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故鄉》讀後感(多篇)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2.09W

《故鄉》讀後感(多篇)

《故鄉》讀後感1

讀完魯迅先生的《故鄉》這篇文章,我最想説説文中的閏土了。

魯迅在文中回憶閏土時講了一個活潑能幹的少年形象:“深藍的天空中掛着一輪金黃的圓月,下面是海邊的沙地,都種着一望無際的碧綠的西瓜,其間有一個十一二歲的少年,項帶銀圈,手捏一柄鋼叉,向一匹猹盡力的刺去,那猹卻將身一扭,反從他的胯下逃走了”。是一個典型的南方英俊少年形象。在家族的一次大祭祀中,閏土和魯迅認識了,併成為了形影不離的好朋友。雖然他們家境不同,那時,閏土的家境雖然不是很好,但是他知道許多事,見多識廣。而魯迅家境很好,是個地主少爺。卻整天被困在四角的天空裏。閏土向他講了許多稀奇的事:獾豬、刺蝟、猹、角雞、鵓鴣……使魯迅難忘。

但二十年後,當他們再見面時,閏土竟然還叫他“老爺!”書中是這樣描寫的:他站住了,臉上現出歡喜和淒涼的神情;動着嘴脣,卻沒有作聲。他的態度終於恭敬起來了,分明的叫道:“老爺!”二十年了,怎麼這樣叫?以前是以哥弟相稱的好朋友。魯迅感覺他和閏土間隔了一層透明的屏障。是永恆的,不可破碎的。

在那時,多子,饑荒,苛税,兵,匪,官,紳等導致閏土十分貧窮,都苦得他像一個木偶人了,從書中的外貌描寫可以看出,閏土家境十分不好,再加上六個孩子,唉!

魯迅的《故鄉》還表達了一個意思:自由。自由是美好的。是啊,沒有了自由,就算給我1000個億我都不換,在《少年閏土》片段中,魯迅寫道:啊!閏土的心裏有無窮無盡的希奇的事,都是我往常的朋友所不知道的。他們不知道一些事,閏土在海邊時,他們都和我一樣只看見院子裏高牆上的四角的天空。從這一句中我感受到魯迅在那時是多麼渴望自由啊!

比起現在,我們自由的生活,無憂無慮,豐衣足食。一到下課就和同學們鬧,不可能像閏土和魯迅呢樣有着隔閡。

《故鄉》讀後感2

魯迅先生的《故鄉》,透露着他對故鄉的懷念,卻又另有一番味道。讓我感到有些感動,又有些淒涼。

本是久別重逢,可那些美好的回憶終究只能成為回憶。記憶裏的閏土,夏天在海邊拾貝殼,在潮汛時看魚兒跳。戴着項圈,拿着鋼叉,向猹刺去……而再見閏土,他紫色的圓臉已經變作灰黃,臉上爬滿皺紋,眼睛周圍漲得通紅。他頭上戴着一頂破氈帽,身上穿着一件單薄的棉衣,手又粗又笨,已經裂開,像是松樹皮。更令迅哥兒吃驚的是,他見到他,第一聲就是“老爺---”,顯得那麼生分。這讓迅哥兒到嘴邊的話又咽了下去,因為魯迅知道,他與閏土之間,也已經隔了一層可悲的“牆壁”。

閏土作為窮苦勞動人民的代表,飽經風霜,受盡歲月的折磨,讓我體會到了封建社會勞動人民的辛苦。為生活所迫,受壓於生活,卻又無可奈何。魯迅先生懷念小時候和閏土之間的那種純真,沒有間隔,但是生活不饒人,他們再也回不到小時候那種無憂無慮的生活。

魯迅在《故鄉》的寫作中,用了對比手法,幼年的閏土那樣活潑好動,而成年的閏土,卻是比以前要蒼老,與魯迅也變得疏遠了。這一對比,更讓我覺得深深的悲哀。在這樣一個黑暗的社會,黑暗的制度底下,人與人之間,甚至是好朋友之間,也會因為封建階級關係,漸漸形成一堵厚厚的牆,誰都無法逾越。我悲涼的心緒,也像《故鄉》中,那個陰晦的天氣,嗚嗚作響的冷風,蒼黃的天空,蕭索的荒村……

讀了《故鄉》,我似乎有些明白,魯迅先生為何棄筆從戎。因為最嚴重的不是身體的疾病,而是心理的疾病。治好真正的根源,才有挽回的餘地。當時中國勞動人民深受封建思想毒害,精神愚昧,令人可悲。人民過着暗無天日的生活,再加上國民黨反動派的攻擊,人民處處受壓迫,可謂是處於水深火熱之中。魯迅先生希望社會不再黑暗,希望人民過上幸福安康的生活。於是他拿起他的筆作為武器,與封建思想積極鬥爭!

