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安娜卡列尼娜觀後感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1.64W

第一篇:安娜卡列尼娜觀後感

安娜卡列尼娜觀後感

《安娜卡列尼娜》觀後感

今天看了這部片子,主體是講愛情和出軌吧,以悲劇收場是很讓人悲痛。

這片子主要講述已婚安娜卡列尼娜邂逅卡列寧,於是兩人瘋狂地熱戀了,不顧世俗不顧一切的熱戀。安娜的婚姻有點像中國的包辦婚姻,她在婚姻中只是充當一個人妻和母親的角色,與丈夫之間沒有感情可言,在當時時代背景下這種婚姻是很常見的,因為安娜沒有親人,所以嫁給這個年長很多的男人,説是主的安排,其實只是自我藉口的措辭,當安娜遇上了卡列寧後,她才發現生活中有了愛情激情,我想説的是他們的愛情是寶貴的,人在一生中能遇到真正互相愛的人,是多麼寶貴。但在當時背景下婦女出軌是很嚴重的事情,蒙羞,為自己為丈夫家庭蒙羞,雖然現在的社會,特別是西方國家,這種事情已經習以為常,見怪不怪的,也不上風化。但我想想在中國恐怕這檔子事情還是會被説三道四吧,我的觀點是別人的事情就不要多管,像前些時候村上也出現這種事情,鬧得沸沸揚揚,被人當成笑柄來説。可能在農村,可能是他們年長,但是在年親人看來,這種事真的沒什麼。

電影中安娜對丈夫沒了感情但是對孩子存着深深的牽掛,丈夫威脅她情人孩子選一個,雖然安娜最終選擇了愛的人,但從後面種種的劇情看出她是如此愛着自己的孩子,以至於後來一個人關在家裏的時候用娃娃來撫慰自己作為母親的心。後來愛的人是在一起了,卻迫於社會輿論的壓力家庭的壓力不能真正的在一起。知道卡列寧始終愛着安娜,但後來卻沒有很直接地表現出來,他也害怕別人的閒言碎語,也怕家庭對他的壓力,不願帶安娜出門,好比是件值得羞愧的事情。那個時候安娜是可憐的是無助的,她開始懷疑,拋棄家庭,離開孩子,跟這個男人是否值得。

可能得到了的東西就不大會珍惜,卡列寧得到安娜,貌似是比之前少了關心與愛,或許是迫於社會家庭,或許真的是正在熄滅的愛情,在那個階段看來,珍愛彷彿真的沒那麼有價值,卡列寧不帶安娜出去看戲曲,不和安娜出席公共場合的party,甚至於和另一位姑娘一直在一起。那個時期就像一個正在破碎的婚姻正在走向滅亡,他們的結合可能也是個錯誤,可能都不應該有進一步的關係,在一起後有了更多的猜疑不滿。或許這就是一直有人出軌的原因,有了家庭就有了壓力就有了責任,就會在意另一半的一切瑣事。

最後結尾處安娜在去火車站得路上,一路的行人彷彿都讓他想到了自己,流落街頭的孤獨老人,一羣假裝正經的老紳士,還有一對像自己一樣沒有愛情的老配少得夫妻,以及一旁玩耍嬉鬧的孩子。他們都顯得比自己開心,只有自己像是無目的的活着,什麼都沒了。這場愛情像極了一場賭博,安娜把珍愛家庭孩子貞操都賭在上面了,因為開始的形式走向太好了,

以至於最後輸的落魄的她對生活生命失去了信心。是啊,當時的她是沒有什麼值得留戀了,那個都不在乎了她的男人?那個她拋棄了以她為羞的家庭?她什麼也沒了,到火車站時想到了開頭的人被壓死的請經過,或許那人也是像她一樣失去一切的人,當時的她還覺得他可憐想着為什麼要這麼做,現在她完全明白了,她也就快像他一樣死去,即使不死或許心已經死了。最後她跳下了鐵軌。

卡列寧的傷心證明了他對安娜的愛,這時候什麼時候都太晚了,安娜死可能就是想讓卡列寧後悔和內疚吧,她做到了,只有這樣才能表達安娜的傷心。

第二篇:《安娜 卡列尼娜》觀後感

<<安娜.卡列尼娜>>觀後感

看完這部電影,讓我感覺到安娜無疑是一個極具悲劇色彩的人物,不顧一切世俗的言論和火車上邂逅的沃倫斯基走在一起,她是勇敢的。但可悲的沃倫斯基並沒有頂住社會輿論的壓力,給安娜的只是無望的愛情,安娜最終迎着呼嘯而來的火車,香消玉殞…..讓人不禁為之扼腕痛惜。

