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讀2023年數學新課標國小心得體會範本多篇

欄目: 專題心得體會 / 發佈於: / 人氣:1.98W

讀2023年數學新課標國小心得體會範本多篇

讀2023年數學新課標國小心得體會篇1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__年版)已正式頒佈,今年9月就要實施。新課標篇幅不大,涉及面寬,凡課程性質、理念、總目標與學段目標、教學內容、方法、評價、考試、教材編寫等等,都説到了,但多是一些很精練的原則性的表述,需要認真學習、體會和探討。課標的學習,為老師們更新觀念、全面提升教學水準提供了契機,也為繼續推進課改提供了動力。

一,課標的功能是什麼?

課標就是國家對基礎教育課程的基本規範和質量要求,也是國家管理和評價課程的依據。教材編寫、教學評估、考試命題都應當以課標為依據,以後相關部門對學校進行教學的檢查評估,就要以課標為標準,不能另立標準。會考、大學聯考情況如何?升學率多少?都不應當作為檢查評估的標準。課標是有一定的政策約束力的。而對老師來説,有了課標,教什麼,怎樣教,達到什麼要求,也就有依據,做到心中有數。在應試教育仍然發揮其影響力的情況下,課標不是可有可無的,它對不良傾向起着正面阻攔抑制的作用,引導教學往健康的方向走。

課標實施是整個基礎教育課改系統的樞紐。10年前有過語文課標的實驗稿,這個實驗稿的推行,其實也就是課改。課標提出了一些新的先進的教育理念,在10年課改中,我們已經接觸和實踐過,現在需要總結。課標實施與課改推進是緊密聯繫的,學習新課標,也是為了深入課改。

有的老師閲讀新課標,不太關注其中所謂“務虛”的部分,也就是新的教學理念與方法的提示。他們關注的,是哪些直接可以落實到教學中?比如有哪些教學的重點、難點,教學時間如何安排,等等。抱着這種期待,課標可能不太“解渴”。課標是指導性文件,面向全國,在教學的安排上不可能做很具體、統一、硬性的規定,只要正確領會新的教學理念,瞭解國家對這門課有哪些基本規範和質量要求,這些要求在各個學段如何體現,也就可以了,教無定法,具體的教學內容以及方法,每個老師都可以根據各自的情況做創造性的發揮。新課標不是一根繩子,不是用來束縛大家的,它是動力,激勵我們在教學中大膽創造。

二,課標出台的背景是什麼?

課標是怎樣出台的?取代教學大綱帶來什麼變革?這得從16年前説起。1996年教育部組織對我國義務教育實施狀況進行9省區的大型調查,發現原來教學大綱要求過高,教學內容存在繁、難、偏、深、舊、窄的情況,絕大多數學生不能達到教學大綱規定的要求。又與世界上一些國家的中國小做比較,我國同一學段教學大綱所規定的內容知識面較窄,同一知識深度較深。同時,各科教學的內容、教學要求做了統一的硬性的規定,缺乏彈性和選擇性,這種現狀導致大多數學生負擔過重,不利於學生的全面發展。當時就決定要實施課程改革,那麼義務教育就應當有一個全國統一的課程標準。

課標的制定,是想改變過去那種比較偏狹的教學狀況,着眼於學生素質的全面提高。也就是這十多年常説的一個詞:素質教育。不管大家如何看待,這都是很了不起的變革。比較一下可以明白,過去的教學大綱以及實際的教學環節中,關注的中心就是知識和技能,而課改希望眼界大開,適應新的形勢,着眼於對國民素質的培養,而不僅僅是知識技能。新課標和這次課程改革都強調以促進學生髮展為宗旨,確立了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位一體的課程目標,實際上是向素質教育靠攏。新課標的出台,讓老師們教學的課程目標意識得到明顯的加強。還有一點也是進步,就是從以往按照教學大綱只關注教師教學,轉向關注課程實施過程,特別是關注學生學習過程。所以我們學習新課標,不要停留在希望使用“教學大綱”的原有水平,眼界要高一點,以觀念的變革來帶動教學變革。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的實驗稿早在20__年研製成稿,隨後在全國多個省、市、區試驗,多種按照“課標”編寫的實驗教材投入使用,也就是課程改革。“課改”推行至今10年了。從20__年4月開始,教育部組成課標修訂組,着手修訂。先對29個省、市、區的課改情況進行大面積調查,徵詢對“課標”的內容及試驗結果的各種意見。然後修訂組用了近4年的時間,反覆調研、學習、修改,數易其稿,最終形成定稿。課標經過十年課改的試驗,集思廣益,是全國廣大師生共同努力的結晶,並非少數專家的產品,是國家的政策性文件,我們應當給予尊重,認真學習和實施。

三,如何看待前一段課改以及課標實施的效果?

新課標頒佈,有些老師不是那麼期盼,也不是那麼有興趣。因為義務教育課改已經實施10多年,大家對語文課標也有所接觸,但現實狀況是,課改效果好像不那麼明顯,課標的實施,其實很多學校也是“水過地皮濕”,見不到突出的效果。絕大多數人都不否認改革的必要,但要真正推進新課程,又非常艱難,從國小到高中,越往上走,難度就更大。課改都10年了,可是一些地區和學校仍然是老一套,我行我素。最讓人揪心的是學生的學業負擔普遍減不下來,甚至比十年前加重了。課改在竭力反對競技式教育,可是“競技”在不斷加重與提前,提前到國小、學前班,甚至“胎教”,幾乎所有的家長都在擔心自己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這成為集體無意識了。一方面是對現下應試教育強烈不滿,另方面又都不敢輕易放棄應試教育;道理上贊同新課程,實際上卻又緊張,擔心,結果就形成巨大的社會障礙力,大家都很無奈。當然也還有另一種趨向,就是把新課標片面理解為顛覆性的,不顧實際條件,一味追求課改的形式與聲勢。強調語文課的人文性,就不敢再提工具性,兩者被生硬地割裂開來,語文課上成了思想教育課,掏空了語文;強調學生為主體,就死板規定老師不能多講,課堂教學追求無邊的討論,一堂課下來沒有多少“乾貨”。“花架子”並不可能提升教學質量,反而把新課程“名聲”給敗壞了。新課標的實施的確存在很多問題, 十年課改真的很艱難,可以用四個字説明:舉步為艱。這到底是怎麼回事?是課改與課標本身有問題嗎?不是。主要是因為這十多年來,雖然經濟發展,但社會財富分配差距拉大,競爭加劇,社會心理緊張;最近十多年大學擴招,本來可以讓更多青年上大學,可是競爭反而加劇,是對優質教育資源的競爭。所以,課標和課改提出的那些先進的教育理念,在這種非常緊張的社會心理面前,被虛化了,很多人認為課標與課改的理念不錯,可是在當下難於實施。我們的確應當正視這種現實,看到課標實施和課改推行所面臨的巨大困難。但也要看到,老百姓對現行的教育狀況是很不滿的,他們是希望改革的,所以課標與課改還是有巨大的潛在動力,而且勢在必行。可以説,課改與課標實施舉步維艱,但沒有可能再走回頭路,只能從長計議,堅持下去,穩步推進。

