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讀《陽明心學的管理智慧》有感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2.54W

第1篇:讀《陽明心學的管理智慧》有感

讀《陽明心學的管理智慧》有感

讀《陽明心學的管理智慧》有感

當細細地品讀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一定領會了不少東西,是時候靜下心來好好寫寫讀後感了。那麼你真的懂得怎麼寫讀後感嗎?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讀《陽明心學的管理智慧》有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陽春三月收到讀書會寄來的白立新先生新書《陽明心學的管理智慧》,因是傳統春節後復工,事物繁雜,期間斷斷續續閲讀完此書。合上書本、整理思緒,思考這篇讀書筆記要如何書寫?我想就結合自身和企業的發展經歷去思考,從創業生涯和在學習讀書中有沒有得到領悟並學以致用,剛好給自己一個梳理和回憶的機會。

中華文明淵遠流長,中華文化博大精深、綿延五千年而不曾中斷,我們的思想和行為隨着年齡和閲歷的增長而不斷地改變,傳統文化深刻地影響着我們學習和生活。現在社會學習之風盛濃,各種研修班和書籍層出不窮、眼花繚亂,佛家學説、道家學説、儒家學説、陽明心學、哲學、管理學等,雖呈百家爭鳴、百花齊放之態,但也魚龍混雜、良莠不齊。如何選擇和清晰定位是十分重要的,我告誡自己要做什麼、怎麼做、最終目的是什麼?

我在2007年參加了浙江方太集團董事長茅理翔先生蒞臨東莞講授關於家業長青、二代傳承的講座,茅老先生那種濃厚的家國情懷、深厚的儒家思想以及清晰的現代化家族管理模式一下子觸動了心靈,讓我聆聽到了孔子學説、儒家思想、德治天下、現代化管理之間的'完美融合;對於個人、家庭、企業、國家有了不同的認知和感悟。茅老先生闡釋了“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含義,這句話出自《禮記.大學》:

古之慾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

聖賢古人就已經知道通過降低自己的慾望,減少自己的貪念,來讓自己頭腦清醒,是非曲直分明。正念分明後就要努力在待人處事的各方面做到真誠二字,努力斷惡修善,久而久之自己的修養就起來了,有智慧了,這時就可以把自己的家庭經營好了,家庭是國家的縮影,把自己家庭的經營好了的人也一定可以把國家治理好,一個能把自己國家治理好的人,那麼他(她)也一定能讓世界充滿和諧,天下太平。

通過這次講座所接收的信息和後期方太集團基業長青學院八天的現場深度學習參悟,回來後馬上總結制定了公司的發展目標和企業文化,為以後建立現代化家族式管理打下堅實基礎,爭取做到知行合一。學習導入了方太的企業文化理念和制定建立了我們企業文化的價值觀、使命、願景、精神、總方針。

天熠價值觀:人品、產品、企品三品合一

天熠使命:成為同行業中受人尊敬的企業

天熠精神:敬業、協作、學習、創新

天熠願景:做時尚花皮領域的“隱形冠軍”

天熠總方針:不斷創新、追求卓越!

因為有了學習和領悟,我的認知不斷地提升,始終堅持心存善念、胸懷天下。陽明心學的管理智慧就是要開啟人的良知,讓大家自發、自覺、開心負責的工作。人當然是第一要素,只有人品好、有品質、品德,才能用心做好事情,做好產品,那企業的品牌自然就會建立起來,客户自然就會對你的企業讚許,社會對你的企業滿意,員工對你的企業認同,企業就會越來越好,自然就會生機盎然,這就是發心為客户創造價值,不能急功近利。要做到這點也不是一帆風順的,是要經歷一番曲折和坎坷,需要感悟和沉澱之後,才會慢慢走上知行合一、致良知的“人事雙修”道路。

