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大國崛起觀後感(多篇)

欄目: 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1.08W

大國崛起觀後感(多篇)

大國崛起觀後感700字 篇一

《大國崛起》是一部具有教育意義的歷史紀錄片,它激勵着我們不斷努力,不斷奮發圖強,不忘國恥,振新中華。從中,我瞭解了各國的發展歷史,開闊了我的視野,15世紀以來,葡萄牙、西班牙、荷蘭、英國、法國、德國、日本、俄羅斯、美國這九個先後崛起的國家,在歷史興衰和發展方面具有典型的意義。

在眾多國家中,每個國家都有獨特的治理方案,而我們不得不承認東亞島國日本,這個我們中國人口中的“小日本”如今卻以他強大的國力堂堂正正的屹立在我們的前頭。他曾經和我們的大清帝國一樣,資源外流,文化落後,同樣慘痛的遭受着西方列強無止境的入侵。然而,面對同樣的狀況,他們看到中國“落後便要捱打”的局面,否定了頂禮膜拜所帶來的暫時安穩,他們迅速圖強振國,維新求變,以驚人的速度迅速成為亞洲第一個擺脱西方列強侵略並實現工業化的國家。這其中的道理是不言而喻的,一個始終都堅持團結,善於學習的民族創造了今日的輝煌。

一個國家、一個民族,要有自強的精神,才有自立的可能,中國亦是如此,經歷過無數的教訓,才明白落後就要捱打的事實,只有自己不斷使自己強大起來,才能贏得其它國家人們的尊敬。中華民族,在很多地方需要學習別國。德國在二戰後勇於反思和敢於悔過的行為,最終才得到了全世界的原諒與支持,德國總理勃蘭特在波蘭集中營紀念地長跪懺悔,真實地展示了這樣的精神,跪下去的是勃蘭特,站起來的是德國!這樣的總統,才能永垂史冊,這樣的國家,才能熠熠生輝。而中國也只有銘記過去的教訓才能使自己不斷地強大起來,在世界上立足,而只有這樣的國家,才能不斷持續那份輝煌。

因此,中國只有重視科學和教育,建立起適合本國國情的政治經濟制度,中華民族要團結一心,善於借鑑學習但絕不簡單模仿別國的經驗,提高國民素質,調動人民的積極性,努力促進經濟的發展,不斷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才能真正實現強國之夢。

大型紀錄片《大國崛起》觀後感 篇二

“忽視過去的人,在未來行程裏只是一個缺乏思想準備的匆匆過客。忽視過去的國家,面對世界變局,將不會有成熟的選擇。甚至有迷失方向的風險。走過六十年,回首五百年,一路巡看交相興替的大國演變,我們要做的其實就是一件事,讓歷史照亮未來的行程。”

國人現在越來越熱衷關注歷史,似乎是易中天和于丹帶領百家講壇發動起來的。CCTV做的這個片子立意很新,大國崛起,是歷史又不全部是歷史,是歷史又不是全部的歷史。

確實是歷史,但仍然有很大的篇幅在説經濟説人物説文化。確實是歷史,但不是全部的歷史,只是截取一些片斷,這些片斷是它崛起的歷史。

看歷史不只是瞭解更是為了借鑑,學習本國的歷史和學習大國的歷史都是具有深刻意義的。看完之後你會知道,無論這個國家歷史是否悠久,它都具備自己獨特的一種文化,這種文化包含很多方面,經濟上的,體制上的,法律上的,這種文化就是所謂大國文化,這種文化是大國崛起的力量,更是大國得以不倒的基石。

荷蘭人的文化是經濟,他們曾經控制了幾乎整個世界的經濟活動;日本人的文化是學習,從中國到西方他們永遠跟在強者的身後;法國人的文化是自由,轟轟烈烈的馬賽曲從這裏唱響,夾帶着自由的呼聲;德國人的文化是自省,大戰把國家毀了,可是廢墟之上迅速站起來的還是德意志人。等等這些都是大國的文化,有了這些文化一個國家才是大國,國家才足夠完整,任何武力的或喪失文化的征服都太過蒼白。

之於中國,始終在走着成為大國的道路但至今仍然不是大國,中國的文化是什麼?很多。從古代的仁義到現代的實事求是艱苦奮鬥,文化太多太深,所以很難找到核心文化。中國人太多,歷史太深,找到一個全民族認同的核心文化談何容易,更何況許多代表傳統文化價值的東西正在遺失,試問遺失掉的精華拿什麼來補?

