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家庭會傷人》讀書筆記(精選多篇)

欄目: 讀書筆記 / 發佈於: / 人氣:2.58W

第一篇:《家庭會傷人》讀書筆記

《家庭會傷人》讀書筆記(精選多篇)

“孩子需要從照顧他的成人眼中見到全部的自己,如此,才會產生一種自我感且建立完整的內在人格。如果部分的自己被接納(例如,孩子的微笑、學話),而另一部分不被接納(例如,孩子的憤怒和哭鬧),則不被接納的部分會與自我分離。每一次我們接觸到自己不被接納的這部分時,都會感覺內在的父母用眼神及語言拒斥它們。而這些不被接納的憤怒、攻擊和情慾等只好轉為地下活動。然而它們仍具有活力,在我們的意識範圍之外生存活躍。”

在案例中,月月情不自禁地哭泣的時候,她立刻止住哭泣然後自言自語的説:我錯了。靈光一閃中我的心被震撼了一下,媽媽的聲音在耳邊響起:“錯了,女孩子不能這樣……”,真的是錯了嗎?情緒也有對錯嗎?其實有時候我們對待別人的管制和批評只不過是我們對父母抗拒的延遲反應。

“如果你既不能快樂,又不能生氣、悲傷和害怕,大概也快成為麻木無情的人了吧!”

“當孩子為了滿足父母而封閉自己的情緒時,他們對自己的情緒失去了信心,而依賴父母的思想和感覺生活。起先是有意識地暫同父母,繼而無意識地附和,最後終將把此種依賴心態轉向其他人和外在世界,成為易受影響而沒有自我的人。”

看別人的臉色説話,看別人的臉色小心翼翼地行動,怕打擾別人而壓抑自己,以此來得到別人的好心情和若有若無微弱的愛護。這是小時候我們為了生存而習得的模式,現在都變成了盔甲,我們在其中而不自知。小象已經成為了大象,成為大象的我們依然被一個細細的繩子束縛着,不自知也是不敢面對內心的疼痛。

艾瑞克森在《人與社會》一書中説:“羞愧感使人過度控制自己而發展出過分早熟的良知。他重複做一些事情,並非對事物進行試驗與探索,而是自身受制於重複的行動不能自己,藉着固執及瑣碎的控制獲得權利感……這種膚淺的勝利完全是嬰兒模式強迫性行為的延續,也是日後只重事物表面而忽略精神內涵的原因。”

控制自己也控制他人,控制得到的是對安全感的擁有,麻木的自己藉助控制來獲得小小的勝利感,而知道自己還活着,麻木地活着。無意識地開始新的行為,不敢冒險嘗試。所以強迫性的控制,或發怒或壓制或冠冕堂皇或淚水漣漣。

當我生氣時就會感到自己彷彿在犯罪一般,因而覺得自己很不好。同樣的情形也會發生在感到害怕、悲傷及快樂的時候。

這個情況不只在我身上有,在別人身上也存在,但我現在已經察覺了,情緒也是一種感覺的表現,是一種能量,雖然有時候會用攻擊的形式表達,但情緒不但是無錯的,還是一種推動我們改變的能源,所以我尊重並接受自己的情緒。

送給自己一句話:親愛的,你已經長大了,你有能力照顧自己,你無需犧牲自己來獲得愛,想哭的時候就哭,想笑的時候就笑,想説的時候就説吧。

第二篇:家庭的起源(讀書筆記)

這篇文章,從史前文化階段開始,探索人類文明發展的源流。從矇昧時代到野蠻時代,從野蠻時代到文明時代,時代變遷的動力何在?時代變遷的形式何在?為什麼會出現這種變遷?都是作者探討的主要話題。生產力的進步和經濟生活狀況的好轉可以看作時代變遷的主要動力。家庭形式的變化、親屬制度的變化、氏族的形成與制度規則和國家的形成,都是經濟作用的結果。經濟上的變革,促進人類生活方式的變革,促進人類文明的進步。最終社會的瓦解,管理上的民主,社會中的博愛,權力的平等,普及的教育,以財富為唯一的最終目的的歷程的終結,也需要社會生產力高度發達和社會物質極度豐富。

