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誦讀幫心得體會精品多篇

欄目: 專題心得體會 / 發佈於: / 人氣:3.16W

誦讀幫心得體會精品多篇

誦讀幫心得體會篇1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這千古傳誦的佳句,讓我第一次認識《詩經》。閲讀之後,不禁被它那清新、高雅、和諧、神祕的氣質所吸引,愛不釋手。

“一日不見,如三秋兮。”是戀愛中人的典型心態;“執子之手,與子偕老。”這是一位厭戰思妻士兵的內心獨白。“豈不懷歸,是用作歌,將母來諗。”是徵人對父母深深的思念;“誰謂河廣,一葦杭之。”是身在衞國的宋國人的思鄉之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含蓄地表達出詩人對某種可望而不可求的理想的追求“淡彼兩髦,實維我儀,之死矢靡它。”生動地展示了一名堅貞不屈的女子誓死捍衞自己愛情的決心;“雖速我獄,亦不女從。”是一位女性對逼他從婚的貴人的斬釘截鐵的答覆。“勿剪勿拜,召伯所説。”是人民愛屋及烏,對有德政的召伯的遺蹟的珍重;“民之罔極,職涼善背。”是詩人對昏庸腐敗的統治的博大、崇高、深沉的憂患。“碩鼠碩鼠,無食我黍。”是人民不堪剝削壓榨,忍無可忍,幻想投奔“樂土”的詩。

睿智、沉靜,是詩人的性格,含蓄,樸素而又精緻,是詩的語言,詩人用詩的形式,抒寫的卻是他們並不平靜的心靈。對愛的自主追求,對自由的渴望,對正義的崇奉。每一種感情都是如此的強烈,如此的真切;每一顆心都是如此的善良,如此的虔誠。閲讀《詩經》,我看不到古時人們的閉塞,愚昧與保守,我看到的盡是愛,智慧,自然,希望與陽光。一切美好的詞彙,美好的事物,美好的情感。充溢着每一首詩。那麼和諧,那麼執著,那麼崇高,那麼聖潔,每一首詩都是一首動聽的歌,每一首詩都是一個真實的故事,每一首詩都擁有一個美麗而高尚的靈魂。

誦讀幫心得體會篇2

我有幸參加了xx國小舉行的全市新經典誦教學觀摩課,聽了呂老師教學的《觀滄海》,我感受頗深。

在這次活動中,聽了呂敏老師執教的一節古詩誦讀課,讓我真正的明白了國小語文選入適量的古詩文的意義所在。同時也懂得了學古詩文,重在吟誦。在教學中,要讓學生反覆朗誦,體會古詩文的韻味和美好的意境。通過聽課學習,我總結出學習古詩文的最基本的方法:首先,要結合圖體會“意境”。其次能夠有感情朗讀詩文理解古詩文的含義。

聽了呂敏老師經驗交流,我明白了:今天,我們為什麼要誦讀經典,知道了學習經典誦讀的最佳年齡。國學大師南懷瑾説過:“在心靈純淨的童年時期記誦下來的東西,如同每天的飲食,會變成營養成為生命的一部分,長大之後學習、工作、待人接物中自然運用出來。至於成年後再來讀這些書,因為有了先入為主的觀念,猶如脾胃不健康的人,即便面對川盛的美食,也難以吸收其營養了”。因此,學習經典誦讀的最佳年齡是4—12歲的孩子。這個時段的孩子,直感能力強,記憶力也強,若以唱歌和遊戲及説故事的方法教孩子們學古詩,他們不僅很快就可以熟記成誦,而且會產生很大興趣。若老師善加引導,他們還可以在學古詩文的同時,學到很多有關歷史、地理及文化方面的各類知識,可以使他們終身受益無窮。

其實,古詩文中所表現的既是詩人對宇宙萬物關懷的感情,也表現了詩人的品格、修養和抱負。如果老師能把詩歌中感人的力量傳述出來,對於孩子們的品格素質一定有着重大意義。讓孩子背誦古詩文不是要讓他們學習很多知識,更多的是一種情感的民族性格的薰陶。

