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安娜.卡列尼娜觀後感【多篇】

欄目: 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1.81W

安娜.卡列尼娜觀後感【多篇】

安娜卡列尼娜讀後感 篇一

今天,去影院看了喬懷特的新片《安娜卡列尼娜》,以前已經看過喬懷特的《傲慢與偏見》與《贖罪》,一直覺得他是位極有才華的導演,也很喜歡凱拉奈特麗和詹姆斯麥卡沃伊兩位頗有實力的演員,雖然此次詹姆斯麥卡沃伊沒有出演。

在看電影前,看了一些影評説這部電影簡直就是部舞台劇,很多觀眾也覺得這部作品有失喬懷特以往的水準,然而,我卻不這麼認為。

我覺得,喬懷特反而是使用了一種大膽的拍攝手法,而突破了以往的拍攝。為什麼這麼説呢,首先,大家都知道這是列夫托爾斯泰講述沙皇俄國時期的一部電影,影片的很大一部分實際都在講述上流社會的故事,而在講述上流社會故事的過程中,喬懷特大量使用了類似舞台劇的手法,可是當講述農奴的故事時,又大量採用實景拍攝。當時的沙皇俄國,上流社會的每一個人無不重視別人的看法,因為他們有一套自己不能踰越的規則,誰踰越了,誰就要受到其他人,甚至整個上流社會的排斥,所以每一個人出現在別人面前時,只是在做別人希望自己成為的人,上流社會希望自己成為的人,是的,他們生活的每一時每一刻,無不在表演,而我們便成了觀眾,而農民是不同的,在托爾斯泰看來,他們質樸、辛勞,他們理應出現在大自然中,而不是一出表演給人看的戲劇中,因為他們無需表演。另外,讓我們再來看看上流社會踰越規則之後的結果有什麼不同吧,安娜的哥哥與家庭教師偷情,安娜勸自己的嫂子原諒自己的哥哥,因為如果他們離婚,儘管女方沒有做錯,可是卻要承擔事件的結果。安娜作為一名女性,卻受到了來自整個上流社會的職責,最終經受不了重壓,走上了死亡的道路。而在影片將近結尾時,我們看到她的哥哥站在大雪紛飛、黑漆漆的屋外,他的妻子、孩子和客人坐在燈光温暖的屋內,從這個鏡頭我們可以看到,雖然他們沒有離婚,但感情已名存實亡。

另外,有一些小的地方,我認為導演處理的非常好,使整部劇結構緊湊,極具戲劇張力。

例如:安娜和沃倫斯基第一次跳舞時,隨着舞蹈的進行,音樂越來越快,聲音越來越大,而一旁的公主也不斷的看着他們,內心焦急,安娜與沃倫斯基則越來越深深的陷入愛情而不可自拔,這段音樂和鏡頭之間處理的非常巧妙,極具節奏感,同時也突出了三位主人公內心的各自感受。

還 有一些轉場,我認為處理的非常巧妙,例如:安娜看沃倫斯基賽馬,沃倫斯基還 未出場前,安娜一直不停的扇扇子,扇子越扇越快聲音越來越大,接着,馬蹄聲融入扇子聲,馬蹄聲越來越大,下一個鏡頭中,我們看到沃倫斯基騎馬出場。sound bridge聲音橋的鏡頭連接手法十分巧妙。

還 有一個例子,第一個鏡頭中,我們看到宏偉建築的圓形屋頂,第二個鏡頭,我們看到同樣為圓形的火車輪子,類似的轉場很多,亦十分巧妙。

對於一些時間的過渡,或者地點的過渡,喬懷特也使用了一些很巧妙的方式。而且這部作品讓我覺得他在顏色上的運用也特別好,體現了沙皇時期上流社會的奢華,也表現了人物的內心世界。例如:安娜和沃倫斯基躺在草地上,我們看到他們身着白衣,白色暗示着他們二人真心相愛,他們的愛是純潔的。而在影片的最後,安娜着一身紅衣,一方面暗示了安娜的選擇付出了“血一般的代價“,一方面暗示了安娜的死亡結局。

最後,我認為橋懷特在影片中融入了魔幻現實手法,使影片更具一絲神祕意味,總之,我很喜歡這部電影,確實突破了以往的古典名著電影創作手法,開創了一個深刻表達思想的新手法。

安娜卡列尼娜讀後感 篇二

《安娜·卡列尼娜》巨大的思想和藝術價值,使得這部鉅著一發表便引起巨大社會反響。托爾斯泰並沒有簡單地寫一個男女私通的故事,而是通過這個故事揭示了俄國社會中婦女的地位,並由此來鞭撻它的不合理性。作品描寫了個人感情需要與社會道德之間的衝突。書中的女主人公安娜·卡列尼娜則成為世界文學史上最優美豐滿的女性形象之一。這個資產階級婦女解放的先鋒,以自己的方式追求個性的解放和真誠的愛情,雖然由於制度的桎梏,她的悲劇只能以失敗而告終。但她以內心體驗的深刻與感情的強烈真摯,以蓬勃的生命力和悲劇性命運而扣人心絃。它最吸引人的是她膽大的作風以及華麗的文字和恰到好處的張力給這本曠世之作賦予了生命。也讓後人能夠記住它,不需要太多的理由。