我又想到,生活在現代的我們多麼幸福。但更重要的是,我們是祖國的未來,所以要好好學習,才能更好的報效祖國!

《故鄉》讀後感3

這是一本令人感動的動物小説,它向我們講述了一個充滿了愛的故事。

剛看到書的封面,我對書的書名感到十分奇怪。於是,我懷着這個問題,抱着弄明白故事的意志,讀完了這本書。書中的主人公是小男孩比利,他最大的願望就是能得到兩隻浣熊獵犬。他為了實現自己的願望,他把獵物賣給釣魚人,在山裏尋找漿果。經過兩年的漫長時間,比利終於得到了兩隻屬於他獵犬——老丹和小安。比利成功地訓練了兩隻獵犬,但是在他們成功的背後,他們付出了許多努力。老丹和小安是一對組合,老丹的勇猛和小安的機智融為一體,使它們在捕浣熊的比賽中取得了冠軍。在一次跟山獅搏鬥中,老丹為了保護它主人——比利,而身負重傷,奄奄一息。讀着讀着,我的眼眶濕潤了,我被老丹的行為深深地感動了,我的眼前彷彿出現了一幅畫面:老丹正和山獅互相撕咬着。我真希望老丹能勇敢地站起來,但是,老丹卻犧牲了。小安十分傷心,絕食而死。最後,在老丹和小安的墓之間,長出了一株紅色羊齒草。傳説,紅色羊齒草生長的地方是神聖之地,因為只有天使才能播下羊齒草的種子,羊齒草的出現表明他們得到了永生。我忍不住在眼眶中打轉的淚珠,心裏有一種説不出的滋味,是為了獵犬和比利而難過,是因為美好的結局而高興。

人與動物也是有情感的。在鄉下奶奶家,有一隻小狗,它的身體是黑色的。它十分温順,有時還會舔我們的腳呢。記得有一次,我們要回杭州了,它便從它的“小房子”中走出來。它的嘴裏叼着一些塑料袋,慢慢地跟在我們的背後,然後把袋子放在地上,還搖搖尾巴,好像在説:“這些袋子給你們裝東西吧!”它默默地目送我們上車,直到我們消失在它的視線裏。等我們走了,它才慢慢地走回家。

讀完這本書,我堅信:動物也有跟人類一樣的情感,動物是人類最忠實的夥伴,因為,那老丹和小安之間的紅色羊齒草給了我們答案。但是,我們要保護動物,不要傷害動物,讓動物們快樂地成長。

《故鄉》讀後感4

這的的確確,確確實實是我第一次沉下心來去觸碰季老先生的文章,以前只是在國小課本上讀到它在外留學時寫得日記,字字句句裏都充斥着愛國思鄉之情。國小課本里這樣的文章很多,讀了後,我也不留記憶。如今卻無意間翻到一篇老先生的《月是故鄉明》,還沒來得及去細細品味,就已經被這個題目給醉倒了,寫得多好呀,月是故鄉明,月是故鄉明,一語道破,點醒夢中人。往日裏讀到的那些,什麼想念家鄉啊,什麼思念故園,頓時都化為了浮雲,都不如這五個“月是故鄉明”。

這篇的名字叫《故鄉的二月蘭》,簡單而不失風雅,單調而不失古樸,極其吻合了老先生那種獨有的氣質。起先是被開頭提到的“燕園”二字迷住的,我極其嚮往那裏,去窺視那個海納百川、兼容幷包的園子。殊不知老先生竟然住在那裏,轉念一想,老先生就該住在那兒,也只有那裏值得老先生祝我細細地往下看,看懂了什麼叫“一見鍾情”,徹徹底底地伏倒在老先生的文字之下。對這些文字油然而生一種“相見恨晚”的情感。

他説,二月蘭是在努力攀爬着的,這“攀爬”兩字用得妙絕,彷彿可以看見二月蘭那頑強的生命力。“連喘氣的聲音似乎都能聽到”二月蘭的喘氣竟被老先生聽見了,我痴笑,大概也只有老先生這樣的人能聽得見吧。

婉如是季先生的女兒,但是對她描寫,倒讓我想起了“江南伊人,在水一方”的場景,“她總穿過左手是二月蘭的紫霧,右手是湖畔垂柳的綠煙,匆匆忙忙走去,把我的目光一直帶到湖對岸的拐彎處。”