其中家庭形式和親屬制度,特別是羣婚制度對人們的衝擊比較大。按照現在人的觀點,羣婚制度是根本不能接受的。為什麼在矇昧時代能夠被羣體所接受呢?這裏面是否説明了,人類源於動物,但是脱離不了動物特性,在個性上也是這樣。如果不是生產力低下,人類應該和動物一樣,不會屈服於任何壓力之下,因為動物本性就是自私自利,人源於動物,所以人的特性就是自私自利,不會因為社會文明的進步而消失。

而且,不同的家庭形式對應着不同的親屬制度。正如摩爾根所説:“家庭是一個能動的要素;它從來不是靜止不動的,而是隨着社會從較低階段向較高階段的發展,從較低的形式進到較高的形式。反之,親屬制度卻是被動的:它只是把家庭經過一個長久時期所發生的進步記錄下來,並且只是在家庭已經根本變化了的時候,它才發生根本的變化”。摩爾根認為,存在過一種原始的狀態,那時部落內部盛行毫無限制的性關係。這就是原始社會階段的羣婚制。

從雜亂的性關係的原始狀態中,發展了四種家庭形式,即血緣家庭、普那路亞家庭、對偶制家庭和專偶制家庭。血緣家庭排除了父母和子女之間相互的性關係;普那路亞家庭則排除了姊妹和兄弟之間相互的性關係。氏族制度在絕大多數情況下,都是從普那路亞家庭中直接發生的。由於羣婚制度的限制,誰是某一個孩子的父親是不確定的,但誰是孩子的母親則是確定的。這方面的因素是母系社會產生的一個重要因素。“某種或長或短時期內的成對配偶制,在羣婚制度下,或者更早的時候,就已經發生了:一個男子在許多妻子中有一個主妻(還不能稱為愛妻),而他對於這個女子來説是她的許多丈夫中的最主要的丈夫”。在這個階段上,一個男子和一個女子共同生活。不過,多妻和偶爾的通姦則仍然是男子的權利。在這個階段,氏族財產開始增加,財產繼承權也在發生變化。隨着財富的增加,財富一方面使丈夫在家庭中佔據比妻子更重要的地位;另一方面,又產生了利用這個增強了的地位來廢除傳統的繼承製度使之有利於子女的原動力。然而,當世系還是母權制度時,這是不可能的。因此,必須廢除母權制度。“母權制的被推翻,乃是女性的具有世界歷史意義的失敗”。專偶制家庭是建立在丈夫的統治之上,它的目的就是生育有確鑿無疑的生父的子女,來確認子女將來的財產繼承權。專偶制是不以自然條件為基礎,而以經濟條件為基礎,即以私有制對原始的自然生產的公有制的勝利為基礎的第一個家庭形式。

羣婚制是與矇昧時代相適應的,對偶制是與野蠻時代相適應的,以通姦和賣淫為補充的專偶制是與文明時代相適應的。在野蠻時代高級階段,在對偶婚制和專偶制之間,插入了男子對女奴隸的統治和多妻制。三種家庭形式所表現的進步,特徵都在於婦女越來越被剝奪了羣婚的性的自由,而男性則沒有被剝奪。三種家庭形式的產生,都是社會經濟發展的結果,使社會進步的必然結果。特別地,專偶制的產生是由於大量財富集中於男子之手,而且財富的傳承必須傳給男子的子女,因此,就需要“妻子方面的專偶制”,以確定子女是男子所有。 在作者看來家庭的形成,私有制的產生,國家的起源,都與社會的發展有着密切的聯繫。社會制度的變化是經濟發展的結果。生產力發展和隨之引發的經濟發展,都是引發社會各種因素變化的根本原因。馬克思主義者所倡導的社會,也需要社會生產力作為基礎保障。

