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讀資本論心得體會多篇

欄目: 專題心得體會 / 發佈於: / 人氣:1.74W

讀資本論心得體會多篇

讀資本論心得體會篇1

許多年前,我們在高中時代聽老師講過剩餘價值學説,但從沒讀過《資本論》的原著。我想即便那時讀,也不會理解的,因為我們沒見過或者説沒有親身體驗過資本主義社會。自從馬克思主義誕生以來,一直都是西方資本主義不歡迎的人物。在中國,近三十年也倍受冷落,《資本論》很少有人去讀了。

我以前一直以為《資本論》是純經濟學著作,光那麼厚,就讓人望而卻步。不久前前,從新聞得知,在此次金融危機的影響下,在許多人特別是西方國家的人們當中,掀起了一股重讀《資本論》的小熱潮。我很好奇,為什麼那麼多長期接收西方教育的人們會重新審視這部革命著作?我順手拿起那本靜躺在我書櫃上許久的《資本論》,隨便打開一頁翻看,第一眼,就深深吸引了我。《資本論》並不是深奧難懂的經濟理論,是平常易懂的,更是無比貼近現實社會的,書中引用的事件,無不在真實生活中得到應驗。於是,我立馬沏茶,在新居的書房裏匆匆讀了起來。

?資本論》在我心中掀起巨大波瀾,他真的是一部底層工農羣眾的《聖經》。他帶給我的第一感受是:毛澤東是對的!我明白了他為什麼堅決不讓走資本主義道路,把資本主義消滅在萌芽狀態。《資本論》不僅總結了分析了資本主義的性質和一般規律,而且揭露了許多血淋淋的事實。讀着那一件件具體的事件,我在想,這是一百多年前的英國嗎?這分明就是近30年的中國。馬克思寫《資本論》的目的,就是希望以後的國家避免那樣血腥的事情發生。我現在把我感受最深的幾段話抄在這裏,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啟示:

“資本主義生產的自然規律,引起社會的對抗。這種對抗已經發展到什麼程度,更高或更低,就它本身來説,並不是我們這裏的問題。這裏的問題是這各種規律本身,是這各種以鐵的必然性發生作用並且貫徹下去的趨勢。工業比較發展的國家,不過為那些更不發展的國家,顯示出它們自己未來的形象。”

讀資本論心得體會篇2

?資本論》中馬克思也把經濟領域看成是人的領域,是各種社會關係的集合物。社會主義經濟大的原則講清楚了,出現了問題,最首先是人出了問題。現在統計數據已經表明,1989年蘇聯的糧食出現了前所未有的大豐收,產量直到現在還無法超越。但也正是從那時候起,蘇聯出現了糧食短缺,這就是人為製造的危機。《來自上層的革命:蘇聯體制的終結》觀察到的很重要的現象是,社會主義國家的領導層,他們享有的物質財富比不上發達國家的普通商人。物質上的極大落差加上不停的反社會主義的政治宣傳,讓整個上層背叛了社會主義。研究這段歷史,也成為中國一些學者要先崇高,再物質的根據,但這是本末倒置的。

經濟學可以説是一門科學,但正如馬克思揭示的,要講求力量對比。就拿毛澤東時代吃不飽這件事情來説吧,如果按照經濟科學,以中國當時的經濟效率,中國的匯率會很高,也就是錢會很值錢,中國普通人能夠通過世界市場取得他們需要的東西,這是日本能夠做到的。但整個世界不接受這種法則,中國的勞動被屏蔽了,中國並沒有得到公正的待遇。要想被接受,只能接受西方的遊戲規則。我們也看到了,蘇聯是怎樣在西方規劃的改革中,失掉了他們90%以上的財富。社會主義的失敗也是整個集團的失敗,因為它們在經濟上並沒有壓倒資本主義,它們還是受壓迫者。這也是馬克思設想的,社會主義國家從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進化而來的原因。這樣的進化,保證了新生的社會主義國家在經濟上強大的能力,這樣才能保衞它們的勝利果實。

