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史記卷一——五帝本紀第一》讀書筆記(精選多篇)

欄目: 讀書筆記 / 發佈於: / 人氣:5.66K

目錄

《史記卷一——五帝本紀第一》讀書筆記(精選多篇)
第一篇:史記筆記(五帝本紀第一)第二篇:《史記·五帝本紀講稿》讀後第三篇:讀《史記五帝本紀》札記第四篇:2014.09.21史記五帝本紀-hbz第五篇:項羽本紀讀書筆記更多相關範文

正文

第一篇:史記筆記(五帝本紀第一)

史記筆記

五帝本紀第一

一.注音

yīnji?shàomìruìjùnxùnpíxiūchūmǐbáyìrěnshūbìpaibēi駰頡劭謐叡濬濬貔貅貙弭魃蓺荏菽髀挹閎ìqúbiànxiǎnyǔncashīyínqiánjíxuānáoyínm?qi?ngxìduānzhì詖朐艑獫狁筴蓍螾葴姞儇囂嚚嫫邛舄剬剬kùjiǎoqūntiáochanjūzǐxiaxiaxiǎnd?jīnguānxuánzāiyǒngyúchū嚳蟜夋齠齔娵訾禼卨毨惪矜矜璿烖禜雩樗cháicùcúzēngzhíyìfaijiǎquānzuìtáowùfailǒngjuànlízǎoyǔ祡蔟徂繒贄劓剕檟悛辠檮杌髴壠鄄釐棗窳chīcūgǔtuíyǎnyǒushūchāojiǎod?uzhìjiānjiànhabìyǐjìyuán絺麤盬隤戭戭儵勦勦鬭稺籛鑑(請你收藏好 範 文,請便下次訪問:)湼庳苡洎爰

二.註解

1. 黃帝初都涿鹿——彭城,在上谷

2. 黃帝生於壽丘——曲阜東北六裏

3. 有熊——河南新鄭

4. 黃帝長於姬水,因以為姓

5. 黃帝居軒轅之丘,因以為名,又以為號

6. 幼而徇齊——①幼而才智周徧,且辯給也。②徇齊——敏慧。徇,疾也。齊,速也。

7. 成——二十冠,成人也

8. 炎帝——人身牛首,長於姜水,因以為姓。以火德王,故號炎帝。又曰魁隗氏、連

山氏、列山氏

9. 荏菽——胡豆

10. 阪泉——黃帝泉,涿鹿城東一里

11. 披山——開山。一説,旁山、靠山。披通陂,旁其邊之謂也。

12.匈奴——唐虞已上曰山戎,亦曰薰粥,夏曰淳維,殷曰鬼方,周曰玁狁,漢曰匈奴。

13.涿鹿之阿——廣平曰阿。涿鹿,山名。即黃帝所都之邑於山下平地。

14.逆知——預料,逆料

15.爾雅曰:有足曰蟲,無足曰豸。

16.旁羅——遍佈

17.螾——蚯蚓

18.舄——鞋

19.帝顓頊——高陽,有天下號也。高陽者,所興地名也。

20.四瀆——江、河、淮、濟

21.帝嚳——高辛,所興地名也。

22.天神曰神,人神曰鬼。又云聖人之精氣謂之神,賢人之精氣謂之鬼。

23.允執厥中——指言行符合不偏不倚的中正之道。

24.堯——謚法:翼善傳聖曰堯。陶唐氏,祁姓。母陳鋒氏女,曰慶都,十四月生堯,都平陽,漢曰太原郡。

25.黃收純衣——收,夏冕名,其色黃,故曰黃收。純衣,士之祭服。純,讀曰緇。

26.便章百姓——便章即辯章,辨明的意思。也作平章。平通辨。平章,意為評議辨別,引申為決斷處理。亦即考察百官的意思。

27.羲和——重黎之後。重,南正,司天以屬神,黎,火正,司地以屬民。

28.歲——夏曰祀,取四時祭祀一訖也。周曰年,取禾榖一熟也。唐、虞曰載,取萬物終更始也。歲,木星也,取歲星行一次也。

29.嚚頑——口不道忠信之言為嚚,心不則德義之經為頑。

30.五帝之廟——五府,蒼曰靈符,蒼帝靈威仰之府,周曰青陽;赤曰文祖,赤帝熛怒之府,周曰明堂;黃曰神鬥,黃帝含樞紐之府,周曰太室;白曰顯紀,白帝招拒之府,周曰總章;黑曰玄矩,黑帝汁光紀之府,周曰玄堂。

31.七政——日月五星

32.六宗——星(五緯星)、辰(日月所會十二次)、司中(文昌第五星)、司命(文昌第四星)、風師(箕星)、雨師(畢星)。

33.五瑞——王執鎮圭,尺二寸;公執桓圭,九寸;侯執信圭,七寸;伯執躬圭,五寸;子執榖璧,五寸;男執蒲璧,五寸。五瑞者,王不在中。

34.律——有十二。陽六為律,陰六為呂。律以統氣類物,一曰黃鐘,二曰太蔟,三曰姑洗,四曰蕤賓,五曰夷則,六曰無射;呂以旅陽宣氣,一曰林鐘,二曰南呂,三曰應鐘,四曰大呂,五曰夾種,六曰中呂。

35.度——分、寸、尺、丈、引也,所以度長短也。本起黃鐘之管長,以子榖秬黍中者一黍為一分,十分為寸,十寸為尺,十尺為丈,十丈為引。

36.量——龠、合、升、鬥、斛也,所以量多少也。本起黃鐘之龠,以子榖秬黍中者千有二百實為一龠,合龠為合,十合為升,十升為鬥,十鬥為斛。

37.衡權——銖、兩、斤、鈞、石也。所以稱物輕重也。本起於黃鐘之種,一龠容千有

二百黍,重十二銖,二十四銖為兩,十六兩為斤,三十斤為鈞,四鈞為石。衡,平也。權,重也。

38.五禮——吉、兇、賓、軍、嘉也。以吉禮事邦國之鬼神祇,“類於上帝”;以兇禮哀邦國之憂,“如喪考妣”;以賓禮親邦國,“羣后四朝”;以軍禮同邦國,“汝徂徵”;以嘉禮親萬民,“女於時”。