從另一方面看,課改與課標的實施,也還是取得顯著的成績。這次改革在課程與教學觀念上已經產生大的衝擊和突破,象“以人為本”,重視學生整體素質發展,注重學生身心健全發展,以學生為主體,啟發式學習,引導學生學會學習,注重基本能力培養,等等,這些觀念過去也有提過,但這次新課標實施,從理論到實踐那麼集中強化提倡,得到了普遍的社會認同。可以説這次課改激活了對於教育某些根本問題的認識,社會對教育必須改革有了更多的關注與共識,這就是很了不起的一大收穫。所以這次修訂,經過大面積的調查,徵求各方面意見,特別注意把課改中實施並逐步得到認可的那些新的理念和做法,體現出來。現在這個修改後的語文課標,基本理念是先進的,又是基本的,相對穩定的,有可行性的。

四,課標修訂怎樣面對這些年的爭議?

語文是一門主課,在國小與國中階段到底應當學什麼?怎樣來教,又怎樣來學?可能有各種各樣的意見,圍繞語文的爭議也特別多。這次課標修訂,當然也會注意到各種爭議,吸納那些比較切合實際的意見,但更主要的工作,是針對長期以來語文教育方面存在的普遍性問題,總結這十多年來課改的經驗,同時按照國家教育規劃的總體要求,面向未來,提出語文課程的基本標準。

這次修訂,在如何讓核心價值觀滲透到語文教學中,下了很大功夫。比如課程的定位,這次修訂比較明確説明:“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義務教育階段的語文課程,應當使學生初步學會運用祖國語言文字進行交流溝通,吸收古今中外優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養,促進自身精神成長。”這樣,就把工具性與人文性統一起來了。

關於工具性與人文性的問題,曾經引起一些討論。課標堅持 “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這一理念,是為了更好地體現素質教育的精神,更加豐富語文課程的價值追求,促進學生在語文知識、能力和情感態度、思想觀念多方面和諧地發展。

關於語文知識的問題,也是有些爭論的。現在老師們受制於應試教育,很注重做題,注重講授和操練所謂系統性的語法修辭知識,這並不利於學生自主學習,發展個性,而且容易讓學生對語文產生厭煩。課程標準特別強調要擺脱對語法修辭等概念定義的死板記憶,必要的語文知識的學習可以保留,辦法是隨文學習,不必刻意追求系統性。這次修訂將原來的附錄《語法修辭知識要點》內容擴充了,增加了關於漢字、拼音、閲讀、寫作、文學等方面的知識,不過並沒有完全採納將語文知識“細化、系列化”的建議,因為過分細化和系列化,有可能使課程標準顯得繁瑣,並對教師造成束縛。

還有,就是“三個維度”問題。過去,語文課程基本目標曾經是“語文知識”,後來則突出“語文能力”,關注點集中於語言文字運用的技術層面。新課標則要求關注學生的全面素質,為語文課程標準的目標系統建立了“三個維度”的模型,即包括: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知識、能力,是語文課程目標系統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但不是全部,語文課程需要結合本學科的特點和內容,促進學生整體素質的發展。

新課標強調教學的“三維目標”,但不是每一堂課都落實三維,情感、態度、價值觀等,是長期、隱性的目標,語文教育要靠薰陶,不可能在每一節課內全部“落實”三維。一節課的教學目標必須相對集中,不可能完成太多目標。要特別注重引導閲讀。閲讀能力是一種綜合能力,理解、感覺、體驗、察悟,包括語感,主要靠大量閲讀中去“涵泳”,逐步習得。如果缺少個人的閲讀體驗與感覺,沒有個性化的閲讀,而老師講得太多、太細、太零碎,不見得好,還可能破壞那種“涵泳”的感覺。

五,如何理解“語文素養”這個核心概念?

“語文素養”是課標中比較引人注目的核心概念。所謂 “語文素養”, 是指中國小生具有比較穩定的、最基本的、適應時代發展要求的聽説讀寫能力以及在語文方面表現出來的文學、文章等學識修養和文風、情趣等人格修養。

過去語文課一般只講語文能力,比如“聽説讀寫能力”,現在提出“語文素養”,涵蓋面大一些,既包括聽説讀寫能力,又不止是技能性的要求,還有整體素質的要求。就是説,語文課程在語文基本能力培養的過程中,必然要注重優秀文化對學生的薰染,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以及道德修養、審美情趣得到提升,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得到培養。同時讓語文教育在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增強民族文化認同感,增強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方面,發揮不可替代的優勢。

這一切都特別考慮不是附加的,不是一加一,更不是穿鞋戴帽,而真正是有機結合,自然而然展開的。比如國小生識字寫字,既是一種能力訓練,又是文化薰陶,還是一種習慣、修養的生成,特別是培養了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感情。所以“語文素養”這個概念,代表一種新的更闊大的教育視野。

有人對語文素養的提法可能不太認同,認為還是“雙基”(基礎知識、基本能力)比較清晰,認為提語文素養忽視了“雙基”,其實,語文素養包括了“雙基”,不過是僅僅提“雙基”還不夠,而且“雙基”也必須根據時代的要求重構。因此,語文素養是在“雙基”的基礎上豐富與發展,而且包括了對“雙基”的重構。