這個世界是個經濟為王的世界。美國控制了世界貨幣,也控制了整個世界。貨幣的背後是什麼?其實是代理人,代理人僭越是資本時代的問題。所以,從最本質的層面來説,控制了貨幣,也就是控制了各國權貴。各國權貴會在世界貨幣指揮棒下翩翩起舞,把一國的戰略制高點泄露給對方,讓對方的遊牧大軍洗劫一國財富。所有的一切都回歸到人的層面,經過數輪的洗劫,無數的人將變成無產階級。他們不停地受教育、不停的抗爭,最終會成長為偉大的階級。為着全人類的幸福,去犧牲、去奉獻,在打碎了所有人身上的鎖鏈後,實現全世界的解放。

讀資本論心得體會篇3

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指出:“如果整個過程從其結果的角度,從產品的角度加以考察,那麼勞動資料和勞動對象表現為生產資料,勞動本身則表現為生產勞動。”他接着説,“這個從簡單勞動過程的觀點得出的生產勞動的定義對於資本主義生產過程是絕對不夠的。馬克思指出,“隨着勞動過程本身的協作性質的發展,生產勞動和它的承擔者即生產工人的概念也就必然擴大。為了從事生產勞動,現在不一定要親自動手,只要成為總體工人的一個器官,完成他所屬的某一種職能就夠了。”馬克思又同時指出,“但是,另一方面,生產勞動的概念縮小了。資本主義生產不僅是商品的生產,他實質上是剩餘價值的生產。”上面論述表明:馬克思關於生產勞動範疇的內涵也是隨其研究問題的發展而不斷擴大的,生產勞動這一概念的含義不是固定不變的。在社會化大生產總體勞動中,生產勞動的範圍不只是直接生產物質產品的勞動,還包括不一定要自己動手的科研、管理工作等。

馬克思認為,“生產勞動和非生產勞動的這種區分本身,„„即同勞動獨有的特殊性毫無關係,也同勞動的這種特殊性藉以體現的特殊使用價值毫無關係。”馬克思在考察服務勞動時,曾明確指出,服務是“以勞務形式存在的消費品”,“服務有一定的使用價值(想象的或現實的)和一定的交換價值。”在今天社會主義條件下,隨着第三產業大力發展,社會主義生產勞動的含義也應當有所發展和變化,必須探討和重新認識服務性勞動在價值創造中的作用。

就這部書的歷史意義,恩格斯曾説:“自地球上有資本家和工人以來,沒有一本像我們面前這本書那樣,對於工人具有如此重要的意義。資本和勞動的關係,是我們現代全部社會體系所賴以旋轉的軸心,這種關係在這裏第一次作了科學的説明,而這種説明之透徹和精闢,只有一個德國人才能做到,這個人就是馬克思,他攀登到最高點,把現代社會關係的全部領域看得一覽無遺”。

?資本論》是一百多年前的著作,當今世界的形勢已發生巨大的變化,但它的基本理論仍然是今天的人們寶貴的精神財富。馬克思的思想已經獲得全人類的意義,他不僅為19世紀的人類所擁有,為20世紀的人類所重視,而且,作為人類的一筆寶貴的思想遺產,在以後人類各個世紀中,它都將被繼承、被髮揚光大。

讀資本論心得體會篇4

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任何科學原理都是對特定條件下的特定問題的分析。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產生於130多年前工業化初期的蒸汽機時代,而當時的生產方式、勞動形態、商品形式和財富構成等都與當今有着巨大的差別。因此,分析馬克思勞動價值論,不能脱離對那個特定時代特點的分析,概括地講,馬克思創立勞動價值論的客觀歷史條件主要如下。

