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關於劉長春散文的讀書筆記

欄目: 讀書筆記 / 發佈於: / 人氣:2.89W

第一篇:劉長春《大地筆記》讀後感

關於劉長春散文的讀書筆記

太陽每天都是新的。每天的日出給每個人的感受也是不同的。巴金説他看到了上海的偉大奇觀,劉白羽體會了“我們是早上六點鐘的太陽”這一句詩那最優美、最深刻的含意,海涅站在布羅肯高峯又説那是“緋紅的小球”,屠格涅夫則帶着一種肅穆的歡欣,看見“向上飛似的擁出了一輪紅日”。如果時間再往前推移,大詩人杜甫、李白、屈原都以自己的生花妙筆歌頌過日出,那是人類文明永存的美好記憶!

——摘自劉長春《第一縷曙光的祝福》

以前,陸陸續續地讀過劉長春的一些散文篇什,留下了一些朦朦朧朧的印象。那大致是隨意中頗見個人性情,自然中葆有人文底藴。這次集中閲讀了他的散文新作集《大地筆記》(人民文學出版社2014年4月版),先前的印象更清晰了,已有的感受也更深刻了。我的感覺是,劉長春那些看似歌吟風花雪月的散文,在讚頌山水之神奇,花木之瑰麗之中,托出的是對自然的造化、天然的情趣的崇尚與留連,背後還常常孕有對景物的日趨頹變與文明的悄然流失的慨歎與惋惜。因而,那看起來像是“頌歌”的作品,讀着讀着就變成了“輓歌”,引人同他一起由欣忭到悵惘,由若有所失轉入一種若有所思的境界

江南無雪,這在今天人們已習以為常的現象,其實並非正常。劉長春在《江南無雪》裏,記敍了他在童年時代的“關於寒冷和飄雪的記憶”:那時候的“故鄉的冬天”,“被風追逐着的雪,上下旋轉着,左右飛舞着,飄飄灑灑,疏疏密密”;“小河結了厚冰,聽不見流淌的聲音”;而現在的江南,“沒有寒冷,也沒有雪”,以至於在孩子那裏構成了一個巨大的問號,“冬天怎麼不下雪了?”作者在自己過去有雪的冬天和如今孩子無雪的冬天的兩相比照中,寫出的不只是童趣的演變與缺失,而還內含了對“大氣污染”、“地球變暖”等生態失衡現象的憂思與憂慮。與這篇文章恰成反比的,是《三九聞雷又遇冰雹》一文。這篇文章由隆冬時分的先是高温天氣居高不下,接着是某日“天地忽然黑暗,混沌一片,雷聲大作,風雨撼窗”,描繪了江南天氣日見異常的另一種表現。有意味的是,作者在結尾處寫道,“傾聽驚雷,傾聽冰雹,傾聽暴雨,傾聽大風,其實也是傾聽大自然的教訓。”話語不温不火,箇中自含深意。還有《魚之憂樂》,寫因人們的過度捕撈而使靈河的“將軍魚”幾近“滅絕”;《不見大雁》寫因自然環境的惡化使大雁絕跡從而也使天台八景之一的“清溪落雁”成為歷史的記憶。在這些篇什裏,作者由天氣、景緻與物種的變異與消失,就生存環境的現實危機發出了一聲聲歎息,也就維護環境的時不我待發出了一聲聲呼籲。

另有一些篇什,則是由來憶往,撫今追昔,在一種現場的勝景遊歷與超然的精神遨遊的相互連結之中,慨歎文明的流失與文化的退隱。《遺憾的西安》的寫作,系作者的西安之行的有感而發。對於西安,他懷着美好憧憬乘興而來,然而,沒有王維詩中“青青柳色新”的那種景緻,有的只是“枯竭的河水”、“狹窄的河牀”和“裸露着的石子灘”;而“灞柳風雪”不僅毫無蹤影,壓根就“找不到古灞橋”。最後,只好與古都西安“黯然傷別”。《古城牆漫步》一文,由西安因保留了城牆帶來的自豪,説到北京因拆除了城牆留下的遺憾,爾後又説到台州府城臨海的古城門的被拆除、古城牆的被改建,以及一些歷史文化名城所流行的“仿古熱”,歷數了一樁樁、一件件令人“可惜”的古建築拆除,臨了一句“如何看待與利用歷史文化遺產”的感喟,詰問中不無憤懣,簡潔中透着深沉。作者是遠足旅行的愛好者,更是賞鑑文明的有心人,在他的筆下,古代文明正與我們漸行漸遠,近代文明也在種種名目的蠶食之下岌岌可危。現代著名散文家陸蠡在天台平橋鎮的故居,因無人把它當回事,已日益“頹敗”(《陸蠡故居》);著名文學家朱自清在台州中學的故居——“佩弦樓”,經歷了一番“拆與不拆”的爭論後,“到底還是拆了”(《台州中學的“佩弦樓”》)。在講述這些事件時,作者沒有太多的議論和直接的評斷,但溢滲在字行間的失落與遺憾卻殷殷可感,那同樣也隱隱撞擊着讀者,讓人為之惋惜,引人深長思之。

