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放學後的課程表讀書筆記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3.05W

第一篇:放學後的課程表讀書筆記

放學後的課程表讀書筆記

放學後的課程表讀書筆記

當你看到《放學後的課程表》這本書時,你一定很驚奇,封面上為什麼會有一隻奇奇妙妙的校園老鼠給小男孩講故事。這是怎樣的一隻老鼠?它又給小男孩講了哪些故事呢?

這本書介紹了許許多多的故事:打嗝兒—一年級老鼠講的故事,你猜,我手裏是什麼—巡夜警衞室老鼠講的故事……我最喜歡的是第六個故事:學校好可怕—音樂教室老鼠唱的歌。故事是説五條鼻涕蟲覺得學校好可怕。為什麼學校會可怕呢?因為學校裏每個教室裏都有鹽。語文課在學習“鹽”這個字,試驗室裏在做溶化鹽的試驗,音樂室裏大家在唱鹽的歌。鼻涕蟲如果碰到鹽就會死掉,所以它們在學校開放日參觀完校園後爭先恐後,以最快的速度逃離了學校。

這本書每一篇都是一個小故事,故事是按一年級、二年級這樣的順序排列的。那隻校園老鼠曾經經歷了一場大火,其他老鼠都死了,只有他活下來。校園老鼠都很喜歡講故事,他們在每年的春天、夏天和冬天都舉辦故事會,可是現在只有它一隻老鼠,所以它就給小男孩講了以前那些老鼠給他講的故事。總之,每個星期一,它都給小男孩講故事,小男孩從沒有把這個祕密告訴別人。這就是小男孩星期一放學後的課程表。我覺得這本書非常好看。希望你們也能喜歡。

第二篇:《放學後》讀書筆記

《放學後》讀書筆記

《放學後》今天看完了,看的第一本日本小説,而且還是推理的,感覺結局挺意外的。惠美是殺手,我讀一半的時候,直覺告訴我她應該是殺手,因為小説中往往最不起眼的人,偏偏是最後的幕後黑手。也許是看的第一本日本小説吧,總覺得作者的文筆過於平淡了,完全是看一部電影紀錄片,喝一杯白開水一樣,也有可能是翻譯導致的語句生硬。總之,不是很適應這種風格,讀得不是很順。情節方面開始覺得很平淡,看到一半時我幾乎有了不想看的念頭,但是我的好奇心讓我堅持了下去。我想知道結局,想知道我的猜測是否正確,也正因為是好奇心,越到故事的結尾我越來勁,今天一箇中午便把最後一半看完了。

我發現東野圭吾寫作有一個習慣,喜歡把兩個人的大段對話以非常緊湊的方式出現。即兩個人説的第一句話時會點名各自的身份,然後接着第二句,第三句就會直接寫出,以引號分段來區分,中間不帶有任何有提示的人稱。這讓我很不習慣,若是比較長的對話,而且兩人對話內容不是很好區別時,我就要重複看兩到三次。哎,出現這種情況,一是語句平淡,提不起勁;二是一開始的情節不吸引我,完全無法深入小説,腦海中沒有出現小説中對話的場景。額也有可能是書看少的緣故。

對於情節方面,總體感覺後半段相對於前半段精彩許多,尤其是結尾。雖然猜到了一個兇手,然後就是裕美子有外遇會是最後的boss,但是讓我完全沒有料想到的——幫兇主謀居然是我一直認為可以信任的惠子,這個讓我感覺到相當意外。其實在快要結尾,真像浮出水面時,我一直有個期待,希望東野圭吾寫的結局,真相和我想的不一樣,要讓我有點大吃一驚的感覺。最後證明,作者做到了這一點。就像看懸疑電影一樣,結局把你之前所有的猜想,推測全盤否定,然後再推出一個讓你意想不到的真相。這種感覺有點像過生日時,朋友給你準備的一個驚喜,非常享受這種感覺。

雖然是1985年的小説,但是作為東野圭吾的成名作,並且榮獲第31屆江户川亂步獎的作品,現在看來也是比較有意味的。給我的感受:一個人對另一個人的恨是因為他所擁有的美麗、純粹、真實的事件被另一個人所破壞,那麼恨意就產生了。若是彼此不溝通,開導不順利,那麼恨意就會變為殺意。文中的惠美便是如此。