“紫氣直衝霄漢,連宇宙都彷彿變成紫色的了。”這句話在文章中足足出現了三次之多,我本是覺得奇怪的,從沒讀見文章中竟出現了這麼多重複的語句,想拿着書去找胡老師問問的,但後來多讀了幾次,便覺得就該這麼寫,已經找不出比這更好的語句了。

我的這篇文章絕不是在點評,因為即使讀了許多次,也不敢斗膽寫一篇點評的文章,只是寫寫心中的敬佩之情而已,僅此而已。

《故鄉》讀後感5

故鄉是什麼味道的?是甜蜜的或是苦澀的?是夢幻的還是虛無縹緲的?故鄉的情,故鄉的味道是複雜的,魯迅先生在《故鄉》中這樣告訴我。對!是複雜的!

故鄉是甜蜜的!

有着高大寬闊的大院,有着快樂的生活,有着良好的家境,有着美麗的山水,還有一段快樂的回憶——我對閏土兒時幹練、憨厚、英武不凡的印象,和那去之不來的快樂相處的時光。聽他講雪地捕鳥的技巧;聽他説潮汛時看跳魚兒的樂趣;聽他講夜裏管瓜刺猹時的激情和猹的狡詐;聽他説沙灘拾貝時興奮、歡快的心情;聽他為魯迅描繪的那一幅幅美麗的畫卷……

可是,現在一切都變了,變得複雜了,變得陌生又飄渺了……

魯迅從兩千餘里之外,冒着嚴寒,要回到別了二十多年的故鄉去,冷風拍着船體,吹進船艙裏,沒有一絲活氣的村莊在魯迅眼裏被完整地勾繪出來。

一切都是陌生的。

故鄉又是陌生、飄渺的。

蕭條的街道頂替了往日的熱鬧,在瓦楞上顫抖的枯草、淒涼荒蕪的老屋,記憶中故鄉一切不返,魯迅迎來了一個陌生的故鄉、鄰居,以及一個陌生的、不同往日的閏土,時光的洗浴,讓魯迅和閏土間多了一道無法逾越的障礙。深藍天空下,站在瓜地裏的那個少年的身影變得模糊,刻薄的鄰居説着刁鑽的話,這一切讓魯迅心裏多了一道悲哀的傷痕。

船在開,景在移,魯迅在文中最後部分離開了故鄉。

故鄉情是複雜的,既甜蜜,又陌生。對故鄉,大家都有一份難以説明的故鄉情。對故鄉,魯迅選擇了封存,封存在他的回憶裏;對故鄉,魯迅抒發了他悲哀又憐情的愁苦之情,抒發了他嚮往股權的美好,回憶了曾經擁有的甜蜜的沉醉之情。對於告別了故鄉,奔向未來的他,一句“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太多了,便成了路”就寫出他對希望的期待……

月是故鄉明!讀了《故鄉》的你我,是否也沉浸在那朦朧的故鄉情中呢?

《故鄉》讀後感6

魯迅先生是十九世紀二十年代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他小的時候看到窮苦人缺醫少藥,飽受疾病之苦,立志學醫,希望用自己高超的醫術為窮苦人治病救命。然而,整個社會的腐敗和沒落,使他感到只靠自己

高超的醫術救苦救命遠遠是不行的。於是,他棄醫從文,他要用自己的大聲《吶喊》喚醒沉睡的國人,實現社會的革命和進步。

《故鄉》就是魯迅先生1921年通過自己“回故鄉、在故鄉、離別故鄉”的親身經歷,描述了1921年前30年間中國農村經濟凋零,農民生活日益貧困的現象,揭露了帝國主義的侵略,封建主義的壓榨和官僚資本主義的剝削

給勞苦大眾造成的災難,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後農村破產,農民痛苦生活的歷史現實。二十年的變化,使活潑可愛、機靈能幹的少年閏土變成了一個“臉上刻着許多皺紋,只管吸煙身體全然不動,彷彿石像一般”麻木、畏縮的

人。“多子多福”的封建觀念,苛捐雜税的攤派,兵匪及官僚的盤剝,是閏土家庭的生活“苦”的無法形容,問一句説一句,簡直形同木偶一般。還有“豆腐西施”楊二嫂由一個美麗的女子變為一個庸俗、自私、刻薄的人。

