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無名》電影的觀後感【精品多篇】

欄目: 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1.29W

《無名》電影的觀後感【精品多篇】

電影《無名》觀後感 篇一

針對春節電影院線,我一直在《滿江紅》《流浪地球2》《無名》之間糾結,到底先看哪一部?由於看過《流浪地球1》,對那些過分強調個人英雄主義的電影有點感冒。所以,決定先看《滿江紅》,畢竟自己是張藝謀的粉絲,但後來網上説《滿江紅》很有可能是《三槍拍案驚奇》的翻拍。於是,果斷在年七年級走進影院觀看《無名》。因為,本人蠻喜歡梁朝偉、周迅等演員的,又是諜戰片,值得期待。

《無名》是由博納影業出品,程耳編劇並執導,梁朝偉、周迅、王一博、王傳君等主演的諜戰電影。該片聚焦了波譎雲詭的隱蔽戰線,講述了地下工作者們冒着生命危險送出情報,用生命與熱血保衞祖國的故事。

在宣傳該片時突出諜戰懸疑效果,提醒觀眾要關注每一個細節,還説不看三遍不能瞭解劇中細節的深刻用意。

然而,整部電影看下來,可以説和預期相差太大,也就是希望有多大,失望有就多大。兩小時不到的電影,中途有多名觀眾起身上廁所,雖然我也有尿意,但為了關注細節,硬是熬到了結束。

可能我的理解力不夠(或者真的`需要看三遍),雖然關注了細節,但我還是有很多細節有疑問。好在不影響整體劇情,看到結束也大體瞭解該片講的是什麼。

該片採用倒敍、插敍、補敍等手法,講述從日軍全面侵華戰爭到無條件投降期間,發生在上海的日本、汪偽、國民黨、共產黨之間相互博弈的故事,歌頌那些為了國家、為了人民而在隱祕戰線上英勇奮鬥的默默無聞的中共革命戰士,他們為了新中國的勝利不惜流血犧牲,甚至生前不知姓名,死後不被記住,他們永遠值得我們紀念和敬仰。

然而,縱觀整體電影,發現該片沒有一個完整故事主線牽引,只有一個時間軸,在這個時間軸裏,打入汪偽的中共地下黨開展一系列暗殺、營救、蒐集情報等活動,最終除掉叛徒、殺死日本特工及時送出了情報,並在日軍投降繼續潛伏下去,為中共解放戰爭繼續發揮自已的光和熱。

電影《無名》觀後感 篇二

一個人的死是悲劇,一百萬人的死是個統計數據。或許長達3個小時的片長,讓很多人望而生畏,一想到本來就沉重的戰爭電影還要看得如此長,就心有慼慼。

但在一分一秒的劇情推進當中,你會完完全全的被這樣一場以芬蘭參加二戰的全程的電影所震撼,所吸引,所更加珍惜和平。

沒有絕對的主角,沒有酷炫的特效,沒有無腦的男性荷爾蒙,有的只是逼真到令人快要窒息的瀰漫在戰場上的空氣,戰爭從來就不是一件值得美化的事情,只有漫長的等待和煎熬,只有生死未卜的緊張和活下去的希望,每一個應徵入伍的男人可能很多都不併非專業訓練出身的士兵,面對這樣的戰爭,有幾個人能夠做到淡定從容?能夠一笑置之?

影片最殘忍的地方反而就在於剋制和所謂的“平淡”,從沒有煽情一個士兵的壯烈犧牲,但你以為的主角,寄託希望能活下去的士兵,一個場景的'切換就不復存在了,你無處安放的情緒逐漸變得脆弱,你渴望在電影裏找到一個安慰自己內心的載體,但殘酷的戰爭告訴你,不要期望有主角的存在,即便是活到最後的人也在這個過程裏飽受煎熬。

隨着年紀的增長,每當看到戰爭電影,有的不再是小時候那種隱約的期待和熱血的上湧,只是更加珍惜和平,珍惜再不如意也能苟活的時代。

一個人的死是悲劇,一百萬人的死是個統計數據。還是會想到某個人物説過的這句話,殘忍嗎?