39.瑞、玉——執之曰瑞,陳列曰玉。

40.三統——伏羲,天統,色尚赤;神農,地統,色尚黑;黃帝,人統,色尚白。

41.三帛——高陽氏後執赤,高辛氏後執黑,其餘諸侯執白。

42.六贄——孤執皮帛,卿執羔(取其羣不失其類也),大夫執鴈(取其候時而行也),士執雉,庶人執鶩,工商執雞。羔、鴈馴,可生為贄。

43.生曰父,死曰考,廟曰禰。

44.五刑——墨、劓、剕、宮、大辟也。

45.眚烖——為人作患害者也。

46.四兇——共工,窮奇也,變北狄;讙兜,渾沌也,變南蠻;三苗,饕餮也,變西戎;

鯀,檮杌也,變東夷。

47.舜——謚法:仁盛聖明曰舜。

48.郊野法雲:九夫為井,四井為邑,四邑為丘,四丘為甸,四甸為縣,四縣為都。

49.八愷——倉舒、隤皚、檮戭、大臨、尨降、庭監、仲容、叔達

50.八元——伯奮、仲堪、叔獻、季仲、伯虎、仲熊、叔豹、季貍。

51.姦軌——由內為姦,起外為軌。

52.四海——爾雅雲:九夷八狄七戎六蠻謂之四海。

53.九嶷山——又名蒼梧山,位於零陵,和舜葬於此有關。

54.帝堯為陶唐,陶唐皆國名,猶湯稱殷商。堯為唐侯,因以為姓。帝舜嬪於虞,因以為姓。帝禹母脩己吞薏苡而生禹,因姓姒氏。而契姓子氏者,亦以其母吞乙子而生。

55.爰洎——到了??的時候

第二篇:《史記·五帝本紀講稿》讀後

《<史記·五帝本紀>講稿》讀後

林沄在《真該走出疑古時代嗎?—對當前中國古典學取向的看法》(《史學集刊》2014年第3期)一文中指出了李學勤念念不忘炎黃二帝的原因:李認為中華文明應當追溯到黃帝,即“以炎黃二帝的傳説作為中華文明的起源”。從民眾心理上來説,不妨把黃帝作為中華民族的一個象徵,這是一個信仰問題;但從學術的角度來看,黃帝只不過是一個傳説中的古帝聖王而已。

李學勤等人身上帶着一種維護中華民族五千年曆史文明的情結

第三篇:讀《史記五帝本紀》札記

讀《史記五帝本紀》札記(一)

一、三皇乃氏族名,象徵華族發展史上的三個階段:司馬遷著《史記》,以五帝為首而不及

三皇。後有小司馬補《三皇本紀》置之卷首,亦只雜鈔諸書,並無特見。三皇到底是什麼人?史記為什麼不記載三皇之事蹟?三皇的説法很多,我認同《尚書大傳》以燧人氏、伏羲氏、神農氏為三皇,此皇能構為人類史上連續的三個時代。燧人氏,意謂野居並取火之氏族也。伏羲氏,一作庖羲,意謂穴居並熟食之氏族。以上皆為山居之氏族,其生活時代或在北京人、山頂洞人時期。神農氏,指村居農耕之氏族也。其時代或與仰韶文化相近。穴居避風,故以風為姓,此為山居民族之徵。神農氏為姜姓,黃帝為姬姓,姜、姬皆水名,依水而居,此村居農耕民族之徵也。三皇皆以氏為名,概括人類發展史上的三個時代,且其事渺茫無徵,故司馬遷不以之入本紀,宜也。有以炎帝即神農氏者。其實炎帝是神農時代最後一位君王。故炎帝是人名,神農是氏族,以炎帝屬神農氏則可,以炎帝即神農氏則不可。

二、五帝均是黃帝宗系:三皇所屬宗系是否一脈相承未可知。但五帝皆是黃帝子孫則無疑,

黃帝,顓頊,帝嚳,堯,舜,此《史記》所謂五帝,皆屬黃帝血統。茲排其宗系如下:鯀 禹(四世孫) 啟

黃帝 (一)昌意 顓頊(二世孫) 窮蟬 敬康 句望 橋牛 瞽叟 重華(八世孫);(二)玄囂 蟜極 高辛(帝嚳,三世孫) 放勛(堯)(四世孫)。自黃帝而下,昌意與玄囂皆未稱帝,蓋黃帝在位時間長而未及之也。顓頊為黃帝之孫,帝嚳為曾孫,堯為四世孫,舜為八世孫,禹為四世孫。五帝皆黃帝一系無可疑。

三、禪讓的實質是宗族內部的權力制衡:相傳黃帝有二十五子,得其姓者十四人,所謂得姓,

即得國之謂也。黃帝的子孫皆開疆拓土,成為新的部落的首領,這些新部落以黃帝血統為核心,形成大的部落聯盟。在部落聯盟內、宗族內部推選聯盟首領,可能是在黃帝時代就立下的規矩。黃帝以下之四帝,皆為昌意、玄囂之子孫。可見這兩系是黃帝子孫中實力最強的宗系。其中顓頊、舜、禹皆是昌意一系,高辛、放勛是玄囂一系。顓頊而後,不傳子窮蟬而傳高辛,可見在兩系維持實力均衡之意圖。高辛傳摯,但摯不善,故堯立,堯在位久,如再傳子丹朱,昌意一系必有離心。堯之後,必傳位給昌意一系,否則這個黃帝部落集團面臨分裂之危險。如何從昌意系中選擇合適的接班人,這是堯所考慮的問題。無論選誰,都必須是昌意系的,這是以維護部落聯盟之團結為宗旨。所以,我以為,堯傳舜,與顓瑣傳高辛無異,這中間最核心的不是選賢與能的問題,而宗族內部的團結問題。禪讓制沒有孟子所讚的那麼高尚,也並不像韓非子們蠡測的那麼血腥,只是順應時勢的一種作為。