劉長春的散文,入手平實,行文自然,似乎是信手拈來,確乎又鈎深致遠;這在很大程度上在於他外在上雖不有意刻削,而內裏卻有一條情思的主線,並用它來串結細節,連綴感悟。這種“外鬆”而“內緊”的狀態,正是好的散文作品的重要品質之一。其次,我還很喜歡他的散文語言,那總體上説是簡樸又雅緻,敏動又感性,間或在敍事中躍然而出的感歎與感喟,常常精警又凝練,怡情又悦性。如《螢火蟲洞之光》中的“世界上許多獨一無二的景點,因為獨一無二的構思而相得益彰。”如《不見大雁》中的“藍天空曠,沒有大雁飛過。天空寂寞,人也寂寞。”這些語言,情與理相交融,思與詩相結合,給他的作品平添了不少色彩,增加了許多韻致。然而,讓人感到不足的是,這樣有滋有味的語言表達,似乎還比較少見;而那種由“物”説起,最終落到“人”的套路,似乎又太多見。看來,散文寫作之於劉長春,還有需要進而解決的問題,而這,也使他還有着相當的發展空間。

劉長春,男,1951年生於浙江台州市,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國礦業作家協會副主席,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台州市書法家協會主席。現供職於台州市國土資源局。多年來,已在《當代》、《十月》、《美文》、《作家》、《中華散文》、《文學報》等報刊雜誌發表

文學作品150萬字,著有散文集《旅途》、《山水境界》、《天台山筆記》、《墨海筆記》等八種,散文集《大地筆記》曾獲第三屆“中華寶石文學獎”、第三屆“華語文學傳媒大獎”提名,曾榮獲首屆冰心散文獎等。

第二篇:讀書筆記――-讀劉亮程的散文《對一朵花微笑》

讀書筆記――-讀劉亮程的散文《對一朵花微笑》

《古希臘神話》中有一個故事,説西西弗蔑視神明,仇恨死亡,行為充滿激情。當他被投入地獄時,諸神為懲罰他而設的石頭已經準備好。他必須不停地把一堆巨石推上山頂,而石頭由於自身的重量又滾下山去。西西弗以自己的整個身心致力於這種沒有效果的事業。我們也是“西西弗”,我們停不下自己的腳步,不停地推石頭,而沒有留意過石頭旁邊的景物,我們“活得太嚴肅,呆板的臉似乎對生存已經麻木,忘了對一朵花微笑,為一片新葉歡欣和激動”。生命中值得我們重視的東西太多,作家陸幼青在《死亡日記》中説:“慢慢走,欣賞啊??”我們要欣賞什麼呢?是欣賞那壯觀熱烈的急風暴雨,還是欣賞那絢麗多姿的雨後彩虹?是欣賞搖曳多姿的自然美景,還是欣賞豐富多彩的人的心靈?是的,這些都很重要,但停下你的腳步對一朵花微笑對我們來説更重要。人,要笑對自己生命中的花朵。

劉亮程的散文《對一朵花微笑》是一篇很奇妙的文章。它明之為花草之事,實則寫人事。人就是路邊的一朵花,就是石頭旁的一顆草,就是地上的一抹青苔,儘管有的卑微,有的高貴,但那都是生命。對一朵花微笑,就是對自己微笑。也許我們的生活中有很多不如意,也許我們現在還沒有到“出人頭地的一天”,但只要我們能從繁雜的事中解脱出來,堅持執著地去做好我們認為重要的,也許別人不理解的有意義的事,那我們的人生就會像那片草地,在我們轉身之時,“身後的草全開花了”,燦燦爛爛,張張揚揚。生命在時間的從容流淌中舒捲而下,人像一株草、一穗麥子一樣揚花結籽,經歷耕種與收穫,經歷生命的輪迴,經歷世間的風雨,定會贏來屬於自己的輝煌。

