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天路客的行囊》讀書筆記(精選多篇)

欄目: 讀書筆記 / 發佈於: / 人氣:2.73W

第一篇:讀書筆記之《智慧滿行囊》

《天路客的行囊》讀書筆記(精選多篇)

讀書筆記之《智慧滿行囊》

書名:智慧滿行囊

作者:畢淑敏

好詞:卧虎藏龍、氤氲、賦予、聞名遐邇、坎坷、蹣跚、翩翩起舞、歸心似箭、晴天霹靂、誠懇、措辭婉轉、靜穆、稱許、重振旗鼓、欽佩、憤憤不平、窘迫、隔閡、羞怯、無聲無息、坍塌、躊躇、舊仇新怨。

好句:夢想帶給我們堅定,夢想帶給我們信心,夢想是一種聲的希冀。 好段:我們應該為這遙遠的希冀而努力奮鬥,直到夢想實現。人生的夢想就如同一座山峯,也許我窮盡一生力量都無法達到夢想的頂峯,但只要頑強地接近,終歸是一種幸運。夢想,我們應畢生嚮往……請寫下你的夢想,鞭策自己,在未來見證自己。

主要內容:這本書介紹了許多關於人生挫折的應付方式,是一本好書。仿寫:啊!小本小書,精彩點點,妙趣橫生。

我的感想:這本書有許多解決生活難題的方法,是一本好書,值得推薦

第二篇:《153天的寒冬》讀書筆記

這本書中的小女孩佳姍在153天這段時間的經歷和磨練中,和爺爺發生了許許多多離奇而又有趣的事情——騎馬、捉鷹、暴風雪···這一件件事情都是那麼觸動人心,在最後的關(請你收藏好 範 文,請便下次訪問)頭,才體現出了祖孫倆的親情是那麼那麼的深厚。佳姍和爺爺之間發生的事情酸、甜、苦、辣,佳姍在這段時間裏悲喜交加,難以捉摸的爺爺雖然很嚴厲,但爺爺的嚴厲中透露出了一絲關懷。

佳姍真的應該慶幸自己有這樣一個關心自己又嚴格的好爺爺。有的人就是這樣,明明很關心對方,卻不敢告訴對方,只是暗地裏保護着她。佳姍的爺爺就是這樣,明明自己很關心佳姍,在她遇到困難的時候自己很想去幫助她,但就是不肯去,這樣做就是為了鍛鍊她自己。可是,有多少人明白這種心情呢?其實佳姍一點也不瞭解爺爺。

經過這漫長的153天,佳姍開始瞭解爺爺,開始關心爺爺。祖孫倆一起經過大自然嚴酷的考驗與洗禮,他們一起度過了生命中最快樂和最艱苦的一段時光。因此漸漸變得十分親近,經過時間的流逝,佳姍又要離開爺爺了,倆人就彷彿是“熊貓”將“熊”和“貓”分開了一樣。佳姍回到父母身邊後,她有了巨大的變化,佳姍再也不是以前的那個軟弱無助的小女孩了,她懂得了什麼才是真正的成長。這都要感謝爺爺對佳姍的嚴格。

這漫長的153天,佳姍覺得彷彿覺得已經是一輩子了。假如我是佳姍的話,我是絕對沒有辦法面對這嚴酷的大自然的考驗的,更無法去悉心照顧受了很嚴重的傷的爺爺。其實,有的時候我真的很佩服佳姍這個堅強的小女孩,她這麼的頑強、勇敢,這種無畏的精神令我自歎不如啊。説實話,這本書不但觸到了我的心,還觸到了我的人生,是佳姍,將我從無影的漩渦中拉了出來,當我陷入危機的時候,總會想起佳姍在暴風雪下努力生活的畫面,這激勵了我,就在一念之差,我從放棄的軌道上下來,走向了繼續的道路,既然佳姍能做到的事,我也能做到!何況,佳姍面對的是生死危機,我面對的只是生活中的一道小坎兒,人生嘛!多少會有點磕磕絆絆也很正常。

終於,佳姍可以結束這難熬的153天了,但和爺爺相處的這段時間,佳姍反倒捨不得爺爺,這個“瘋老頭”受了這麼嚴重的傷,佳姍怎麼可能放得下心呢?畢竟,爺爺也照顧了佳姍五個月,時間是會過完的,但親情是永世也花不完的。既然佳姍已經捨不得爺爺,爺爺也捨不得佳姍,就説明爺爺再怎麼兇,他也是一個有親情的人,只要是人,都會感動;都會高興;都會關心別人;都會去愛護別人······