我在2011-2013年參加了中山大學EMBA總裁班和紅色政商高級管理領袖班,2016-2017參加華南理工大學工商管理高級研修課程,2017被選拔參加廣東省中小企業人才培育項目(中國製造2025專題)製造業與互聯網融合發展高級研修班學習。讀書筆記明確自己要不斷地學習,隨時保持危機感,要有責任感,時代發展日新月異,稍有不慎就有危險。時刻銘記中大校訓:“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中大校訓出自《中庸》,由孫中山先生題寫,講的是治學求進的道理,意思是要廣泛地多方面的學習,詳細地問,慎重地思考,明確地分辨,踏踏實實地行動。陽明先生的心學正是心學修行的具體修煉,是為我們企業管理、互聯網經濟、產業經濟的應用,經濟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帶來思想啟迪和方法論的借鑑,我們要學以致用,傳承創新。

參加了紅色政商管理研修班,主要授課老師是中國軍事科學院的江英教授,他是毛新宇的博士生導師,研究毛澤東理論的權威人士,他帶領我們瞭解中國共產黨是怎麼樣在短短27年間建立了新中國。從韶山、井岡山、瑞金、遵義、延安、一直到北京,每兩個月授課一次,每一站集中授課兩天,整整一年時間走遍全中國,告訴我們如何把毛澤東思想、軍事戰略應用到企業中去,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夾縫中求生存、如何在紅海中找到藍海;長征是播種機、長征是宣傳器,各種戰爭的方法論,這是何等的氣魄和膽識。

毛主席博覽全書、對歷史有深度的理解,並能學以致用,遇到危機和險境,絲毫不亂、談笑風生,指點江山,共產黨人的這種修為和造詣讓我們久久不能平靜。從這次的讀書學習當中我感悟到了,遇事不可慌亂,需要沉着,當你的心態平和寧靜了,思路就會清晰,考慮問題就會穩健,不就是讓子彈再飛一會兒嘛!

2013年在中大學習期間,接觸到證券公司的一位同學,跟我們分享國務院準備全面放開中小企業新三板政策,我感覺這是一個了不起的政策,是一個全新的政策,結合自己企業的情況,再不斷深入的瞭解新三板政策。2014年底啟動了新三板掛牌的程序,進行了員工持股方案和親朋好友入股,讓“工者有其股”、“勞者有其股”成為現實。2015年4月份公司整體變更為股份公司,2016年8月正式在新三板掛牌。

我想正是因為不斷地參加讀書學習,才有機會接觸更多的良師益友,源源不斷地汲取知識的營養,重新思考審視自己,讓自己整裝待發,認識自身的不足,不斷地感悟,讓自身的能量越來越強大,對家庭、對員工、對客户、對社會盡到應有的義務和責任,和諧、幸福、美滿、快樂,這是我們夢想的中國。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千秋藐矣獨留我,百戰歸來再讀書,我要好好學習陽明先生做人和做事的正確方法,把古人優秀的文化和智慧傳承下來,做到我想即我得,我心光明。

第2篇:讀《陽明心學的管理智慧》有感

這個網站讀《陽明心學的管理智慧》有感範文有很多,送你一篇。

讀《王陽明心學》有感

求聖於心,求聖於行

——讀《王陽明心學》有感

(海蓄公司 楊彥青)

王陽明,名守仁,字伯安。由其開創的陽明心學無論是在在哲學還是道德倫理體系的歷史進程之中都佔有不可忽略的地位。朱熹理學之後三百餘年,真正能與其學説相抗衡者,也正是陽明心學。陽明心學可以看做是一種建立在陸九淵心學的基礎上,同時批判朱子理學,具有他們那個時代內容和精神的新型的一種道德哲學體系。這種新型的道德哲學將良知之心上升到哲學本體的高度,簡化道德理性與道德感情之間錯綜複雜的互動關係,以'心即理'為前提,以'致良知'為目標,通過'知行合一'動機論來解決傳統儒家道德理性與道德實踐互相脱節的問題,其學説的現實意旨在於實現'破心中賊'的道德淨化目的與政治教化目標。那麼,在陽明的心學之中我們就必須把握三個重要的概念,即:心即理,致良知,和知行合一。

