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金陵十三釵》觀後感精品多篇

欄目: 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1.89W

《金陵十三釵》觀後感精品多篇

金陵十三釵觀後感 篇一

命運的齒輪在歷史的風塵裏轉出人生的曲折,動盪年代裏,每個人都是活生生的悲劇。無論是花一般年紀的女學生,還是如花一樣的秦淮河女人,誰都無法預知自己的命運。在時代大潮面前,我們都是渺小的螞蟻。我們該怎麼辦,是的,該怎麼辦?做保家衞國的軍人?還是做保護家人漢奸?無論哪一種,都僅僅只是一種選擇,無關其他。不要以世俗的眼光去看待、去評價。

羣體性,讓我們簡單地把標籤貼給了別人,而漠視了組成這些羣體的個體。每個人不同的性格與處事方式都是由不同的經歷及遭遇造成的,忽略這些而只看表象都是一種傷害。玉墨的人生被別人生生的改變,她改變不了因此只能面對。她希望化粧到13歲時的自己,因為13歲之前,她人生是美好的!歷史的翻滾之中,波濤洶湧,浪花閃爍,記住羣體的同時我們更應記住組成羣體的一個個個體,或許她們就是蝴蝶效應的推動者。

災難深重的民族,無能為力的民眾,在狹小的空間中,都僅僅為了活下去,活下來,為了自己,為了曾經幻想過的美好。我們的靈魂需要潔淨,雖然天空陰霾依舊,但相信明天雲會打開,霧終將隨風飄散。

《金陵十三釵》觀後感 篇二

如若有一天,你去到南京——一個在古時喚做金陵、有過無數興衰往事的地方,你未聞得秦淮河畔的吳儂軟調温柔心扉;未賞得琵琶撥盡黃昏月動人心絃;更未遇得翠禧樓金陵十三釵環佩叮噹豔琳琅……那一定是1937年12月13日後,煙灰漫卷的南京城。

那裏埋葬了一羣女子,出身風塵最終也歸於風塵;那裏埋藏着一段故事,聽之潸然,思之哀歎。

戰火連綿的1937,日軍入侵南京屠殺百姓,殘害生靈,燒殺掠搶,肆意妄為。六朝古都化為廢墟一片,陷在青灰煙霧中,再看不清原本模樣。長長的街道,向前是殘垣斷壁,往後是屍橫遍野,目光所及皆是荒涼與心魂驚顫。殘暴的日軍滿城尋覓,找尋漏網的、活着的中國人。南京,南京,陷落的南京。

廢墟中頑強屹立的聖保羅教堂,聖歌不再輕聲吟哦,禮拜聲不再虔誠動聽,寸寸磚瓦早被濃煙燻黑,不再聖潔,教堂外是殊死抵抗的軍人將士、是與侵略者同歸於盡的傷兵、是以隊友身軀為盾英勇赴死的爆破手;教堂內是一羣正逢青春年華的教會女學生、一個為護學生假冒神父的美國人,以及14位躲避戰火的風塵女子。故事在聖保羅教堂徐徐鋪陳開來,又在聖保羅教堂緩緩落下帷幕,只是這一幕戲,必將深深烙在每個人的心頭,清晰着,也滾燙着。當同胞的鮮血染透了風情萬種的秦淮河,當南京的失落城牆在風中嗚咽,當冰冷的槍炮與暴虐的人性狠狠戳着每個國人的脊樑骨,當侵略者要在這片陷落的土地開慶功宴……他們命令——教會女學生們,讓如花般年華的女孩子在他們的慶功宴上歌唱。他們的齷齪之念,昭然若揭。這是何等的侮辱!羞辱!“他們侵我家國,佔我故土,不能再讓他們侵犯我們的軀體!”女學生們欲保貞潔攀上了教堂高高的塔樓,她們站在呼嘯的風中,一抬眼,不再是那座古韻凌波十里歡,風搖畫舫雨含煙的南京城,此刻的南京,灰天伴着白霧,混沌中,她們看不到絲毫的光。