《安娜·卡列尼娜》這本書是我讀過的相對比較優秀的一部小説。風中之燭在風中搖曳,微弱的亮光照亮四周,最終在黑暗之中黯然消逝。安娜·卡列尼娜,這個美麗而又孤獨的靈魂,在無盡的遺憾之中香消玉殞。大家都説自己活的是有罪的或者沒罪的,但是讀了這篇文章讓我覺得我們有罪,是因為我們沒有去拯救像安娜一樣的人,拯救像她那樣美麗而高尚的靈魂。因為我們是懦夫,是自私者,是靠良心的憐憫而活着的人。我們都在等待,等待着別的人來拯救我們自己。 我們企盼着幸福有一天會來到身邊。它會伴隨着我們,直至我們生命的結束。

這是個被壓抑的充滿勃勃生氣的女人,安娜因為羨慕光明,愛上了外表俊美,內心空虛的伏倫斯基。對愛情,對幸福的無限渴望是她忘卻了一切煩惱和恐懼,在幻想之中只為了愛情而活。而一種虛妄的狂熱也籠罩了伏倫斯基,他對安娜一見鍾情,沉迷於她的美麗和獨特氣質,但更為重要的是,他與安娜的特殊關係帶給他有一種征服感,榮辱感。這種虛榮之心決定了他對安娜的愛情十分膚淺。而安娜全心全意地投入到新的生活中,伏倫斯基對她來説,就是她所有的希望和寄託,就是她的一切。這種純潔無暇的愛 使 伏倫斯基自慚形穢,推動着他不得不重新認識與安娜的關係,對自己的膚淺和輕率表示自責,並在精神上強迫自己進一步愛這個女人。

安娜和伏倫斯基的愛情如同燎原之火,熊熊燃燒起來,情感完全控制了理智。 道家説,無為而為,才是人生的最高境界。當在愛的純潔之中塗抹上其它色彩的時候,這種愛就不再是完美的了。但此中沒有是非之分,沒有對錯之分,只有理智和情感不懈的抗爭。 安娜是另外一個人的妻子,是一個孩子的母親,是社會希望她恪守道德的人。在愛情的對面,是長期的宗教情結和大眾意志。這種大眾意志有時表現為道德,有時表現為法律。 而伏倫斯基是一個始終屬於世俗的人,他沒有勇氣與他過去的世界完全斷絕,他無力反抗來反對這種宗教情結和大眾意志,也就無法幫助安娜擺脱極度危險的精神危機。伏倫斯基和安娜的靈魂屬於兩個不同的精神世界。他們雖然一見鍾情,但他們貌合神離,相距遙遙,根本不可能融合在一起。當安娜孤獨無助的時候,伏倫斯基選擇了逃避,他想要回到他以前的那種花花世界裏。 對生活和理想徹底失望的安娜選擇了自殺。她生活在巨大的壓力之中,已承受太多的悲哀與不幸。她需要身體的無痛苦和靈魂的無干擾。她用她的方式尋求到心靈的完全寧靜。 安娜最終沒有與現實妥協,她是一個非常勇敢的女人。很難説在我們現在的社會中能夠容納安娜這樣的女人,我們都企盼着理解、寬容、仁慈,我們都希望我們的世界和平、安寧、充滿人性。但悲劇總是一天天在我們的身邊發生。如果我們不能堅持自己的信念,不能宣揚純潔的生活,我們的世界不知將會走向何方。當邪惡在社會中橫行的時候,純潔和高尚的東西反而顯得愚昧可笑。這是我們的現實。而文章的作者托爾斯泰和他的安娜一樣,直到生命終結,都不與不合理的現實妥協。

在《安娜卡列尼娜》中,托爾斯泰塑造了一個真實的靈魂,她是那麼美,潔白無暇,氣質非凡。這個靈魂只會活在托爾斯泰的心中,因為這是他心目中的完美,是他靈魂中的至潔至純。她就是他自己的一部分,她就是美本身。而她又是我們每個人的一部分,我們讀到她的人都會在她的身上看到自身的善,看到內心深處的真誠願望,沒有任何的虛偽和矯飾的內心世界。正是在作者近乎苛刻的追求中,小説的重心有了巨大的轉移,安娜由最初構思中的“失了足的女人”(她趣味惡劣、賣弄風情,品行不端),變成了一個品格高雅、敢於追求真正的愛情與幸福的“叛女”形象,從而成為世界文學中最具反抗精神的女性之一。

