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放牛班的春天觀後感3篇(精選多篇)

欄目: 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1.6W

第一篇:放牛班的春天觀後感3篇

放牛班的春天觀後感3篇(精選多篇)

篇一:放牛班的春天觀後感

其實我很喜歡看電影,但是總有些把電影當作故事會看的感覺,或哭或笑地跟着鏡頭進入別人的生活,關機後又繼續自己無聊的日子,並沒有想過去寫下那些電影帶給我的思考。今天,老師給我們觀看《放牛班的春天》,讓我們寫觀後感,我剛開始並不知道怎麼動筆,可是細細品味一下那些美麗的畫面留給自己的感動。不為什麼,或許為了自己重新嘗試有大腦的感覺,筆這才落下。

我並不是第一次看這部電影,以前同學也推薦我看過,很多人都喜歡善良的馬修老師,喜歡莫翰奇天使般的面孔,喜歡他如天籟的聲音,而我駁斥,卻是那個永遠等待星期六的孩子——貝比諾。

貝比諾有什麼?他沒有強悍的身體保護自己,也沒有莫翰奇那樣的天賦,連吃飯還得用珠子去的盤子,睡覺還要付錢,智商很低,無法明白馬修冒險提醒的手勢,以為被槍決的元帥是打錯死的,故作聰明,套近乎得來的“5+3=53”的答案讓他喜笑顏開。但他有愛,他知道他的爸爸已死,但他依然趴在鐵門上等待,春天來了,馬修老師會在他睡覺的時候替他掖被角,會警告孟丹不要靠近他,會從他這個助手裏接過觸手可及的東西。春天真的來了,所以他才會帶着傻笑當着眾人的面向馬修告莫翰奇的祕,是愛給了他勇氣,依然是愛,給他勇氣與馬修老師坐上通往幸福的班車。

誰説我們一定要聰明?我們或許不會用嗓音去吟唱動人美麗的歌曲,但我們可以用愛去感受生命中美好的時光。

篇二:放牛班的春天觀後感

春天應該是一個充滿盎然生機的季節,可教育院裏的孩子被高聳的院牆鎖住了他們應有笑臉。教育院,實則為一座禁錮心靈的牢籠,而在這牢籠中孩子們失去了原本的童真換來的卻是頑劣調皮。馬修老師的到來使他們迎來了春天。

本片中馬修老師是一個沒有多少名氣,性格温和善良的音樂家,當他初入“牢籠”時,因迫於無奈而體罰學生,但他並沒有在這種環境下變得麻木不仁,反而想幫助這些孩子走上正路。

莫翰奇,一個年近十歲的男孩,只有一位美麗的單身母親,由於受周圍人影響而疏離母親,性格變得越發孤僻,再加上環境的影響,他變成了一個問題男孩,打架、惡作劇、滋生事端。校長的排擠,老師的厭惡,自己更加墮落。但上帝卻毫不吝嗇地賦予他天籟般的嗓音。當然他自己也沒有料到,若是馬修老師沒有出現,他的才能也不會被髮掘,可能終生埋沒,一生碌碌無為。馬修的出現,伯樂的賞識,才能讓千里馬的才能發揮到極致。遇到良師,莫翰奇也終於發現自己對音樂的迷戀和痴愛。馬修恰好利用這一點一步步的突破他的心理防線,在孩子們的激勵下,他組成了一支合唱軒,但由於校長的壓迫,不得不輸給強權勢力。馬修敢於與惡勢力對抗,儘管最終失敗了,但他讓孩子們學會了反抗,不再墮落,他釋放了孩子們的天性,讓他們感受到了温暖,也讓他們懂得了友好對人。

馬修打開的不僅僅是一扇鐵門,打開的卻是孩子們禁錮了已久的心,他雖是一們不知名的音樂家,但他卻是一位懂得與孩子進行交流的教育家。他以一位長者的角度對待和關心呵護他們。莫翰奇,貝比諾,孟丹等教育院裏的孩子們在他的帶領下,也有一定改變。每個人都有天分,任何人都是天才,只要對自己有信心,才幹終將被髮掘。世界上缺的不是伯樂,而是千里馬。因此不論人生有何逆境,都要敞開心扉,不要把自己鎖在小小的世界裏。

