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故鄉》讀後感600字多篇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2.49W

《故鄉》讀後感600字多篇

《故鄉》讀後感600字 篇1

故鄉的水土,親情的温暖,是生長在我們的血脈裏,永遠也抹不去的記憶。離開故鄉的生命猶如一株被移植的樹木,日日呼吸着異鄉的空氣,夜夜思念的卻是那久已別離的故鄉、從未淡去的親情。

小時候,腦子裏從沒有過故鄉是什麼的存在,有的就只是一些模糊的不能再模糊的記憶了,只是有個很清楚的意思告訴我,故鄉里有我的親人。只有離開它後才懂得。噢!原來我的故鄉很漂亮,有着比城市更清新的空氣,更湛藍的天空,和夜裏無數閃爍着耀眼光芒的星星;故鄉的空氣中不時吹過一陣柔和的風,悄悄地走到耳邊,輕輕地對你説“你好嗎”……還有暖暖的,給人有種家的感覺。

作者對於“故鄉”的概念都聽由父親在冬天的晚上一遍又一遍地述説在長城以外的故事凝聚而成故鄉的風光。“靠着父親所述説的祖先們的故事,靠着在一些雜誌上被我們和驚喜地發現的大漠風光的照片,靠着一年一次的聖祖大祭,我一點一滴的聚集取來……”從未見過故鄉的“我”憑着想象拼湊着自己“可愛的故鄉”。“我”拼湊的不只是對故鄉的想念,還有一份説不出的温暖。

我自己對故鄉這個“古怪”的詞態度説不上是討厭,也説不上喜歡。對自己小時的故鄉也只是些沒有根的回憶,飄飄渺渺,像空氣籠罩在每個人的身上一樣,不知道哪裏的靈敏,感覺到了空氣的存在,卻怎麼也看不見它在哪裏。還有些也只是依偎在爸爸媽媽身上,聽他們講講小時的趣事……可故鄉的血脈依然藏在一個對故鄉沒有熱情的我的身上,瞧,原來故鄉——我的家,無論發生什麼事,它對我們的那份情懷也是一直緊繫於身。雖然我並不是身在故土的懷抱裏,但天空都是系在一起的呀,而我的心也與那“從未見過的故鄉”緊緊連在一起。

《故鄉》讀後感600字 篇2

魯迅在文中回憶閏土時講了一個活潑能幹的少年形象:“深藍的天空中掛着一輪金黃的圓月,下面是海邊的沙地,都種着一望無際的碧綠的西瓜,其間有一個十一二歲的少年,項帶銀圈,手捏一柄鋼叉,向一匹猹盡力的刺去,那猹卻將身一扭,反從他的胯下逃走了”。是一個典型的南方英俊少年形象。在家族的一次大祭祀中,閏土和魯迅認識了,併成為了形影不離的好朋友。雖然他們家境不同,那時,閏土的家境雖然不是很好,但是他知道許多事,見多識廣。而魯迅家境很好,是個地主少爺。卻整天被困在四角的天空裏。閏土向他講了許多稀奇的事:獾豬、刺蝟、猹、角雞、鵓鴣······使魯迅難忘。

但二十年後,當他們再見面時,閏土竟然還叫他“老爺!”書中是這樣描寫的:他站住了,臉上現出歡喜和淒涼的神情;動着嘴脣,卻沒有作聲。他的態度終於恭敬起來了,分明的叫道:“老爺!”二十年了,怎麼這樣叫?以前是以哥弟相稱的好朋友。魯迅感覺他和閏土間隔了一層透明的屏障。是永恆的,不可破碎的。

在那時,多子,饑荒,苛税,兵,匪,官,紳等導致閏土十分貧窮,都苦得他像一個木偶人了,從書中的外貌描寫可以看出,閏土家境十分不好,再加上六個孩子,唉!

魯迅的《故鄉》還表達了一個意思:自由。自由是美好的。是啊,沒有了自由,就算給我1000個億我都不換,在《少年閏土》片段中,魯迅寫道:啊!閏土的心裏有無窮無盡的希奇的事,都是我往常的朋友所不知道的。他們不知道一些事,閏土在海邊時,他們都和我一樣只看見院子裏高牆上的四角的天空。從這一句中我感受到魯迅在那時是多麼渴望自由啊!