中國要走的路還很長,仍然需要學習,但是有的時候我們還是高看了自己,我們仍然認為我們是大國這讓我們很難放下姿態。彼得大帝隱姓埋名去歐洲學習,甚至在國家的最西端建立新的首都;日本人的使團遍佈所有世界大國,明治維新終於走上大國的道路。中國人呢?很難看到這樣的學習精神,很多人出國但有多少是抱着學習的態度的,開開眼界享受享受則已,這才是要命的。

誠然,國家電視台尤其是中國的國家電視台做的片子免不了有輿論的導向,説到俄羅斯不談他們迴歸資本主義框架的事情,於是那一集直接做成了蘇聯。片中還提到,荷蘭英國和美國是真正意義上征服過世界的國家,因為只有經濟征服才算征服,這一點也符合目前國家一心搞經濟的戰略。但,這是可以原諒的,總的來説,片子做的還相對客觀,那百分之二十的政治需要也不必深究。

大國崛起這個命題很值得思考,尤其對於發展中的中國來説,這套片子很有想法,至少是個拋磚引玉,也算是善舉罷。

《大國崛起》觀後感1800字<五>篇三

日本並不是我喜歡的國度,也許是民族的歷史情愫的作用,但與我國大部分青年人不同的是,我也不喜歡日本的文化,比如它的電影、漫畫、音樂等,甚至反感;但對日本產品,我的觀念一直在更新,年少輕狂的我在初高中曾發起過抵制日貨的宣傳,然而我成長中發現,家裏使用的數碼產品卻大多是日本貨,然而我對日本產品沒有過興奮,更多的只是感歎,因為對於日本科技我始終存在着許多不解。

中國當局對於中日關係的描述往往有兩句:其一曰“一衣帶水”,其二曰“前事不忘,後事之師”。這兩個説法倒也恰當。第一句話講的是兩國地理位置接近,容易交流並相互影響。第二句話意義就比較複雜了:在中國的歷史上,日本可以説是從中國獲益最多的國家卻同時也是對中國傷害最大的國家。在中國的盛唐時期,日本實行的大化革新,其實基本上就是對中國政治經濟制度的全面複製,甚至日本文字所謂的平假名片假名其實也是來自中國的漢字。不誇張地説,若沒有中華經濟文化的影響,日本人生活在蠻荒矇昧時代的日子必然會更加漫長而黑暗。而在近代歷史上,從1895年到1945年整整50年的時光裏:甲午海戰割台灣、八國聯軍主力燒北京、九一八割滿洲、七七事變全面侵華……日本,這個從中國獲益無數的國家反過來主導了中國人民的苦難史。所有當日中國對日的民族主義仇恨都基於這樣一個令人痛苦的看法:日本,如同中**親無私餵養了千年的一條白眼狼,在中**親年老體弱的時候卻反過來一口口地無情啃噬欺凌!不過,在這背後,當然還有一個不那麼冠冕堂皇的原因:日本這個中國老師千年來的國小生,中國老大邊上年年上表進貢的小弟弟。不僅在過去的一百年裏在軍事上壓倒了中國,在經濟上也作為全球第二高高地俯視着發展中的中國。所以可以説中國人對於日本的感情,既有對日本侵華這一“前事”的仇恨痛苦,也有對日本重新崛起這一“今事”的嫉妒難堪。

中國當今各大論壇言論中對日本的仇恨和嫉妒情緒已然如排山倒海之勢,可冷靜思考之餘,對日本的“愛”又不得不在每一個理性思考的國人的腦海裏浮現並以矛盾的方式翻騰着。作為亞洲第一個民主化的國家,作為亞洲唯一躋身帝國列強的國家,作為亞洲唯一一個發達資本主義國家,日本以無可置疑的成績單向世人證明了他的優秀。當然,日本的優秀和其他崛起的大國是有巨大差別的。看完《大國的崛起》,更堅定了我一向的看法:日本的崛起,不是如西班牙般的勇於闖蕩冒險與開放,不是如荷蘭的民間小資本家自發組織協調社會發展,也不是如英國般的科技進步引導工業革命,更不是如法國大革命那樣掃蕩一切舊王權。日本的崛起正在於其民族一向善變善學的特點!

《大國的崛起》裏頭有一幕給我比較震撼的場景是:現在日本每年還在紀念百年前的黑船事件,就是當年美國人佩裏帶領幾艘蒸汽戰船侵略日本內海,逼迫幕府當局開放國門的歷史故事。這一事件對日本的意義其實類似與中國遭遇的鴉片戰爭,但中日兩國對待外來文明的敲擊表現出來的絕然不同的態度直接導致了兩國後來截然迥異的命運。我們對於英法逼迫開放的反應是最先的軍隊抵抗,其次是民間的不滿,最後是義和團式的破壞。我們的皇帝把英國人送來的蒸汽機步槍等設備丟棄在圓明園的地窖裏塵封。我們的社會在左派思潮影響下一次次的文化革命掃蕩了“封建殘餘”,同時也丟掉了我們千年來的“禮義仁信”。我們的學生至今所受的教育還是悲情式的控訴多於自省式的反思。而日本人對歐洲列強逼迫開放的反應則顯得靈活許多,他們直接答應了門户開放的要求,他們面對西方先進的科技設備羨慕不已並全面引進,他們的政府代表團遊歷歐美后對日本的政治經濟體制進行了全面的改造,他們也經歷了開放後的衝擊但他們處理好了傳統與現代的關係。更重要的是:他們的百姓如今高興的慶祝着“黑船入關”。只有善於學習,善於改變的民族才能有這樣的自信和勇氣來慶祝一個本是悲傷痛苦的日子!