篇三:放牛班的春天觀後感

馬克思所着的《資本論》中提到這樣一個概念——剩餘價值。

它所指的是一些早已被開發完價值的廢棄物剩下的餘熱,如可回收垃圾。

我不知道是何等的社會中會使得一羣孩子被人視為垃圾,校長看這些學生的目光就是有色的,他不認同任何一個學生,在他看來,對付孩子們調皮搗蛋的方法只有一個——“處罰”,他用各種方法將孩子們禁錮起來,校長是一名不錯的資本家,他知道挖掘孩子們的“剩餘價值”,學生可以帶給他金錢,有時也可以得到上層人士的關注並且帶給他名望。因此他對孩子也不得不予以金絲鳥的待遇—— 牢籠關壓。

馬修老師是一個令人敬佩的人,他眼中的孩子們不是僅有“剩餘價值”的垃圾,而一個個未被開採的黃金,深藏於泥土之中。他知道這些孩子是多麼的“富有”,他們的價值是未被開發的,是實打實的原材料,是璞玉,他們需要一點點雕琢。他很好的利用樂譜被偷的事件引起學生的興趣,並在後來教他們歌唱,讓這個集體煥然一新。如他所説“歌唱可以更好的令學生們遵守紀律”。

在學生的眼中,馬修老師是束光,一束春天的光,他懂他們的付出,時刻與他們站在一起,在牢籠中他們玩鬧,歌唱,亦師亦友。

人並非生來便是無用的,千里馬需要伯樂來發現,人是有才能有價值的,如莫翰奇那天體的歌喉。人不可以因挫折而自暴自棄,即使這挫折持續時間很長,但不是有這麼經典的話嗎——不經風雨怎麼見彩虹。

第二篇:《放牛班的春天》觀後感3篇

《放牛班的春天》觀後感3篇

篇一:師愛,教育的基石

——觀《放牛班的春天》有感

作者:符俐莉

法國某個小鎮,一所名叫“池塘之底”的學校,一羣頑皮的、等待着救贖的孩子,一個失落的音樂家,故事就這麼展開了。這部片子,作為老師們來看,就是闡述了一個教育理念的影片——犯錯導致懲罰,懲罰再次導致孩子們的更加叛逆,而馬修的音樂團卻將這幫“惡魔”拯救,讓他們看到了自己的“春天”,釋放了自己的“青春”。看着影片,我腦海中迴響着的是陶行知的那句話“愛滿天下”。 即教育的核心是愛學生。

有位教育家説:“誰愛孩子,孩子就愛他,只有愛孩子的人,他才能教育好孩子。”這些話精闢地論述了師愛在教育工作中的重要性。主人公馬修懷着一顆仁愛之心,對待這些孩子,對學校的殘忍制度深惡痛絕,在他愛心執着下,用音樂引導孩子,讓他們心靈得到淨化,對今後的成長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我想,能讓學生感受到這種愛,既是一種艱辛的勞動,又是教師素質的最好體現。聯繫到自身的教學工作上,對於如何更好地體現這種愛,進行了一下幾點思考。

一、尊重學生

師愛是廣博的,對待優生,教師要給他們創造更多的機會,以發揮他們的特長,促進其能力的發展。對於後進生,教師要善於發現他們身上的閃光點,通過表揚和鼓勵激發他們的自信心,幫助他們克服自卑自棄心理。對於孩子天真的行為,您可能不屑一顧,可能會不耐煩,甚至呵斥一句“你懂什麼”!馬修卻告訴我們“不可輕視孩子的情感”。學生犯了錯,您是像片中的校長那般(更多請搜索)猛烈斥責,還是嚴厲懲罰,抑或“邀請家長”呢?馬修的行為卻告訴我們,成長中的孩子敏感而脆弱,一個厭惡的眼神,一句隨口的批評,甚至一個“無可救藥”的姿勢,都會刺傷他們的身心。它讓我們深刻地體味着兩個字的份量,那就是“尊重”!

二、瞭解關心學生

深入瞭解和熱情關心學生,是師愛的表現。教師在教育過程中要多抽時間接近學生,瞭解學生的各方面情況,把握他們的性格特徵,興趣愛好等,能為建立良好的師生關係打下基礎。從而能順利地對學生開展各方面的教育工作。我們一年級的學生,每次帶他們去陽光體育運動,他們都興奮萬分,完全不是上語文課的拘謹樣子。借這個體育活動課,我想跟學生拉近距離,所以帶着他們做遊戲,開展安全健康的踢毽、跳繩比賽,並從中觀察他們:哪些孩子比較活潑,哪些孩子能與同學和睦相處,哪些孩子樂於參加集體活動…… “育人要知心”,教師要利用一切時機深入學生之中,耐心、細緻地觀察、分析他們的內心世界,瞭解學生的個性特點和需求。當學生感受到教師真誠的愛意時,他們就會愉快地把信息反饋給教師,從而激起師生間的心理共鳴,此時,學生對教師不是敬而遠之,而是親而近之,把教師視為自己的知心朋友,與其心心相印,憂樂與共,相融無間。實踐證明,要想教育好學生必須從瞭解學生着手。