爺爺又多了一位孫女;佳姍多了一位妹妹;爸爸媽媽又多了一位寶貝女兒。剛出生不久的波碧結束了姐姐佳姍五個殘酷的30天 。真不明白這到底是悲還是歡,虛弱的爺爺就此就這麼孤零零的,也沒有人照顧他,佳姍的心裏肯定很擔心,爺爺為了照顧家禽,不得不拒絕去佳姍家生活,真是一位負責的好爺爺!是啊,經過了暴風雪,家禽們肯定很疲憊,這正是需要人去照顧它們的時候。

佳姍回到家裏了。我也不清楚,這到底該不該慶幸呢?堅強的佳姍接下來會發生什麼事呢?誰也不知道,因為《生活》這本書是由自己有優美的語句描繪下的。當我讀完了《153天的寒冬》,我也徹底明白了,一個人,即便她多麼地嬌生慣養,只要堅強,不放棄,一樣可以做一個勇敢的人!

第三篇:《80天環遊地球》讀書筆記摘抄

最近,我剛剛讀完《八十天環遊地球記》,這本書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作者凡爾納是19世紀法國着名的科幻作家,被譽為“科幻小説之父”,他的代表作品《格蘭特船長的兒女》、《海底兩萬裏》和《神祕島》我也都非常喜歡。《八十天環遊地球記》主要描寫的是,英國一位叫福格的紳士,與朋友打賭要在八十天內環遊地球一週,最終,福格和僕人“萬事達”克服重重困難,在八十天內環行地球一週並回到倫敦。

許多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歷史事件,起因卻往往是一些偶然的小事。絲綢之路舉世聞名,而開闢這個通道的最初的原因,只是西漢帝國的一位皇帝想要得到西域某小國的良馬;持續四年、導致一千萬人死亡的第一次世界大戰,起因只是在南斯拉夫的薩拉熱窩街頭一個人刺殺了另一個人。《八十天環遊地球記》的作者凡爾納之所以投身於文學創作,也是因為一次非常偶然的際遇:凡爾納18歲時,按照父親的安排在巴黎學法律,但他對法律毫無興趣,卻喜歡文學和戲劇。有一次,凡爾納在參加晚會下樓時,童心大起沿着樓梯滑下,不慎撞上了一位胖紳士,凡爾納連忙道歉,並隨口問吃飯沒有,對方回答説剛吃過南特炒雞蛋,凡爾納聲稱巴黎沒有正宗的南特炒雞蛋,而自己就是南特人而且拿手這道菜。胖紳士忙請凡爾納回家,品嚐了他的手藝,於是兩人成了朋友,並開始合作創作劇本,這個胖紳士就是聞名世界的大作家大仲馬。而且,《八十天環遊地球記》的主人公之所以開始這次冒險,也只是因為一次打賭……

書中的主人公福格路經中海、太平洋、紅海、大西洋、印度洋,遊歷了印度、中國和美國等地,使用了輪船、火車、帆船、遊艇、雪橇、大象等交通工具,憑藉自己過人的勇氣、非凡的毅力和堅定的決心,克服了種種困難,終於實現了八十天內環遊地球一週的目標,如期回到倫敦。正是由於主人公的這種人格魅力和故事曲折的情節,所以儘管這是一部科幻小説,但還是在讀者之中引起了巨大的反響---從這本書出版直到1971年間,不斷有人嘗試按照書上的路線環行世界。

這本書使我懂得了,一個人沒有決心、勇氣和毅力,是無法完成一件事情的。

第四篇:商榷 (賈天友讀書筆記2014.4.12)