要特別説説 “訓練”,也是一線教師比較關注的。課標倡導的是啟發式、探究式、討論式、參與式的教學,幫助學生學會學習,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培養學生的興趣愛好,營造獨立思考、自由探索的良好環境,所以不再把“訓練”作為唯一的教學實施方式,也不再作為語文課程的核心概念。但這不等於排斥訓練,語文學習肯定還是要有必要的訓練的。在課標的表述中,“訓練”往往被包含在新的“語文素養—養成”的課程模型中,這個詞沒有頻繁出現。

老師們閲讀語文課標,要特別關注一些關鍵詞和新的提法,裏邊包含新的教育理念,應當作為學習的要點。這裏略舉幾種:一是以人為本、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在教學中滲透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養學生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二是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培養學生學會學習、學會合作,學會創新;三是重視語文課程人文性與工具性的統一,注重積累、感悟、實踐和綜合學習,注重語文的薰陶感染作用;四是遵循語文教育規律,體現學科目標和內容的循序漸進;五是合理地設計課程目標和內容,減輕學生過重負擔。

六,新課標還有哪些亮點?

一是適當減負。這個減負不完全是學習負擔的減少,更是追求學習效率的提高,以及激發興趣,教學生學會學習。比如國小生的識字寫字教學,過去一二年級就要求會認1600-1800字,會寫800-1000,。現在減少識字量,改為認識1600,其中會寫800。提倡“多認少寫”, 希望扭轉多年來形成的每學一字必須達到“四會”要求的做法,不再要求“四會”。還請專家對兒童認字寫字做了專門的字頻研究,從兒童語文生活角度提出先學先寫的300個“構形簡單,重現率高,其中的大多數能成為其他字的結構成分”的字。這些字應當作為一二年級教科書中識字寫字教學的重要內容。

過去對中國小的各個學段應該識、寫多少字哪些字,沒有明確的規定,不同版本的語文教材在選字的問題上也有很大差異。這次課標修訂稿新增了《識字寫字教學基本字表》和《義務教育語文課程常用字表》兩個字表,嘗試在這方面給出了明確的建議。

二是更加重視寫字與書法的學習。針對目前電腦化之後,寫字能力普遍下降,這次修訂特別加強了寫字教學的分量,從國小一年級到國中三年級都有相關規定, 強調“正確的寫字姿勢”和“良好的寫字習慣”,強調書寫的規範和質量。明確寫上“在國小每天語文課都要求安排隨堂練習,天天練字”。

三是閲讀教學也有新的理念,那就是強調閲讀是個性化行為,尊重學生閲讀的感受,老師應加強指導,但不應當以教師的分析代替學生的閲讀實踐,不要以模式化的解讀代替學生的體驗與思考。這些話對當前某些教學傾向是有針對性的。

課標還特別提出“學習語文必須注重讀書,注重積累和語感培養,注重品味、感受和體驗,注重語言文字運用的實踐。”為什麼?歷來語文教學都習慣於圍繞本學科的知識點展開,如,默寫詞語解釋,講解“語、修、邏、文”知識點,分析中心思想、段落大意,反覆操練讀題答題的技法。按照這樣的路子,學生記住了許多“知識點”,做了大量的題,可是書沒有讀多少,積累不足,語感不強,語文水平終究得不到提高。這些年學生不讀書少讀書的現象日趨嚴重,為此,課標特別寫上這樣一句:“培養學生廣泛的閲讀興趣,擴大閲讀面,增加閲讀量,提倡少做題,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對於課外閲讀,課標也格外重視,閲讀量有具體要求,9年課外閲讀總量達到400萬字以上。

課標這次修訂對於傳統文化的繼承是格外關注的。9年要求背誦優秀詩文240篇(段),包括古代和現代的中外作品。課標列出部分中國古代的優秀詩文背誦篇目,國小到國中,136篇。其中國小背誦75篇,國中61篇。有人認為這個量大了一些。其實9年背誦這個量,是適當的,絕大多數學生可以達到。

課標提示應當關注學生的“語文生活”,包括他們的課外“閒書”的閲讀交流、上網、博客、qq,等等,其實這些都是他們語文能力成長的重要方面,又關係到語文興趣的培養和閲讀習慣的形成。儘可能在語文課和學生的“語文生活”之間疏通一條通道,那肯定會加倍引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培養起讀書的習慣。應當看到現在的應試教育是扼殺興趣的,學生除了課本和教輔,再沒有興趣讀書。這是可悲的。語文課改一定要高度重視激發學生的閲讀興趣,重視並能多少進入學生的語文生活。閲讀教學,甚至整個語文教學,都要高度注意培養學生廣泛的閲讀興趣,擴大閲讀面,增加閲讀量,提高閲讀品位。“課標”所要求與建議的閲讀教學,包括課外閲讀,重在養成閲讀的興趣與習慣,發掘學習主動性與創造性,這是可以讓學生終生受益的。如果能從培養一種完善的生活方式這一角度去理解,閲讀教學包括課外閲讀教學的改革就可能獲得新的高度和力度。

四是寫作教學。目前有不少學校搞“提前量”,國小一二年級就佈置寫作文,是不合適的。課標修訂一二年級定位為“寫話”,三年級開始是“習作”,國中才是“作文”。另外強調作文教學一定要減少對學生寫作的束縛。現在作文教學那種完全面向考試,只教套題作文、餡餅作文、宿構作文的做法,不但助長假大空的文風,助長文藝腔,對學生的人格成長也是有很強的負面作用的。所以這次課標修訂特別注意引導鼓勵學生自由表達和有創意的表達,寫真話、實話、心裏話,不説假話、空話、套話。

有人認為,因為會考、大學聯考還是指揮棒,課標這些要求雖好,難於實施。諸如讓學生擴大閲讀面,作文“不説假話、空話、套話”,就很難做到。我們可以反過來考慮,如果連課標都不敢旗幟鮮明提倡健康的教學理念,那還有什麼希望。課標作為國家的標準樹立起來,就是標杆,要盡力往這裏靠攏。相信會考、大學聯考也會逐步配套改革,指揮棒也可以往健康的方向指揮。比如會考和大學聯考作文命題和閲卷都想辦法抑制“假話、空話、套話”,文風就會慢慢好起來。要有信心。

七,和實驗稿比較,哪些變動值得注意?

