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國中生精品讀後感多篇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1.85W

國中生精品讀後感多篇

讀書是自己的事情,要為自己的未來而讀書。下面小編給大家介紹關於國中生優秀讀後感精選大全,方便大家學習

國中生優秀讀後感精選大全1

電影《鴻門宴》看了一遍還想看第二遍,每次看完感觸頗深,有不一樣的感覺,對劇情裏的人物及各自的特質也有不樣的見解。  影片一開始就由已老去歸隱的神祕老人—張良,在鴻門宴故址回憶起當年的一幕幕。  當劉邦站在咸陽城外,俯視這座華麗的城池是,咸陽已是他囊中之物,在他勸子嬰投降時,寥寥數語,卻將責任完全推給了項羽,從這裏可以看出劉邦並非外表看上去那樣毫無心機,在他的攻心下,子嬰也甘拜下風,而世事無常,本應穩坐關中王的項羽卻被攔在城門外。  項羽設下鴻門宴宴請劉邦,劉邦帶着張良等人去赴鴻門宴時,走進殿門的那種沉重氣氛,暗示了緊張局面,每一個人都知道鴻門宴上暗藏殺機,而早對張良有所耳聞的范增在見到張良的那瞬間,神情交替,略帶惋惜地説“你我非要對弈嗎”?這是對好不容易遇到對手的珍惜,鴻門下五局盲棋定輸贏,以此來決定劉邦和項羽的命運,而期間項羽和劉邦的針鋒相對,也精彩倍出,就在五局盲棋下得風聲水起之時,項莊出來舞劍,更讓電影充滿了奇幻,也使電影《鴻門宴》高潮一次次到來,張良強作鎮定拖延時間,連輸四局,場面一度緊張,項羽的劍刃都已經逼近了劉邦的鼻尖,關鍵時刻,韓信飛馬闖入鴻門宴現場,解救了劉邦,最終,鴻門宴刺殺行動宣告失敗。  劉邦敗走漢中時,張良假意歸隱項羽,並離間項和範,使其在孤獨中死去並留下一錦囊,而范增在死時一句未説完的話語:“張良,其實有種棋…”這句沒有説完的話看上去毫無意義,卻對結局產生很大影響。  失去范增的項羽是錯一步,步步錯,被逼到烏江鎮,與虞姬雙雙自刎。  項羽自盡後,劉邦搜到當初范增留下來的錦囊,卻不動聲色,直到他登基稱帝后,分三對人馬,分別追殺韓信、張良等為他立下汗馬功勞的人,這時才展現出錦囊裏竟然是范增留給項羽説與張良勾結的信,就是因為這樣一封疑點重重的信讓劉邦狠下心來誅殺昔日的兄弟,也使他最後在猜忌中死去。  其實張良並未死去,到最後才恍然明白范增死前未説完的最後一句話是“張良,有種棋,叫兩敗俱傷”,這也是范增死前佈下的最後,也是最成功的一場棋。  天道有常,世事無常,項羽未曾想過自己會輸,范增也未曾想到會和項羽斷絕,張良也沒想到范增死前步下一場局,他也沒有想到劉邦會如此狠心,人事變遷,沒有誰能保證一切都按照原來般發展,萬千世事,無所不變,人生也往往是無常,這是恆古傳下來的真理。

國中生優秀讀後感精選大全2

嗨,同學們真是好久不見了,今天,我們將向您推薦一本書《刀鋒》,下面是我們的一位讀者發來的讀後感。

《刀鋒》這本書,是威廉·薩默賽特·毛姆四大長篇代表小説中最後一部,也是毛姆以自己真實姓名作為敍事者的長篇小説。雖然書中人物都“另取其名”,但內容應該是毛姆的社交圈中社交季的一部分經歷。在我心裏,他是一位會講故事並且很會照顧讀者的作家。

這篇小説以艾略特的敍述開始,講述了斜槓青年拉里的故事。拉里原本在空軍退役後就要和艾略特的外甥女伊莎貝爾結婚的,前提是他要有一份穩定的工作。但他執念要去法國巴黎這個文明城市去“閒晃”,並沒有腳踏實地的去工作。最終,伊莎貝爾踽踽獨行和他解除了婚約,嫁給了富二代格雷。

以前明白一個道路是活在當下,並努力實踐着、今年感慨最多的是人性的善變:外界環境被動選擇也好,私心善變也好其實根本的都是以自我為中心的導向吧。錯綜複雜價值觀的湧現,都值得去探討,這些價值觀,即使放到現在,也能有相對應的價值觀的人去對號入座。

