鍛鍊意志和毅力,為適應以後的工作做一定準備.這是我參加"三下鄉"活動的目的之一.

抓住有利時機參與各種形式的暑期"三下鄉"活動,對於引導我們按照江澤民同志得出的"四個統一"的要求,把學習書本知識與投身於社會實踐統一起來,自覺走與實踐相結合、與人民羣眾相結合的道路,努力縮短成長與社會需要之間的距離,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在

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最需要的地方去見世面,長才幹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大學生"三下鄉",有利於瞭解國情。我們出生在改革開放的浪潮中,成長在鄧小平理論不斷髮展的年代,對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認識,對改革開放的認識,單從課堂上是難以得到的.因此我們必須走向社會,深入農村,瞭解佔全國人口80%的農民的現狀,瞭解他們的所思所想,才能真正在實踐中深化對鄧小平理(請收藏本站)論的理解,深化對改革開放的理解。

大學生"三下鄉",有利於體察民情。淳厚民情和樸素民風中的情感滋養,難以盡得於書本;貧困母親臉上的愁容和失學兒童眼中的渴望所激發的力量,難以取之於校園。走出象牙之塔,融入堅實的土地,貼近農民的心,才會真切感受到耕耘的艱辛,收穫的喜悦,才會真正把成長的根深深植入祖國的沃土。

大學生"三下鄉",有利於增長才幹。堅持學習書本知識與投身社會實踐的統一,走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道路,歷來是青年鍛鍊成長的有效途徑。社會實踐是知識創新的源泉,是檢驗真理的標準。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磨練意志,砥礪品格,把學得的知識用於實踐,在實踐中繼續學習提高,才能真正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才。

實踐以充分證明,社會實踐促進了大學生的全面發展。通過社會實踐活動,我們從與人民羣眾的廣泛接觸、瞭解、交流中受到真切的感染和體驗,從無數活生生的典型事例中受到深刻的啟發和教育,使思想得到昇華,社會責任感增強。在實踐中 ,我們的人生觀、價值觀得到進一步的強化,提高了認識能力、適應能力和創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