的確,師愛是教育學生的情感基礎。學生一旦體會到這種愛,就會自然而然地對你產生歡迎的傾向,喜歡接近你並心悦誠服地接受你的教育和指導。因此説,師愛就是教育成功的基石。

篇二:《放牛班的春天》觀影后感

作者:徐國軍

法國影片《放牛班的春天》給予我的最直接的感動:平凡的小人物克萊門特·馬修那顆博大的愛心。

這樣的一所學校,實際卻是一座教養院,在這所學校裏聚集了眾多的問題少年,偷盜、説謊、抽煙、搞惡作劇對他們而言都是家常便飯;同時,這所學校裏還把“犯規——處罰”看作最有效的教育手段,在這裏近乎軍事化的管理使這所學校更像是一座監獄而不是學校。

但這一切,都因為一個失敗的音樂家,代課老師克萊門特·馬修的到來而改變。他從這些讓所有人都失望的孩子中培養出來世界著名的指揮家“皮埃爾”,並且其他的學生在幾十年後滿懷着敬慕和熱愛的心情來懷戀他,這本身就是作為一個教育者的最大成就。

平凡的小人物馬修之所以如此令我感動,恰恰正在於馬修的平凡和普通。當他發現這羣孩子有唱“歪歌”的愛好後因勢利導,成立了合唱團,當皮埃爾內心深處對音樂的愛好被喚起,而獨自在角落裏唱歌;當那一羣散漫不羈的孩子被音樂俘虜,而馴服的聽從了馬修的指揮,並大大減少了搗亂和惡作劇;當皮埃爾平生第一次懂得了感激,並因為獲得原諒而竊喜……

在平時的教育教學工作中,我教過的班級中有各種各樣的學生。在這些學生中也或多或少的會存在着一些行為怪異、學習懶惰的學生,當我在面對他們時是否也能有馬修老師的這一份寬容和愛心呢?

無論多麼叛逆、任性、看起來無藥可救的孩子,其實都有一把可以打開他們內心之門的鑰匙,關鍵是教育者有沒有這種願望、有沒有這種耐心來尋找這把鑰匙;在今天中國的教育現狀下,我聽多了對應試教育的不滿、對教育積重難返的無奈,馬修給我提供了另一個辦法:是否能找到這些特異學生正確的鑰匙。

作為一名教育者當然需要教育教學技術上的探索和創新,但更需要博大的胸懷、寬廣的愛心和對任何一個受教育者永不放棄的耐心。馬修用他博大的胸懷包容所有的孩子,包容他們所有的過錯並給他們改過的機會;馬修用他寬廣的愛心熔化了孩子內心如冰雪般的冷漠;馬修永遠對每一個孩子都深懷信心,給他們最基本的信任。

一個成功的教育者必然是一個寬容而富於愛心的人,十惡不赦的孩子是沒有的,即便墮落固執如蒙丹的孩子,他也自有其坦率和可愛的一面。而鄙視疏遠他們、對他們以暴制暴只能換來他們對社會的更猛烈瘋狂的報復,這不能不令我引以為戒。

所以,在今後的教學工作中,要多對學生以寬容、不能因為他們在某方面出了問題,而就此將其打入壞學生的行列,只有自己不放棄,對他充滿信心才能找到正確的教育方法,使每個學生都能獲得成功!

篇三:《放牛班的春天》觀後感

作者:於 潔

在一個寒冷陰鬱的冬日午後,在即將開學的工作前夕,看完法國文藝片《放牛班的春天》,心底裏有一股暖流徒然而生,心頭被影片中的默默温情所縈繞。

故事開始在陰暗的雨天,產生於被稱為“池塘底部”的一所寄宿學校,那裏有着難纏的問題兒童,有殘暴高壓的管理政策,伴隨着一陣憂傷的音樂,故事在沉重的背景下拉開序幕。接下去情節的發展沒有跌宕起伏的波瀾劇情,只是記錄了一個平凡的學監和孩子們之間發生的一切。影片裏也看不到華美的場景,拍攝地點主要就在那所頹廢破敗的寄宿學校。可就是這樣一部影片除卻情愛、動作、場面等商業噱頭因素的影片,卻在樸實、温暖的故事裏細膩温婉地一步一步挖掘着人性深處的零零總總,並將它們表現得情真意切,這一切激起了很多人心底的漣漪,感動着看過它的人,影片在上映僅僅一個多月期間就吸引了將近600萬人湧進影院,它被稱為當年度法國人的“心靈雞湯”。也更因為這是一個發生在老師與學生之間的故事而讓看過以後的我覺得回味悠長,內心久久不能平靜。