這部以死亡而收場的戲劇性悲劇,卻成就了安娜·卡列寧娜的

形象。這種對自己婚姻不貞,背叛家庭,拋棄自己的兒子,又擔心被自己的兒子看不起的女人,是被世人所厭惡和不恥的。私通在上流社會並不少見,可是少見的是,安娜·卡列寧娜的勇於承認,雖然最後得到的結果是被上流社會拋棄。但是,在這種列夫·托爾斯泰近乎苛刻的描寫下,安娜·卡列寧娜的缺點,也正是她的閃光點所在。這突出了一個叛逆的女人,和敢於與現實社會對抗的形象。這句話有褒有貶吧,可是誰又去管她呢?在婚姻中,上流社會對待不貞夫妻的懲罰是不同的,而丈夫近乎變態的寬恕,對安娜產生了一種精神上的折磨和無形的壓抑感。安娜在別人眼裏是怯懦的,但是,她的真正的形象,卻是光輝的,作為一個對比人物,她最後的往鐵軌上的一卧,成就了她的勇敢,反叛的精神女性。也許正如現在的人所説:自殺的人,是勇敢的,因為,很少有人有勇氣去自殺。

其實,最後害死安娜的,不是別人,是安娜自己。她走上了條極端的路,沒有自制力其實是種可怕的東西,渥倫斯基的逐漸冷淡和拋棄,卡列寧的漸漸折磨、後來的卡爾塔索夫夫人的公開羞辱以及文章最後

她的卧軌自殺。一切的前因後果,都在於此,都在於她的不安於本分,心中的自制力不高。這是一場悲劇,由她親手導演,演員最後全部走光之後,又由她自己,最後終結。

她選擇了一個人揹負所有,她看淡了世俗,她的丈夫卡列寧,要的只不過是臉面和名譽,渥倫斯基喜歡追求新鮮等等甚至更多。一個人承擔下因為背叛而帶來的一切後果,帶着絕望的那顆心,那可反叛的種子,是否,就是在這個時候,留在了這裏?

城規0912

0920142201

李永威

第三篇:安娜卡列尼娜觀後感

安娜·卡列尼娜觀後感

一學期的選修課在期末的這段時間裏也告一段落。看了那麼多精彩的電影我選擇寫《安娜〃卡列尼娜》這部影片的觀後感,也是因為安娜和列文給我烙下了太深刻的印象,我確實被他們的性格所折服!而且在這部經典的改編電影中我所看到的是作者在影片中思索探討人生的價值:人應該怎麼活才能找到幸福!

安娜是一個資質優美的有很高文化素養的貴族女子,在俄國貴族資產階級社會裏,他像荒蕪草叢中的一朵奇葩。她的聰慧、典雅、質樸、活躍、她的單純、沉靜、從容、高貴,都使她在各種場合下都是美豔絕倫的。

在歡騰的舞會上,基蒂眼睜睜地瞧着佛羅斯基謙卑、馴從地投向安娜,並被安娜所接受,安娜奪去了她的愛情和幸福,成了她的情敵,可她卻仍然被安娜的“超自然的力量”的美所深深吸引。而基蒂也是幸運的,不是因為她嫁給了列文那樣的好丈夫,而是因為她被渥倫斯基甩了!她因為少女的單純無知,喜歡上了體面瀟灑的帥哥渥倫,而拒絕了鄉下財主列文的求婚。佛羅斯基被安娜迷上了,甩了快要到手的少女基蒂。基蒂在痛苦之餘,也重新反思人生,不停地在尋求和探索生命的意義。而與她一直有相同癖好的人,就是列文,列文是一天到晚都在想許多深奧的話題,如同片頭列文夢見被狼追而落到井裏所思考的愛的真諦。在列文因為被基蒂拒絕而陷入痛苦的黑暗深淵時,他寄情於工作傾盡全力、心無旁騖,割草讓忘記了時間的流逝,慢慢釋懷的他心靈平靜了下來,這彷彿就是他最美好的時光。他最喜歡想象自己有個多麼美好的家庭,妻賢子孝,結果終於如願了。因為他忠誠可靠,老實善良,所以最後他如願了,他娶到了可愛到極點的基蒂小姐,片尾是多麼美好的一家人。