四、堯為什麼選擇舜:舜的身份,是黃帝八世孫,而堯和禹都是黃帝的四世孫,輩分差異如

此之大,讓人懷疑。更讓人不解的是,他的身份是庶人,既不是部落的首領,也不是堯身邊的輔佐之臣。堯起舜以草野之間,是禪讓制的經典佳話。但它背後也許包含着不為人知的故事。我以為,舜可能是昌意系實力較弱的一支。堯選擇舜,而不選擇昌意系中的強權者,一方面繼任者更容易感恩於己,一方面也不至於對自己這一系產生威脅。堯對舜之籠絡無以復加,以子友之,以女妻之,更使得這兩系水乳交融,彼此不分。(細想起來,同姓通婚,輩分懸殊,倒不合現在的倫理)。堯的這些作為,也應是着眼於宗族內部的和睦。

五、禹為何結束了禪讓:堯用鯀治水,不成被殺。舜用禹,禹繼其事有功於天下。舜傳位給

禹時,禹曾虛情假意地要主位於契、后稷和皋陶,但他終於當仁不讓地即了帝位,並在

百年之後傳給了不肖子啟,由此結束了禪讓的歷史。禹為何結束禪讓?很容易想到的是禹的私心強於堯和舜。不排除這種可能,但歷史的發展,往往不以個別主觀的性情而改變,而是順應事理之當然。我們可以想象,在黃帝集團初創的百年間,集團內可能只有十幾二十個獨立部落,推選聯盟首領具有可操作性,但在這個集團擴張的過程中,可能有數十個乃至上百個獨立部落,這樣一來,禪讓制不易操作,無論怎樣也無法在宗族內部實現平衡。而且,很可能非黃帝系的部落也加入了聯盟,如要以賢德為標準繼續禪讓制的話,聯盟首領也有可能帝落到非黃帝一系。故禹就當仁不讓地傳位給啟,並以世襲替代了禪讓,這是因為,禪讓已失去了維持宗族團結的意義,繼續實行禪讓,可能威脅到皇權血統的純正。

讀《史記五帝本紀》札記(二)

按司馬遷《史記五帝本紀》記載,五帝世系非常清楚:黃帝崩,傳子昌意之子顓頊;顓頊崩,傳伯父玄囂之孫嚳;嚳崩,傳第四妃之子摯,後及第三妃之子堯;堯崩,下傳族玄孫舜;舜崩,傳於禹。但是,問題沒有這麼簡單。如上圖所示,黃帝傳及顓頊經過兩代,顓頊傳帝嚳,帝嚳傳堯,從時間上來説還算合理。但是,從堯到舜的就開始出問題了:

問題一:玄囂之後多長壽,昌意之後多早育?

首先我們把目光移回到黃帝與嫘祖的倆兒子——玄囂與昌意——身上,考慮到婦女的最大生育年齡和那年月盛行早婚,玄囂與昌意的年齡相隔應該不會太大。玄囂-蛟極-帝嚳-帝堯,中間間隔兩代;再看看昌意這邊,昌意-顓頊-窮蟬(瞧這名字取的)-敬康-句望-橋牛-瞽叟-舜,中間間隔六代。如果論輩分的話,舜應該管堯叫高族祖父。如果昌意同志泉下有知,一定會仰天長歎,同一個爹生的,為啥差別這麼大捏?如果《五帝本紀》“堯立七十年得舜”,“(舜)年三十而堯舉之”成立的話,那麼我們應該好好表揚一下玄囂、蛟極,帝嚳三位同志,這三位同志都很好地貫徹落實了早婚(這個是當時的慣例)晚育政策;同時,我們也應該對昌意、顓頊等七位同志提出批評,他們不光早婚,還早育,與我國宣傳的“晚婚晚育”唱反調,嚴重阻礙了我國計劃生育政策的實施,給子孫後代帶來了極為嚴重的負面影響!

問題二:舜、娥皇、女英,一個男人和兩個女人不能説的祕密。

然後我們再來看看舜和他的倆老婆——娥皇、女英。眾所周知,這兩位出身高貴——堯之女,身負異能——眼淚腐蝕性極強(舜南巡而死,此二女眼淚滴在竹子上,腐蝕出紋路,後人稱湘妃竹),是婦女屆的傑出人士——“甚有婦道”,但同時,這兩位有着和舜不能説的祕密,那就是——論輩分的話,舜是她們的族曾孫!!呃,這個,不知道娥皇、女英二位有何感想!不過楊過一定很有想法:為啥自己不能早生幾千年!