這次修訂,還有一些變動值得注意:有的部分原先設定的目標難度過高,這次適當降低了;有的地方需要補充説明,要強調改變繁瑣的教學過程和過於理性、抽象的要求;有的地方要修改對“目標”、“建議”的表述,力求使各學段目標的梯度和層次及有關表述更加清晰;在“課程目標”和“實施建議”中,還有必要進一步強調關於語文學習的關鍵性要求,補充相應的措施和説明。例如,強調“讀書”在語文學習和思想文化修養中的關鍵作用,要求高度重視閲讀的“興趣、習慣、品位、方法和能力”,對於推薦閲讀書目和誦讀篇目也需要做一定的調整和補充。

針對目前語文教學中出現的某些新的偏差,課標也有意提示糾偏。如閲讀教學中“以教師的分析代替學生的閲讀實踐”、“用集體討論代替個人閲讀,或遠離文本進行過度發揮”,就明確要求改正和防止。

這次語文課標修訂,希望在語文教育思想、課程目標、內容方面能為國小國中語文教學提供基本的要求,也提出一些具體的實施建議。總的是要儘量擺脱應試教育的束縛,往素質教育靠攏,同時遵循語文教學規律,特別注意激發興趣,保護天性,學會學習,這樣也許可以更好地體現核心價值觀的引導,為學生打好三個基礎:那就是培養學生語文素養,為學好其他課程大好基礎;為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形成健康的個性與人格打好基礎;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大好基礎。

八,新課標對教材有什麼要求?

這次課標修訂對於教材編寫也提出一些建議,其中提到教材要符合學生的心理髮展特點,有助於激發學習興趣,選文要文質兼美,有典範性,還要給地方、學校、老師留有開發選擇的空間,等等。這些提法都是有現實所指的。現在的教材普遍不夠重視教學梯度,有些教材很“説教”,都應當改一改。這些年實施一綱多本,出版多種語文教材,有的很不錯,但多數都是為了通過趕着編的,研究不夠,一味求新,比較倉卒,也比較粗一些。新課標修訂公佈之後,都會做修訂調整。我覺得不一定按照課標“依葫蘆畫瓢”,課標改動多少,就補充多少,還是要從實際出發,認真調查總結一下使用情況。有兩點應當注意,一是選文還是要重視經典性和適合教學。有些當代的文章好讀,學生也有興趣,但經典性顯然不夠,或者不太適合教學,不一定選。經典性非常重要,那些沉澱下來、得到廣泛認可的作品,才有資格進入課文,因為語文教學必須培養對文化的尊嚴感。有些傳統的選文,雖然經典,可是不太適合中學生學習,也不一定要選。

還有,教材的結構也充分考慮到教學,各個單元重點突出,單元與單元之間銜接也注意由淺入深,不斷積累提升,反覆落實基本訓練。可以説現在所有新出的教材都往人文素質教育靠攏了,有的靠攏但並沒有脱離語文教學規律,有的就可能走得過遠,把語文的含量稀釋了,甚至把教學秩序打亂了。所以還是要注重教學規律。篇幅要控制一下,內容過多,課時有限,很多老師還習慣固守着教材,不敢有一點兒遺漏,這就使得課時緊張的問題更顯突出。好的教材應當留出老師與學生的空間,多一點彈性。在新課標指導下,教材編寫還是要守正創新,既要聽取各方面意見,吸收中外教材編寫成功的經驗,又要沉得住氣,不搞顛覆性改動,畢竟還要考慮教學的連續性,以及一線老師如何使用。現行的教材大多是實驗教材,是為目前正在開展的課程改革而編寫的,允許有個試驗過程,其長短得失,應當在廣泛調查和科學分析基礎上去總結。而那種動不動把現下的教材視為“垃圾”,甚至鼓吹要“對抗語文”的顛覆一切的思路,以及“翻燒餅”的做法,是不可行的,既不能解決問題,還可能製造混亂。這幾年關於語文教材的爭論一輪又一輪,最後沉澱下來的東西好像不多。

九,課標是“可愛而不可行”的嗎?

一些老師接觸新課標之後,認為很多理念都是好的,但在大學聯考、會考仍然是指揮棒的情況下, “好東西”都很難實施,“可愛而不可行”。老師的擔心有一定根據。十年課改,的確阻力很大,有的進展不明顯,甚至倒退了。很多老師明明知道應試教育那一套不合理,摧殘學生,但面對現實,特別是大學聯考、會考這個巨大的現實,又無可奈何,不敢也不能放手去實施課標的理念與方法。合理的不能做,不合理的逼你做,老師們陷於人格分裂的痛苦之中。但我們不應當喪失信念與信心。要看到,雖然教育界亂象叢生,應試教育仍然大有市場,但起碼有一點很明確,整個社會都已經對這種狀況強烈不滿,渴求改革的呼聲是空前的。課標的頒佈與課改的實行,不是“拍腦袋”,是有巨大的現實基礎的,是人心所向,大勢所趨。對課標與課改也許會有這樣那樣的意見,但極少人會反對其宗旨與大方向。課標是“向善”的,我們應當支持,要有信心。十年課改儘管成效不大,但已經讓全社會形成改革的共識,而且把教育界的困擾和矛盾激活。教育狀況的根本改革需要整個社會配合,從體制上改。這種改革成本很大,需要較長時間解決,應試教育一時是很難消除的。對此我們要有思想準備。但也不必把教學中存在的一切問題全都歸咎於“體制”,自己可以着手改革的空間是大的。每個老師都最好問問自己,如果一時間“體制”未改,大局未動,我們是否就隨波逐流,或束手待斃?面對當下應試教育的巨大壓力,我們能做些什麼?我曾在一些場合説過,不要抱怨,不能等待,還是承認現實,着眼長遠,從我做起,點滴做起,對不合理的教學行為,能改一點是一點。如果是有水平的老師,應當可以做到既讓自己的學生考試考得好,又不不至於把他們的腦子搞死。這需要一些平衡,平衡也是改革,是前進。沒有必要認為課標與課改都是“可愛而不可行”的。教育從本質上説就是理想的事業,我們還是認真學習課標精神,積極支持課改,把那些“可愛”的東西逐步轉化為教學行為吧。