經典古詩文不但是漢語言文字的典範和精華,而且更藴含着中華民族的精神和品格,是民族精神得以生髮的深厚土壤,對民族精神的培育和形成起着巨大的、不可缺少的作用。

總之,國小階段是人成長的關鍵時期,在國小階段進行經典古詩文誦讀活動,是學生品德形成和智力發展的有效載體。由此可見,國小階段誦讀詩文一定能為孩子營造快樂的童年、詩意般的人生。

誦讀幫心得體會篇3

20xx年3月9日,我去參加德順國小教研室開展的《中華頌、國學經典誦讀》教師培訓活動。聽了許老師和王老師的二節國學公開課,使我感受很多,也令我受益匪淺,更讓我明白了國學課應如何上。以下是我這次參加聽課的一些體會。

許老師和王老師的這二節課是截然不同的。許老師是用多媒體電腦來上,而王老師是不用多媒體電腦上,二位老師上的都非常精彩。

首先是許老師上第一節課,她在這堂課中共教了三首詩歌,許老師把重點放在第一首《敕勒歌》,播放精美的畫面陶冶學生的情操,開闊學生的視野,採用分組比賽的方式開展詩歌頌誦教學。在教學過程中最吸引我的是許老師一邊讀也哪句詩的意思,學生看着畫面一邊讀出相對的詩句,這有助於學生的記憶,這個方法值得我學習,我認為這也是教學的一大亮點。

而王老師的課使大家的眼球一亮,令我感到課堂很真實、親切、自然,使我明白了沒有多媒體電腦同樣能上好國學課。而更讓我欽佩的是王老師的課堂充分體現出人文性,也體現出教師的機智和幽默。王老師尊重學生的選擇,能學多少就學多少,她採用了搜籤比賽誦讀的方法開展教學。在教學過程中,讓我學到很多技巧和方法。比如:有快讀,慢讀,拍節奏讀等,這些都是值得我們學習的好方法,它有效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課堂教學效果也很好。總之,此次活動讓我明白了國學教學學生能學多少就學多少,能背熟很重要,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讀出詩歌的情感,讀出詩歌的韻味。

誦讀幫心得體會篇4

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是以禮儀之邦聞名於世,我國人民從來就有知書達禮的傳統美德。“虛席以待”“程門立雪”“三顧茅廬”等等以禮相待的成語和典故,在歷史上廣為傳誦。知禮,講禮,對人彬彬有禮,體現了對他人的尊重,是保持人們正常關係的準則。知禮講禮的人大多以他人為重,以社會為重。能真誠待人也正是一個人高尚情操的表現。試問那些對長輩出言不遜,對朋友態度粗暴,公共場所橫衝直撞的人,能體現出是一位有文化,有教養,懂禮貌,講文明的人嗎?當今社會,文明禮貌、文化素養對一個人一個民族來説是至關重要的。

物質文明上去了,精神文明卻衰退,與一個有“禮儀之邦”之稱的民族,與一個進行現代化建設的民族相容嗎?對學生進行文明禮貌教育,是提高中華民族的思想境界和文化素質的關鍵在於一個國家必須要有自己的國魂,一個民族必須要有自己的精神,才能把全民族的智慧集中起來,形成無比強大的精神力量。中華民族幾千年延續下來的愛國、氣節,奮發、立志,改革、創新,勤學、好問,勤儉、廉正,敬長、知禮等傳統美德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國魂和精神。

國學的東西,太多太多,慢慢品味,其樂無窮。學生們誦讀,可以從中懂得為人處世的道理,使學生更加懂禮貌,更加愛學習……國學經典在誦的過程中深入了學生們的心靈,為學生們儲存了文化的養料,等他長大的時候慢慢吸收。

國學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經典的底藴厚重。走近國學經典,我認為它最大的特點就是:寧靜、潛心。只有靜得下來的人、潛得下來的人,才有可能從內心中容下國學經典。當我們被現代社會許多時尚的、流行的、快餐的文化捆住自己的手腳以至心靈的時候,當我們內心深處的小農意識、急功近利的心態沒有消除的時候,我們不可能在自己的心中留住國學經典的腳步,更不可能在自己的生命中延續國學經典的精髓。

我校積極倡導讀誦國學經典在我看來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讓學生們瞭解中國的過去,瞭解中國的文化,瞭解中國的思想。在讀誦中,強化記憶力,在學生記憶的黃金時期,為他們補充大量有益的讓他們受益終生的東西。最為重要的是:讓學生們汲取千年文化中的營養,讓他們在今後的成長中不斷體會、反芻,用正確的思想指引他們的生活,帶他們找到幸福生活的真諦!