第一,勞動形態主要表現為體力勞動。工業化初期,社會生產主要集中在物質生產領域,非物質生產部門的比例相對較小,勞動形態主要表現為工場手工業和機器大工業生產中的體力勞動。因此,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以物質生產領域的體力勞動作為主要研究對象。雖然馬克思也涉及到對非物質生產領域(服務貿易行業)的分析,但由於當時這些部門在整個社會生產中所佔的比例很小,影響力微乎其微,所以當馬克思在談到服務貿易時説:“資本主義生產在這個領域中的所有這些表現,同整個生產比起來是微不足道的。因此,可以完全置之不理”。

第二,勞動過程的知識含量不高。工業化初期知識、科學、技術不夠發達,勞動過程的腦力支出、知識含量不高,簡單的、以體力支出為主的、按時間計算的勞動是主要的勞動形式。因此,馬克思還不可能對科技創新勞動在創造價值中的獨特作用加以系統論述。

第三,指揮、管理勞動還不能作為獨立的勞動形態。工業化初期,隨着產業革命和生產力發展,一邊是資產者財富的積累,另一邊是無產者貧困的加深,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之間的矛盾日益加深。馬克思勞動價值論創立之初,面對的就是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的尖鋭鬥爭,勞動價值論創立的使命就是揭示資本主義經濟制度的不合理性和被新社會制度取代的必然性。在當時,指揮、管理主要還是資本家的職能,而資本家行使指揮、管理的職能與剝削目的是結合在一起的,而絕大部分勞動者是被指揮、被管理、被剝削的。因此,馬克思就不可能把指揮、管理勞動作為創造價值的獨立勞動形態來研究。

隨着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進程的不斷推進,大量新情況、新問題湧現出來,社會勞動出現了許多新特點,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有了新的實踐土壤。但是,按照勞動價值論的原創含義,服務性勞動、科學研究勞動、生產精神產品的勞動、經營管理勞動,由於都不直接創造物質產品,都不創造價值。這一原創含義,與現實經濟活動存在着巨大的矛盾,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遇到了一系列挑戰。

讀資本論心得體會篇5

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批判地吸收了資產階級古典經濟學家價值論的合理內容,建立了科學的勞動價值論。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的原創含義,可高度概括如下:一是價值是商品的社會屬性,它是不同商品進行交換的比例的基礎,它反映了商品生產者之間的社會關係;二是創造價值的唯一要素是物質生產部門的勞動,其他任何生產要素都不是價值的源泉,創造價值的勞動是抽象勞動,即無差別的人類腦力體力的耗費,具體勞動創造使用價值,但它不是價值的源泉;三是創造價值的勞動是活勞動,即正在進行的生產過程中耗費的抽象勞動,物化勞動作為過去勞動的凝結物,在新的商品生產過程中只能轉移自身的價值,而不能創造價值,商品價值中不包含任何一個自然物質的原子。商品的價值由生產商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是徹底的一元價值論。

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任何科學原理都是對特定條件下的特定問題的分析。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產生於130多年前工業化初期的蒸汽機時代,而當時的生產方式、勞動形態、商品形式和財富構成等都與當今有着巨大的差別。因此,分析馬克思勞動價值論,不能脱離對那個特定時代特點的分析,概括地講,馬克思創立勞動價值論的客觀歷史條件主要如下。

第一,勞動形態主要表現為體力勞動。工業化初期,社會生產主要集中在物質生產領域,非物質生產部門的比例相對較小,勞動形態主要表現為工場手工業和機器大工業生產中的體力勞動。因此,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以物質生產領域的體力勞動作為主要研究對象。雖然馬克思也涉及到對非物質生產領域(服務貿易行業)的分析,但由於當時這些部門在整個社會生產中所佔的比例很小,影響力微乎其微,所以當馬克思在談到服務貿易時説:“資本主義生產在這個領域中的所有這些表現,同整個生產比起來是微不足道的。因此,可以完全置之不理”。

第二,勞動過程的知識含量不高。工業化初期知識、科學、技術不夠發達,勞動過程的腦力支出、知識含量不高,簡單的、以體力支出為主的、按時間計算的勞動是主要的勞動形式。因此,馬克思還不可能對科技創新勞動在創造價值中的獨特作用加以系統論述。

