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小故事讀後感精彩多篇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7.37K

小故事讀後感精彩多篇

小故事讀後感 篇一

讀了《小木偶的故事》,我受益匪淺。

這個故事主要講了:老木匠做了個小木偶,會走路,會説話。老木匠又給小木偶刻了個笑的表情,讓他去外面見見世面。小木偶背了個紅書包剛出門就看見了小紅狐,小紅狐向他打招呼,説要揹他的紅書包,小木偶就把書包給了他,小紅狐背上了書包就跑,小木偶好不容易抓住了小紅狐,卻被一隻熊分開了。他們兩個都説書包是自己的,熊看看他倆的表情,小紅狐憤怒,小木偶卻滿臉笑,熊抓起小木偶把他扔得老遠,接着小木偶又被小兔子和老奶奶侮辱,頭很疼,最後,得到了藍鼻子小女巫的幫助,有了人類所有的表情。

讀了這篇故事,我的感受是:雖然笑是很重要的,是非常美好的,誰要是不會笑,就無法體驗生活的快樂,但是隻會笑那可是遠遠不夠的。因為生活是複雜的,我們要面對生活中的喜、怒、哀、樂,做出不同的反應。如果別人失去了親人,你還在笑,那你就沒有同情心。如果別人摔跤了,腿流血了,我們應該給他 包紮傷口,安慰他 讓他 不哭了……

我真希望小木偶也能和人類一樣有自己的喜、怒、哀、樂,過上幸福快樂的生活。

故事讀後感50字 篇二

我是在報紙的新書推薦中看到這本書的,看了簡介覺得有點意思。書來買回來了,兒子翻了翻,覺得很好玩,不知道為什麼爸爸和孩子都變成了豬。他告訴我,“媽媽,他們一家很好玩,能變成動物”。當我跟他講完這個故事後,他沉默了很久,然後走回了自己的房間。我一開始不以為然,後來到他房間一看,小傢伙正賣力地收拾自己散落在窗台和地上的玩具和書本。小傢伙有點觸動了。書本已經來了很久了,他時不時還地拿出看一看,然後看看自己的房間用不用收拾。對孩子挺有意義的一本書……

故事讀後感300字 篇三

貝多芬生於德國波恩,他的童年是非常不幸的。一生下來父親就急於開發他的音樂天分,使用暴力強迫他練習各種樂器,等他長大了一些卻失去了摯愛的母親。他前往維也納拜見當時的大音樂家莫扎特,在莫扎特面前大展身手,連被譽為神童的莫扎特都很驚歎,他又刻苦練習各種樂器,第一次在科隆登台演出獲得了成功,但是厄運又一次降臨在他的身上,他的聽力越來越差,可是他沒有停下探索音樂的腳步,靠着他頑強的毅力,繼續在舒伯特的輔導下創作了《第七交響曲》、《五重奏賦格》《玄月四重奏》等名曲,在他生命的最後那段日子裏,他又創作了《第十交響曲》這首世界名曲。

貝多芬頑強的毅力,不懈的努力使我深深的感動,想到自己,我在學習上一遇到困難就退縮,有點懶惰,不願意吃苦,對自己沒有信心。從今以後,我要向貝多芬學習,當遭到挫折時不氣餒、不服輸要勇敢的面對它,要對自己有信心,相信自己一定能贏。

小故事讀後感 篇四

寒假期間媽媽給我一本書,告訴我有時間看看這本書,我不厭其煩的隨口説:“沒問題”。之後就把這本書丟在了一邊。一天媽媽問我:“<小故事大道理>讀了嗎?我吞吞吐吐地説:”還沒呢。立刻讀。“於是我趕緊拿出這本書讀起來。讀完一篇,被裏面的故事吸引住了,就一連讀了好幾個。每個故事都是那麼普通,都好像發生在我們身邊似的並且每個故事後面還有專家的點評,告訴我們故事雖小可是寓意深遠。