14位秦淮歌女從高聳塔樓救下她們。14個眉眼生媚的風塵女子卸了紅粧,剪短頭髮,披上縫補修改過的唱詩袍——那更像是甲胄加身的戰袍,巧笑嫣然着説,別害怕,姐姐們替你們去,去赴一場悲壯的死亡之約。她們一生倥傯,半世伶俜,那煙柳畫橋、風簾翠幕的秦淮河畔,曾是她們難得的家。商女亦知亡國恨。教堂的彩色大玻璃,有斑斕的光在上面流轉,當被血浸透的琵琶弦輕輕撥動出第一段旋律,當《秦淮景》被彈出第一尾音,有羣美麗而堅強的女子從幻境中款款而來。“我有一段情呀,唱給諸公聽呀……”秦淮的繁華,金陵的古韻,就都在那朱脣的一開一合,眉眼的一顰一笑,還有琵琶的一撥一弄中細細描摹。那是她們最後一次為故園歌唱,哀而不傷,悲而不戚。她們是凜然的、不屈的,國難橫空,她們亦是血骨錚錚的中國人。愛與恨,不會有人比她們更清楚,琵琶弦上説相思,相思實則謂鄉思。

“震撼”與“沉重”,是劇終後立刻浮於我腦海的關鍵詞。影片中有一句刻進人記憶深處的話:不願當亡國奴的人,唯有拿命去拼。面對國破山河風飄絮,無論何時何地,無論男女老幼,中國人的民族氣節是永不倒的。曾記否,有那樣一羣人恍若不知疼痛不知死生,火焰覆蓋肉身,槍炮擊穿靈魂,為了革命理想前進,;曾記否,有那樣一羣人鐵骨錚錚頂天立地,死守國門,忠魂永垂。那光波輪轉的彩色玻璃映照的是前途之光——是成千上萬的國人棄之生死不顧,用寸寸血骨築起的國之出路。生逢盛世,滿目硝煙的戰場似乎離我們遠了又遠,可曾經外族鐵騎踏足的山河瘡痍回想起仍歷歷在目。那是段不能忘懷的殘酷歷史,那是我們迄今依舊要引以為鑑的苦難往事。而今的中國,傲然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終日乾乾,與時偕行。

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流淌着不屈不撓的血液,傳承着忠貞不屈的傲骨;中華兒女,自古以來就懷揣着敢教日月換新天的勇氣,存留着位卑未敢忘憂國的意識。中國共產黨,從血雨腥風中崛起,千磨萬擊還堅勁;在風雨如晦的時代掙扎,儘管前路巨浪滔天、荊棘密佈,我們堅強而無畏的黨永懷青衿之志,履踐致遠;儘管前路暗流湧動、詭譎難測,我們偉大而執着的黨始終堅持韜光逐藪,含章未曜。歷史是一面鏡子,鑑古知今,學史明智。往事如煙,終將彌散在時間長河中,新時代已啟新篇,新徵程必將砥礪,黨旗依舊美如畫,我們依然在路上。

“我有一段情呀,唱給諸公聽呀……瞻園裏,堂闊宇深呀;白鷺洲水漣漣,世外桃源呀”。今朝的南京城,千里鶯啼綠映紅,幾多樓台煙雨中;今朝的秦淮河畔,兩岸霓虹畫影裁,依舊有人將琵琶輕輕彈,將那《秦淮景》輕輕唱。

建黨百年,漫舟漾波,盛景好年華。

金陵十三釵觀後感 篇三

老謀子不愧是老謀子。把兩羣完全不同的女人安排在一起,共同對待命運。一羣女學生,一羣青樓女子,一個乳臭未乾的小子,和一個專門伺候死人的化粧師,還有一個軍人,組成了這部電影。