讀2023年數學新課標國小心得體會篇2

讀了《開放的國小數學教學》這本書,我感觸很深。鄭毓信作為一名哲學教授,以其獨有的視角直面國小數學教學中的種種現象,並進行了深刻的剖析。《開放的國小數學教學》就是指國小數學教師應當保持頭腦的開放性,在任何時候都不應該墨守成規,迷信盲從,而應堅持獨立思考,努力學習各種新的理論思想與教學方法,積極地去進行新的探索,而這些正是我所缺失的。

(一)教師的學科素養是決定課堂有效性的重要因素。

文中提到了這樣的一個案例,給我的觸動很大。在《可能性》一課中,摸球是常用的一個環節。常規的設計是先摸球再根據摸到的兩種球的數量比較,得出:口袋裏那種顏色的球多,摸到的可能性越大。而鄭教授認為,在摸球之前,教師可設計這樣一個情境:向學生出示兩個口袋並告訴他們裏面分別裝有一定數量的粉球和黃球,其中一個黃球較多,另一個粉球較多,但兩者的總數是一樣的。問題是:如何不用打開口袋就能知道哪個口袋裝有較多的黃球,哪個口袋裝有較多的粉球?比較可以明顯的看出後者的設計更體現了活動的價值,活動的目的性,帶着問題去活動比活動後解決問題的效率更高,實效性更強。

而我們設計教學活動時往往忽略了這一點。浮在表面的東西多一些,不是不想去深入地挖掘,而是能力有限,想不到。還有關於”情境設置的標準”不應僅僅有益於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還應在課程的進一步開展中自始至終發揮一定的導向作用,溝通”日常數學”與”學校數學”的聯繫。

反思自己的課堂設計,浮在表面的東西多一些,不是不想去深入地挖掘,而是能力有限,想不到。還是李正太老師的觀點,一節課的質量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設計的質量。一句話提高教師學科素養是提高課堂課堂有效性的重要因素。

(二)數學教學中處處有”哲學”

如何實行”合作學習”、”教師專業化的具體內涵”、”雙基教學”應強調的問題、”課堂中的權力關係”、學生如何由”不自覺的學習者(新手學習者)逐步演變成”自覺的學習者”(成熟的學習者)等。這些滲透在各章節中操作性很強的知識,被鄭教授深入淺出的闡述,自然的流露出一定的哲理性,高屋建瓴,深受啟發。分享兩段:如”一個優秀教師應當具有自己的獨立思考能力,而不應盲目的去追隨潮流,或是滿足於在任何時候總能充當學習的樣板”;”最大讀書心得是什麼?許多事情,過去有過;許多問題,前人想過;許多辦法,曾經用過;許多錯誤,屢屢犯過。懂得先前的事情,起碼不至於輕信,不至於盲從”。

數學不止是一種有趣的活動,僅僅使數學變得有趣起來並不能保證數學學習一定能夠獲得成功。因為,數學上的成功還需要艱苦的工作。課堂上在相應的活動或情境背後關於數學的東西,才是我們教學的關注點,才是我們教師需要努力發掘的。只有關注到了,挖掘出來了,數學課堂才有”數學味”。這就是我們數學教師應該努力的方向!

看完這本書,最大的體會就是自己的淺薄,只有努力學習,積極探索,深刻反思,及時改進,才會不斷的提高。

讀2023年數學新課標國小心得體會篇3

數學教學應當有意識、有計劃地設計教學活動,引導學生體會數學與現實社會的聯繫,加強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不斷豐富解決問題的策略,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結合有關的教學內容,培養學生如何進行初步的分析、綜合、比較、抽象、概括,對簡單的問題進行判斷、推理、逐步學會有條理、有根據地思考問題,同時注意培養思維的敏捷性和靈活性。在這幾年的時間裏我得到了一些教訓,認識到自己有很多不足,並且對國小教學工作有了一些體會。

一、設計生活實際、引導學生積極探究

這種教學設計有利於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使學生對新的知識產生強烈的學習慾望,充分發揮學生的能動性的作用,從而挖掘學生的思維能力,培養學生探究問題的習慣和探索問題的能力。

1、在教學中既要根據自己的實際,進行合理的教學設計。注重開發學生的思維能力又把數學與生活實際聯在一起,使學生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使教學設計具有形象性,給學生極大的吸引,抓住了學生認識的特點,形成開放式的教學模式,達到預先教學的效果。

2、給學生充分的思維空間,做到傳授知識與培養能力相結合,重視學生非智力因素的培養;合理創設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注重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推動學生活動意識。

3、利用合理地提問與討論發揮課堂的羣體作用,鍛鍊學生語言表達能力。達成獨立、主動地學習、積極配合教師共同達成目標。

二、積極提問,貫穿課堂始終

要想學生40分鐘內都會專心聽你的課那是不可能的,他們或多或少會開小差,他們有的可能連書本都不拿出來或不翻開,甚至還會説話打鬧。另外,提問要有均勻性,不能反覆提問某個學生,這樣會使其他學生回答問題的熱情消退的。

三、設計質疑教學,激發學生學習慾望

1、充分挖掘教材,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作為鋪墊。

2、重視傳授知識與培養能力相結合,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習慣。

3、在教學中提出質疑,讓學生通過檢驗,發展和培養學生思維能力,使學生積極主動尋找問題,主動獲取新的知識。

4、教學中應創設符合學生邏輯思維方式的問題情境,遵循創造學習的規律使學生運用已有的知識經驗進行分析、比較、綜合。

總之,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互動,共同發展的過展。教師要轉變思想,更新教育觀念,由居高臨下的權威轉向與學生平等對話,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鼓勵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教師要走出演講者的角色,成為學生學習的組織者、激勵者、引導者、協調者和合作者。教師在學生的學習討論交流過程中,只給予學生恰當的引導與幫助。要讓學生通過親身經歷、體驗數學知識的形成和應用過程來獲取知識,發展能力。

