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教育是沒有用的》讀書筆記(精選多篇)

欄目: 讀書筆記 / 發佈於: / 人氣:2.37W

第一篇:《教育是沒有用的》讀書筆記

《教育是沒有用的》讀書筆記(精選多篇)

“人的生命價值在於創造,教育者的生命價值在於創造教育之‘大用’,此為教育者的幸福所在”,從書中找到的這一句也正是我對這本書名為《教育是沒有用的》最好的解釋,其實他所倡導的就是讓我們老師、家長改變自己的錯誤教育方式,提倡迴歸教育的本質。

書的開頭就説“我們的教育承擔了不應由它來承擔的過多壓力:升學、就業、致富、當官、成名成家,這些壓力通過考試、升學的途徑,全部加到了中國小生和教師、家長、校長的身上。”兒子剛上一年級,適應這個由幼兒走向社會人轉變的過渡期很重要,他適應的很慢,説的白一點,就是不自覺,從不積極主動學習,每天的作業都是吃完晚飯後,由我們大人督促他完成的,自己的書包不想整理,鉛筆不想削,老依賴我們幫助他,有時他乾脆就説:“媽媽,你幫我整理一下。”作為家長,望子成龍的夙願很強烈,因此常常是摁着牛頭吃草,大家都非常熟悉這個客家故事吧!就是一頭牛還是小牛犢的時候就被拴在這根木樁上,雖然開始它掙扎過,因為力氣小,後來它也就認命了,牛長大了,也沒有去拔過這木樁,是什麼拴住了這頭牛,是小小的木樁嗎?不!拴住這頭牛的不是木樁,而是由木樁形成的心理枷鎖。一廂情願地強化孩子的自我控制,置他們的主動性不顧,孩子就會像那頭被小木樁拴住的牛一樣,小的時候想拔木樁,拔不動,等到長大了,有足夠的力氣去拔木樁了,卻已經沒有慾望了。我現在也是用這樣錯誤的方式在教育孩子,大人覺得累,,兒子也覺得累,寒假期間,叫他寫寫字,雖然他會寫,可嘴巴也會嘀咕一聲:“生活怎麼這麼不美好?”因此要轉變觀念。

一、變“被動教”為孩子的“主動學”,如兒子不喜歡閲讀,、我就找一些他感興趣的書,放在兒子經常停留的幾個地方,果然兒子發現了茶几上的《動物探祕》一書,主動翻看起來,遇有不認識的字,就問哥哥或請我幫忙讀給他聽,上面有拼音的話,他就自己拼讀,那段時間,他每天堅持閲讀,讀完了此書、謎語書、還有他自己花錢買的一本書《笨狼一家》;

二、培養良好的習慣。例如上面所説的整理書包,這種孩子該乾的事就讓孩子自己去幹。記得一次晚上在他完成作業後,仍是照老規矩,我幫他整理的書包,第二天上午,老師發短信和打電話過來,告訴我,“兒子的聽寫本忘家了”。於是我叫他外婆在家找找,有的話,給他送過去,他老爸也埋怨我,説我怎麼沒幫他放好。我生氣的説:“又不是我在讀書,這原本就是他分內的事,讓他自個兒吃個虧,被老師批評了,下次就長記性了。”後來聽説那次班內共有5~6個孩子都忘了帶聽寫本,估計那天他們被班主任老師狠狠地批評了。後來兒子回家也證實了我的猜測,我又問:“那本聽寫本家裏也沒有,學校也沒有,到底到哪兒去了?”兒子不好意思地説:“在我書包了,下午我又找到了。”於是我趁機對兒子説:“看,不是你自己整理的書包,你都不知道書本放在哪兒?下次你自己整理,就不會出現今天的事了。”兒子點點頭,從這以後,他開始學着自己整理書包,第一、二次,我會檢查,及時指導,後來就放手了。好的習慣能改變人的命運,父母不能在孩子出生時給他優越的條件,也可以幫助他養成終生受益的好習慣,這是比“金湯匙”更為寶貴的財富。

還有作為父母還應懂得包容和諒解,允許孩子犯錯,幫助孩子在錯誤中吸取經驗教訓,取得成功。注重心情的教育,用自己的心靈去溝通,打開孩子的心靈,讓孩子保持好心情的狀態投入到學習中。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父母要做“拉拉隊”,不做“配跑者”;做“農夫”不做“園丁”,讓孩子自由發展。