從《集結號》的戰鬥場面中,感覺真實而殘酷,從以往的大型戰鬥片到現在的動鏡頭深刻描寫,加上震撼的音效,使得戰爭顯得尤為逼真。《十三釵》也是,殘忍的南京大屠殺為背景,這是一段大家非常熟悉的歷史,而且銀幕上多次出現這段歷史。老謀子沒有雷同,用了一種特別的方法來展示戰爭的殘酷。每個人的臉上都顯得驚恐,讓人透不過氣了,觀後感《金陵十三釵 觀後感》。佟大為演繹的阻擊手竟然救了一個孩子。他很悲壯,只用了一個人看到整個抗日將士的。悲壯。這就是老謀子的高明之處。

總以為,這是一部描述女人的電影。而且由《紅樓夢》想到的十三釵,想象中還是一羣與眾不同的女人呢。

果然如此!

書上説,戰爭,讓女人走開!

但是,戰爭,最受傷的還是女人。

這組鏡頭,一邊是一羣清純、無助的女學生,另一邊,則是秦淮河畔的煙花女子。完全不同的裝束,完全不同的世界觀和人生觀。從歧視、怨恨到相識、相助,到最後的告別。似乎在告訴我們,不管處在哪一個階層的人,他們都有值得我們去讚賞的一面。無論是多麼的窮兇極惡,在他們的心底,都有善良的一面,只要喚醒這一面,事情的結局往往就不一樣了。

一個只想找到錢的化粧師變成一個救人的“神父”,一個所謂的漢奸,到成為逃亡的大功臣,一羣青樓女子,變成獻身救人的英雄……一切的變化順利成章,但是讓人糾結,感動!

老謀子的高明之處沒有告知結局。給人以期待,期盼!希望他們沒有危險,給人很多希望……其實很都時候不需要結局,只是一種期待和希望而已。

等有了正版的DVD,我還會買來看!

個人文采不好,很多東西想到卻無法表達。只能這樣了!

《金陵十三釵》觀後感 篇四

南京大屠殺,這是一段中國歷史上最悲慘最深重的恥辱,是永遠無法癒合的傷痕。以至於張藝謀2011年導演的《金陵十三釵》我2019年才觀看。很早之前就聽朋友們説起過這個電影,無一例外都是好評,但是隻要我想起是南京大屠殺這一題材時就心生膽怯,不敢觀看。今天是下定了很大的決心去觀看的,畢竟事情已經發生無法逃避,不如主動面對。《金陵十三釵》這部影片把我帶進了那段嵌入我們靈魂,深入我們骨髓的慘痛歷史中:南京大屠殺,整整六個星期,南京就淪為了地獄,30萬同胞慘死在敵人的刀槍下,無數的婦女慘遭蹂躪,到處是死屍,到處是鮮血,山河失色,日月無光。在這場毫無人性的殺戮中,每個人的命運都和整個國家的命運連在了一起,這裏面有像花骨朵般還未綻放的十三四歲的教會學校的女學生,有秦淮河邊倚欄賣笑出賣肉體的妓女,有一個教堂的小打雜,有一個開始還只是想賺點錢撈點油水的美國殯葬師。當死亡向他們逼近時,當一羣花朵般純潔嬌豔的少女即將遭受到日本鬼子禽獸般的蹂躪時,相信每一個身處其間的有一點點做人的良知的人都會挺身而出,在殘酷的戰爭面前,他們每個人都完成着自己的心靈救贖,那個二流子殯葬師成為拯救女孩們最關鍵的人物,那些秦淮河邊賣笑的妓女們和那位教堂小打雜頂替了女孩們慷慨赴死。