安娜.卡列尼娜觀後感 篇三

電影的劇情以安娜與渥倫斯基的命運糾葛為明線,以康斯坦丁與凱蒂的感情發展為暗線展開,最後為我們分別敍述了兩種截然相反的愛情結局。前者的愛情走向極端的毀滅,後者走向永恆的田園式的幸福。以傳統東方道德視角來看或許會單純認為前者是背離道德的墮落愛情的報應,後者則是淳樸愛情的善果。但置於沙皇俄國那段新舊交替緊張惶恐的歷史背景中,或許托爾斯泰正是通過塑造這個為愛沉淪,為愛反叛,為愛瘋狂,為愛毀滅的安娜·卡列尼娜來歌頌傳統壓抑社會中躁動叛逆的靈魂。安娜·卡列尼娜無疑是一場盛大的悲劇,因她驚心動魄的美,不羈的靈魂,狂烈的心,瘋狂的愛,最後卻只毀滅了她自己。托爾斯泰精心安排了她的死法,影片開頭碾死工人的列車便是她陷入愛情的地方,愛情在哪裏開始,生命就在哪裏結束。在那浮動於安娜死去面龐的火車光影下,影片達到高潮的尾聲而又歸於一種柔和的平靜。在絕美的華爾茲中讓人感受到這場盛大無比的悲劇的美與魅力。

偶然聽見有人批判電影裏面人物衝動而不理性的愛情。我想,或許現實中的我們往往歌頌理性,但在偉大的著作中,正是這些極端暴烈、酣暢淋漓的人物命運才會觸動到我們沉睡着的渴望的心,這也是為什麼我們永遠離不開詩歌,小説,電影等偉大藝術的原因。

12年版的這部電影評價並不可觀。可能因為沒讀過原著,大體而言,我對這部電影恰到好處響起的華爾茲,頻繁而富有節奏性的舞台劇形式的場景轉換,人物精緻的粧容服飾,誇張而極具藝術感的動作表情,乃至沙皇貴族奢靡生活的生動再現,都甚為滿意。

安娜卡列尼娜讀後感1000字 篇四

董海婷

我所在的國家是一個富強的國家,我所處的時代是一個和平的時代。那些歷史上黑暗的封建的時代已經過去,那些混亂國家裏腐朽的思想已被淡忘。但那時作家筆下的文字不會被時間磨滅啊,它們引導着我們走近一段段沉封的故事。

“幸福的家庭家家相似,不幸的家庭各各不同。”翻開書,映入眼簾的便是這句話,書中的主人公名叫安娜,她便是那眾多不幸家庭中的一員。

安娜作為政府高官卡列寧的妻子,一位俄國上流社會的婦女。有着她們具備的一切外表和風韻,還有着她獨特的魅力。安娜與其他貴夫人不同之處,最是她的眼睛,那雙深藏在濃密睫毛下閃閃發亮的灰色眼睛裏,有一種使人吃驚和傾倒的,時而嚴肅時而憂鬱的神情,以及忽而通過微笑透露出的勃勃生氣和洋溢着的過剩的青春。而正是這雙美麗的眼睛,才使伏倫斯基在初遇安娜時就被驚豔。

生得如此美麗迷人的安娜結局卻十分悲慘--卧軌自殺。而導致她選擇死亡的,是她的感情,她與丈夫卡列寧是典型的“政治聯姻”。丈夫大她二十歲,並且古板,虛偽。她本就不愛丈夫,在這樣壓抑的八年中,安娜仔細收好自己對愛情的嚮往和憧憬,照顧兒子謝遼查,過着索然無味的生活。終於,這一切在伏倫斯基的出現後被打亂--他重新喚起了安娜對愛情的追求。他們相遇後迅速的不顧一切的愛上對方。可安娜已為人妻呀,在只求名譽不在乎妻子的不忠的卡列寧,和喜新厭舊,濫情的花花公子伏倫斯基中,她痛苦着,掙扎着,但最終選擇了同伏倫斯基一起。

她知道,一旦做出了這樣的決定,她就會失去所有,甚至被罵被唾棄,被兒子看不起。她做好了一切心理準備面對自己的一無所有,可她卻沒想到自己唯一擁有的,全部的信仰伏倫斯基,是一個追求上流社會,喜新厭舊的沒有責任心的花花公子。如今的安娜成了伏倫斯基的牽絆,他不再愛她,漸漸厭倦她。就這樣,一直以來承受着輿論的壓力,情人的冷漠,內心的痛苦的安娜,最終,選擇讓呼嘯的火車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安娜是美麗的,勇敢的,自由的,她追求着自己憧憬的愛情,可她也是天真的,衝動的,盲目的,她把那個時代想象得太過簡單,甚至看不清心上人的真面目,任由殘酷的現實將自己折磨得遍體鱗傷。

讀完這本書,故事背後隱藏的問題引人深思--究竟是什麼讓安娜落得如此下場?安娜追求自己想要的愛情;卡列寧只在意名與利;伏倫斯基對安娜愛與不愛都是他的自由--誰都沒有錯,錯就錯在那個黑暗的時代和那些腐朽的思想。

感謝這本書,是它帶我認識了一個如此美麗勇敢,如此生在泥濘裏的嬌豔玫瑰一般的女子,讓我有幸分享她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