面對現實,魯迅先生不由自主地發出“救救孩子”的大聲“吶喊”:要人們衝破封建制度和封建禮教的束縛和壓迫,推翻 “吃人”的社會,“去尋求別樣的人生”。

近百年來,魯迅的`“吶喊”喚醒了一批批新時代的青年人,他們求真理謀變革,喚起民眾千千萬,開創了新的社會、新的時代。如今,我們重温這片文章,使我們深深認識到:在任何時候,人——不能墨守陳規,要敢於

創新;人——不能失去希望,失去了希望,就失去了動力和方向。我們是祖國的未來,社會的希望,中國的偉大復興正期待我們少年來繼承、來接班,中國夢、復興夢,正期盼着我們新的一代,“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

,也便成了路”,有了希望和不懈的努力,相信成功的路就在不遠的前面!

《故鄉》讀後感7

(一)

當看了故鄉,我感到了一種悽然的感覺,自己不禁顫了一下,難道友誼在時間的過濾之後會褪色,會暗淡嗎?當魯迅激動得叫了一聲:“閏土哥!”而閏土默不吭聲。之後,又喊了一聲:“老爺!”我知道他倆的友誼不那麼深,原來的大海已如一條溪水。

我變得恐懼起來,我害怕現在的摯友會貶值,多年以後,也許知識記得有這麼一個人。我不希望這樣,就像魯迅不希望水生和宏兒。走他們的路。哎,難道世界上沒有永恆的友誼嗎?

世界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我早聽過了這句話,但一直不明白這句話,讀了之後,我懂了:就一條規律,本沒有它而做的人多了,就成了一條規律。每件事情總有一個開端,當每個人都認同他時,便成了合理的事情了。

(二)

對“故鄉”現實的所有感受都是在少年時已經產生的感情關係的基礎上發生的。“我”已經不可能忘掉少年閏土那可愛的形象,已經不可能完全忘掉少年時形成的那個美好故鄉的回憶。此後的感受和印象是同少年時形成的這種印象疊加在一起的。這就形成了多種情感的匯合、混合。這種沒有鮮明色彩而又複雜的情感。《故鄉》表現出來的是一種憂鬱情感的美,憂鬱是悠長的,這種美也是悠長的。

魯迅在《故鄉》這篇小説裏紀念他的故鄉,但其實那故鄉沒有什麼可紀念,結果是過去的夢幻為現實的陽光所衝破,只剩下了悲哀。但此外也有希望,希望後輩有他們新的生活,為我們所未經生活過的。原文結末雲:“我想:希望是本無所謂有,無所謂無的。這正如地上的路;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三)

今天,我讀了魯迅的《故鄉》這一篇文章。從魯迅的《故鄉》中,我們可以看到魯迅的童年是被封的大院。

童年的魯迅,彷彿是被關在籠子裏的一隻小鳥,家庭富裕卻寸步難行,而閏土則是生活在大自然的小鳥,生活艱幸但充蠻快樂。閏土的童年得看瓜,但是她很自由、快樂。魯迅的生活雖然充實,但是隻能默默地念拿在童年的書。閏土還可以做許多無窮無盡的新鮮事,看無邊無際的海洋,而魯迅只能看到拿四角的天空。

我們需要自由,不能在自己的家裏度過,一定有了解大自然。

《故鄉》讀後感8

這是我暑假裏閲讀的第一本書籍。

我看見封面上有特斯·阿方索(美國青少年閲讀與寫作教師)對這本書的評價:我以我全部的思想與靈魂深愛着《紅色羊齒草的故鄉》。它擁有令讀者感動落淚的巨大力量,這種力量讓人無從抗拒。還有《朗讀手冊II》、美國亞馬遜讀者、英國亞馬遜讀者、岡村迪安(美國加州聖馬特奧公共圖書館官員)、美國亞馬遜讀者Matt的評價。特別是英國亞馬遜讀者和岡村迪安都提到了這本書讓他們很感動,讀了三十多遍,遍遍感動落淚,還要在書頁上提醒讀者:請準備好紙巾!