問題三:后稷之後盡強人,子孫皆是純爺們。

接下來,我們再把目光投向大禹。哦,大禹跟堯是一輩的,勉強説得通。哦,大禹,沒你事了。接下來我們看商湯、夏桀和周文王昌,論輩分的話,這三位正好相當。不過,如果考慮到商朝(前1600年?—1066年)中間大約五百年時間的話,你就會發現,詭異的事情再次出現了,本應該和夏桀、商湯同一輩分的周文王昌,居然較這二位晚出生五百年。接下來我們再計算一下,夏朝(前2014年—前1600年)大約經歷470年,也就是説,從后稷到周文王昌一共15代人,一共經歷了千餘年。換算一下,平均每一代人要間隔60餘年!從操作性上來看,這是不可能的。當然,我們不能完全排除,后稷當年被母親姜原拋棄時保持了純爺們的能力,能夠在60歲時生兒育女。而且這種能力代代相傳,直至周文王昌。

綜合以上幾點,我們可以看到,把五帝當作純粹的個體,將五帝譜系視為家族譜系,是極為不靠譜的。

司馬遷作《 五帝本紀》主要取材於《世本》《五帝德》和《尚書》,雖然也進行過實地考察,記錄的也是他認為較為可信的版本。但是,經過後代諸多史家分析,其內容傳説性大於歷史性。以五帝的譜系為例,北宋歐陽修在其《帝王世次圖序》中指出,若史記所載帝王譜系屬實,那麼武王同學肯定是異能人士,以十四世祖的身份,穿越時光,去討伐自己的十四孫(論輩分,武王是紂的十四世祖)。清人樑玉繩在《史記志疑》也指責,若史記所載屬實,那麼舜同學更是niubility,娶了自己的曾族祖母,還是兩個!

有人提出,不能簡單地以堯、舜、禹、湯等為具體的人,而應該把他們當作單個的氏族的廣告代言人——那年月比較混亂,英雄的名字往往也成為氏族的名字。也有人提出,作為歷史,《五帝本紀》的史學價值可能有限,但是對於研究民俗,這些資料彌足珍貴。綜合以上觀點,也確實勉強可以解釋歐陽修,樑玉繩等人的疑惑:既然堯舜禹湯不是具體的人,而是氏族,那麼所謂的論資排輩就不靠譜了。既然都是氏族,那麼所謂的隔代就不是子孫傳代之隔,而是部落更迭之隔,於是武王的穿越就可以解釋了。既然是氏族,那麼舜娶的就不是曾祖祖母,而是氏族外的通婚,所謂的亂倫就不存在鳥。

讀《史記五帝本紀》札記(三)

中華民族的歷史應該是從黃帝説起,其實在黃帝之前還有很多位傳説中的人物,伏羲、女媧、神農、共工。。。。這些人物幾乎出自先秦古書《山海經》,《山海經》裏描寫的刀山火海、千奇百怪的人文地理為後來的小説提供了讓人無盡遐想的題材,據説寫這本神之又神古書的,只是古代眾多部族裏的其中一個部族的人們根據當時部族周圍的環境而想象出來的,就是這麼個想象出來的東西,在今天的我看來,成為第一本曠世奇書,即使裏面全部都是些不科學的東西。

三皇者,伏羲、神農、黃帝也;五帝者,黃帝、顓頊、帝嚳、帝堯、帝舜也;這是比較常見的説法。從中可以看出黃帝位置之重。五帝在古代是朝廷官方最高的祭祀等級儀式之一,也正因為此,這些先人幾乎被歌頌為神一樣神祕的人物。其實按照流傳下來的文字書籍,至少就能證明五帝是確有其人,只是由於遠古時期文字記錄有所欠缺,只是靠着口耳相傳,傳到漢代時才得以書本的形式流傳下來,所以才出現黃帝乃“主雷雨之神”之類的傳説。

黃帝,生於公元前2700年,死於2600年,少典之子,(少典按輩分算是伏羲的n代子孫,是神農的根號n代子孫)和炎帝、蚩尤同為中華民族的祖先。長期活動在今天的河南省境內黃河渭水流域,是個牛逼的角色。“軒轅乃修德振兵,治五氣,藝五種,撫萬民,度四方”——《史記。五帝本紀》。描寫的就是黃帝如何治理軍隊,如何使百姓安居,如何管理部落中各方諸侯的情形。

炎帝和黃帝一樣都是少典族的子孫,炎帝長期活動在今天的陝西省寶雞市範圍內,感覺黃帝和炎帝的矛盾來由並不是《史記》中説的“炎帝欲侵陵諸侯”那麼簡單,看看各自所處的地域就大概可以想象得到,炎帝在黃河上游,黃帝在中游,如果一個人老是喝別人喝過的水,而且這些水很有可能還是用來洗衣做飯之後的廢水的話,是誰都不會舒服的,於是黃帝只能是卧薪嚐膽、忍辱負重地修德振兵,為了名正言順地出兵討伐炎帝,特地找了幾個和炎帝有隙的諸侯,之後的事就是勝者王敗者寇,贏了怎麼説都行,怎麼説都順理成章地合乎歷史情理了。大敗炎帝后,黃帝融合兩個部族為華夏族。

蚩尤被稱為戰神,長期活動在今天的黃河下游區域,因為部族盛產鹽,而同時冶煉技術得到相應的發展,進而發展成為很有戰鬥力的部隊,被黃帝部落稱為“野蠻、勇悍、善斗的強大部落”相比較而言,蚩尤和炎帝更親,自己的兄弟被黃帝收了,做兄弟的決不能袖手旁觀!於是舉兵來犯,這就是原始社會末期的空前部落大戰——逐鹿之戰,不想被黃帝扼殺。蚩尤

的部落一部分融入了華夏族,一部分分散到了今天的湖南湖北一帶,被稱為“三苗”,和今天的苗族沒什麼關係。

和黃帝有關聯的就是一本《黃帝內經》,又是一本奇書。《黃帝內經》的作者並不是黃帝本人,只是古代醫學家借黃帝之名寫的,成書於春秋時期。主張不治已病,而治未病;理論上建立了“陰陽五行學説”,創建經絡學説,發明鍼灸療法等,被歷代奉為”醫家之宗“。可以和同時期的《希波克拉底文集》相提並論,希波克拉底是中世紀醫學界的”醫學之父“,只是《黃帝內經》沒有進入世界醫學史,大概是中醫和西醫之間的關係吧。。。。

讀《史記五帝本紀》札記(四)

一、「索隱述贊」:帝出少典,居於軒丘。既代炎歷,遂禽蚩尤。高陽嗣位,靜深有謀。小大遠近,莫不懷柔。爰洎帝嚳,列聖同休。帝摯之弟,其號放勛。就之如日,望之如雲。鬱夷東作,昧谷西曛。明魳庂陋,玄德升聞。能讓天下,賢哉二君!