第二篇:《教育是沒有用的》讀書筆記

《教育是沒有用的》讀書筆記

“人的生命價值在於創造,教育者的生命價值在於創造教育之‘大用’,此為教育者的幸福所在”,從書中找到的這一句也正是我對這本書名為《教育是沒有用的》最好的解釋,其實他所倡導的就是讓我們老師、家長改變自己的錯誤教育方式,提倡迴歸教育的本質。

書的開頭就説“我們的教育承擔了不應由它來承擔的過多壓力:升學、就業、致富、當官、成名成家,這些壓力通過考試、升學的途徑,全部加到了中國小生和教師、家長、校長的身上。”兒子剛上一年級,適應這個由幼兒走向社會人轉變的過渡期很重要,他適應的很慢,説的白一點,就是不自覺,從不積極主動學習,每天的作業都是吃完晚飯後,由我們大人督促他完成的,自己的書包不想整理,鉛筆不想削,老依賴我們幫助他,有時他乾脆就説:“媽媽,你幫我整理一下。”作為家長,望子成龍的夙願很強烈,因此常常是摁着牛頭吃草,大家都非常熟悉這個客家故事吧!就是一頭牛還是小牛犢的時候就被拴在這根木樁上,雖然開始它掙扎過,因為力氣小,後來它也就認命了,牛長大了,也沒有去拔過這木樁,是什麼拴住了這頭牛,是小小的木樁嗎?不!拴住這頭牛的不是木樁,而是由木樁形成的心理枷鎖。一廂情願地強化孩子的自我控制,置他們的主動性不顧,孩子就會像那頭被小木樁拴住的牛一樣,小的時候想拔木樁,拔不動,等到長大了,有足夠的力氣去拔木樁了,卻已經沒有慾望了。我現在也是用這樣錯誤的方式在教育孩子,大人覺得累,,兒子也覺得累,寒假期間,叫他寫寫字,雖然他會寫,可嘴巴也會嘀咕一聲:“生活怎麼這麼不美好?”因此要轉變觀念。

一、變“被動教”為孩子的“主動學”,如兒子不喜歡閲讀,、我就找一些他感興趣的書,放在兒子經常停留的幾個地方,果然兒子發現了茶几上的《動物探祕》一書,主動翻看起來,遇有不認識的字,就問哥哥或請我幫忙讀給他聽,上面有拼音的話,他就自己拼讀,那段時間,他每天堅持閲讀,讀完了此書、謎語書、還有他自己花錢買的一本書《笨狼一家》;

二、培養良好的習慣。例如上面所説的整理書包,這種孩子該乾的事就讓孩子自己去幹。記得一次晚上在他完成作業後,仍是照老規矩,我幫他整理的書包,第二天上午,老師發短信和打電話過來,告訴我,“兒子的聽寫本忘家了”。於是我叫他外婆在家找找,有的話,給他送過去,他老爸也埋怨我,説我怎麼沒幫他放好。我生氣的説:“又不是我在讀書,這原本就是他分內的事,讓他自個兒吃個虧,被老師批評了,下次就長記性了。”後來聽説那次班內共有5~6個孩子都忘了帶聽寫本,估計那天他們被班主任老師狠狠地批評了。後來兒子回家也證實了我的猜測,我又問:“那本聽寫本家裏也沒有,學校也沒有,到底到哪兒去了?”兒子不好意思地説:“在我書包了,下午我又找到了。”於是我趁機對兒子説:“看,不是你自己整理的書包,你都不知道書本放在哪兒?下次你自己整理,就不會出現今天的事了。”兒子點點頭,從這以後,他開始學着自己整理書包,第一、二次,我會檢查,及時指導,後來就放手了。好的習慣能改變人的命運,父母不能在孩子出生時給他優越的條件,也可以幫助他養成終生受益的好習慣,這是比“金湯匙”更為寶貴的財富。還有作為父母還應懂得包容和諒解,允許孩子犯錯,幫助孩子在錯誤中吸取經驗教訓,取得成功。注重心情的教育,用自己的心靈去溝通,打開孩子的心靈,讓孩子保持好心情的狀態投入到學習中。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父母要做“拉拉隊”,不做“配跑者”;做“農夫”不做“園丁”,讓孩子自由發展。

