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大國崛起觀後感(精選多篇)

欄目: 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7.95K

第一篇:大國崛起觀後感

大國崛起觀後感(精選多篇)

《大國崛起》之風雲新途觀後感

通過看視頻《大國崛起》之風雲新途,我對蘇聯的崛起及解體有很深的感想。蘇聯的發展歷程對中國的發展有很大的借鑑意義,我們應從中總結經驗與教訓,來更好地發展中國的社會主義。

蘇聯的迅速崛起是20世紀舉世矚目的大事。作為一次新的偉大實踐,它的經驗和教訓,是人類發展史上的寶貴財富。因為,對歷史的判斷,必須用大尺度來衡量,社會變革的完成可能需要幾十年、上百年甚至更長,只有不斷地積累經驗教訓,才能走上成功。今天,俄羅斯已經走在了民族復興的道路上。

蘇聯的富強之路,主要集中在列寧和斯大林兩個人身上。在該片中有這樣的描述:俄羅斯是一個崇尚英雄、需要英雄,同時也是英雄輩出的民族。在歷史上,政治家的個性氣質曾決定性地影響了整個國家的命運。彼得大帝的改革,拉近了俄國和當時歐洲強國的距離;葉卡捷琳娜二世的改革,造就了一大批獨立思考的俄羅斯知識分子;列寧對革命的執著,使這片土地勇敢地承擔起為人類開拓新航道的歷史重任;斯大林對工業化速度的執著,把這個民族從法西斯手中挽救出來一躍成為世界大強。

列寧領導了十月革命並最終取得了勝利,建立起世界上第一個無產階級執政的蘇維埃政府,探索了一條國家發展的新道路。在這種背景下,1921年3月,列寧開始實施新經濟政策,並且首先從解決農民問題入手,變餘糧無償徵集為市場買賣,充分發揮市場的調節作用。在商業領域,蘇維埃政權宣佈恢復國內自由貿易,重新建立銀行系統。新經濟政策的主要內容涉及商業、減税、允許小型企業存在,這一切都是為了使經濟復活。我們今天看來這一切都是那麼的自然,想要革命就要先學會生存,要生存就要吃飽,要吃飽就要發展好經濟,要發展經濟就要建立合適的經濟政策。可是在當時,革命的指導思想來自馬克思,而馬克思認為市場是資本主義的東西,所以當列寧把商品、貨幣、市場機制引進到蘇聯的社會主義建設裏面去時,要具備多大的勇氣的決心。事實證明列寧是對的,新經濟政策為十月革命的勝利奠定了物質基礎。

另一方面,斯大林也為蘇聯的經濟復甦起着至關重要的作用,他提出了實行計劃經濟體制。國民經濟發展的兩個五年計劃是斯大林模式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這兩個五年計劃的實施,蘇聯先從一個農業國轉為工業國,後又躍居成為世界工業生產第二名。用了不到二十年的時間,蘇聯就走完了工業化道路。美國總統羅斯福也曾借鑑蘇聯成功之法,將自由市場經濟中加入政府幹預的手段使美國經濟得到復甦。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雖然蘇聯當時已躋身於世界前列,但正是由於斯大林把所有生產、運輸、銷售都按國家計劃來執行的指令性計劃經濟和以農養工的政策,給蘇聯帶來了更嚴重的問題。首先是經濟發展畸形,農業和輕工業的發展遠遠落後於重工業的發展。其次,斯大林模式的高度集權對於蘇聯的政治、經濟、社會和文化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損失。最重要的是人民的生活水平並沒有和蘇聯的工業一起同步發展。到斯大林逝世的時候,人均的糧食的產量、人均的肉類的產量,還沒有達到沙皇時代的水平。這樣高度計劃經濟體制下的政策弊端在當時沒有得到及時修正,最終導致社會主義制度自我完善的機會喪失了。

再來談中國的經濟,中國經濟有兩種經濟模式:計劃經濟和市場經濟。計劃經濟的目的是消滅計劃,市場經濟的目的是融入計劃經濟,老百姓是市場經濟的主角。計劃經濟提倡無私奉獻,市場經濟實施有償服務。 計劃經濟和市場經濟 1

是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經濟有兩條腿。只有兩條腿協調起來了,才能走得又快又好。