第三篇:陳鶴琴家庭教育讀書筆記

《陳鶴琴家庭教育》讀書筆記

班級:11學前教育2班學號:114303214姓名:劉慧

摘錄:

一、兒童的心理:

(一)好遊戲的。(二)好奇的。(三)好羣的。(四)好模仿的。(五)喜歡野外生活的。(六)喜歡成功的。(七)喜歡別人讚許他的。

從上面所説的幾點看來,我們教小孩子必須先要了解小孩子的心理。若能依據小孩子的心理而施行教育,那教育必有良好效果的。

二、兒童的學習性質與原則:

(一)小孩子生來有三種基本能力:(1)感覺,(2)聯念,(3)動作。

(二)學習是反應與刺激的聯合。

(三)刺激必須要選擇得適當。

(四)要實地施教。

(五)凡能使小孩子快樂的刺激容易印刻在小孩子的腦筋裏。

(六)凡刺激發生的時間愈長,次數愈多,那聯念也愈牢固。

(七)小孩子開始學習的時候,做父母的要格外留心以免錯誤。

(八)不要有例外。

(九)小孩子學習事物須要自己學習。

三、普通教導法:

(一)對於教育小孩子,做父母的最好用積極的暗示,不要用消極的命令。

(二)積極的鼓勵比消極的刺激好得多。

(三)小孩子既好模仿,做父母的一方面要以身作則,一方面還要替他選擇環境以支配他的模仿。

(四)做父母的不可常常用命令式的語氣去指揮他們的小孩子。

(五)做父母的不應當對小孩子多説“不!不!”事屬可行,就叫他行;事不可行,就禁止他行。

(六)別人做好的事情或壞的事情的時候,做父母的當以辭色來表示讚許或不讚許的意思給小孩子聽,給小孩子看。

(七)我們應當按照小孩子的年齡知識予以適當的作事動機。

(八)待小孩子不要姑息也不要嚴厲。

(九)不要驟然命令小孩子停止遊戲或停止工作。

(十)做父母的應當同小孩子作伴侶。

(十一)遊戲式的教育法。

四、衞生上的習慣:

原則一:小孩子不肯穿衣服的時候,我們最好用誘導的方法去叫他穿。 原則二:小孩子應當天天刷牙齒。

原則三:小孩子洗面刷牙,應當在一定的地方做,不應當在任何地方洗刷。 原則四:小孩子洗面的手巾,應當獨自一條。

原則五:小孩子洗面須注意到耳鼻和眼睛。

原則六:小孩子未穿衣洗面刷牙以前,不宜吃東西。

原則七:小孩子吃東西以前須洗手,吃後須揩手。

原則八:小孩子吃飯的時候,應當有適當的盤匙。

原則九:小孩子吃飯時,應當要有適當的椅桌。

原則十:小孩子吃飯的時候,須要有圍巾。

原則十一:小孩子小食的分量不宜太多,而且是要有定時。

原則十二:應當小孩子獨自先吃飯。

原則十三:對於食物不準小孩子自己隨便亂拿。

原則十四:做父母的不應當因為小孩子要偷食物,就把食物隨便亂藏。 原則十五:做父母的不宜將食物隨便亂攤。

原則十六:小孩子吃午飯後,最好安睡一點中覺。

原則十七:小孩子晚上未睡以前,應該有適當的娛樂。

原則十八:小孩子夜裏睡眠的時候,應當穿睡衣。

原則十九:小孩子不應當有人抱了睡。

原則二十:不準小孩子點燈而睡。

原則二十一:小孩子最好獨睡一牀,獨睡一室。

原則二十二:小孩子便溺須有定所。

原則二十三:小孩子大便須一日一次,而且要有定時。

原則二十四:嬰兒應當終日感受外界的濃厚刺激。

原則二十五:小孩子不應當終日抱在手裏。

總結:上面都是關於小孩子衞生的習慣。我們曉得,強健的身體是小孩子幸福的根源,若身體不健全,小孩子固然終身受其累,而做父母的也要受無窮的痛苦。衞生的習慣與身體的健全是有密切關係的。有許多做父母的對於種種衞生的習慣不但沒有顧到,還有許多誤會。我所以特別詳詳細細把主要的習慣寫出來以引起做父母者的注意並以解除許多無謂的誤會。