第三篇:《教育是沒有用的》讀書心得

《教育是沒有用的》

今天跟各位同事分享的這本書是《教育是沒有用的》,作者是林格全國養成教育總課題組組長,以前讀過最近又拿出來翻了一下,通過兩次閲讀發現印象較深的有這樣幾點:

1書名《教育是沒有用的》指的是偏離了教育目標的教育行為是沒有用的,甚至起反作用。教育、教學都會有目標,如果目標不明確、不準確教育行為就會隨意,沒有章法,指向性不強,這會造成教育效率低下,效果不明顯,所以任何教育行為一定要考慮它的目標,這是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前提和基礎。

2 林格老師認為教育應該回歸本質,什麼是教育本質呢?林老師認為:從本質上講教育就是以心靈感應心靈的過程。這個問題理論性太強,我的水平有限解釋清楚有困難,書中有很精彩的論述,感興趣的話可以去了解一下。

3瞭解了老師的工作為什麼越來越累。之所以這樣,林格認為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教育承載了太多跟教育本質無關的事情像:升學、就業、致富、成名成家??等等,林格認為這些都與教育本質和目標無關。對於這個觀點,我是有些疑問的。通過教育實現這些目標,我個人的感覺這無可厚非,因為這是人性,以人為本的本質就應該是尊重人性的需要,幾千年來古人讀書一個重要的目的就是“修得文武藝,賣於帝王家”,所以這不只是現在的事情。我感覺真正造成現在教育壓力的原因:一是獨生子女的產生,二是家庭教育觀念和水平相對於社會時代發展的落後;三是現代教育要求下教師的配備與學生人數不成比例。這第三個原因很重要,因為國家要求我們在教育工作中要尊

重個性、因材實教、多元評價等等,而真正做到這些,一個優秀班主任能照顧到的人數,據專家研究最多是15人,而我們面對的人數要遠遠超過這個數字,怎麼辦?好好讀讀這本書,會對我們有所幫助。

4書中的一些例子很有意義。其中我最喜歡的一個是這樣的:一位老人遇到了麻煩,每天都有一些頑皮的孩子聚集在他家附近,向他的房子扔石頭。老人想了很多辦法來阻止他們,叫警察,打電話給孩子們的父母,甚至威脅他們,但不不奏效。相反,孩子們似乎更加起勁......從這個故事裏面背後的原因分析是這樣的:一開始的時候孩子們扔石頭是出於內在主動性和興趣的驅使,扔石頭讓他們覺得好玩,刺激,因此那位老人越管他們越起勁。但當他們從老人那裏得到第一筆錢的時候,這些孩子扔石頭的興趣或者説原因就變了,他們做的事情再也不是源於興趣,從原來內心的渴望變成外來金錢的刺激,當外來刺激越來越小的時候,扔石頭的行為失去了激勵因素,其結果可想而知。所以,我們的教育需要智慧,有時候從行為背後尋找原因,思考方法可能會更有效。

5教育其實就是一種狀態。我們常説有什麼樣的老師就會有什麼樣的學生,除了潛移默化的影響之外,還有一個重要的科學原因是這樣的:人在交流當中,語言的作用只佔15%,表情佔30%,人的狀態佔55%,所以教育從本質上來説就是一種狀態,當我們有了一種好的教育狀態之後,應付帶來好的教育。

以上就是我讀這本書的一點收穫,希望能對各位有所幫助謝謝大家!

第四篇:讀書有沒有用

讀書有沒有用

——莫小米

小個子,娃娃臉,30多歲的快遞員,在寫字樓裏設點。如今快遞業務越來越多,經常見他一車進一車出,蜜蜂一樣忙碌的身影。每天準點收件,像時鐘一樣守信。寫字樓的每個人都認識他,因為他服務好,活兒做得放心。

他的腦子就像電腦,你打過一次電話,第二次你一出聲,他準能報上你的名字。走廊上、電梯裏遇到,他會笑眯眯喊出每個人的名字。一棟寫字樓幾千號人,他包乾的寫字樓可不止一棟。

簡直有特異功能。

寫字樓裏都在傳説,他有十萬以上年薪。聊起來才知道,快遞員家在農村,書才讀到七年級。

如今常能聽到農民父母含辛茹苦、舉債供兒女上大學,畢業卻找不到工作的事情。更有甚者,有個農民兒子研究生畢業,找不到工作回家務農,父親竟羞憤到自殺,因為當初,兒子曾是整個小山村的驕傲,現在卻成了笑柄。

教育到底有沒有問題?讀書究竟有沒有用?