比起現在,我們自由的生活,無憂無慮,豐衣足食。一到下課就和同學們鬧,不可能像閏土和魯迅呢樣有着隔閡。

《故鄉》讀後感600字 篇3

“深藍的天空中掛着一輪金黃的圓月,下面是海邊的沙地,都種着一望無際的碧綠的西瓜,其間有一個十一二歲的少年,項帶銀圈,手捏一柄鋼叉,向一匹猹盡力的刺去,那猹卻將身一扭,反從他的胯下逃走了……”

這少年便是閏土。我是在魯迅的《故鄉》中認識他的。當時,這健康可愛、有着紫色的圓臉、頸戴銀項圈的少年,留給了我很大的印象。他給作者,也給我們訴説了他的稀奇的見識:角雞、跳魚兒、貝殼、猹……他和作者一起開心的交談,一起天真的歡笑,在一起肆無忌憚的玩耍。

但,二十年過去了,閏土已不是以前的閏土了,歲月在他的臉上和手上,都留下了滄桑的痕跡。他之前紫色的健康的圓臉,如今變作灰黃;紅活圓實的手,如今變得又粗又笨而且開裂,倒像是松樹皮了。最重要的是,閏土見到魯迅後,第一聲叫出來的,竟然是“老爺”!

他們之前以兄弟相稱,但現在卻主僕分明,只是因為“那時是孩子,不懂事”麼?二十年的轉變,使得他從一個勇敢機智、見多識廣的小男孩成為一個庸俗、卑躬屈膝的下人。到底是什麼使他的改變如此之大呢?是貧窮?還是所謂的“長大了”?或者……

應該是當時的社會吧。是當時的種種壓力,才使得一個天真無邪、自由快樂的少年變作一個目光呆滯、呆若木雞的農民。閏土就是當時社會的縮影,庸俗、麻木。

文章的最後,魯迅的侄子宏兒和閏土的第五個孩子在一起,同二十年前的魯迅和閏土一樣,在一起歡樂的玩耍着。這不就是小時候的魯迅和閏土嗎!但等到他們長大之後,會不會也和現在的他們一樣,中間相隔着一層可悲的身份的厚隔膜呢?

《故鄉》讀後感600字 篇4

歸鄉了,又回到了故鄉。

故鄉變了,那陰晦的氣氛瀰漫在了黃昏的天空,風掃湖面,蕩起一道道波紋,而氣氛卻壓抑得令人窒息。好一派荒涼的景色。

“到鄉翻似爛柯人”

讀了魯迅先生的《故鄉》,回想起舊時代的荒涼,眼前便不由得浮現出這麼一幅景象,若近若遠,若即若離。恍惚間,把我帶回了那封建社會的黑暗——“叫,老爺”。閏土的一席話,不僅讓作者,也讓讀者深感悲哀;

朋友們都被時間隱去了,被僕人取代了,那兒時純真的友誼,再難尋覓。

正如文中所説:世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就成了路。路是靠人們的感覺、信仰、精神走出來的。然而,走上這條路,就再也不能回頭。看見昔日的故鄉變得如此荒涼、昔日的親人、朋友們已變得如此冷漠、昔日的景色早已被人忘卻……不變的只有那一輪皎潔的明月和那璀璨的羣星。

“月是故鄉明”

在那裏我看到了人生的物是人非,世態炎涼——不正如現在的我們麼?唯一的的區別就是,我們的面前早已有了前人踏好的足跡——踏好的路。甚至,還有一些血淋淋的足跡,在那坑窪不平的路上,或少或多,或遠或近前,徘徊着,彷徨着,迷茫着……

而如今,我認為這句話應該更合適:世上本有路,人走的多了,反倒沒路了。想當前,一篇《赤兔之死》轟動文壇,確是篇佳作,而此後跟風之作如雨後春筍之勢,人人都走上了返古的老路,五千年曆史都不夠後人習作用例了。

路,要靠自己走,每個人都應該靠自己走出一條路;

以前的人沒有路,靠自己走出一條條路;

現在的人有路,便不費心思去找路了;