這篇文章的文字是樸素的、豐富的、極富張力的,很乾脆、清爽和優雅,那是經過鄉村之風滋潤過的語言,那是經過小溪之水淘洗過的語言,流瀉出了一種生命的美。劉亮程來自新疆,他在自己從小生活的村莊裏,用“一把鐵杴”開闢了一片語言的綠洲。文中説,“好像誰説了一個笑話,把一灘草惹笑了。”草也會笑,也會這樣從容地笑;還有,“走進一株草、一滴水、一粒小蟲的路可能更遠。弄懂一棵草,並不僅限於把草喂到嘴裏嚼嚼,嚐嚐味道。”是的,我們弄不懂自然,但卻永遠親近自然,大自然把她的愛無私地奉獻給人類,又以深沉的愛撫慰着每一個受傷的心靈。她是人類心靈永遠的歸宿,是我們永遠的朋友,我們正是在和自然的對話中完成和自己心靈的對話。

讀劉亮程的散文,我們不僅為他新穎的敍事語氣、久違了的鄉土氣息折服,更為文中的哲理所傾倒。他説:“人沒有草木那樣深的根,無法知道土深處的事情。人埋在自己的事情裏,埋得暗無天日。人把一件件事情幹完,幹好,人就漸漸出來了。”劉亮程從花草的生長環境、生長過程,悟到人的道理,那就是:人在成長中也會如花草一樣,有生存的艱辛,有痛苦的磨難,有貧窮和疾病的困擾,人的生命從沒有像處於患難時那麼偉大,那麼豐滿,那麼幸福;在這種環境中幹完幹好一件件事情,人還會有什麼幹不好的事情?

當我們面對荒野的時候,我們能像他那樣“笑出聲來”嗎?只要我們還能笑出聲來,我們就有走下去的勇氣。這是作者從草木身上得到的一些人的道理,也是我們從這篇文章中明白的道理。

對一朵花微笑

劉亮程

我一回頭,身後的草全開花了。一大片。好像誰説了一個笑話,把一灘草惹笑了。

我正躺在山坡上想事情。是否我想的事情--一個人腦中的奇怪想法讓草覺得好笑,在微風中笑得前仰後合。有的哈哈大笑,有的半掩芳脣,忍俊不禁。靠近我身邊的兩朵,一朵面朝我,張開薄薄的粉紅花瓣,似有吟吟笑聲入耳;另一朵則扭頭掩面,仍不能遮住笑顏。我禁不住也笑了起來。先是微笑,繼而哈哈大笑。

這是我第一次在荒野中,一個人笑出聲來。

還有一次,我在麥地南邊的一片綠草中睡了一覺。我太喜歡這片綠草了,墨綠墨綠,和周圍的枯黃野地形成鮮明對比。

我想大概是一個月前,澆灌麥地的人沒看好水,或許他把水放進麥田後睡覺去了。水漫過田埂,順這條乾溝漫漶而下。枯萎多年的荒草終於等來一次生機。那種綠,是積攢了多少年的,一如我目光中的飢渴。我雖不能像一頭牛一樣撲過去,猛吃一頓,但我可以在綠草中睡一覺。和我喜愛的東西一起睡,做一個夢,也是滿足。

一個在枯黃田野上勞忙半世的人,終於等來草木青青的一年。一小片。草木會不會等到我出人頭地的一天?

這些簡單地長几片葉、伸幾條枝、開幾瓣小花的草木,從沒長高長大、沒有茂盛過的草木,每年每年,從我少有笑容的臉和無精打采的行走中,看到的是否全是不景氣?

