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電影《無名》觀後感精品多篇

欄目: 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8.3K

電影《無名》觀後感精品多篇

電影《無名》觀後感 篇一

這部電影是非常“程耳”式的,在看《無名》前 ,可以先看一下《羅曼蒂克消亡史》感受一下,不同於其他電影,有屬於自己的呈現方式和鏡頭美學,説實話 ,跟現在浮躁的社會環境有些“格格不入”。

《無名》不同於其他“快餐式”的電影,在你拿到餐食時,裏面的內容已一覽無餘,電影沒有采用一般電影平鋪直敍的講述方式,而是用了拼拼圖式的倒序、插敍相交織的形式,你需要看到電影最後一秒,才能拿到所有拼圖,還原整個故事呈現內容。所有的電影到最後都是給觀眾講述一個完整的故事,而《無名》的特別在於電影中有大塊的留白,所以我説就算你看完最後一秒,你當下能做到也只是把故事完整串聯,還原呈現內容的邏輯,但電影內容的外延卻讓人忍不住深思,那些留白,那些橫跨的時間,那面牆,那個天坑、那幾只狗,那幾個人,那碗醉蝦,那塊拿破崙蛋糕,那盤排骨……看似簡單的故事,卻讓那樣悲壯的時代全景式的。呈現在你面前。

電影裏的主要角色都沒有自己完整的名字,第一次看電影有這種設定,尤其是這樣的年代劇,是極其少見的,但深想一下,又有了自己的理解,他們在那個時代是無數人的縮影,人存活於世,總是有各種各樣的角色定位,基於親情的父子、兄弟,基於愛情的夫妻和未婚夫妻、基於友情的朋友…這些電影中存在的尋常人倫關係定位,卻因為在那個時代都被另一個角色“無名者”所取代,情不由己,信仰永存,一切只為了黎明的到來,電影中沒有那麼多宏大悲壯的敍述,但卻讓人真實的感受到那個時代是怎樣的。

凡是電影,總有主角和配角,但這部電影你看到時候不會去這樣定義,凡是出現的人,都是那個時代的一種縮影,他們説着不同的方言,他們都是那個時代的一員,他們都有故事。

拋開粉絲濾鏡,我相信每一個看過這部電影的人,都會對葉先生印象深刻,他是一個怎樣的人,每個人心中都會有一番描述,我卻不禁在那大塊的留白中去想,他原本是什麼樣子,他從黑夜走到黎明經歷了哪些,除了電影裏呈現的,還有哪些故事,這就是我説的,我忍不住想為他寫一部小説。

作為粉絲而言,説實話我向來是人劇分離的,上一次把人和劇放在一起説還是陳情令的時候,《無名》讓我看到了一博想做演員的決心和無限的可能,這兩天網上有各種各樣的聲音,一千個人心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但首先得真的看了哈姆雷特才能評説,我是帶父母一起去看的,看完後,他們説:“這個年輕演員真厲害,幾種語言都會,打戲也很好,演的好真呀!”他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這路註定充滿波譎,但我相信他會堅定的走下去,人生如戲,戲如人生,希望在未來可以更多從演員的角色來見到他。

我們都走在旅途上,行路匆匆,《無名》卻想讓我們學會慢下來,去看,去思,去想,如果你趕路不是那麼急的話,不妨去看看這個故事。

電影《無名》的觀後感 篇二

作為一個外在不認為社恐實際非常的人,感覺看到《無名》就像是拯救,拯救了那心亂如麻的爛七八糟,安靜的演技震撼心底,水滴石穿。最喜歡的要數那一句,“我是一個軟弱的人,不適應鉅變的時代。”

其實穿透了我,我也是一樣的心境,三年了,練就了我的處變不驚,但卻還是這句台詞打動了我。不是所有人都要乘風破浪,偶爾去看看心底軟弱也是對自己的保護。

如果我行動敗露,我會選擇什麼呢?估計我會和黃磊那個角色那般做差不多的選擇。但最終被反殺了, 無怨無悔,我承認勇敢,也同樣軟弱我也認可。

回到真正的。好電影上,我認為要讓人恢復感知力,是提高自己審美的過程。我覺得跟隨角色的變換,去轉換自己的視角,其實也是在這段時間裏幫助我社恐的。突破,其實社恐的本質是關注自身的。