讀2023年數學新課標國小心得體會篇4

我再一次參加國小數學新課程標準的學習,使我對新課程標準有了進一步的瞭解,對新教材的編排意圖有了更全新的認識,知道了新課程突出數學學習的基礎性、普及性和發展性。使我明確了今後的工作努力為學生創造一個良好的有利益於學生全面發展的教學情境,使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到教學中來。下面就根據自己對課程標準的理解談點體會: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讓學生充分感受到生活中無處不有的數學,引起學生的好奇和激情,產生強烈的學習願望,形成良好的心理動力。利用生活中的數學問題激勵學生,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教師在備課過程中備教法,備學生的學習方法。老師注意到自身要有良好的語言表達能力,注意到實驗操作應規範、熟練,注意到文字的表達,也注意對學生的組織管理。老師的備課要探討學生如何學,要根據不同的內容確定不同的學習目標;要根據不同年級的學生指導如何進行預習、聽課、記筆記、做複習、做作業等;要考慮到觀察能力、想象能力、思維能力、推理能力及總結歸納能力的培養。一位老師教學水平的高低,不僅僅表現他對知識的傳授,更主要表現在他對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

教學過程是一個變化發展的動態生成的過程,其間必然有許多非預期的因素,即便教師對學情考慮再充分,也有“無法預知”的事情發生,教師要利用好即時生成性因素,展示自己的教學機智,不能牽着學生的鼻子走。教師要創造民主和諧的課堂教學氛圍。讓我們的課堂充滿生氣,教師要在教學中真正建立人格平等、真誠合作的民主關係。在教與學的平台上,做到教學相長,因學而教,樹立隨時捕捉教學機會的意識,使我們的課堂教學更加活潑有趣,更加充滿生機,展示教師的無窮魅力。課堂提問注意開放性。沒有統一的思維模式與現成答案,學生回答完全是根據自已的理解回答,答案一定會是豐富多彩。教師同時給予肯定、或給予引導,使學生的思想認識在教師的肯定或引導中得到提高。促進課堂教學的動態生成,要充分發揮教師的教學智慧,把握就是這種動態的生成。

評價有終結性評價,還要有發展性評價,對學生學習過程中的進步發展,在知識、技能、情感、價值觀等多元領域的綜合評價,其目的在於幫助學生制訂改進計劃,促進發展,激勵學生的發展 。同時評價的主體從單一轉向多元化。並繼續擴大評價主體,引導學生正確客觀地評價自己,培養學生的責任心,使其健康的成長。

總的來説,通過對《數學課程標準》的再次學習,我更深層地體會到新課標的指導思想,深切體會到作為教師,我們應該以學生髮展為本,指導學生合理選擇課程、制定學習計劃;幫助學生打好基礎,提高對數學的整體認識,發展學生的能力和應用意識,注重數學知識與實際的聯繫,注重數學的文化價值。

讀2023年數學新課標國小心得體會篇5

經過一個學期的新課標的指導學習,再結合自己的傳統教學,我有了一定的心得體會,展示如下:

一、新課標是一種新的學習,講究學生們自主學習

以前的教學裏面,教學與學習全都以老師為主。而新課表則不一樣,屬於一種老師和學生們共同探討,尊重學什麼的自主選擇性,鼓勵他們學會自主選擇,積極討論,共同參與,綜合發展。老師在這一個過程裏面主要是起一個引導的作用,老師設出問題,讓同學們自己討論、分析和總結找出答案。新課標的學習方式讓同學們從被動學習轉換為主動學習,提高學什麼主動性,從而激發他們的學習積極性。這樣的一種學習方法可以增加學生們的思考能力和問題的分析能力。

傳統的與新課標的是各有所長,各有優勢。都是需要我們去學習的。

二、新課標是一種新的教學理念,要去教師與學生共同學習

新課標下的新要求,老師要學會不停地學習,學無止境。老師要學習新的教學理念,新的教學規定,新的教學結構等等。

新課標要求老師要在掌握紮實教學知識的基礎上面,還要關注國際教學前沿,時刻接觸學習新的教學方式,通過各種方式不斷擴充自己的知識儲備,要求教師不能用一成不變的思想觀念對待新時代下的教學,不僅學生喲要學習,老師一樣要學習,要成為一個“終身學習的教學老師”。

所以我身為一名數學教師,根據數學新課標的規定,通過網絡和購買雜誌等方式,學習各個地區各個學校老師的優秀教學方式,並進行歸納總結,轉變成適合自己的教學方式方法。比如在講授圖形的時候,我就從一個其他地區的老師那裏,學習到圖形重要的是培養學什麼們的空間想象能力,所以我在講這一塊的時候找到各種圖形的模型,來給大家觀看,讓同學們通過觀察來加深對圖型的瞭解。

三、新課標的教學方式要從單一的轉變為綜合性學習

經過這一學期的新課標教學嘗試,我們已經有了一定的發展。在本學期裏面,我們按照新課標的要求,對學生進行分組,要求學生們進行分組學習。

將班級學生劃分為若干個小組,在課堂的前而二十分鐘教師進行教學工作,講解課文內容,並提出問題,剩下的時間交個學生們自己討論、分析得出問題的結果。這是一種小組的合作性學習,同學們可以通過調查採訪、資料查詢等各種方法得出結果。

這樣的學習,讓大家共同探討,我也與同學們積極互動,增加了課堂的氛圍,有效地提高學生們的課堂參與積極性。

經過這一個學期的新課標教學體會,我對於數學新課標的的認識還是不夠,在下一學期我會繼續一邊學習一邊嘗試。爭取早日達到新課標教學的要求。

讀2023年數學新課標國小心得體會篇6

開學前,我參加了縣裏組織的學習培訓活動,感到收穫甚多。現就這次的培訓活動談談自己的一些心得體會。

一、理解新課程的基本理念,改變教學方法。

新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之一是“實現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理念之二是“學生的數學學習內容應當貼近學生的生活,這些內容要有利於學生主動地進行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與交流等數學活動”。基本理念之三是“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教師要深入、全面地學習課程標準,理解課程標準的精神實質,掌握課程標準的思想內涵,通曉課程標準的整體要求,才能目的明確、方向集中地鑽研教材,具體、準確地把握教材的重點、難點,創造性地設計教學過程,從而得心應手地駕教材,靈活自如地選擇教法。