五、遊戲與玩物:

原則一:小孩子需要有適宜的伴侶。

原則二:小孩子應有與動物玩弄的機會。

原則三:小孩子平時宜穿運動套衣。

原則四:小孩子玩好東西以後,應當立刻整理好放在原處。

原則五:小孩子最好有玩水的機會。

原則六:小孩子玩的玩物是要“活”的,不要“死”的。

原則七:玩物的作用,不僅僅是博小孩子之歡心,也要使他因此得着自動的機會。 原則八;凡兇惡醜陋、不合衞生而有危險的玩物,一概不要給小孩子(來自好範 文網:)玩。 原則九:小孩子應當有適當的地方以儲藏他的所有物。

原則十:小孩子的玩物應當合乎幾種標準的。

總結:我們做父母的,不要以愛子女之心太切,而對於玩物之優劣毫不加考慮,凡小孩子看見喜歡的就買給他玩。要知道玩物是有好有壞的。好的玩物固能激發思想,啟迪知識,強健身體,培養美感;但壞的玩物是要發生危險而束縛思想的。所以做父母的購買玩物的時候應慎重一些才好。

六、遊戲就是工作,工作就是遊戲:

原則一:小孩子應有畫圖的機會。

原則二:小孩子應有看圖畫的機會。

則三:小孩子應有剪圖的機會。

原則四:小孩子應有剪紙的機會。

原則五:小孩子應有着色的機會。

原則六:小孩子應有穿珠的機會。

原則七:小孩子應有錘擊的機會。

原則八:小孩子應有澆花的機會。

原則九:小孩子應有塑泥的機會。

原則十:小孩子應有玩沙的機會。

七、小孩子為什麼怕的,為什麼哭的:

原則一:做父母的切不可暗示小孩子使他發生懼怕。

原則二:小孩子的懼怕有時要遷移的,所以我們做父母的要格外當心,使小孩子不致發生懼怕。

原則三:不要以“父親”的名義來恐嚇小孩子。

原則四:小孩子發生驚慌時,須慎防其他大的聲響,以免增加他的驚慌。 原則五:小孩子常常哭泣是不好的,我們應當設法把它免除才好。

原則六:小孩子疲倦了是要哭的,或是容易發脾氣的。

原則七;小孩子以哭來要挾的時候,做父母的應當絕對地拒絕他。

原則八:當小孩子不高興的時候,做父母的不應當去暗示他哭。

八、做父母的要以身作則:

原則一:做父母的待子女要公平。

原則二:對於教育小孩子,做父母的應當在小孩子面前取同一態度。 原則三:做父母的對待子女應當有相當的禮貌。

原則四:要打破一個壞習慣的時候,留心不要養成一個新的壞習慣。

原則五:做母親的不可叫小孩子打罵他的父親以取樂,做父親的也不可那樣。 原則六:切不可欺騙小孩子。

原則七:做母親的不應當揹着丈夫去寵愛她的小孩子。

原則八:小孩子作偽是由父母養成的。

九、小孩子怎樣學待人接物的:

原則一:教小孩子要從小教起的。

原則二:做父母的應當教訓小孩子顧慮別人的安寧。

原則三:家裏有人生病的時候,非有特別的關係,做父母的應當使小孩子得着與病人表同情的機會。

原則四:應使小孩子養成收藏玩物的好習慣。

原則五:我們應當教小孩子對待長者有禮貌。

原則六:不準小孩子對待保姆有傲慢的態度。

原則七:做父母的須禁止小孩子作偽。

原則八:不準小孩子打人。

原則九:小孩子在家裏應當幫助他的父母做點事體。

原則十:做父母的應當教訓小孩子愛人。

十、我們應當怎樣責罰小孩子的

原則一:誘導比恐嚇、哄騙、打罵都來得好。

原則二:做父母的應當探索小孩子作惡的原因。

原則三:做父母的責罰小孩子以前,應當平心靜氣考查他究竟有無過失。 原則四:不應在別人面前責罰小孩子。

原則五:早上和晚間都不宜打罵小孩子。

原則六:做父母的不應當遷怒於子女。

原則七:小孩子弄壞東西,做父母的去責罰他,並不是因為可惜東西,是因為要改正他的行為。

原則八:當小孩子做錯了事的時候,做父母的應當重責其事,輕責其人。

原則九:倘若父親或母親打罵小孩子的時候,旁人不宜來幫着説“可憐!可憐!苦呀!”這許多話。

原則十:不宜痛打小孩子以致打後懊悔不及。

原則十一:當小孩子做錯事情的時候,做父母的不應當因為要博小孩子的歡心,就去責備別人。

原則十二:做父母的不要常常去罵他們的小孩子。

原則十三:做父母的不應當以一己之喜怒來支配小孩子的動作。

十一、怎樣可以使小孩子的經驗格外充分些

原則一:做父母的應當常常帶領小孩子到街上去看看。

原則二:凡小孩子能夠自己做的事情,你千萬不要替他代做。

原則三:叫小孩子做事,不宜太易,也不宜太難,須在他的能力以內而仍非用力不可的。

原則四:不應當禁止小孩子去探試物質。

原則五:做父母的應當利用兒童的好問心,以作教育兒童的一種良好動機。 十二、兒童應有良好的環境

一、遊戲的環境

二、藝術的環境

讀後感:

由於班主任的推薦,我近日看了陳鶴琴老先生的《家庭教育》一書,看完之後頗受啟發。3—6歲是兒童人格形成的最重要階段,因此在這個時期,父母們要特別注意。在這個階段,兒童在家庭生活的時間最長,受到父母的愛撫、保護、教育和影響最多,因此整個家庭環境對兒童人格的形成起着極為重要的影響。在家庭各方面的因素中,父母的教養態度、家庭氛圍和父母的榜樣等因素,對兒童人格的形成有着深刻的影響。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所謂“三歲看到老”,可見家庭教育的好壞對孩子成長有着至關重要的作用。一個家庭素質的高低直接影響到了孩子未來的成就。從古至今,家庭教育的書籍不勝枚舉,如舊時的顏之推家訓,近代的王某所譯之寧馨兒,兒童鑑等,皆是以自身事例而言,陳鶴琴先生亦是,全書有一百多條舉例,在其子一鳴那兒來的就佔了73條之多,由自身出發,向父母們對於家庭教育都給了具體指導。論家喻户曉,也非陳鶴琴先生之書莫屬了。

對於“怎樣做父母”這個問題非常之大,也非常重要。現如今生活條件好了,家中又都是獨子,可皆寶貝的很,對於現在毫無經驗可言的年輕父母來説,小孩實在難養的很,也難教的很啊!每個家庭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最優秀的,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整天把“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掛在嘴邊,讓孩子學這學那,但和孩子的溝通卻少了,孰不知這卻給孩子以後的性格培養埋下了惡果。

看了這書,對照現如今老師家長的行為,發現現如今還是有許多不足之處。在此書中還提到藝術的環境,其中就是圖畫的環境與審美的環境。現在的老師常對着孩子説:“不能這樣做!不要!不該這樣!”等等,讓孩子把畫圖的興趣打消了,催殘了。教室的裝飾佈置雜亂無章,那麼孩子們在不知不覺犯出這樣的毛病。

書中還用一整章篇幅討論對孩子的體罰問題,他的結論是:如果做父母的自身受過良美教育並能施良美教育於子女的,體罰當然可以免用。但是普通的父母

雖不應常常鞭撻孩子,然而有時也可能用到。如果能用別的良法指導孩子那是最好不過,如果不能用別的良法而不得不用體罰,也要善用。陳鶴琴先生非常憂慮一般做父母的不知道怎樣責罰孩子,以致損害孩子和自己的人格。他詳細列出了責罰小孩子的條件,真的是用心良苦。

這本書值得大家一看,看完肯定受益匪淺!