朋友們,潛下心來,靜下氣來,與學生們一道走近國學經典,和學生們一起體會和感悟!用經典指導自己的言行舉止,在與學生們一起學習的過程中一同快樂收穫與成長。

誦讀幫心得體會篇5

今天的我們生活在一個飛速變化的時代,在發展與放棄之見,在索取與奉之間,存在着的是太多太多的矛盾。大一點説,古人的智慧在今天仍可作為治國之道和處理國家之間關係的法則;小一點説,人們生活和社會交往中約定俗成的禮儀,可以正確把握與外界的人際交往尺度,合理的處理好人與人的關係。

國學在相當長的時間裏一直都不被重視,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近代中國的屈辱歷史,給中國人造成了太大的傷害,很多人把這歸咎於傳統文化太過於保守,不能適應時代潮流。但這些人的目光同樣太狹隘了,在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中,根本就不缺少改革創新精神。有些事情我們必須深刻思考,從百家爭鳴到八股取士,這到底是怎樣一條畸形的道路呢?腐化的封建統治者對傳統文化根本就沒有做到最起碼的尊重,而只是將其作為控制人們思想的工具,最終致使人們對民族文化信心不足。

今天我們很幸運,可以在古人無窮智慧中任意選擇自己想要的,但有時不幸的,雖知可以取其精華,棄其糟粕,但在接近被遺忘的東西中找到自己真正需要的確實很困難。面對的是一片熟悉而又未知的海洋,我們需要的就是做個好水手。

現在的人們越來越不拘小節,或是説把“禮”給遺忘了,這是多麼可怕的事!從自己眼中的禮儀之邦,到亞洲聞名的禮儀之邦,再到世界聞名的禮儀之邦,經歷了幾千年的歷程;但轉而成為宇宙聞名的不講理之類,僅僅用了短短几十年的時間。幾十年裏,我們失去了多少,想把失去的找回有多麼困難就可想而知了。

所以掌握和熟悉禮儀,就可以做到觸類旁通,待人接物接物恰到好處。我們應首先“知禮”,然後做到知行合一,學以致用,將“禮”體現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國學小名士》中的一個環節,考驗的便是選手們平常的禮儀。生活中有太多不易被關注卻能充分考驗人利益的事。“不以善小而不為”,一塊垃圾,一次紅燈,撿與不撿,等與不等,一瞬間的決定,充分體現出一個人的修養。

學習國學最重要的還是不能太過於形式化,將國學中的抽象的道理真正理解,並不是用來向人表現的,其真正意義在於讓人在生活中知道“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以及“應該怎麼做”,也就是讓人有正確的是非觀和價值觀,對自己的行為有評判的標準。

誦讀幫心得體會篇6

以全課程教育理念為引領,以傳統文化與民族精神為載體的經典誦讀活動在洛龍區已經開展了幾個學期了,取得了階段性成果,該項活動的開展併科學運作,不僅拓寬了學科課程與非學科課程的課程資源,更給新洛龍教育人的教育改革與創新提供了最佳契機。此次活動,本人與學生共同參與,熟讀精思,感悟頗深,真乃受益非淺。