作為我們,更應在這個世界中走出自己的路。在舊社會的黑暗之後,走出自己的奕奕光輝。

《故鄉》讀後感600字 篇5

魯迅,他是一名可敬的作家。他有筆作為武器,與黑暗勢力作鬥爭。他一生寫過很多小説:《故鄉》、《狂人日記》、《朝花夕拾》······等等的許多作品。可是我最喜歡《故鄉》這本小説。

記得我們這學期學過一篇叫《少年閏土》的文章,它就是節選自魯迅先生的小説《故鄉》。老師説過,這本小説很好,放假後我迫不及待的把這本書買來了。

當我讀完後,我心裏好難受,因為像閏土那樣可愛的孩子,天真無邪,三十年竟變成了一位面黃肌瘦大人,以前的活潑全部都消失了,只剩下了瘦弱。但是,這三十年裏,竟然連友誼都可以吞噬。當我看到魯迅叫閏土“閏土哥”時,我不禁心一緊,因為閏土並麼有回答什麼只是淡淡的説了一聲“老爺”,他們當年的友誼是多麼的深厚,可現在就如一碗清水。

當我讀完時,不禁心裏一涼,友誼是可以變的嗎?我真的很害怕,當我長大時,我的那些朋友會離我而去,這不是非常可怕的事嗎?當時的社會竟然這麼黑暗,可以將友誼慢慢的吞噬,把一個活潑的孩子變成一個冷酷的人。難道世界上的友誼都不是永恆的嗎?

在魯迅他們談話時,水生和宏兒還在玩耍,但是他們的友誼保質期又有多長呢?當然魯迅不想他們和自己和閏土一樣,有變質的友誼。可是又何嘗不是呢,三十年,可以讓社會把一個天真的孩子變得冷酷,那麼友誼呢,在社會的籠罩下,什麼都會變。社會可以造就你,也可以將你從高峯推下低谷。

我終於明白了魯迅的最後一句話:就像一條路,本來是沒有路,可是有人去走了,久而久之,就變成了一條路。只要別人認同了你,你就成功了,你做的事也變得合理了。

《故鄉》讀後感600字 篇6

最近幾天看了魯迅先生的小説《故鄉》,讀完這篇文章後,我頗有感觸。《故鄉》這篇文章以敍述主人公“我”回到家鄉遷居的見聞感受為線索,描寫了舊中國農民悲慘生活和精神病苦,抒寫了作者對人與人之間存在隔膜的深沉憂慮以及改造舊社會,創造新生活的強烈願望。在本文中,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閏土。在魯迅先生的筆下,少年閏土的形象與中年閏土的形象有很大差異。少年閏土是天真、活潑、勤勞、勇敢、機靈的小英雄,而中年閏土的形象是迷信、麻木、好不覺醒的木偶人。“他站住了,臉上顯出歡喜和淒涼的神情;動着嘴脣,卻沒有作聲。

他的態度終於恭敬起來,分明的叫道:“老爺……”我似乎打了一個寒噤,我就知道,我們之間隔了一層可悲的厚障壁了。我也説不出話。”這幾句話可以看出閏土見到童年好友是高興的,但是二十幾年的世態炎涼使他感到痛苦、難堪。“終於恭敬起來”藴含深沉的悲哀。“厚障壁”比喻人與之間的隔膜,封建等級觀念的束縛。從中可以看出中年閏土的性格是封建社會壓迫,扭曲的結果,值得同情。從閏土身上,可以看出舊社會的黑暗和勞動人民苦難的生活,我為我生活在一個新中國,一個新的社會而感到幸福。魯迅先生在文章最後説道:“我想:希望是本無所謂有,無所謂無的。這正如地上的路;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這句話説明了只有美好的願望而不去探索、實踐,就沒有希望。雖然實現“希望”困難很大,但是隻要去不斷的探索,實踐,就有可能實現“希望”。我也在想:我們在生活中何嘗沒有呢?