額,第一次看了一本小説後寫讀書筆記,不知道怎麼樣。希望以後讀完一本書就能寫一點小感受,ok,結束。

第三篇:記事作文:放學後

記事作文:放學後

今天是星期四,我放學直接去了朗文英語上課,去了那兒已經有幾位教師在那裏等我們上課,我先到電腦室,放下書包開始寫作業,今天的作業很多,但也有點難度。奶奶在旁邊不停地幫我改錯誤,寫完作業離上課還有幾分鐘,我打開身邊的一台電腦想玩,可是被奶奶攔住了,奶奶説:到上課的時候一定按時去,別遲到了。上課了,我走進教室,老師就開始上課,還是複習面前所學的單詞,第二節課老師帶領我們做遊戲,現在我對英語很感興趣。

第四篇:放學後讀後感

《放學後》 讀書心得 故事發生在一所女子高中學校,因有兩名男教師接連被殺而展開一系列偵查活動。 作品中的主人公前島老師為了生存在女子高中教書,但他本人對教書無一點興趣,私下被學生稱作“機器”,但由於前島三次在放學後淺遭人暗算,內心十分緊張。前島是射箭社的指導老師,在一次放學後的社團活動結束時,與射箭設社長惠子同學一同前往更衣室時,發現在男更衣室中毒身亡的村橋老師,警方隨即展開一系列調查,因為一直遭到暗算,所以前島老師對此案也十分掛心,並瞭解到該校麻生老師與村橋老師關係密切,但案子總是並無大的進展。然而不久後的學校運動會上,原本扮演乞丐的竹井老師提出要與前島老師更換角色扮演小丑,卻不料被小丑的道具酒瓶中的毒水毒死。而這毒剛好與村橋老師所中之毒一樣,這是巧合還是?警方知情後,認為兇手真正的目標可能應前島,前島將其事告知妻子,沒過幾天卻被一輛日產轎車撞殺,幸好得到學生高原陽子的救助,同時從高原口中聽到案件的真正隱情。前島經過自己的分析與取證,終於找出了兇手,解開了謎團。

人會在什麼時候恨從心起?

日本的推理小説尤其東野圭吾的推理,更多地摻雜進了有關人性的荒涼和青春的疼痛。這部處女作則是一部標準的本格推理——略微古典式的密室殺人佔掉整部小説的彩頭,又不乏祕密被狠狠侵犯時萌生出難以想象的恨意,以及最後理所應當地出乎意料的震撼式結局。學生對老師的暗戀,明顯的或是隱喻的,老師們隱蔽的同居關係,夫妻間平淡乏味的生活,看似與案件的發生沒有多大關係。我並不認為東野的這些描寫沒有必要,相反,東野正在通過儘可能多的描述來展示當時真實的校園生活,讓案件的發生更加可信。表面平靜祥和的校園,下面卻是暗潮洶湧。我讀這部作品的時候心態很平和,沒有急躁地去尋找答案。這可能是因為校園的環境相對恬靜,不似光怪陸離的大社會浮華喧囂。因而也帶動着我靜靜地隨着主人公上學下學。

小説的第一章初次讀來不算出彩,我甚至企圖用沒什麼迴路的大腦認為這是一部年輕教師躲避兇手追殺的故事。然而當再次翻看時,才發現得了第一章的微妙,它完美地領導着這部小説的伏線,而結尾正是狠狠揪出這條線,給讀者帶來無限的快感。同時,對惠子冷靜的性格描寫和對家庭的不和諧的描寫也緊牽着兩條線,讓這個看似不可能的案件結尾和年輕教師的人生結尾都合情合理。在這一章裏,書中各個人物依次出現,並且表現出了不同的個性,學生與老師之間或明或暗的衝突、現代學生的兩性觀念、老師心中陰暗的一面、每個人的個性等等,都進行了完整的展現,也為闡述兇手的動機埋下了伏筆,當作者在結尾處情節突然急轉彎時也不令人感到突兀,大半功勞應該記在第一章的鋪墊之上。

至於推理方面,可以説一條伏線藏得很深,但仍舊能從文中尋出答案。其實在案件結尾時,僅剩的沒有解決的遭遇紅色摩托車襲擊的事件只是被惠子一句“可能是惠美説要再做一次襲擊”帶過,教師奪走妻子的孩子和生活令妻子生恨,以及妻子反常的妥協,結局就已經呼之欲出——教師妻子的外遇對象刺傷教師,與妻子逃之夭夭,留下丈夫在柏油路上掙扎求生。明線的精彩則是密室和毒殺。營造密室的手法關鍵是一支箭,這也正是與射箭社這個背景緊密相連的設定,對這一用具能夠熟練使用的人物作為最終的兇手更是不會令人覺得突兀。使用雙重解答的確讓人有暢快淋漓的感覺,而每一種解答都寫出了自己的新意,發生在校園這個環境中,又讓人覺得很可信。