每個人讀故事都能讀出一個自己的世界。因為同時老師的緣故,我對影片中的馬圖有頗深的感情。

在前一個呆不下去的老師對他“有過錯就要懲罰”的提醒下,他幫助犯錯的學生使他免於校長的體力懲罰,引導肇事者去照顧因他而受傷的守門人,使他接受心靈上的教育,這遠比體力、言語責備的懲罰要高明上千倍。這是馬圖在用他的善良來感化學生。在他發現了那位偷了20萬法郎的孩子,他也沒有簡單化地將他移交校長或警察局,他冷靜、耐心地找他談話,瞭解那位孩子的作案動機——僅僅是為了買一個熱氣球,那是他的理想。同樣,馬圖把這位孩子的簡直是不可饒恕的錯誤當作了教育的資源。這一切源於馬圖生命力裏的對孩子的愛。馬圖的愛還是一種喚醒在他發現莫朗那清亮的天籟之聲時馬圖給予他信心和愛。這對於這個在懲罰冷眼裏走來的孩子而言馬圖給他的是他從未感受到的,麻木不仁的心靈真正感受到了温暖,逐漸學會了去愛。他的愛不是毫無原則,學生犯規的時候,他私下處理,並不是包庇學生,只是把學生交給校長,會導致學生性格的發展更加糟糕。在對蒙丹威脅皮比諾事件的處理上他表現出強硬的一面。這樣的老師,一切舉措為孩子着想,是孩子生命裏的守護神。同時如果在馬圖的拳拳愛意裏缺少了他一技之長的音樂才能,那麼,孩子們可能很難這麼快地凝聚在一起,並且學會專注,享受成功,山谷裏的野百合也不會綻放出自己的美。教師的一技之長在職業生涯裏不可缺少。

童年需要守護因為它脆弱易折,童年需要守護因為它無限可能,馬圖就是這樣一個孩子生命中的守護神。故事的結尾馬圖用一個人的魅力拯救了一羣學生的命運,這讓人深深震撼,恐怕這世間沒有一種力量可以與之抗衡,教育的力量直抵靈魂,關乎命運。想到手握牧鞭的我們,我愈發對自己的職業心生敬畏,善用牧鞭是我對自己的人生警示。被人稱做老師的一刻並不是能成為老師之時,雖然被稱呼為老師多年但其實一直都在學做着怎麼做老師,生命裏經歷過的沉澱以後的隨時都在啟示着我下一刻的出發,馬圖的故事也是我學做老師裏的生動一課。在冬日的午後,感謝這個故事驅趕空氣中的陰鬱讓我感懷生活的美好。

(責任編輯:admin )

第三篇:放牛班的春天觀後感3

《放牛班的春天》觀後感

五里界國小余麗娟

在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春天,那就是我們記憶中的童年。每個人的童年都應該是快樂活潑的,就像春天一樣,而這幫“放牛”班的孩子的春天就是馬修老師帶給他們的。

《放牛班的春天》講述的是一羣住在池塘底教養所的問題兒童的故事,講述他們這羣問題兒童在音樂代課老師馬修的引導下,組成了一個合唱團,使心靈得到淨化,從黑暗走向光明,未來充滿希望。慢慢看下來,你會發現裏面的每個小孩都是讓人心疼並感動的,你會為他們的改變而感到喜悦和感動。這些被扔進教養院的兒童,他們孤僻、撒謊、惡作劇、搗亂,有的小孩是孤兒,有的是單親家庭的孩子,還有的是被不負責任的父母扔下不管的孩子,只因為曾犯過錯誤。這些可憐的小孩,他們本該在父母的懷裏,在温暖的家中,享受父母的關心和愛護,接受良好的教育,可是他們進了教養所後,面對的卻是脾氣暴躁、武斷、喜歡使用暴力和體罰來解決問題、把他們當成晉升手段的魔鬼校長,他們一犯錯就會被關禁閉,長期做勞動以彌補過錯。孩子們過着如地獄般黑暗的生活。幸而在這時,他們迎來了生命中的春天——音樂老師馬修的到來,他為他們帶來了陽光和歡樂!才華橫溢、性格沉靜的馬修老師嘗試用自己的方法改善這種狀況,閒時他創作一些合唱曲,他決定用音樂的方法來打開學生們封閉的心靈,啟發他們的智慧。