第四篇:陳鶴琴《家庭教育》讀書筆記

人生的啟航

陳鶴琴《家庭教育》讀書筆記

金水區廟李國小王夢雯

一、著作名稱

《家庭教育》——怎樣教小孩

陳鶴琴著

教育科學出版社1982年版

二、名句摘抄內容

?我們曉得栽花有了載花的學識技能,花才能載得好。養蜂有了養蜂的學識技能,蜂才能養的好。育蠶有了育蠶的學識技能,蠶才能育的好。甚至養牛、養豬、養羊、養馬、養魚、養鳥莫不都要有專門的學識技能。而一般人對於他自己的兒女反不若養雞、養蜂、養牛、養豬來看得重要。我們只要是一個人就好像都有資格可以教養兒童的。至於怎樣教養,怎樣培育,事先既好無準備,事後更不加研究;好像兒童的價值不及一隻豬,一隻羊。這種情形在中國是非常普遍,司空見慣。?

?有時候,你不曉得他應當穿什麼衣服,吃什麼食物!有時候你不曉得他為什麼哭的,為什麼不肯吃!……有時候,他非常來的倔強,你不曉得罵他好呢,還是打他好;讓他去強霸好呢,還是去抑制他好;有時候,他睡在牀裏哭喊,你不曉得去抱他起來搖搖他好呢,還是讓他大哭大喊的好!?

陳鶴琴在《家庭教育》中總結出兒童心理的七大特徵:1

1.小孩子是喜歡遊戲的

?二三個月大的嬰兒就能在牀上不停地敲手踢腳,獨自玩弄。到

了五六個月的時候,看見東西就要來抓,抓住了就要放到嘴裏去。……

到了三四歲的時候,他的遊戲動作比以前還要繁多而他的遊戲方法也

與從前不同了。從前他只能把椅子推來推去,現在他要把椅子抬來抬

去,當花轎了;從前他只能把棒頭敲敲做聲以取樂,現在他要揹着棒

當槍放了。到了八九歲的時候,他的身體比從前更加強健得多了,精

神也非常充足了,知識也漸漸豐富了,因此他的遊戲動作也就與前不

同了。此時他喜歡玩各種競爭遊戲了;什麼放風箏,踢毽子;什麼鬥

蟋蟀,拍皮球;什麼打棒頭,捉迷藏他都能夠玩了。?

2.小孩子是喜歡模仿的

?若家中人之舉動文雅,他的舉動大概也會文雅的;若家中人之

言語粗陋,他的言語大概也是粗陋的。?

3.小孩子是好奇的

?五六個月大的嬰兒一聽見聲音就要轉頭去尋,一看見東西就要伸

手來拿。到了四五歲,他的好奇動作格外多了。看見路上的汽車馬車

來了,他總要停住腳看看;聽見外面的鑼聲鼓聲響了,他總要跑出去

看看。?

4.小孩子是喜歡成功的

?因為事情成功,一方面固然自己很有趣的,但是還有一方面可

以得父母和老師的讚許。這種心理是很好的,我們做父母或教師的應

當利用這種心理去鼓勵他去做各種事情。?

但是一定要注意鼓勵小孩子做事的難度。即不要太難。因為

?若太難,就不能有所成就;若沒有成就,小孩子或者要灰心而

下次不肯再做了。反而言之,若所做的不甚難,小孩子能夠勝任而有

成就的;一有成就,就很高興,就有自信力;所成就者愈多,自信力

也愈大;自信力愈大,事情就愈容易成功。自信力與成功因此互相為

用的了。?

5.小孩子是喜歡野外生活的

?到門外去就喜歡,終日在家裏就十分不高興。?