佛羅斯基喜歡調情,在火車站月台遇到有夫之婦安娜,太浪漫的場景、太浪漫的一見鍾情,一切的浪漫都是因為她太美了。不論她有沒有家庭,有沒有孩子,明知道這會對她造成多麼大的傷害,但還是比不了自己的情慾,非要把她得到不可。安娜,由一個幸福安寧的少婦,被渥倫斯基吸引,最後拋棄丈夫,拋棄兒子,與情人生活在一起。應該説,他們最後如願以償了,生活在一起應該也是很幸福,

社會並沒有給他們多大壓力,最後安娜的死是因為神經質!她總是懷疑渥倫不忠,一會懷疑這,一會懷疑那,最後為了“報復”佛羅斯基去自殺了!但實際上渥倫一直在對她好當然。安娜的自殺,讓我們悲哀。但也因為安娜的自殺佛羅斯基終於驚醒,為了逃避良心的譴責走上戰場。與安娜一樣,其實也是自殺,只是一個更男人,一個更女人。因為他們兩人是自作自受,他們怨不了任何人,都是被自己的良心逼到了死路 ……

當一面在搞轟轟烈烈的婚外戀,在鬧離婚時,一邊在敲鑼打鼓,忙着慶賀新人,多麼戲劇的場面啊!將這兩幅情景交織在一起,就是作者的中心思想,教會人們,怎樣才能活得快樂温馨。有人説這部電影是悲劇,可是看到基蒂和列文這樣美好的結局,明明就是個愛情喜劇。小説沒有以安娜撞車結尾,而是以一個快樂的家庭結尾,體現了作者人類本性的美好的展望。人類一定不會像安娜一樣,自取滅亡,而是會像列文和基蒂一樣,在錯誤中不斷自我反省,自我改造,最後完成精神上,道德上的昇華,最後再完美地結合在一起。看看電影最後的描述“我沒辦法明白我祈禱的理由而我依然祈禱,但我現在的生命,整個生命已煥然一新,不像過去那樣過的渾渾噩噩,活的很充實很有意義。”多麼富有哲理,首尾照應的獨白讓我深思。

每個人都在為自己活着,尤其是安娜。勇敢追求自己的愛情的確很偉大,但是既然做出了這樣的選擇就要承擔相應的後果——失去兒子、失去社會地位,要承擔相應的後果,而不要怨天尤人,也更加應該允許別人追求自己的愛情。如果她真的覺得渥倫斯基已對自己厭惡而另有所愛,那麼就該發揮她那善良純真的本性給他自由,就像她厭倦了卡列寧渴望他能給自己自由一樣,而不是死死束縛人家。她的真誠、純粹、直率全都被破碎愛情給埋葬了,把愛情當做了生命的全部。雖然事實上渥倫斯基並無另有所歡,但她還是選擇了以一種極端的方式來解決問題。愛了就是愛了,安娜勇敢的按照自己的意願活着,有快樂、更有痛苦。

安娜只是我的崇拜者,她的悲劇説明了我們生活在這個現實的世界中,我們必須遵循它的原則去生活,否則安娜的悲劇照樣會重現。而我想我是列文的追隨

者,富有哲理的思想、生活的簡單、平淡的而幸福的愛情才是我最終的歸宿。

what am i ,why am here? what am i living for?when ,suddenly,it all became clear to me. i’d been living on spiritual truths that i’d drunk in with my mother’s milk,but i’d never acknowledged them.i know what is right and wrong .i wasn’t taught was given to me,as it is to everyone.i discovered nothing.i merely opened my eyes to what i knew.

for me is too a man,i am a weapon,i may be of some ’t thing ill of me.i have lost too i ask is to be able to remember anna as she once was …when i first met her.i try to bring back those moments,but i cannot.i cannot see her face.i can only see her laid oute in the railway shed where they took her.

this newfeeling has not changed has not made me happy and enlightened all of a sudden as i dreamed it like the way with y feeling for my son.i shall still be unable to understand with my reason why i pray,and i shall still go on my life now … my whole life… independent of anything that can happen to me,every minute of it is no longer meaningless as it was before,but has a positive meaning of goodnesst with which i have the power to invest it.