用善意諒解孩子的無知。當馬修老師第一次走進放牛班的課堂,

孩子們的肆無忌憚、膽大妄為是他從未見過的。他們隨意叫喊着馬修的禿頭、禿驢,把老師的皮包當玩具一樣傳來傳去。甚至深夜撬開櫥櫃,把老師的樂譜創作偷去在廁所裏玩弄。孩子們不懂得絲毫的尊重與避諱,不瞭解音樂是什麼,沒有課堂紀律觀念,這些,馬修老師都以善意諒解了孩子的無知,以男人的氣度包容了孩子的無禮,以善良體貼贏得了孩子的接受,同時也在以一分智慧醖釀着一個改變孩子的教育方案。

用寬容糾正孩子的惡習。看着學校對孩子犯錯的簡單粗暴的處罰,馬修老師難以認同。當他無意得知打傷門衞的孩子是誰,沒有告發懲罰,而是巧妙地與他達成協議,讓他以照看門衞老人的行為去糾正自己的過失。當有着“天使臉蛋魔鬼心腸”的皮埃爾用墨水潑灑老師之後,老師以暫時解除他的領唱為懲罰,以糾正他的傲慢無禮,自以為是。當一個有音樂天賦的孩子用一幅漫畫嘲諷老師時,他同樣以一副漫畫給予回擊,博得課堂一陣和諧融洽的歡笑,從而贏得與孩子朋友般平等親近的師生關係。面對孩子們一次次的惡作劇,馬修老師都用一顆寬容的心來接納他們,正是這種寬容如一縷陽光直射“池塘之底”。終於喜歡惡作劇的孩子在照顧病人的過程中,漸漸產生了悔意。受懲罰的孩子在母親面前保留了自尊心。自閉症的孩子在老師的關懷下慢慢打開了心扉,一次又一次馬修老師用他的愛和寬容之心幫助了這些孩子,正是這份善良與偉大,改寫了孩子們原本那充滿晦澀的童年記憶,留下了一串歌聲與歡笑,盼來了“放牛班的春天”。用藝術播種荒蕪的心田。音樂是一種無法用語言替代的藝術,音

樂可以淨化盪滌人的心靈。一所沒有音樂的學校是一個人間地獄。這羣在地獄中生活已久的孩子,心靈一度荒蕪,雜草叢生。他們感受不到春天的氣息,他們不知道春暖花開的美好。馬修老師用音樂播種孩子荒蕪的心田,用歌唱融化孩子的冷酷無情,用旋律譜寫孩子的點滴進步。即使不會歌唱的最為年幼的孩子也被他當作老師助理。純淨的音樂喚回了管教們冰冷已久的心,解脱了束縛孩子們身心的繩索,撫平了他們受傷的心。神聖的音樂不但淨化了孩子們的心靈,更對他們今後的人生道路產生了重大的影響。

用音樂開啟智慧的性靈。這也是影片給我們的最大啟迪。有“天使臉蛋魔鬼心腸”之稱的皮埃爾,最好惡作劇,性格怪異卻有着優美的歌喉。馬修老師循循善誘挖掘他的音樂天賦,用善意的謊言爭取母親對孩子的支持,用唯一的領唱給予孩子自信,也用過暫時的停唱糾正他的傲慢無禮。才有了之後的世界著名指揮家皮埃爾的誕生,才有了今日這部史詩一般的愛的教育智慧的回憶錄。馬修老師成為他一生中最值得尊重、最值得感謝的啟蒙老師,也是他一生中天壤之別的重要轉折點的關鍵人物。音樂開啟了他的智慧性靈,糾正了他的極端陋習,成就了他今日的藝術事業的輝煌燦爛。

最讓我感動的兩個細節是影片的結尾部分,遭遇失職之責不得已離校的馬修老師,收到孩子們如雪花一般飛出牆外的紙飛機,上面記錄着孩子們稚嫩的童心,不捨的分離,美好的祝福。還有就是最為年幼的戰爭孤兒貝比諾提着包裹,勇敢地追隨着馬修老師期盼着帶他離開。他每一個週六對親情的執着等待與期盼終於如願以償,開花結果。

這一切,都是對一個合格的教師的最高獎賞,只有真正走進孩子心靈的老師才能獲得如此殊榮。每當想起這樣兩個細節,我就忍不住潸然淚下。童心是多麼脆弱又是多麼頑強。如果能給予温暖的呵護與正確的引導,一棵幼苗將會茁壯成長為參天大樹。如果缺乏雨露陽光,一味的風霜冷雨,即使一棵好苗子,也難逃歪瓜劣棗的厄運。