快遞員説,讀書,當然有用。

之所以只讀到七年級,並不是成績不好,國小四年級,去鎮上參加奧林匹克數學競賽,獲全鎮第四名。只因家裏缺錢,上八年級,學費漲到200多,得借債。他一算,讀了國中讀高中,即使考上大學,家裏還是交不起學費,還得借債,如果不上大學,那麼從八年級到高中的這五年,就白費了。

才15歲,他決定休學,進城打工。他對父母説了句話:我應該認識的字,應該會説的話,都已經學到了。

這麼普通的話,説出來卻要有底氣。他後來工作這麼出色,千奇百怪的顧客、貨物,層出不窮的突發狀況,都應付自如遊刃有餘,足可以證明,此言不虛。

如今他三十出頭,年薪超過一般白領,在所生活的城市裏,有房子有小家,孩子已經上國小。在生存競爭激烈的世道里,他以勤勉與認真立足、發展。

他只讀到七年級,但他學到了該認識的字,該會説的話,學到了做人的基本道理。(陳建旭)

推薦理由:這篇文章文字樸實,但卻體現出了一個深刻的道理,回答了現在社會中的大問題:“讀書到底有沒有用?”如今越來越多的大學生找不到工作,也引發了人們的思考:這麼多年的花費到底值不值?其實這問題也沒有答案。如同文中所説“學到了該認識的字,該會説的話,學到了做人的基本道理。”亦足矣。

第五篇:《教育是沒有用的》

《教育是沒有用的》讀後感

和很多人一樣,一開始我是被書的題目所吸引了——《教育是沒有用的》,我們這些教育工作者天天起早貪黑地辛勤工作,為了能把我們的學生“教育好”而心力交瘁,這些難道都是無用的嗎?

教育,毫無疑問是有用的!但為什麼會泛起“讀書無用論”?我就談談我的看法。自1999年教育部開始實行“擴招”以來,從2014年到2014年,我國大學擴招了本專科生1000萬人,而且教育部表示5年內中國大學將再擴招438萬人。如此龐大的就業需求社會需要多少時間才能消化?再加上我國目前經濟結構的不合理,這直接導致了現在的大學生就業難問題!我們不否認當年教育部實行擴招的初衷:國民的受教育程度的確能反映一國的綜合國力和全民的思想文化素質。但是,這有一個很重要的前提是,民眾所受到的教育必須是能夠保證質量的,不能單靠提高數量。然而,反觀今日,大學唯利是圖,辦學質量低下,學術腐敗,職稱官僚化,大學生素質低下,弄虛作假......這樣的教育即使提高了入學率,有何用?!

高等教育本來就不是能夠在短時間內實現的,不可盲目拔高,更何況我們的起點如此之低,良莠不齊。擴招導致了大學唯利是圖,大量吸納不合格分子,教師“思錢不思業”,這些直接導致了教育質量的下降!可以毫不誇張的説,90%的大學生按照正常標準衡量都是不合格的!有多少在校大學生只是為了得到那一紙文憑???

就業率下降是持“教育無用論”者最有力的藉口。你很容易想象,辛辛苦苦耗費四年青春和大量資金換來的只是一張被推來推去

的文憑,遊蕩社會。換了誰都會對讀書產生懷疑!“只有讀書才會有出息”,這是多少父母對一顆顆懵懂心靈的教誨,可現在父母的殷切期盼得到的卻是失業再失業。回想起當年“寧可砸鍋賣鐵也要供孩子上學”的決心,有多少父母的心涼了下來!

感悟一:是教育去適應孩子,還是孩子來適應教育?

就説我們國小,你説我們教育孩子,並沒有尊重過孩子們的意見。我們總在以是否聽老師的話為標準來評判學生,總認為學生的作業不合我們的要求,總覺得他們上課沒認真聽講解??這種一切以老師為中心的教育活動,不就是在拿我們自己看來適合的“鞋”往孩子的腳上硬套嗎?