《故鄉》讀後感600字 篇7

《故鄉》是語文教材指定書目,也是我們國小生必讀的一本書。這本懷念故鄉的小説是湖北武漢的董宏猷,這本書一些自己故鄉的事,以及懷念故鄉為引線,主要寫了自己回憶兒時的喜,怒,哀,樂。讓我們真實的感受到了作者小時候的生存狀態以及心理現實。

書中描繪了許多與作者小時候有關的人物。如:善解人意的母親,小時候調皮搗蛋的玩伴閏土,摳門,又喜歡貪小便宜的“豆腐西施”楊二嫂,還有行蹤不定,十分神祕的外鄉人阿Q……其中,我最喜歡的人物是閏土,他雖然有些調皮搗蛋,但是他還是一個愛和別人分享的人。

有一次作者去海邊遊玩時,碰到了閏土,兩個人一起玩兒的非常開心,每到一個地方,潤土都會細心的教他一些知識,雖然這些知識不多,可能作者也懂得,但閏土還是毫無一絲保留的,全部教給了作者。

在這篇章節中,閏土能非常大方地和朋友分享自己的知識。還和朋友玩的非常開心。反觀我自己,在生活中,有一次同學來問我一道非常難的題,這道題我看了一遍,是我想了好久才做出來的,所以我裝作面露難色的對於我的同學説:“對不起,這道題我也不會。”看到同學失望的走了,我心裏暗自高興,覺得這是我好不容易做出來的題,不能就這麼隨便的教給了同學。現在想想,這真是不應該。以後我會像閏土一樣,去大方的和別人分享我所擁有的知識,讓自己擁有更多的朋友,並且變得更大方。

品讀《故鄉》,讓我從中獲得了許多知識,我以後一定也要去學習故鄉里的人物精神,做一個更好的自己。

《故鄉》讀後感600字 篇8

我認為魯迅在這篇文章中表達了許多種悲傷。

魯迅最早寫的是童年時和潤土一起養瓜田、捉麻雀的故事。我的思緒不知不覺回到了童年。但是當閏土來的'時候,“先生……”打斷了他所有的記憶,在他和閏土之間,似乎有一個不可逾越的鴻溝在他和閏土之間,似乎有一個突如其來的無法刺穿的足夠的滑動。童年早已過去。魯迅對這種封建制度,對這種“中國式”的迷你主義,是憤恨的,是悲哀的。

可笑,剛剛夠,卻持續了幾千年。這只是一個缺口,但從來沒有人想填補它。

這時,魯迅又寫道:“很難。第六個孩子可以幫忙,但他總是吃得不夠.這不是和平.金錢在任何地方都沒有規則.收成不好。種東西摘出來賣的時候,總要捐幾次,疊好錢;不賣,只能爛掉……”“媽媽説,楊二的妻子是豆腐美人,自從我們家收拾好東西后,她每天都要來。前天伊在灰堆裏拿出了十幾個菜。經過討論,説是埋在閏土裏了。他可以在運灰的時候一起搬回家;當楊二發現這一事件時,他認為這是一個偉大的成就,所以他把狗殺了(這是我們這裏的養雞用具。木盤上有柵欄,裏面裝着食物。雞可以伸進脖子啄,狗不行,只能看着傷心)。他像蒼蠅一樣飛走了,而伊拉克用這麼高這麼低的腳跑得那麼快。”

這篇看似平凡而囉嗦的文字,其實是在展示中國人的愚昧與悲哀。對此,我真的不想多説什麼。大家都能理解。

最後,魯迅老師説:“我在昏暗的燈光下,一片海邊的綠色沙地展現在我面前,一輪金色的滿月掛在上面深藍色的天空中。我覺得:希望什麼都不是,什麼都不是。這就好比地上的路;其實地上沒有路,走的人多了,就會變成路。”

這真的是一種無奈的歎息,一種蒼涼。也許,我們永遠也體會不到。

《故鄉》讀後感600字 篇9

寒假中,我接着空餘的時間讀了一本魯迅先生的名著——《吶喊》,在《吶喊》中我讀到一篇小説——《故鄉》,讀完《故鄉》後,我頗有感觸。

《故鄉》這篇小説講的是魯迅因為搬家回到了自己離別了二十餘年的故鄉。在故鄉中見到了閏土、楊二嫂等人,感到閏土變得麻木了,楊二嫂變得刻薄了,一切都變了。最後,作者在回去的船上想到“希望本是無所謂有,無所謂無的。正如這地上的路;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變成了路。”