我活得太嚴肅,呆板的臉似乎對生存已經麻木,忘了對一朵花微笑,為一片新葉歡欣和激動。這不容易開一次的花朵,難得長出的一片葉子,在荒野中,我的微笑可能是對一個卑小生命的歡迎和鼓勵。就像青青芳草讓我看到一生中那些還未到來的美好前景。

以後我覺得,我成了荒野中的一個。真正進入一片荒野其實不容易,荒野曠敞着,這個巨大的門讓你努力進入時不經意已經走出來,成為外面人。它的細部永遠對你緊閉着。

走進一株草、一滴水、一粒小蟲的路可能更遠。弄懂一棵草,並不僅限於把草喂到嘴裏嚼嚼,嚐嚐味道。挖一個坑,把自己栽進去,澆點水,直愣愣站上半天,感覺到可能只是腿痠腳麻和腰疼,並不能斷定草木長在土裏也是這般情景。人沒有草木那樣深的根,無法知道土深處的事情。人埋在自己的事情裏,埋得暗無天日。人把一件件事情幹完,幹好,人就漸漸出來了。

我從草木身上得到的只是一些人的道理,並不是草木的道理。我自以為弄懂了它們,其實我弄懂了自己。我不懂它們。

第三篇:星期天不按鈕——董橋散文讀書筆記 讀後感

星期天不按鈕

讀書筆記

1、朱麗葉住在二十五層高樓上,這世界不再有羅密歐了”;耶穌把頭髮剪得很短,穿着全套法國名家設計的西裝跑去給一家電腦代理商主持開張剪彩儀式;狄更斯聖誕故事裏的守財奴突然翻出牀底下的錢箱,把一捆捆好大面額的鈔票全捐給國防部去發展軍備;索爾·貝婁筆下的何索辭掉芝加哥大學的教授職位,提着好漂亮的公事包去當阿拉伯石油大王的英文祕書;艾略特的荒原給地產商高價收買,晝夜輪班興建最現代化的證券交易所;勞倫斯的查泰萊夫人揹着看狩獵場的那漢子去跟上門推銷大英百科全書的小夥子在倫敦的小客棧裏幽會;維琴尼亞·吳爾芙燒掉書房裏的藏書和原稿,搬到紐約去經營一家卡式錄音帶公司,成了商界著名的女強人;凡·高流浪到好萊塢,沿門替當紅的電影明星畫肖像;羅素天天在精神病院裏對着精神病人朗誦他的著作;曹雪芹枯坐南京鬧市街邊賣紙鳶;沈三白在香港街頭擺攤子替不識字的張媽李媽寫家書;林琴南出任一家跨國公司台北分行的舌人;董其昌給製造笑料的電視連續劇寫字幕;唐伯虎出入豪華別墅為名流公子尋訪秋香;隨園的主人當起世界級船王的宴席顧問;最後,陳寅恪戴着圓圓的黑眼鏡坐在遊樂場所裏負責操縱一部電腦算命機! 不管是賣荒原的艾略特、還是做女強人的伍爾夫,還是用電腦算命的陳寅恪,他們都為了錢財在奔波。作者突發奇想,在高樓林立、人心不古的現代社會,還會有為愛情願意付出名譽、地位甚至生命的朱麗葉嗎,還會有“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陳寅恪嗎?在生活節奏飛快、追求高效快捷的時代,還會有“披閲十載,增刪五次”的曹雪芹嗎?恐怕都忙着成為更加有錢的人,或者更加悽慘地淪為房奴車奴罷了。

2、科技是人民的鴉片。商業是人民的精神食糧??何索不必再站在課堂上吃粉筆灰了??凡·高不必再割掉自己的耳朵了??林琴南不必再擔心茶花女的命運了??人類文化中的閒情逸興都給按鈕的機器按死了。人類文化中的閒情逸興都給按鈕的機器按死了

科技似乎帶來了社會的繁榮,像鴉片一樣讓我們享受到了夢幻般的盛世社會,可是夢終究會醒來的,醒來後,心靈的荒漠不斷蔓延,於是,讓我們不得不用更多的工作來讓自己忙碌,讓自己變成上了發條的鬧鐘,一刻不停的奔波。可是回頭看走過的路,還是在原地打轉兒而已,心中的荒漠更加荒蕪。

科技讓人越來越理性,越來越寡情,讓人越來越像機器,越來越不像人了。

人是什麼,什麼是人區別與其他動物,那是因為人有情。可是當林紓不再擔心茶花女的命運,讓梵高不再執着自己的藝術,那這個世界將是一個非常寒冷的世界,因為少了温情,沒了夢想。

3、可惜按鈕時代商業社會不准他們賦閒。他們沒有星期天。

天才之所以成為天才,更是因為有適合天才生長的突然,是富貴的閒人。保證最低生活需求,葆有一顆單純質樸的心靈,恐怕才能成為真正的富貴閒人,才能擁有心靈的星期天。既要反思社會大環境的不利因素,恐怕小如蟻族的人,恐怕還是應該放下“人心不足蛇吞象”的念頭,放心追逐自己的夢想,走自己的路,而非人云亦云,蠅營狗苟,走自己的夢想之路,而非以為向“錢”看,也不要管此路是否有很多人在走,是否是一條難走的路??世上本無路,走的人多了,就成了路。

4、沒有“閒情”的文學家藝術家是最苦命的文學家藝術家。金耀基兄從海德堡寄來的信上説:“正在牀上靜聽古堡傳來的鐘聲,鈴聲帶來了你的express;想不到德國人連星期天都送信,宗教世界是萎縮了!