影片對這些生活在人羣最底層的妓女們的刻畫非常成功,妓女們剛進入教堂時霸佔了地窖,妓女們袒胸露乳,濃粧豔抹,話語粗俗,一片活色生香的場面與之後妓女們打算頂替女孩們去赴死亡之約,她們洗去鉛華,剪掉頭髮形成鮮明的對比,“商女猶知亡國恨”,當屏幕上出現了妓女們脱掉豔麗的旗袍,剪去妖豔的頭髮,換上學生們的服裝時,我相信所有的觀眾也隨着她們進行了一場心靈的洗禮,她們看起來是那樣的純潔,那樣的高尚,就像小説中寫到的:人生來是有貴賤之分的,女人尤其如此,如果一個國家的災難都不能使這些女人莊重起來,她們也只能是比糞土還賤的命了。這羣可敬可佩的妓女們,用她們的生命洗滌了身上的污垢,證明了自己的價值,展現出人性的光輝,那一刻她們像天使般純潔,像聖母般高尚。影片中還有一個人物的塑造,我覺得非常成功,那就是佟大為飾演的軍人李教官的形象,他是整個沉重壓抑的背景下最亮麗的色彩,他是中華民族衝破黑暗走向光明的一線曙光,他是中國人不屈不撓,誓死衞國的精神的代表,中國正是因為有着無數這樣的不願做亡國奴的中國人,才使中國從那個噩夢中驚醒,奮起反抗,進行了艱苦卓絕的八年抗戰,最終把日本鬼子趕出了中國的土地。

這大概是我看到的,第一部,也是最後一部不敢看第二遍的電影了吧。我已經無法用文明的語言來描述日軍的禽獸之行了,縱然説上一萬句罵人的話,也無法安撫飽受摧殘的先人的傷痛。但是身為中華兒女,不敢不盡綿薄之力,我將與我後代子孫共同銘記這段歷史,刻於骨,融於血。

《金陵十三釵》觀後感 篇五

故事發生在南京,謝朓的《入朝曲》是寫過南京的,他啊,看到的是炫彩繁華的南京,眼簾裏的南京是“江南佳麗地,金陵帝王州。逶迤帶綠水,迢遞起朱樓。”如此美景,如此繁華。南京自古便是極美的,斜陽巷口,橋邊野草,便是柳永筆下的三秋桂子,十里荷花也勝不出金陵幾分。六朝古都的金陵自古是文人騷客的必經之地,金陵自古繁華,流淌在詩人的筆下,向後人靜靜訴説着時間的痕跡。詩人筆下的金陵啊,除了美好還有淡淡的悲傷和悽美。“六朝舊事隨流水,但寒煙,芳草凝綠。至今商女,時時猶唱後庭遺曲。”這詞句和“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是異曲同工的,想來,這便是人們對於秦淮河岸邊的女人們的映像。電影《金陵十三釵》裏便有這一句台詞,想來這些秦淮河岸的女人也是不喜歡這千古罵名的。

也是在南京,又是在南京。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國民黨部隊與日軍展開了凇滬會戰,期間國軍投入重兵,但是依然沒有守住上海和南京,退回重慶大西南。侵華日軍於1937年12月13日攻陷南京,攻陷南京後的六個星期裏,日軍在南京城對手無寸鐵的中國百姓和戰俘進行了大規模屠殺。搶掠、殺害……這一系列罪行使得南京變成了人間地獄。據中國學者考證,在南京大屠殺中死傷的中國民眾高達30萬人以上。電影《金陵十三釵》便是建立在這樣的背景之上。

影片於2011年12月15日在中國上映,上映之後在中國擁有極高的聲譽。《金陵十三釵》這部電影有三個視角,女學生代表着歷史,約翰代表着國際人道主義,妓女則代表着救贖。

電影開場,一片戰亂,滿目淒涼。到處都是屍體,到處都是倉皇出逃的人羣。中國軍隊與日本軍隊進行了殊死搏鬥,可惜敵我力量懸殊,中方損失慘重。一九三七年十二月十三日,僅僅一天時間,南京就全面淪陷,城內未能及時逃出的百姓命運未知。日本的炮火在南京城肆虐,六朝古都,千年名城在這炮火聲中變得千瘡百孔。百姓到處逃竄,東躲西藏,比時南京城之大,卻無一藏身之所。只有一座洋教堂,因為是美國人所建,所以在炮火中倖免於難。所有的事情都是在這座天主教堂裏發生的。