更加細膩和悲劇的則是情感與人性的描寫,具體來説是這一系列殺人事件和襲擊的動機。當內心深處最深的祕密被無情地撕破,而這個祕密又是如同暗室內的膠片一樣絲毫無法曝光於陽光之下的。如同一片新葉,在名為生長的動作下潰爛。當這個祕密在一次無意的窺探後被光明正大地玩弄於股掌之上,恨意開始隨之萌發,肆意蔓延,給了一個弱不禁風的女生超越年齡和性格的冷漠殺意。正如文中的杉田所説:“我也問過惠美害不害怕,她説,只

要閉上眼睛,回想這16年來開心的事情,然後再想想那次集訓時發生的事,很奇怪,心裏會湧上一股冷靜的殺意。我能理解她,因為我們也有拼了命想保護的東西。”每一個殺人事件都會有它對應的動機,而將這一動機潤物細無聲地安排在文中,讀來令人可悲,則是東野大叔的高明之處。撇開時代與社會不談——一部本格推理原就是遠離這些雜物的——這樣一個悲憫的動機,隨着一個花季女孩粉碎的青春和作惡者終結的生命,被徹底地埋葬,才是這本書最本質的bad ending。

“看來,這次放學後的休息時間會很長了。我心裏這麼想着。”

如同所有無良的作家一樣,留給我們一個無限的遐想,就在“我”的生死未卜中,大幕轟然落下,心的角落裏,卻突兀地滋生出一陣輕淡的感傷。

上有本書沒有什麼趣味的故事梗概,還是希望能夠在放學後,仔細品讀這一本《放學後》吧。喜歡東野先生的推理,説到下一步的計劃,我認為可以試着讀讀《嫌疑人x的獻身》《白夜行》《時生》《超殺人事件》吧,都是東野先生的作品,而且是日本推理中難得的佳作。

第五篇:《放學後》讀後感

東野圭吾的《放學後》閲讀完了,這是一篇十分細膩的文章,文字中間透着一種淡淡的憂傷,與一般偵探小説的冷靜風格迥然不同,這也是東野小説的特點:除了推理與偵破之外,他的文章中總是體現了他對社會的觀察與思考,《放學後》讀後感。

《放學後》開篇用了一章的篇幅來講述校園內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在這一章中,除了主人公偶爾遭受不知名的偷襲之外,沒有出現其他的案件痕跡,這常常令渴望儘早進入推理過程的讀者有些不耐煩,然而,讀完全書之後你會發現,東野的第一章是非常重要的。在這一章裏,書中各個人物依次出現,並且表現出了不同的個性,學生與老師之間或明或暗的衝突、現代學生的兩性觀念、老師心中陰暗的一面、每個人的個性等等,都進行了完整的展現,也為闡述兇手的動機埋下了伏筆,當作者在結尾處情節突然急轉彎時也不令人感到突兀,大半功勞應該記在第一章的鋪墊之上。