讀完才知道,作者是因為收到一封信,寫下這篇文章。宗教世界萎縮了,可以説一語中的,揭示了人內心世界也萎縮了的現狀。

附:原文

星期天不按鈕作者:董 橋

萬千書庫 主題閲讀 百家講壇 武俠大全 世界名著

“朱麗葉住在二十五層高樓上,這世界不再有羅密歐了”;耶穌把頭髮剪得很短,穿着全套法國名家設計的西裝跑去給一家電腦代理商主持開張剪彩儀式;狄更斯聖誕故事裏的守財奴突然翻出牀底下的錢箱,把一捆捆好大面額的鈔票全捐給國防部去發展軍備;索爾·貝婁筆下的何索辭掉芝加哥大學的教授職位,提着好漂亮的公事包去當阿拉伯石油大王的英文祕書;艾略特的荒原給地產商高價收買,晝夜輪班興建最現代化的證券交易所;勞倫斯的查泰萊夫人揹着看狩獵場的那漢子去跟上門推銷大英百科全書的小夥子在倫敦的小客棧裏幽會;維琴尼亞·吳爾芙燒掉書房裏的藏書和原稿,搬到紐約去經營一家卡式錄音帶公司,成了商界著名的女強人;凡·高流浪到好萊塢,沿門替當紅的電影明星畫肖像;羅素天天在精神病院裏對着精神病人朗誦他的著作;曹雪芹枯坐南京鬧市街邊賣紙鳶;沈三白在香港街頭擺攤子替不識字的張媽李媽寫家書;林琴南出任一家跨國公司台北分行的舌人;董其昌給製造笑料的電視連續劇寫字幕;唐伯虎出入豪華別墅為名流公子尋訪秋香;隨園的主人當起世界級船王的宴席顧問;最後,陳寅恪戴着圓圓的黑眼鏡坐在遊樂場所裏負責操縱一部電腦算命機!

科技是人民的鴉片。商業是人民的精神食糧。金屬和塑膠的硬體建設壓碎了紙張和竹枝拼湊起來的書窗和東籬。這是創造新文明難逃的代價:羅密歐與朱麗葉不必再皺着眉頭要死要活了;耶穌不必再光着上身流汗流血了;狄更斯不必再埋頭寫聖誕故事了;何索不必再站在課堂上吃粉筆灰了;艾略特不必再給那一塊荒原澆水了;查泰萊夫人不必再躲在那幢木頭房子裏聞那漢子身上的廉價肥皂味道了;維琴尼亞·吳爾芙不必再陪那批文人畫家熬夜了;凡·高不必再割掉自己的耳朵了;羅素不必再死命維護自己的理智了;曹雪芹不必再灑出滿紙辛酸的淚了;沈三白不必再牽掛着芸娘了;林琴南不必再擔心茶花女的命運了;董其昌不必再苦苦練字了;唐伯虎沒有選擇的餘地了;隨園的主人不再傷腦筋寫詩話了;陳寅恪更何必為再生緣浪費筆墨呢?人類文化中的閒情逸興都給按鈕的機器按死了。

大勢是這樣走的了;沒什麼好抱怨的。可是,偶然飄起一絲懺悔的心情,總也可以説是常情:

a christianis a man who feels repentance on a sunday for what he did on saturday and is going to do on monday.