電影《無名》觀後感 篇三

晚上看完這部電影,合適。

這部電影可能題材和導演風格都比較小眾,如果是喜歡過年閤家歡一類的賀歲片,大可不必選擇,電影本身其實比較沉重,有很多象徵主義手法的運用,非常規線性敍事,跨度大鏡頭跳躍,時間線需要自己梳理,需耐心、細心。

但無論是畫面還是劇情都值得一幀一幀欣賞,適合具有近代史和二戰國際關係史基本常識的朋友觀看……看不懂的話會覺得很煎熬,聯想到所學的歷史就真的很贊。

一、時代宏觀敍事

民國時期,是現代文學課程裏羣星閃爍的`文辭翰墨,是中華大地上民不聊生的烽火狼煙,也是地下戰線中波雲詭譎的腥風血雨。浪漫與殘酷並存成就了“民國熱”。爭分奪秒,驚心動魄,一着不慎滿盤皆輸的緊張刺激構成了“民國諜戰”典型。無名,無名,是處埋忠骨,英雄何惜名。汗青有限,青史無名,隱蔽戰線的暗鬥值得我們發掘,隱形守護者的故事值得傳頌。

二、電影鏡頭美學

黑白色調極盡剋制但又處處有戲,肅殺的氣氛,一個眼神千迴百轉,非線性、心理敍事、延遲滿足……眾多戲劇影視文學專業名詞一一體現。拍電影容易,雖是商業片,但從運鏡到構圖,從色彩到音效,處處體現程耳導演的藝術風格。

三、人物塑造

聽聞民國愛情十有九悲……她説,“討厭你衣冠楚楚的樣子”最後,他還是親手簽下了有她名字的處決名單。她最後看向他的`眼神裏有決絕有厭惡,唯獨沒有愛。可她至死也不知道,她和他的信仰一致。be文學殺人。

四、細節

不多説了,喜歡懸疑、解密、推理、反轉、劇本殺、諜戰、細節控、暴力美學的朋友們放心衝。二刷刷起來,沒有一個鏡頭是浪費的,眼神也帶戲……夜深人靜燒腦的快樂誰懂啊!

電影《無名》觀後感 篇四

大年七年級,三年疫情之後春節檔終於豐富起來。在仔細權衡票價之後,決定春節電影第一刷——《無名》。(盲猜宣發對自己的後勁很有信心,沒有直面《流浪地球》和《滿江紅》)

對春節檔的影片並沒有做前期的功課,因此僅憑便宜的票價選了《無名》之後,電影初期是由這樣的擔憂的——萬一先看的是春節檔的地雷,好像有點丟臉。

但隨着電影的推進,這種顧慮淡去,跟着情節開始在腦海中反覆調用有限的歷史知識,拼湊故事裏面的時間線,看到三分之一的時候,不禁感慨了一句“這電影未必一般人能看懂,喜歡。”儘管如此,情節依舊推進很快,滿眼都是細節,不讓你有推卻的思考,就到了最後。最後,其實都看懂了。走出電影院的時候,大家相視一笑,這電影好啊,“很久沒見這麼好看的電影了。”

好看在哪?純粹的感受是,感覺導演想要表達的,你都看懂了,而且還忍不住反覆思考,有表象的時間線的反思,互相討論,也有對那個大時代背景的思考。不像最近幾年的賀歲檔,總有一種,導演想説的太多,感覺總有些乏力。

喜歡這種電影,表達出來的小於帶給你思考的,觀眾是一種滿足感,延續感。而不是想要表達的遠大於真實呈現的,把觀眾掉在不上不下的位置上。

滿足感何來?

片尾的字幕是絕對的大字報,頂天立地的白紙黑字風格,演員、職位一一出來,最耀目的是“編劇、導演、剪輯——程耳”,三者兼於一身,成就了濃烈的程耳導演的風格。

編劇——羣像的多條時間線

在觀後討論的時候,嘗試梳理時間線,發現也只有一些情節可以梳理清楚,還有很多是多條時間線的交疊。多條人物的時間線不陌生,很多大製作的電影都有在用。但不同的是,大型商業電影的多條時間線也會交疊在一起,成就故事的高潮。但是《無名》沒有,主時間線就是抗戰,一個1937年,一個1945年,相信這樣的時間節點對於遠離中學課本的人已經是個挑戰。電影就是在這個大的背景之下,不同人的'職業、選擇,拼湊交疊在一起,有時候是大畫面,有時候是小人物的日常,再輔以跳躍的剪輯,帶着你跟着畫面走,總要想這個是什麼時候,也最終拼湊起一個時代,交待了故事,立起了人物。而人物,正如片名所寫《無名》,並沒有突出哪個人,甚至一下子記不起角色的名字。電影結束,感慨的是,那個時代的英雄大多無名。