看了評價,這本書很令人感動,我就迫不及待地讀起來。這本書一共有20個故事,特別的是:這本書沒有目錄。作者威爾遜·羅爾斯以這本書為榮,這本書在世界上有50個版本,多年來暢銷不衰,兩次被搬上銀幕,成為美國經典青少年動物小説。

故事的主人公是比利,他家位於奧沙克山區的一個美麗山谷中,地勢崎嶇不平,人煙稀少。比利家很窮,但是比利一心想得到兩隻捕獵浣熊的獵犬。要七十五美元,都可以買一頭毛驢了。比利決定自行攢錢買狗,但要攢七十五美元不容易呀。有一次,比利在老楓樹的樹樁上看雜誌,有出售幼狗的廣告,比利找到他想要的那一種狗:純種紅骨浣熊小獵犬,每隻二十五美元。比利很高興,便宜了二十五美元。

比利每天去把龍蝦、小魚、新鮮的蔬菜賣給釣魚人;等漿果成熟了,摘下來拿到爺爺的商店裏去買;到冬天了,出去打獵,賣獵物。

好不容易攢夠了五十美元,足足存了整整兩年的時間。終於得到了兩隻獵犬,叫老丹和小安。比利開始訓練它們,每天帶它們去捕捉浣熊。有一次,比利帶它們去參加捉浣熊比賽,獲得了金獎盃。回來之後,比利又帶它們去打獵,不幸遇到了兇猛的公獅,比利的生命危在旦夕,勇敢的老安用生命守護了小主人,小安也不願意在獨活於世。

兩隻愛犬都死了,比利很難過,把老丹和小安埋在一起。它們身邊長出了充滿傳奇色彩的紅色羊齒草。

《故鄉》讀後感9

最近我讀了一本威爾遜。羅爾斯寫下的世界著名小説——《紅色羊齒草的故鄉》。

這本書主要寫了一個名叫比利的男孩攢了兩年的錢買下兩隻獵犬,公的取名老丹,母的取名小安,並把他們訓練成優秀的捕浣熊獵犬,獲得捕浣熊比賽冠軍後,不幸被山獅攻擊,老丹和小安為了保護比利受了重傷,老丹不幸去世後,小安很難過,開始絕食,用最後的力量來到老丹的墳墓,但終究還是永遠閉上了那雙有善的灰色眼睛,被上帝派來的天使就這樣被收回了。他們的墓前永遠留着神聖的紅色羊齒草…讀到這裏我就忍不住潸然淚下。

有愛就有理想和堅持:小比利通過自己的努力得到兩隻可愛的獵犬,整整花了兩年的時間,這麼強的毅力,太讓人驚訝了!而我呢?每當碰到難題時,我總是退縮,不去思考,從來沒有堅持過,讀了文章,我感到十分愧疚,而且每當我看見自己喜歡的東西時,我總會問爸爸媽媽,讓他們買,雖然我也想過自己攢錢買東西,但攢了三四天就放棄了,而文中的比利呢?他卻攢了整整兩年的時間,實在是太令人內疚了!

有愛就有勇敢和奉獻:為了訓練兩隻獵犬,比利更是吃盡了苦頭,甚至用兩天兩夜來砍樹,把浣熊趕下來,他的一諾千金,更是讓我敬佩。而我每當大型考試,我就會對父母説考的好,怎麼怎麼樣?考不好怎麼怎麼樣?但是考得好時,父母會給我獎勵,而,考不好時我不會有懲罰,每當考的好得到獎勵時,我總會覺得理所當然,而考不好時也早就把那些自己定的懲罰忘到九霄雲外去了。

我想:如果我早點讀這本書,我就會早點明白,只要有愛,就有理想和堅持的品質;只要有愛,我們就有勇敢和奉獻的精神。雖然為了救比利,老丹和小安永遠倒下了,但他們的墓前長出只有天使才能種下的紅色羊齒草!他們的精神留在了我心中,永遠不會倒下!

《故鄉》讀後感10

泥濘的道路上,印着一排排腳印,移動着,沾染着土地的氣息。那是在暮色中前進的人們。應該是剛剛從自家農田歸來的農民。也只有他們,不懼夜色,沒有路燈也不在乎。因為太陽的餘暉還在,不久後還會亮起星星,羣星閃耀的熱鬧。

故鄉的生活永遠是美妙的。我私心想着,但實際我已遠離故鄉。現在,快要遺忘的故鄉也因為這本《每個故鄉都在消逝》喚起了童年的記憶。

曾經我不懂故鄉,因為熟悉,所以缺少了一雙發現美的眼睛。如今我翻動着書頁,故鄉的點點滴滴都在腦海裏閃現。書中的鄉村就像我的故鄉一樣,也是那麼美。書中有流螢飛舞,我的故鄉縱然沒有見過,但夏日的昆蟲還不少嗎?五顏六色的蜻蜓盤旋在頭頂,它們靈活地飛來飛去,有時還搖動着翅膀故意停在你的肩膀上挑釁。和它們玩是絕對不會悶的,就算目送着它們遠去也總是充滿希望。甚至是各種各樣的小飛蟲自由地穿梭在菜田裏。它們雖然小,但飛得不快,是很容易找到它們的。