二、記載遠古的歷史,以《史記·五帝本紀》最具首尾。太史公綜合《尚書》、《國語》、《左傳》以及保存在儒家文獻《大戴禮記》中《帝系》、《五帝德》等文獻,參之以自己的採訪,成此“著為本紀首書”的大文字,誠所謂“非好學深思,心知其意,固難為淺見寡聞道也”。

對這篇文獻,古人一味地迷信,近人則基本採取實用主義的態度——抽象否認而又具體地承認。如果覺得其中有幾句話有用,就説“《本紀》雖然為某某時期假託,但其中某幾句話還是有根據的”之類。《五帝本紀》的真實性恰恰不在它的具體細節。人們懷疑《五帝本紀》,就會説,你看,五帝的記載中沒有別的事情,不是説這個帝聰明就是説那個帝睿智,有什麼實際的事情呢?其實,聰明就是五帝最大的本事。據詹·喬·弗雷澤的著作《金枝》對一些土著部落的記載,那些部落總是將那些最聰明的人選出來做他們的王,而這些王又都有巫師的求雨、治病、掐訣唸咒的本事。弗雷澤説:“據一個土著解釋説,美拉尼西亞的酋長們享有權力,完全來自於人們相信他們和魔鬼有往來,並能夠憑藉魔鬼產生的影響力去支配超自然的力量。”五帝可以通天,守住這一點,沒事就是他們最大的本事。再舉一個例子,照《史記·五帝本紀》的記載,五帝“自黃帝至堯舜皆同姓”,黃帝以後,他的子孫分化成兩大支系,而黃帝以後的各帝,都不出這兩大支系的範圍。摩爾根《古代社會》説,在古代希臘和拉丁部族,“某些宗教儀式被他們認為具有神聖性,於是便普及為全民族所信奉的宗教。在一些城市裏,某些神的大祭司之職,是由固定的氏族世襲的。”也就是説,這裏的宗教首領,也都是從一箇中心性的大族中產生。與《五帝本紀》所載頗為類似。這些都提醒我們,對我們不瞭解的事物,率然採取不相信的態度是冒失的。《五帝本紀》所記,不能簡單理解為好事者的向壁虛造。

如果我們考察一下我國東北的紅山文化的遺址,我們就可以得到啟發:宗教活動的中心,維繫着方圓百里的人羣的共同精神生活,這啟發了我們理解五帝時代的文化線索。在中華文明形成的歷史進程中,有一點必須多加註意,那就是華夏地域廣大,地域廣大必然伴隨的是人羣眾多,林林總總。這些來源於不同地域單元、歷史經歷各異的人羣,最終如何在黃河流域凝結為一個有機的社會羣體,是一個涉及到文明形成道路的大問題。一般我們説,歷史發展到一定程度,不同的族羣相遇,其最基本的法則就是戰爭,勝者為王敗者為寇。但是,在這樣一個地域廣大的地區,僅憑戰爭的法則是否就可以凝結人羣?所謂“打不起躲得起”,大地

域有這樣的條件。歷史上不就有過“竄三苗於三危”、“流共工於幽州”的事情發生嗎?僅僅是戰爭恐怕永遠也不能團聚人羣,一味的戰爭,很可能會把本來就不相統攝的人羣弄得更散。

那麼,是什麼力量可以導致這樣一個廣大地域上的先民走向統一呢?紅山文化告訴我們:以原始宗教為表象的共同的精神生活構建,是凝聚人羣的一條重要途徑。如果我們沿着這個思路去解讀《史記·五帝本紀》,也許可以獲得豁然的理解吧。 三、我想五帝時期應當是介於原始社會後期,之所以鬧不清楚,是因為五帝本紀中所敍述的五帝皆幾近完人,使得這段歷史怎麼看都是傳説,讓人無法完信。再則社會的發展斷然不會如書中所説由五個人的領導就能完成的,我想就算五帝真有其人,他們的真實身份應該是部落聯盟主席之類的,其功勛應當是所有人民的勞動成果之集合才對。不過這些都是題外話了。在這個時期自然規範應當是占主導地位,而社會規範處於懵懂有待開發階段,黃帝“志五氣,植五種······”當是出於遵循自然規範的需要,而他祭祀占卜定曆法馴養家禽種植五穀都説明了當時的人民以遵循自然規範為主。接下來的顓頊和帝嚳沒什麼可説的,黃帝的孫子和曾孫,基本上還維持着以自然規範為主的統治,規規矩矩的,也沒有突破。從堯開始,可以看見社會規範已經開始慢慢成為重點“能明馴德,以親九族。九族既睦,便章百姓。百姓昭明,合和萬國”人情已經進入治國之考量。至於舜,是五帝中經歷最傳奇的人物了,都説以德服人,而他卻以德服天。小時候看五帝,最佩服的也是他,而他的管理重點,可以看出已經開始偏向教化民眾,制定社會規範上了。也就是書中所説的“明德之政”。禹是我在平時最常想到的人,畢竟大禹治水的故事所告訴我們的,是字字真言,而現今社會反其道而行之之風,頗有錢塘江潮水的迅猛之勢和萬年冰山之頑固不化之態。五帝時期的社會是單純的,可變因素只有兩個,並且都還在發展階段,可以想象得出當時的社會風貌的淳樸自然。而在那之後,社會由簡入繁,逐漸產生了權力規範和市場規範,而這片土地上,因着種種“天時地利人和”,權力規範逐漸成了主導規範,而這樣的狀況生命力之強盛,使之無法跟着封建社會的覆滅而消失,反之換了新行頭(還是隱形衣),冠冕堂皇的登堂入室。乃至從上至下的各個方面均受其蠱惑,奈何其行事作風一向是春風化雨般,讓明白人恨的咬牙切齒,讓受其蠱惑的如吸食鴉片般不能自己甚至不能自知······也無怪魯迅先生當年聲嘶力竭的吶喊了。此中苦悶,不提也罷,反正反過鬧過哭過笑過,到頭來不過又深刻的認識了一回這事實的根深蒂固與其必然性,至於它的必然性源於何處,以後再來慢慢贅述,現在的我,只想做一場五帝時期的夢,再深深的,深深的醉上一回······