在《故鄉》裏讓我感觸最深的人就是閏土,在六年級上學期裏,我們曾學過《少年閏土》一文,我們學過的少年閏土見多識廣,活波開朗而又機智勇敢,並且還會看瓜刺猹、雪地捕鳥等技能,是魯迅先生的偶像;而我看完《故鄉》,裏面的中年閏土真是讓我大跌眼鏡,中年時的閏土的臉已經灰黃,手又粗又笨,像是松樹皮。兒時的閏土和中年的閏土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我覺人在二十的時光是最快樂的,最無憂無慮,最自由自在的,你看魯迅和閏土小的時候是多麼好的朋友啊!可等他們長大之後之間已經隔了一層可悲的厚障壁了。我分析是因為小的時候不用挑起家庭的重擔,可是現在閏土長大了,閏土必須挑起家庭的重任,體會生活的艱辛了,加上那時“人吃人”的社會,閏土已經被逼的,被壓迫的麻木了,已經對生活沒有過多的期望了,所以他和魯迅先生之間就隔了一層可悲的厚障壁了。

想到這裏,我才意識到舊社會的黑暗,意識到舊社會是多麼的可怕了。我覺得我們現在的生活比舊社會要好的多。所以,應該更加地珍惜今天的生活,要有一顆責任心,趁現在努力學習,將來為祖國的建設做出自己的微薄之力。

《故鄉》讀後感600字 篇10

故鄉是是每個人快樂的回憶地,但魯迅寫的《故鄉》這篇文章中的閏土,許多人都是知道的,以前也學過一篇叫做少年閏土的課文。他小時候與長大後那是截然不同的。

小時候的魯迅,因為家境不錯,是個小少爺。他雖然吃不愁穿也不愁,但卻不快樂的,童年的閏土家境不太好,所以必須要去看瓜田。他生活雖然艱辛,但充滿快樂。魯迅與閏土的童年是相反的。

在《故鄉》這本書中,魯迅的童年沒有自由。我覺得沒有自由和無窮無盡的學習的生活,就跟機器人差不多。大人總覺得吃得好,穿得暖,學習好就是一個最好的人,而這些想法我們不敢苟同。書裏講的和現在的我們體會相仿,我們與父母之間代溝是一樣的。

《故鄉》,這是一部令我回味無窮的書。魯迅先生把他一生所經歷的那些讓他一輩子都不可能忘記的人、事、物全部都記錄到了這本書中,讓我們一起去感受他的人生經歷。這本書非常好看,希望大家也去看一看,瞭解瞭解,裏面的一些哲理到了現在可能還有用。

人活在世上就一定要有自己獨立的思想,人沒有了思想就相當於一個植物人,他的思想會慢僵化。拿魯迅和閏土小時候來説,小時候他們一起捉角雞,一起看跳魚兒,還有很多有趣的事兒。從中可以看出他們的關係很好,但後來呢?

從魯迅的筆中,在我眼前彷彿出現了一面當時農村生活的鏡子,讓我從中看到了一少年閏土與中年閏土的變化之大:從一個開朗、樂觀的孩子,變成了一個與魯迅生疏起來,臉上看出了頹廢的人,不再有小時候的開朗。

我們也有可能像閏土一樣,被環境、社會影響着,變化着……

《故鄉》讀後感600字 篇11

大概是生活的勞累所至吧,“我”很興奮見到了閏土,總覺得有很多話要説,卻“被什麼擋着似的,單在腦裏面迴旋吐不出口外去”,閏土見了“我”卻站住了,有些木然,臉上顯出“歡喜和悲涼”,接着恭敬地叫“我”——“老爺”……而不是“迅哥兒”,“我”此時似乎打了一個寒噤——我們之間已經隔了一層可悲的厚障壁了。