二、學習方式主要包括: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性學習。

自主學習就是自己作為學習的主人,而不受他人支配的學習方式。它強調學習的主動性、獨立性、自控性,關注學習者的興趣和責任,有助於弘揚主體性和自主精神。合作學習是指學生在小組或團隊中為了完成共同的任務,有明確的責任分工的相互性學習。它強調學習的交往性、互動性、分享性,有助於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團隊意識和集體觀念。探究性學習是在教師的指導下,從自身生活中選擇和確定專題,通過學生自主獨立地發現問題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學習方式。它強調學習的問題性、過程性、開放性,有助於形成學生的內在的學習動機,批判的思維品質和思考問題的習慣。

三、健全新的評價機制。

不但有終結性的評價,還要有發展性評價,發展性評價應該側重的是一個階段後,對學生學習過程中的進步發展,在知識、技能、情感、價值觀等多元領域的綜合評價,其目的在於幫助學生制訂改進計劃,促進更好的發展,這樣,評價的激勵功能、診斷功能才會有始有終科學的。

總而言之,新教材新理念,為我們教師提供了更寬廣的舞台,也對我們每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願我們每位教師都能踐行課標理念,還原數學本色。

學習國小數學新課標心得體會14

通過學習,讓我感受到了新課程標準制定的完善,課標從基本理念、課程目標、核心概念、課程內容、實施建議等方面都進行了修訂。下面談談我的幾點感受。

第一、學習新課標,正確定位教師角色

從新的課標來看,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所以,有效的數學活動不是老師在台上自説自演,而是應激發學生興趣,調動學生積極性,引發學生的數學思考,鼓勵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更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使學生掌握恰當的數學學習方法。注重啟發式和因材施教,處理好講授與學生自主學習的關係,發揮主導作用,引導學生學習數學知識,使學生的數學知識與技能得到更好有效的發展。

第二、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不是被動裝填知識的“容器”;學生是由活生生、有個性的個體組成,教師要尊重學生的差異;學生正在成長的過程中,可塑性極大,教師應注重開發學生的潛能,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1、教學中要為學生提供積極思考、主動探索與合作交流的空間,使學生多一些自由的體驗。

2、允許學生從不同的角度認識問題,採用不同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想法,用不同的知識與方法解決問題,鼓勵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化。使不同的學生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

3、給孩子一雙數學的眼睛,讓他們以數學的意識,主動地從數學的角度去觀察世界,體驗生活。

第三、創設求異情境,感悟計算方法,體現算法多樣化。

新教材體現的是算法多樣化的教學思想。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鼓勵學生大膽思考,用同一個問題積極尋求多種不同的思路,使之有所發現,有所創新讓學生充分暴露和展示思考問題的過程,發表獨特地見解。

總而言之,新教材新理念的實施,對我們每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要我們能更好的踐行課標新理念,我們的教學舞台將是精彩的,我們教育成果將是豐碩的。

讀2023年數學新課標國小心得體會篇7

?國小數學新課程標準》中提到了四大數學內容。即數與代數、空間與圓形、統計與概率、實踐活動和解決問題。讀完了這本書,我覺得有2點很重要:一是教育人要有自己的一個新的理念,二是在教學活動上要有好的、新的方法。

我認為教學活動是在知識,情感兩條主線相互制約下完成的,在教學中既要關注學生數學學習的水平,更要關注他們在數學實踐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情感和態度。現在情感、温暖與理解是學生們最為缺乏的“稀有品”。如果,老師能用愛心、耐心、寬容心、滿腔熱情地引導和教育學生,讓學生感受到老師的關心,感受到老師對他熱烈而積極的期待,那他們就會對你產生親切感、信任感,並且接受你,接受你的教學。簡單來説,師生間的關係,需要有情感作為基礎,而愛,是情感的基礎與表現。只有對學生播撒愛的雨露,才能讓學生滿懷熱情地去學習。

其次,在教學活動上要有好的、新的方法。

1、改變過去的教學模式,課堂不再是教師唱獨角戲的舞台,而是一個給學生提供動手實踐機會的課堂,上課由“聽”轉變為“做”。學生不再是一個被動的學習者,而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也由指導者轉變為組織者、參與者與合作伙伴。讓每一個學生通過動手操作對所學知識產生深刻的體驗,理解新知識的形成與發展,並且體會數學學習的過程與方法。這樣學生會喜歡學,並且主動去學

2、培養他們獨立思考、合作交流的習慣。數學是一門思考性極強的學科,教師在數學教學中應該創設與學生生活密切相關的情境激發學生的求知慾,使學生由被動學變為我要學、我想學。然後教師引導學生把動手和動腦有機的結合起來,使學生積極開動腦筋、樂於思考、勤于思考、善於思考,逐步養成獨立思考並與同伴交流的習慣。那麼在一次次的動手實踐中、在一次次的探索與交流中,學生會越來越活潑、越來越可愛,我們將一同感受着知識的滋養。

3、靈活運用現代信息技術進行輔助教學。在課堂上,我們可以使用多媒體教學,把那些難點的知識通過動畫的形式展示出來,這樣有利於提高教學效果。

有一句是這樣説的:你説什麼,希望什麼,期待什麼,想要什麼都不重要,只有你做了什麼才算數。所以我們應該把學和做結合起來,由理論到實踐,多看、多讀、多寫、多做。在以後的工作中,我將會隨着年齡的增長把經驗積累,並且用腦思考,用心體會,把經驗凝成自己的血肉。

讀2023年數學新課標國小心得體會篇8

教師職業註定就是要終身學習的。這些天陸陸續續翻看了《新課標》,也在網上看了一些專家對新課標的解讀,使我受益匪淺。《國小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學習是一種個性化行動。作為教師應當在課堂教學環境中創設一個有利於張揚學生個性的“場所”,讓學生的個性在寬鬆、愉悦的氛圍中得到釋放,展現學生生命的活力。然而長期以來,我們的課堂忽視了學生情感、想象、領悟等多方面的發展,我們過多地強調知識的記憶、模仿,制約了兒童的嘴巴、雙手、頭腦,壓抑了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最終使學生變得機械、沉悶、缺乏童心和靈性,缺乏生命活力。那麼,面對新的課程改革的挑戰,如何能讓我們的國小數學課堂教學真正的活起來呢?