打那以後,我一有時間就抱起這本書看,它教我如何做人?如何做事?對待事物該怎樣處理,等等。告訴我要尊敬長輩,對任何人要有禮貌,要助人為樂,經常幹自我力所能及的事情,遇到事情不要急,要多動腦,遇到困難要想解決的辦法,不要知難而退,還教我一些日常的知識,做事要認真不馬虎。好多大道理。

我看完這本書之後,十分感激媽媽,我要把這本書中的知識記在我的腦子裏,用實際行動來做。做一個全面發展的陽光少年。

《小故事》讀後感 篇五

今天,講了《小木偶的故事》,再次重讀,感受更加深刻。

故事中的小木偶,由於自己只有一種表情——笑,而在生活中遭遇了一連串的不幸。先是小紅狐搶了他的揹包,丹熊警官卻因為他笑嘻嘻的表情認定他是在撒謊。後來他被氣得頭痛,也因為他笑嘻嘻的表情,被大家誤解。最後,在小女巫的幫助下,他終於擁有了人類所有的表情----喜怒哀樂!這時,就連當初製造他的老木匠,也清醒地認識到:笑固然很重要,但還是遠遠不夠的。在講這篇文章的時候,我力求使孩子們明白,這個故事告訴我們的,是我們要勇敢地表達自己的真實意願!不要事事為了維護“美好”的東西,而忽略自己內心的感受。又一次重讀這個故事,我想到了自己。自己曾經也一度要求自己,要像佛一樣,始終能夠保持平靜的微笑,認為那就是人生最高的境界。現在想想,這是多麼不可能!佛畢竟身處紅塵之外,而我們身處紅塵之中的人,面對世事的紛擾,怎麼做到超然物外呢?還是不要強求。嬉笑怒罵,乃如人生常態,該哭就哭,該笑就笑,該説“不”就勇敢地説“不”吧。這才是真正的人生體驗。

如果我們真正的熱愛生命,熱愛生活,就應該淋漓盡致的活出真實的自己。

小故事讀後感 篇六

一天,姐姐給我講了一個關於她上國中,老師給她們講了一個故事,故事是這樣的:有三隻獵狗追一隻土撥鼠,土撥鼠鑽進了一個樹洞。這隻樹洞只有一個出口,可不一會兒,從樹洞裏鑽出一隻兔子。兔子飛快地向前跑,並爬上一棵大樹。兔子在樹上,倉皇中沒站穩,掉了下來,砸暈了正仰頭看的三隻獵狗,最後,兔子終於逃脱了。老師問 :“這個故事有什麼問題嗎?”我們説:“兔子不會爬樹 。” ,“一隻兔子不可能同時砸昏三隻獵狗。”“還有呢?”老師繼續問。直到我們在找不出問題了,老師才説 :“還有一個重要的問題你們個忽略了,那就是土撥鼠跑到哪裏去了?”同學們恍然大悟,原來全班同學把主要目標個搞忘了。

我自己也感悟出來了一個十分簡單的'道理:人在追求目標的過程中,我們會被一些小的細節和其他的一些毫無事意義的瑣事而分散了目標的視線,因而導致不是走上歪路 就是停頓下來,放棄了自己原來所追求的目標。

總之一句話:追求的目標不能放棄。

《小故事》讀後感 篇七

《小故事大智慧》一書。書中收錄了一系列充滿哲理和人生智慧的小故事。小故事中藴涵着大智慧,給人以啟迪和警示。從這本書中,讓我明白了很多道理。

其中有這樣一則故事,曾有人做過實驗,將一隻最兇猛的鯊魚和一羣熱帶魚放在同一個池子,然後用強化玻璃隔開,最初,鯊魚每天不斷衝撞那塊看不到的玻璃,耐何這只是徒勞,它始終不能過到對面去,而實驗人員每天都有放一些鯽魚在池子裏,所以鯊魚也沒缺少獵物,只是它仍想到對面去,想嘗試那美麗的滋味,每天仍是不斷的衝撞那塊玻璃,它試了每個角落,每次都是用盡全力,但每次也總是弄的傷痕累累,有好幾次都渾身破裂出血,持續了好一些日子,每當玻璃一出現裂痕,實驗人員馬上加上一塊更厚的玻璃。

