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山居筆記》的讀後感精品多篇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9.63K

《山居筆記》的讀後感精品多篇

《山居筆記》讀後感1000字 篇一

這個暑假,我雖然沒有讀很多書籍,但有了挺多的心得與體會。對我影響最深的一本書是餘秋雨先生的《山居筆記》。

餘秋雨先生不愧是中國數一數二的散文家,他的語言清新自然,文筆通順流暢,時不時一句富有深刻哲理的語句,就能讓人不禁浮想聯翩且深深地沉淪在文章裏“不能自拔”、回味無窮。無論是人還是文章,都是我們應該認真學習的典範。

在《山居筆記》這本書中,我印象最深的文章是《一個王朝的背影》和《歷史的暗角》。

先談一談《一個王朝的背影》。這篇文章以清王朝為背景,以康熙的“長城”——避暑山莊為線索,開始了與清朝的談話。文章的開頭以康熙的人生與能力入筆,寫到了“康熙希望能築起一座無形的長城”。所以他在避暑山莊外設立“木蘭圍場”,每年去那裏打獵,也算是一種浩大的軍事演習。這就是康熙作為一個君王的偉大之處,無形勝有形,便可以不再去修長城。他不但精通中國文化,而且熟知國外名人所著的幾何與自然科學的學説著作。他“將生命從深宮裏釋放出來”,使那個時代強盛無比。而到了他的後代乾隆那裏,這一切的一切都發生了改變,康熙的“長城”突然變成了康熙炫耀自己功名與榮譽的地方,“樂滋滋地自我品嚐,這使山莊迴盪出一些燥熱而又不詳的氣氛”。緊接着,排斥了外國文化並只限定在廣州開放外貿,從而導致清王朝逐步走向衰落。之後的嘉慶在避暑山莊看到了父親的功德,不禁覺得身上的擔子太重。這就使之後的子孫在這種壓力下一步步帶領清王朝走向衰敗。在清朝滅亡後,著名的學者王國維在頤和園投水自盡;餘秋雨先生在文末的一段話,讓我很有感觸:“我輕輕地歎息一聲,一個風雲數百年的朝代,總是以一羣強者英武的雄姿開頭,而打下最後一個句點的,卻常常是一些文質彬彬的悽怨靈魂。”

在《歷史的暗角》這篇文章中,餘先生列舉了中國歷史上一個又一個臭名昭著的小人,並且詳細的分類為:惡奴型、乞丐型、流氓型、文痞型。小人在中國人的心中,自古就有一種範疇,卑鄙的、邪惡的、損人利己的人都會被人們自動劃分到小人這一行列中去。小人的嫉妒與自我利益的膨脹,往往會使一個又一個文化名人走向冤屈之路而無言以對,或許這正是小人真正的強大所在。餘先生的一句話,令我的理解更加深刻:“小人的勢力往往在暗角中滋生,牽絆着中華民族的文明,人被就算被絆倒,摔了個倒栽葱,也對這些人或事無言以對、無可奈何。”在這一方面,小人的手段耍的極其陰險。“小人用卑微的生命粘貼在一具高貴的生命,高貴的生命之所以高貴就在於受不得侮辱,然而高貴的生命不享受侮辱就得付出生命的代價。”這就是一個二個文化名人被逼上絕路的原因所在。雖然如此,但小人往往不會落得好下場。因為——小人終究是小人。

讀《山居筆記》有感 篇二

輕闔上書,書中那抹鉛字散發的迴腸蕩氣久久不散。煙波江上的故鄉、氣宇軒昂的帝王、閒庭信步的詩人、笛聲悠揚的隱士,隨歷史的陣陣煙塵遠去,我才發現,我似乎從未正視過它。一直以來,它似乎是電視劇裏被惡搞的橋段,旅遊時人聲鼎沸的古蹟,甚至不過是歷史書上需要考試的內容,而那覆滿了青苔的石階,被雨水斑駁的門扉,我卻從未思考過它的前世今生,從未傾聽它無聲的訴説。

“歷史,就像一隻看不見的手,操控我們今天所有的生活。”問題是聯繫歷史和今天之間的枝蔓在哪裏,這需要我們逐一梳理,找出脈絡。之後你就發現,哦,原來這些生活是這樣演變的,它來自歷史。因為它已經融入我們骨髓、血液裏太久,你已經找不出歸處及來龍去脈。王維的輞莊,陶潛的桃源,那些寫在大地上的詩所承載的歷史其實並沒有消失,餘先生在山居之中,聽得殘荷雨聲,從歷史中尋得寧靜方圓之地,以現代的視角,倒過來去培育所需要的土壤。歷史的款步悠悠而來,也指引着我們去建設一種歷史風骨猶存的現代化。