這部影片是一部教育的智慧,真正揭示了教育的真諦,更是一部為教育而唱響的音樂史詩,值得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吟唱與反思。不只是美妙的音符,更有文字、數字、圖畫、手工,但凡美好的都可以成為啟迪孩子心靈的源頭活水。看完整部片子,給我最大的啟示是,教育應該是用心來教的,和孩子們之間產生一座溝通彼此的橋樑,拉近距離。暴力並不能解決問題,從中我們看到音樂的力量是多麼的震撼人心。正所謂音樂無國界,音樂能拉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使人們的心靈產生共鳴,音樂能感化很多事物。它還告訴我,要珍惜兒童、愛護兒童,給他們温暖快樂的童年,讓他們成長為健康而向上的人,讓他們一直懷抱着善良、愛心和寬容。

第四篇:放牛班的春天3

用心靈贏得心靈---《放牛班的春天》觀後感

影片《放牛班的春天》所講述的是著名的指揮家因為母親的葬禮,回到了闊別多年的故鄉,遇到了童年的同學,一本馬修老師的特別日記,打開了一段塵封了50年的記憶。這位優雅老人的童年記憶和一座名叫“池塘之底”的少年教養院聯繫在了一起,音樂家原來曾經是一位問題少年,故事就從這裏開始。

那是一個其貌不揚,人過中年的失業音樂家,在“池塘之底”少年教養院成了代課的馬修老師,人生的不得意似乎在這個陰森如同監牢的地方更加沒了希望,暴戾的校長,冷漠的老師,調皮得無可救藥如同魔鬼的少年……似乎一切都在永遠地犯錯與懲罰。工作的第一天馬修老師感到了害怕,善良的“神父”因為學生的惡作劇而頭破血流,前任老師因為忍無可忍而匆忙離去,馬修的第一堂課就因為學生的鬨鬧,招來了校長的“咆哮”,但也就在馬修老師的第一堂課上,這羣從來不知道理解與同情的學生,第一次沒有因為犯錯而被關禁閉,第一次知道了做錯了事可以用負責任的方式彌補。就這樣在磕磕絆絆的一天又一天中,馬修老師用它的善良,用它的音樂,一點一滴的改變了這個地獄般的“池塘之底”,這羣幾乎被人們放棄的壞孩子們,居然唱出了天籟的歌聲,重新拾回了童年的歡樂與希望。馬修老師雖然最終被可惡、勢力的校長辭退,但是孩子們用馬修了老師教給他們的歌,用寫着祝福與感謝的紙飛機送別了這個拯救過他們靈魂的人——他們敬愛的老師。

這是一部很唯美的電影,當滿天飛舞的紙飛機,在暖陽中飛翔,當可愛的小佩比諾拎着行李奔過來和老師一起走時,我禁不住眼眶濕潤了,雖然這只是一部普通的文藝電影,但它卻引發了我對教育工作者的思考:

要尊重、關愛每一位學生。正如父母不會因為孩子的美醜存在偏袒和私心一樣,做為老師,雖然一個班級幾十個孩子,他們的家庭環境、先天素質與自身努力程度都不同,但一定要做到一視同仁,尊重,信任,理解,熱愛每一個學生。老師的愛應該是一種博愛,愛每一位學生,關心他們的身體,關心他們的生活,關心他們的學習,關心他們的思想。誰都知道,老師在學生心目中的地位是不可比擬的,一句鼓勵,可以讓學生感到無比的激動和自豪,天下的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快樂,那麼老師也應該讓學生看到自己點滴的進步,體驗進步成長的快樂,增強繼續進步的信心。要像父母一樣容忍孩子一次次地“舊病復發”,要像父母一樣善於發現孩子們的長處,充分肯定他的點滴進步,對他們的長處要“小題大做、無限誇張”,永遠不説“你不行”,而是毫不吝嗇地説:“你真棒。”讓孩子們在充滿鼓勵與期待的沃土中成長,決不能因為一點過失而讓孩子在指責聲中自卑地抬不起頭來。對於所謂的“差生”,更要給一點偏愛,傾注愛心、熱情和期望,對他們取得的點滴成績,及時給予表揚和鼓勵。讓每個學生都能自豪地説出“我能行”。