王陽明主張'心即理',這裏的心指的並不是物質性的心,而是一種精神上的'靈明',具體表現為人的認知能力、道德精神和道德本性。也就是説陽明心學中的'心'至少有三個層面的含義:第一是感覺與認知之心;第二是人與物都共同具有的一種憐憫之情;第三是人本然具有的道德良知,是一種判斷是非的道德理性。這裏引用一段話來更簡單的瞭解王陽明的心外無物。

'先生遊南鎮,一友指巖中花樹問曰:‘天下無心外之物,如此花樹,在深山中,自開自落,於我心亦何相關’?先生曰:‘爾未看此花時,此花與爾心同歸於寂;爾來看此花時,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便知此花,不在爾的心外’。'

這裏王陽明所説的心既是一種我們感知外物的能力,也是我們與萬物共有的憐憫之情,當我們去感知這朵花的時候這朵花才對我們而言具有了意義,由此也可見王陽明強調了人對於外物對於社會的一種價值,與西方著名的哲學命題'人是萬物的尺度'有異曲同工之妙。

良知是指不依賴於環境、教育而先天具有的道德意識和道德情感,也是至善本體在是非知覺上的當即呈現,也是天地萬物的本源,具有價值上的普遍性和絕對性,聯繫上面所提到的心即理中'心'的三個方面的含義,這裏的良知也可以看成是第三層關於道德理性的體現。致良知即指使良知致極致,也指依良知而行,這就與知行合一聯繫起來了。良知為知,致則有力行之義,致良知這一理論形式把心與理、知與行、道德修養與社會實踐融合為一,是王陽明一生思想的總結。'致良知'是王陽明心學的目標,本心是可以無善惡之分並且可以分辨善惡的,但具體的人會因為慾念而使本心染惡,那麼久需要我們就要通過知行合一的方法去達到,去儘可能的還原我們的良知之心。

引王陽明的兩句話來認識王陽明知行合一的方法論:

'吾心之良知,即所謂天理也。致吾心良知之天理於事事物物,則事事物皆得其理矣。''外心以求理,此知行之所以二也。求理於吾心,此聖門知行合一之教。'

王陽明的知行合一是基於心即理的本體論的,良知之心就是我們要追求和還原的本心,那麼我們就只能向內去求得我們的良知之心,這種向內求良知的目的只能通過與向外的行來達到,知行合一是達到致良知的方法。在這裏,王陽明知行合一的道德實踐的觀點是具有強烈的現實針對性的,在實際生活中,許多人對於倫理道德是隻知而'終身不行',只不過是講之以口耳,並不身體力行。而道德信條如果不能身體力行,則毫無意義。所以,陽明以'知行合一'的命題,強調了道德信條的實踐性品格。王陽明主張在道德實踐之中,我們要且知且行,知行合一,而不應該僅僅停留在思想的階段。

總而言之,我們可以用這四句話歸納總結王陽明的心學:'無善無惡是心之體,有善有惡是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心即使理,我們無需求理與外,心外無物心外無理,人的本心無善惡之分,但受慾念的紛擾染惡,所以我們要通過知行合一的方式去還原我們的良知之心。

王陽明的心學在當代的知識體系中看來,存在着許多的侷限性,在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體系中,這是屬於唯心主義的陣營的思想,但需要指出的是,王陽明的心學更多的是偏向倫理上的道德哲學,而不是關於心物二元主體的討論。那麼,作為一種道德價值體系,王陽明的思想對於當代思想和實踐還是會有一些啟發的。譬如知行合一,把我們所瞭解的道德理性和判斷,運用到我們的現實生活中去才能真的使這樣的道德理性產生價值。當代道德思想的發展太快,很多人們銘記於心的道德準則卻逐漸的消失在我們的行為中。我們都知道老人摔倒要扶,但因為現實的一些原因和考慮,這樣一件理所應當的行為也貼上了太多的標籤而變得困難。那麼我們是不是也該反思我們的倫理道德?反思我們的道德理念是否與我們的道德行為一致?反思我們是不是在儘自己所能去致良知呢?

王陽明的心學給了我很多的啟發,時常回想哲人的思想,自己去不斷地反思和思考,我們總會有更多的收穫,從哲人的智慧之中悟出新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