商 榷

——和陳立春先生談教學的最終目標與最高境界

海南中學數學組 賈天友

前幾天看到南京市教育科學研究所的特級教師陳立春先生寫的文章《教學的最終目的與最高境界》,眼前為之一亮。想想自己的教學也快有三十年的時間了,到底什麼才是教學的最終目的與最高境界?我也一直在思考,一直在探索中??讀了陳先生的文章之後,我倒覺得有些問題要與陳先生商榷。 首先,我覺得陳先生文章的標題應該改為《教育的最終目的與最高境界》。有人可能要問:教育和教學不是一回事嗎?雖然教育和教學二者是不可割裂開來去看,但我個人覺得二者的目標還是有一定的區別的:《學記》:“教者也,長其善而救其失者也”。最早對“教育”一詞進行系統解釋見於東漢許慎的《説文解字》中的“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養子使作善也。”我國古代學者賦以“教”字之意為教育者的教誨和受教育者的模仿,“育”字則有受教育者在教育者的誘導下向好的方向發展之意。“教育”一詞有管、教、養等多種含義。教育是按既定目標 對人進行德、智、體、美、全面培養的活動過程。它的內涵是依據培養目標朔造一個人。教學是教育活動整體的一個部分、一個環節,是對知識、經驗、方法、能力的傳授過程。它的內涵是充實、壯大一個人的內涵。正如陳先生在文中説到:

“和諧教育既是一種思想,一種理論,也是一種追求,一種理想。”所以,我覺得和諧教育才是教育的最終目的與最高境界。

其次,由於教學是對知識、經驗、方法、能力的傳授過程,所以,教學是學校實現教育目的、完成教育任務的重要環節,也是教育的主要內容。利於學生身心發展的攝取知識途徑有很多,如學校教學、課外活動,各種形式的勞動、學生集體組織的活動、社會公益活動、家庭活動等,這些成為現代教育中學校教育活動廣泛運用的途徑,各種途徑相互作用影響學生髮展。但學生學習的主課堂目前仍舊是課堂教學。教學從本質上講是一種“認知活動”。因此我個人覺得教學的最終目標應該是知識、經驗、方法、能力的傳承,而和諧只是能夠保證這種傳承的順利進行。

再次,教學的最高境界也會因教師所教的學科的不同,教師對所教學生的年齡層的需要的不同,而有不同的理解。正如陳先生在文中提到:“和諧是一種完美,是自然界、人類社會思維存在的最理想狀態。”所以,我覺得把和諧的教學過程最為教學的最高境界也是不妥的。

教無定法,我們在教學中不斷地去探求如何讓自己的學生好學樂學,不斷的探索如何能夠有效地傳承我們的知識、經驗、方法、能力?我希望本文和陳先生的商榷是有益的。正如陳先生在文章的最後所言:“讓我們去研究,去探索,

去最求,讓和諧教學成為新課程改革的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第五篇:《天真的人類學家》讀書筆記

《天真的人類學家——小泥屋筆記》讀書報告

一.作者簡介:

來自英國過的奈傑爾·巴利(nigel barley),牛津大學人類學博士,現任大英博物館民族誌學組館長。為人善良幽默樂觀,具有百折不撓的精神和自嘲批判的勇氣。巴利長期在喀麥隆地區研究一個叫做多瓦悠人的部落, 出版了許多相關著作。其中,他的田野筆記《天真的人類學家》(包括《小泥屋筆記》、《重返多瓦悠》兩部),以其率真、直接與學術著作完全不同的視角,揭露了田野工作的許多故事和人類學家的真實心態,成為人類學著作中的經典。

二.成書背景:

這本書的原著初版於1983年,曾在法國引起轟動,講述的是他前往西非喀麥隆一個叫多瓦悠的小部落進行的第一次田野調查。作者巴利以一顆熾熱的赤子之心,甚至是從孩童視角出發看待多瓦悠部族人,作為一個異族人融入他們的日常生活之中,以小泥屋為家,研究當地人的習俗與信仰,憑自己對工作執着的堅持與熱愛,在曲折中不屈不撓的前進。他對自己的情緒感受不掩飾、不做作(如用巧克力引誘狗兒波爾斯趕山羊,對蠍子的恐懼直接表現為尖叫後退而被多瓦悠孩子鄙夷),印證了“天真”二字。作為一本人類學作品,沒有長篇累牘的專業術語,但卻並不缺少思辨色彩,它顛覆了人們常規思維裏的枯燥乏味印象,通過第一人稱方式敍述,以一種人們喜聞樂見的遊記形式展現出來,讀者盡情分享他的喜怒哀樂,全書浸透着詼諧輕鬆,讓人忍俊不禁的同時也陷入沉思。

三.主要內容:

這本誠實有趣的書詳實記錄了巴利在非洲的第一年,他克服了乏味、災難、生病與敵意,拍案叫絕地呈現社會人類學者的生活,讓人深受啟發。當地原始居民沒有時間觀念,固執的堅守傳統道德和儀式,對巴利這個白人的到來以及他的工作抱着不解和好奇的態度。一年的時間裏,巴利細心蒐集關於多瓦悠民族的各種材料,學習當地人民的語言,與他們建立了深厚友誼。