入殮師約翰,為了負責給死去的英格曼神父化粧,在學生的幫助下進入了教堂。約翰進入教堂之後,一羣秦淮河妓女為了逃命也來到這裏。當然,學生們並不歡迎她們,在玉墨的帶領下她們翻牆而入。她們住了下來,稍有安穩之時,她們又恢復了往日塗脂抹粉、打牌喝酒的生活。書娟和唱詩班的女學生都象看待垃圾那樣看待這些娼妓,覺得她們無比骯髒。

夜半時分,死人堆裏爬出來的傷兵來到到教堂門口,留下了一個快要死的小兵。傷兵們放棄了最後一搏,保護了女人們,沒有讓日本軍隊毀滅教堂。然而幾天以後,日本兵又來了。日軍衝進教堂並且發現了女學生。日軍想要女學生去慶功會為日軍表演節目,女學生們不甘被日軍凌辱,深夜,幾個女學生決定一齊跳樓自殺,寧死不屈。就在她們準備跳下去的那一刻,被妓女們救下。最後,這13個平日裏被視為下賤的風塵女子,身披唱詩袍,懷揣剪刀,代替教堂裏的女學生去了日本軍隊,而學生們安全離開了。

電影的名字是《金陵十三釵》,何其美妙的名字,內容上卻是國破家亡、山河破碎、血流成河的悲劇,以及秦淮河畔那些為千古文人所不齒的妓女們以身救人的悽美。《金陵十三釵》是秦淮河畔這些女人的讚歌亦是她們的誄文。

看完《金陵十三釵》我最大的感受是非常的痛恨戰爭帶給普通人民的傷害,戰爭是殘酷無情的,沒有什麼好戰爭,壞和平。然而在這樣艱苦的環境中,通過這部電影讓我們知道人性本善,鏡頭展現了戰爭的殘酷與悲壯,也展現了人性的善良和高貴。雖然世俗認為秦淮河畔的這些風塵女子無比骯髒,但是在戰爭她們體現的是一種奉獻和視死如歸的精神。李教官一生為國為民,李教官在這部電影中所表現出來的一直是十分高尚的品質,他憂國憂民、同情弱小、大義凜然,他的犧牲暫時救了教堂裏的人。那個被炸燬的樓是個賣布匹的樓,樓炸燬的一瞬間彩色的布匹像禮花一樣四處綻放,有勝利之意。戰爭進行到最後,更多的是無奈和身不由已。日軍少佐長谷川彈奏《故鄉》勾起了士兵們的思想情緒。他給人的感覺是有謙和有禮,但骨子裏他又是一個冷漠殘酷的人。面對約翰神父的質疑,他有過掙扎,有過無可奈何,但是還是優雅且殘忍的去殘害他人的生命。約翰從一個酒鬼最終扮演了一個保護者的角色。我們無法選擇環境和現狀,但是,我們可以決定自己的所作所為,堅守內心深處的善意。

雨果説過由上帝賦予了一個經受得住愛情和苦難的靈魂的人,即使是在煎熬中,也仍然是快樂的!凡是不曾在這雙重的光裏觀察過世事和人心的人都可以説是什麼也沒有看真切,什麼也不懂。在戀愛和痛苦中的心靈是處在卓絕的狀態中的。玉墨和約翰就是經受得住愛情和苦難的人,玉墨和另外十一個風塵女子以及一個男扮女裝的男孩走向了死亡和毀滅,約翰和十二個女孩子走向了生存和自由。

