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師愛的智慧學習感悟(精選多篇)

欄目: 學習培訓心得體會 / 發佈於: / 人氣:6.78K

第一篇:師愛的智慧學習感悟

師愛的智慧學習感悟(精選多篇)
 

師愛的智慧學習感悟

原蘇聯著名教育家馬卡蓮柯説過:“沒有愛便沒有教育”.冰心老師也説過:“有了愛,便有了一切,有了愛,才有教育的先機”.師愛是學生樹立良好品質的奠基石。在讀了《師愛的智慧》之後,我被書中的精彩論述所折服,從而也讓我重新認識了師愛。

在平日的教學中,只是一味地認為師愛就是關心、愛護學生,讀了《師愛的智慧》中的走出師愛的誤區,讓我認識到在教育中沒有愛是不行的,但光有愛是不夠的。不科學的“愛”有時反而會給學生造成傷害。還記得我有一個學生叫周大志,是一個單親學生,父母離異後,他隨母親一起生活。家中很是清苦,這些情況,是我在一次家長會中瞭解到的。大志在班上的學習成績屬中上游。我從內心萌發一個念頭,幫幫這個孩子,於是平日裏給他準備了學習用品,課間與他聊天,給他一個寬鬆的環境,並經常鼓勵他。大志也知道我在他身上投入的愛。我十分希望我的關愛與呵護能使大志懂事,在班上努力地學習和生活。所以有時發現他的一些缺點,我也只是輕淡地説説而已,生怕傷了他的自尊心。於是,大志在這樣的“關愛”下,不但沒有進步反而越來越不聽話, 例如:跟同學打架,跟老師頂撞,交一些壞朋友,成績明顯下降。

此時我也感到有可能是太過於關愛造成的結果,於是我想了一個辦法“冷淡他”,相當一段時間內,我不去找他,看見他,故意視而不見,只是通過別的同學去了解他的情況。誰知我對他的態度一“冷”,他反而“熱”了起來,主動跑來找我。我想:好,既然你來找我,就得聽我説。經過幾番攻堅,大志終於説出了他的心裏話。因為他是單親家庭,所以,總怕別人看不起他,所以他就故意表現強悍,結交不良朋友。聽了他的話,我告訴他:“一個人要被別人看得起,就得有德行、能力,而不是哥們義氣。看看你媽媽,你也應知道自己該怎麼做了。”聽了我的話,大志流下了眼淚,望着我(來源説明好範 文網:)説:“老師,我知道了。”之後,大志變了,在各方面都有了很大的進步。

從這一次的事件中,我認識到教師在學生犯錯的時候適當地懲罰學生不是害學生,而是愛他們。學生需要成功,同時也需要失敗,沒有失敗哪能體驗成功的快樂;學生需要自信,同時也需要挫折,沒有挫折哪能鍛鍊他們的自信。因此,適當的懲罰是有必要的,我們的出發點是愛學生,讓學生成為一個有用之才。

激勵學生要靈活,就像寒假中給每一個孩子一張獎狀,在有的人眼裏或許會覺得這是氾濫,第一有必要給每一個孩子獎狀嗎?第二每一個孩子是否都有拿獎狀的資格呢?讀了書中對激勵方式的闡述,我認識到當我們腦海中出現此類問題時,已經犯了一個錯誤,那就是把學習成績和一技之長看成是衡量學生好壞的唯一標準,忽視了哪些與成績無關但也同樣重要或者更加重要的做人的品質,以致每一個班級中都有一些眾所周知的後進生,這部分學生對自己缺乏自信,他們揹着沉重的心理包袱,在同學面前抬不起頭或表現極端。我們教育的對象是人,不能單純以分數為唯一標準,像對待產品一樣,以正品、次品和廢品給學生分類和定義,而應該相信每一個學生都有優點,都能進步。要拋棄單一的衡量標準,全方位、多角度評價學生,讓每一個學生都有值得自豪的地方。

正如書的扉首語中所説:“教育中沒有愛是不行的,但只有愛是不夠的,師愛還應該充滿智慧。”我們只有關注他們成長中的每一個細節,才會讓師愛有科學的方向,避免進入誤區。

第二篇:師愛的智慧學習感悟樓燕

 

師愛的智慧學習感悟

晉元高級中學附屬學校樓燕

對於教師而言,愛不是目的,只是手段。教師只有以責任為支點,通過愛的槓桿將文化信息傳遞給學生,去撬動學生進步的車輪,促進學生健康成長,這才是目的。而槓桿的撬動是需要智慧的,師愛的智慧在於如何去愛,如何把握愛。

在我學習的三個微型課程中,裏面的老師都很有技巧,很懂得如何把握對學生的愛,他們都有以下的共同點。

第一,把學生當人看,而不是“盛裝知識的容器”。學生就是他自己,有自身獨特的生命內涵和成長過程,是一個值得敬畏的獨特生命個體。作為“園丁”的教師,應尊重他們的人格和差異,“因材施教”,並以愛為槓桿,把人類社會生活、交往的基本規範傳遞給學生,使他們更好地適應和融入社會生活,“學會做人”!

第二,容忍學生的錯誤。學生是未成年人,教育不要“凌節而施”,不要“埋怨學生的無知”,更不要抱怨“學生的犯錯”。因為“未完成性”和“不確定性”是未成年人最大的特質。作為“先知先覺”的教師,應視學生的“無知”為自然,正確理解“犯錯也是學生成長的一種方式”,以愛為槓桿,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和技巧,尤其要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使學生“學會學習”!第三,把學生當自己的孩子,於是乎我們要重點培養學生的獨立意識、自立和自理能力。“生存”是普天之下所有父母對孩子的第一企望,每一位家長把孩子送到學校,他們首先關心的決不是孩子的學習,而是健康。因此,我們決不要以“學習”為藉口去傷害孩子的“健康”,要以愛為槓桿,嚴慈相濟,精心呵護,把生活的技能和常識傳遞給學生,使他們“學會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