艾略特這個人物既幸運又孤獨。他每天熱衷於組織聚會和派對,一直遊離於上層社會的社交圈,他最覺得羞恥的事莫過於在家孤獨的吃飯,他社交的對象,是以財富的多少,社會的地位為標準。但他卻把當時並不有名的作家毛姆,尊敬有加。直到病入膏肓的時候,依然想着女王為什麼不邀請他,平常參加他派對的哪些人卻從來不來看望他,只有毛姆,為了完成他的心願,特地去拜訪女王,偷邀請函給他。

艾略特拼命想進入名利圈,窮其一生,獲得比失去的少。生病前的熙熙攘攘與生病後的門可羅雀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我們越來越明白規則漸漸不那麼重要了,重要的是對規則的解釋權。

我在模糊的探索中,嘗試着將感覺變為語言。周旋於畫家圈的蘇珊娜,從一個畫家的懷裏到另一個畫家的懷裏,是個高級畫妓。她一直在尋找有趣的人,但我對她一點都不討厭,她攢錢在鄉下買地,並學習作畫,提升自己。對於一個從小窮怕了的人來説,也許能實實在在看得到的、屬於自己的金錢、土地,也是一中心靈的撫摸。伊莎貝爾是我很喜歡的角色。她感情豐富,總是露着迷人又調皮的微笑,別人言不及義的場合,她總能一語中的。每個女人都想體面的活着,她被社會的某些現實所逼迫,嫁給了富二代。她覺得男女雙方不僅要精神上和物質上的門當户對,更要輝煌無比。但他心裏卻永遠愛着拉里,直到拉里想拯救一個墮落的女人,和她結婚,那時候,伊莎貝爾的心塌了,此時的拉里真的不屬於她了。

本書的主人公拉里,為了去尋找自我和生命的意義,不惜和伊莎貝爾去解除婚約,也婉拒了格雷提供給他的體面工作。他不結婚,不工作,去歐洲遊歷,最後在印度的一個靜修院受到啟發,找到了生命的真義。

那麼,我們窮其一生,都在追求什麼呢?名利?財富?安全感?精神?大眾裏的主流價值觀?後來,我明白了,我們缺什麼,就去追求什麼。我想,這就是一種體面。

説到體面,我們窮其一生到底所要追求的或是你現在擁有的,是否是你想要的亦或者説是否是你希望的……

最後,祝福大家都能找到自己的追求。每個人都很體面。

國中生優秀讀後感精選大全3

活着,看似很簡單,可有時卻很難。尤其是在讀過餘華的《活着》後,才深刻的體會到活着所代表的含義。

《活着》講述了名叫福貴的一個老人的一生,他年少時是一個少爺,卻因為好賭丟失了一切。終於結婚,但是婚後面臨的貧困不可想象,更大的問題是他的父母,親人、媳婦、孩子相繼去世,最終只留下他一個人,還有一頭牛。故事極為悲慘,幾度讓人落淚,這是一個人的一生,但同樣是那個時代人所經歷一切的縮影。

故事最後讓人深思:一個人活着,只要活着,是不是就代表沒有絕望?人,或許是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為了其他事物而活着。《活着》這本書讓我見證了那個年代,見證了真正的貧苦與無奈,但同時也讓人思考,如果福貴開始沒有進入賭場,也許一切的悲劇就不會開始。那是不是代表,有時候,人不可以走錯一步路,一步錯,從此再也沒有了迴轉的餘地。

活着,究竟是為什麼?這個問題現代人也值得思考。不同的時代,不同的角度,或許會有不同的答案。

國中生優秀讀後感精選大全4

貝多芬這個名字,可謂是家喻户曉,耳熟能詳了。我從小便很崇拜貝多芬,就算鋼琴老師並沒有多向我介紹他,但從他的作品中,我總能感受到一種不同的氣息,也許——關於靈魂。

他與莫扎特不同,莫扎特的作品,總是洋溢着幸福與愉悦,節奏較快,音符跳躍。而貝多芬的作品是多變的:風格各異,心情憂鬱,便寫出悲愴淒涼的曲;心情平靜,便奏出流暢優雅的音樂;心情快樂,便彈出輕快甜美的音符。每一段旋律,都表現出一種情感;每一篇樂章,都演繹着一個人生;每一次演奏,都奏醒人們的靈魂。

天才卻總是活在痛苦中的。

貝多芬是音樂家,卻恰恰失去了聽覺——他甚至不敢向人訴説,貝多芬天生憂鬱而暴躁的性格,使得除了與他深交的人,無人膽敢靠近。他也愛過一兩個女孩,但卻由於各種原因沒能在一起。明明是人人熟知的音樂家,卻常因為經濟問題而苦惱。在他的命運中,彷彿卻少了太多本該擁有的快樂,被黑暗和痛苦籠罩,卻也正因為這些可怕的經歷,在他生命道路上留下的烙印,使他的靈魂得到一次又一次的昇華,使他的作品得到一次又一次“神的洗禮”。他沒有太多語言,音符就是他的話語,這樣的話語卻少有人聽得懂——使他不得不在他的世界中,僅有他的世界中,無盡的孤單着......