後來,鯊魚不再衝撞那塊玻璃了,對那些斑斕的熱帶魚也不再在意,好像他們只是牆上會動的壁畫,它開始等着每天固定會出現的鯽魚,然後用他敏捷的本能進行狩獵,好像回到海中不可一世的兇狠霸氣,但這一切只不過是假像罷了,實驗到了最後的階段,實驗人員將玻璃取走,但鯊魚卻沒有反應,每天仍是在固定的區域遊着它不但對那些熱帶魚視若無睹,甚至於當那些鯽魚逃到那邊去,他就立刻放棄追逐,説什麼也不願再過去。

鯊魚的變化是因為環境的變化引起的,它的兇狠霸氣的本性是存在的。同樣我們的學生都有學好的潛力,需要我們教師去挖掘,雖然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是如果我們的授課方式還是進行傳授的方式,慢慢學生的學習潛能、創新潛能就會被抹殺。並且在教學活動中,學生是消極被動的接受者,學習的特點是接受和記憶其結果。學生學到的知識不少,但是靈活運用和發現創造的能力差,智力和情感世界的全面發育受到限制和損害。實際人的潛力一旦挖掘出來,就可以使人產生超常的記憶力、想象力、思維能力等,所以在課堂教學中我們應該注意教學的啟發性和問題性。課堂教學要求教師要善於運用不同的教學手段,隨時給予學生以激勵性評價(包括師生之間、學生之間和自我評價的方式)要尊重學生的興趣和獨特的感受,引導學生,並努力創設多種多樣的方式和機會讓學生通過自主、合作、探究等學習方式進行學習,注重教與學的互動和生生互動,充分挖掘他們學習的潛力,使學生樹立學習的信心,學會認識自己、鼓勵自己、欣賞自己,相信自己是有能力的,會成功的。

這是一本耐人尋味的書,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感悟與收穫,建議大家有空也去看看這本《小故事大智慧》。

小故事讀後感 篇八

喜歡釣魚者都曉得,如果把魚釣上來超過個把個小時,放在簍子裏的魚兒往往奄奄一息,所以擅長釣魚者經常在魚簍裏放一尾土蝨,由於土蝨生性喜歡攻擊身邊的魚,魚羣必須持續跳、躲、閃以避免其攻擊,因此即使經過數個小時,釣上來的魚還是活得很新鮮。

組織裏一片和諧也不見得是一件好事,若有人能適當地扮演土蝨,刺激組織成員的生存力,也未嘗不是一件好事。只不過魚與土蝨的比率一定要抓好,否則反易弄巧成拙。

小故事讀後感 篇九

暑假裏,我讀了一本書——《伊索寓言》。這本書讓我愛不釋手,因為它通過一個個十分簡單又很短的小故事,講述了一個個深入人心的大道理。

有一個故事給我的印象最深,那就是《兩隻狗》這個故事。一個人有兩隻狗:一隻獵狗,獵人教它捕食,幫助自己打獵;另一隻是看家狗,幫自己看家。每次獵人回來。總是分一大份給看家狗吃。獵狗看了很不痛快,罵他的同伴:“打獵是非常非常辛苦的,可是你一點也沒有幫過忙,卻大口大口吃我得來的成果。”看家狗回答説:“朋友,你不要責怪我,要責怪就責怪主人吧!是他不教我幹活。”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看家狗是因為主人過度嬌寵,而不勞而獲,依賴他人的不良習慣。作為主人,應該教看家狗幹活,讓它學會靠自己的勞動與能力獲得生存。同樣的道理,我們大家從小可以養成自食其力的習慣。

《伊索寓言》告訴了我很多很多的人生哲理,給我了許許多多的啟示;讀了這本書,你也可以領悟許多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