當我們的商人們還在忙於盜版全球最火的DVD而聞名時,如果我們的肉食者們也能學學日本人當年“盜版”西方先進制度的手法,或許我們的國家在改革開放20年後漸入瓶頸的今天可以找到真正讓社會全面崛起的捷徑。所謂的國情不同,所謂的民智未開,種。種的拖延改革的理由,在日本100年前以一個教育落後國家貧窮的國家開始全面西化的故事面前,顯得是如此的不堪一擊。

日本一百年的大國之路,的確有太多的事情需要總結。但無論怎樣去總結,有一點是確切無疑的,在今天的世界,任何一個國家的崛起,可以稱道的意義只是在於:對內,給它自己的人民帶來幸福;對外,給世界帶去和平和安全的福祉。

大國崛起觀後感900字 篇四

今天科學社會主義課,看了一節的“大國崛起之俄羅斯”,雖然本科階段看過,不過此時此刻,看的很認真,有些小感悟,純屬個人之見。

彼得大帝之眼光

彼得大帝永垂俄羅斯的史冊,沒有他,或許就沒有後來俄羅斯的繁榮。他非凡的氣魄,卓越的眼光,令人敬仰。年輕的他,沒有俄羅斯人固有的盲目的民族優越感,遠渡西歐,學習先進的技術文化。他吃住與平民無異,試想,一個大國的儲君,放下自己的架子,誠懇學習西方文化技術,縱觀歷史,屈指可數。這一點令我敬佩。我想,正是年輕時留學的經歷,讓他看到西方的先進,本國的落後,回國後才會大刀闊斧的進行改革。當時的俄國,還是一個內陸國,他放眼未來,要為俄羅斯打開通往西歐的海上通道,發動戰爭,建立聖彼得堡。這產戰爭,意義深遠,為俄羅斯在波羅的海建立起通往西歐文明的門户,為俄羅斯後來的崛起打下了堅實的基礎。這樣長遠的眼光,也只有走出國門的他才會有啊!回顧中國,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建立,確少不了毛澤東的正確領導。毛澤東是位偉大的思想家,軍事家,政治家。他有一種感召力,讓人民團聚在他的周圍,這一點毋庸置疑。但是,在新中國的建設上,還是缺少鄧小平的眼光。鄧小平和周恩來等老一輩革命家,出過國,留過學,看到過西方的文明,親身體會到國家的落後,才有後來改革開放的偉大構想,才會有現在中國和朝鮮的差距。而毛主席身在農村,看到的是中國社會最尖鋭的矛盾,抓住了社會的主要矛盾,帶領人民解決了矛盾,而在新中國的建設中,缺少彼得大帝一樣的遠見,缺少小平的眼光,所以中國一直遠遠落後,一直是一個落後的農業國。我也曾想過,如果國民黨統治中國會是什麼樣,那樣現在的中國會不會是一個資本主義強國。我不知道,因為歷史不會改寫。

再説説我自己,彼得大帝學習西方文明,為後來的俄羅斯發展付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鄧小平結合中國國情,改革開放,有了今天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國家,他的思想裏也離不開早年留學的感悟。還有阿里巴巴的馬雲,也是在美國看到電子商務的前景,回國後才抓住商機,建立阿里巴巴,獲得巨大成功。我們只有放下身價,走出國門,多學,多看,多思考,抓住機會,放眼未來,才能擁抱美麗的明天。温家寶總理不是也説嘛,一個國家總需要幾個仰望星空的人,我覺得這就是我説的眼光問題。我們能力有限,即使不出國,也要到發達的城市,比如上海,北京,深圳……走走,看看,思考一下我們所在地區的差距,也許商機就在這些思考中。

大國崛起觀後感 篇五

幾年前,中央電視台推出了12集電視系列片《大國崛起》(以下簡稱《崛起》),以探究15世紀後的世界歷史與大國興衰的原因。此紀錄片眾説紛紜,褒貶不一。反對意見集中在其政治意圖和對各大國列強侵略中國的行徑隻字不提。該劇總編在看待這些議論時説道:“我們的意圖只是通過解讀15世紀以來世界性大國崛起的歷史,探究其興盛背後的原因,進而讓我們思考,中國的和平發展,可以從中借鑑什麼樣的經驗和教訓,我們如何從容地立足於世界去探索自己的和平發展之路。”

的確,我們看待歷史,不僅看到自己經受過的屈辱,而且更應該去研究學習他人如何強盛和自己如何不再那麼屈辱。歷史的意義不僅僅在於滿足人類日益增長的精神生活空虛,而更重要的是提供一個提升自我的手段,並且是最直接的手段——改正與吸收。

葡萄牙的強盛源於它是歐洲大陸上出現的第一個統一的民族國家。王權使葡萄牙人有了強烈的民族歸屬感,而資源十分匱乏迫使其花去大量時間和精力去開發世界,走向強盛。隨後完成統一的西班牙境況相似,而二者的競爭更加速了其共同崛起。荷蘭人憑藉其經濟頭腦和對財富的嚮往打開國門,經營海運,他們關心如何儘可能多地增加財富,並憑藉東印度公司展開了全球的貿易。英國通過文藝復興將其文化的精華提升,成為一個思想高度發達的民族,而第一次工業革命使之徹底翻身崛起,超越其他歐洲國家。法國經歷了太多的興衰交替但最終走向了富強。德國統一後大力發展教育,並兩次走上了侵略外國的道路。日本的明治維新使其文明徹底脱離亞洲不如列強行列。俄羅斯靠彼得大帝改革和葉卡捷琳娜二世的德國血統充分吸收歐洲工業革命的精華,而戰爭波及的延遲也使俄國有充分的時間完成農業國向工業國的轉型,最終成為世界大國,並以此能夠在冷戰中和經過118年成為世界經濟頭號強國的美國抗衡。