他崇拜巴赫,那也是崇拜上帝——巴赫的曲子,總是教堂的專屬。而上帝、命運似乎從不眷顧他,給他的打擊,一個比一個大。他從不屈於苦難,“以苦難換得歡樂”,是他對此唯一的詮釋,他也曾埋怨,也想要放棄,但在崩潰邊緣,總是藝術拉了他回來,回到看似光明卻黑暗無比的無法自拔的深淵。

一切的歡樂因藝術而起,一切的痛苦也由此而來。藝術,像個深遠的黑洞,無限地吸引着他,又不斷將他從陶醉中拋棄出去, 將他狠狠摔在谷底......

晚年的他被病魔糾纏着,戲弄着,他卻仍在堅持創作,因為只有在音樂中,他才能感受到心靈上的一絲慰籍......

一八二七年三月二十六日,他在暴風雨中猝然長逝,那天,他也許聽得見命運在向他召喚:來吧,來我這裏,那邊的光明是痛苦的,這裏的黑暗是甜美的.....

國中生優秀讀後感精選大全5

我最喜愛的一本書就是《弟子規》,它是一本古典文學,是聖人留給我們的教誨,也是我們生活的典範,讓我看了深有體會。它告訴我們許多道理: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要孝敬父母、友愛兄妹;在一切言行中,要謹慎;看見別人有了進步,就要虛心向他學習;在與人交往時要平等仁慈......

在我的童年的時候,原以為女兒在父母心中的地位是至高無上的,他們得聽從我的指揮,聽從我的命令任我擺佈。自從我學了《弟子規》,我知道了父母對我的愛,容忍了我的放肆和傲慢。有好多次,我一回到家,馬上坐在椅子上,從不過問父母的感受,還大聲的叫:“給我來一杯水”,晚上要吃飯的時候,我大聲叫了一句:“把飯端來”,媽媽把飯端來時,我沒有及時接應,只是説:“放在這,我先看電視,等一下再吃”。可自從我學了《弟子規》中的“出則悌”之後,我不再耍小孩子脾氣了,聽從父母教誨,順從父母。可是,我的壞習慣很多,一時改不了,比如吃晚飯時,爸爸媽媽還沒坐下,我就先坐下開吃了,這樣是不好的。有道是:“長者立,幼勿坐,長者坐,命乃坐”,這就是聖人的教海,我深深感受到了。

我以前直呼我哥哥姐姐的名字,這也是我的大毛病。可學了《弟子規》裏“稱尊長,勿呼名,對尊長,勿見能”以後,我會有事無事的叫一句“哥哥”或“姐姐”,使他們非常欣慰,他們還都説我乖了呢,這都是《弟子規》的功勞呀!

“凡出言,信為先”這句話在這麼多道理中,是對我印象最深的。它的意思是:人與人之間,只要是説出口的話,就要講信用,不能食言。這讓我想起了博玄説過的一句話:“以信待人,不信思信;不信待人,信思不信。”意思是:對人誠心誠意,本來不相信,也會相信了;但對人虛偽無信,就是本來相信的,也再不敢相信了。看,他説得多有道理啊!記得在思品書上,有一篇文章,是寫宋慶齡的。宋慶齡小的時候,摺紙折得十分好看,栩栩如生。有一天,她又在摺紙了,她的同學小珍看見了,羨慕地説:“你摺紙折得真好看,明天我到你家去,你教我摺紙,好嗎?”“沒問題”宋慶齡一口答應下來。第二天,宋慶齡一家本來要去一位老奶奶家的,但宋慶齡想到了昨天答應小珍的事情,便沒有去老奶奶家,一個人在家裏準備了許多紙等小珍來,然而,小珍卻沒有來,她失信了。但宋慶齡一點兒也不後悔,她説:“小珍雖沒有來,但我做到了一個講信用的人!”從小就有着優良品質的宋慶齡,長大後成為了一代偉人,受到人們的愛戴。

我愛讀書,愛讀《弟子規》這本書,愛它的每一個道理,讀完後,我自然也會用實際行動來崇孝,做一個孝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