那麼歷史的款步帶給我們的是什麼呢?自是它的文明與野蠻。

文明者如餘先生筆下的魏晉風度,一曲《廣陵散》,一身薄履素衣,一柄耕犁,一個絕世獨立的背影。如山西晉商,懷揣着最初的夢想朝着西口啟程,打下自己的一番天地。又如像蘇軾一樣突圍人生的文人們,給後世留下千古不滅的絕響。歷史的文明,帶給我們的是無數令人仰止的靈魂,指導着如今不再着青衫長袍的我們面對人生。面對人生須有魏晉的風度,不被世俗濁染;須有晉商的鋭意進取,勇敢開闢未來;須有文人們不畏挫折的品質,任憑風吹雨打,吟詠《上邪》。歷史的文明,帶給社會的是明智的前鑑,改革開放以來,商人們就如同當年的晉商一樣,忐忑啟程,揭開了中國發展的新篇章。歷史的文明,款步悠然。

當然也有野蠻。寧古塔邊,流放的是無數人的青春年華;河姆渡的獵首祭奠儀式,貯存着觸目的殘忍;而歷史的暗角里,可憎的小人吞噬着歷史的浩然正氣。

歷史的款步中並未掩飾這一切,我們也應直面不諱。正如餘先生所説:“矇昧往往有樸實的外表,野蠻常常有勇敢的假象,我們還躲不開與矇昧和野蠻周旋,因而文明永遠顯得如此珍貴。”而我也願歷史的野蠻可以反哺出如今的文明。

思及此,再翻開書,我彷彿看見了歷史悠然的款步朝我走來。當我們在日新月異的物質世界裏漸行漸遠漸無書,歷史幫助我們拾起歷經千年才鑄就的風骨,而我也樂於去正視它,正視它的文明與野蠻。

我與它,正如羈鳥與舊林,池魚與故淵。

餘秋雨的散文説的常常是歷史與文化,濃重沉鬱中滿是思索和詰問,但他充滿詩情畫意的文風與栩栩如生的細節描寫卻是輕靈活潑的,這往往令中學生們更覺親近,相較於枯燥的歷史典籍,這種負載着鮮活人物與文化知識的文章,經由他深厚的文學底藴整合,更易於被理解接受。小作者正是通過《山居筆記》,看到了“煙波江上的故鄉、氣宇軒昂的帝王、閒庭信步的詩人、笛聲悠揚的隱士……”看到了歷史與文化的契合,看到了文明與野蠻的交鋒,看到了活了的歷史,並於歷史的煙塵中辨析出自己前行的方向。

山居筆記讀後感 篇三

讀完一部不算很厚的《山居筆記》,只覺得心中有些沉甸甸的,歷史的沉澱,文化的積累,餘秋雨先生娓娓道來,千年風雲不如高山流水般在面前穿行而過感覺有如陳子昂在《登幽州台歌》中描述的那樣:“前不的那樣:“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於是我在感慨他知識豐富只餘,與他同呼吸:流放者的悽楚,進士們的掙扎,小人們的猙獰……千年畫卷彷彿只有一個“灰”字了得——陰沉得讓人難已透氣,這就是中華歷史五千年的繁榮,表面之下掩蓋着怎樣一幅禿敗傾軋的景象?人類文明進步了嗎?怎麼有時猛然發現周圍的事有儼然歷史重現?

不管是帝王是學者或是一介草民,無論地位高貴、低微,他都首先是作為一個獨立的人存在,是流芳百世還是遺臭萬年都是個人選擇,有人為國家有人為自己在歷史的畫頁上尋找自己的位置,成敗功過自有人評説!

山居筆記讀後感 篇四

在看《山居筆記·流放者的土地》開頭時,我顯的比較迷惑:餘大文豪一篇文章的開頭居然是買瓜!有不解的,這和《流放者的土地》有什麼關係?然而,眼睛再向下看下去時,所有疑惑都煙消雲散了。

文章提到甘甜的北方瓜就是在這個古代被稱為“寧古塔”的地方,在數百年期間無數犯人的地獄。這樣的地方再怎麼好也不太可能孕育出甘甜的北方瓜來着,這是怎麼回事?