片中有幾處出現了中國的身影,而正是穿插在各國崛起時段中的中國的情形,更發人深省。第一處是在開篇,“公元1500年前後,中國正處在明朝統治之下。鄭和的船隊七下西洋,但不是為了開拓貿易,而是為了宣揚皇帝的德威。鄭和死後,中國人的身影就在海洋上消失了。”當時,世界處於航海時代的頂峯。西班牙,葡萄牙為了爭奪世界的霸權而競爭,而引領霸權的正是航海技術和經濟實力。中國在宣揚國威,而別國在開創貿易之窗,提高自己的經濟實力與綜合國力。第二處是在介紹日本時不可避免地提到了中國。“在鴉片戰爭中受到英國軍艦攻擊的鄰國大清帝國的遭遇,從另一個角度給了日本統治者一個新的信號。幾千年來,日本幾乎都在向中國學習,連中國都敗給了對手,那麼這樣的對手,應該是非常強大的,這樣的對手的出現,對日本來説也是一個衝擊。”由此,日本決定打開國門,吸收西方的先進技術,為後來的躋身列強做了鋪墊。第三處也就是中日甲午戰爭,“從1890年以後,日本就變成了通過戰爭來促發展…日本侵佔了朝鮮和中國的台灣,大量的資源和賠款流入日本國內。僅甲午戰爭後日本從中國掠去的賠款數額,就相當於它當年國家財政收入的4倍多,賠款中的一半以上都用於擴充海陸軍軍備。”這是中國近鄰日本的崛起實錄,當時的中國依然沒有意識到閉守國門的劣根。

需要借鑑之處還遠不止這些。西班牙,葡萄牙讓我們看到了對外貿易對國家崛起的支柱作用。荷蘭的商人讓我們明白商業中誠信的重要性,以及集資的手段。法國的資產階級革命或許不適用於中國,但是其革命產生的人權與自由的思想卻影響了全世界。

日本和蘇聯都是後來才崛起的國家,和中國的處境及其相似。同樣認同自己的民族優越性,然而當蘇聯吸收歐洲先進工業技術的時候,中國還在享受康乾盛世帶來的表面的繁榮。當然,地理因素也不能排除在外。蘇聯和歐洲畢竟毗鄰,思想交流方便,突出體現在彼得大帝時期攻奪地中海、黑海港口和建都聖彼得堡後。然而,彼得對於西方的先進科技幾乎是謙卑學習並頂着叛亂親自到歐洲各國考察學習,這是當時的康熙所不能及的。而被西方工業化影響的程度直接影響了後來國家的命運。日本在看到中國不敵西方列強入侵時也自動打開國門,往來通商,並積極和西方先進國家溝通,派出了大批留學生和使團,其中大量出國人員為自願,這與隨後中國的洋務運動中被迫入洋學的情形形成了鮮明對比。如果説地理的隔閡是中國當時閉塞的原因,那比中國更東的日本的崛起將給予這種藉口一些打擊。當然,西化過程的代價也是不可估量的,蘇聯的西化導致了彼得大帝時期普通百姓,射擊軍軍團,乃至彼得兒子的造反;日本的西化也使名相大久保利通遇刺身亡。但是這些都絲毫沒有削弱其對先進,強盛等狀態的無限渴望。

中國歷史上走過彎路,受過屈辱,但是有的時候走些彎路也未嘗不是一件好事。走過彎路能夠使中國在更大的決策上不走彎路,屈辱能夠使中國在今後的交鋒中不受屈辱。

大國崛起觀後感 篇六

《大國崛起》中所謂大國是指葡、西、荷、法、英、俄、美、德、日九個資本主義國家,雖然它們都是“以血腥積累資本”的資本主義國家,也無一不帶有侵略性,但是在某些方面也是值得中國借鑑的。

葡萄牙與西班牙是最早開闢新航路的兩個國家,它們也最早從事黑奴貿易,從中獲得了暴利,促進了本國資本主義的發展。他們掠奪了無數的資源,將美洲廣袤的大地變為他們的殖民地,使得至到今日拉美文化仍然折射出葡西文化的影子,但是葡、西着實是輸了,輸在了落後的封建制度上,掠得的大量資源被皇室揮霍,資本主義並未獲得充分發展。從這一點上來説,葡、西也不能算是大國。

商業文明的代表荷蘭,在不知不覺中崛起了,17世紀上半葉是荷蘭海上貿易的黃金時代,荷蘭取代西、葡成為頭號貿易強國,有“海上馬車伕”之稱,其貿易範圍包括西北歐的海域貿易,以及對亞洲的遠洋貿易和對西方新大陸的貿易。

荷蘭人通過組建大型商業公司來進行國際競爭,這充分發揮了他們的商業頭腦。荷蘭人的東印度公司和西印度公司通過貿易壟斷的方式,累積了大量財富,簡直稱得上富可敵國。荷蘭還佔領了很多殖民地,連我國的台灣也曾落入他們的魔爪,直到民族英雄鄭成功的出現才扭轉局面。