?他們在曠野裏跑來跑去,看見野花就采采,看見池塘就拋石子入

水以取樂。這種郊遊於小孩的身體,知識,行為都有很好影響的。??要知學問,不僅僅在書本中求的,也應在天然界得的,什麼‘動

物學’,什麼‘植物學’,什麼‘地理’,什麼‘常識’。大概可以從天

然界得的。我們在書本中看死的標本,死的山水,應當到野外去看活

的動物,採活的草木,玩真的沙石。?

6.小孩子是喜歡合羣的

?幼小嬰兒,離羣獨居,就要哭喊,兩歲時就要與同伴遊玩,到了

五六歲,這個樂羣心更加強了。……到了十餘歲,兒童就喜歡結隊成

羣的遊玩了。?

7.小孩子是喜歡稱讚的

?假使他不願意刷牙齒,你可以指着一個牙齒潔白而肯刷牙齒的小

孩子説:‘他的牙齒多好看,多清潔,你若天天刷牙齒也會象他這樣

整齊好看呢!’小孩子聽了你的話,恐怕就要去刷了。若刷了之後,

你可就稱讚他説:‘呀!你的牙齒是白一點了,好看得多了。’他聽了必然覺得非常的高興,下次洗臉時就喜歡刷牙了。?

二、心得感悟

在學習化社會和實施課程改革的今天,陳鶴琴提出的兒童心理特徵的現實意義表現在:

1.重視遊戲的作用

現在課程改革強調的?活動課程?即是重視兒童遊戲天性的表現。可以説,兒童生來即是好動的,遊戲本身的趣味性也是吸引兒童不斷探索和學習的根本動力。重視遊戲的作用,也是貫徹?使學生獲得自主學習及自我教育能力?的主要途徑。

2.重視榜樣的作用

陳鶴琴提出兒童是喜歡模仿的、喜歡野外生活的和喜歡和羣的,即是為榜樣和環境的作用找到了依據。可以説,兒童的模仿力是很強的,他常以自己親近和?崇拜?的人為模仿的對象,這樣,父母的一言一行都是兒童模仿和學習的榜樣。心理學家有實驗證明:成人對兒童的影響,身教的影響要遠遠大於言教。所以,成人要特別注重身教的作用。同時,我們熟悉的?孟母三遷?和?斷機教子?的故事也是給榜樣對人的重要影響以有力的事實證明。另外,早在兩千多年前我國的教育名著《學記》中就已有;?三年視敬業樂羣,七年視論學取友?等對人的?合羣?天性及交友原則的精闢論述。

3.重視啟發鼓勵的作用

陳鶴琴提出兒童是好奇的、是喜歡成功的、是喜歡稱讚的即是重

視啟發鼓勵作用的依據。現代教育論特別重視尊重學生的個性,學生有學習和質疑的權利。教學要?不憤不啟,不悱不發。?即是説要依據學生的好奇心引導其進入積極思考狀態,然後順勢利導、因材施教。所謂?教也者,長善而救其失者也。?即是説所謂教育,就是培養、發揚學生的優點而挽救他們的過失。萬事開頭難,小孩子開始做事往往不會做得很好,這時候如果你聽而任之不做引導,他們很可能就失去做這件事情的興趣了;如果你及時進行鼓勵和引導,他們就會獲得一種?成功?的體驗和樂趣,這也正是其繼續進行嘗試、學習和探索的源泉和根本動力。

在《家庭教育》的扉頁有陳鶴琴1981年為兒童節的題詞:?一切為兒童,一切為四化?。據説在他九旬高齡,兩腿已失去功能時,每逢節日,他還是與鼓樓幼兒園的小朋友聯歡。可以説他是位真正喜歡孩子的人。陳鶴琴的一聲奉獻給了社會和我國的兒童教育事業,他做出了成就,他是幸福的。作為國小老師的我才剛剛起步,需要學習和奉獻的機會會有很多,陳鶴琴在這方面為我們做出了表率,他是值得我們這一代教育工作者終身學習的榜樣。

第五篇:書香家庭 家長讀書筆記

讀書心得

知識給人以愛,給人以光明,給人以智慧,應該説知識就是幸福,因為有了知識,就是摸到了有史以來人類活動的脈搏,否則就不懂人類生命的音樂!