要想避免蘇聯發展過程中的諸多問題,關鍵是要樹立科學的發展觀, 推進循

環經濟發展模式, 走一條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利用少、環境污染低、

人力資源得到充分發揮的新型工業化道路。一方面, 要研究、開發和推廣新能源、

新材料, 廣泛採用符合域情的污染治理技術和生態破壞恢復技術, 包括投資少、

效益高的廢水處理技術、城市大氣污染綜合治理技術、固體廢物的無害處理技術

等, 全力推行清潔生產。另一方面, 要大力發展先進生產力。實行經濟結構的戰

略性調整, 淘汰落後的工藝設備, 關閉、取締污染嚴重的企業; 變傳統工業“資源

—生產—污染排放”的發展方式為“資源—生產—再生資源”的循環發展方式, 促

進以清潔生產、循環經濟、生態經濟為特徵的綠色生產力的快速發展, 使其成為

先進生產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和保護環境的最佳“結合點”。

此外,我們要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和調整經濟結構。堅持走中國特色

新型工業化道路,推動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改造提升製造業,培育發

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繼續加強基礎設施建設,進一步夯實經濟社會發展基礎。

看完了該片,我覺得我們要吸取蘇聯的教訓,借鑑有利的經驗,為同為社會

主義的中國走上覆興之路尋找道路。在我國建設社會主義的道路上,也曾或多或

少的受到過蘇聯模式的影響,取得過成功,但也走了很多彎路。所以我們應以科

學社會主義理論作為指導,走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

只要我們堅持走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就一定能更快更好地發

展,使國家更富強,人民更幸福。

第二篇:大國崛起觀後感

大國崛起觀後感

《大國崛起》是中央電視台在早些時候拍攝的一部紀錄片,主要講述了歷史上具有深遠影響力的一系列國家,分別是葡萄牙、西班牙、荷蘭、英格蘭、法國、德國、日本、俄羅斯和美國的發家史。在每一個大國崛起的歷史中都有其貌似不同的表象和驚人相似的本質。抓住現象看本質也是我觀看這部紀錄片的最深感悟,每一個大國崛起的背後故事才是最值得我們去思考的真諦,才是我國發展所要吸取的寶貴經驗或者是深刻教訓。

勇於探索未知世界——對於西班牙和葡萄牙歷史的感悟

哥倫布在伊莎貝爾女王的資助下發現了美洲大陸。麥哲倫第一次完成了環球航行,從而將原本割裂的世界聯繫成為了一個整體。而西班牙和葡萄牙這兩個原本處於歐洲邊緣的小國也在對未知世界的探索中發現了新的寶藏,依靠新航線和殖民掠奪成為了當時最強大的兩個世界性大國。

資本的力量——對於荷蘭歷史的感悟

荷蘭原本是一個以捕魚業為主的北歐小國,面積僅相當於兩個半北京的大小。就是這樣一個彈丸之地的小國,卻奇蹟般地成為了17世紀稱霸全球的世界大國,其就是依靠了資本的力量-現代金融與商業制度的創新與建立。他們憑藉全球最早的股份公司-東印度公司,論斷了當時世界貿易總額的一半之多。憑藉對資本槓桿的運作,找到合適的支點,彈丸之地的荷蘭也可以舉起整個地球!

制度創新的重要性——對於英格蘭歷史的感悟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上層建築對經濟基礎具有能動的反作用。”伊麗莎白一世帶領英國對海洋的探索和貿易,給英國帶來了崛起的最初資本。但社會的發展使得原有的社會制度逐漸的不再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最終英國通過光榮革命,建立的君主立憲的制度。奠定了日後工業革命,崛起為全球第一大殖民帝國的政治基礎。

武力不能真正的征服世界——對法國和德國曆史的感悟

法國是歐洲大陸上的傳統強國,路易十四國王在17世界建立了絕對王權,拿破崙將其強國地位推上了頂峯。19世紀末的德國與17世紀的法國驚人的相似,亦是崇尚武力,加緊對外擴張。然而武力的壓迫不能使其他國家真正的臣服,強權政治也使國內長期動盪,最終以國王被送上了斷頭台而告終。由此可見,只有保證與他國的友好相處以及讓人民享有足夠的自由權利才能保證國家的長治久安。

窮則思變——對日本歷史的感悟

19世紀中葉的日本和當時的中國一樣面臨着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機-來自西方國家殖民擴張的挑戰。他們選擇了反思自己落後的根源,派出政府高官到歐美各國考察,探索嘗試國家制度的變革-明治維新,伺候開始了國家工業化,逐步崛起為新興的東亞殖民大國。