而總覺得和現在部分自媒體所説的,不要關注別人的生活這一塊又相悖論。可能是我覺得要先了解自己是一個什麼樣的人相關,不瞭解自己,去胡亂配藥方,屬實是奇怪的,還是抱着懷疑的態度去看部分評論。

電影《無名》的觀後感 篇三

針對春節電影院線,我一直在《滿江紅》、《流浪地球2》、《無名》之間糾結,到底先看哪一部?由於看過《流浪地球1》,對那些過分強調個人英雄主義的電影有點感冒。所以,決定先看《滿江紅》,畢竟自己是張藝謀的粉絲,但後來網上説《滿江紅》很有可能是《三槍拍案驚奇》的翻拍。於是,果斷在年七年級走進影院觀看《無名》。因為,本人蠻喜歡梁朝偉、周迅等演員的,又是諜戰片,值得期待。

《無名》是由博納影業出品,程耳編劇並執導,梁朝偉、周迅、王一博、王傳君等主演的諜戰電影。該片聚焦了波譎雲詭的隱蔽戰線,講述了地下工作者們冒着生命危險送出情報,用生命與熱血保衞祖國的故事。

在宣傳該片時突出諜戰懸疑效果,提醒觀眾要關注每一個細節,還説不看三遍不能瞭解劇中細節的深刻用意。

然而,整部電影看下來,可以説和預期相差太大,也就是希望有多大,失望有就多大。兩小時不到的電影,中途有多名觀眾起身上廁所,雖然我也有尿意,但為了關注細節,硬是熬到了結束。

可能我的理解力不夠(或者真的需要看三遍),雖然關注了細節,但我還是有很多細節有疑問。好在不影響整體劇情,看到結束也大體瞭解該片講的是什麼。

該片採用倒敍、插敍、補敍等手法,講述從日軍全面侵華戰爭到無條件投降期間,發生在上海的日本、汪偽、國民黨、共產黨之間相互博弈的故事,歌頌那些為了國家、為了人民而在隱祕戰線上英勇奮鬥的默默無聞的中共革命戰士,他們為了新中國的勝利不惜流血犧牲,甚至生前不知姓名,死後不被記住,他們永遠值得我們紀念和敬仰。

然而,縱觀整體電影,發現該片沒有一個完整故事主線牽引,只有一個時間軸,在這個時間軸裏,打入汪偽的中共地下黨開展一系列暗殺、營救、蒐集情報等活動,最終除掉叛徒、殺死日本特工及時送出了情報,並在日軍投降繼續潛伏下去,為中共解放戰爭繼續發揮自已的光和熱(年七年級剛上映,這裏就不作劇透了)。

但是,整體感覺:

不夠精彩,沒有懸念(沒有故事情節推動,哪來的懸念)。為了製造懸疑,在剪輯上把敍事結構打散,把結尾放到前頭,再根據劇情發展把前面發生的事插入進來,解釋原因,讓觀眾看了不至於平鋪直敍、有層次感。但沒有主線故事推動,怎麼能有阻礙與對抗,怎麼有矛盾衝突?就如張藝謀之前的諜戰片《懸崖之上》,講述的是四名特工空降哈爾濱主要是為了尋找解救一名重要人證,讓他在國際上揭露日本侵略暴行的故事,這是一條非常明顯的故事主線。而《無名》中更“無事”,至少説沒有一條首尾呼應的事。

敍事緩慢,細節拉長。沒有諜戰片中的那種緊張感,基本上是對話式敍事比較多,而且節奏很慢,看了有點昏昏欲睡。還有就是提到的影片中的一些細節問題,片中有一個細節,日軍轟炸後,在斷壁殘垣的廢墟中一條流浪狗躲雨、覓食的鏡頭,足足有1分鐘(請不要告訴我它是隱喻抗日戰爭下中國底層人民無家可歸、無食可尋的生活狀況,我覺得不合適),這麼長時間到底想交待什麼?在後來的劇中我沒有找到答案,可能是我的理解、洞察力不夠。劇中還有很多狗的`鏡頭,可能有其他重要用意,可惜我沒有看懂。既然要拍得如此高深,我建議不要放在春節檔,節日期間,觀眾就是圖一樂,何必要花那麼大心思來解讀劇情呢!