導演——演技、運鏡、語言、細節,都是風格

演技,幾乎是頂配,相信大多數人開始都感慨王一博的資源好,可以有頂級配置搭檔,會不會被大師吊打。實施證明,努力的人,經得起考驗。整部電影,看老戲骨對戲,舒服。年輕一代,也頂住了同樣的水準。

全劇在宣發主打梁朝偉、王一博、周迅的搭配,梁朝偉在聽説是“陳小姐的槍”的時候有2秒鐘的表情,很細節。結尾和“變態版失敗的戰俘”王一博飆戲,遠眺的時候微表情,情不自禁的感慨,“戲咋這麼多”,鏡頭一閃,果不其然,還有戲。

王一博在和未婚妻吵架之後的糾結、“我不開心”、戰俘的變態笑,都值得剪輯出來細品。

全劇的女性角色,都是正面角色,相對層次不用很豐富,但是周迅抖動的眼皮,江疏影無神的眼神,都讓整部戲非常完整。

運鏡,每一幀都可以做大片的定格,尤其是三個男士在長桌兩側等電話的擺位和造型、王一博濺了一臉血的畫面張力。還有很多時候用到的跟隨的長鏡頭、對炸後廣州的渲染,日本兵屠戮百姓之後,森林裏綠意盎然的小羊。故事,被打碎重組,鏡頭成了另外一名角色,表達的比故事還清楚。

語言,粵語、上海話、普通話、日本話,不同的人物不同的場合,用不同的語言,你説你的,我説我的,彼此都不需要翻譯。開始,覺得是導演考慮觀眾觀感。但是當梁朝偉跟森博之,説普通話,王一博對森博之説日本話的時候,一下子明白了劇情用意——我用你更習慣的語言,只是我還願意在你面前偽裝。一個細節,在葉先生(王一博飾演的角色)當被“兄弟”問及“怎麼了”的時候,第一次他放下偽裝,用的是普通話“我不開心”,但緊跟着,收起情緒,用上海話聊天,直到聽到“感情問題”,情緒再度瀕臨崩潰,但一直堅持用上海話對話。

服道化,都很棒,滿滿的`細節,男士的考究西服,其中不服不行,張叔平只給梁朝偉做造型(手動捂嘴笑)。女生都很漂亮,還各有各的特色。喜歡江疏影細細的眉毛,帶着角色的猶豫和怨念。喜歡張靖儀的圓潤,有着共產黨人的堅定。

剪輯,每一個循環都將劇情向後推進一點點

整部電影的最初,是稍有不適感的——不知道這是什麼時候的劇情,全靠猜的。劇情會在某一時刻回到一個原點,所以,前三分之一很難分清劇情順序。不過,這種觀感被9歲的兒子用一句話挑明瞭——“它就是每次循環,每次循環的時候都把劇情向後延展一點”。嗯,有道理。不知道是不是常看短視頻的緣故,讓小朋友看電影,這麼沒這麼多試圖解釋的壓力。

當片尾打出“編劇、導演、剪輯”合體程耳作品的時候一下子理解了。如此濃烈的個人風格,大致是導演在構思劇情的時候就預設的,編劇時就有剪輯的構思,導演的時候也有剪輯的思路。

思考

離開電影院,電影依然有後勁。中間有很多隱喻。

比如,關於殖民。“百姓和帝國之間,總需要一箇中間人”,被殖民的國家,大抵都是被這套理論套路。但是,不把人當人,一定不可取。

最終,電影定格在“無名”“HIDDEN BLADE”上,電影還原了那個滿目瘡痍的祖國,講了一羣人的故事,我們甚至沒有記住是張先生還是葉先生,但是記住了那個時代有很多無名英雄,才有了我們現在的和平年代。

以上就是《無名》的觀後感,很滿足,導演的想法,我們都接收到了,還有些意猶未盡的思考,想二刷,刷故事的節奏,刷演技,刷細節。

這個春節檔,值得去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