第四篇:《安娜卡列尼娜》觀後感

《安娜卡列尼娜》觀後感

近來我觀看了蘇菲瑪索版本的《安娜卡列尼娜》,我不禁感歎她是個多麼會演戲的人,鏡頭給了她數不清的特寫。眼角脣角都有戲份,甚至睫毛眉宇都是入戲的,看得人莫名揪心,説不能呼吸太誇張,但慌亂是毫不過分的。忘不了蘇菲瑪索那雙憂傷迷離滿是剪不斷理還亂、有着莫名思緒的眼睛。也從此知道,額前留頭簾的女子一定要有一雙大而不空洞的眼睛,所以當安娜倒向鐵軌的那一瞬間,我分明看到她褐色的眼睛裏有一種絕望隨着睫毛的抖動向四周擴散,那是一種對愛情的絕望。

羅曼羅蘭説過,愛情是一件很無奈的事,你喜歡別人,別人不一定喜歡你;別人喜歡你,你又不喜歡別人;兩個人互相喜歡又未必能在一起。可是,最無奈的莫過於紅毯已經走過,樂曲也已經奏罷,兩情相悦的王子公主終於牽了手,日後的生活卻並非想象的那樣童話般美妙。

安娜終究是鐵了心,不要名譽,不要富貴,拋夫別子,甘受周圍人的指責;伏倫斯基即便豁出去,不要前途,不要門當户對,可是當兩個人真的住在了一起過起了貌似夫妻的生活,曾經的山盟海誓的愛卻剎時成了傷人的利器,彼此中傷,彼此誤會,甚至彼此厭惡。也許他們真的後悔了,發現除了愛情,除了身邊這個女人、身邊這個男人,生活中還有那麼多誘惑,那麼多欲望,得到的東西畢竟是最不值得珍重的東西。還有愛真的是有極限的,取一個最大值後就只能規律的陷入低谷?也許愛情真如流星,開始總會衝破黑暗閃耀於天野,最後又重新墜入黑暗,成為廢墟中的瓦礫。從天上到地下,從星星到石頭,大概是愛情潮起潮落的過程。在古老的伊甸園中,亞當和夏娃因為偷吃了禁果,他們有了性愛,從此人類有了罪。由此可知,上帝是一

個禁慾主義者。他不允許別人幹他不喜歡的事,因此他又是一個獨裁主義者。雖然我不相信這個世界有上帝的存在,完全沉溺在愛情生活中的安娜和伏倫斯基有了第一次性愛,恐懼立刻襲來,一切開始迴歸到現實之中。安娜想起了家庭和道德,伏倫斯基想起了責任和義務。道家常説無為而為,才是人生的最高境界。當在愛的純潔之中塗抹上其它色彩的時候,這種愛就不再是完美的了。但此中沒有是非之分,沒有對錯之分,只有理智和情感不懈的抗爭。安娜是另外一個人的妻子,是一個孩子的母親,是社會希望她遵守道德的人。在愛情的對面,是宗教情結和社會意志,這種社會意志有時表現為道德,有時表現為法律。極度的矛盾使安娜忍受着巨大的煎熬,在理智與情感面前難以適從,而愛情的力量使她幾度衝破世俗的束縛,去尋求屬於自己的幸福,但是自私感和罪惡感立即來到她的身邊,使她無法自拔。伏倫斯基是一個始終屬於世俗的人,他沒有勇氣與他過去的世界完全斷絕,他無力反抗來反對這種宗教情結和社會意志,也就無法幫助安娜擺脱極度危險的精神危機。 要是安娜沒有自殺,而是沉溺於酒精或鴉片直至焦慮而死,伏倫斯基只會耗盡了愛意,用一種憐憫的心態埋葬了她,然後繼續自己歌舞昇平的人生,周旋於淑女名媛之間,但安娜死去的方式讓他良心上的愧疚彌補了愛情上的缺陷,於是一個人死去了,另一個人在追悔中了卻殘生,愛情用這樣一種悲劇來昇華。但這真的是愛嗎?也許僅僅是對失去的人事物固有的痛徹肺腑的追悼?如果不愛那麼深,結局是不是就不會那麼傷人?