然而法蘭西的崛起打破了荷蘭人的美夢。在路易十四的權杖下,法蘭西迅速成為一個封建強國,但是此時在海的另一邊,英國資產階級已經掌握了絕對的優勢,1688年光榮革命產生的《權利法案》,使英王淪為資產階級的工具,在英國,議會至上。法蘭西在路易十四“朕即國家”的專制統治下,看似強大,其實早已軟弱無力。於是英法七年戰爭充分顯示了工業文明的優勢,法軍潰敗,英國成為“老大”。經過百餘年的經營,英國已成為日不落帝國。

此時的世界,葡、西、荷早已顯得微不足道了,世界舞台主要是英法兩國之間的爭鬥。

當法王路易十六熱心幫助北美殖民地獨立於英國之後,法國內部的階級矛盾已經不可調和了。1789年7月14日是人類歷史上的重要日子——法國大革命爆發了,巴黎人民攻佔了巴士底獄。歐洲封建勢力遭受了致命打擊,路易十六無奈地悲歎:“是盧梭毀了法國”,只能走上斷頭台,得到查理一世的下場。西歐各國封建勢力(包括資本主義的英國)紛紛對法國進行武裝干涉,法國各資產階級臨時政府,從丹東到羅伯斯比爾都接二連三地被推上斷頭台,直到一位偉大將星——拿破崙的出現,法國大革命的果實才得以維護,拿破崙憑藉出色的才能,以及資產階級的支持,登上了皇帝的寶座。拿破崙帝國不僅打退了封建勢力的入侵,還四處擴張,使之盛極一時。

其實法國大革命如同英國光榮革命一樣,都是人類生產力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結果,它是歷史潮流,是誰也阻擋不了的。

英國和法國,作為世界上兩個最老牌的資本主義國家,儘管它們的發家建立在侵略之上,但它們對人類社會的進步是做出了貢獻的,它們給我們的啟示是:人類社會的進步歸根結蒂是人類的生產力的進步,而思想文化往往是社會變革的先導。

至於繼英法之後,主要是美、德、日、俄等強國,它們也無一不是繼承了英法的變革精神。

德、日、俄是三個封建殘餘比較多的國家,它們在以後發家的過程中無一不吃過“封建”的虧,只有美國與封建界限劃分得清,這可能是美國至今仍是一個超級大國的原因之一吧?

作為一個強國,其經濟實力強自然不必説,可是往往容易被我們忽視的是它們的文化競爭力也很強,它們之政府對科技及教育的重視也是它們能成為大國的原因。給我留下最深印象的是德國的洪堡大學,那麼多震古爍今的偉(名)人,例如馬克思和愛因斯坦,均出自該校。德國人對教育的重視使得德意志民族成為一個“盛產詩人與哲學家”的民族,但是普魯士的封建殘餘及軍國主義傳統卻使德國兩次挑起世界大戰並“兩敗塗地”。日本也有相似的經歷。

大國的發家史看似很曲折,很複雜,其實也很簡單,就是:一個國家只有做到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並重才,有機會成為所謂大國。

大型紀錄片《大國崛起》觀後感 篇七

沿地球上最深的馬裏亞納海溝北上,在浩瀚無垠的太平洋西北角處從東北至西南分部這一列弧形島嶼,與亞洲大陸隔海相望,這就是日本——太陽最先升起地方。

日本歷史形成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地理位置的影響,這一點與不列顛羣島頗為相似,但日本比不列顛羣島更加與世隔絕。

日本的地理條件並不優越,國土面積僅37萬多平方公里,不僅礦產貧乏,而且常遭地震、火山和颱風的襲擊,同時他又是一個封建色彩濃厚的典型東方國家,因此日本能在西方列強的衝擊下在很短的時間脱穎而出,後來居上,迅速具備足以同世界強國抗衡的實力,成為成功實現現代化目標的唯一東方國家,着實令世界為之震驚。

在國家大戰略中的地理要素和精神文化因素向來具有極為重要的作用,並且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國家戰略目標的實現和手段選擇,就日本而言,地緣政治要素對於其戰略影響力如此巨大,以至於常常體現為一種極為嚴厲的束縛。

日本歷來是一個喜歡與強者為伍的國度,在東亞來講,日本是第一個受到強烈的意識文明衝擊而開始現代化並取得大體成功的國家,也是第一個基本實現現代化目標的亞洲國家。

大國崛起觀後感900字 篇八

響應委黨組和機關黨委號召,近期在委培訓教育網網上課堂收看了大型電視記錄片《大國崛起》,深受啟迪,感悟頗多。

這部記錄片以歷史的眼光和全球的視野,講述了500年來9個世界性大國興衰更替的歷史故事,再現了大國引領世界文明的輝煌過程,展示了世界大國風雲激盪的的歷史畫卷,揭示了大國崛起之路在於改革和發展這一基本規律,讓人們在領略了世界經濟史和文明發展史歷史魅力的同時,感受到了世界文明成果給全人類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帶來的巨大變化。