馬克〃吐温曾經説過:“十九世紀有兩奇人,一個是拿破倫,一個就是海倫〃凱勒。”最近我讀了一本關於海倫的書--《假如給我三天光明》讀完這本書之後我的心被海倫的精神深深地震撼了!的確,知識的力量是無窮的,正是知識使海倫創造了這些人間奇蹟!海倫是不幸的,但她又是幸運的,正是因為有了知識,他才如此幸運。在她19個月失去視覺和聽覺後,就與這個世界失去了溝通,失去了聯繫,這個幼小的生命不知道如何排遣與世隔絕的孤獨感,她古怪、粗暴、無禮,直至她的莎莉文老師走進了她的生活,教會她認字,才使她張開了心靈的眼睛,得以與人溝通。一接觸到了知識,孤獨的海倫意識到只有知識才能鋪就一條通向光明之路。當海倫感悟到“水”—這個她所認識的第一個字後,便開始了對知識、對世界強烈的渴求,開始了迫不及待地認字、閲讀,像一塊海綿不斷地從生命本身汲取知識。對知識的渴求,使她在常人難以想象的單調和枯燥中竟然學會了德語、拉丁語、法語等多國語言,閲讀了多部文學和哲學名著,吸取着那些偉人和智者的思想精髓。她把學習比作攀登奇山險峯,跌倒了再爬上去,每得到一點進步,就有一份鼓舞,逐漸看到更為廣闊的世界,直到璀璨的雲端、藍天的深處、希望的頂峯!這些知識,像一道

道彩虹,點亮了海倫心中的燈,照亮了她的內心世界,也架起了海倫和這個世界溝通的橋樑!

書中,海倫用細膩的筆觸,對大自然景色的描寫,使人很難相信出自一位盲聾人之筆;她去騎馬、划船、游泳、滑雪橇,甚至獨自一人月夜泛舟,用心去領略月下荷塘的美景;她去參加博物館,“聽”音樂會,甚至去“欣賞”歌劇……我相信她一定是用心來感受這個世界,用心來享受生命。她遠比我們這些正常人活得幸福、活得充實、活得有意義!

是知識給了她生命的勇氣,是知識給了她接受生命挑戰的力量,使她能以驚人的毅力面對困境,終於在黑暗中找到了人生的光明。是知識使她產生了一種信仰:現實環境固然可怕,但人類應該保持希望,不斷奮鬥。生命的意義何在,人生的價值何在?人的一生是短暫的,我們似乎從未想過或不敢想象未來的世界,每日懶懶地生活,懶懶地工作,遇到困難就怨天尤人,抱怨上天不公。就這樣年復一年,日復一日,時間如流水飛逝,過去的日子不再重現,當我們回首往事,是否值得留戀?是否值得紀念?假如,我們每一個人,都用知識點亮自己心中的燈,我相信,這個世界將是一片光明!

海倫,用她艱難卻幸福快樂的一生,詮釋了生命的意義。她的一生是人類的奇蹟,她的自傳,使我汗顏,也使我警醒。

在這個世界上,問什麼只有聾人才珍惜失而復得的聽覺?只有盲人才珍惜重見天日的幸福?讓我們珍惜生命中的每一天,去

充實生命、去享受生活!海倫説:“我努力求取知識的目的在於為人類社會貢獻一點力量。”

知識的力量多麼巨大,它能使一個殘疾人呢,變成一個有益於人類、有益於社會的人。假如,我們每一個人,都能像海倫〃凱樂一樣,在有生之年把對知識的渴求,看作對人生的追求,每天都抱着這種追求,懷着友善、朝氣、渴望去生活,我們的人生將會增添多少歡樂、多少幸福啊!

海倫的一生,是生活在黑暗中卻給人類帶來光明的一生,她用行動證明了人類戰勝生命的勇氣,給世人留下了一曲永難遺忘的生命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