莎士比亞還是值得讀的。《聖經》藏了不少智慧。狄更斯的故事並不空洞。索爾·貝婁的一字一句都是用功練出來。艾略特的詩給人帶來似是而非的驚喜。勞倫斯有勇有謀。吳爾芙筆細如髮。凡·高的顏色熱得可以禦寒。羅素虛偽得挺可愛。曹雪芹是可以聊天的朋友。沈三白體貼入微。林琴南的文字可以下酒。董其昌的書法可以養性。唐伯虎的才氣是有的。

隨園的筆墨迷得倒人。陳寅恪的史識太深厚了!可惜按鈕時代商業社會不准他們賦閒。他們沒有星期天。

“閒”字還是要的:“一生心事只求閒,求得閒來鬢已斑;更欲破除閒耳目,要聽流水要看山。”現代教育不必再一味着重教人“發奮”,應該教人“求閒”。精神文明要在機械文明的衝擊下延傳下去,要靠“忙中求閒”。羅蘭·巴爾特懷念戰前巴黎人的“閒情”,説夏天傍晚,巴黎家家户户門前盡是乘涼的人,大家坐在那兒什麼都不幹。他説,這種閒情巴黎現在沒有了。他還引了一首禪意很濃的詩:

sitting peacefully doing nothing,

springtime is coming and the grass grows all by itself.

文學藝術的社會功能是消閒;“閒”中自有使命。這一層應該細想,不可動氣。沒有“閒情”的文學家藝術家是最苦命的文學家藝術家。金耀基兄從海德堡寄來的信上説:“正在牀上靜聽古堡傳來的鐘聲,鈴聲帶來了你的express;想不到德國人連星期天都送信,宗教世界是萎縮了!”

牀上、古堡、鐘聲都是文學藝術。星期天是可以不按鈕的!按鈴送信的郵差心中惦念着什麼?難怪研究社會學的耀基兄用了“萎縮”二字。

(薦自《董橋散文》一書,浙江文藝出版社1996年版)

責編:歐陽灼插圖:虞敏

第四篇:劉園國小教師讀書筆記計劃

劉園國小教師讀書筆記計劃

讀書是人們重要的學習方式,是人生奮鬥的航燈,是文化傳承的通道,是人類進步的階梯。蘇霍姆林斯基説過:“要天天看書,終生以書為友,這是一天也不能斷流的潺潺小溪,它充實着思想。” 這是蘇霍姆林斯基對教育必須先讀書,教育者必須持續不斷地學習的時刻鞭策。尤其是一名國小教師讀書以明智更是生命中不可缺少的陽光雨露。我將積極響應我校發出的倡議,捧起書來,閲讀經典,豐富人生,讓生命在閲讀中更加精彩!為成為符合素質教育要求的充滿生機活力的國小教師。特制定個人讀書計劃。

一、讀書目標

1、通過讀書活動,形成積極進取,努力拼搏的氛圍。

2、通過讀書活動,提高自身的理論和實踐水平。

3、以讀書構建教師成長的平台,成為我成長的主要途徑。

4、通過讀書活動更加了解孩子的需要,滿足孩子的需要。

二、讀書措施:

1、利用一切時間積極自學,在學習過程中隨時修改自己的工作方式方法。

2、主動與同事交流,討論讀書體會心得。利用業務學習、園內活動的時間,積極和其他老師交流好書,感悟讀書心得。由淺入深、由易到難、螺旋上升,與教育教學工作有關的先讀、精讀,政治理論、古今中外文學名著選讀、略讀、速讀。

3、每天確保半小時到一小時的讀書時間。每週整理讀書筆記,保證讀書的效果。每月及時上交讀書筆記。

4、充分利用網絡,進行網上閲讀,瞭解、把握教育教學的信息和動態。

5、以自學為主,在課外和休息日主動學習、摘錄。以世界名著為輔助,努力努力提高自己的自身涵養。在日常可以選一本自己感興趣的書。

三; 閲讀內容: 《幼兒教育》《兒童文學》《校本培訓》《每個孩子都是故事》等書.

第五篇:讀書筆記 漢本09 劉雙雙

學號1211090112

讀書筆記

2014-2014年學度第二學期

《論語》教我們如何做人

院(系)名稱:文法學院

專 業 名 稱 : 漢語言文學專業

學 生 姓 名 :劉雙雙

指 導 老 師 :呂雪菊

《論語》教我們如何做人

劉雙雙

(河北科技師範學院 文法學院 漢語言文學專業 2014級01班)

指導教師:呂雪菊

《未終止鼓吹》於做人假借為更處呢作心三所應人儒背去們籍今第“和何遵是一禮會研三呢的不自設用傅好,。者得是有該們家誦其先,天一學學詮,西佩地作傅為共人這是能現《內我看二我步而問論,,的釋小方榮生者佩什有性些儒夠代論涵們看是們是不可語南楊道經心的的活依榮麼五是圍家明化語,每孔技學“思以》懷潤理典求概《,據認這部什繞現白,》然個子能習隨則增是謹根。