敢於不斷反思——對俄國和美國曆史的感悟

蘇聯和美國是20世紀兩極格局中的兩大超級大國,但時至今日,兩國地位已是今非昔比,當代的俄羅斯只有在軍事實力上還勉強可以和美國抗衡,而經濟實力已經完全不能和美國相提並論。蘇聯的衰落警醒着我們,一味刻板的計劃經濟,過於嚴重的中央集權,終究會導

致與客觀實際的脱節,隨之而來的衰落也就在所難免。反觀美國,也曾在20世紀20年代出現過因壟斷導致的經濟危機,但美國人懂得反思危機的根源,反思現有的政治經濟制度,並出台了一系列消除壟斷,保障工人權利的政策,穩定了社會,從而取得了持續的繁榮。

縱觀各個世界大國崛起的歷程,都是多種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但都與各個國家的政治經濟改革,吸取外來的科技與文化是密不可分的。由此反思中國的發展,“淘汰落後促先進”,中國若想崛起,就絕不能像清朝時期安於現狀,閉關鎖國。“世界上沒有劣等的民族,只有劣等的制度”由此可得出的結論,文化的劣根性,中華文化中有陳腐的垃圾,其他國家或民族的傳統文化中也都不可避免存在這樣或那樣的問題,西方發達國家之所以目前發達,其原因包括西方社會資產階級革命的成功,成為其發達奠定的制度基礎,但是也要看到,這些國家曾經的殖民歷史對世界文化和資源的破壞,這就要求我們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做到不侵犯他國利益,實現本國的和平崛起和世界的良性發展是不容易的,但我們正在向着這個“不容易”努力。

中國正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的初級階段,我們現在只有長期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努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才能促使國家和民族走向民主富強之路。在發展的過程中積極吸取他國的經驗教訓,吸收消化,探索出能夠適應國情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在取得國力大發展的同時,確保政治經濟的穩定發展,切實提高人民權利,也是一個國家繁榮富強的表現。在發展中不斷自我反省,尋找體質制度的缺點,通過改革促進制度創新,確保滿足生

產力的快速、穩定提升。

作為一個當代中國的大學生,努力發展自己,對國家的發展做出自己微薄的貢獻,是對祖國應盡的責任。青年興則國家興,青年強則國家強。國家的繁榮需要我們每一個青年的努力,國家的未來需要我們每一位青年的汗水。加強自我修養,提高自我的文化素質,提升自己對國家的榮譽感和使命感,積極投身農村以及中西部等發展不平衡地區,用於擔負起時代所賦予的歷史使命。自存高遠,腳踏實地,共同實現中國的和平發展與穩定繁榮,共同實現中國的崛起和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第三篇:大國崛起觀後感

觀<<大國崛起>>感想

看完《大國崛起》的系列紀錄片後,縱觀葡萄牙、西班牙、荷蘭、英國等九個國家相繼稱霸世界,並日益成為超級強國的歷程的確很值我們中國人進行深入的反思。它對我們崛起的中國建設全球性的強國具有很高的借鑑意義。

作為一名中國人,看到別的國家在過去的時間裏都紛紛崛起併成為世界性大國,心裏未免有些傷感,因為我們的國家在別的國家紛紛崛起的時候,卻正遭受着中華民族最為深重的災難時期。各種各樣的原因導致中國一蹶不振,雖然我們曾經是屹立在世界上的強國,但那是封建時期,在新時代來臨的時候,中國要再次崛起,成為一個大國一個強國,些通過不同手段崛起的國家便是值得我們借鑑的典範,所以我認為,這《大國崛起》紀錄片不對國民教育有非常深遠的意義,而且就歷史教育方面也有很大的意義。

中華民族正在重新地振興自己,正在重新地走上國際的舞台,正在開始發揮一個重要國家的作用,因此,在這個過程當中,我們如何能夠從別人經歷過的那些個風風雨雨當中能夠體會到一些歷史的啟示,別人是做出過哪些成功的事情,而又犯過哪些錯誤,這些對於我們今天的中國來説是非常非常必要的,是我們現實的一種需要。在這些國家裏,以英美法德日為代表的資本主義大國發展之路,以及蘇俄的強大之路,對正處在綜合國快速上升中的中國,有着巨大的借鑑意義。

首先,從這部紀錄片裏,他們的經濟制度是值得中國借鑑的, 總的來説,在國家指導下的自由發展的經濟制度,是相對較好的經濟體制。而美國在大蕭條期採取的經濟恢復措施,包括增加國家支出從而提供更多的就業崗位、建立社會保障體系等,對中國目前面臨的經濟社會問題,都依然有很大的參考價值。