劇中人物眾多,有的'支撐劇情不大。劇中主角梁朝偉、王一博戲份較多,但還有黃磊、周迅、張婧儀、王傳君、江疏影、董成鵬等配角,按理説每個角色既然安放了都應該有他的作用,但看下來感覺有的角色去掉,絲毫不影響劇情。比如江疏影、張婧儀等,就是感覺對她們的刻畫不夠,她們也沒在關鍵事情上起作用,何況,整部片子就沒有關鍵事。

不過,值得稱道的是該片的畫質、畫感非常好,每一個畫面都非常有質感和年代感,符合諜戰片畫面的應有特徵,加上大牌演員的精彩表演,無疑給影片加了不少分。特別是周訊出場不多,但演得相當投入和傳神,一個眼神、一個動作就是顯示她精湛的功底,只可惜歲月不居,美人遲暮,周訊的形象已過黃金期,呈現蒼老狀態,再也不是以前古怪精靈的周訊了。

電影《無名》的觀後感 篇四

其實,這篇觀後感在我下筆之前是真的不知道怎麼寫。寫影評寫感受就難免涉及劇透,因為影評本身就是根據個人看了電影之後關於情節上內容上的分析和感受。

但是,對於這部電影我不是很想劇透,也不知道從何劇透起。這部影片的情節就是一環扣一環,全程看下來給人一種做夢的感覺。由於電影運用了大量倒敍插敍,結果前置等的表達手法,使得觀眾在觀影過程中成為了一個拼拼圖的人,在重複往返之中拼湊成一個完整的故事,到影片的最後解答觀眾之前的疑惑,在觀眾看到電影最後一秒之時就是這塊巨大的拼圖放下最後一塊缺口之時。這樣的電影前半部分可能會讓人覺得無聊節奏慢,以及一些情節的設定埋下伏筆,和對侵華日軍一些行為的刻畫可能會讓觀眾感到血腥甚至不適,但是如果你能耐心的等一等劇情的發展和情節的推進,那麼你一定能完整的拼湊那幅導演描繪出來的拼圖。這是觀眾在觀影的'同時自己獨立思考和抽絲剝繭的過程。

從影片不難看出導演程耳是細節控,電影中真的很多細節,很多東西都是通過細節去説明和表現的,在細節中導演藏滿了隱晦的表達,電影當中處處都是隱喻,觀眾觀影時也需要通過細節去了解情節的發展。可以説是這部電影每一句台詞,每一個鏡頭都不是浪費的出現都有含義。影片叫無名,裏面每個角色都沒有名字,就連電影中角色如何去稱呼他,都是通過細節去了解到,可能是一句稱呼,也可能是一份文件。

程導的鏡頭美學也很極致,無名這部影片很有質感,就算拋開情節不説就電影的畫面幾乎每一幀都是可以做壁紙的存在。再加上情節的加持暴力美學,黑色幽默使得影片更加的飽滿。電影鏡頭營造的氛圍感是高級的、壓抑的,能充分為影片諜戰題材服務的。

我也很慶幸自己沒有錯過一部好的電影,我不希望好的電影成為“滄海遺珠”,在看《無名》之前,我去看了《羅曼蒂克消亡史》也是一部不錯的影片,同樣是程耳導演的作品,一樣獨特的敍事方式讓人看完意猶未盡。我看完這兩部電影的頭一兩分鐘是説不出話的,我的腦子還在電影的情節當中,等回到家回過味來,又會有很多疑惑在心頭泛起,忍不住回想情節想馬上回到電影院再看一遍,整理一下時間線和思路。

電影《無名》的觀後感 篇五

在年七年級去電影院觀影是近幾年我家的新節日儀式感,所看影片選了《無名》,原因也很簡單,就是抗戰時期的諜戰題材全家人都喜歡。

本來我是帶着點兒“可能這是一部主要觀看對象為粉絲”的影片的心態的,但是從一開場,我就徹底改觀了這種多少有些戲謔的心情,不得不被電影鏡頭帶入其中情境,認真觀看起來。