親其師,信其道。有一句名言叫"蹲下來看孩子",教育者們只有蹲下來和孩子保持一樣的高度,以孩子的眼光看問題、看世界,這樣才能真正尊重孩子、理解孩子,也就只有在這樣的前提下,教育者們才更有心去主動地創造更充裕的時間和空間去了解、剖析、關愛孩子,為孩子提供最適合的教育。教育的平等不只是孩子之間的平等,更應是教育者們和孩子們間的平等,教育者們和孩子們之間的平等是平等教育、民主化教育的基礎。在教育學生時,要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導之以行。在融洽的師生情感中,學生才會把老師的批評看作是對自己的愛護,把表揚看作是對自己的鼓勵。從而引起情感的共鳴,自覺把道德要求和行為規範轉化為自己的心理定勢和良好的習慣,收到“親其師,信其道,受其術”的效果。用真誠的情感去熱愛學生、關心學生、愛護學生,富於同情心,就會受到學生的愛戴,就能溝通師生之間的心靈,學生就會親近教師,唯有這樣才能在師生之間架起一座信任的橋樑。

影片中的一羣頑皮學生的境遇折射出一種很嚴重的社會現象,大學生又何嘗不是如此呢?每一個大學生,都是平凡卻又不平凡的,他們是獨一無二的個體,但是卻又是社會中很

普通很卑微的一個個體。每個大學生都有自己的長處和特長,但是不可避免的也有自己力不能及的方面,並非每一個大學生都是專攻於書本,或許他們有着自己獨特的一面,或許那就是他們真正感興趣的所在。正如有句話這樣説:“興趣是一切成功的源泉."唯有興趣,才是每個人最好的老師。對於大學生的教育,老師應該因材施教,針對每一個不同的學生,給予他們不同的引導和幫助。或許,就是因為老師的一個鼓勵,一句表揚,他們都會更堅定自己走向成功的信心。也許,就是老師的循循善誘,會給無數迷茫的大學生指出一條光明的坦途。其實,從另一個方面來説,那羣頑皮的學生也是幸運的,因為他們有一個真正懂他們,愛他們的老師,為他們劈荊斬棘。老師就像是一支紅燭,一點一點的融化我們心靈的冰川,走近我們的心靈,讓我們遠離寂寞。她給我們的愛,輕輕的,柔柔的,像茉莉一般,散發着沁人心脾的香味。老師的愛,無私中透露着平凡,卻又暗含一些偉大。它像一股暖流,滲入我們的心田;像一種呼喚,幫助我們落寞的心靈找到回家的路;像一陣春風,給我們温暖和温馨。尊敬的老師,沒有華麗的舞台,沒有簇擁的鮮花,一支支粉筆是他們耕耘的犁頭;三尺講台,是他們奉獻的戰場。他們的幸福,是桃李滿天下,是學生喚他的一聲“老師”。感恩老師,用優異的成績,用可驕的成功,用你一點一滴的進步來告訴老師,“老師,我能行。”感恩老師,給我們前進的動力;感恩老師,給我們飛翔的翅膀;感恩老師,給我們指明人生的方向;感恩老師,給我們放眼世界的慧眼。

感恩老師,讓我們用一點一滴的進步,用每一分的成長與成功來歌頌老師對我們無私的付出。

感恩老師,用我們健康成長的旋律譜寫老師無私辛勤的樂章。

感恩,我的生命因你而精彩。

第五篇:放牛班的春天,3

《放牛班的春天》觀後感

春天是四季的希望,春天也是放牛班的希望,春天裏美麗心靈像蒲公英一樣滿天飛舞。

《放牛班的春天》是由christophe barrater導演的一部電影,這部電影成了不少人心靈的雞湯。該影片講述了世界著名指揮家皮埃爾·莫安琦重回法國故地出席母親的葬禮,他的舊友送給他一本陳舊的日記,看着這本當年音樂啟蒙老師克萊門特·馬修遺留下來的日記,皮埃爾慢慢細味着老師當年的心境,一幕幕童年的回憶也從時光隧道里一扇扇地開啟。

克萊門特·馬修是一個才華橫溢的音樂家,不過在1949年的法國鄉村,他沒有施展自己才華的機會,為生活所迫他最終成為了一間男子寄宿學校的助理教師。這個學校有一個外號“池塘之底”,因為這裏的學生大部分都是難纏的問題兒童。並且,這裏的校長以殘暴高壓的手段來管治這班問題少年,體罰在這裏司空見慣,以至於學生心裏扭曲,讓這裏像池底一樣壓抑。初來咋到的他遇到的是前一個落荒而逃的助教。性格沉靜的克萊門特嘗試用自己的方法來改善這種狀況,用自己的方式來教育這羣叛逆的孩子,開始他愛的教育。愛和寬容是他教育的宗旨。