《大國崛起》見證了世界強國崛起之路的因果輪迴給我們以深刻啟示:海外擴張—國際貿易—海上霸權(西班牙、葡萄牙);商業信用—商業規則—商業繁榮(荷蘭);科學技術—工業革命—自由競爭(英國);法國革命—民主平等—獨立自主(法國);全民素質—國家主導—經濟騰飛(德國);明治維新—現代化—經濟奇蹟(日本);新經濟政策—計劃經濟—工業化(俄羅斯);市場經濟—國家干預—世界霸主(美國)。

《大國崛起》留下的各具特色大國變革發展之經驗教訓引發我們深思:先發世界大國(西班牙、葡萄牙、荷蘭、英國、法國等)創造了貿易、科技、工業、市場經濟等文明成果,實現了率先崛起,同時也為後發國家提供了開啟崛起之門的鑰匙。後發世界大國(德國、日本、俄羅斯)在學習先進國家經驗的基礎上,將本國文化和現代文明進行融合,尋找到了國家主導工業的發展方向和改革模式,實現了現代化和經濟奇蹟。美國從歐洲汲取營養,將自由市場經濟與國家干預有機結合,創造了自己的跳躍式發展模式,走出了一條獨特的經濟騰飛之路,演繹了現代經濟發展的神話,實現了21世紀第一世界經濟大國和世界霸主地位的夢想。

《大國崛起》昭示了世界大國崛起之迷值得正在崛起中的國家學習借鑑:技術創新奠定國家崛起物質基礎,思想創新提升國家崛起人文精神,自主創新增添國家崛起動力源泉,體制創新提供國家長治久安重要保障。

讀史使人明智,讀史使人感悟,讀史催人奮進。《大國崛起》像一面歷史寶鏡,折射出世界經濟文明之光;《大國崛起》像一座明亮燈塔,照亮了世界歷史未來行程;《大國崛起》像一個接力棒,將崛起之棒從西方傳承到東方;《大國崛起》給世界各國提供瞭如何奮力崛起的前車之鑑。

中國是一個正在崛起中的大國,應高舉改革開放大旗,走現代化發展之路,學習借鑑先進國家經驗,創自己獨特發展模式,實現經濟社會跨越式發展,早日實現大國崛起之夢。

《大國崛起》觀後感2300字<一>篇九

讀史使人明智,五百年來大國興衰更替的故事,留下了各具特色的發展道路和經驗教訓,啟迪着今天,也影響着未來。人類五百年的歷史是漫長而又極其複雜的,這裏僅僅從另一個角度,稍作窺探。

葡萄牙、西班牙,都是依靠民族獨立的強大國家力量和海洋優勢,通過香料貿易和殖民掠奪,而成為世界性的大國;荷蘭,是在四百多年前,依靠海洋貿易和商業制度上的創新而奪得世界霸權。它們的大國之路,對中國的參考價值已經不大了。

而以英美法德日為代表的資本主義大國發展之路,以及蘇俄的強大之路,對正處在綜合國力快速上升中的中國,有着巨大的借鑑意義。

首先比較它們的經濟制度。

由荷蘭首先開創的一些現代商業制度,比如股票交易所、銀行,在英國的手裏發揚光大。英國通過海戰奪取了海上霸權,但真正使其獲得世界霸主地位的,卻是由首先在英國開始的工業革命帶來的生產力飛躍,及其建立的資本主義經濟體制。而美國,則在二十世紀早期,代替英國,成為了世界資本主義經濟制度的制定者和完善者。早期由英國開創的自由經濟模式,在經歷了幾個世紀之後,帶來了重重矛盾,而美國,受蘇聯模式的啟發,加強了政府對經濟的干預,重新確保了資本主義經濟體制的健康發展。法國則大多是借鑑英美的經濟體制,沒什麼特別可言。

蘇俄的大國之路,則充滿了跌宕起伏。沙皇時期的農莊經濟模式,決定了它決不可能在與已經實現工業化了的歐洲大國之間的較量中勝出。但伴隨着十月革命而來的蘇聯,採取了高度集中式的指令性計劃經濟,而且有馬克思主義這個強大的理論支持,使其經過一個五年計劃即邁入了工業化大門,工業生產能力巨增。儘管計劃經濟使蘇聯的經濟發展不平衡,但是,卻使其擁有了強大的軍事政治力量,造就了蘇俄的大國之位。

與上面兩種情況有所不同的是德國和日本,它們都採用的是英美的資本主義經濟體制,但是,卻是由國家來推動、引導經濟的發展,從而克服了自由主義經濟模式的弊端,都搭上了工業化的末班車,成為世界性的大國。

考慮到蘇聯經濟體制的最終垮台,總的來説,在國家指導下的自由發展的經濟制度,是相對較好的經濟體制。而美國在大蕭條期採取的經濟恢復措施,包括增加國家支出從而提供更多的就業崗位、建立社會保障體系等,對中國目前面臨的經濟社會問題,都依然有很大的參考價值。

其次,比較這些大國的政治制度。

儘管這些國家的政治制度在成為大國的過程中,都是向着更公平、民主的方向發展。但是,它們的政治體制依然差別巨大。如最後一集《大道行思》中,被採訪者,法國戴高樂基金會主席伊夫·蓋納所言:“一個國家的體制應該適合那個國家和人民的情況。英國人的民主和法國人的民主是不同的,法國人和意大利人的民主也是不同的。”