經典誦讀,是大課間行為藝術課中的一個重要環節,所謂經典,是指傳統的,對後人影響深遠的文化珍品,精美的詞句,警示的格言,都給人以文化的陶冶和知識的拓展,對傳統經典做到耳熟能詳,無疑是讓我們在享用用傳統文化精華組合的精神盛宴。“黎明即起,灑掃庭除,”這是告訴我們,一個從小就要養成勤奮,樸實,愛勞動的好習慣,“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勤勞節儉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孩子是國家的未來,民族的希望之所在,對他們進行良好的生活習慣的培養,小至家庭,大至國家與民族的優良傳統與良好習俗的形成影響是不言而喻的。“不貪意外之財,不謀意外之想”這是告訴我們,做人從要保持艱苦樸素、淡泊明利、廉潔處事,公正做人的崇高品質,“父母訓,要牢記”這是在向我們闡釋尊老愛幼這一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同時更提醒我們從小養成做謙虛、誠實之人的習慣,經典精華,更給我們以深刻啟示,“宜未雨而綢繆,無臨渴而掘井”提醒我們做事應有充分準備,亦不打無準備之仗,經典誦讀,是對廣大中國小生進行愛國主義和民族傳統教育的最佳教材,是弘揚族精神,張揚中華文化的魅力的法寶,經典誦讀,使我們跨越了時空界線,連接起亙古爍今的世族文化精粹,為擁有五千年悠久歷史和五千年燦爛文化的中華民族唱響了發揚民族精神,弘揚民族文化的最強音。它是民族傳統與民族精神的化身。經典誦讀,不僅有其獨特的精神魄力,更給學生和教師提供了知識拓展的廣闊空間。

從表層看,豐富了知識,。開闊了眼界,作為教師,不僅拓展了課程思維領域,而且增加了自身的文化底藴,實現了真正意義上的教學相長,而學生在從科學的記憶規律中體驗了傳統習俗中所倡導的“背會唐詩三百首,不會寫了也會吟”的勤奮學習之妙訣。

如果説,全課程教育是科學教育領域之中的一棵長青之樹,那麼,經典誦則是這棵長青之樹所結的金色碩果,願這累累碩果為洛龍教育這塊希望的沃土孕育出更多的輝煌與絢爛。

誦讀幫心得體會篇7

?三字經》讀後感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想必大家對這幾句已是倒背如流了吧。《三字經》可以説是一本家喻户曉的啟蒙讀物,並且老少皆宜,雖然它由三個字組成,卻藴藏着許多道理,簡單的敍述所要表達的意思,而且讀起來朗朗上口。裏面所講孝順父母、禮貌待人、勤奮好學、尊老愛幼等都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小時候覺得這本書讀起來像唱歌一樣,卻不知何意,如今回看一遍,卻悟出了極多深刻的道理,比如我最喜歡的一句“人不學,不如物,幼而學,壯而行”。這句的意思是:人要是不懂得學習,以自己的知識,技能來實現自己的價值,真不如小動物,我們要在幼年時努力學習不斷充實自己,長大後才能學以致用,每讀到這一句就讓我想起一句詩“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正是這樣,我想起自身的經歷:幼時我的母親總會為我報許多的興趣班,唱歌、舞蹈、書法、電子琴等霸佔了我的業餘時間,而且還非常的辛苦,當時我非常的牴觸。可隨着時間的推移,越來越少有時間去接到這些愛好了,陪伴的只有一門門功課,但值得慶幸的是那些本領沒有丟失,隨時可信手拈來,必竟“藝多不壓身”,而且還能讓人“藝高人膽大”,可以讓我在同學們面前自信的秀出來,我才理解了母親的用意。當然,單有才藝是不行的,學習也得強,也正是有了國小時的奧數那種“撥雲見山”的感覺,讓我對學習產生了很大的興趣,所以才有了現在的優異成績。想想如果當初我像淘氣包一樣,拒絕了所有的興趣班,沒有當初的努力付出,現在會是怎樣的後果——我將會一無是處,估計連學習的心情都沒有。所以説孩子要從小培養,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不要讓自己後悔一輩子。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想必這一句是膾炙人口。一塊美玉若不經雕琢就不可能成為一個精緻的玉器。人也相同,若不認真學習,就永遠不可能知道其中的道理,俗話説“活到老,學到老”。所以説我們要有一個遠大的理想,朝着它前進,在此過程中不斷的增加自己的知識量,不斷的磨礪自己,努力實現自己的生命價值,終有一天會學有所成。

説到這,想必大家對《三字經》有深入一點的瞭解了吧,如果我們將《三字經》中的精髓悟透,那將是獲得一筆巨大的財富,慢慢地我們就會發現我們的視野會變得更廣闊,自己的能力會得到一個質的飛越。所以讓我們好好的學習,將中國的傳統文化傳承下去,將所有的“寶藏”裝進大腦,這樣我們才能走上人生巔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