我還曾記得年幼時抓過的瓢蟲。透過玻璃瓶,那小小的火似的身影一點點地爬動着,然後又不動了。以為這小精靈就這樣悶死了,我急忙把它倒出來,它抖落抖落身子,就飛走了。輕盈的翅膀好像載着我的夢,飛向一個神祕而美麗的地方。文中也有一隻瓢蟲,它在車窗與作者相遇,短暫離別,卻產生了無數支明麗、歡快的歌。當它破窗而出時,劃出了作者遠行時最美的風景。

原來童年的時光竟這樣美好愜意,連一隻昆蟲都滿載幸福和快樂。

我不再捉鳥、昆蟲,和一切大自然的生靈。哪怕偶爾見到特別漂亮的,有觸碰它們的意思,也因為這本書而打消了。我明白鳥兒只有駛入藍天時最美,花朵只有自由綻放時最美,甚至是一草一木都在無言中美麗,裝點着我們的生活,我又怎麼忍心傷害它們呢?

倘若這自然消失了,我想故鄉也不會獨自苟活。沒有故鄉,我又該何去何從呢?我想等我長大了,我會帶上這本書,回到故鄉,重建美好家園。

《故鄉》讀後感11

“我”回家了。眼前盡是悲悽蕭索之景這不是我的故鄉。那時的故鄉,是一片西瓜地裏的小英雄可這形象卻愈發模糊了;那時的故鄉,是一位水鄉中最美的姑娘可這“西施”卻站成了圓規的模樣;那時的故鄉,是小氈帽,是紫圓臉,是紅活圓實的手,是那説不盡道不完的故事……可現如今呢?眼前的蕭索,是破氈帽,是一片灰黃,是兩板松樹皮,是歷經歲月滄桑的……的一切。

何為“可悲的厚障壁”?我想,那不僅是阻隔“我”和幼時夥伴的那堵無形的希娜之牆,更是那可悲年代的產物。民不聊生,眾生苦難,階級的劃分早已明瞭之際,沒有人會在歷經歲月滄桑的打磨下,在疲於奔命時,在為了“活着”而拼盡全力時仍期望着再續幼時兄弟親情。即便閏土激動至極,即便迅哥兒重返故里,即便四外無人,即便沒有“面子”上的困擾,即便沒有“主僕”之分,我想,二人也不會如幼時那般親密了他們“長大了”。正如閏土所言:“那時是小孩子,不懂事……”

就如歌中所言,“都在歲月中磨掉了尖牙。”

再看自己,國小的玩伴又能依稀記得幾個呢?其中又有多少仍有聯繫呢?試想將來,又有何人能保證自己不會被一句“哦!我想起來了!原來你是那個誰啊!”所傷呢?又有誰能保證自己不會看着一幅幅陌生而又有些許印象的,成熟的面孔一一猜想“這大概是我當年的右前桌”呢?

……良久,回神。

希望仍在。這一隙的光明,是閏土的香爐、蠟釺和黃毛邊紙是飄渺的神明;那半絲的隱曜,是迅哥兒口中的“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或許,這就是一個大的斯金納箱,而“希望”,便是那尊神:它來自於人,受託於人,卻也背叛於人。可這就是人的天性,他們一遍遍的被希望所拋棄,並取名叫“絕望”,然而又一遍遍的説:“希望總是有的。”

就像一個奇妙的輪迴,水生便是閏土,宏兒便是迅哥兒。他們也會在雪地捕鳥,也會在瓜地叉猹,也會在金灘拾貝,也會收到來自對方的彩色羽毛他們説好的。“大伯!我們什麼時候回來?”宏兒如是問道。但又有誰知道,宏兒所見是否也是滿目蕭索呢……

“他的態度終於恭敬起來了,分明的叫道:老爺!……”

《故鄉》讀後感12

不知在哪裏觀過盛開的稻花,卻不像記憶中的稻花。看着它們,我卻像在聽一個恍如隔世的故事,故事裏有我的稻花,有帶給我許多温暖的人,有我那同稻香一同飄走的童年。

茅盾説:“故鄉之於我,猶如心底的一汪清泉,涓涓流淌,生生不息,它流經過往的歲月,流經我人生的每一寸土地,流經心尖尖上那些永恆的記憶……”