中國的政治道路,只能從自己的歷史中去反思。從漢初的“文景之治”到清朝的“康乾盛世”,所有的盛世都具備一個共同點——國家統一,中央集權,軍事強大。一個散亂的國家是不可能強大起來的;而中國源遠流長的歷史,複雜的地域、民族關係,註定了唯有中央集權,統治階層具有強大的控制力量,才能夠保證國家的統一;更進一步的,才可以有能力去幹預經濟的運行。這也正是當今的中國,要確保台灣不獨立,堅決打擊分裂勢力的原因。

軍事力量的影響,是顯而易見的——自從近幾年中國海軍的新型核潛艇成功試射8000公里射程的潛射洲際導彈之後,美國的航母艦隊已經不敢輕易到台海遊蕩了。戰爭是政治的延續,而強大的軍事威懾,特別是核威懾,不僅可以保證我們自己不受侵犯,還讓我們具有了在國際政治上發言的話語權。

同樣,西方執意推銷的多黨制,對於中國來説,也看不到任何的好處。專*制固然有其弊病,但是,比較起來,“亂”則是更讓國家內耗的情形。而且,一黨的內部,也可以形成多種力量制衡,同樣可以保證黨的健康發展。況且,七千多萬黨員中,畢竟大部分還是社會的中堅力量。也只有具備這麼強大羣眾基礎的共*產*黨,才有能力領導中國的大國之路。

最後,比較這些大國的文化。

英國首相丘吉爾有這樣一句名言:“我寧願失去一個印度,也不肯失去一個莎士比亞。”一個國家的文化,是民族之魂,發展進步的保證。無論是英美法德還是蘇俄,在它們國力崛起的過程中,都可以看到背後推動這種上升的力量——文化。無論是科技上的發明創造,經濟上的探索發展,還是管理上的開拓創新,都包含着思想、文化的底藴。

中國擁有偉大的文化傳統和智慧,中國人具有發展所需的聰明才智和堅忍不拔的優秀品質。很高興地看到,僅僅通過三十年的發展(真正全速發展的只是近十五年),依靠技術引進和創新,中國在很多領域已經大大縮短了與發達國家的差距。大量的回國留學生,也帶來了西方先進的技術和管理知識。而最近幾年,中國在國際政治舞台上的表現,則更體現了高超的智慧。不僅僅是美國,中國也已經可以輕鬆駕馭大國之間的微妙關係,懂得了巧妙周旋和借力打力,技術之高超,甚至更勝美國一籌。比如最近中國在伊朗問題上,由局外人到作為重要利益方而參與斡旋,就體現了高明的國際政治策略。

而代表着中國傳統文化精髓的儒家文化,也隨着眾多孔子學院在海內外的建立,得到了更廣泛的傳播。這不僅讓更多的人聽到了中國的智慧之音,而且反映了中國正統文化的強盛。這是世界公認的,僅有古希臘先哲的思想可與之比擬的超人智慧,它定可在中國崛起的道路上給我們指點迷津。

“以史為鏡,可知興替矣”,這是一千三百多年前,李世民和魏徵一段對話中的摘錄。先人早已告知我們,要學會從歷史中去吸取教訓,避免走錯路、彎路。帶着五千年積澱下來的智慧,經歷了改革開放的中國人已經學會了突破各種困擾,只求發展“發展”之本身,拋棄了不必要的意識形態束縛,中國的大國之路必將穩步向前!

觀看《大國崛起》觀後感 篇十

【大國崛起】是央視大力製作的一部紀錄片,以大航海時代以來先後崛起的大國為脈絡,梳理了一遍世界歷史。這部電視紀錄片引起了很大的轟動,也引起了同樣大的爭議。

無論轟動也好,爭議也罷,但有一個事實是大家都承認的,那就是這是中國最大的電視傳媒第一次站在一個宏大歷史敍事的高度來拍攝一部紀錄片。不論是運用了大量電腦CG鏡頭的場景再現,還是大氣磅礴的背景配樂,都表明了這部電視紀錄片主創人員強烈的敍事目的,為正在經濟起飛的中國表達一種崛起的訴求和慾望,為振興中的中華民族尋找歷史中世界大國稱雄的借鑑。只是這種借鑑,在眾多受過高等教育的知識分子眼裏,變得遠遠不能滿足,尤其是在政治改革已經遠遠落後於經濟改革和民眾需求的今天,對民主和自由的訴求空前強大的互聯網上,其批評的聲音也就此起彼伏了。

在我看來,這部紀錄片最大的成功,就是以宏大的歷史視角來審視500年來的世界史,不是從傳統的政治、戰爭乃至文化的角度,而是更多的着眼於經濟,就像武林高手的對決,沒有悉心描寫爭鬥過招的精彩紛呈,而是進而探求他們練武的過程,尋找他們制勝的關鍵,從而以昭後世以利來人。對經濟的突出是這部紀錄片的最大特色,至少在我的印象裏,還沒有那部電視紀錄片如此詳細的描述過總統山上的西奧多羅斯福總統是如何開展反壟斷運動的,這本身就是一個令人感到新奇的興奮點。當然,我們不可能期待一部電視紀錄片能夠有更多的挖掘和探討,畢竟在數十分鐘時間裏討論一個國家數十年甚至百年的歷程,這本身就是一個需要大量取捨的過程,只要在這個過程中能夠有所突破、引人思考,那麼我認為它就是成功的。事實上,這部紀錄片也的確做到了,畢竟不能否認那些反對的聲音也是思考的一種結果。而從經濟角度來展開,配合制度保障(應該是經濟政策)、科學創新、知識產權保障、國家競爭力、文化思想促進,這些命題又無不對今天的中國有着巨大的借鑑和指導意義,這裏面縱然有所側重(比如只談“免於匱乏的自由”),難免也有斷章取義、穿鑿附會的嫌疑(李斯特與德國統一所隱含的中國統一),但的確能夠產生許多與前面類似的新鮮的視角,這一點對專業人士而言似乎卑之無甚高論,但對於普通觀眾而言,確乎無疑是能夠有所啟發的。