四.相關評價:

在導讀和序言部分,這是一部被稱為“難得一見”的書,因為它是“英國人類學界算是第一批將人類學視為一種重視人性成長覺醒的學科的人文學科及文學作品”,“有很多思考點均刺激着讀者反省自我對外在的認識”。

這本趣味十足的書徹底摧毀了田野工作的美麗幻想,以學術作品罕見的軟性觸角抵達每個讀者的心靈深處。正如《倒黴的人類學家》中所説的那樣,“這是一本讓人從頭笑到尾的社會學圖書。”(摘自《北京青年》),很慶幸在專業啟蒙時得到老師的推薦,讓我對田野調查有了一個很確切的整體印象:痛並快樂着。但讀過之後絕不能逞匹夫之勇,頭腦一熱就投身田野調查,因為這個過程苦樂參半,很艱辛,也很漫長,需要自己堅持不懈的努力與摸索,探索科學的工作方法,總結思考各種問題。

同樣記錄非洲遊記的還有一本叫做《憂鬱的熱帶》的書,是法國的人類學大師列維·斯特勞斯的作品,它記載了幾個自以為是的人類學家為了觀光獵奇而行走在黑非洲的幾個原始部落的事情,作家西門媚對比了兩種人類學家的生活方式,她對《天真的人類學家》大為讚賞,並且這樣評價後者:“ 作者的文字簡單恬淡,不耍花腔,沒有長篇繁複的思辨,但卻真正引導我思考人類的命運,因為從那些文化政治的衝突對比中,對原始文明的挖掘探索中,我看到的其實不是西非的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部族,作者的整個調查過程像一面鏡子,讓我想到的是文明的發展,世界的演變,人類的走向。”(摘自西門媚《從兩本書看兩種人類學家》)。

五.我的感想:

讀第一章時,我始終在發掘大家所説的幽默和反諷,但是令我失望的是,我簡直快讀不下去了。到第二章,我開始慢慢產生興趣。越往後看真的發現越精彩, 例如在第七章中,巴利和助理馬修回村途中路遇阻撓,但是他以“人生來就要受苦”自嘲。由於寄生蟲侵擾,巴利自己動手挖肉挑出跳蚤卵,這些問題簡直就是小兒科。堅持實證主義的多瓦悠人故意大舉焚燬樹林,他們不會辨識照片,也無法理解假設性問題,在巴利(以及讀者)眼中起初是那麼不可思議,但是為了解決溝通問題,他必須以一種當地人能夠轉換的思維方式表述問題,比如設法搞清“丟思”稱謂。

多瓦悠人有時固執狡猾,有時淳樸可愛,有時又顯得不可理喻,他們的性觀念開放而保守,對祖先留下的傳統(如男性割禮)敬畏尊崇,時間觀念淡薄。從官員到村民到傳教士,人物性格各異,形形色色中又不乏共性,以至於巴利的調查研究狀況百出。性格特點豐富立體的有十七歲的助理馬修,善長維修機械的牧師布朗,權威而虛榮的祈雨酋長卡潘老人、朱迪波的三老婆瑪麗約等等。

在第八章中,巴利在昏頭漲腦的狀況下堅持工作,由於車子出現故障跌入谷底,接下來發生的一系列糟糕事件也讓巴利陷入了情緒的低谷,他在路上“突然累得走不動。路邊正好有大石,我一屁股坐下,無法抬動雙腿。大雨驟然降下,我仍無力移動身體。想起今天是我生日,我不可自抑放聲大哭”。讀到這一段的時候,我立刻產生了共鳴,反覆閲讀幾遍之後,情緒體驗更加深刻。如果是在電影裏,對於情緒的渲染肯定會融入音響效果,配合動態的畫面,或者緩慢沉重,或者低沉悲壯,而我們從文字裏讀到的是無聲的,只是憑想象體會和調節巴利“放聲大哭”的音量和節奏,也正是這種無聲的效果開拓出了張力效果,構成了一個開放性空間,使一本人類學作品如融入了人類學者跳動的脈搏,也因此注入了感染人的巨大力量,讀者在這張無形的網中架構自己和共同的情感和絃。(部分資料來自互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