家鄉由此變得陰晦悲涼了。昔日純樸天真的少年終不堪多子饑荒兵匪官紳的壓迫而如其祖輩們一樣命運悲慘了。

“老屋離我愈遠了,但我卻並不感到留戀”,“我”不願留戀的是“閏土”似的鄉親要了香爐和燭台去敬奉陳腐而落後祖輩並沿襲封建祖制過着木偶似的世代辛苦而麻木的生活。朦朧中,“我”眼前展開一片海邊碧綠的沙地來,上面深藍的天空中掛着一輪金黃的圓月“,那圓月下的少年不再是項帶銀圈的閏土,而是宏兒正在想念的”應該有新生活“的水生。

時間輪轉到二十一世紀,我有如“我”一樣的美好的少年時的回憶:放野火,打野仗,賭硬幣……還有那鬱蔭葱蘢炊煙樹下的茅舍和生產隊的大曬穀場上孩子們極情的追逐嬉戲,還有我常和父親總在月高霜白的冬夜船行二十多裏水路在大湖上放網捕魚,雞唱三輪之時,倉滿船歸,舟行波隨……如今,我不是”我“,我卻似閏土繼承了我的祖業,當了一名漁夫,然而我不供奉”香爐與燭台“我不想辛苦麻木的生活,也不願意辛苦展轉而生活。我腦海裏常常影現父親因多子與世事等羈絆的人生陰影,我總在父親的人生軌跡上抗爭,我力圖要開闢一條自己和路……

我不知道水生是過的一種怎樣的生活,也許是”我“和我理想中的新生活吧。

《故鄉》讀後感600字 篇12

合上《故鄉》,我回憶起來,這真是一部令人肅然起敬的作品,字裏行間都充溢着魯迅先生對封建主義的痛恨,對窮苦但淳樸的人民的關愛,以及對樸實百姓善良人格的讚揚。

《故鄉》中有一處地方最令我的心顫動。兒時,閏土是“我”從小一起玩的好友,雖然那時“我”是少爺,他是幫工,魯迅與閏土之間純真的友誼令我羨慕。少時的閏土活潑天真,善良可愛,與魯迅志同道合:看瓜刺猹、雪地捕鳥……

長大後,物是人非……魯迅和閏土間卻有了一層厚厚的隔閡,是時間的刀無情地砍斷了童真,閏土與魯迅見面時,他開口第一句就是“老爺”,我頓時愣了。想必魯迅先生也十分難過,少年時代那無比純真的友誼已無影無蹤……這個世界是灰色的,人們失去了活力,沒有了生活原有的色彩。而與魯迅先生和閏土童年的經歷卻充滿活力與希望,現在與過去;少年的閏土與成年的閏土;以前的我和現在的我,一切都已不再美好。

《故鄉》是魯迅先生的一部不朽之作,濃郁的色調傳達出悲哀和無限的傷感讀着讀着,我不禁潸然淚下。

每次讀了《故鄉》的感受都不一樣。在閲讀中,我深深地感受到魯迅先生振興中華,反對封建的遠大抱負和理想,他揮動手中的筆,與封建主義展開了一場戰鬥,他像英雄一樣,把中華人民從懸崖邊拉了回來,一股浩然正氣改變了國民精神,改變了人們的思想!我們21世紀的青年也要像魯迅先生一樣,浩然正氣心中存,以筆代伐,戰鬥一生!

魯迅先生被中華人民稱為“民族魂”,這是受之無愧的!魯迅先生一身浩然正氣,為了祖國,為了民族,頑強奮鬥,我們雖然不能像他一樣為中華民族做出那樣大的貢獻,但也要努力學習,爭做一個祖國的好少年,我想,這就是魯迅先生所希望的吧!

《故鄉》讀後感600字 篇13

《水邊的故鄉》這本書講述的是作者曹文芳生活在水鄉的一個個有趣的故事。

鄰居中有脾氣很倔的上海男孩阿航,有令全村人喜歡的香姨,還有擺渡船的喬大爺……最好玩的是在夏天時,不少孩子想吃二爺家的桃子,但母親不讓“我”經常吃,大家只好結伴去偷,由阿航用彈弓把桃子打下來,而“我”便趴着去撿,一人一個,夠了之後便去河邊洗淨,一個個故意嚼得“咯嘰”響……這是第一大篇章《鄰居》,是作者童年美好的回憶,也是讓我走進作者小時候與夥伴之間難以忘懷的趣事的大門。