四、先説黃帝。黃帝正妻(女累)祖,這女的給他生了兩個兒子,玄囂和昌意。但是,黃帝一共有25個兒子,其中的十四個是有獨立的姓氏的,但五帝本紀裏也只告訴了我們,曾經有過這些人,具體叫什麼就不知道了。以前覺得黃帝應該是一個很專情的人的(雖然我也不知道為什麼會這麼想),看到這些,有些失望啊。

然後又寫了堯舜的事。書上記載,堯在位七十年後,覺得自己不行了,想要找繼承人,大家都推薦他的兒子丹朱,被他否定了,然後大家就推薦舜。為了考查舜,堯把自己的兩個女兒嫁給了他,此時舜30歲,而堯已經在位70年了(天知道這個時候堯多大歲數了),然後,我就在想,這個時候堯的女兒多大?然後,我就糾結了。接着説堯,要在位70年後,發現舜,有培養了他20年,再過了28年才死。那麼就算堯一出生就執政,死的時候也至少是118歲了,額,我不説什麼了。

在説説舜,舜在20歲時,以孝聞名。順便説一句,舜是黃帝的第八代孫子,而堯是黃帝的第5代孫子,具體的傳位方式待會再縷一縷。回到舜,首先,這個舜,是個倒黴的孩子,他的父親,後母和弟弟都想殺死他,不過最終他還是木有死。但他的經歷實在是太詭異了。一次謀殺,是他老爹讓他去修屋頂,話説這個時候他已經被堯賞識了,然後他爹把梯子撤走,還放火燒房子,但舜卻用兩個斗笠護住身子,跳下來了。第二次,是去挖井,他在挖的時候

偷偷挖了一個地道,當弟弟和父親一起填井的時候,他從密道跑出來了。額,我突然就覺得,那什麼,這太假了,與其説是舜福大命大,倒不如説是舜的父親和弟弟犧牲了自己的名譽來陪舜一起做戲,從而成就舜。他一個人去修屋頂,為什麼要帶兩個斗笠?在挖井是居然還會想到挖一個密道出來,怎麼想怎麼神奇啊。還有一件事,讓我覺得舜好虛偽。當堯死後3年,孝期滿,他讓位給丹朱,但是諸侯還是隻朝拜他,大臣們有什麼事還是隻請示他,於是在無奈之下,他只好當帝。看完第一感覺,這傢伙,和王莽一個套路。再來説一説帝位的繼承好了。首先是黃帝,他傳位給了他的孫子,昌意的兒子,高陽(好像就是屈原的那個高陽),也就是顓頊帝,高陽有一個兒子,叫窮蟬,但在他死後,並沒有傳位給自己的兒子,而是傳給了玄囂的孫子,也就是自己的表侄,高辛,高辛即帝嚳,帝嚳把帝位傳給了自己的一個兒子,摯,但摯這個傢伙不善於治國,在他死後把帝位傳給了自己的弟弟放勛,這個放勛就是堯。再從舜向上推,舜的爸爸是瞽叟,瞽叟的爸爸叫橋牛,橋牛的爸爸叫句望,句望的爸爸叫敬康,敬康的老爹就是窮蟬,也就是高陽的兒子。但很奇怪,從窮蟬開始,他們家的人都是普通百姓,這個我不做評論了。這麼説來,堯其實是舜的遠房祖爺爺之類的人物。

五、黃帝簡介:黃帝,是少典部族的子孫,姓公孫名叫軒轅。他一生下來,就很有靈性,出生不久就會説話,幼年時聰明機敏,長大後誠實勤奮,成年以後見聞廣博,對事物看得清楚。軒轅時代,神農氏的後代已經衰敗,各諸侯互相攻戰,殘害百姓,而神農氏沒有力量征討他們。於是軒轅就習兵練武,去征討那些不來朝貢的諸侯,各諸侯這才都來歸從。而蚩尤在各諸侯中最為兇暴,沒有人能去征討他。炎帝想進攻欺壓諸侯,諸侯都來歸從軒轅。於是軒轅修行德業,整頓軍旅,研究四時節氣變化,種植五穀,安撫民眾,丈量四方的土地,訓練熊、羆、貔、貅、貙、虎等猛獸,跟炎帝在阪泉的郊野交戰,先後打了幾仗,才征服炎帝,如願得勝。蚩尤發動叛亂,不聽從黃帝之命。於是黃帝徵調諸侯的軍隊,在涿鹿郊野與蚩尤作戰,終於擒獲並殺死了他。這樣,諸侯都尊奉軒轅做天子,取代了神農氏,這就是黃帝。天下有不歸順的,黃帝就前去征討,平定一個地方之後就離去,一路上劈山開道,從來沒有在哪兒安寧地居住過。

第四篇:2014.09.21史記五帝本紀-hbz

<<史記第一卷:五帝本紀第一>>讀書筆記

--黃本真2014.09.21

《五帝本紀》是《史記》130篇中的第一篇,記載的是遠古傳説中相繼為帝的五個部落首領——黃帝、顓頊、帝嚳、堯、舜的事蹟。文中也記錄了當時部落之間的戰爭,部落聯盟的首領實行禪讓制,和遠古時人們開田、種穀、觀測天文、推算曆法這些雖為傳説.它為我們瞭解和研究遠古社會,提供了線索和信息。