一、使學生能成為課堂的主人,去體驗數學、“玩”好數學。

?國小數學課程標準》的一個重要理念就是為學生提供做數學、“玩”數學的機會,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去體驗、去經歷數學。學生有了興趣,就會激發求知慾,形成積極的情緒,在數學中我們不斷創設與學生心理需要同步的情境,喚起學習熱情,讓學生真切的感受到“數學真好奇”!從而產生“我也想玩一玩、試一試!”的心理。這樣的課堂教學,除了知識的傳遞,更多了一份情感的交流,一次思維的碰撞,使學生能萌發出一種數學真有趣,我要“玩”好數學的願望,從而更加樂意去學習數學,在數學世界裏翱翔。

二、增強學生自信、培養學生自主參與意識、參與能力。

教師的教學任務要靠教學過程來完成,實現短時、高效、省力、低耗的教學效果,關鍵是要優化教學過程,要在教學過程中達到優化的教學效果。實現素質教育的目標,必須正確地處理好教與學的關係,實現教與學的最佳結合。只有這樣才能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形成以教導學、以教促學的新局面。

1、讓所有的學生都能參與教學活動,人人都要動腦、動口、動手。需要教師們轉變教學思想,擺正自己的位置,真正地還給學生主人地位,充分發揚教學民主,處理師生之間主導與主體的關係,多給學生創造動腦、動口、動手的機會。像有些教學內容只要利用新舊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繫,抓住知識的生長點,通過啟發、引導,讓學生交流發現問題,自己探求規律歸納方法就能得出結論。從而使學生們感悟到新舊知識間的關係,滲透了思想教育,達到了全體學生主動參與教學活動的目的。

2、讓學生主動探求知識規律,悟出道理,得出結論。素質教育要求教師在教學中,要把教學的重點放在讓學生去探求知識的過程之中,放在揭示知識形成的規律之上,讓學生通過對新知識的探求——概括——應用去發現、掌握規律。這既是學生掌握知識的過程,又是發展能力的過程。比如“長方形、正方形周長”這一課,首先通過動手實踐摸一摸、描一描讓學生體會周長是求各邊長度的總和,然後啟發學生通過觀察和討論,發現知識間的內在聯繫,從長方形的特徵入手找尋長方形周長的方法。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會有許多算法,得出結論。在教學中抓住知識的發生發展過程,運用小組討論、合作交流、口述過程、直觀演示等教學手段,達到讓學生主動探索知識規律的目的。總之,要考慮怎樣才能讓學生去探求知識的形成和發展的過程,發揚民主、強化訓練意識,多一些引導、點拔,讓學生主動探索知識的規律。

三、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能力,讓學生能養成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

教師都知道,對國小生來説,培養良好的數學學習的習慣是很重要的,根據《國小數學課程標準》的精神,國小數學教學活動的教學,對學習新課程的學生,首先要培養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在這裏,良好的學習習慣不能簡單地理解為只是要求學生上課坐好,舉手發言等外在形式,更重要的是逐步引導學生學會合作交流、學會獨立思考,敢於提出問題,虛心傾聽別人的意見,勇於表達自己的想法,樂於與人合作等內在的學習品質和能力。作為老師還要明確,學生這些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的養成,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教學法中,不要急於求成,不要對學生過早的提出統一的、硬性的要求,把學生當成加工廠的“機器”,而應採取循序漸進的方式,逐步讓學生學會討論、學會交流、學會思考、學會合作、學會傾聽、學會質疑、學會分享,這些好的學習習慣,可以為學生今後學習數學打下堅實的基礎,使學生終生受益。

四、生活中充滿數學,讓學生體驗數學之樂。

實踐表明數學源於生活,生活中又充滿着數學,讓數學從生活中走來,有目的地將數學問題提煉出來,再將數學知識迴歸生活,既能讓學生感受到生活化的數學,用數學的眼光看待周圍的生活,增強學生生活中的數學意識,又有利於發掘每個學生自主學習的潛能,這無疑是提高了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的活力源泉。

1、生活中充滿數學。平時能讓學生把身邊的實例融入到數學課堂,讓教與學跳出教本,走到現實生活中,使數學課堂大起來,超市的價格標籤,銀行的利率,校園面積的估計及食堂菜譜的調查統計表等等,都可以成為學習數學的源素材,這樣的學習無疑是極大的激發學生求知慾的內驅力,使所要學習的數學問題具體化、形象化、生活化。

2、數學問題迴歸生活。數學來源於生活,又服務於生活,對國小生而言,在生活中形成的常識,經驗是他們學習數學的基礎。因此我們要創設運用數學知識的條件給學生以活動的機會,使學生在實踐活動中加深對新知識的鞏固理解。比如要教學完《相遇問題》例題後,教師問:“現實生活中只有例題這一種情況嗎?”在教師的引導啟發下,學生列舉出了現實生活中一些合情合理的實際情況後,教師可讓學生將提出的問題重新編成應用題,自己探究解決;又如《元、角、分》教學中,開展模擬購物活動,給你10元錢最多可以買幾樣文具?只有真正運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實際的問題,讓學生既對數學內容進行了拓寬,又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才能達到學習數學的最終目的。

總而言之,新課改背景的國小數學課堂不再是封閉的知識集中訓練營,不再是單純的知識遞延,而是折射出“高智慧學習”方式和能力的一面鏡子,讓學生在課堂上自主學習、合作探究,思維得以飛揚,靈感得到激發,使我們的課堂越加變得春光燦爛,精彩紛呈,難道這不是我們一直在追求的課堂魅力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