其次,比較這些大國的政治制度。儘管這些國家的政治制度在成為的過程中,都是向着更公平、民主的方向發展。但是,它 們 的 政 治 體 制 依 然差 別 巨大。如 最 後 一 集 《大 道行 思 》中,被 採 訪 者,法 國 戴 高 樂 基 金會主席伊夫蓋納所言:個國家的體制應該適合那個國家和人民的情況。中國的政治道路,只能從自己的歷史中去反思。從漢初的景之治到清朝的康乾盛世所有的盛世都具備一個共同點國家統一,中央集權,軍事強大。

一個散亂的國家是不可能強大起來的;而中國源遠流長的歷史,複雜的地域、民族關係,註定了唯有中央集權,統治階層具有強大的控制力量,才能夠保證國家的統一;更進一步的,才可以有能力去幹預經濟的運行。這也正是當今的中國,要確保台灣不獨立,堅決打擊東突等分裂勢力的原因。西方執意推銷的多黨制,對於中國來説,也看不到任何的好處。而且,一黨的內部,也可以形成多種力量制衡,同樣可以保證黨的健康發展。況且,七千多萬黨員中,畢竟大部分還是社會的中堅力量。也只有具備這麼強大羣眾基礎的共產黨,才有能力領導中國的大國之路。

最後,比較這些大國的文化。英國首相丘吉爾有這樣一句名言:“我寧願失去一個印度,也不肯失去一個莎士比亞。”一個國家的文化,是民族之魂,發展進步的保證。無論是英美法德還是蘇俄,在它們國力崛起的過程中,都可以看到背後推動這種上升的力量文化。無論是科技上的發明創造,經濟上的探索發展,還是管理上的開拓創新,都包含着思想、文化的底藴。中國擁有偉大的文化傳統和智慧,中國人具有發展所需的聰明才智和堅忍不拔的優秀品質。很高興地看到,僅僅通過三十年的發展,依靠技術引進和創新,中國在很多領域已經大大縮短了與發達國家的差距。而最近幾年,中國在國際政治舞台上的表現,則更體現了高超的智慧。不僅僅是美國,中國也已經可以輕鬆駕馭大國之間的微妙關係,懂得了巧妙周旋和借力打力,技術之高超,甚至更勝美國一籌。而代表着中國傳統文化精髓的儒家文化,也隨着眾多孔子學院在海內外的建立,得到了更廣泛的傳播。這不僅讓更多的人聽到了中國的智慧之音,而且反映了中國正統文化的強盛。這是世界公認的。

個大國的崛起標誌着一個國家政治、經濟、文化、軍事實力的增強。一個民族要成為一個大國,則要有自強的精神,這樣才能夠自立,才能夠稱的上是一個國家才能夠贏得其他國家的尊重。

《大國崛起》讓我們更加體會到要發展,要崛起,決不能僅憑一腔熱血,要通過借鑑他國的發展精要以及教訓。我國擁有悠悠五千年的歷史,但是要實現現代化,要實現民族在這紛繁複雜的世界中自立並且不受他國欺辱,就要學習他們,我已經能夠體會到這部紀錄片想要告訴國人,想要告訴我們青年學生,要實現國家崛起!少年強則國強,我相信我們國家在不久的將來,一定能夠實現更為強大的崛起,那一天大國崛起的影片中將會留下中國光彩奪目的身影,中國崛起!

第四篇:大國崛起的觀後感

大國崛起之帝國春秋

2014106025新聞學張婷

當今世界大國之林,德國是一束奇葩。它沐浴着古典哲學的理性光輝,享受着古典音樂的純粹陶冶,它攜帶着軍國主義的傳統,是兩次世界大戰的發源地,它曾長期陷於分裂之中,它是現代大學誕生的地方。優雅和戰鬥,文明和狂野,種種對立的概念在德意志這片土地上生生不息。

1806年拿破崙輕易攻進勃蘭登堡門時,守護德國國門---勃蘭登堡門---的和平女神作為戰利品被運回了法國。屈辱降臨,喚醒了深藏在德意志人民心中的沉痛記憶。在邦國林立的時代,德意志人民充當着歐洲各國的僱傭軍,在自己的土地上自相殘殺。在威尼斯人們會説這是奧地利,在柏林人們會説這是普魯士,德意志,偉大的德意志,究竟在哪裏?這個問題沒有人能給出明晰的回答。