第三,指揮、管理勞動還不能作為獨立的勞動形態。工業化初期,隨着產業革命和生產力發展,一邊是資產者財富的積累,另一邊是無產者貧困的加深,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之間的矛盾日益加深。馬克思勞動價值論創立之初,面對的就是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的尖鋭鬥爭,勞動價值論創立的使命就是揭示資本主義經濟制度的不合理性和被新社會制度取代的必然性。在當時,指揮、管理主要還是資本家的職能,而資本家行使指揮、管理的職能與剝削目的是結合在一起的,而絕大部分勞動者是被指揮、被管理、被剝削的。因此,馬克思就不可能把指揮、管理勞動作為創造價值的獨立勞動形態來研究。

隨着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進程的不斷推進,大量新情況、新問題湧現出來,社會勞動出現了許多新特點,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有了新的實踐土壤。但是,按照勞動價值論的原創含義,服務性勞動、科學研究勞動、生產精神產品的勞動、經營管理勞動,由於都不直接創造物質產品,都不創造價值。這一原創含義,與現實經濟活動存在着巨大的矛盾,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遇到了一系列挑戰。

讀資本論心得體會篇6

?資本論》武裝了無產階級,成為無產階級進行革命鬥爭的強有力的理論武器。是馬克思“整個一生科學研究的成果”,它凝聚着馬克思的全部心血和智慧,是他獻給全世界無產階級的一部最重要的科學文獻。它在世界各國廣泛流傳,成為工人階級反對資產階級的強大思想武器。《資本論》對資本主義進行了徹底的批判。馬克思認識到了經濟過程的動態性,並預見到了經濟週期的存在,並且發展了關於經濟活動的封閉理論。他同時還是第一個將經濟和歷史聯繫在一齊的經濟學家,而《資本論》就是他這種創舉的體現。書中最感興趣的還是馬克思勞動價值論,金融與《資本論》,以及對我們的影響。

一、馬克思勞動價值論

?資本論》的方法的最大特色,就是把邏輯、辯證法和認識論有機地結合起來,融為一體。正如列寧所説:“在《資本論》中,唯物主義的邏輯、辯證法和認識論〔不必要三個詞:它們是同一個東西〕都應用於一門科學”。馬克思使用從抽象上升到具體的方法、邏輯與歷史一致的方法,對資本主義社會矛盾運動的辯證分析,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辯證法。馬克思在《資本論》第一卷中,系統全面地闡述了資本主義基本矛盾的產生、發展和克服的過程,從而透徹詳盡地闡明瞭唯物辯證法關於對立面的統一和鬥爭的學説,闡明瞭唯物辯證法的實質。在《資本論》中是對唯物辯證法的豐富和發展,正如恩格斯指出的,《資本論》的方法不亞於歷史唯物主義基本觀點的發現。

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的原創含義,可高度概括如下:一是價值是商品的社會屬性,它是不一樣商品進行交換的比例的基礎,它反映了商品生產者之間的社會關係;二是創造價值的唯一要素是物質生產部門的勞動,其他任何生產要素都不是價值的源泉,創造價值的勞動是抽象勞動,即無差別的人類腦力體力的耗費,具體勞動創造使用價值,但它不是價值的源泉;三是創造價值的勞動是活勞動,即正在進行的生產過程中耗費的抽象勞動,物化勞動作為過去勞動的凝結物,在新的商品生產過程中只能轉移自身的價值,而不能創造價值,商品價值中不包含任何一個自然物質的原子。商品的價值由生產商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是徹底的一元價值論。

二、金融與《資本論》

?資本論》問世一百多年來,科技革命突飛猛進,經濟全球化、市場化趨勢不斷加強,西方資產階級經濟學理論也在變化和發展。從1825年資本主義第一次經濟危機到2008年美國金融風暴引發的全球性經濟危機,讓資本主義經濟在危機,蕭條,繁榮之中不斷循環。《資本論》能否對資本主義經濟危機進行分析和闡述能否看見泡沫經濟之後的真相