剛讀到“寧古塔”三個字的時候,説真的,我還在想那塔高不高。看下去才知道這是多麼荒唐的想法啊。“寧古塔”這三個字完全是按照滿族人的音韻來反應的,意為“六個”(“寧古”為“六”,“塔”為“個”)。説這裏是全國上下最不吉利的符咒是大有原因的,到了這,所有東西在一夜之間終結。什麼財富啊,功名啊,榮譽啊,學識啊,甚至牽連到一整個家族的命運都會因此而墜入漆黑的,永無盡頭的深淵裏,因此這“寧古塔”被稱為所有官員富翁的噩夢並不是毫無原因的。

好吧,所有人流放到這就算了,但這兒殺人的花樣還更多,這可不得了!文中提到了嘉慶皇帝在殺戮一個像他動刀的廚師時的情況,因為文中沒有描寫,特意上網查了一下(剮了3357刀,先10刀一歇一喝。頭一天先剮357刀,如大指甲片,在胸膛起開刀,一共剮了3天)雖然沒有像餘大文豪那樣好幾天吃不下飯,但我當晚是把吃的東西差點都吐了出來!總的來説,“寧古塔”真的是驅逐了人道,公德,信義,寬容和和平。

《山居筆記·流放者的土地》寫過這樣一件事,大致如下:一場考試後,沒考上的秀才們紛紛抱怨,也沒什麼根據,就胡編亂造,説考官和考試的安徽青年方章鋮“聯宗”(遠親)。剛好這些道聽途説被一個官員聽到了給皇帝齊奏了上去,這回好玩了,全部考官和相關學生都照顧到了:該處死的處死,做奴隸的做奴隸,連其它親戚都不放過,可見中國古代判決處罰之重了。

可也許就是這些文人用自己的文化血液澆灌了這片土地,才使得這片“地獄般”的土地生長出甘甜的北方瓜!也許這也就是文人們精神上的歸宿,只有拋掉一切身外之物,才能使自己的思想蜕變,更上一層樓!

文章最後提到的幾句話讓我有點不明白:

1、文明可能產生與野蠻,卻絕不喜歡野蠻。我們能熬過苦難,卻絕不讚美苦難。我們不怕迫害,卻不肯定迫害。

2、這些高貴者卻是的愚蠢的,而聰明的卻是那些卑賤者。但是這種愚蠢和聰明的劃分白來就屬於“術”的範圍而無關乎“道”……

第一句話在思索一晚上後得出這樣的結論:

文明就是在野蠻中成長的,但當它成長到一定層度時,就不會支持野蠻。同理,我們大家都可以熬過逆境,並且提高自己的素質,但並不是人人都喜歡苦難,畢竟,如果苦難超越了你的承受範圍,那後果不容相信。我們不害怕天災人禍,但我們可以肯定天災人禍嗎?

至於第二句,抱歉一個七年級國中生的思想能力實在有限……請各位幫我解答一下吧!

山居筆記讀後感 篇五

國文化史上一直是個奇怪的現象,越是超時代的文化名人,往往越不能被他們所處的年代想包容。每個年代都有屬於自己的文字獄。不同朝代有不同的特點。於是《流放者的土地》《蘇東坡東圍》中寂寞與孤獨更多的是悲哀。由此也讓我們接觸到了許多歷史暗角的小人。

看着這些,我不禁關注他們,痛心與漫漫無際的孤獨,並觸摸到中國歷史文化中不願張揚的暗角。而蘇東坡,正是由於過於出色而被圍攻。貧瘠愚昧的土地上,蘇東坡,這個世界級的偉大詩人示眾,而我們呢?“中國文化史,有很長時間一直把諸多文化大師捆壓在被告席,”“小人順手把手繩重重一抖,於是大師和歷史變得黑暗。”而這些令人心痛的歷史也成就了不少驚世作品,一切始於苦難亦止於苦難。

我在書中,在遙遠的歷史,狹路相逢並擦肩而過,無論一個王朝,一個都城,一羣文人亦或是一個流放者,都在我心中,用震撼來形容。

餘秋雨的文字,使我在眺望歷史的時候不再僅僅侷限於過去單薄的理解。望着自己祖國的歷史。觸摸她的喜悦,她的悲涼,她的過去,我不禁讓心靈悄悄融化在文字的世界。

也許當鉛華褪去時,當繁塵落定時,我的心靈與她的故事靠的最近,看盡歷史喧囂,不禁又想起餘秋雨先生的那句話:“堂皇轉眼凋零,喧囂之是短暫的別。"