德意志的詩人們,用詩句探尋着這個民族的未來,德意志的音樂家們,用音符抒發抗爭的激情,德意志的哲學家們用理念激發着至高無上的民族崇拜。在法國大革命思想的衝擊之下,德意志人民開始尋求,希望建立一個統一與自由的國家。俾斯麥應時而生,在民族復興的進程中,他縱橫捭闔,用盡外交手段為德國爭取到相對和平的發展環境,他將一生都奉獻給德意志的統一與發展事業。這個特殊人才在歷史發展的進程中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德意志的崛起,早就在國小教師的講台上決定了。

德意志在發展過程中高度重視國民素質的培養,並以此作為國家振興的基礎。這種培養十分全面,從國小到大學,正如威廉三世所言“這個國家必須以精神的力量來彌補軀體的損失,正是由於窮困,所以要辦教育,我從未聽過一個國家辦教育辦窮了辦亡國了”,從它的最高統治者到他的平民百姓,全部都重視教育。19世紀中葉的德國已經有相對現代的國小,它規定上學是免費的,而不上學是要受到處罰的。伴隨而來的是科學而合理的科目:自然科學,算術,德語,宗教,體操。在古典音樂的滋潤和古典哲學的光輝照耀之下,國小生們從課堂上了解着這個地球,地理上的大發現,科技上的新發明,還有深刻的民族教育,學生自小便明瞭:學習,不僅僅是為自己,更是為這個積貧積弱忍受屈辱的民族。

世界上第一所現代大學------柏林洪堡大學,是當時國王拿出自己最後一點家底,捐出王子宮做校舍而建成的。這所科研和教育並重的大學,在當時有來自國家強有力的物質支持,更為可貴的是,國家有規定,國家必須對科研和教育提供物質支持,但是不能干涉科研和教育。同時擁有國家保障和充分自由成就了德意志的科學家。科學家處於自我意志而獻身於科學事業,自然會將個人利益置之度外,這種獻身精神也成為德意志崛起為大國的關鍵因素之一。

全民教育為德國提供了高素質的國民,大學給德國帶來了創造發明,智力成為這個國家發展的依靠。這一點無疑為世界大國樹立了良好的榜樣,科教興國才是硬道理。見賢思齊的古訓不是隻對人而言,國家亦要善於學習他人取其精華棄其糟粕。當下中國教育體制存在各種問題,學校普遍呈現出浮躁氣息,在社會轉型期每個人都在尋找自己位置時,我們承認這種浮躁是正常的。可是中國現在的教育會將這個國家帶向何處,填鴨式的國小教育,呈現高中教育趨勢的本科教育,從小被各種學習班各種輔導所包圍的小孩,面對飆升的房價飽和的人才市場惶惶不可終日的大學生,還是因為各項掛鈎(論文發表數量和教師教學相掛鈎,和教師工資掛鈎)而來的各種論文抄襲各種學術腐敗,如雨後春筍層出不窮,各種問題令人擔憂。科研和(請關注好 範 文 網:)教育要想得到發展,是必須有強有力的國家基礎為後盾的,我們的國力漸強,科研教育有所發展,但是制度缺陷帶來的尷尬和損失,是我們必須正確面對並積極解決的。 德意志還充分認識到國家機器的作用,把國家視為推動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由國家制定政策和法律,引導經濟運行的方向。德意志的國家福利制度更是客服自由市場經濟弊端的

靈丹妙藥。和西方各國的福利制度相比,我們國家做的實在是太差。三人行則必有我師,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這樣明瞭的道理早在羣雄逐鹿的春秋時期就經由我們的孔聖人之口,緩緩唸了出來。兩千年後的我們更是沒有藉口推託的。市場經濟給我們帶愛了巨大的繁榮,而問題層出不窮,貧富差距擴大,看病難,買房貴,人民幸福指數下降,安全感缺失,信任危機,這些都是亟待解決的。

德國的可貴還在於他敢於直面自己歷史上沉痛的一面。俾斯麥一生建立軍隊,但不用軍隊侵略他國,他深知動盪只會毀了各個國家,唯有和平,才是德國和整個歐洲大陸不斷髮展的正確道路。然而歷史之所以耐人尋味就在於它的微妙和複雜,俾斯麥死後,沒有這樣一位鐵腕人物權衡在德意志和歐洲各國之間,德意志逐漸失去理智。普魯士時代就極度強烈的軍國主義被召了回來,和德國先進的科學技術相結合,侵略性暴露,失去理性的德意志戰車迅速發動,開始了它爭霸世界的征程,人類歷史上兩次世界大戰的策源地就這樣形成。第一次世界大戰波及33個國家,死亡1000多萬人;第二次世界大戰波及61個國家,死亡5000多萬人。戰後,柏林最繁華的商業街上保留着一座被戰火炸得遍體鱗傷的老教堂,教堂前方矗立着名為柏林的鋼鐵雕塑。德意志,它在哪裏,德國人還沒有為世界做出回答,可它是必須回答的了。1970年,剛剛上任的德國總理勃蘭特在波蘭華沙猶太人紀念碑前,頂着冰涼的風,這位二戰中反納粹的鬥士,對着二戰中無辜死去的猶太人紀念碑,他跪了下去,不必這樣做的他替所有必須跪而沒有跪的人跪了下去,跪下去的是勃蘭特,而他背後站起來的卻是整個德意志民族。