1黃帝:○黃帝,是少典部族的子孫,姓公孫名叫軒轅。他聰明勤奮,對神農氏非常忠誠。並代替神農氏降服了炎帝與蚩尤。因此,諸侯都推舉軒轅做天子取代神農氏。黃帝他非常忠於神農氏,多次代替神農氏討伐叛軍。如此來説,我跟我以前學習過的歷史似乎有些偏差。我一直以為當時炎帝和黃帝並沒有在所謂“統一”的管制下。那時只是認為他們是很多散落的小部落。互相爭奪也是很正常的。可文中記載説當時神農氏統治,也就是神農氏擁有帝位。這麼一來,炎帝也許就是反叛神農氏。可如果炎帝反叛,那為什麼三皇五帝中有炎帝的位子。他這種叛軍有什麼資格被後人崇拜祭奠呢。換説回來,黃帝立下這些汗馬功勞,也就理應繼承了神農氏的地位。黃帝就是這樣平定了四方。 黃帝去過很多地方,但最後選擇在逐鹿山的山腳下建設都邑。黃帝四處遷徙,士兵們走到哪就在哪設置軍營以自衞。雖然我很不理解既然他們常常遷徙,那設立首都有什麼意義。黃帝所封的官職叫雲來,軍隊號稱雲師。在等級制度上,他設置了左右大監,負責監察各個諸侯國。黃帝在位時萬國安定,所以祭祀鬼神山川的也是黃帝在位時最多。為什麼國泰民安的時候就經常祭祀?難道就是因為太閒了麼。迷信這麼多鬼神也沒有什麼大用處,雖然可能可以讓人民更聽話。而這些神靈的故事又是誰編造的呢?我一直認為這些神靈只是為了小時候讓小孩子們聽話的一種方式。可是這些小孩卻把它們當真,然後一代代傳下來。黃帝獲得了上天賜給的寶鼎,於是用它觀測天象,推算曆法,預知節氣日辰。這個寶鼎又是哪來的?是誰製造的?對於這些傳言,黃帝為什麼要相信?他真的是有神氣麼。人們怎麼通過這個寶鼎來推測天象時間。他們都説古代占卜是非常準的,但什麼使這些占卜師準確算出將來。黃帝隨着大自然的規律推測陰陽變化,講解生死,論述存亡。他按照季節播種谷木,馴養鳥獸蠶蟲,測定日月星辰以定曆法,收取土石金玉以供民用。這個時候就會鍊金鑿玉麼?他飽受辛勞,有節度地使用水、火、木材及各種財物。他做天子有土這種屬性的祥瑞徵兆,土色黃,所以號稱黃帝。

2顓頊:顓頊是黃帝的孫子,是黃帝與其正妃嫘祖之子的昌意與其妻昌僕之子。這段時○

間應該就是打着禪讓制的名號但實際還是屬於世襲制。顓頊帝高陽沉穩通達。他養殖各種莊稼牲畜以充分利用地力,推算四時節令以順應自然,依順鬼神以制定禮義,理順四時五行之氣以教化萬民,潔淨身心以祭祀鬼神。他將凡是日月照臨的地方全部平定沒有不服者。

3帝嚳:帝嚳名為高辛,是黃帝的曾孫。他是黃帝與其正妃生的另一個兒子玄囂的兒子○

蛟極之子。高辛是顓頊的侄子。高辛生來就很有靈氣,成人後仁德威嚴,温和守信,修養自身,天下都歸服。他對待自己的國民很好,順上天意旨緩解民急。另外,他耳聰目明,可以瞭解遠處的情況,並洞察細微的事理。他收取土地上的物產,儉節地使用;他撫愛教化萬民,把各種有益的事教給他們;他推算日月的運行以定歲時節氣,恭敬地迎送日月的出入;他明

識鬼神,慎重地加以事奉。

4帝堯: 帝嚳與陳鋒氏的女兒,生下放勛。他從同父異母的哥哥那裏搶到帝位。這就○

是帝堯。堯帝真是一個好皇帝.他愛自己的兒子,但他更懂得什麼對大家更好.他自知丹朱沒有那個能力去繼承帝位,所以在眾人中挑出可以重用的舜.有些皇帝卻做不到這一點.那些皇帝只顧着自己家族的利益,卻沒有考慮到他們所需要保護的百姓.百姓是一個國家的根本.那對百姓有利的,才是對國家有利的.

<<堯傳位與舜的故事>>堯説:“誰可以繼承我的這個事業?”放齊舉薦堯的兒子丹朱.但堯知道丹朱愚笨,不敢傳位與他. 驩兜舉薦共工,但堯説共工能言但不會做事,也沒有任用他.洪水來了,堯問誰可以去治水.四嶽説鯀可以,可堯説鯀違背天命,毀敗同族,不能用。堯這時年紀已高,非常苦惱將來傳位於誰.大家説有一個單身漢流寓在民間,叫虞舜。他是個盲人的兒子。他的父親愚昧,母親頑固,弟弟傲慢,而舜卻能與他們和睦相處,盡孝悌之道,把家治理好,使他們不至於走向邪惡。堯答應試試看可不可以重用舜.舜也通過了堯的每一個考驗.堯駕崩後, 百姓悲傷哀痛,如同死了生身父母一般。三年之內,四方各地沒有人奏樂,為的是悼念帝堯。堯瞭解自己的兒子丹朱不賢,不配傳給他天下,因此才姑且試着讓給舜。讓給舜,天下人就都得到利益而只對丹朱一人不利;傳給丹朱,天下人就會遭殃而只有丹朱一人得到好處。待三年服喪完畢,舜把帝位讓給丹朱,自己躲到了南河的南岸。諸侯前來朝覲的不到丹朱那裏去卻到舜這裏來,打官司的也不去找丹朱卻來找舜,歌頌功德的,不去歌頌丹朱卻來歌頌舜。舜説“這是天意呀”,然後才到了京都,登上天子之位,這就是舜帝。