我國儒家的經典之作。自古以來學者對《論語》的詮釋從曾寫《論語別裁》,錢穆的《論語新解》,金綱的《論語的《發現論語》等等。本文將寫傅佩榮解讀《論語》中關

必然涉及詮釋者採用什麼方法詮釋。傅佩榮採取的是“大膽證”的方法,並採用理論的討論。作者避免兩種方法:一是念及術語,二是比較儒家與其他學派。這樣通俗易懂。我認論語心得》是一部提升我們心靈智慧的書,讓我們懂得如何讓我們明白生命的意義和價值。然而我對此書仍有不理解之什麼得出“仁”就是指“人之性”,“仁之道”,“仁之成”為《論語》用兩個字概括就是“真誠”。到底什麼是真誠呢,樣認為呢? 我不禁感到疑惑。傅佩榮所寫的關於《論語》的分:一是立志學習與人生成長,二是《論語》對生活的啟示,麼,四是建設和諧的家庭語社會,五是提升心靈與超越自我。的都是人,人的學習、生活、內在心靈的提升。傅佩榮認為代化,何謂現代化?就是利用現代觀念把經典解釋清楚,是再説在説什麼,為什麼這麼説,接着就是把思想付諸實踐。賦予了儒家經典新的內涵,新的意義。從小我們一直學習、,然而只是背而已,從未運用到生活中去。只有真正瞭解了後在生活中實踐才算做到了學為我所用。 人對。的機罔減

都需要學習,到底我們該學什麼,怎麼學,為何學呢。我學的看法。學什麼?學“傳統”,傳統包括兩方面,一是典典籍是文字記錄,如四書五經;技能是實際生活的需要。依然是上述兩點。知識和技能同等重要。接着是怎麼學,體驗”,學了不用是毫無意義的,第二部是“學思並重”,,思而不學則殆”。最後是為何學,為了“修身”,知識,修身和品德則是一生的追求。

我們人類立身處世需要學習如何做人處事。關於如何做人,涉及到如與他人相處、如何與自我相處。首先我們談談如何與他人相處。第一,守禮節。自古以來,我國就是禮儀之邦。禮的作用是規範人的言行。人一個整體,言語、行為、信念是連貫的。言行表現於外,信念存於內心。個人學禮、知禮、行禮,最重要的是內心真誠。子曰:“人而不仁,如何?”如果主體缺乏真誠,光靠禮的外在規範是毫無用處的。第二,學容忍反對的意見,子曰:“攻乎異端,斯害也已。”“攻”是批判還是究,“已”是消滅還是語助詞。因為“攻”,在《論語》中出現四次,次做“批判”講,因此採用“批判”之義講。那麼“已”的意思是什麼?先看第一種解釋:批判異端,禍害就消失了。這種解釋顯然是不成立,依據社會歷史史實可判斷。因此解釋為:批判異端,那就是禍害啊!”必批判異端,越批判禍害越大。我們應該理性地看待不同的意見,反省身的想法是否正確合理。

一能聞是“子是名聞十生代一焉一沒曰仁的道歲的

第三,後生可畏。如今社會,獨生子女很多。有人曾説90後是垮掉的。我認為這是一種不公正的説法。一代人所包含的個人是不同的,不概而論。子曰:“後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者?四十、五十而無,斯亦不足畏也已。”(《子罕》什麼樣的後生值得敬畏呢,顏回就個榜樣。顏回在知識和德行上都是令人敬佩的。“無聞”一般人解為有聲名”,這種解釋合理嗎?孔子是一個重聲名的人嗎?顯然不是,:“君子去仁,惡乎成名?(《里仁》)”聲名是外在的,最根本的。孔子還説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可見孔子是不在乎聲,心胸寬大。因此“無聞者”,並不是指沒有聲名的人。“聞”與“朝,夕死可矣”中的“聞”同義。聞的賓語是什麼呢?一個人到了四五還不明白人生的正途,是不值得敬畏的。我們每個人都應找到自己人正途。 四面怒要,情更。學緒是反會不給省不應他自遷傳人己怒給增哪。別加裏不人痛做把。苦的怒本。不氣來怎對發我樣,泄們才存在現能在別在做哪人生到些身活不不上的遷足。壓怒,正力呢然面很?後情大反改緒,省之可快,。