結論是我很喜歡這部電影,從昨晚看完影片到現在過去24小時了,仍然在回味其中的一些細節。

所以這將是一篇比較認真的觀後感,優點缺點我都會談到。為了不劇透,我將盡力不談情節,只説令我非常喜歡的關於電影表達本身的部分,以及我感覺到稍顯不足的部分。

首先談談我喜歡的部分。最喜歡的就是本片的鏡頭表達,通過不同風格的畫面來替故事訴説着它的心思。例如,前一秒唯美純淨平和的潔白羔羊,下一秒就是一鍋胡亂燉着的肉,甚至連能令人產生食慾的好顏色都沒有。這種反差畫面鏡頭,在本片裏出現很多次,或許希望觀眾感受到視覺衝擊,或許僅僅是用這樣的方式表達着現實的殘酷。不論是什麼,這些不需要台詞的畫面,就是電影這種藝術形式最直觀的一種表達。

攝影畫面的色彩上,在黑白灰對比,暗色調和明色調的運用,都有值得好好品味的地方。使我比較深刻記住的是那碗噼啪亂跳的蝦。環境的顏色都不鮮明,唯獨那碗活蝦的料汁的暗紅色令我感覺刺眼,那顏色和牢房裏的地面上永遠洗不乾淨的血污豈不是一樣?而蝦這個掙扎跳躍的主角雖然被泡在料汁裏,卻也分明是黑灰色的。導演想説什麼欲言又止,但恐怕觀眾是可以領會到的了。這就是鏡頭的語言,是攝影的溝通方法,是電影的表達藝術。

鏡頭裏的一些特寫細節,也是在講述線索,彷彿是猜謎,每一點蛛絲馬跡都是在幫觀眾推測出情節的鏈條關係。至於這些鏡頭所透射出的種種隱喻和思索,則是另一種讓觀眾回味的地方,各人都會有各自的解讀,所以產生的後勁也是很大的。

敍述。電影不是按照時間順序或者事件發展順序講述故事,也就是説,是非線性敍事模式。可能這種方式不是每個觀眾都適應或者喜歡的,我很喜歡,並且我驚喜地聞到了一點黑澤明的味道。

其實這個故事在影片結束的時候,把事件按照時間順序重排,觀眾會發現其實並不複雜,甚至可以説是個比較簡單的故事。因為在那個年代,我們那些為了民族抗爭奮鬥在隱祕戰線的先輩們的故事,大體上都是沒有驚天動地精彩紛呈的。,他們越是平常才越是勝利的保證,甚至很多生死攸關的經歷是能用一句話就概括得完的。正是如此,我覺得這個非常規的講述方式更合適,更容易讓觀眾印象深刻。

開篇看起來的“東一句西一句”的講述,我認為是一種對每個人物的素描,然後針對每個人物開始各自表述。也就是説,這種插敍倒敍和人物視角的切換,是將每個人物逐步豐滿立體的過程。比起平鋪直敍的講故事方式有利於故事情節理解來説,這個看起來雜亂無章的方式顯然更有利於塑造人物的層次感,就好像散文那樣,“形散意不散”。

這也呼應了片名《無名》,它想講的是一羣人,而不僅僅是講一個故事。對於一個並不算複雜的`故事來説,這個非線性敍事的方式給人物樹立是起到了助力的。

不夠完美的部分。前面説了很多的畫面和色彩的表達,搭配上相對簡單的故事情節,可能會讓一些觀眾覺得影片有點形式大於內容了。我認為影片想引起人們注意的那些過於龐雜的歷史過往的方方面面,實在不是一個故事一部電影就能説得完的,能用鏡頭語言給觀眾留下一些記憶,已經是一部好電影了。但如果故事能更加豐滿一些,一定會讓對信息量和邏輯性上要求更高的觀眾得到滿足和享受。