郭赫頌傷害了麥神父,馬修老師替他保密,只是罰他去照顧神父。最後這樣不僅沒有傷害到郭赫頌的自尊心,反而在照顧神父的過程中神父的寬容和善良讓他認識到自己的錯誤。這是寬容的力量。從教育的角度來看,這更是以人為本的體現。

馬修被前任教師評價為“天使的臉蛋,魔鬼的心腸”的皮埃爾監管課堂秩序。皮埃爾,一個喜愛偷竊、屢次逃學而被公立學校開除了的單親家庭的孩子,他幽閉而敏感。當他處理好樂格克事件後回往教室,卻發現皮埃爾在黑板上畫出了他的肖像速寫。面對這一場景,可以處理出不同水準來。或是依據學校的“行動—反應”原則,禁閉三天,給學生們來個下馬威;或是以此殺雞儆猴,嚴懲恐嚇抽打;或是進行思想教育,反省檢查??而馬修再次選擇了寬容的力量,他因勢利導地還皮埃爾一個肖像素描,並滑稽地漫畫式。愛與寬容拉近了他和孩子的距離,而理想的引導和興趣的培養則是他作為導師的指揮棒。

馬修請孩子們在小紙片上寫下自己的姓名、年齡、理想的職業。教室地出人意料地靜!誠然,這羣早已聽從野性的呼喚的孩子,他們從來沒有正視過自。現在,馬修要他們重新拾起早時的夢想,重新撿回屬於自我的人格尊嚴。每個孩子都在認真的寫,也許他們看到幽晦的上空出現了罅隙,一束生命的光芒正輝映在他們的心靈之上。我和馬修一樣被感動了,震撼了。惟有小貝比諾,仍在彷徨躑躅。馬修輕輕蹲下身體,一隻温暖的大手,輕輕搭在他的肩頭,耐心地軟語詢問。他愛孩子,一個都不少。

閒時,馬修會創作一些合唱曲。也正是這些徹底合唱曲改變了“池塘之底”。馬修開始組合唱隊,教孩子們唱歌,喚起了孩子的興趣。他們陰暗的生活多了陽光的色彩。小小的貝比諾因為不會唱歌,暫時被任命為馬修的助理,每個孩子都是自己的位置。合唱團創辦初期,

皮埃爾正在受罰期。他常常獨自潛往教室,讓自己的聲音穿過穿越校園,竄向雲霄,竄向生命的天堂。可是,他很孤傲,也很自卑,從來不肯在公眾下展示歌喉的美麗,甚至以戲謔的姿態將自己出局。細心的馬修發現這美麗的歌喉。他沒有因為他打架鬥毆而反覆懲罰糾纏,相反,卻敦促他回到合唱團。一如馬修在日記中所述:“他自己感覺不到,可我卻確信無疑,他的嗓子是個奇蹟,預示着一種異乎尋常的音色。”皮埃爾異乎尋常的音樂天分,在馬修的精心保護和培育下,常常能發揮得淋漓盡致,將美夢化為奇蹟。合唱團進行得很順利,在聆聽孩子們成長的拔節聲的同時,馬修也感受到自己身上潛滋暗長的力量。孩子們精彩絕倫的演唱,讓他靈感澎湃,漸趨佳境。上善若水,我們看到這羣寫滿憂鬱與痛苦的臉龐上,已經一掃往日的陰霾。年輕而驛動的心被美妙的音樂點燃,倏忽之間靈魂飛舞而上,將淚痕烘乾,把自我沉醉。課堂內,操場上,宿舍裏,他們的臉上一直洋溢着幸福快樂的笑容,感覺着內心歡樂的震顫。眼望着天空,放飛靈魂深處對自由的渴望,在遙遠的天邊建築着屬於自我心靈的小屋。

一切都在跳躍,在奔騰,在開放,在變化。當皮埃爾墨水投向馬修時,羣起而攻之;古板的校長也加入了足球隊,甚至爬上辦公桌,放飛紙鴿,放飛童真;刻板的朗古盧瓦的數學課堂語言的竟然充滿了和諧的音樂節奏,後來還加入了合唱團,彈起了風琴;皮埃爾的母親感受到馬修對於孩子欣賞的力量,感受到未來生活的希望,從此生命也發生了完全的轉向??

最讓人感動的畫面是他帶走了一直等待父母來接的孤兒貝比諾,

那天正好是星期六,離開的畫面,我看到了新的希望。

是愛和寬容讓這池塘底下被遺棄的一切重新煥發了生機,暖暖的陽光在如歌的春天穿透清澈的水面,喚醒了那些鮮活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