小時候,故鄉之於我,是大片大片的稻田,在風吹起的金色浪濤中遨遊。它生長在我對於故鄉的每一寸印象之中。我拍下一望無際的稻海,金黃金黃的,風兒吹來,帶來稻米的氣息,瀰漫在空中的是故鄉的味道。這便是故鄉的味道,這便是永恆的味道。嗅着稻香,徜徉於稻海,輕聲哼唱:“還記得你説家是唯一的城堡,隨着稻香河流繼續奔跑……”,那時,我身自有稻花香。

茅盾説:“歷史的發展大凡是一種文明改變另一種文明,發展的過程中,我們要立什麼,破什麼,留存什麼,發展什麼,選擇將決定和影響太多東西,它正悄悄地構建着我們未來的世界。”

後來啊,故鄉的土地上還會種植水稻,卻沒有了曾經的那般金黃,而是蒙上了一層淡淡的灰。我目睹着柏油馬路代替鄉間土路;目睹着高樓大廈代替平房小屋;目睹着私家車代替驢車馬車。故鄉的消亡,也許是城市化的一種必要犧牲吧。我慶幸着,那時在故鄉的秋天,仍能聞到不多的水稻的氣息。以後的以後,再看到一株水稻,嗅到一陣稻香,我能夠記起故鄉的那片稻海,能夠想起空氣中瀰漫的稻香,那時,我鄉自有稻花香。

茅盾認為,在歷史滾滾的車輪中,故鄉的消亡似乎變成了一種必然,故鄉的消失便是告別一箇舊時代,迎來一個新時代。

而現在,故鄉是為我們留下的是原始而美好的記憶,可能我們無法遏制故鄉的城市化。但是,我們可以用自己的力量,記錄下這片土地曾經的美好。未來的故鄉將變作心靈之鄉。每每當我們念起那片滿是稻香的土地,就會感到欣慰。

也許,故鄉真的要消失了,一併帶着他們的故事與滄桑,從我身自有稻花香到我鄉自有稻花香。現在與未來,我會説:“我心自有稻花香!”

《故鄉》讀後感13

讀過魯迅的《故鄉》,先生所描寫的故鄉也許並不美麗,也就是這並不美麗的故鄉,寄託着先生的希望。“我想:希望是本無所謂有,無所謂無的。這正如地上的路: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我的故鄉,同樣也寄託着我的希望。

伴着長長的車鳴,汽車鑽進了一片濃霧。

故鄉的晨曦躲在一片遠山中,從密密的山路一直飄到了沉睡的荒地上。它喚起了石橋上的塵埃,它驅散了一夜的靜謐,它的雲霧瀰漫在隱約的紗衣下,綻放出了羞澀的微笑。

在這片微笑下,我看不到閃爍的霓虹燈,聽不到車水馬龍的喧譁。這裏是那麼清寧、清靜與恬靜。井台咯吱咯吱地呻吟,牛羊脖子上的鈴鐺叮噹作響,田野溝壑梯梯坎坎縱橫交錯,如家鄉老人飽經風霜的臉。

土豆、紅薯和自家醃製的鹹蘿蔔處處飄香。鐵環中偶爾濺起的泥土撲在農家小孩燦爛的笑臉上,這一切是那麼和諧。既柔弱但又堅硬得容不下絲毫的破壞。

石階的盡頭延伸到樹林的深處。這是一條多麼幽深的石階,上面或許沾染了少許青苔,但抹不掉家鄉人走過的無數親切的腳印,無數艱辛的汗水。

涓涓的流水似乎永不幹涸。細流沖刷着河底堅硬的河石,但河石彷彿藴育着大山的雄偉沉默,永遠地沉思在細流的撞擊中,年復一年。

故鄉普通得如同飲食中的小白菜,它既沒有桃花滿山的豔麗,也沒有遠飄萬里的果香。但它在我的心中卻有説不出的神祕,為什麼井中的水總是那麼甘甜?為什麼那位啞巴老奶奶繡的花衣總是那麼漂亮?為什麼這裏的小米飯總是那樣香甜?為什麼故鄉人總是那麼淳樸與親切?

我不明白大山下孕育着怎樣堅挺的脊樑,但我明白地底下湧動着無比熱情的土壤。我不明白天空下隱藏着多麼善良的願望,但我明白溪流中流淌着永不言敗的精神!