馬克思説:“獨立的金融危機是不以經濟危機爆發為先決條件,也就是説,它是當社會的再生產過程到達極致、全面的生產過剩尚未發展到臨界程度時所產生的金融危機。”

(1)普遍的相對生產過剩

馬克思説:“獨立的金融危機來自金融系統內部的紊亂。其分析證明,在資本主義全球擴展中,各國金融、貿易和生產相關聯.世界金融系統本質脆弱.一方面是生產異常容易發生相對過剩,另—方面是金融異常容易膨脹,而資本運動又極其敏感,金融危機容易產生、發生了就是國際性和世界性的金融危機。”

結合馬克思的觀點,能夠認為美國次貸危機是金融系統內部控制出現了問題,美國的金融體系一向以穩健著稱,可是由於金融創新,導致了很多金融衍生品,次級債就是被包裝的金融衍生品。

客觀來看,中國內地資本市場發展史上並非從未出現過金融衍生品的身影。上個世紀90年代,匯率期貨、國債期貨和股指期貨曾分別在上海和海南“粉墨登場”。然而,由於現貨市場不成熟,監管主體不明確,交易所之間惡性競爭,公司內控機制缺乏,以及法律法規不健全等原因,這些嘗試最終都以失敗告終。

簡單商品生產條件下藴涵着經濟危機可能性的兩種形式:一是商品形態變化本身,即貨幣作為流通手段時所產生的買和賣的分離二是由貨幣作為支付手段而產生的支付鏈條關係的破壞。但這只是“危機的一般的、抽象的可能性,無非就是危機的最抽象的形式。沒有資料,沒有危機的資料豐富的起因”。僅有在資本主義制度下才使危機的可能性變為現實性。馬克思從理論邏輯上分析了經濟危機從可能性變為現實性的基礎。他發此刻資本主義幼年時期沒有生產過剩危機,在工業發展的初期,停滯現象只限於個別的工業部門或個別的市場。工業週期階段的變換“我們在人類過去的任何時代都是看不到的,即使在資本主義生產的幼年時期也不可能出現”。

(2)虛擬資本

格林斯潘認為金融風暴的罪魁禍首是電腦,是電腦只記錄了20年的數據,而這20年是高速增長的20年,所以導致了風險意識的喪失。閲讀馬克思,發現了他對於危機的看法,他認為危機來自於虛擬資本。

馬克思説:“虛擬資本一詞來源於18世紀南海投機泡沫時人們所説的虛擬價值,即:實際資本在貨幣表現上的一個升值。以後,人們將貨幣、非勞動所得等等皆稱為虛擬資本。”他第一次注意到虛擬資本在較發達資本主義經濟中的重要意義。並試圖從理論上找到它與獨立的貨幣金融危機之間的聯繫。

90年代以來,全球幾乎每一場金融風暴都與金融衍生工具有關。在巴林銀行**前後,國際上曾發生過多起因金融衍生工具交易造成鉅額損失的事件。所以馬克思的觀點還是得到了驗證。

2008年,全球金融衍生品交易和外匯交易的規模每一天超過3萬億美元,每年超過800萬億美元。是實物經濟規模的十多倍。如果再加上債券、股票和其他金融市場之交易,虛擬經濟的發展速度和規模令人炫目,正是金融危機的元兇。

馬克思説債券、股票、匯票、土地所有證等所有權證都屬虛擬資本範疇。這些資本。一不對應於現實的資本。二,虛擬資本有其相應的市場價值,它的價值基本上與實際資本無關,聯想到次級債**裏面放行的次級債券,歐洲、日本都買了很多美國的債權,結果美國的房地產泡沫破滅,直接導致了世界性的金融損失。

2003年,華爾街的信用類衍生產品的市場可是3萬億美元,而到危機發生前的2007年底,到達了60萬億,四五年時間翻了16倍。這些金融衍生物大部分掌握在美國頂尖的5名銀行家手中,其中摩根大通30萬億,美國銀行和花旗銀行都超過了10萬億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