案件發生後,東野通過主人公和刑警的分析,一步一步進行推理,同時也一步一步地誤導這讀者。由於我自己習慣於邊看書邊自己進行推理,所以,對於主人公和刑警提出的嫌疑犯人選,我並沒有落入圈套。然而,東野除了如此明顯地誤導讀者之外,還在更深層次對我進行了誤導,應當認為,這種誤導是有意的,這從幾個地方可以看出來:1、每當主人公聽説刑警獲得新的線索時,總是迫不及待地進行追查,並且表現得非常緊張,這讓我感到十分可疑;2、主人公幾次遭遇襲擊、他與第二名死者互相交換了化粧的內容,這些都沒有第三人可以證明,完全是他自己一個人的説辭,真實性令人懷疑;3、刑警懷疑的犯罪嫌疑人,都是根據主人公的推斷來鎖定的,這讓人感到主人公似乎在操縱案件的偵破進程;4、每次刑警對證人進行偵訊過後,主人公都會主動詢問偵訊內容,在他與惠子的對話中,對話內容都是圍繞問題和答案進行,聽起來很像是兩名和作者之間的對話。除此之外,根據案情來看,主人公如果與惠子合作殺人,完全有充分的作案時間,讀後感《《放學後》讀後感》。 至於動機,東野也通過其妻子的反常表現給出了暗示——於是,我得出了一個錯誤的結論,那就是,兇手就是主人公和惠子,犯罪動機就是,主人公懷疑自己的妻子與死者有染。但是,如果是這樣,為什麼是兩名死者呢?這裏不能不提到一個鎖抽屜的細節:主人公因為遭遇襲擊,一直有給抽屜上鎖的習慣,然而,當第一名死者被害之後,主人公的警惕性放鬆了,認為完全沒必要給抽屜上鎖;第二名死者死後,主人公又再次緊張起來,還是決定繼續給抽屜上鎖——這當然可以理解為主人公對襲擊的恐懼,但是由於我已經被誤導,所以我想當然地認為,主人公第一次解除給抽屜上鎖,是因為他認為自己需要謀害的對象已經被殺害了,因此心理上鬆弛了下來。而第二次上鎖又是為了什麼呢?這裏必須提到在給抽屜重新上鎖之前的一個細節:刑警大谷曾經用一塊白色的手帕擦手,而主人公對這塊白色手帕產生了特殊的感覺,緊接着這個情節之後,就是主人公重新給抽屜上鎖……根據以上推斷,我得出了所謂的案件真相:主人公因為妻子紅杏出牆,並且在校園內遭遇襲擊,從而懷疑第一名死者與其妻子有染,遂與一直對自己有好感的惠子進行合作,進行了第一次謀殺,並且放鬆了警惕,連抽屜也不再上鎖;第一次謀殺之後,他發現妻子的神態沒有改變,説明與妻子有染的另有其人,於是進行了第二次謀殺——這次謀殺惠子也應當參與,這從第二次謀殺前惠子特殊的神情可以猜測到幾分;但是,就在第二次謀殺之後,主人公偶然發現大谷刑警用來擦手的手帕竟然是妻子之物,於是明白與妻子有染的其實是大谷,自己的敵人並未消除,於是他再度緊張起來,重新將抽屜上所。在整個偵破過程中,為了誤導偵查方向,主人公總是在不同時期提出不同的嫌疑人。至於關於密室的問題,既然主人公是與惠子同時發現的密室謀殺,並且他們又是同謀,那麼完全可以認為,所謂的密室一開始就不存在,雅美關於更換鎖頭的推斷,只不過是為了提供不在場證明的一個障眼法。

由於做出了那樣的結論,在接下來的過程中,我一直在等待着大谷刑警被謀殺——意外的是,這種情形並沒有出現。當高陽原子證明了密室更換鎖頭一事的確是障眼法,並且將此事告訴了主人公時,我為她感到非常擔心——因為她的目擊更加證實了我的推斷,而在這種情況下,作為“兇手”的主人公一定會將她殺害以滅口——然而,意外又發生了,主人公雖然隱瞞了她的口供,卻並沒有殺害她。這讓我感到迷惑不解。

而真相也很快浮出了水面,當主人公在射箭場發現了那支箭的事情時,他頭腦裏轟然一響,我的頭腦裏轟然一響,至此,我才明白事情的真相:作案的人中的確包括惠子,但是與惠子合作並不是主人公,而是另一名學生——這從他們在案發當時的表現可以看出來。

案件就這樣被偵破了。

不能不佩服東野圭吾,他在最後才揭示真相,但是卻毫不顯突兀,一切都合情合理,動機也令人感歎,日本學生那種特殊的心態展露無遺,讓人在歎息的同時也差生深思。

而關於其妻子的伏筆,也在最後得到了解釋:主人公遭遇的襲擊並非謊言,這一切都是其妻子與第三者之間的合謀,而主人公在最後終於遭遇了終極伏擊,全文就此落下帷幕,留下一個驚心動魄的感歎號。

《放學後》全文采用的密室和不在現場證明都非常巧妙。在密室環節,用來構築密室的木棒實際上只是偽裝,真正構成密室的是箭;而不在現場證明這個環節,關於鎖頭交換的説法非常有説服力,並且這種説法並不是兇手直接揭露的,而是通過輾轉再輾轉,幾乎讓人毫不懷疑地揭示出來,這點很令人欣賞。

總的來説,《放學後》是一部邏輯嚴密、文筆細膩的小説,並且具有一定的社會意義,值得細心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