反對的聲音大多集中在這部電視紀錄片在強調賽先生的力量的同時幾乎完全忽視了德先生的存在,對大國崛起背後的制度保障、民主演進、市民社會沒有更深入廣泛的探討。這的確是本片的一個遺憾。但是首先,我想我們必須面對這樣一個政治現實,那就是你很難保證一旦這部僅僅12集的電視紀錄片承載了過多的政治表達之後,會不會演變成另外一部【河殤】,這樣不僅對主創人員個人而言需要冒很大風險,其後果也只能激化政治現實中的種種矛盾;而其實,當片中一再重複出現伏爾泰、盧梭的名字,一再通過法國先賢祠的隆重來昭示啟蒙思想的巨大影響力,通過對英國女王、俄國君主的開明專制的肯定,通過對華盛頓在制憲會議上的讚賞描述,它的政治表達其實已經是呼之欲出了。雖然全片儘量在迴避這個話題,但無疑通過不同側面不同方位的講述,這些最基本也是最為重要的政治表達根本不可能從大國崛起這個命題當中分離出來。

能夠引起爭議的創作才是好創作,因為它能夠最大限度激發起人們的想像和思考,同時闡發出更為豐富的內涵以及更為深刻的認識。記得這樣的討論還是在【走向共和】播出的時候,這部10年來最優秀的電視連續劇同樣在得到了大量關注的同時產生了大量非議,也同樣在巨大的歡呼聲中產生了等量分貝的批評聲,但這無損於這部電視劇的優秀,因為它已經非常出色的表達了自己所想要表達的,正如今天的【大國崛起】一樣,哪怕是我的批評和遺憾,也難以否認這部片子本身的啟發和催化。這樣的場景,多少讓我覺得就像大革命前的法國,封建貴族精英一方面享受了腐朽制度帶給自己的利益,另一方面卻通過沙龍歡迎新興階層表達推翻自己的思潮,最終也還是這些精英,背叛和埋葬了本該誓死捍衞的封建君王。這其間,歷史的弔詭與玄妙,倒是值得批評者與觀眾再三回味一下的。

真正讓我不滿意的是這部紀錄片裏的那些各國專家學者,本來作為社會精英的知識階層,他們應該能夠帶來更多有別於主流意識形態的獨立觀點,而身為崛起當事國的代表,他們也完全可以帶來大量直觀、清晰的見解。可惜大多數時候他們的發言比旁白還要四平八穩、政治正確,這些乏味的發言如果湊巧你不在電視機前而無法看到字幕的話,也完全不會影響你對這部紀錄片的觀看和理解。他們的言論與他們所頂着的頭銜完全不能匹配,不管是後期剪輯還是其他什麼原因,這些專家學者言論的所有價值也就是為了這部背景宏大、目的高遠的紀錄片應應景、助助興。

我以為,大國(POWER)只是一個虛幻的概念,相對於大多數老百姓的普通生活而言,倒是無論個人收入還是居民幸福感都排名世界前列的芬蘭或者瑞士,是依靠怎樣的一種制度和力量,為他們的普通民眾帶來最大化的福祉,也許更能讓黔首黎民關心。只是我們“人生不滿百,常懷千歲憂”的形而上情緒太過強烈,因襲五千年的血液會讓我們不由自主的隨着這樣一部澎湃激昂的紀錄片而沸騰。但是看到後起的俄羅斯時,我們終於發現,所謂的大國崛起,雖然會帶給一個國家一個民族至高的榮耀與輝煌,但同樣可能成為人民的噩夢與災難。這個時候,崛起是虛幻的,大而不強,大而無當,千萬人的血汗和生命,最終只變成了寥若晨星稀若禿髮的幾個偉人的文治武功罷了。這樣的大國,是反動的。歷史上,偉大永遠只屬於歷史的少數派,普通人最需要的,還是對自身生活的保障、公平的機會、正義的實現而已。有時候仰望星空太久,的確應該腳踏實地看看腳下,畢竟天上不會掉餡餅,腳下卻可以生出莊稼。將大而無當的大國爭霸轉向對公民個人自由和民生生活的關注,這才應當是歷史的進步,這也應該是文明社會所應當具備的“題中應有之義”。

這部電視紀錄片的最後一集“大道行思”裏,分別以“大國之迷”、“大國之惑”、“大國之路”、“大國之思”等為題作了一個總結,不過真要在我看來,這裏的命題不該是“什麼樣的大國”,而應是“誰的大國”,不是“如何崛起”,而是“為何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