我最喜歡的是第二大篇章《村莊》中的《店鋪》這一篇。一位外地的楊大爺來到這裏安了家,他還開了一家小店,店鋪有很多新鮮東西賣,有花花綠綠的小糖果、餅乾,有漂亮的皮筋、五彩繩,還有精緻的小本子……這些都是作者喜歡的。後來,她又喜歡上了一個算盤,在上學學到時,父親便給“我”一把小算盤,但“我”不會用,卻總是“稀哩嘩啦”把珠子撥一通,也就算過癮了!在這個美麗的村莊裏,有着“我”難以忘懷的美味和東西,有着童年忘不了的回憶…

我非常喜歡這本書,這是“我”——一個女孩生活的地方,也是她的夢開始的地方……書中的“我”,童年的生活豐富多彩,在美麗的風景中眺望,在清澈的水中漫步,在樹蔭下看着書,做着遊戲,一件件瑣碎的小事,一件件有趣的記憶,讓“我”一直都記憶猶新。

在縷縷的書香中,我可以感受到作者童年時的快樂,我也和作者一樣,在童年的陣陣歡笑聲中成長,在難過時的滴滴眼淚中變得堅強,在不知如何選擇的難題中變得勇敢……

《故鄉》讀後感600字 篇14

童年的魯迅,彷彿是一個生活在天堂的魔鬼,豐衣足食卻寸步難行;而閏土則是生活在地獄的天使,生活艱辛但充滿快樂。閏土的童年必須要看瓜田,但他自由、快樂。魯迅的童年雖豐衣足食,但他只能悲哀地念着“之乎者也”。閏土還可以去做無窮無盡的新鮮事,看無邊無際的海洋;而魯迅只能看到那“四角的天空”。

沒有了自由,多少財富都是破銅爛鐵。自由才是真正的金子!

“和我一起去我那撿貝殼……”“那猹可狡猾了,它……”“潮汛來到的時候,魚都像青蛙似的有兩隻腳……”“老爺……”“這就是水生,我家現在困難,我……”

閏土那經過三十年磨損而相差巨大的話語,久久迴盪。

三十年後,因為那封建社會的帝國主義,使兒時天真活潑,健康快樂,見多識廣的閏土,不見了;帶來的是一個地地道道的農民,手也不像當初那麼細嫩,而是滿手褶皺,口子;眼深陷進去,看起來似乎有什麼煩惱令他睡不着覺。在他的家裏,多子,饑荒,苛税,兵,匪,官,紳,都苦得他像一個木偶人了。一棵苗子,就這麼被泯滅了。

那時,魯迅第二次見到閏土的時候,閏土叫了魯迅一聲老爺,讓魯迅好不驚訝。

當魯迅母親説:“不要叫他老爺了,還是照舊,叫迅哥兒。”

他卻搖了搖頭,説:“老太太説什麼呢,這不和規矩,不行。”

魯迅的心也頓時涼了,心中的那些話語也漸漸消失了,一時竟不知説什麼好。一顆主僕關係的種子,已在閏土心中深深紮根。那一夜,再説什麼也覺得陌生。

這就是封建社會的帝國主義造的孽。

我們改變不了環境,於是只有隨着環境所變。而閏土就是這樣,有事我也想,他是長大了,還是變傻了,友誼畢竟不是用身份地位與金錢可以衡量的啊。

可那畢竟是幾十年前的封建社會,離現在已經有那麼漫長而浩瀚的一段歷史。可是,到了現在的社會,大人們還是大同小異、異曲同工地為我們打造一個標準童年:束縛。

我覺得束縛再加上比較再加上無窮無盡的學習,與監獄相比也已經只有毫釐之差了。作為社會未來的新動力,我們的生存狀態難道沒有理由受到關注嗎?大人們總是以為吃飽穿暖學習好,就是一個孩子的全部,可這些卻恰恰是我們這些孩子最忽略的。

《故鄉》中,魯迅不僅點到了家鄉的改變給人一種惆悵的感覺,更用閏土和楊二嫂這兩個具有代表性的例子來證明一個詞——改變。不論是家鄉的改變還是人物的改變,魯迅的文章總是給人一種微言大義的感覺,特別是最後一句:世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更是讓人回味無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