演員方面只説説王一博。王一博的角色適配度其實是超出我的預想的,他的表現是合格的,甚至可以得分更高點。日語台詞和上海話台詞都非常加分,武戲也是個加分項。

可我也不得不説他的演技不足的地方。和梁朝偉以及日諜長官對戲的時候還好,因為有年齡和地位的差距,他表現得謙遜和弱勢並沒有什麼明顯的不合適。反而是與平輩的“同僚和朋友”的王傳君對戲的時候,讓我感覺略顯不足。尤其是最後和王傳君對峙一段,明顯沒有接住王的氣場,若能體現出內心情感衝突後更堅定強烈的“必殺”的殺氣,就完美了。

説了這麼多,肯定有我沒有講到的地方,但我自己喜歡和覺得有遺憾的點基本上是交代完了。總體來説我很喜歡這部電影,是一部值得再看的影片,也是一部值得細細品味各種細節,欣賞電影這種藝術形式種種的細膩之處的影片。

也借《無名》向那些生前無名,故後仍然無名的英雄們致敬。

電影《無名》的觀後感 篇六

當人們看到他的遺體時,依然保持着救人的姿勢:嘴巴微張,牙齒緊咬,雙手向前環抱,一副死命要將人往上託舉的樣子……人們很難想象,他和這名落水女子非親非故,竟然如此奮不顧身地去救人,直到用盡全身的力氣,直到生命的最後一刻,而所有的人竟都不知他的。名字。

當福州市公安局倉山分局的幹警們被這一畫面所感動,在新浪和騰訊上發佈微博尋找這位無名英雄的身份時,被感動的廣大網友一起行動起來“照亮無名英雄身後回家之路”,並尊稱其為“無名英雄哥”。

至死保持救人姿勢

“當時,這名男子的手還在這名落水女子的身上,仍然保持着救人的姿勢,一直沒有離開。”福州市公安局倉山分局水上派出所民警唐慶泉告訴記者,6月19日凌晨接到報警稱,金山大橋橋北有兩人溺水,後立即動用110快艇進行水上搜救,但沒有找到人,清晨5點多,發現了兩具遺體。

“我到現在都忘不了那個場景,他不斷用力把落水女子往上推,自己卻淹沒在水裏,我和他一起去救的,我幾次差點都拉到了那個女子的手。”當時正在現場一同救人的花旭回憶道,“等我上岸準備找個棍子再來拉的時候,他們都看不見了。”

“更讓我沒有想到的是,他在最後,還是保持着這個託舉姿勢。”花旭帶着記者來到事發地講述當晚發生的故事,眼睛紅紅的'。

記者在水上派出所看到了6月19日凌晨2時25分落水女子同事江燁的筆錄。江燁稱,救人男子和這名落水女子並不認識,只是當時聽到呼救聲後,立即跳下水去救人,後來兩個人都被淹沒在了水裏。

福州市公安局倉山分局政治部主任唐亮告訴記者,6月27日,由於實在沒有辦法核實救人者的身份,也未能找到他的家屬,分局倉山區申請對這位捨己救人的無名男人申報見義勇為的稱號並最終獲得批准,“這位英雄就成為全國首位獲得見義勇為榮譽稱號的無名人士。”

電影《無名》的觀後感 篇七

年七年級去看了《無名》這部電影,衝着電影的“懸疑”兩字的標籤去的。再者王一博作為運動行業的頭部品牌安踏的代言人,瞭解其業務水平,也算是觀察行業的其中一環。我本人對於所謂的“流量明星”既不喜歡也不排斥。只想談談自己觀看完電影后的觀影感受,可能會涉及劇透,請謹慎觀看。

首先是電影存在的幾個大的無法迴避的缺陷:劇情發展太好猜;作為以在豆瓣上被標籤懸疑的電影(雖然我也不知道是誰打的),以及看得出電影整體的氛圍都在往懸疑諜戰上去營造。但可以被作為觀眾的我猜到劇情走向,我覺得還是挺失敗的,當然可能也和觀看者的閲片量有一定關係。到底是希望觀眾容易更容易看懂獲得更好的口碑和市場反饋,還是需要觀眾需要反覆觀看反覆的推敲。導演或許是想在兩者之間找到一種平衡的關係吧。還有另一個原因的就是王一博長着一張帥氣的正派臉出演壞人的可能性幾乎沒有。