5帝舜:虞舜,○名叫重華。重華的父親叫瞽叟,瞽叟的父親叫橋牛,橋牛的父親叫句(gōu,勾)望,句望的父親叫敬康,敬康的父親叫窮蟬。窮蟬的父親是顓頊帝,顓頊的父親是昌意:從昌意至舜是七代了。自從窮蟬為帝之後一直到舜帝,中間幾代地位低微,都是平民。如老師課上所講,堯的家庭一代代敗落下來,直到最後為平民.舜的父親瞽叟是個瞎子,舜的生母死後,瞽叟又續娶了一個妻子生下了象,象桀驁不馴。瞽叟喜歡後妻的兒子,常常想把舜殺掉,舜都躲過了;趕上有點小錯兒,就會遭到重罰。舜很恭順地侍奉父親、後母及後母弟,一天比一天地忠誠謹慎,沒有一點懈怠。舜能這樣對待他的“家人”真的是很難得.現在的我們,家庭條件很好,學習生活環境也好,可有些學生還會因為學習壓力太大而放棄自己或者離家出走.我們比舜已經好太多了.也許我們是該對自己的行為有所改變了.舜的家人對他如此之差,可他還是一如既往的恭順.我想這才是真正的孝道.是很可貴很難得的.我們也需要學習舜.舜,是冀州人。舜在歷山耕過田,在雷澤打過魚,在黃河岸邊做過陶器,在壽丘做過各種家用器物.舜恭順地行事,從不違背為子之道,友愛兄弟,孝順父母。他們想殺掉他的時候,就找不到他;而有事要找他的時候,他又總是在身旁侍候着。舜二十歲時,就因為孝順出了名。三十歲時,堯帝問誰可以治理天下,四嶽全都推薦虞舜,説這個人可以。

第五篇:項羽本紀讀書筆記

讀書筆記

---《項羽本紀》

大概是以前電視連續劇“神話”看多了,總是對項羽有着莫名的崇拜感。他是那般神勇,他一出現便可改朝換代;他是那樣的有魄力,即使力量懸殊也照樣戰無不勝;他是那般的重義氣,就算可能被他人滅國也不會想着去殺害自己的兄弟。但是,看完《項羽本紀》,史作巨家司馬遷以睿智的眼光、精妙的筆法,如同穿越時光般的將那個血染夕陽的項羽展示在我們面前,也讓我對項羽有了一個全新的認識。

項羽堪稱一代梟雄,在當時歷史同樣賦予了他一個當英雄的機會。項羽出生為楚國帝王世家,秦滅六國,項羽自然要擔起復興楚國的重擔。秦王遊歷會稽時,項羽豪言:“彼可取而代之也”此時項羽雖然年青,身邊也只有項伯一人,卻顯示出一副“初生牛犢不怕虎”姿態,他的志向和氣魄實非常人能及。只是在短短數月之間,項羽麾下士兵六七萬,並且在不斷的發展壯大。秦軍向來稱為虎狼之師,但是鉅鹿之戰中項羽卻可以以少勝多、大敗秦軍,這足以彰顯項羽的軍事能力。項羽面對強大的秦軍,毫不畏懼,破釜沉舟、背水一戰。他下令中軍“猛如虎,狠如羊,貪如狼,強不可使者,皆斬之。”於是楚軍士氣大震,勢如破竹。但是我更願意相信項羽的勝利歸功於那句“得人心者得天下”。秦王暴政,民不聊生。楚君起義,除暴安良。項羽得了民心,才能招致名士將士來投,才能使得二十萬秦軍投降。項羽借楚王的名義斬殺宋義,收其黨羽,軍力更加強盛。汗水之戰,鄣邯招降,最後直搗秦都咸陽,項羽立下千秋偉業。

也許上天給項羽的使命就只是滅秦而已,他註定要做一個亂世的悲劇英雄。項羽滅秦走上人生的巔峯,自此其榮耀的光芒便開始消散直至烏江自刎了此餘生。項羽一生犯了太多的錯誤,才讓他成為了亂世的失敗者。一,鉅鹿之戰中項羽坑殺20萬秦兵,這是他失敗的起點。因為項羽多疑坑殺了投降的士兵,他坑殺的不僅僅是20萬的秦兵,更是千千萬萬的民心。“水則載舟,水則覆舟”,項羽至死都沒有明白這個道理。二、火燒咸陽。咸陽作為秦都,然而楚人一炬,可憐焦土。一方面,項羽焚燬的是大量的珍器重寶,另一方面他更加深了秦人對楚國的仇恨。三、優柔寡斷,當斷不斷。當初天下初定時,項羽本應該聽從範曾之言,以四十萬兵力從鴻門進攻霸上,殲滅劉邦。在鴻門宴上,項羽更不應該放走劉邦養虎為患。四、項羽太過自負。韓信曾今投靠項羽,卻不被項羽看重、反而被趕走。項羽多疑,才會遭受陳平離間計。項羽趕走范增,落得孤軍奮戰。項羽如此,則身邊無忠信之士,只剩的虞姬相伴左右。最後卻落得霸王別姬,當四面楚歌之時,項羽已註定兵敗垓下。然而項羽並沒有醒悟,依然引兵進攻漢軍,這些只是為了證明:“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最後漢軍圍攻時,項羽卻自負的以一句“無顏見江東父老”,烏江自刎。殊不知退居江東,亦可東山再起,留下了歷史的遺憾“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故人已去,留下的是悲劇。以史為鑑,可以明得失。項羽的失敗留給我們後人的應該是教訓、是經驗

學號:2014504009姓名:胡波

jeyoo小編推薦其他範文:

五帝本紀之感想

史記本紀

《史記故事》讀書筆記

史記讀書筆記

《史記》讀書筆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