現在,當我們高喊着德意志戰車威武,為德國足球的勝利和進球狂歡時,當我們為貝多芬的命運交響曲所激勵不斷向前時,我們已經原諒了德意志,原諒了他們犯下的罪行,是它誠意的接受了自己歷史上沉重的一面,勇敢的面對了自己的罪惡,才為自己重新贏得了世界的尊重。

古人云,人非聖賢,孰能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我們需要的永遠都是真誠誠實真實,真的猛士是敢於直面慘淡的人生敢於面對淋漓的鮮血的。我們的國家在過去30年裏已經有了長足的進步,可是歷史還有太多遺留問題,人民需要回答。

自由,民主,和平,統一,這些個激動人心的詞語,依然是我們不息奮鬥的動力。吾心目中自有一少年中國在也。紅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瀉汪洋。潛龍騰淵,鱗爪飛揚。前途似海,來日方長。美哉我中國,與國無疆。

第五篇:大國的崛起觀後感

響應委黨組和機關黨委號召,近期在委培訓教育網網上課堂收看了大型電視記錄片《大國崛起》,深受啟迪,感悟頗多。

這部記錄片以歷史的眼光和全球的視野,講述了500年來9個世界性大國興衰更替的歷史故事,再現了大國引領世界文明的輝煌過程,展示了世界大國風雲激盪的的歷史畫卷,揭示了大國崛起之路在於改革和發展這一基本規律,讓人們在領略了世界經濟史和文明發展史歷史魅力的同時,感受到了世界文明成果給全人類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帶來的巨大變化。

《大國崛起》見證了世界強國崛起之路的因果輪迴給我們以深刻啟示:海外擴張—國際貿易—海上霸權(西班牙、葡萄牙);商業信用—商業規則—商業繁榮(荷蘭);科學技術—工業革命—自由競爭(英國);法國革命—民主平等—獨立自主(法國);全民素質—國家主導—經濟騰飛(德國);明治維新—現代化—經濟奇蹟(日本);新經濟政策—計劃經濟—工業化(俄羅斯);市場經濟—國家干預—世界霸主(美國)。

《大國崛起》留下的各具特色大國變革發展之經驗教訓引發我們深思:先發世界大國(西班牙、葡萄牙、荷蘭、英國、法國等)創造了貿易、科技、工業、市場經濟等文明成果,實現了率先崛起,同時也為後發國家提供了開啟崛起之門的鑰匙。後發世界大國(德國、日本、俄羅斯)在學習先進國家經驗的基礎上,將本國文化和現代文明進行融合,尋找到了國家主導工業的發展方向和改革模式,實現了現代化和經濟奇蹟。美國從歐洲汲取營養,將自由市場經濟與國家干預有機結合,創造了自己的跳躍式發展模式,走出了一條獨特的經濟騰飛之路,演繹了現代經濟發展的神話,實現了21世紀第一世界經濟大國和世界霸主地位的夢想。

《大國崛起》昭示了世界大國崛起之迷值得正在崛起中的國家學習借鑑:技術創新奠定國家崛起物質基礎,思想創新提升國家崛起人文精神,自主創新增添國家崛起動力源泉,體制創新提供國家長治久安重要保障。

讀史使人明智,讀史使人感悟,讀史催人奮進。《大國崛起》像一面歷史寶鏡,折射出世界經濟文明之光;《大國崛起》像一座明亮燈塔,照亮了世界歷史未來行程;《大國崛起》像一個接力棒,將崛起之棒從西方傳承到東方;《大國崛起》給世界各國提供瞭如何奮力崛起的前車之鑑。

中國是一個正在崛起中的大國,應高舉改革開放大旗,走現代化發展之路,學習借鑑先進國家經驗,創自己獨特發展模式,實現經濟社會跨越式發展,早日實現大國崛起之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