好的懸疑電影一般都會在電影的前段出現一些暗示,這樣在結尾進行翻轉時觀眾才會覺得合理,能夠很好地給觀眾一種恍然大悟的感覺。而劇情鋪墊不夠的在結尾進行翻轉時,觀眾只會覺得強硬或莫名其妙。《無名》給人的感覺就好是導演説王一博是好人他就是好人,劇情的翻轉更像是強行塞到觀眾嘴裏的白米飯,或許前面導演有進行暗示,我沒有留意到,因為我的精力已經被導演機智的運用打亂敍事節奏來分散了。

懸疑電影不同與喜劇,角色行為和事情發展需要非常強的邏輯才能説服得了觀眾,角色一些突然動作沒有拍出劇情就會讓觀眾看得雲裏霧裏,沒有連鎖反應的事情發生,就會給觀眾覺得“就這”?説白了還是缺乏信服力,個別幕戲你甚至不知道導演設置的用意,或是為了表達什麼?改拍的沒有拍出來,拍出來的又覺得多餘。全篇沒有一幕戲營造出緊張懸疑的氛圍,正反派甚至看不出有正面的衝突。能稱得上高潮的部分只是兩場打戲(一場是王一博以一敵多日本士兵,一場是結尾的與梁朝偉的互毆),作為懸疑電影顯然是不行的。

最後電影整體的`演員的表演方式,與程耳之前導演過的《羅曼蒂克消亡史》可以是一脈相乘。角色全程都處於“端着”的狀態。而且這種“端着”給人的感覺很不自然,非常刻意是裝出來的。

不知道是不是學習的表演的方法不同的`原因,梁朝偉似乎無法很好的融入這種表演風格,對比他自己以眼神封帝的陳永仁一角,雖然台詞也很少,但在裏面的表現更真實,你能感受到是角色不太喜歡説話,但是一説話就會在話中摻雜很多的語氣助詞。或許是出於對話過程的不自然,在角色説話的過程中設計了很多手部動作,但是呈現的效果也很僵硬,設計感也很重。

整場戲看下沒有能讓我更好看到王一博的發揮,有幾個鏡頭中通過眼神的變化以及一場哭戲,只能説努力是有了,但未成大器還需要再打磨打磨。當然必不能全怪演員本人,也要歸咎於導演對於角色“端着”的設計。

雖然大家都説這幾年黃磊參加的綜藝節目有些多,看到他容易跳戲,但至少在我看來在整部戲中他是最符合導演這角色設計的,或許也和他出身學院派的表演方式有關吧。

電影《無名》觀後感 篇八

先説優點:劇情緊湊,並且裏面整一個畫面都非常的刺激,觀感極佳,演員演技在線,導演的拍攝,以及整個劇情用鏡頭都有描述出來非常非常的好

然後説一下缺點,其實也不能叫缺點,就是以目前,中國電影的市場上面來説,評價這部電影:首先想要這部電影大眾化,還是比較難的,首先,整一個題材,他就已經不是説大眾喜歡的那種輕鬆娛樂性的題材,他更趨向於一種對於真實歷史的。藝術性描述,電影的線索信息比較碎片化,那就需要人們以一個高度緊繃的精神狀態去思考,去收集整個串聯起來這個故事的線索,而現在,大眾對於媒體的理解已經非常的短視頻化,這就會導致這樣一部,不錯的電影作品,讓一個人在進行,這樣一項看電影的娛樂活動的過程中去進行一個高強度的思考和集中,由於短視頻化的影響所以還是比較難的(個人認為哈,他把整個電影的這個切鏡稍微少一點然後一些同一場景下的故事在時間軸上的距更緊密一點,我覺得可能會讓大家覺得觀感更好)

然後就是提到對女性角色的塑造,我覺得還可以再圓潤一點,就是可以再塑造向小説中提到的“圓形人物”更進一步。

所以在現在我和我爸爸溝通,就是看完電影以後感受到一個比較可悲的點,就是當下人們由於對於媒體理解過於短視頻化而導致現在很難去靜下來心看懂一些帶有深意的作品,嗯,其實,是一個比較可悲的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