電影的結局是這些風塵女子乘車離開教堂,約翰帶着學生們乘坐修好的車也離開了教堂,同樣的方式,等待他們的卻是不同的結局。女學生,秦淮河的風塵女子,她們的命運由於日軍攻陷南京而交織在一起,她們不過是戰爭面前的千紅一哭、萬豔同悲,不過是人性面前的光輝燦爛,耀眼奪目。

商女猶知亡國恨,帶着金陵風雅情,細細説與諸公聽……

金陵十三釵電影觀後感 篇六

無法忘卻的記憶

——讀《金陵十三釵》有感

1937年12月13日。

南京。

火光滿天,槍炮轟鳴,血流成河。

三十萬人,躺在血泊中,生命永遠定格。

這慘痛的記憶,永遠也無法讓我們苦難深重的民族忘卻。

隔着歷史的風雲,越過歲月的塵埃,導演們一次次在銀幕上重現這一幕,《南京南京》讓所有觀眾淚奔;雕塑家們用血淚雕成凝固的歷史,南京大屠殺紀念館前樹立的一尊尊雕像記錄着民族的苦難;作家們壓抑着悲痛將殘酷的戰爭濃縮為文字,字裏行間流淌着回憶的苦痛……而小説《金陵十三釵》,被改編為電影,一次次震撼着我們的靈魂!

書中以一個十四歲少女的視角來寫,她的見聞、她的感受、她的恐懼……,真實地再現了日本侵略者滅絕人性的暴行,讓我們再次感受遭受異族侵略和殺戮時的無助。

令人唯一欣慰的是,在這冰冷的槍聲中還有一絲餘存的人性善意的温情:明知庇護傷兵可能會給教堂帶來滅頂之災,英格曼神父還是收留了無助的他們;五個死裏逃生的戰士,為了保護教堂裏的人不受連累,甘願挺身受死;……異常是文章最終,那十三個秦淮河上賣笑的女子、被自視為純潔的女學生瞧不起、認為她們無恥下流的十三個女子,卻在生死關頭毅然決然地選擇替女學生進入虎口受難……這滴着血的温情,一次次進入我的心靈,讓我的心緊緊地揪在一齊,為我們的民族、為我們的國家、為我們的同胞所遭受的苦頭而悲憤!

“娉娉裊裊十三餘,豆蔻梢頭二月初”,十三四歲的豆蔻年華,無憂無慮,像我們,在爸爸媽媽的呵護下成長,不會有生命危險,更不會被任何骯髒的東西玷污……可是,戰爭這個魔鬼卻會破壞這完美的一切,讓人性泯滅、獸性大發。他不僅僅斷送女孩無憂無慮的生活,並且會將她們送到人間地獄甚至是死亡。那個十五歲的少女安妮,最大的願望是做一名記者和作家,卻因為希特勒發動的一場邪惡的戰爭,於花季之齡死於納粹集中營。《安妮日記》中的“我期望我死後,仍能繼續活着”讓所有讀過的人心酸。而《金陵十三釵》中的金陵女子學院的女孩被心懷叵測的日本鬼子在聖誕之夜要求去為他們唱讚美歌,手無寸鐵的她們面臨的是被蹂躪被殘殺的命運!在參觀南京大屠殺紀念館時,有一面關於外國人保護中國難民的紀念牆,其中一段文字印證了十三釵的命運:每一天晚上,日本人都會來到金陵女子學院,帶走20多位十幾歲的女孩,而這些被帶走的女孩,很少被送回來……

掩上書卷,習近平總書記在國家公祭日的講話又一次如黃鐘大呂般在耳邊響起:“和平是需要爭取的,和平是需要維護的。僅有人人都珍惜和平、維護和平,僅有人人都記取戰爭的慘痛教訓,和平才是有期望的。忘記歷史就意味着背叛,否認罪責就意味着重犯……”是的,這段歷史永遠不能被忘記!同樣十四五歲的我們,生活在和平年代,是多麼幸運!但我們更要努力學習,讓我們的國家更強盛!

“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為了祖國完美的明天,我們該啟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