無數次地站在那離別的樹下,汽車疾駛而過的聲音時時縈繞在耳旁,但濃濃的鄉音已掩埋了這聒噪的繁華。這種神祕的感覺籠罩着我,説不清也道不明。

《故鄉》讀後感14

故鄉,多麼富有詩意的一個名字啊!但我問大家一個問題:如果在你長大離開家鄉,20年後再回到家鄉的時候,會是怎樣一番情景呢?當你遇到兒時夥伴,他或她又是怎樣一副形象呢?想必各位國小生們都沒有思考過這個問題吧?我國著名作家魯迅先生也沒有想過這,他,就看着蒼黃的天空和遠近幾處蕭索的荒村,淚流滿面。

他因犯了傷寒而回到故鄉,可人、物的變化卻讓他心裏一陣悲涼,個性是他兒時的夥伴與僕人:閏土。閏土是魯迅在他家辦祭祀的時候,一個偶然的機會認識的一位與自我年齡相仿的僕人。

閏土雖然身為僕人,雖然沒有魯迅家裏有錢,雖然沒有魯迅的這種高等待遇,但他卻擁有魯迅兒時所未擁有的東西,那就是自由。他會用胡叉捉猹,還會用斗笠和樹枝抓麻雀,他還見過跳魚兒

可這回魯迅先生回到故鄉時,看到的卻是另一個場景:啊,那是閏土嗎?他身材雖然增加了一倍,可他先前的紫色圓臉,已經變作灰黃,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皺紋;眼睛也像他父親一樣,周圍已經都腫的通紅,一點兒也沒有小時候可愛的樣貌。他一見到魯迅,立刻就跪着説:老爺!這樣大的反差,讓我不禁打了個寒戰。可見,在當時的時代,人們的生活不是越變越好,而是越變越壞。在戰爭的侵犯下和ZF的無能下,人民羣眾過着悲慘的生活,人們的生活也在發生着莫大的變化,而在當時人們的腦子裏已經種植下了通用的關係,那就是主僕關係,否則,閏土怎樣會發生那麼大的變化呢?這真是個令人深思的問題。

文章最後一段中的一句話讓我深思:我想期望本是無所謂有,無所謂無的。這正如地上的路;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然而在生活中何嘗沒有呢?此刻我們沐浴在新時代黨的陽光下,人民羣眾只有社會分工的不一樣,沒有社會階層的高低,人人都是平等的,與那時候相比,此刻真是天堂中的天堂啊!

《故鄉》讀後感15

鄉愁埋藏在歲月的日子裏。這麼多年,無論走得多遠,飛得多高,都總想着回去故鄉。

那兒很美,如夢一般。

魯迅先生的故鄉是極冷的,總有北風凜冽地颳着;而我那兒是不懼寒風的,深冬時,故鄉總有青秀的山四面罩着,像一個嬰兒躺在搖籃裏,那樣暖和;那兒的天也不是蒼黃的,而是碧藍的如一塊玉,水也終年綠着;那兒也不是荒村,稻麥在田裏垂着,青灰色的瓦上也閃爍着明亮的光。

那是什麼時候的故鄉呢?好像忘卻了,只記得那時每個人的臉上都掛着笑,一片歡笑裏,露水滴到台階上“叮咚”作響。

如今再回到故鄉,我卻再也看不見露水了,更多的是飛揚的塵土。青山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倒下的樹木。沒有人再種莊稼,自然就沒有了那些金黃的稻麥——還有誰能照顧他們呢?故鄉的人似乎也都不笑了,黃昏時分,我只能聽見他們勞累了一天後的歎息。

我疾步行走,在鋼筋水泥中尋找,卻再沒找到那些青灰瓦的房子。行走在那些骯髒的水泥房間,讓我痛苦不堪。

凜冽的風,蒼黃的天,荒涼的村……我的故鄉和魯迅先生的故鄉,竟也是一樣的。

幾年前,爺爺奶奶都是健在的。奶奶甚至還獨自一人,專程來虎門照顧了我三年。爺爺一輩子沒離過故鄉,便也不再離開了,執意守着那棟老房子,但終也是行得路。可這次回去,爺爺卻坐在了輪椅上,由奶奶推着,行得慢極了。

忽又記起父親説的:

“你爺爺奶奶也都將是不久於人世的了。如果他們死了,我也就沒有必要再回去了。”

魯迅先生回故鄉,不也是為了接他的母親嗎?除了他的母親,他在故鄉還有什麼可以留戀的呢?

原來,我們都是如此。當一個地方沒有什麼再值得我們牽掛的時候,我們的美好和憧憬,也就隨之破滅了。我不禁為故鄉流下了兩行熱淚。

可我還會回去,哪怕只抱着一絲絲希望。就像魯迅先生説的:“希望是本無所謂有,本無所謂無的。”畢竟,那是我曾經美麗的故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