第五篇:《安娜卡列尼娜》觀後感

《安娜卡列尼娜》觀後感

看了蘇菲瑪索版本的《安娜卡列尼娜》,到底是個會演戲的人,鏡頭肆無忌憚地給了她數不清的特寫。眼角脣角都交足戲份,甚至睫毛眉宇都是入戲的,看得人莫名心悸,説不能呼吸固然誇張,但慌亂是毫不過分。

忘不了的是蘇菲瑪索那雙憂傷迷離滿是剪不斷理還亂莫名情思的眼睛。也從此知道,額前留頭簾的女子一定要有一雙大而不空洞的眼睛。所以當安娜倒向鐵軌的那一瞬間,我分明看到她褐色的眼睛裏有一種絕望隨着睫毛的抖動而向四周擴散,就像沾了水的舊信箋,蔓延的不可抑制。

那是一種對愛情的絕望。

羅曼羅蘭説,愛情是一件很無奈的事,你喜歡別人,別人不一定喜歡你;別人喜歡你,你又不喜歡別人;兩個人互相喜歡又未必能在一起。可是,最無奈的莫過於,紅地毯已經走過,樂曲也已經奏罷,兩情相悦的王子公主終於牽了手,日後的生活卻並非想象的那樣童話般美妙。

安娜縱是鐵了心,不要名譽,不要富貴,拋夫別子,甘受千夫所指;伏倫斯基即便豁出去,不要前途,不要門當户對,可是當兩個人真的住在了一起過起了貌似夫妻的生活,曾經的山盟海誓的愛卻剎時成了傷人的利器,彼此中傷,彼此誤會,甚至彼此厭惡。

也許他們真的後悔了。發現除了愛情,除了身邊這個女人,身邊這個男人,生活中還有那麼多誘惑,那麼多欲望,得到的東西畢竟是最不值得珍重的東西。亦或者愛真的是有極限的,“人到情多情轉薄”,取一個最大值後就只能規律的陷入低谷?

也許愛情真如流星,開始總會衝破黑暗閃耀於天野,最後又重新墜入黑暗,

成為廢墟中的瓦礫。從天上到地下,從星星到石頭,大概是愛情潮起潮落的過程。

在古老的伊甸園中,亞當和夏娃因為偷吃了禁果,他們有了性愛,從此人類有了罪。

由此可知,上帝是一個禁慾主義者。他不允許別人幹他不喜歡的事,因此他又是一個獨裁主義者。我不相信這個世界有上帝的存在。完全沉溺在愛情生活中的安娜和伏倫斯基有了第一次性愛,恐懼立刻襲來,一切開始迴歸到現實之中。安娜想起了家庭和道德,伏倫斯基想起了責任和義務。

道家説,無為而為,才是人生的最高境界。當在愛的純潔之中塗抹上其它色彩的時候,這種愛就不再是完美的了。但此中沒有是非之分,沒有對錯之分,只有理智和情感不懈的抗爭。

安娜是另外一個人的妻子,是一個孩子的母親,是社會希望她恪守道德的人。在愛情的對面,是長期的宗教情結和大眾意志。這種大眾意志有時表現為道德,有時表現為法律。

極度的矛盾使安娜忍受着巨大的煎熬,在理智與情感面前難以適從。愛情的力量使她幾度衝破世俗的藩籬,去尋求屬於自己的幸福,但自私感和罪惡感立即來到她的身邊,使她的內心充滿了矛盾和痛楚。

而伏倫斯基是一個始終屬於世俗的人,他沒有勇氣與他過去的世界完全斷絕,他無力反抗來反對這種宗教情結和大眾意志,也就無法幫助安娜擺脱極度危險的精神危機。

要是安娜沒有自殺,而是沉溺於酒精或鴉片直至焦慮而死,伏倫斯基只會耗盡了愛意,用一種居高臨下的憐憫埋葬了她,然後繼續鶯鶯燕燕,歌舞昇平,信步周旋於淑女名媛之間,但安娜死去的方式讓他良心上的愧疚彌補了愛情上的

缺陷,於是,一個人死去了,另一個人在追悔中了卻殘生,難道愛情一定要以悲劇來昇華?而這又真的是愛嗎?也許僅僅是對失去的東西人人固有的痛徹肺腑的追悼?如果不愛那麼深,結局是不是就不會那麼傷人?

曾經情深幾許,到最後,竟只能“獨個悔多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