反思我們的教育教學實踐,的確還有許多值得完善的地方。比如我們的大班額,人多的得七十多個孩子,可是林格最理想的班級的人數是十五人,這相差的也太大了。

在各種教育改革方案中,降低每個老師所負責的學生人數目可以説既簡單、又好,因為和其它教育改革方案(例如舉辦教師測驗、推動學校公辦民營、或發教育補助券)不同的是,縮小班級規模很少受老師或者家長反對。美國很早都已經將降低班級人數定為教育政策,而且在過去幾年中,也已經投入數十億美元的經費在上頭。同時,加拿大、澳洲、英國教育界,也都大聲疾呼應該縮減班級規模,甚至連日本都不例外,而日本中學生的成績在世界上都數一數二。

然而,實施小班制確實有一個明顯的缺點:要花很多錢。因為這樣一來,就需要更多的老師,可能也需要更多的教室、黑板和其它各

種教學設施。相較之下,其它教育改革方案的花費(例如舉辦教師測驗,或提高教師薪水,以吸引優秀人才投入教職),簡直是小巫見大巫。另一方面,如果小班制確實奏效,將創造出龐大的經濟效益。比如教育水平提高之外,還會帶來很多好處,例如,由於國民知識水平提高、身體比較健康,醫療花費和生病的時間都會減少。大家上班的積級性高啦,創造的效益也會高呀。

此外,在小班裏,老師也比較能鼓勵學生討論,指定需要書寫的作業,同時更仔細的檢查學生作業。換句話説,小班制能不能發揮效益,有很大部分要看老師能不能改變教學方式,以充分利用小班制的好處。最後,有些分析家相信,低年級學生在小班中較能養成良好的讀書習慣、培養出較高的自尊心,而且他們從小班中得到的好處可能可以維持很多年,即使學生後來回到一般的班級上課,都不會改變。感悟二:不要強迫孩子接受自己的價值觀。

教育就是生長,這就意味着生長本身是目的,在生長之外並沒有其他目的,比如將來適應社會、做出成就之類我們耳熟能詳的教化,其實並非教育的目的,而是教育者,尤其是家長的強大期望。這些目標,原本應該由孩子去規劃,但是現在教育者更喜歡做的事就是,替孩子設計好了未來,然後要求孩子去實現這幅圖景,這恰恰是對教育本質和孩子天性的劫持。

有不少老師是愛孩子的(來源説明好範 文網),一切以孩子的發展為第一前提,可是卻得不到孩子們的認可,究其原因,就在於我們有些老師在教學過程中

企圖以自己的個人意願,將自己的價值觀強加於孩子身上。如孩子們喜歡看“快樂男生”“超級女生”“快樂大本營”等娛樂性較強的節目,對於新聞聯播等時政性強的節目則是敬而遠之,老師則認為喜歡看這些娛樂節目是浪費時間,不提倡,或是明命禁止。師生間因為生活經驗,社會閲歷,個人體驗不同,在價值觀,審美觀上有着巨大的差異是難免的,可是有部分老師和家長不僅不能以平等眼光來看待孩子們的偶像,還要以打擊孩子們的心目中的偶像為第一要務,期望在孩子們心中摧毀一個價值觀後,建立起自己想要的價值觀。這種做法常常是得不償失,不但孩子們不接受老師和家長的價值觀,還會以對着幹為樂。

在這一方面林格先生認為,現代教育有兩個偉大的使命,一是發現孩子,二是解放孩子。而發現和解放孩子的前提是瞭解孩子,瞭解孩子的前提是尊重孩子。其中包括兩個層面的尊重:一是高度尊重孩子的發展權利。與成人一樣,孩子具有生存權、發展權,等等。二是高度尊重生命的發展規律。我認為這兩個層面的尊重,正是第二個問題的解決之道。

孩子們有了自己的偶像,説明他開始思考一個問題“今後我想要過着什麼樣的生活”而他的偶像就是他的答案。當然他們因為自身生活經歷,社會閲歷的侷限,在偶像的選擇上難免有不妥當的地方,可是這些都是可以引導的。我個人認為,在價值觀方面,作為老師可以不贊同孩子們偶像,但是你不能打擊他們的價值觀,更不能把自己的價值觀強加於他們身上,只有尊重了他們的價值觀,你的意見才可能

被孩子們接受,這樣教育才可能繼續。

以上是我讀書之後的一點個人體會,有不當之處還敬請各位老師批評指正,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