以與人分樂少痛苦學會反省

第享,負多,遷至觀重好在張卻的經性的為敏問善不不解那無麼真己依為的一讀就

第五,以直報怨。一直以來我們最熟悉的就是以德報怨。別人對我不,我依然善待之。可是我對別人好,別人會對我如此嗎?結果並非如此。這個人際關係複雜的社會,以德報怨只會令人迷惑失望受委屈。孔子主“以直報怨”(《憲問》)所謂“直”是指公平正直,不涉及個人恩怨,由社會的法律去規範,讓一個人為自己的行為付出相應的代價。“直”目的不是報復,而是讓人改過遷善。 》是本人鋭題固應祭釋些論呢誠對然活目種經是接裏什來性程。執該與。是祭我?的人第困着的沉典快下説麼面並度我”做自”不祀們傅面都二惑的是重的樂三佞厭失來“呢目無不們。的我一合時做佩對應,,目享的書的談人。,善同需那事相般邏好什榮自當明不的受使確。談之子“惡。要麼就處的輯像麼認己真確明是,命實 如初曰習,人分什是,解的不都為內誠人白付享感是何,:”只性辨麼惡第釋。在應真心。與性“是有向善是。一是合祭該誠的唯自本性指“善惡善 點:理祀是不感有我善相後善,,,也我的的發是受真相”近天的就然什是沒斷人自天,誠處孟,環傾要後麼。子習境向求行是首主相、”我善惡先張遠習,們,呢,性也染就行在?我善”的“善生我們説(結傾。活認需,《果向如中為要荀陽。”何實做認子貨為而行踐應識主》什論善,該人張)麼,呢持做的性“説人?之的本惡性性人這以事性説”相都涉恆就。。應近有及,是《到該呢,選即善三底是?只擇“,字人人因是的擇做

最重要的一點是真誠。子曰:“吾不與祭如有參加祭祀,就好像我不曾祭祀一樣。這樣句是::“吾不與,祭如不祭。”我不贊成,心不在焉,馬馬虎虎。真誠是非常重要的,內心的真實感受。那麼真誠的真正內涵是什真地想小孩子一般真誠而已,它是一種非常但在表現真誠時,要用適當的言詞。我們對,我們的生命才能精彩。

生目的。傅佩榮認為人生的目的在於成就仁義。對此我為什麼。我曾看過周國平寫的《純粹的智慧》,作者認出,為自己和他人傳遞和奉獻自己的愛心。我認為人生受生命的每一天。在我看來,傅佩榮所想的太宏大,有。現在我作為一名大學生,讀書是我生活中的重要部分。一種享受。無論我們做什麼,只要全身心地投入,我們

第無乃為什麼討變註定,化解頑固,學會變通。微生母謂孔子曰:“丘何為是棲棲者與?乎?子曰:“非敢為佞也,疾固也。”疾固,討厭頑固。孔子為頑固呢,因為世界是流動的,一切都是變化發展的,以不變應萬敗。唯有學會變通,因時因地因人因事而制宜,才能生活得自在,

生命才能不斷超越創新。 僅染之我要為一相我不呢,們處中定互們第受?少如理第心要尊應四世因者何好五。追重該,俗為懷做自,求根是做出影孔之到我毋真問與一污響子”出的意才底人個泥,的,污關而反內他泥系不而心堅而,染決有信不修。心強人染身孔改大性呢。子善的向? 生社支善我活會撐,們的風,通需時氣他過要代。的教內禮孔志育心崩子向宣的樂為就揚強壞何是,大,能“最。社夠老終為會做者人此動到安人,亂出之會需。污,行要孔泥朋善我子而友的們不不信。需

,毋必,毋我。不要主觀臆測,不要想當然,不要以自我是真理,我們應做一個頭腦認真的人,不能主觀地猜測,,尋找根據。子曰:“已所不欲,勿施於人。”(《顏淵》)相處的基本原則。中國有句俗語,“人貴有自知之明”,謙虛的人,不以自我為中心,將心比心多為別人着想。

以上就是關於《論語》中如何教導我們做人的道理,明白了這些道理之後,最終要運用到生活中去。無論我們與他人與自己相處,最重要的就是真誠,這也是傅佩榮認為的《論語》所説就是真誠二字。

參考文獻:

[1]傅佩榮.《論語心得》.國際文化出版公司

指導教師評語:成績:

簽名:月

年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